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次贷危机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次贷危机的影响范文1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源于美国,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振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随着住房市场的繁荣而兴旺起来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1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在美国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次”是与“高”、“优”相对应的,指信用较低的借款人,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达不到申请优惠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由于次级贷款的利率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受利益驱使,放贷机构在放贷时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次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迅速影响抵押贷款市场,继而向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蔓延。
2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2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而虚拟资本经济的疯狂扩张是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周期性繁荣顶点的过早到来,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3极易导致全球经济的隐忧——滞胀
次贷危机的影响范文2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外部需求减少,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
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净出口对 GDP 的贡献超过 1/3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次贷危机影响导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大,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拉力将减弱,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外需减弱会间接影响我国投资,加上较长时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投资信贷增长的控制,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架马车——投资也会受到影响。自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连续三季回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同比增长 10.6% ,为 2006 年 10 月以来最低,外贸顺差同比下降 10.2% 。另一方面,人民币相对于欧元贬值,短期内有利于我国扩大欧洲市场出口,但由于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对美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 20% 以上, 2005-2007 年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的比重分别为 112% 、 81% 和 62% 。 2007 年净出口拉动中国经济 2.7 个百分点,其中对美贸易顺差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1.7 个百分点。在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经济衰退必将从整体上抑制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从就业方面看,目前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 8000 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 4000 万人。据人民银行测算,美国经济每降低 1 个百分点中国出口的增长将会下降约 6 个百分点。在外贸依存度较高,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尚未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外需放缓虽然有利于我国经济降温,但也可能引起经济较大波动和失业增加,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
2 、通胀的国际传导压力增加,物价调控难度加大。
随着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和危机效应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次级债带来的银行流动性匮乏问题,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进一步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2008 年已连续 3 次降息,这一方面使得美元汇率出现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商品价格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欧盟、日本等国货币政策的松动,必将进一步强化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在全球能源短缺、粮食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国际资金大量涌入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后,推动有关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国际物价的上涨必将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特别是我国是资源产品进口大国,尤其是石油价格上涨,将会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原料、动力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进而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涨。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国际能源价格每提高 1 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的 CPI 上涨 0.1 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分别同比增长 8% 和 6.9% ,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物价调控的难度。 3 、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
受次贷危机影响,各主要经济体出于刺激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保护,将加大对从中国进口产品的控制,贸易磨擦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人民币对欧元的持续贬值,欧元区要求人民币升值呼声越来越高,进一步助推了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同时,由于我国受次贷危机影响相对较小,正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市场之一,国际资本出于寻求市场安全性的动机,热钱流入中国的倾向进一步加大。另外,随着美国持续降息政策的实施,中美利率倒挂和利差的不断拉大,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资本的逐利性必然加剧热钱的流入,在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弹性汇率制度下,最终造成事实上的人民币升值,从而削弱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次贷危机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次贷危机;混业经营;金融监管;信用评级;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6-0014-04
美国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爆发后,迅速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它必将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经济金融制度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下面简要分析次贷危机对金融制度、金融监管、信用评级以及会计制度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将推动金融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
人们称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标志着独立投资银行时代的结束。在当前金融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的环境下,分业经营的劣势难以扭转。次贷危机将加速金融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是1929~1933年大萧条后,在《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的要求下,以摩根银行拆分为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JP摩根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摩根斯坦利为标志形成的。该法案奠定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基础。然而,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利用实质性的混业经营手法来规避分业监管的手段越来越丰富,混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金融业竞争力,美国1999年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的颁布象征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复归,一些商业银行进入原属投资银行的业务领域。从那时起,资金实力远远落后于商业银行的独立投资银行是否会被吞并或被边缘化就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但独立投资银行并没有立即消失,继续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然而历史趋势不可阻挡,2008年,在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注册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美林和贝尔斯登被商业银行收购、雷曼宣布破产后,独立投资银行终于成为了历史,全能银行正式占据统治地位。
全能银行的兴起对还未完成向全能银行转型的传统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1)从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情况看,传统商业银行在许多业务领域已经面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严峻挑战,传统银行业务在整个金融资产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减少;相反,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投资银行、共同基金及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所属的金融性公司等金融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则在逐步增加。这种情况再加上金融创新、技术进步、计算机的普及和“金融脱媒”现象蔓延等,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优势不断丧失。而全能银行兴起后,竞争更加激烈,传统商业银行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2)分业经营模式的初衷是为了减少金融风险,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业竞争不断加剧,商业银行却同于传统业务以至竞争力日趋低下,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也丧失了灵活性,难以利用证券市场实行资产的分散经营以有效规避风险,反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安全性,资产不断恶化,利润持续衰减,倒闭现象逐渐增多。(3)传统商业银行无法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如证券承销、并购重组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企业必须为不同的金融需要与不同的金融机构交往,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效率,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全能银行模式本身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模式所缺乏的某些优点。第一,混业经营模式增强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从业务开发看,全能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为银行的金融产品创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同时全能银行由于采取了“超市”经营方式,大大降低了服务成本。第二,从提供金融服务的角度看,全能银行通过其内部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提高了服务效率,特别是针对中小客户时,成本降低更为明显。全能银行可以通过综合化经营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从而减少周期波动对经营的影响。其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均大大超过传统商业银行。
对于转型中的商业银行而言,如何跟上金融发展的趋势,在推进混业经营、拓宽盈利渠道、发挥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的同时,不断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能力,让创新与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将促使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
次贷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金融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矛盾。在美国重开金融混业经营之后,原来的分业监管格局并未打破,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彼此分割,出现监管漏洞,从而不能充分识别和控制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最终酿成次贷危机。针对这种情况,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将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现存的分业监管体系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如何在现代金融环境下,实施有效的混业监管,以及如何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仍将是一段时间内各国监管机构面对的主要挑战。
次贷危机爆发后,针对监管中出现的漏洞,美联储(FED)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达成信息共享协议。根据协议,FED和SEC将共享有关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现金状况、交易状况、资本负债率、金融资源和危机管理体系等信息。双方将在反洗钱、银行经纪活动、银行和投资公司金融交易结算等领域展开合作。此外,两家监管机构还同意每年至少举行4次会谈,来辨别讨论并分享与银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及监管问题。至此美联储把投资银行纳入其监管范围。
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蓝图》,指明了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金融监管改革蓝图》的本质是将美国政府的金融监管权利重新整合,将现有的7家联邦监管机构精简为3家。美联储的监管职能将显著扩充,监管范围由商业银行扩展到投资银行、经纪公司和对冲基金。新设立的“审慎金融监管机构”将目前的货币监管局(OCC)与储蓄机构监管局(OTS)包括进来,对受联邦担保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新设立的“商业运营监管机构”将目前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合二为一,负责监管金融机构的商业运营以及保障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三、对信用评级领域的深刻反思
次贷危机开始后,标普、穆迪、惠誉等评级机构备受质疑,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债务抵押债券(CDO)等产品结构复杂,投资者评估其所购证券风险的成本很高,只能依靠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进行投资决策。评级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就变得极其重要。
首先,评级公司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作用成为关注的焦点。在债券发行的过程中,需要评级机构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借款人全面、及时、可信的信用风险信息。而评级机构在进行信用评级的同时为承销商提供债券结构化设计服务,对次级债券的分层、信用增级等提供建议,收取咨询费用。存在的利益冲突会影响评级机构独立公正的评级立场,因而评级机
构倾向于低估次贷产品风险,给出偏高的信用级别,使投资者无法准确判断债券风险。这与安然、世通公司倒闭时,被广为诟病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审计对象同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情形非常类似。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一些对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竟然直接参与评级费用的商谈,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评级费用也越高,因此评级机构无法保证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穆迪、标准普尔及惠誉等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均系统性地低估了所有CDO产品的信用风险,给出了偏高的信用评级。
其次,过分依赖复杂且未必可靠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成为人们指责的另一问题。信用评级机构在进行信用评级时使用的主要方法是首先根据信用的形成要素进行定性分析,必要时配合定量计算。在一般企业债券发行的评级中,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行业地位等定性因素权重超过60%,而企业盈利预期、违约概率等基于数学模型定量分析权重不到40%;在结构简单的MBS、ABS的发行中,对借款人定性分析权重大约在20%,定量分析权重为80%;而对CDO产品,评级几乎完全依赖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对借款人的定性分析几乎不被考虑。无论是穆迪公司使用的三代二项式(Binomial Method)评级法,还是标准普尔和惠誉建立在蒙特卡罗模拟法基础上的评级方法,都把需要对借款人信用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次级贷款,在经过结构化后,仅仅依靠历史违约数据和估计的违约相关性等数量分析方法来进行评级。导致了一个无固定收入居民的房屋抵押贷款在经过一系列证券化、结构化后,竟然与可口可乐公司的债券同是AAA的信用级别。
最后,在次贷危机开始后,评级机构的反应迟钝,没有及时向投资者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一旦投资者发现在CDO市场中惟一可以依赖的评级公司在现实中也不可靠后,市场信心立刻崩溃。而在风险显现时,幅度过大的调整对市场信心造成进一步冲击。另外,在没有预警信息的情况下,三大评级机构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次贷产品降低信用级别,投资者因债券级别下降无法满足相关要求而低价抛售或不得不补充超额的流动性,使流动性进一步趋紧,市场预期加速恶化。这又促使评级机构采取进一步的降级措施,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评级机构受到的广泛质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2008年4月22日在美国参议院作证时称近期将出台新规定,明确提出要对信用评级机构强化监管,详细阐述了可靠、透明和竞争三方面的举措。预计评级机构将在利益冲突、评级方法、评级程序、信息披露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具体措施包括:禁止信用评级机构向债券发行商提供咨询服务;改变目前的评级收费模式;增加评级模型透明度(美国2006年9月29日出台的信用评级法案“The Rating Agency Act”规定评级模型作为商业机密受到保护);在评级指标中对一般企业债券和结构性产品进行区分等。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亦要求结构产品承销商提供更多的相关产品信息,市场投资者未来将不会仅仅依赖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就做出投资决定;并准备为评级市场引入更多竞争者,打破目前标普、穆迪、惠誉的垄断格局。同时,各评级机构也在进行主动调整,通过强化公司治理增强评级流程的完整性,积极处理潜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聘请外部公司定期对合规性和治理流程进行独立性评估等手段恢复市场对评级机构的信心。
四、对公允价值的会计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就像安然公司的倒闭引发人们对会计准则的深入讨论,最后导致《萨班斯法案》出台一样,此次次贷危机中诸多金融机构的接连倒下也引发了人们对现行会计准则的深入探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已定于2008年10月2日召开特别会议,就次贷危机中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负债表外会计进行讨论。其中公允价值被认为是此次次贷危机中引起众多金融机构流动性迅速枯竭的重要原因。
根据美国公认的一般会计准则(U.S.GAAP)和国际金融报告标准(IFRS)关于金融资产价值处理的规定,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可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出售资产、持有至到期资产三类,其中交易型金融资产须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可出售资产也须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表,只有持有到期型金融资产才能够以成本计入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说,交易型金融资产和可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全部采用公允价值法。而投资银行大量持有的结构产品,应视为交易型和可出售型,须按照公允价值核算而不能按购入成本计入结构产品投资。
正是这两类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影响了投资银行抗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一旦市场走软,相关金融资产价格下降时,按照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投资银行就要按不同的资产属性减少所有者权益或冲减利润。这将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为减少减计带来的不利影响,投资银行势必又会加大有关资产的抛售力度,市场即陷入了“交易价格下跌――核减权益――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必须继续核减权益”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诸多投资银行因无法解决流动性不足和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而。
如何在市场剧烈震荡的条件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资产价值准确计量,同时减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是一个急需全球会计行业探讨的问题。
次贷危机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形成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互联网技术及其他新兴产物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了。在此一个大的背景下,美国经历其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到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及恐怖事件袭击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萎靡的漩涡之中,市场经济一片萧条。随即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及经济措施救市,银行大幅度降低存息率以及调整基准利率等。国家的强力介入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美国经济开始趋于稳定,房地产行业一片繁荣。然而,从 2004 年开始,美国政府突然调整经济政策,短时间内大额度提高了银行存息利率。这一松一紧的政策对经营房地产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一些投资机构的盲目介入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局势。先是美国本土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紧接着北美、欧洲、亚洲的各国也受到牵连,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本文将在此大背景下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作出讨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
1.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20年代末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金融行业一片繁荣。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有新的金融辅助工具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这些金融工具就像一个无线的巨大网络把各种金融机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各行业的划定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势必增加相关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无法及时对各类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缺乏了政府机构的监管以及政策指引,无形中扩大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市场风险。因而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成了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客观原因。从以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政府在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不够,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引导。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重大缺陷。自上世纪90年末,美国的市场经济就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各金融行业之间密切关联。但由于美国政府对金融行业是实行的各类型行业分开监督管理的政策。而负责监督管理的各个政府机构基本都是各自执行,行业监管之间配合力度不够,致使在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对不断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管理不够重视,而且在监管过程中,没有及时丰富监督管理标准与准则,造成监督管理标准过于单一。
2.消费观念问题。在美国,政府是大力提倡民众合理消费的,但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追求生活享受,过度消费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民众的收入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只能通过抵押房屋建筑及其他物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需求越来越多,而原有的债务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不断添增其他新的债务,再加上美国政府对这种现象没有进行有效的节制,而是通过不断对外向其他国家出售债券,获取大量外贷以满足其国民不断增长的日益消费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发行的外债越来越多,同时国家购买能力与支付水平已经不能持平,造成国家信用不断下降,加快了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
3.不合理的货币体制。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的国际货币体制。开始之初,由于有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套货币体制在帮助欧洲各国经济复苏以及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稳定和多元化发展以及美国经济的衰退,这套体制本身暴露出诸多弊端,也越来越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的货币体制制约了全球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由小部分发达国家影响着全球经济走向的局面,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全球经济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而那“一小部分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现有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很大的缺陷,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就是其中一点。在这种背景下,就很容易产生因部分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产生经济危机从而引起区部地区的金融危机进而波及到全球,形成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是这次次贷危机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而造成这种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
4.其他原因。这次因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都产生巨大了冲击,尤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受影响最大。而次贷危机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政府没有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剧了本国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留下经济隐患。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应用,虚体经济迅速发展膨胀,形成经济泡沫,大大加剧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
二、影响
次贷危机是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它对国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经营的影响上。次贷危机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打乱了原有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金融行业的混乱,银行倒闭,各投资借贷机构提高投资标准,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纷纷破产,国家外贸和以及出口也是大受打击。市场经济一片萧条,国家经济陷入萎靡状态。与此同时,因为经济问题所衍生出了的其他问题同样可怕,比如就业问题,由于企业大量倒闭,出现了大量人员失业的现象,市场经济不景气,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员便没有经济来源,迫于生活压力,势必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社会治安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国家应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相关政府机构做好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各政府机构之间密切配合,做好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正确引导民众的消费观念,鼓励合理消费,杜绝过度消费。
次贷危机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88-02
一、美国次贷危机
进入本世纪,特别是2001年“9・11”事件后,为防止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进入了持续降息周期,在2000―2004年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直降到1%,并保持了很长时间。期间,伴随良好的经济环境,美国房价也一路飚升,房地产市场十分景气,贷款买房条件也非常宽松,使得原来不符合银行要求的家庭也轻易获得了银行贷款即房屋次级贷款。数据显示,次贷发展最快的时期在2003―2006年之间。到2006年末,次贷已经涉及500万个美国家庭,贷款规模估计达到1.2万亿美元[1]。随着降息效果的逐步显现,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在2005―2006年间,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由于政策效应的滞后性,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仍有上升。随着加息效应的逐步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房价下降和抵押品贬值的同时,贷款利率却上升了,这使得一些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从2007年3月份开始,一些贷款机构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在2007年8月次贷危机终于全面爆发。
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2]。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
在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期间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波:冲击始于2007年8月份。当时危机开始集中显现,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第二波: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央行被迫联手干预。 第三波: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迫使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第四波:近日,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危机已从最初的次贷领域,向整个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基本面蔓延,分析人士认为,次贷危机因此进入了更加动荡的阶段。次贷危机导致美国信贷进一步萎缩、消费者信心下降、企业破产增多,美元持续贬值,美国失业率上升,美国经济已经陷入“滞胀”边缘。
二、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中国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中很难独善其身。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总体是通过两个渠道:一是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美国经济下滑不可避免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二是美元在国际储备和国际结算中的主体地位。目前美元依然是各国央行最主要的储备资产,国际贸易往来结算大多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工具,美元的贬值增加了美元储备资产的损失,提高了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产品的价格,增加了进口成本。
(一)增加海外债权投资损失
在“房利美”和“房地美”(简称“两美”)危机发生以前,一般认为,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两美”危机爆发,标志着损失来源已经从次级贷款发展到正常贷款。使得原来的正常评级的房贷抵押债券向垃圾债券发展,这就使得中国投资美国正常债权处于风险暴露之中,其潜在损失不可小视。这其中包括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国内金融机构以及一些国有企业和QDII产品的投资损失都有可能扩大。
(二)降低出口需要
长期以来,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 000万,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 000万。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2]。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中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美国失业率在2008年7月高达5.7%,创四年来新高。人民银行估算,美国经济如果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的增长里将会下降6个百分点,所以通过贸易这个渠道毫无疑问会产生重大影响。实事上,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6 666亿美元,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以人民币计算2008年上半年出口增长仅增长百分之十几,如果再加上价格上涨因素,上半年出口仅百分之几的增速。以后预见,次贷危机对中国未来的出口仍然会产生较长时间的不利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及外贸领域的就业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三)增加通胀压力
次贷危机引起美元贬值,由于美元在国际交易中的主体结算地位,美元贬值引起了国际性的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胀逐渐成为中国物价高涨的推手。目前,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国际通胀对中国的传导,主要是通过“两油”(石油和粮油)和铁矿石价格的传导[3]。中国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所以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更大。中国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而目前西方国家已经控制了全球70%的铁矿石资源,由此,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也是持续上涨:2005年上涨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2008年则上涨了65%以上。铁矿石价格上涨,带动钢材价格上涨,而钢材价格上涨,提高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品成本,导致物价上涨压力进一步传导和扩散。在原油、铁矿石价格等输入性通胀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上游产品价格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开始攀升,包括工业品出厂价、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都有所扩大,生产领域价格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的压力在显著加大[3]。2008年以来,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连创三年来新高,1―6月分别上涨6.1%、6.6%、8%、8.1%、8.2%和8.8%。必须引起重视的是,人们通常认为,PPI向CPI的传导大约滞后半年到一年,以此计算,下半年CPI面临来自PPI传导引致的上涨压力会更大。全球通胀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下降趋势,应当保持高度警惕。当前中国需要治理此轮全球化背景下的通胀,避免国际输入型价格上涨的压力与国内多年高增长积累的各类价格上涨相互叠加,造成通货膨胀的持续压力。
(四)增加人币升值压力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中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3月18日和5月1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75和2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8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8.8%,其中,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6.5%。
(五)压缩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的中心任务从“双防”,防通胀、防经济过热,到“保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还是防通胀,货币政策从紧方向不变。目前,中国货币政策从紧主要还是利率政策和存款准备率两种手段。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在2008年5月1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已经降至2%的水平,和我一年期存款利率形成2%的倒挂。如果提高利率势必进一步提高利率倒挂水平,增加了热钱投机中国的收益。如果考虑到市场预期,人民币今年还将升值10%左右,也即意味着游资进入中国,至少可获得12%的无风险套利。这个收益在目前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热钱的流入,增加了外汇占款的投放,进而影响中国反通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热钱的大进大出创造了机会,增加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美联储降息不断挤压了中国利率政策的操作空间,央行更多地使用调整准备金的方式,2008年以来,已经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6月底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7.5%。准备金上调的空间也越来越窄。除此之外,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也大大增强,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三、结束语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除了无法避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外,也给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挑战:如在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审慎原则监管、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外贸政策战略调整、汇率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科学、前瞻性的决策加以化解和防范。
参考文献:
[1] 薛昭顺.美国次贷危机的由来、影响与反思[J].中国信用卡,2008,(6):67-69.
次贷危机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风暴 中国经济
一、次贷危机的起源与发展
“次贷”的全称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是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要说明为什么会出现“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债券”这个事物,需要先举一个购房者按揭买房的例子。
一个购房者按揭买房的例子:购房者甲想买一套住房,房价120万元,而甲现在只有20万元,因此向商业银行A借款100万元,甲在未来20年每年归还一定金额给A,显然未来归还的所有金额的现值总和要大于100万元(不妨设为110万元)。这样,甲就提前消费了未来的钱,现在就可以买到房子,而银行A也可以赚到110-100=10万元。
对于这样一个经典的按揭买房的例子,消费者和银行都各取所需,本来事情就应该结束了,然而美国的银行家们却仍然不满足,他们觉得,虽然银行赚了10万元,可是这10万元是以现在的100万元为代价的,银行现在的可用资金一下子就少了100万,而且这10万元也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赚到,因为消费者未来可能还不起房款。
于是,银行家们想了一个法子,就是将这100万房贷证券化,向外发行105万元的债券,用购房者甲每年归还的房款来支付债券的利息和本金。这样,“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这个新生事物就诞生了。银行通过发行105万元的债券,现在就拿到了105万元,而不是要耗费20年去拿到110万元,虽然少赚了5万,但由于不用等20年,因此还是值得的。另外,为了避免由于购房者还不起房款而不得不用银行自己的钱去支付利息,银行又玩了一个花招:先将这100万房贷按105万元的价格整体卖给一个第三方(也就是“房地美”、“房利美”扮演的角色),由这个第三方再去发行债券,这样,以后不管购房者还不还得起房款都与银行无关了。
上述“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实现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显然,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房贷的风险完全转移到了最后买单的机构投资者身上,商业银行没有了后顾之忧,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积极性大大增加,甚至愿意向信用等级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低收入阶层发放大量的贷款。那么机构投资者为什么愿意购买第三方机构发行的债券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第三方机构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对房贷进行了重新组合,“制造”出了具有较高评级的债券,另一方面是这些年美国的房价一直处于上涨阶段,即使购房者无力归还贷款,还可以将其房屋收回拍卖。
这样,在房价维持上涨的趋势中,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手中也持有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作为优良资产放在其资产负债表的左边。
然而,如果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下行周期,购房者开始无力支付房贷,伴随着房价下跌情况的出现,上述链条将顷刻瓦解。由于购房者不能继续支付房贷,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也无法再支付利息,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这些“资产”的价值自然大幅缩水,甚至归零。当损失足够大时,撑不住的投资机构将只能宣告破产,并发生连锁反应,给经济带来难以预测的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次贷危机的影响迅速由美国扩散到全世界,并随着连锁效应,最终演变为全球的金融风暴。大量金融机构爆出巨额亏损,全球股市大跌,金融体系流动性冻结,大量企业开始裁员,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也出现了衰退迹象。
二、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比较封闭,金融衍生品也不像美国那样品种繁多、登峰造极,这本是由于中国的金融创新能力不强而导致的,但却幸运地使中国的金融市场避免了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重创。
不过,尽管中国的金融市场仍保持稳定,但随着金融风暴的加剧,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苗头开始出现,中国的实体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并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再看消费方面,这一点同样也是短期内难以提振的。中国的老百姓本来就有着节俭的习惯,再加上没有一个足够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因此普遍不愿意花钱。如今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在消费上就更要压缩了,因此短期内消费也是难以得到很大提振的。
“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消费都难以提振,于是与1998年面临经济低潮时一样,这次政府又把目光投向了“投资”,希望能像1998年那次一样,借助于增加投资引领中国经济走出低谷。在具体措施上,中国已经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例如2008年底公布的未来两年增加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例如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希望向社会注入大量流动性,并带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然而,这次的政策能否像1998年那样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这次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明显比1998年要坏得多,而且在1998年的产能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过剩。事实上,“三驾马车”也可以这样划分:“投资”代表供给,“消费”和“出口”代表需求,只不过一个是国内需求,一个是国外需求。这几年中国的出口大幅增加,其实也意味着国内的产能供给是远远大于国内需求的,如今国外需求(出口)少了,因此单从国内看,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的应该是减少供给,或者增加消费。然而,目前公布的大幅增加投资的计划,反而会导致未来供给的大幅增加,这样,会使本来就失衡的供需关系变得更加失衡,产能更加过剩。届时,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工厂不得不停止生产,更多的工人失业,整个经济仍然避免不了停滞乃至衰退的局面。
此外,在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强监管。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是比较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因此,仍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避免各种金融机构出现较大的风险,出现系统性的危机。只有保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才能使实体经济得到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