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教资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教资科学范文1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
新时期教学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动脑筋、下工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钻研、理解、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开始,恰当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从而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比如,学习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测量树的高度。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到许多老师不曾想到的问题:如树不高用竹竿直接测量;树高可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天气好可利用影子长与树高的关系计算;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没太阳光树的顶部或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咋办?这样学生就复习运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方法。
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探究性实践,在“观察”、“做”、“思考”中体验、经历、感受,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付出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水平,克服众多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方案,这样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师应树立“教学活动”观念,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教学、开放教学,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数学教学中常常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只要学了今天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重视培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必须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保障。面对既定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缺少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即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也不可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一)教学生学会质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在学生质疑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弄懂。如何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质疑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学贵有疑,质疑是深入思考的结果,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并发挥自主意识,在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
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定势,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充分挖掘学习潜力和动力,唤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充满“奇思异想”,在教师看来有些甚至是荒谬的,但请注意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不妨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讨论获得最后的结论比教师简单肯定或否定有价值得多。尽管充分让孩子质疑问难给课堂调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明智的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每一次质疑都闪烁着思维的光芒,包含在学习旅途上创新追求的努力,教师应正确诱导,及时调节,科学控制,练就“掌舵艺术”,在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于创新,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教学生学会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确定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但传统教学目标多数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而是教师提出来的,所以往往不被学生认同。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是其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评价,尤其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的反馈,是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评价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还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对此,教师必须给予积极引导。
三、充分利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自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是主动快乐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如何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探究教学中,创设多元、动态、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利于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应具有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一线教师不断研究自主学习,把握教学规律,创造新形式、新方法,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缴建国.浅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力[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07期.
[2]张新梅.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5年01期.
初中教资科学范文2
一、巧用微课资源,让课堂导入变得生机盎然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习的动力才会强劲。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将微课技术融入生物课堂之中,尤其是导入的环节。短小精悍的微课,可以瞬间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引出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生物课堂变得充满活力。比如在学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课的时候,我利用微课导入新课,成功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吃饭是我们生存的基本,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是这些食物和水到了人体内以后是怎样消化和吸收的,学生们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将本课的内容制成了微课,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让学生亲身感知这些生物知识。紧接着,我又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同学们,这是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你们想不想详细的了解这些知识呢?”学生们的回答异口同声:“想。”就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使生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可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以视频、图片等刺激学生们的听觉与视觉。在此基础上,再利用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微课资源,让生物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初中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它虽然具有一个大的知识框架,但是知识点却比较零散,再加上生物知识的抽象性,致使大部分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久而久之,让很多学生对生物学科望而生畏,甚至对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微课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食物网》一课的时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对其中的动物植物感兴趣,但是却不能清楚的了解各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搞不懂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与联系。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将大自然中生物的食物关系用画面清晰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演示的过程中,还配上了形象的声音。这样,学生们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当他们看到逼真的捕食画面时,脸上明显出现了各种表情,有兴奋、有惋惜、有同情、有害怕……当视频播放完以后,学生们仍然意犹未尽,对食物网的知识记忆犹新,久久不忘,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微课的容量虽然小,但是它的时间要求却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课内容紧扣教学的主题,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逼真的展示在学生们面前,用新颖独特的方式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更加轻松高效。
三、巧用微课资源,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初中教资科学范文3
[关键词] 行为教学 教学方法 自主性学习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科任老师,必须从加强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做起,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努力保证每一位在自主探索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一、结合实际联系学生思想行为教学
根据政治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当把重点和落脚点放在行为养成上,目的在于通过学政治,用理论指导行为。那么锻炼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意识就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从三个方面去做。
(1)为学生创设情境条件,让学生投身于德育实践之中。如何能让不守纪律的学生维护秩序,让损坏公物的学生保管公共财物。
(2)以提高思想觉悟为宗旨,从社会上、实践中寻找、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如带领学生参观祖国文物古迹、烈士陵园、深入工厂、农村,访问英模人物等。
(3)政治课的考试成绩由单纯的书面问答变为知识、能力、觉悟、实际表现测评四方面的综合考查评定。由于学生的政治态度、行为表现等基本情况难于量化,难于纳入学习,就采用学生民主评议、名誉测评、班主任总结等方式,通常情况下,综合测评和考试成绩相加为总成绩。
二、自主学习的理论探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构建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我们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改革中提出了贴近学生生活,重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政治基础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并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活跃,探究意识强,多思、好问、敢于尝试是他们这一阶段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剧增,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沉闷、呆板的书本知识学习和封闭、单一的学校生活,极其向往大自然、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并具有强烈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思想政治课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觉地在参与思考、辨析和议论的过程中,主动认识社会现象,领悟正确观点,解决思想问题。
三、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
途径和方法是为效果服务的,要起到良好的效果,必然要有好的途径的方法。我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性,采用调查访问、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发表见解,活用知识。
(1)进行调查访问,拓宽学生视野。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也得以不断拓展。只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的融合,才能够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研究,将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显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机地引入课堂学习中来。如在《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教学时,要求学生主动调查本班同学的家庭年收入情况、家庭年支出情况等,并进行交流。调查的数据、照片等信息资料来自学生生活,体现了真实性,增强了教材的可信度,学生感受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开设模拟法庭,进行角色体验。现实生活是具体实在的,而书本知识是抽象的,并非所有的现实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是民主教学的体现。设立“模拟法庭”让学生学做“小法官”来断案,既活用书本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法律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出示了“法律与道德”中报道的一则案例:某女青年到超市去购买物品,但在走出时,大门的警报器响了,而超市工作人员怀疑她有偷窃的行为,随后女青年被一名保安人员截留并进行检查,当保安检查完毕后,没有发现可疑物品时,要求女青年脱下衣服进行检查,受到女青年的拒绝,但在保安人员的坚持下,还是进行了检查。事后女青年觉得自己冤屈,所以向法庭提起了上诉。
初中教资科学范文4
【关键词】自主体验教育 主体性 主体实践性
随着社会变迁和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受到了影响,而这种变迁和发展,对身处开放系统中的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校中的政治理论课也在这种变迁和发展中受到了挑战,需要有一种新的观念和方式来应对这种挑战。经过摸索和实践,笔者发现自主式体验教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简单来说“自主体验教育”,是指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认识事物,使受教育者在各类实践活动、与群体互动中认知、明理和发展。本文所说的 “自主体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体验,二是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在对一定理论指导下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这两个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为作用,两者是相互作用,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它要求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在授课过程中以及授课结束后,教师引导他们在体验中自觉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和品格,外显为行为和习惯。
一、自主体验教育是《基础》课回应当代大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客观需要
在社会变迁的同时,高校迅猛扩招,这使得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长期以来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将很多学生的思维固化,显得有些被动。因此,引导高校学生转变传统学习模式、充分激活自身综合资源,探索更有效、更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学习方式和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大一新生刚刚结束基础教育,进入一个转折期,精神上失落、迷茫,要么奋力拼搏,努力前行,要么随波逐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处于极度纠结和矛盾中,在学习和各种娱乐诱惑之间来回摇摆。《基础》课在大一开设,对于解决学生迷茫和困惑,认清方向,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具有积极地引导作用。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又发现,学生积极性不强,消极,懈怠现象时有发生。而自主体验教育通过开展各种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具有年轻人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处于迷茫中的大学生更新、巩固以往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业已形成的相对初级的主体性意识,在实践中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亲自体验,进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前进的动力。
二、自主体验教育的契机
如今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和电子产品成长的一代,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比以往要强,而且他们还是信息化社会的推动者,微博、微信等是他们了解和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而这种参与方式对他们价值观的影响和冲突更大,网络和信息促成了大学生价值多元并存的心理结构,他们对于社会的价值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性。所以,他们的主体性呈现新的多样化。这为自主体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入场契机。
同时,社会的发展使得过去独树一帜的主流价值观念分化出各种不同的价值流派和取向,每个流派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点。这些价值观点都用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对大学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他们不再有相对单一的价值观,往往根据自己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内容形成阶段性的价值观不断地修正,甚至颠覆和替换原有的认识。间接经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丰富,在学生的发言中,“微博上”说和“微信上”如雷贯耳,群体性的或者他人的价值体系不断地冲击和刺激着学生原有的体系,选择、比较、组合、调整是他们的常态。群体多样性和个体多样性相互影响,不断交织,渗透在不同的价值领域里。所以,在《基础》课教学中推动自主体验教育,把个体多样性和群体多样性统一起来,通过互助体验学习,为大一新生形成科学、合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保驾护航。
除了上述契机,主体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并存也是一个良好的入场契机。以往的主体价值观说到底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表现,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基本上被掩盖掉了,即便有不同的个人价值也是往同质性的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对立和冲突。然而,如今的价值分化除了朝着同质方向进行的以外,还出现了异质性的发展。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有为社会弊病痛心疾首的,也有熟视无睹的;有大力颂扬传统榜样模范的,也有追捧时尚新锐现代偶像的;有坚持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并向其学习的,也有抨击助人为乐已经落伍的。这些价值观念上的异质性对立渗透在大学生价值领域的各个方面,基本发展路线是“由刻意行为变成习惯,再由习惯发展为自然”。
在《基础》课中推动自主体验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感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复杂性,更好地把握价值观变化中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通过体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当然,说让大一新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社会变化的复杂性并不是说社会就是这样了,现实就是这样了,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并存也为自主体验教育在《基础》课中的推广提供了契机。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现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会再像自己的父辈们那样忌讳谈论对物质的热爱,对金钱的追求,相反,在生活中津津乐道自己对物质的看法,却又不会仅仅限于物质的领域而忽视了精神,他们也会注重超越现实物质方面的精神生活。所以,从某种层次来说,我们的大学生现实,但是又不仅仅是现实,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因此,《基础》课教学中推动自主体验教育,本质上来说还是回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现实,主动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求学道路。
三、自主体验教育在《基础》课教学中的价值实现
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自主体验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论域。然而,要想把这种创新落实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首先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怎么想决定怎么做”,所以要想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改变教学观念是先决条件,而行动改变这是根本,“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这里行不通。自主体验教育教学观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习惯,把摸不着看不见的观念变成具体的思路,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动,假如观念没有转变,没有和传统的教学习惯决裂,即使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自主体验式教育模式,也只能是搞搞形式,只是形似而神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在《基础》课教学中推广运用这一模式,也要弄明白自主体验式教学的概念和理论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贯彻这一教学模式和理念。
其次是教材观念的改变。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更何况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施自主体验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载体。教师如何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向学生的学习体系转化,在一线教学中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搬课本,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走进课本,走出教材”,除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还离不开教材观的改变。教师要做到既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传授理论,更要注重实践,尤其对于《基础》课来说,这门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讲授的都是和他们息息相关的知识。所以,在教育和教的主、客体上,要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多项实践交流,把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自主体验式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进而超越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有效组织,是顺利实现自主体验教育的关键。探索出一条通过主题、问题和目标等“三环节”衔接、融合的道路是实现《基础》课自主体验教育理论与实践成败的关键。
在确定主题前,必须先了解学生当前最关心的话题,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最纠结的点在哪里?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三方意见汇总,在汇总的基础上确定主题,设计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性,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确定主题后,根据主题提出问题,充分利用大一新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且对思想和观点进行探索,给予回应,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增强,参与感也会增强,不会觉得这个课堂和自己没有关系。改变原先授课中“两张皮”的现象,这样教师的引导就会顺理成章,教学效果就会突出,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师生的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做到信息的及时沟通。信息化时代的沟通有一个显著地特点就是及时,根据当期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利用虚拟的互动模式,当然原有的实体互动渠道也不能忽视,面谈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虚实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及时了解相关情况,方便调整和更新。对于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双赢的互惠局面。
小结
综上所述,在《基础》课中开展自主体验教育,为大一新生解惑,使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真正做到关注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在《基础》课教学中推动自主体验教育,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注入一丝新鲜血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最终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建翔,王松涛. 新教育:为学习服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傅治平. 和谐社会导论. 人民出版社,2005.
[3](英)以赛亚・伯林著,赵国新译. 自由及其背叛. 译林出版社,2005.
[4]慈继伟. 正义的两面. 三联书店,2001.
[5]吕志,黄紫华主编. 面向社会实践育人.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黄淑娉主编. 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初中教资科学范文5
一、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东西,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美。初中语文中的自然美,真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如《春》之作者把美的情致注入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中,让人领会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沁园春·雪》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图,使人领略到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的美;《听潮》尽情地描绘了海睡、海醒和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出大海刚柔相济的美。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举不胜举。课文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具有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磨砺品性、启示哲理、奋发精神的审美教育意义。利用课文中的自然美资源有多种方法: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目视、耳听、口诵、想象,使之获得“如临其境”的美好感受,在审美的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二是选择有自然美点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缩写,体味自然美。三是启发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去观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诉诸笔端,创造出美,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利用课文中的人物美资源
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主体。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很多课文有催人向上的人物形象美。如《木兰诗》中的深明大义、勇敢刚毅、胸怀柔情、勤劳的木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的耳闻目睹国家贫弱不振的局面,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我的老师》中的热爱学生,温柔、热情、公正的蔡芸芝;《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品质纯洁高尚、意志坚韧刚强、气质纯朴谦逊、胸怀美丽宽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这些人物,无不闪耀着美的火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或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或分析正面描写,或分析侧面描写等,让闪光的人物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课文中的语言美资源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资源。语文课本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又当读到“千百成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文句时,我们又似乎感觉到那里两岸山峰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此时此刻,阅读主体沉醉在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山水与我交融为一,神与物游,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又如朱自清《春》描写春花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理解语意,体会语言的内涵美和形式美,不断提高其欣赏语言的能力。我们还要指导学生拿起笔来模仿美、表现美,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利用课文的主题美资源
对文章的审美,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对词句表相的理解,而应结合作家的个性与写作时的特定心境,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和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美景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领悟文中思想情感的美,达到以情化人的目的,使学生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得到陶冶,很自然地进入文章的美感世界。反映社会美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俯拾即是。众多的形象美能引起学生的仰慕、敬重之情,进而去模仿、追求和学习,创造出新的社会美。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们这些人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练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和不屈的精神意志,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人性的力量,这正是课文的美育教育目的之一。
初中教资科学范文6
【关键词】 数字资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
那么,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效应用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数字资源中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老师节省出大量的板书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思考和思索的时间. 由此大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容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急需手段创新
数学教学是一项具有实用性且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显得尤为突出.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灌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能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学应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培养创新人才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启发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应该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它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明、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另一方面,从学生喜欢广大教师在数学课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已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会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数学教师积极推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多媒体的最佳效果和数学教学的特色,使枯燥乏味的课变得生动活泼,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二、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符合“大众数学”的思想
1984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数学为大众”的口号,“数学为大众”很快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数学为大众”的提出正好适应了社会要求对数学教育进行变革的愿望,人们普遍认为它将成为未来数学教育的方向. 我国的数学教育长处是学生有扎实的双基,短处是缺乏创造意识,教育的主旨是培养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不是用“好胜心”去诱导学生的竞争心理,而是要用“好奇心”激励学生的科学兴趣;通过考试,拿到名次,乃是“功利性”的刺激. 追求真理,探索奥秘,才是更高境界. 李政道先生也指出:“中国历来是讲究做‘学问’,现在学生只是做‘学答’. ”在我们的数学课上,有太多的“好胜心”,太少的“好奇心”,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做“学答”,而不是做“学问”. 让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对数学好奇,由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将是一件大工程. 大众数学将使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进一步普及,许多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有电脑而且在教师的优质课评比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成了第一选择,数学与计算机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日益深入,甚至会出现许多用于个别化学习的多种高质量的多媒体教材和属于智能游戏类的学习辅助产品去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相信通过大量CAI软件出现在数学课堂上以及老师合理的应用,数学课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得传统数学课教学得到了很大变化. 一些原本对数学望而生畏的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生,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发生了根本变化,对数学从畏难到亲切,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提高对数学应用性、技术性的认识,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把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际兼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兼顾等,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了数学教育质量,使“数学为大众”真正落到实处.
三、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是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在上课前,我们适当地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实行调节,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音乐,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讲“圆的认识”时,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使学生对圆的认识从抽象概念到形象感觉的过程中达到对圆的深刻理解. 圆的概念、定义及圆的面积公式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 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针对“火车过桥”的“相遇问题”应用题制作课件,在制作上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遇时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如教科书中的学生上学、追击、相向及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赛跑等问题,使学生能在实践中体验相遇问题的存在,对开阔学生视野,体现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有较大的帮助. 在数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数量适当的具体材料,并要给学生的概括活动提供适当的台阶,做好恰当的铺垫,以引导学生猜想、发现并归纳出抽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