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1

【关键词】 呼吸系统;发热

【中图分类号】 R97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20-01

发热是内科诊疗工作中十分常见的症状,其原因按诊断学分类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发热是呼吸体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4例中男29例(53.7%),女25例(46.30%),年龄14~89岁;入院前发热时间1天~1年,平均15.80±34.69天;住院时间1~55天。

1.2 病情 感染性疾病49例,90.7%(肺炎24例,48.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18.3%;支气管扩张4例,8.18%;肺结核3例,6.12%;结核性胸膜炎3例,6.12%;肺脓肿2例,4.08%;脓胸1例,2.0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例,4.08%;COPD急性加重期1例,2.04%)。非感染性疾病5例,9.3%(间质性肺炎3例,6.48%;肺癌2例,2.82%)。

1.3 确诊 本组54例患者中有21例(38.8%)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而有23例(42.5%)患者需要进一步通过肺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共有3例(4.74%)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其中有2例(3.7%)可以确诊。本组共有8例(14.8%)患者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法确诊或患者因故拒绝行病理学检查的最终通过试验治疗明确诊断。

2 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38例,其中8例患者伴有潜在的而且较轻的疾病。存活的16例中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体格检查,其中6 例行内科或外科治疗,10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存活的16例中感染性疾病6例(37.5%) 、肿瘤1例(6.25%) 、非感染性疾病5例(31.25%) 、其它疾病4例(25%)。

3 讨论

3.1 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构成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内脏器官,正常成人每24小时吸入空气约10000L,而空气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而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因此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3.2 入院前发热时间、及发热程度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确定患者入院前发热时间对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定性诊断具有一定帮助。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起病急、病程、病程短,因此入院前发热时间一般较短。本组54例感染性疾病中入院前发热时间在1周以内的有29例(53.8%)。非感染性疾病多数起病缓慢、隐匿、症状不典型,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常常需要周转多家医院才能最后确诊,因此病程较长。本组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病程超过2周的有21例(55.26%)。需要特别指出,结核病(肺结核、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程较其他感染性疾病明显长。本组3名结核病入院前发热程度与其他49例感染性疾病入院前发热程度对比后发现,结核病在入院前发热体温37.3-38.0℃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性疾病,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在39.1-41.0℃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结核病组。此种差异反应出结核病在发热上以低热为主的特点。因此,入院前发热程度对于鉴别结核病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3.3 试验治疗的意义 试验性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很多,尤其痰结核菌阴性的肺结核或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在无法获得病理学结果时常常要进行试验性治疗。本组54例病例中其中肺炎24例、肺脓肿2例、肺结核3、结核性胸膜炎3例,根据临床经验,除化脓性肺炎外,其它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有效抗生素和药物治疗下,2-3周(不超过1个月)肺部炎症可完全吸收,但老年人肺炎吸收较缓慢,某些肺炎治疗不及时形成机化性肺炎,支气管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不易治愈,病灶存在时间较长。影像学捡查常将上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结核,下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炎,临床医生短时间难以确定是肺炎或是结核,不要急于抗结核治疗。发热伴有肺内炎性改变,有效的经抗炎治疗1周左右,或更短的时间体温降至正常,可诊断为肺炎;如果体温不降或由高热变为低热,则应怀疑结核的可能,可先用无抗结核作用的抗生素治疗,一边治疗,一边作进一步检查(结核菌,其它病原微生物检查),如果查出结核菌,立即改行抗结核治疗;如果已无发热,结核菌,继续按肺炎治疗,2-3周(不超过1个月)病灶完全吸收,则肺炎诊断可以成立;反之,肺部炎性病灶经抗生素治疗仍无吸收好转,甚或恶化,在除外肺癌阻塞性肺炎(纤支镜检查)应考虑肺结核,作一些辅助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测定等、抗结核试疗有效,验证诊断。如果根据放射诊断为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一个月内病灶完全吸收则不可能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炎症,病灶中有渗出,干酪坏死,吸收消散缓慢,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全吸收。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2

山东省济南医院护理部,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 目的 探讨PM2.5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山东省济南医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PM2.5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治疗有效率及心理状态。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FEV1%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各指标较分别为(1.24±0.34L、52.37±6.83%、51.29±5.07)对照组(1.09±0.33L、46.03±6.06%、46.38±6.11%)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2.68、3.2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显著优于对照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健康教育干预后,SAS、SDS评分分别为35.34±1.95分、40.42±2.17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9.83±2.36分、52.56±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3.68,P<0.05)。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提高PM2.5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PM2.5;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教育;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156-03

[作者简介] 何青秀(1964.8-),女,山东济南人,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老年病护理工作。

根据统计,我国的PM 浓度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东部沿海地区PM2.5污染尤其严重,特别是我国华北平原的PM2.5污染为全球最高值[1]。2013年开始,全国多地PM2.5值高达300 μg/m3以上,处于严重污染级。在2013年年初的重污染日中,该院因呼吸道疾病就诊比例明显高于平时;随着雾霾天气的频繁到来和PM2.5记录的不断被刷新,各类媒体对PM2.5报道频繁,污染天气就诊人数明显增加,其中不少是症状轻微的“患者”,PM2.5已经造成市民的恐慌[2];该院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间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针对PM2.5的专项健康教育,效果明显。再次证明健康教育在应对公众卫生事件时有着不可忽视的正面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山东省济南医院内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述有长期PM2.5环境居住史,并且出现了咳嗽、咳痰、喘息等不适症状,其中慢性支气管炎58例,支气管哮喘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例。自2013年11月起开始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将100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2013年1月-10月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0.54±2.75)岁,病程1月~1年,平均5.25±1.23月;2013年11月—2014年4月期间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2.51±2.69)岁,病程2月~1年,平均(5.68±1.51)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方式,包括原发性疾病治疗、氧气治疗、纠正酸碱平衡。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护理人员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记录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深度,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例,心率、心律、痰量及性质。同时注意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同时医生处理。自2013年11月起,该院针开展针对PM2.5的专项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山东及全国PM2.5的相关报道,收集各类论文及PM2.5相关疾病治疗研究进展,总结健康教育从中起到的作用、暴露出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对来院就诊的病患发放并指导填写调查问卷,针对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区别统计,分析健康教育在不同年龄段、文化层次、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不同人群中的效果差异。向来院就诊的病患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利用各种手段对患者面对面宣讲PM2.5的危害及正确应对措施。分类汇总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求不同人群对健康教育的接受情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1.3 观察指标

治疗开始前后采用肺功能分析仪测定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1 s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采用临床症状量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控制:临床症状基本消除,临床症状评分减少≥95%。显效: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大部分消除,临床症状评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临床症状评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有所加重,临床症状评分减少<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患者入院前、出院前进行评定。评定标准: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心理焦虑进行评定,>50分判定为焦虑,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抑郁进行评定,>53分判定为抑郁,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肺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EV1/FVC、FEV1%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各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2.68、3.21,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0%,显著优于对照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分析

经护理后2组患者SAS、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健康教育干预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经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3.68,P<0.05),见表3。

3 讨论

公众事件应对要果断、及时,处理预案应合理、有效。媒体及网络不应单纯为“博眼球”而大肆负面报道,有时甚至出现虚假报道,这往往会给市民的恐慌情绪火上浇油。患者文化水平偏低,医疗知识匮乏,轻信谣言,是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重点、难点[4]。PM2.5的治疗绝不只是政府的事,需要全民齐心协力,才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5]。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积极参与绿化等方式是患者对抗PM2.5最有效的武器。

从统计数据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看,市民对PM2.5经历了从不重视到恐慌,又转到正确应对的变化。而后期的有益转变,正是健康教育的直接结果。随着雾霾天气的日益增多,呼吸道疾病患者随之增加。该院自2013年11月1日起,对来就诊的病患发放PM2.5预防资料和调查表;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针对病情的指导;在诊治过程中对患者面对面宣讲PM2.5的危害及正确应对方法;在医院公示栏中张贴PM2.5的宣传材料;经过近1个月的密集宣教,收效明显。

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诊疗时的对症讲解及医院内宣传等多种方式,结果表明:①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对事件有自己的看法,相对恐慌心理较弱,是实施健康教育最容易且效果最好的群体。②文化水平偏低的群体,医疗知识贫乏,接受起健康教育也比较困难[6]。相对有效的办法是发放容易理解、操作简单的应对方案,或集中力量对重点人员(接受力、影响力较强者)实施健康教育,再由他们影响周围的同伴。这个方式需要健康教育的实施人员对管片患者有充分了解,目前尚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居委会对医院患者进行宣教往往更有效。③老年患者是健康教育的重点[7]。他们多数是慢性病患者,抵抗力弱,比年轻人更容易受到伤害。他们容易轻信各种信息,但也愿意接受正面引导。相比外面的杂乱信息,他们更愿意接受医院医生的专业建议。所以,针对老年人,多频次、面对面的指导是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杨宇轩等[8]研究指出,针对暴露个体,积极开展PM2.5人群健康危害的健康教育活动,使人们了解PM2.5的健康危害效应,掌握基本的健康防护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垃圾焚烧,使用低排量、环保型汽车,加强个体防护,避免PM2.5高污染时段出行,如见日常体育锻炼时间安排在15:00~17:00时PM2.5浓度最低时段进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儿童及体质较弱群体,在PM2.5污染较严重的冬季,尽量避免PM2.5污染高峰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以规避日常生活中PM2.5的健康危害。

通过该临床研究发现,经过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经过心理交流沟通,患者的心理状态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衍燊. 2013年1月灰霾污染事件期间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的人体健康损害评估[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4):2707.

[2] 赵坷,曹军骥,文湘闽.西安市大气PM2.5污染与城区居民死亡率的关系[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4):257-262.

[3] 曲凡,丁文军,伊硕,等.PM2.5对肺泡11型上皮细胞MLE12的毒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2010,24(l):19-23.

[4] 贺擎,丁文军,苗魏,等.冬季和夏季PM10和PM2.5对人肺上皮细胞A549毒性的比较[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3):324-331.

[5] 王欣,邓芙蓉,吴少伟,等.北京市某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对儿童肺功能的短期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2010,42(3):340-344.

[6] 王秦.我国雾霾天气PM2.5污染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4):2691.

[7] 孙志豪.崔燕平.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概述[J].环境科技,2013,26(4):76.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3

关键词:急诊;抢救;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效率;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为2016年1月~12月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期间的急诊患者60例,研究组为2017年1月~12月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期间的急诊患者60例。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抢救期间死亡、自行转诊者。研究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1~78岁,平均(48.21±3.21)岁;心血管疾病23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其他1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0~77岁,平均(48.17±3.20)岁;心血管疾病25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其他1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流程,包括入室就诊后,立即按照急诊护理流程进行病情评估、抢救治疗等。研究组则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内容如下。

1.2.1成立急救小组

按照急诊科实际情况,成立急救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定期组织急诊科护士进行急诊护理程序化管理培训,使其掌握优化后护理流程及各工作操作要点,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采用等级责任制,实施8:00~15:00、15:00~22:00、22:00~8:00三班倒,护士24h在岗。

1.2.2优化急救护理流程

(1)优化接诊流程:接到急救电话后,快速准备抢救相关药物、物品、器械等,3min内出诊;途中以电话方式联系患者或现场人员,给予有效指导;缩小急救半径,控制接诊时间。(2)开放绿色通道:落实“一站式”管理理念,缩短医患等待时间;创建先诊疗再挂号、先抢救再收费等人性化急诊制度,以提升抢救效率;坚持“三前三后”原则,先看病后挂号,先治疗后付费,先住院后办手续,确保急救工作有序进行。(3)优化病情评估流程:联合应用入院初评、早期检查及再评估。初评时间约30s,包括意识、呼吸、疼痛等;入室后及时检测心电图,实施早期检查及初期抢救;协助医生进一步评估病情,掌握动态病情信息;及时送检血液样本,检验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缩短检验时间。(4)优化急护流程:实施定人、定时、定位、定责原则。定时为入室2min给氧,检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5min内完成监测心电图、创建静脉通道等工作;定人为责任护士协助医生救治特定患者,护士长负责救护协调工作;定位为护士长位于患者右侧,及时告知医生心电图监测结果等;定责为责任护士及时完成除颤、心电图监测等工作,于患者右侧压胸,同时给予恰当心理干预。(5)优化护理文书:简化急诊护理文书书写,以表格形式为主,实时记录;必要时在电脑上操作,缩短书写病历时间。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观察两组抢救成功情况及抢救效率,其中抢救效率包括接诊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操作时间、心电监护时间、治疗操作时间;(2)出院时,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满意度(患者不便填写时可由家属替代),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能、病情评估、健康教育、环境设施,各项均为0~2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且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n>40,但1<T<5时,用校正χ2检验;n<40或T<1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60/60),对照组则为90.00%(54/6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36)。

2.2两组抢救效率对比

研究组抢救效率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2.3两组满意度评分对比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4

【关键词】门诊急诊;危重症;筛查;APACHE II评分

Emergency department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SHA Guoqiang, XIAO Zeyong, JIANG Yong, GONG Zhaorong, LUO Youlin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Shenzhen Shajing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Shenzhen 5181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 b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creening program, reduce clinical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From 2010January2012January of emergency treatment of292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sing APACHE II scoring system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xpected score of risk of death of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prognosis difference ResultsThe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PACHE II score and predict risk of deat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dead patients (t= 794,t=940; P< 005; APACHE) the patients with II score of expected death risk was 1381%, the mortality rate was 99%, the calibration measurement, no difference (P> 005), APACHE II prompts for prognostic analysis more accurate score ConclusionThe potential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the screening procedures, can quickly screen out need for emergency rescu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roving the rescu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Key words】Outpatient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Screening; APACHE II score

门急诊是医院工作的前沿是实现医院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危重症患者因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必须立即抢救,但有些潜在危重症就诊时貌似普通患者,但其实质病情凶险,如不立即筛选出来抢救治疗,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探索制定一套潜在危重症筛查及处理的分诊及急诊诊疗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预期该研究能使各种危重症得到及时抢救,防止医疗差错及纠纷,其具有实用性强易操作特点有较好社会效益。本次研究采用APACHE II评分方法,对于门急诊患者的病情的转归预测较好,现叙述如下。

基金项目: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0408035)

作者单位:518104广东省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急诊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门诊急诊收治的危重症患者292例,其中男149例、女143例,年龄范围为18~92岁,平均年龄(5129±1832)岁,患者患循环系统疾病74例,呼吸系统疾病88例,消化系统疾病69例,泌尿系统疾病24例,败血症5例,中毒性疾病和其他疾病32例。

12实施方法患者就诊后按文献方法[1]收集、记录患者的生理参数、变量和主要诊断,计算评分及预计死亡危险度。对于生命体征不稳,神智较差患者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及动态观察,并注意患者精神状态的变化;注意结合患者的心脑血管系统的既往史,并完善的相关检查,例如胸腹不适的中老年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5

关键词:胃镜;老年人

21世纪是全球老龄化的世纪,日渐成为当今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国将老年期起始年龄定为60岁,老年人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上消化道疾病高发人群,胃镜诊断和治疗术是消化内科最重要的诊疗手段之一[1],已经成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规方法,早期对老年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并治疗对改善预后、延长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老年人往往由于机械性、心理性应激及一些其他因素而导致胃镜检查不能顺利完成,所以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胃镜检查进行护理干预,提高胃镜检查的成功率明确诊断有重大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2月,我院共行老年胃镜诊疗术325例,包括门诊和住院患者,男188例,女137例;年龄60~81岁,平均73岁。

1.2方法

1.2.1认知干预 大多数老年患者对胃镜检查的认知不足,或者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不了解胃镜检查的意义和过程,而对此感到恐惧。所以主动与患者接近,了解其对检查认识程度、心理状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胃镜检查的目的、优点及操作过程,交谈时态度真诚,语调亲切,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2]。

1.2.2行为干预 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检查前必须严格了解有无胃镜检查禁忌证,护士应充分评估患者对检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准备程度。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必要性、不良反应,介绍检查前准备、操作步骤、时间及已成功的许多病例,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使其积极配合检查,从而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将患者送至胃镜室后,用口服局麻咽喉部,嘱患者取左侧卧位,放入口垫,如有假牙要取下假牙,并用纱块住口垫,并有专人扶住,切忌脱落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必要时心电监护仪的监测可以增加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同时降低老年人的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术中护士有意识地紧握住患者的手,使患者树立信心,必要时可让亲属陪伴,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1.2.3情绪调节 医务人员精神饱满、仪表端庄、热情周到。在检查过程中加强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检查环境,提高主动配合能力,达到检查的预期效果。

2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294例患者对胃镜检查过程的满意度为100%,胃镜检查成功率100%,胃镜检查并发症3%.

3讨论

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3],老年人自主神经反射的反应速度减慢,反应强度减弱。其压力反射反应、冷刺激的血管收缩反应和改变后的心率反应均启动较慢,反应幅度较小,不能有效地稳定血压。高龄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在于脑萎缩,脑血流也随之下降,围术期易发生中风等脑血管意外事件。胸壁僵硬、呼吸肌力变弱、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和闭合气量增加会使老年人呼吸功能降低,因此容易形成老年性"低氧血症",在接受胃镜检查时,易导致缺氧;老年人的喉反射能力下降,易发生误吸引起肺部感染。心理方面老年人社会活动交流减少,认知障碍,又缺乏倾诉对象等,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感、无用感,甚至有负罪感或被遗弃感等不良情绪。

胃镜诊断和治疗术是消化内科最重要的诊疗手段之一,已经成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规方法。胃镜检查是胃管通过咽部插入食道、口腔、胃入十二指肠来检查其各部位的病变,胃镜检查对于机体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应激性,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躯体应激反应,严重者使检查无法顺利进行;部分患者因害怕而回避检查,从而耽误疾病诊断。老年人由于组织器官功能、免疫功能的降低易受环境及潜在致病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对疾病抵抗力的全面衰退,因此其应激时产生的不利影响大于中青年患者。人们对插入的胃镜有排斥心理,加之老年人对胃镜检查相关知道缺乏了解,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引起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发生,表现为恶心、呕吐和紧张恐惧,在各种应激源的作用下,容易引起机体内环境的不稳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自己拨出胃镜,影响检查的成功率,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胃镜检查并发症是指在做胃镜的过程中及其检查后容易引发的疾病,如出血、下颌关节脱位、喉头痉挛引起呼吸抑制(一过性血氧饱和度下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消化内镜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苗红宇.老年患者胃镜检查的护理配合要点[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2).

[3]王拴勤.浅谈老年患者的麻醉特点[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10-211.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范文6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一2016年1月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患者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00例,急诊时间为2014年8月一2015年4月,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观察组200例,急诊时间为2015年5月一2016年1月,实施分类急诊护理模式。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OS),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

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实验组实施分类急诊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2.1 急诊患者病情分类:病情评估分为四级:一级是濒危患者,二级是危重患者,三级是急症患者,四级是非急症患者。急诊患者病情分级使其更快速地得到合适的治疗。

1.2.2 急诊区域分类: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个域: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即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一级和一级患者处置;黄区即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三级患者,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患者,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患者应被立即送入红区;绿区即四级患者诊疗区。

1.2.3护理对象分类:对于急诊患者,一般分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外伤和中毒、泌尿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等。分类后配备专业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以及治疗设备,达到治疗专一性的口的。

1.2.4优化护理人员的轮班制度:通过分析医院护士轮班制度,探讨各类轮班制度对工作质量及护士健康的影响,研究护士科学排班、合理排班的方法。一方而提高护士的工作热情,另一方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1.2.5加强护理人员的上岗培训: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小讲课、实地操作练习,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及专业技能。护士民应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优化护理工作,同时培训护理人员对急救患者的心理护理,应卞动关心,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

1.2.6护理人员考核制度的建立: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实施护理水平的分级,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1.3评价指标

两组急诊护理后,对服务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观察两组急诊患者住院时间、抢救率和病死率。

1.4评定标准

服务对象满意度评定标准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由患者或家属进行画勾评定,内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一(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X 1000 a o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和X检验,以F<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

2.2 两组急诊护理模式

成效比较实验组急诊患者住院时间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抢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