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行业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行业经济范文1
就业技能是就业人员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就业技能结构是指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在就业人员中的分布比例。根据技能对劳动力分类源于WoodWard在1887年将劳动力分为“thecunninghand”(熟练的手工劳动者)和“theculturalmind”(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在当前的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改变而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职场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太少;而另一方面,广大雇主却在埋怨要招到自己所需要的技工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要分析各行业目前的就业技能结构和发展趋势,为劳动者指明职业技能发展的方向。
就业技能的分类与度量方法
就业技能与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多少、工作时间长短、职业性质和特点等相关,可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来衡量。一些文献对技能划为四种:学术能力或者叫认知能力;一般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人格智能。其中前两种是从经济角度考察,后两种是从社会角度考察。从经济角度测量技能具体依据有如下四种:证书、资格证等;工作经验;职业类型;教育程度。我国主要从经济角度考察劳动者技能。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分析
(一)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我国在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各资料的取得方式主要是有关部门的统计报表、行政纪录和抽样调查,没采用过问卷调查方式。其次,统计资料存在时间断层。比如《中国统计年鉴》上,“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仅有1999年至2002年的数据;按“行业、性别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在2002年后才出现。这反映了我国在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时候,却未对就业人员技能及就业技能结构引起足够重视。此外,统计指标在不断调整过程中也存在断层。例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于1984实施后又在1994年、2002年做了两次修订,2002版和1994版在门类和大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将1994版和2002版的相关行业进行归并分析,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如果要做就业技能结构时间序列上的数据比较,只能以2002年作为分界线。
(二)就业技能结构度量指标的确立
相对而言,我国关于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统计较为全面。因此,本文将受教育程度构成作为度量就业技能结构的第一个指标。此外,统计较完整的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它主要根据职称来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定,而职称基本反映了就业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技能水平。因此,本文将专业技术人员即技能型劳动力的比率作为第二个度量指标。两个指标中,第一个指标更细致,但二个指标考虑了就业人员在工作中积累的技能,更有实际意义。
(三)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结构状况分析
1.以受教育程度分析就业技能结构。迄今为止,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按行业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栏中仅有2002-2005年数据(见《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年版53-55页,2004年版58-60页,2005年版66-68页),其就业技能结构特点如下:
各行业中各个学历层次的就业人员比例分布趋势都比较平稳,没有突变情况出现。
在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就业人员比率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些行业能对体力劳动者产生了很好的吸纳效果。现实也如此:大量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村劳动力,都劳动在搬运、施工、运输等门槛很低的行业。
除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这些行业外,其余行业劳动者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比率最高,也就是说是以低技能为主。
农林牧渔业属于传统产业,但2002-2004年的数据表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就业人员和小学程度就业人员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大专学历人员逐年上升。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表明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和生物技术的推广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初中学历的逐年上升。这表明我国生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技能结构未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大专、大学本科学历就业人员比率在逐年下降。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这让人非常担心行业的创新能力和今后发展潜力。
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初中学历从业人员逐年上升,其所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年均增长率竟达2.4%;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减少,年均下降0.75%。一般人都认为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现实并非如此,所以这个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还有待改善,应当加大引进高学历人员。
在制造业,初中学历人员逐年提高,高中学历人员逐年下降,大专和本科学历人员逐年上升。当前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大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人,而如何培育各类技师是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初中生,高中生在学习和运用技术方面都有先天的优势。而制造业中吸纳了越来越多的非熟练工人,这也印证了一个无奈的现实:企业普遍难招熟练技工。这对发展我国现代制造业是相当不利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中大专以上学历层次人员逐年稳步上升。这和行业本身特性有关,进入此行业意味着稳定的职业生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体面的薪酬待遇。所以许多高学历者都将公务员、教师作为首选职业,同时也印证了近年公务员报考热潮的高涨。
2.以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分析就业技能结构。依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除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专有专业技术人员比率略微下降外其余都逐年增加,也就是就业技能结构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基本年均增长1%以上。
而从2002年以后的数据来分析,部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率增加缓慢,甚至有下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行业调整后,大行业中的细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变化不同所致。如2002年以前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房地产管理业、房地产与经纪业等细分行业。而2002年后,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细分行业。一般情况,物业管理比房地产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比房地产与经纪业所要求的技能低,所以出现2002年以前和2002年以后不同的数据。在社会服务业(1994版)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002版)也有这种情况出现。再如,按照1994版的行业分类,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上升,而按2002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下降。这是因为按照1994年的标准,细分行业教育业的就业人员占到该行业就业人员的90%以上,导致了整个大行业呈现上升趋势,而在2002年教育行业成为一个单独国民经济行业,从文化行业中分离出去了。
(四)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结构的比较
按照受教程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来分别度量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技能发展的趋势,一部分行业是基本一致的,如制造业、教育行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住宿和餐饮业(2002版)、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994版),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002版)、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994版)、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002版)。也就是说,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员在工作中掌握技能的能力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想改善这些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可以从调整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入手。
但也有用不同指标度量出现不同结果的现象。如据1994版和2002版的分类,采掘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逐年上升。这表明,根据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指标这类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在提高。但用受教育程度指标,将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作为高技能人员,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提高的趋势。为什么两个指标度量的就业技能结构有不同呢?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受教育程度指标构成主要从显性知识角度度量就业技能,而专业技术人员比率指标是从隐性知识角度来度量。隐性知识是在工作中积累的,以工作经验、工作诀窍等形式呈现的知识。这些行业中显性知识水平不高的就业人员可以通过长期工作积累,储备较高的隐性知识,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认证。两个指标度量的结果基本相反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
改善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对策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部分行业如制造业存在就业技能结构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不但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易产生结构性失业,影响社会稳定。为此,笔者结合国情提出以下建议:
国民要树立科学的技能观。目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存在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很严重,技工实际地位在不断下降,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用人应不拘一格,充分尊重技工、重视技能。
国民行业经济范文2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3]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2).
国民行业经济范文3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培训;职业准入;立法;政策扶持
课题来源: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5年度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编号:GX15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4日
一、问题背景
2005年11月,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3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确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地位。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国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201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一系列举措。
从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此后连续多年中央1号文件都做了重要部署,可见作为农业经营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而农村空心化带来“农民荒”,新生代青年劳动力的匮乏,现有农村人口无法承担起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因此,了解我国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期指导新形势下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难。从表面来看,农民成为一种身份是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但实际上,户籍改革是很容易的,取消农业户口可以一夜之间把农民变为市民,但是后续问题如何解决,农民无法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待遇,居住条件上,缺乏公共基础设施,并且农民的文化、技能和观念等方面也很难改变。特别是目前农村人口空心化的背景之下,留守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如何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的技能、保障农民权益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集中解决的问题。
(二)农民对自身“培育主体”地位认识不足。目前,农村人均耕地少,粮食价格低,若单靠种地,可能家庭收入入不敷出,加上现阶段农村家庭的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要比种地赚钱多,因此对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意愿不强,没有认识到自己培育主体地位,培训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三)外源供给和内在需求的错位。“外源供给”是指农民培训;“内在需要”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既要符合“当地农村发展实际”又要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当前,很多职业农民培训没有考虑当地农村发展优势和农业的生产需求;培训内容陈旧,针对性差,没有根据农民的现实需求合理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灵活性差,没有考虑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
三、国外经验
(一)美国。美国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是为应对农民老龄化问题,培养新型的农业接班人。据统计,2007年美国农民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55岁以上农民占57%,45岁以下农民不足17%;2002~2007年的五年间,25岁以下农民减少了30%,而75岁以上农民增加了20%;二是应对失业问题,发挥农业促就业的积极作用。美国农业每增加10亿美元的农产品销售,就能吸纳8,400人就业,并且每12个就业人口中就有1人从事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三是樘岣吲┮档淖ㄒ祷和规模化程度,保持其优势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农场不断减少,小型农场逐步被大农场兼并或购买,1980年比1950年减少了50%。
1、颁布新农业法,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政策支持。美国历来重视立法对农民职业教育的保障和引导作用,1862年至今,先后颁布《莫里尔赠地学院法案》、《哈奇法案》、《史密斯-利费农业推广法案》、《乔治-里德法案》、《班克黑德-琼斯法案》等若干法案,规定了政府通过增地或拨款支持农业教育发展,实现了农业和农民教育的法制化和制度化。2013年,美国颁布的新农业法案,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措施、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增加专项贷款、资助和贷款相结合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加强农业教育和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一是继续加大对增地农业大学的资助,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其受教育水平。同时,政府对向学生提供兼职和实习的农场主进行一定的补助,鼓励农场主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二是2013~2017年美国政府每年划拨5,000万美元(2009~2012年,每年7,500万美元)到各类大学、农业推广中心、社会组织及其他公益性协会,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训。
3、加大农业专项信贷力度,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资金支持。针对新农民缺乏启动资金和应急资金以及难以获得商业贷款的情况,新农业法案加大了农业专项信贷的规模和力度。农业专业信贷包括直接贷款(最高额30万美元)和担保贷款(121.4万美元),由市场服务局提供和进行用途管制。若农民无力偿清贷款,市场服务局指导农民参与保护项目,用政府补贴抵消贷款债务。
4、拓宽农业发展领域,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发展机遇。针对新农民资金不足、缺乏资源、进入市场难的问题,美国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种植特色农作物、从事有机农业,并通过推广食物本地化,打破固定产销关系,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开拓本地市场。
5、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针对农村住房、道路、水电、教育、卫生等条件落后的情况,美国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政府资助与贷款并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水系统、电气化建设、宽带建设、教育和医疗建设等,提高了对新型农民扎根农村的吸引力。
(二)法国
1、立法保障和资金支持。法国政府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早在1960年便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每年投入大量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农协征税和征收土地税)支持农业教育发展,用于农民就业前后培训和培训补助等,大大调动了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构建全方位的农业教育体系。法国拥有完备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农业部主管,包括农民职业培训、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部分。农民职业培训针对各种农业从业者,培训新型职业技能,3个月到2年不等;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分别培养农业技能人员和农业生产运营人员;高等农业教育主要以单科性的高等专科学校为主,公立和私立均有,办学规模不大。总之,法国农业教育体系灵活、实用性强、培训内容广、受教育对象多。
3、实行严格的农民资格制度。法国政府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只有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从事农业经营、享受国家农业补贴和优惠贷款。法国农民培训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低到高依次有农业职业教育证书、农业专业证书、农业技术员证书、高级技术员证书4种,层次分明,可以逐级晋升,实行职业准入。
(三)日本。二战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和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使得农村过疏化问题严重,面临人口密度持续下降、村庄凋敝、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为稳定农村秩序、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村人才和资金缺乏的问题,日本政府把发展农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1、健全农民职业教育法律、政策
(1)法律。从明治政府时期至今,日本陆续颁布了《农业教育通则》、《农学校通则》、《农业改良助长法》、《职业教育法》、《农业基本法》,这些法律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内容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对农民职业教育提供立法保障。
(2)政策。为保障农民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日本政府实施了农业补贴、价格支持、优惠信贷、政府服务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2、完善农民教育体制,形成立体、互通的农业教育体系。为培育职业农民,应对农村的过疏化和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建立了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既有公立的学历性教育和非学历性教育,又有私立的农民学院。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融入农业知识,且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专)、大学可以实现对接,形成了立体、互通的农业教育体系。
3、发挥日本农协的文化教育功能,注重公益性。日本农业协同合作社会员遍布全国,几乎全国的农民都是其会员,由自民党进行经费支持。针对基层农民开展土壤的科学利用、农业经营目标诊断、经营类型选择、有机农业生产者培育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不以盈利为目的,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又帮助农民树立了新的现代农业价值观。
四、对我国的启示
综合以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措施,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做法,如立法保障、政策和资金支持、职业资格准入、健全教育培训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基于我国的国情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着重解决“培育谁”、“如何培育”的问题。
(一)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单独立法,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尚未针对农民职业教育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教育法》、《农业法》、《职业教育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虽然都有所提及,但都不具体、不系统、不全面,对培育对象、权利义务、经费来源、激励和保障措施等没有明确,并且政出多头,责任主体不明确。因此,借鉴美国、法国等的做法,充分重视职业农民培育权益保护,单独出台一部切实可行的农民职业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和促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法律保障。
(二)健全培育体系,创新培育模式,实现按需施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农业部为主,建立政府、行业、产业、高校多方参与的培育体系。以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市(县)为抓手,构建“以点带面”的培育模式,根据各类培育主体(高校学生、留守农民、返l农民等)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培训内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当地产业特点,培训形式由“课堂授课式”为主改为“现场指导式”为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师资队伍准入制度,改变外源供给与内在需求的错位相接的问题,提高培训的实效。
(三)构建长效激励机制,提高政策扶持的针对性。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多是普惠性的,没有针对新兴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制定相应的激励性政策,如创业资助、资金支持、农业保障、教育培训等。因此,建议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有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真正享受到扶持政策带来的便利和优惠,并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只有安心才能乐业。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增强农村吸引力。目前,我国有农业开发专项资金、扶贫基金以及农业部、财政部、水利部、教育部、科技部等的专项支农资金项目,但没有很好地将其整合到一起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一定要以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原则,重点建设道路、桥梁等交通系统、生活供水供电系统、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生活娱乐系统(如乡村文化体育广场)、医疗卫生保障系统,不断提升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蕾.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4.4.
[2]邵静.空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J].学理论,2014.22.
[3]吴易雄.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与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
国民行业经济范文4
【关键词】国进民退;民营企业;控制权;融资
控制权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方面,归根到底,它是资本与权力的流动,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思维,以控制权转移为形式的资本流动应该有利于提高效率,但是在当前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为生产者基本类型的二元经济生活中,两者的地位和权重不仅是反映看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走势,他们之间的博弈,也是两种治理结构、两者经营理念的对抗。按传统观点,国有企业代表了以政府为支撑的经济力量,而民营企业则是现代治理结构的代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在宏观层面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争体现了两者运行机制的博弈,进而影射出政府与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政府主导经济的现实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结构、行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等方面的倾向性;在微观层面,企业控制权在国有主体和民营主体之间的配置以及在两者的流动,则是现实经济特征和市场条件的一个重要写照。
一、民营企业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新生境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今天,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此外,民营企业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对丰富上市公司主体、改善企业治理、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之,作为对于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民营企业对中国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国家税收增长、特别是扩大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经济模式发展轨迹。改革初期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时期,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国退民进”,通过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经营机制的转变,此时的民营企业也成为实现这个多元化的关键性“第二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了“第一次创业”,成功的背后既有民营企业灵活机动的内在机制和民营企业家智慧与创业精神的回馈,也有民营企业借原有国有企业背景和政策空间之利而实现的利益。但是进入21世纪,完成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进入第二个“创业期”,这背后的原因既有自身运行机制需要才家族或个人控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需要,也有20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之对应的经济结构也从“国退民进”开始向“国进民退”转化。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控制权问题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兼顾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国有企业凭借其天然优势形成了一定的垄断性,大部分民营企业只能生存在国有企业的夹缝中。因此,了解民企业的控制权到底有哪些特征,当前处于什么状况,影响其控制权价值的特有要素以及民营企业控制权转移的诱因等方面,对于认识当前民企的生境至关重要,而民企在并购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则是认识这些要素的一个基本窗口。
二、并购市场中的民营企业
企业并购是控制权市场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并购参与者的地位、并购价值等方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控制权的配置和价值。而民营企业在并购市场中的地位和表现则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线索。
作为咨询机构的一员,笔者亲自参与了近期的一些并购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例外地都是国企收购民企,尽管个案缺乏概括力,但它们却能让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并体现出民营企业在当前并购市场显示的特点。
1、并购市场上的控制权转移特征
如果将企业主体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大类的话,当前并购活动的涉及的控制权方向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之间的收购和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案例则凤毛麟角。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形势下的并购市场上,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和金额上都应该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收购方,或者说,国有企业在控制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民营企业只能甘拜下风。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显然是民营企业无法企及的。
2、参与并购的民营企业特征
这些作为被收购者的民营企业,他们甘愿放弃辛苦打拼出来的事业,将企业控制权拱手让给集官僚权威和经济大权的国有企业,到底是处于何种目的,抑或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这也促使我们将眼光转移到这些放弃控制权的民营企业身上。
尽管笔者参与的这些并购活动属于个案,但它们所表现出的特征合乎当前形势,并且在这些局部领域中体现出民营企业的某些共性特征。
(1)具有相对复杂的间接控制权结构。这些被收购的民营企业要么实际控制人通过海外公司的境内子公司对实际被收购对象实行控股,要么是通过在避税天堂设立的公司,进而通过境内子公司实际被收购对象。也就是说,这些民营企业或成立全资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从而以间接控制方式实现控股,具体的控股方式又分为树状控制结构和金字塔控制结构。前者为母公司以全资形式控股子公司,因而,避税应是企业采取间接控制的主要考虑;后者则采取全资和合资并存的形式,实现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这其中既有避税方面的考虑,也有以部分资金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多资金的因素。
(2)收益能力较高。这些民营企业的毛利率均超过40%,净利润均超过10%;个别企业的毛利率均超过50%,净利润均超过15%。这些盈利指标不仅高于被收购方,而且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这其中既有地方政府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原因,更有企业自身经营灵活、效率高、成本低等方面的经营性因素。
(3)偿债能力极端恶化。这些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超过70%的临界线,相当一部分接近80%,最高甚至达到90%。此外,所有被收购方的流动比率在近期内均明显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民营企业均存在较大的外部借款和频繁的内部资金周转。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以及和企业管理层的讨论,我发现,这些企业在经过初期的高速发展之后,为扩大产能、抢占市场和增加收入,资金出现瓶颈,而寻求被国企、尤其是央企并购,似乎已经成为他们获得资金注入的最佳选择。
(4)控制权高度集中。这也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尽管这些企业均采取了复杂的多层次间接控制形式,但最终控制者非常集中,表现出很强的一人控制或家族控制。尽管发展迅速,前景明朗,但内部控制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先进以及过度避税等民营企业的固有局限性却显露无疑。此外,股东大会基本形同虚设,小股东对企业的决策基本没有影响,几乎完全听从大股东的摆布。
(5)财务造假现象严重。很多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造假现象,通过推迟或少计收入、提前或虚列费用以达到避税甚至偷税,既是民营企业利润动机的必然趋势,也是他们在当下融资困难、现金流拮据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扭曲了民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估值,不仅加剧了并购过程的不确定性,也给作为收购方的国有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甚至是法律风险。
三、民企困境的思考
民营企业在并购市场上的地位及其控制权特征既有与理论相符合的一面,也有在当前特定形势下形成、尚待进一步思考的很多新特征。
首先,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形成的挤出效应,再加上融资困难及税负过重,构成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在经历了2007-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上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大举收购国有企业的趋势彻底转向,“国进民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背后最大的推手莫过于融资能力。对民营企业来讲,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融资,民营企业发展到现阶段依靠自有资金已明显无力以支撑其进一步的增长,而现有金融体系无论从观念上、体制上还是技术上,对民营经济在融资上的支持力度都不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间接融资市场和资本市场上都远不及国有企业,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为换取进一步发展的资金而放弃控制权。
此外,在当前形势下,民营企业依赖控制权实现的价值既有通过其控制地位带来的合理控制权溢价,也有因为对控制者缺乏监管而借助于不合理避税和侵害非控股股东带来的“隧道”效应,这不仅制约了民企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民企对完善经济结构发挥的作用,并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并购等渠道传导给国企。
在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垄断优质资源和融资渠道的前提下,民营企业必将继续面临困境,除已完成“二次”创业并形成行业龙头的个别民营企业之外,大多数民营企业还要在发展权和控制权之间做出权衡。无疑,这些问题都将放大民营企业控制权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民企被国企收购“去民营化”愈演愈烈日期[OL].中国建材网,2011年4月7日.
[2]顿曰霞,薛有志.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多元化经营与投资者保护[J].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09期.
[3]唐英凯,周静,邹晖.中国家族类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及影响因素[J].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4]裘益政.民营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研究[A].三友会计论丛(第8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简介:
国民行业经济范文5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统计上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和与此有关的费用总称,也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反映的是运用各种资金完成的用价值体现的实物工作量。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对于追踪分析投资这一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将以如何理解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投资按用途分类,作为切入点,并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一、研究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分类的意义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发挥好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是我国应对外需不振以及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双重压力的重要选择,也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传统增长引擎动力有所下降的形势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举措。
投资是一种经济行为,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力等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分配,它能提高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是国民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础。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能使区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而且能高关联度地拉动许多产业发展,培育税源,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和收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形成消费增长。
正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改善产业结构的发动机,我们除了应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趋势保持密切关注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分析也同样重要。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可预知一段时期后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而分析投资结构的基础工作,就在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对投资项目的行业分类。
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介绍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分类方法,对全社会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它是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标准的基础分类、简单地说,是对所有企业、单位、个体经营户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性质的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国民经济核算、专业统计确定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提供依据;为各项统计调查提供科学、统一、规范的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为宏观统计分析提供科学的分类依据。
按照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共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门类用英文字母表示,按照A、B、C、----顺序排列;大类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中类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两位为大类代码,第三位是中类的本体码;小类用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三位为中类代码,第四位是小类的本体码。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针对一个单位而言,是依据该单位所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确定的。如果一个单位从事一种经济活动,则按该经济活动确定行业;如果一个单位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济活动,则先确定一个主要活动,再按主要活动确定行业。比如某钢铁公司从事多种经济活动有:型钢压延,房产出租、经营钢材,其中型钢压延是其主要经济活动。则该单位的行业分类应该为3140(钢压延加工),而非7040(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或5181(贸易)。
三、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分类的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分类不依照项目单位自身的行业种类予以划分,而是按照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相关产品类型、用途与社会经济活动类型来填报。通常情况下,一个建设项目只能属于一种国民经济行业。若项目投产后有很多种类的产品,那么就按照主要产品去确定行业种类。举例说明,某矿业公司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0917(镁矿采选),但其投资建设的项目为“镁及镁合金生产线”,则该投资的行业种类应为3217(镁冶炼)。
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社会经济活动类型分,对于准确把握投资结构,进而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企业转型的需要。在现有调查单位中,为适应市场变化,通过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实行全厂性转产后,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再以原有主要经济活动为准,而是以转产后的主要经济活动(即项目投资的行业代码为准)。二是企业升级或多元化经营的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多元化经营成为普遍选择。如果多元化的投资仅以该企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就变成单一化,就不能准确反映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四、总结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对全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标准分类。是政府综合统计、政府部门统计和企业统计的基础分类。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各项专业统计按照经济活动观察事物提供了详细和科学的分类依据。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变化和结构变化的一门专业统计,对于社会经济研究与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比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相关产品类型、用途与社会经济活动类型,来确定投资项目的行业分类,则无疑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最为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统计 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服务――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刚同志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统计;2014(03):37-38.
[2]全国生产资料流通重点企业统计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14期-32期(2015年1月-2016年1月)[C];2015(07):68-69.
国民行业经济范文6
我院一例脓胸患者在输血必净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经过全科及时抢救患者脱离危险,现报告如下:
1 病历介绍
患者,女,20岁,因“咳嗽、咳痰一月,气短十天”于2009年6月12收住,查体:体温36.6℃,脉搏104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98/68mmHg,体重52Kg,身高161cm,胸阔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动度一致,右侧语颤减弱,叩诊为浊实音,右肺下叶呼吸音低,呼气末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心脏听诊(-).入院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4h引出脓性液200ml ,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于2009年6月18日下午2点输血必净的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
2 抢救及护理
患者在2009年6月18日下午2点输血必净时突然出现寒战、高热 、口唇发绀,恶心、呕吐时,测血压96/60立mmHg,即更换液体,给平衡液500 ml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入小壶,非那根25mg肌肉注射,同时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3L/min,病人症状未缓解,自诉胸闷、憋气、呼吸困难。遂给予肾上腺素1mg入小壶后,症状缓解。与当日下午2时55分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不清,眼球上翻,口唇发绀,四肢强直,持续约20秒钟,立即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抢救,给安定10mg静脉推注,面罩吸氧,加大氧流量,持续心电监护,3分钟后患者意识清楚,自述口周麻木 , 全身乏力,汗多。
给予心理护理,紧握患者的双手,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的情绪,于下午4点时面色红润,精神及一般情况良好。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护士要时刻具备较高的急救意识,有急救观念和急救知识,动作敏捷,技术熟练,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同时报告医生,做好急救准备[3]。在用药时应该做好三查七对,更应该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安慰鼓励患者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 讨论
血必净注射液为棕黄色至棕红色的澄明液体,主要成分为红花、赤芍、川芍、丹参和当归等。临床上用于发热、喘促、心悸、烦躁等瘀毒互结症,也用于因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也可配合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脏器功能受损期[1,2]。本文患者以前未使用过血必净,且使用血必净前的其他药物治疗未出现不适,输血必净时即出现寒战.高热.口唇发绀.恶心.呕吐,55分钟后患者出现意识不清,眼球上翻,口唇发绀,四肢强直,持续20秒钟,必为血必净所致,该药说明书上标明的不良反应为个别患者出现皮肤痒感,而国内文献有见过敏反应的报道,其表现为面部潮红、呼吸急促,诉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或抽搐,中药制剂因其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一直被公认使用起来安全可靠,但该病例也提醒我们即使在使用中药制剂时也应该谨慎。在首次使用药物时首次应缓慢静脉滴注仔细观察,确定患者无不良反应时再离开。此患者出现两次不同症状的过敏反应引起临床医师和护士的重视,因此在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过敏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尽快、尽早采取治疗措施,本例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确保用药安全0。
参 考 文 献
[1]张旗,许楚宏,林德访.血必净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病程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息救医学2005,17(7):43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