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课程资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课程资源范文1
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它主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重视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传统书本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高质量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授课式的教学,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抹杀了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该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现在必须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改善这一古板、被动的局面,推动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科学课程资源的内涵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资源,又称资本之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简单来讲,就是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是指能够被师生利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人员、物质和信息。
(二)科学课程资源的作用
1.科学课程资源作为科学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实施最基本的条件
2.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提供了很重要的保障
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必须循序渐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完成。
(一)师生之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学习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必须进行沟通与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教学时要根据每个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不能笼统地将知识强加给基础差的学生,清晰、有层次的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学生也要主动将疑惑及时报告给老师,这样才能在最有效的时间里掌握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二)课本教材的开发和拓展
课本教材没几年就会更新改版,这对教师的挑战是很大的,不能像平时那样传统地将课本知识按文字叙述讲解给学生听。很多情况下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实例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形象地了解书本到底是要传授何种知识。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科学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最好的科学课程也是空架子,教师在科学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同时,必须不断实践、不断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这是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首要任务。
科学课程资源范文2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最常用的是校内资源,但是“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极为丰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科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大众传媒、各种场馆、工厂以及学生生活中的家庭、市场、田野都可以为科学教育利用的资源。假恶丑事件正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而且对于揭发假丑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利用假象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198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中,表演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表演轻功的节目:表演者张加陵忽而在两只气球支撑的玻璃上站立,忽而又在拉直的纸上站立,忽而将身体挂在用两个纸环吊着的日光灯管上,旁边还有姜昆在帮腔,更有德高望重的李双江当托。
轻功确实是传统武术中的一种锻炼方法,要求练功人脚绑砂袋等负重练习跳跃,以增强练功人跳高腾跃的能力。轻功表演时体重并不会减轻。那么一个成人为什么不会把气球压破呢?只要有初中学习经历的人都知道有一个科学概念叫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公式是P=F/S。一个人站在水平面上时,人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人的重力。在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而每个物体都有一个“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只有当物体“实际受到的压强”超过“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物体才会被破坏,比如气球被压爆。气球悬人中,轻功表演者慢慢站上玻璃时,气球受到的压力变大而被压扁,受力面积随之变大,压强也增大但并没有超过气球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而压破气球。纸和日光灯的表演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任何人都能表演,并不是所谓的“轻功”,只是需要练习表演技巧罢了。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由学生表演这种“轻功”。只要学生了解压强的含义,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就不会被这种拙劣的表演蒙骗。
在压强一节的教学中我常用这种“假轻功”作为引入新课的资源,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并且还能较长时间的保持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学好压强知识的同时,还能认识到学好知识可以让自己的观察力更加敏锐,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二、利用假象进行“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常有人在路边铺一只蛇皮袋,上面堆着类似家蚕而稍大的叫“冬虫夏草”, 每斤的价格是10元,赶集的人,大部分是老年人争着抢购。发家致富每个人的梦想,于是就有人投其所好推销各种各样的种植养殖技术,冬虫夏草的种植技术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
冬虫夏草产自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造成人们缺乏有关冬虫夏草的知识。然而信息时代有许多方法可以让我们学习。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构成的复合体,分布地区狭窄、自然寄生率低、对生活环境条件要求苛刻,本身资源比较有限。人们不断发现其新的药理作用,国际市场日益紧缺,价格逐年上涨,每50克最低达3500元。只要稍微想想,10元每斤会有真正的虫草吗?
在进行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的教学时,可以用地摊卖冬虫夏草为例。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象互联网这样的途径搜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并不是只有在学校只有通过老师的教才能进行的,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独立分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关系,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拓展思维的深度。
三、利用假象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张悟本提出的养生说法,比如绿豆汤能治十几种疾病,甚至包括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等。这几年有一些叫红外线理疗床或者长寿床的卖的非常红火,推销员宣扬可以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病、腰肌劳损、软组织损伤背肌筋膜炎等80多种疾病,还能延年益寿。
张悟本之流的骗术,共同特点是扩大功效。吹得天花乱坠,但我们只要稍动脑筋就可以识破。绿豆汤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等食疗功效,最多还有降血压和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功效。这源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食同源”思想,但食物永远代替不了药物,更不能说包医百病。医用远红外线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能使皮下层温度上升,微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达到活化细胞、防止老化、强化免疫系统的目的,只是对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有改善和防治作用。这么简单的科学道理为什么让那么多人甚至还有教授上当受骗?是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不是,文凭不能说不高,学识不能说不渊博,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怀疑批判精神。
传统科学本质观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可靠的、稳定的,这种观点一直左右着科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科学课程大量地罗列系统的科学知识,学生对这些科学知识不加批判地接受。这样的科学教育会妨碍学生批判精神、求真品质、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发展,教育出来的人们就相信权威,服从权威。
科学课程资源范文3
关键词:农村学校;科学;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05-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当下,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仍只关注学校资源劣势,成为教材的奴隶,只知教教材;对农村学校的资源优势熟视无睹,不知如何开发、利用。其实,农村生物、生态资源通过我们开发、利用,很多是可以成为小学科学课的课程资源的。
1.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途径
1.1开发利用校内资源。学校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等都是科学学习的资源。如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就可先让学生到校内不同地点:食堂、小河边、花辅中、垃圾堆旁感受不同的气味,并收集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流动……
1.2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家禽、家畜、鱼类等的饲养、观察,或种植、观察蔬菜、农作物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动、植物知识,并进行科学探究。
1.3开发利用农村自然生态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大自然中,利用农村秀丽的小河、绿色的田野、多样的物种、春夏秋冬多变的气候等,激发他们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更好实现开放性教学。
1.4开发利用家庭生活资源。结合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与学生家长多渠道沟通、交流,让他们也介入到共同为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上来。①要求家长常给孩子讲科学家的故事,带领孩子到户外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同孩子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生财有道"、"军事农业"等电视科教频道等,从中获取科学信息;②要家长(文化知识虽不高,但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配合、支持、帮助学生在家亲手"养一养"、"种一种"、"做一做",开展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学到课堂无法学到的知识。
2.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主体
2.1学校。学校购买,可解决身边一时无法找到的资源,如专用实验仪器、设备等。
2.2教师。教师自制教具。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实用的教具学具,弥补实验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软件或课件,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让他们更多、更广、更真切地认知自然界,发现更多的科学,能更好地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培养。
2.3家长。小学科学课程中,需要开发的课程资源很多,工作量很大,单靠学校和任课教师是无法完成的。教师可提前给家长通电话或写信,将每课(或单元)要求学生制作和必需的材料及材料用途告知学生家长,让家长给与准备。如在教学《地球的内部》一课时,给学生家长写了一封短信:为了让您的孩子能更好认识地球,建立地球构造模型。请于10月30日(下周二),让您的学生带一个熟鸡蛋到学校,并为他们准备0.5元钱,购买橡皮泥用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请予以支持,谢谢合作!
2.4学生。引导学生日常留心并注意对一些废弃生活用品的收集,调动他们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能给教师减少工作量,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人翁意识。如:观察认识一株植物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课前就可要求学生在上学路上采一株完整的植物,带到课堂上观察。
3.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注意事项
3.1开发、利用的科学课程资源要有开放性。结合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在科学教学中挖掘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组织教学,以科学为中心,走出教材束缚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网络等开放,更好地实现科学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养蚕的相关内容时,如当地无人养蚕,课堂上就可让学生观看《科学养蚕》视频,提前几周让学生在家中养蝌蚪,变成《给蝌蚪宝宝记日记》、《养蝌蚪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养蚕的相关知识,又丰富了他们对蝌蚪到小青蛙的变化历程的感性认识,何乐而不为呢?
3.2开发、利用的科学课程资源要有生活性。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选取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熟知的素材作为学习内容,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才有利于激发他们观察、思考生活世界的热情,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3开发、利用的科学课程资源要有安全性。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得选取危及师生安全及身心健康发展的资源。师生均不得到危险的区域去收集科学探究所需的材料;准备的探究材料应是安全、卫生、无毒、无害的;制作的实验装置应具有高度安全性。
3.4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小学科学课程中,探究的内容多,但要用到专用的科学仪器和设备的地方却不多,更多的是师生共做有心人,随时留心研究、收集身边的废弃材料,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以供日后利用。
3.5开发、利用的科学课程资源要简单、实用、耐用。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教学任务重,身兼数职,缺乏很好的制作工具。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应尽量做到简单。做好的东西就要能用,并能有效帮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还要具有耐用性,避免一次性,便于以后教学中重复使用,减轻日后工作量。
总之,小学科学课课程资源在广大农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这一切需要科学教师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生活实际及课程标准,去开发,去利用。只有为学生操作活动准备必要的器具和材料,为科学探究教学奠定好物质基础,才会更好地服务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凤凰教育,http:///Html/11/Menu/26/Article/52/
[2]黄全愈著,《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科学课程资源范文4
关键词:科学课程;当地资源;结合;思考
科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的内容在设置上偏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因此,科学课的教学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当地资源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或进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实验、实践调查等活动就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结合白银市的资源环境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校本教材开发》课题组,对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的结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将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教学有效地结合呢?
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相结合的立足点在于科学意识的确立
科学意识的确立,要从小学生做起。科学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中经历和体验科学知识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尤其要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在科学学习中所用到的知识,借助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不仅要鼓励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要把这种科学意识用到到科学实践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有所提高。如白银市地处内陆腹地,风能资源丰富,全年有260天风速在四级以上,境内分布着许多天然风场,已确定的风电场总面积约226平方公里,风电资源总储量在200万千瓦以上,目前可开发的装机容量有100多万千瓦。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景泰大唐风力发电厂,了解风力发电的原理和过程,了解在风力发电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等,在整个实践调查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这种清洁能源有了初步地认识,而且确立了很好的科学意识。科学的意识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更要精心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问题意识、猜想意识、实验意识、探究意识、分析意识、总结意识等。将当地资源与科学课程结合起来对科学意识的确立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比如在课题《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将白银森林公园与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结合起来,将白银的气候与气候的分类结合起来,将白银的有色金属资源与金属的冶炼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确立科学意识。
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相结合的切入点在于科学内容的整合
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十分广泛。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发就是要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探索出一系列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的策略,在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将科学常识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在学科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包括对原有内容的增删、补充、引申、拓展等,也包括对教学进度的调整,课后练习的优化和创造性地制作教学用具、课件等,使科学教科书内容问题化、结构化、综合化、情景化、生活化,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白银市是全国典型的工矿业城市,煤矿资源在白银市储量很大,而学生对煤的形成过程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对煤产业的延伸利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煤区塌陷问题缺乏深入的探究。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相结合的切入点就在于将煤的形成过程与煤产业的延伸利用、环境污染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水力发电是又一种清洁能源,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可供开发水电资源达330万千瓦,。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相结合的切入点还在于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水力发电的过程,树立对清洁能源的急切需求和认识,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家乡的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正确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相结合的抓手点在于科学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将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有机结合的有效“抓手”。 教学中无论是观察的记录、探究的预测,还是实验的操作、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总结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学习环境的有关知识时,结合白银工业酸雾的污染和危害、二氧化硫的污染和危害、重金属的污染和危害、黄河水的污染和危害等,学生身同感受,因而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过程中,通过参观白银公司酸雾治理工程,银光公司二氧化硫回收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等来了解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很多同学还撰写了相关的科学小论文,如《白银市大气污染的调查报告》、《铅污染的调查报告》、《白银市水污染的调查报告》等优秀论文都曾获奖。在教学实践中,将科普知识与当地优势产业资源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认清白银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等,又了解到白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的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目前我们由于面临资源的枯竭所承受的压力,引起更多的人思考,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开发挖掘地方资源,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如利用白银公司丰富的矿渣发展循环经济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科学兴趣的培养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对科学教学的很好的诠释。
科学课程与当地资源相结合的着眼点在于科学实践的应用
科学课程资源范文5
一、重组:拓展灵活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整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中的一段文字、一幅插图甚至是一小行不起眼的对话,都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
1.重构教学顺序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的顺序,重组教材。
2.重构实验设计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在实践中,常常会发现教材上有些实验存在不足,就需教学我们适时改进。
(1)化模糊为精准。《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中,第一个实验让学生设计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学生习惯用钩码进行实验,可问题纷至沓来,钩码怎样算小部分浸入,大部分浸入?测力计的指针只上升了一点点怎样读数据?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其实这个实验可变更实验材料,用废旧1号干电池代替钩码。把三个电池用透明胶带绑成条状,看作一个整体,浸入一个为“小部分浸入水中”,浸入两个为“大部分浸人水中”,三个浸入为“全部浸入水中”。这样,学生容易把握好浸入水中的干电池数,且每浸入水中一个干电池就有了0.45N的浮力变化,数据大效果明显。三次实验后,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很轻松地找出水中物体浮力大小变化的规律。
(2)化抽象为直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预测纸巾会被浸湿吗?这虽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存在较大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纸巾浪费严重。我们可用大号漏斗和涂上红色的小块塑料泡沫代替,实验时,按住漏斗的小孔,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气占据了漏斗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然后放开小孔,空气从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来,表明水进来占据了原先空气占据的空间。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即可以重复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实验的缺陷,还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水被替换的现象更加明显。
二、重组:突破局限性
任何教材都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教材能否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会根据教材的特点使用好教材”,只有教师才能真正演绎出教材的精彩。
1.善于借鉴。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具有“拿来主义”。一切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信息、内容,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2.善于变通。《一天的垃圾》一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课堂纪律、教室卫生等,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调控。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和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教学时,将全班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全班家庭每天日产垃圾量,进而计算一个区、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这时适当提供一些图片,如学校、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更多的感受。就会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三、重组:弥补缺憾性
再好的教材也会有缺憾,归根到底,要看教师如何在理解《课标》及编者的认识和意图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科学的活动过程加以弥补和完善。
如三年级科学下在“空气”单元第十五页表格中出现了关于物体是否有一定“体积”的概念,学生提出了“体积”是什么东西?于是我临时调整了教学计划,用一个实验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又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给学生观察,然后拿出一块石头放入其中一个杯子中,学生就会发现水位上升了,因为原来水的位置被石头占去了。这时教师说明“物体占据空间”。再拿出一块更大的石头放到了另一个杯子中,学生就会发现水位上升的比刚才高,因为石头大占的空间就大。这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是有区别的,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个观察实验活动紧紧围绕体积概念,层层递进,逐步在观察中、辨析中完善了对体积这一个抽象概念的深刻认识。石头放入水中,水位上升,水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说明石头有一定体积。存有空气的袋子放入水中,水位也上升,说明空气也占据空间,存在一定的体积。
“体积”概念的认识,同时为《沉和浮》、《冷与热》的教学做好了准备。“物体的体积”是一个空间概念的认识,但三年级数学中尚未出现“体积”的概念,那么这个科学感念需要我们去弥补。
教材的“缺憾”是难免的,但是我们要尽量在上课时弥补 “缺憾”,课前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分析,认识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是弥补课堂“缺憾”的最有效的办法。
科学课程资源范文6
一、努力挖掘幼儿本身所蕴藏的课程资源
1、应趣而生――妙用幼儿的兴趣资源
幼儿天生不具备科学能力,但其在生活学习中保持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幼儿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对于周围的事物保持很高的探索兴趣,不断地向周围提出疑问,虽然这些简单的问题在成人眼里不足为奇,但却深含着幼儿的基本特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有足够的好奇心。
在进行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必须设立幼儿感兴趣的科目,让幼儿能够主动的参与其中。例如,在自然社会课上,教师应多结合实物进行教授,帮助幼儿在看到实物产生联想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知识。可以给出幼儿一株成长中的大蒜,让幼儿自己主动的提出问题,教师作为旁观者来进行解释其中的问题,并且鼓励幼儿们之间进行讨论,教师进行引导幼儿们讨论话题的方向。在其中,不同的幼儿由于其自身特点存在着思维上的差异。此外,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增设其动手实践内容,让幼儿切实的加入到课程中。同样,在讲解大蒜的生长特点过程中,让幼儿自己观察大蒜在不同环境下的成长,并记录相关数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自己根据结果所处其特点,这样的教育方式充分考虑了对幼儿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幼儿形成探索的精神。
2、创设问题情境――巧用幼儿的经验资源
第一,以幼儿疑问进行教课。帮助幼儿解决疑问能够在幼儿心灵上给予赞同,让幼儿在积极的环境中成长。所以,在教课过程中应鼓励幼儿进行提问,并详细记录幼儿们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在进行“蚕的生长过程”科学课程中中,为了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幼儿每人养一只。在一定时间后,让幼儿自己记录下自己对蚕的生长的疑问。对比于单纯的理论教学,教师能够结合幼儿在养蚕过程中的疑问进行教学,应在幼儿接触的基础上对问题产生自己的想法,对于简单的额问题。幼儿疑问就可以对于整个课堂内容进行丰富,教师应鼓励幼儿的提问。
第二,利用幼儿的错误进行指导。幼儿的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因此在学习当中存在错误,这并不影响对于幼儿科学教育,若能合理利用则能加深幼儿的认识,让其更容易的学习到科学知识。实际上,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错误存在不合理的认识,容易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这正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观念,教师应在幼儿犯错误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幼儿成长。“妙用幼儿的错误”教学方法强调对幼儿的指导作用,不在于对错误问题本身的分析,而是对其犯错误的机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明白个人的错误,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避免该类错误的再次发生。例如,在讲解关于风的产生科学内容中,幼儿通过用身边的物体挥动就可以产生风,因此认为 “扇动任何物体都能产生风”,这种观点并不是幼儿个人的错误,而是由于幼儿根据个人成长经验产生的普遍认识。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对此现象产生消极态度,而是帮助幼儿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让幼儿不要根据外界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问题。因此,抓住幼儿的错误展开教育有利于幼儿正确的认识世界。
二、大力开发教师蕴涵的课程资源
1、挖掘教师的生活经验资源
教师必须将个人的成长经验融入到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在教课中能够以最真实的感受来指导幼儿成长,让幼儿对教师教授的内容产生心灵的触动,从而不断地提高幼儿的情感水平,形成基本的物质世界观。
2、激活教师的教育经验资源
首先,幼儿教师教育必须在掌握幼儿科学基础上。幼儿教师的教课水平不仅决定于其个人的教学理论,而且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展开幼儿教学调查。教师应多了解幼儿的成长特点和认识水平,并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指导。因此,教师的教课水平必须提高其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幼儿科学背景的了解程度。
其次,教师注重收集幼儿成长资料,提供幼儿成长所需的科学活动资料。幼儿成长需要不断地积累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地为幼儿搜索新的科学知识和资料。幼儿的思维的发展往往决定于其所处的学习环境,幼儿教师的责任也应帮助幼儿获得成长的经验,加大对幼儿成长的熟悉程度,给予不同幼儿及时的指导和教育。
最后,教师应反思与总结其教学方法,不断的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主动的进行反思科学活动,从中总结出适合幼儿学习的科学社会活动,为幼儿教育提供新的资源。教师在进行教育中,结合日常与幼儿的接触,反思和总结其教学方法,从而在实践中提供幼儿新的指导方法。在总结和反思过程中,创新是其提高教学的最根本准则,有利于提高其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