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旅游产业规划

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范文1

关键词: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生态文明”观;现状和问题;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2-0055-04

一、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含义及类型

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空间聚集和集群化发展趋势。各级政府在新一轮的“十二五”规划中将培育旅游产业集群作为发展目标写进议事章程。农业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农业旅游项目应运而生,种类不断增加,一些原来分散经营的品种通过不断地优化组合,逐渐集中到一起,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进入萌芽期。

(一)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含义

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定义和研究。笔者认为,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是以农村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业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及其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必须依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稳定关系,从而获得规模经济与聚集效应,形成更具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合形式,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

根据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分类方法――内生性集群和外生性集群,结合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划分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

1.资源禀赋型

这种类型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是各地基于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使旅游企业在长期竞合博弈并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共享的竞争规范以及长期稳定的合作性竞争关系,并在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旅游产品整体的创新。资源禀赋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见图1。

2.政府(行业)助推型

这种类型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是由政府把集群战略作为促进地区农业、旅游业发展或振兴的政策和手段,在行业协会或集群组织发挥主要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形成的。政府(行业)助推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见图2。

二、“生态文明”观对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成长的要求

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的道路,即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交叉渗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融现代农业与自然资源景观及旅游资源为一体的优化产业结构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业。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农业旅游发展再认识

(1)定向于持续发展目标,即把“生态文明”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农业旅游发展与村镇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乡村旅游才是生态旅游。

(2)定向于产品和旅游项目的“绿色化”,即将“生态文明”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绿色生态游项目”,同时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田园观光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业科考旅游、采摘体验旅游等都属于生态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比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

(3)定向于行为规范的“生态化”,即强调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环境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树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道德观。

(二)“生态文明”观对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成长的要求

从“生态文明”的理论出发,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成长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符合生态环境的承载量并满足旅游生态资源的要求

旅游生态资源表明一个地区旅游发展可利用资源的容量和质量,有其成长的极限,是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成长的营养源泉。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一般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可待开发,且集群成员数量小于资源的承载量,集群规模的成长基本不会受到资源的限制;随着集群的发展,可开发的旅游生态资源越来越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必将下降,新成员进入集群的障碍也会逐步增多,集群的规模增长将会放缓;当旅游资源的承载量达到极限时,集群发展将陷于停滞。因此,旅游生态资源的开发潜力直接影响集群规模的扩张,当生态环境的潜力接近极限时,如果不能开发新的资源,终将导致集群的衰退。

2.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重视内部生态的和谐,着力打造生态成长机制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依赖于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有序的合作竞争关系。在集群发展初期,由于有大量的生态资源可供选择和依赖,集群的成长主要受益于成员对资源的开发运用能力;然而,随着成员数量的增多和资源的争夺,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或恶性竞争,旅游资源和集群赖以生存的生态平衡必将遭到破坏,旅游服务质量将难以提高,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将受到影响。“生态文明”要求集群成员开展合作基础上的有序竞争,树立共生与协调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地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构建内部生态的和谐,着力打造生态成长机制。

3.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体现与其他要素的协调关系,不断完善外部环境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内外环境要素的影响,除了资源禀赋外,自然条件、人文社会环境、充足的市场供需条件、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效服务、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态度等都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环境支撑体系的建设,始终维持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关系,形成集群发展与社会组织要素和非社会组织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我国生态旅游典型代表村镇为例,对其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梳理现状,查找问题,提出“生态文明”视野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普遍面临的困境。

(一)“生态文明”视野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多以传统产业形态为发展基础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农业旅游多以田园观光休闲游产业(100%比例)、农产品、土特产品产销业(90%比例)、民俗文化体验游产业(90%比例)等传统产业形态为主,集群发展演变过程中鲜见以生态养生、现代农业科普等代表新型产业形态和生态发展方向的集群发展模式。

2.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社会效应初显

调查数据表明,100%的受访者认为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90%的受访者认为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并增强了生态资源的发展潜力;同时,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了就业结构的改善,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丰富了城镇居民的生活,

推动了村庄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实现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乡村旅游配套客房数、床位数、餐饮娱乐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

(二)“生态文明”视野下农业旅游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

1.集群发展特色不明显,旅游吸引物单一化,雷同化

目前,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一般以下列五种模式为根本,即农业观光游、乡村休闲游、自然生态游、民俗文化游、古镇(古村落)游。这几种模式因受到游客的喜爱而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首选,其结果造成产品单一、雷同建设等问题;相邻地区农业旅游产业群之间及其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没有互补性,集群发展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相互之间“价格战”过度。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过分地依赖于自然资源,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不够重视,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细节不注重,特色不鲜明,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旅游吸引力缺乏,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

2.集群规模小,产业联动效应不显著

到目前为止,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呈现出规模小,资源不足,经营分散的特点,不能形成完善的一套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体系和产业链。如一些采摘项目,产业发展仅限于“吃”、“购”、“娱”,而对于“住”与“行”由于配套设施所需资金大,不容易在短期内得以补偿,致使产业发展功能缺位,甚至出现产业链断裂的危险,从而不仅不能发挥集群的独特功能,而且经济效益也不显著。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规模小还表现在旅游业仅局限于与农业的结合,缺少与乡镇工业、商业多方联系,农村中工业、农业、旅游三者没有结合成有机的产业链,产业联动效应还不够显著。

3.集群内部缺乏系统规划与管理,未能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

农村旅游景点分散,景区地域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要想整合农村旅游资源并实现集约化运作,集群内各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当地的一些资源优势统筹发展,以期形成集群竞争力并实现良性循环。目前的情况是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集群化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4.集群赖以生存的公共设施薄弱,管理多头化

农村旅游点卫生状况还不理想,例如: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农家旅馆设备简陋、缺乏基本的消毒设施和卫生监督,生活垃圾严重污染环境等。在安全性方面,由于开办休闲旅游后,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电线电路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造和定期检修,极易漏电走火,造成安全隐患;一些位置相对偏僻的农家旅馆,在保障游客生命安全方面也缺乏必要的设施。加之,“生态文明”视野下农业旅游是农业、旅游业与环保业交叉的一种形式,需要农业部门、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以及环保部门的合作、交流与沟通。而目前的情况是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多头管理现象严重。

5.集群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季节性强,不利于环境和资源的自我修复

“生态文明”观要求旅游发展持续化、均匀化,以利于环境和资源的自我修复。然而,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使农业旅游产业集群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像采摘节、赏花节前后仅持续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时间,这就造成了旅游旺季资源消耗严重、集群内部竞争严重甚至无序竞争现象,不利于环境和资源的自我修复。

四、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模式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内部所属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创新,也是推动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理论和案例研究以及笔者的调查来看,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来源于集群内充分的生态位要素、资源以及企业间合作关系,而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压力所产生的推力、创新带来的绩效拉力以及集群外部生态条件支撑体系又为创新提供了中介和平台。

(一)优势生态位选择创新

旅游产业集群生态位是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支撑和经营管理状况等本体特征与旅游产业集群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资源开发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等要素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生态文明特征,要求走生态位错位发展、优势发展、个性化发展道路,从而明确不同集群在一定区域旅游市场中的发展定位,以期形成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独特的自我发展空间。

1.优势生态位选择定位

为了避免各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由于生态位重叠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和生态环境恶化,产业集群必须因地制宜,在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选择特色化、典型化生态位发展策略。为此,必须做到:

(1)优势生态产品定位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拳头产品必须特化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性。为此,增加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投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丰富产品内容十分重要。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如利用周围耕地、果园、鱼池、水潭等开展插秧、锄草、割稻、采摘、垂钓、划船等娱乐活动;也可以借助草坪举办小型茶话会、歌舞会、野外烧烤等,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还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发展农业旅游的经验,把土地租给城市居民,让他们自由耕作,主要目的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而是体验耕作的乐趣,从而打造各具特色、各有所强、各有所优的产品组合,带动集群产业链的发展。

(2)集群市场开发特化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所依托的市场必须特化,即找准自身相对优势的旅游细分市场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为此,应该注重对集群所在区域的特色品牌塑造,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采取更加务实、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点线面、海陆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针对当地农业旅游特色量身定制营销计划,通过营销手段进行需求旺季分流,减少农业旅游需求随季节波动的不良影响,使农村服务能力在一年中得到更均匀的发挥。

2.优势生态位拓展创新

生态位拓展要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具备不断开发新产品和特色产品系列的能力,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集群生态空间,拓宽集群生态位深度与宽度,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为此,应该改变农村旅游业由农户自发发展的局面,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把农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人口集聚、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城镇化进程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和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等,实现产业集群“布局更加合理、定位更加科学、特色更加鲜明”的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的双重需求,结合“山、海、滩、岛、湖、潮”等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发展差异化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群、生态养生产业群、农事种植产业基地等凸现各地优势的产业建设,让农业旅游逐渐形成“一户一业”、“一村一景”、“一镇一品”、“一区一特”的发展格局。

(二)资源整合利用技术创新

如果不考虑资源的承载容量,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盲目发展和规模的扩张将会造成相同或类似资源需求在一定空间、时间范围内过度集中,从而导致集群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短缺。本研究中的资源由基础条件、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构成,它们与集群竞争力的关系如图3所示。我们关心的是这些资源如何通过一定的机理整合成集群的竞争力,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1.基础条件利用技术创新

基础条件包括集群发展所依托的自然条件(地理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气候等)、旅游吸引物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交通条件等。资源整合利用技术要求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进程中,必须改变片面化、单一化发展思路,综合考虑基础条件的承载能力,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进行认真细致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并建立区域环境容量监测系统,建立资源动态数据库,实施气象监测、环境监测、生物资源消长变化、地貌保护、动植物保护、安全保护、景点选址保护,再到生态恢复、燃料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及时地科学地解决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效力。

2.资本利用技术创新

在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开发初期,就应该对当前和未来可使用资本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重点,解决好产权关系和各种相关利益主体关系,形成开发梯度,控制好集群生态系统的承载量,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资源整合利用机制要求农业旅游产业群的发展应吸引民营企业和一些民间资本的投入。要重点推动农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如小额贷款)挂钩,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集群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旅游,鼓励发展各类为“三农”提供服务的金融中介组织,依法建立区域性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促进农村旅游加速发展。

3.人力资源利用技术创新

良好的生态道德可以使人们自觉地考虑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依靠内在的信念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保证在享受环境、认识环境的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从而推动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此,作为资源整合重要一极的人力资源,必须首先加强旅游管理人员的生态理念及其生态保护专业素质的培训,强化其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其次,教育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奉行生态道德,尊重当地文化习俗、,激发旅游者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高尚品质;再次,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现代化等技术手段,尽快培养当地居民和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法制观念。

4.社会资源利用技术创新

社会资源包括集群发展所依托的公共设施资源、当地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社会环境等要素。基于资源整合利用的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饮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制约农业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完善农民饮用水工程、路网、电网、通信网建设和旅游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加强社会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已势在必行。

同时,要重视维护与集群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关系,保护集群所在地居民的利益,提高其参与旅游开发并成为集群产业链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积极性,为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集群内部合作竞争制度创新

一方面,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得益于相似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地理集聚度、合作程度(彼此间的互补与共生)、相互学习和创新效应、地理可进入性等。另一方面,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又非常激烈。因此,构建和谐畅通的“生态产业链”,使集群内企业从共存中获益,必须在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的引导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下,实施制度创新战略。

1.政府管理职能创新

各级政府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改变农业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重复建设严重、乱占耕地、破坏矿产资源和生态平衡现象;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以往包办代替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决策行为,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市场监管,构建社会管理体系,做好公共服务工作;深入整顿规范集群成员竞争秩序,制定相关法律和规章,反对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和危害集群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2.行业协会管理创新

要加快发展农业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集群内相关企业的分工协作网络,拓展集群生态发展空间;促进各种群体及成员的合作意识、互助意识,构建公平、和谐的集群共生环境;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质量监督、引导集群成员发展多样化经营和产品创新,鼓励差异化发展,避免集群成员间由于生态位重叠而造成竞争过度。

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范文2

为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5月10日,县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山水休闲胜地”的目标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全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旅游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目前,我县已建成了aa级景区皖东烈士陵园和aaaa级景区白鹭岛生态旅游区等2个旅游景点,打造了林桥苗木花卉生态园、景华农业生态园、金斗农业生态园等3个农业生态园。通往各主要景区、景点的路网基本建成,景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能够基本满足游客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促进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2、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县已入驻了旅行社4家;发展了星级旅游饭店1家、星级农家乐8家、星级旅游餐馆3家、旅游定点餐馆3家;培育了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6家;兴建了一批旅游娱乐和购物场所,形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旅游服务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旅游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据统计,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9.6万人次,同比增长32%;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3%。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县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娱乐、通信、种植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县委、政府采取的多项措施,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组建了来安县旅游业攻坚指挥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指导和协调,为培育和发展来安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对投资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实行“五个一”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旅!游项目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旅游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结合我县实际,重金聘请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出了十大旅游精品项目,为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五色两核三带四区”旅游发展布局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建设依据。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通过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帮办力度,推动和促进了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成功落地和顺利实施,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我县规划实施的旅游项目多达35个,其中续建项目12个,新建项目23个。目前,黄大圩湿地公园、龙窝寺森林公园、莲花湖旅游开发等5个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根据来安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打造“五色”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常年在《南京日报》、《扬子晚报》和南京电视台对我县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村进行宣传,使白鹭岛的游客每年都保持递增16%以上。多次在南京、扬州、常州、合肥、徐州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有效地推动和激活了客源市场,使来安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今年4月成功举办的中国&8226;第三届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现了“五色建阳,多彩来安”的新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五是坚持资金投入。近年来,县政府投资500万元实施了皖东烈士陵园改造工程,对陵园广场、纪念馆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建,丰富了景点内涵,提高了服务档次。县交通、民宗、文体、水利等部门政府性投资7000万元,用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3.5亿元开发了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城市快捷

酒店等多元化旅游新产业。今年以来,县财政还先后拨付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总计110万元,用于奖励和开展旅游景区创建和农家乐创建、第三届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三、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通往部分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车辆进出不便,存在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旅游产业要素制约依然存在。在项目引进和推进中,因土地指标紧缺,导致一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艰难;因资金和相关手续办理等原因,致使部分项目进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3、旅游资源与文化融合有待挖掘。部分旅游景区项目内容过于单调,停留在观光层次,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以历史人物、历史古迹、历史遗迹等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对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4、旅游产业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游客需求的接待能力较差;旅游商品研发深度不够,旅游商品市场不成规模。

5、旅游行政执法开展困难。我县还没有成立旅游执法和监管机构,旅游行政执法、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旅游投诉案件处理等工作无法开展。

三、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积蓄了后劲;省政府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更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县政府要把旅游产业提升到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各项措施,确保旅游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责,使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要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兑现,实行重奖重罚,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环境。认真研究制定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越的条件,吸引有实力的客商到我县投资开发旅游产业。强化主体意识,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大胆引进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谋划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根据《来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旅游项目专项规划,对各类景点、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布局;积极探索旅游项目与农业项目捆绑,缓解土地指标压力的新形式,切实加强对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的深层次管理。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对各景区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开发、分级保护,避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旅游资源分段分批开发,避免一哄而上、低效开发、浪费资源,确保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4、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增加旅游产业政策性投入。通过加强旅游项目编制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紧紧围绕重点景区、田园风光线路,加紧编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确保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县财政每年都要列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产业建设的积极作用。林业、农业、交通、发改、水利、建设等部门要把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农村能源、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切实推进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5、进一步突出重点,切实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完善白鹭岛生态旅游区和皖东烈士陵园接待设施和游乐功能,整合旅游资源,实现绿色旅游与红色旅游有机紧密结合。督促指导白鹭岛大酒店、金太阳大酒店和来城新区大酒店等高星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和申报评星工作,提升我县旅游接待档次。加快舞彩国际生态旅游项目推进步伐,打造“休闲度假的高端产品”。要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此外,还应采取集中培训、委托培养、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技能和水平。

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创新农业;海南旅游;国际旅游岛

针对海南省的发展来讲,旅游产业一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对相关产业进行优化与创新,其中包含对农业产品的创新与升级,不断利用旅游产业发展的热度与优势促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推动旅游产业的进步与成熟,根据其中的产业带动形式对旅游产业进行创新与发展,更好的实现海南省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

1 创意农业概述

创意农业的发展是在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更加优化的产业创新, 其发展的基础在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不管是经济来讲还是产业来讲,创新一直是重要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以及民族发展的重要灵魂所在,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在生活条件以及经济不断进步的基础上,科学技术等得到了更加成熟的发展与创新[1]。人们在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对于很多方面产生更多的要求与需要,在海南省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品一直是旅游产业重要的带动产业之一,在原有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与创新,更加重视在生态环境保障上的功能需要,并且为很多的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形态,农业创新主要是通过对农业方面的优化与生活,进行创新的改善基础上实现经济提升的目的。

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农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中,首先是在资源上的农产品资源上的创新,具体涉及到农村的生活以及生产等资源的使用,以及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构思的创新。不断优化研发独特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渠道,将农产品的价值进行充分的体现,优化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以及海南省的旅游市场。其次是在农产品的创新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针对农业生产自身的文化为基本背景,在农产品的创意产业基础上对其形态进行创新。创意农产品自身的生长与生产特点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创意上的升华,将农产品生产中的文化与技术等相结合,研究新的农产品生产发展方向[2]。最后是在市场导向方面,坚持以创新为发展的中心结合知识产权、景观学、农态生产学等方面进行创意上的创新,积极指导农产品生产前后以及过程中的技术,建立完善的生产链条,实现高知识、高文化的预期效果。

2 发展创意农业、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海南省的国际旅游发展产业一直是重要的发展内容,其中针对海南省在农业上的创新,对于我国海南省的国际旅游岛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能够不断的推动海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3]。政府针对海南省的国际旅游岛建设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针对海南省的国际旅游岛建设方面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根据计划的需要进行休闲假区的建设,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方针,促进国际上以及文化上的交流,积极开展海南资源上的应用,在发展这一基础上需要不断的强化创意农业,更好的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在于创意农业是海南省休闲度假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亮点之一,结合海南的地理、天气等进行农产品的创意生产,与此同时创意农业方面是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文化内容中的关键点。海南省在历史发展上具有非常浓厚的耕种历史,同时耕种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文化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最后体现在农产品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农产品创意发展是海南省的热带农产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农产品进行创意,能够很好的推动我国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3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改善措施

3.1 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

在进行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建设的具体要求不断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视,其中主要体现在对于创意农业的建设发展科学规划,积极与旅游产业中的休闲观光等相结合进行发展,逐渐实现创意农业的发展目标,利用“十二五”的建设规划要求进行创意农业的建设;其次是在创意农业发展关系的建立上,需要政府不断的优化政策性的规章制度,不断为农产品的发展保驾护航。最后是在财务上投力量的加大,不断建立多形式的投资机制,开设专业的国家基金,积极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优化产业格局。

3.2 农产品开发是发展根本

对于农产品的开发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优化,建立全面的创新农产品生产保证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与与发展。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注意,对其中的农产品标准进行改善,重视海南省的发展特色,不断培养专业的国家等级的品牌,重视产权的保护。

3.3 提高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对于农业的创意提升不仅需要在技术上进行优化与创新,同时还需要加强在人才上的培养与管理。对于人才的管理是发展农业创意的基础,同时也是最基本的保障,不断的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很多高校中建立专门的教育科目与课程,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同时还可以根据专业进行不断的设计与优化,创办就有创意的学校进行专门的

教育。

3.4 结合产业特点提升产业联合

一个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与技术,同时与相关产业之间也具有重要的联系与带动作用,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优化农业创意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利用中心带动的形势促进产业的发展与优化。加强政府对于这方面的重视之外,还需要结合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调动发展的积极性,更好的实现农产业的创意发展,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海南省在农产品创意上的发展与改善,结合海南省旅游产业实际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优化,根据海南省的农产品创意发展与国际旅游岛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的优化,根据政府以及市场等多个方面的参与以及重视,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进行产业的联合,充分重视农产品的创意发展与

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扬. 国际旅游岛生态建设助推海南生态乡镇发展[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9:197-198.

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 调查分析 对策

一、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旅游业的发展紧紧围绕“突出农业生态特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做大做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打响了“魅力菜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高科技、生态型、乡村化的旅游发展新路子。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品种技术研发推广、农业观光旅游、会议展览举办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寿光市乃至山东省蔬菜产业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的资料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研活动包括到寿光市乡镇(洛城街办)走访调查,对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相关管理部门、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以下为数据分析结果

基本情况调查:

绝大多数农户对新农村建认比较了解,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但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不是很了解,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能加大农户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了解。

(二)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前和发展后,农村的各方面也有很多的变化,大多数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后与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之后,农村的生产发展总体情况是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生产力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规模扩大,更加生态化,技术化。但是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希望有关部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三、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产品中一项颇具开发潜力的产品。目前,在传统观光旅游降温的情况下,人们纷纷选择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产品开发的新热点。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哄而上,竟相模仿,又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规划,使得开发带来的负效应甚至超过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存在的问题:

1.产品类型单一,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不强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需求急剧增长,这为生态农业游客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生态农业旅游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格、低廉的价格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是,经营者竞争意识淡薄,忽视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多数产品以观光层次为主,游客选择范围小;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缺少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行业管理力度不够目前,生态农业旅游通常各自为阵,经营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协调发展观念,而旅游行业管理机构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管理体制。

3.农民素质的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农民是科技文化知识拥有量最少的群体。调查显示,在转移劳动力中,男性高于女性,文化素质较高者居多,而留下来的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将会出现文化素质下降,女性比重上升的现象,这势必会成为影响寿光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障碍。

4.龙头企业小规模的多,大规模少。目前来看,全市批发市场、金玉米公司、海惠集团、金正食品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规模较大外,总体上规模偏小,水平偏低,带动优势不明显,与建设新农村新形势的需要还有差距。还有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依赖性强,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经营风险比较大。

四、提出对策

第一: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增加产品类型多样化,发挥特色优势,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增加游客选择范围,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农业旅游,要根据当地的旅游实际,规划农业旅游,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量和旅游方向规划。

第二:增加行业管理能力,增加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旅游一体化建设,发挥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作用,增强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同时在增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

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范文5

“百里新村、养生长廊”是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记者:近年来,长宁县立足生态、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坚持以旅游为先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2011年实现旅游收入27亿元,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您如何评价现在取得的成绩?

曾健:我们在旅游产业上实现了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对外宣传营销、区域合作四个新突破。比如全年29个在建旅游项目顺利推进,完成投资6.45亿元。蜀南竹海观光停车场竣工,中国竹海漂浮温泉、蜀南竹海大酒店五星级改造、七洞沟旅游开发、三江湖老年公寓度假村建设、迎风湾景区开发等项目快速推进,8个乡村旅游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同时,包装策划了50余个项目开展对外招商,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7亿元。与川南12个区县共同成立了川南旅游联盟,签署了《川南旅游联盟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川南旅游联盟战略协作实施细则》,为共同打造川南旅游黄金区迈出了新的步伐。

记者:2011年4月,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你们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建设“百里新村、养生长廊”战略规划?

曾健:首先是贯彻省、市“千村春风工程”的创新之举。在此背景下,我们适时提出“百里新村、养生长廊”战略发展规划,是原生态的保护性开发,能够有效突破土地、资金、环评、能源等要素制约,因此是我县彰显特色、科学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我们具备“百里新村、养生长廊”建设的基础条件。我县境内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51.6%,拥有蜀南竹海、佛来山、梅硐竹石林、世纪竹园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县负氧离子平均含量1000个/cm3以上,部分地方高达3.4万个/cm3;资源富集,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5种,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积极争取升格为国家级页岩气综合开采利用示范区;交通便捷,成贵高铁在县城附近建站,宜宾港长宁香炉滩千吨级码头已建成并试运营,宜泸渝高速公路长宁段正加快建设,贯通全县沿百里江而兴建的路网、水网、气网基本成型。

第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百里新村、养生长廊”建设是“新村+旅游+产业”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可直接改变农村以单纯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加快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动我县以养生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还可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产业支撑是关键

记者:通过3―5年的努力,长宁县要实现一、二、三产业大融合、县域经济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城乡统筹一体化的目标,初步建成以乡村旅游、养生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百里新村、养生长廊”,实践路径怎样?

曾健:眼前这张地图显示得十分清楚,按照“1122510”(一城、一廊、两区、两片、五群落、十条精品旅游线路)综合体系,以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为中心点、以竹海旅游区和百亿工业园区为发力点,以县域南部的省级竹海新农村示范片和县域北部的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为两头,以百里江为主线向两翼拓展,集中连片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养生旅游产业,塑造川南特色村落民居,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其中包括打造一座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百里江康体运动旅游长廊、建设大竹海生态养生度假旅游区和省级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江南特色效益农业示范片和省级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记者:把产业支撑当作核心,为打造“春风工程”百里示范长廊提供动力引擎。截至目前,发展了哪些产业?

曾健:首先是生态养生旅游业。依托蜀南竹海景区,构筑以温泉养生、森林氧吧养生、乡村旅游体验养生为特色的新型养生旅游业态。加快百里江、七洞沟、三江湖、碧浪湖等精品景区景点开发,推进梅硐竹石林和佛来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形成大竹海新格局。

二是生态观光农业。以现有的优质畜禽、特色果蔬、优质粮油等五大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打造佛来山万亩甜梨、三元万亩枇杷、双河万亩花椒、洪谟故里万亩油菜等10个万亩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区。

把重点放在建设美好新村上

记者:建设美好新村、为建设“春风工程”百里示范长廊增添跨越活力是一个亮点,特别是在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紧密结合方面有哪些探索?

曾健:首先是与科学规划紧密结合。科学编制完善了《长宁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设计评审出9套农村建房方案,供“春风工程”示范村选择建设。目前,113个“春风工程”示范村均已完成村庄建设初步规划,其中开佛乡马村、下长镇新华村村落建设规划分别荣获四川省农房建设规划评审二等奖、三等奖,开佛乡马村、梅白乡白虎村等8个新村村落建设基本完成。

其次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全方位提升新村建设质量。

第三是探索一套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机制。比如在投入机制上,公共设施部分整合涉农资金解决,农房建设由农民自筹;在建设机制上,由建房户、村组干部、村民代表成立建房小组,统一组织施工,确保农房建设风格和质量;在宅基地置换机制上,农户在新村建设农房的,原宅基地必须拆除并复耕,户均可节约土地近1亩。

记者:实施一年来,取得哪些成效,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曾健:首先,是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以抓党建为前提,逐步打造农民集中居住、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重点以乡村旅游为支撑,采取点式相对集中布局和适度集中居住模式,建设城镇发展带动型、拆迁安置型、乡村旅游带动型、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型等类型的新农村综合体。二是新村建设快速推进。全面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重点启动了梅白乡白虎村等14个新村建设。三是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农业农村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等多种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全县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11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105元,增长20%。

农业旅游产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8902

1产业集群是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旅游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有明显的淡旺季,所需劳动力流动频繁,如果旅游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就容易形成一个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从而使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时调整员工规模,减少人工费用,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集群内企业通过竞争与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

其次,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可以形成定位不同、特色差异的旅游吸引物及其配置性产品,从而能够扩大并满足游客的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减缓(一定程度上)旅游生产的脆弱性,增强集群的吸引力。同时,集群内大量集中的市场需求和比较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降低了新企业的投资风险,也能够吸引大量的旅游资本及相关配套资本集聚于群内,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和竞争力的提升。

最后,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可通过整合群内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诸生产要素和组织优势,从整体上促进群内旅游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重新设计和包装,循序渐进地整合旅游资源为旅游产品、使旅游产品成为旅游资本,并通过对旅游资本的精心经营,为区域旅游品牌的树立创造条件。

2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不高

河南省旅游业时空发展的不平衡较为明显。从空间上看,全省景区景点主要集中于沿黄一线和豫西、豫北,而豫东、豫南地区的旅游景观建设明显滞后。从时间上看,旅游高峰期游客接待量占全年总接待量的比重偏高。黄金周期间,许多景区一天的游客量动辄上万,在一些景区,黄金周的游客量之和能占到景区全年接待量的50%以上。这种状况导致高峰期人满为患,旅游资源及环境遭到破坏,旅游安全受到威胁,而旅游淡季则又出现设施闲置和浪费。

另外,河南省的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独特,有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条件得天独厚。但从目前看,河南观光农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观光农业产品类型单一,服务功能低下,遍地开花,粗加工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部分城市不仅商贸发达,而且节日活动、工艺土特产品展览会、博览会、大型会议等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发展会展旅游的有利条件。第三,河南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有森林公园40多个,但目前的开发处于分散状态,尚未形成线路集中,特色突出的森林旅游网络。

2.2旅游产业链条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完善

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另外,旅游交通方面尤为突出;区域内公路特别是通往旅游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不安全因素多;水上旅游航线还停留在设施陈旧、航速缓慢的较低水平;航运方面,虽然目前新郑国际机场民航运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旅游热线航班旺季严重不足,经常出现压客现象,国际航班少,机场偏小,且设施较差。

2.3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缺少名牌产品,品牌形象不突出

河南省旅游景点、景区数量多,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旅游热线极少,名点、名景比例小,目前推出的精品只有郑汴洛这条文物古迹游线路,众多旅游产品停在观光表面上,导致了吸引力不强。尽管河南省旅游商品品种较多,但缺少向外宣传促销的拳头产品,具有河南特色新颖、美观、实用的旅游商品少。除钧瓷、唐三彩、南阳玉雕、信阳毛尖、双汇肉制品等为数不多的品种外,大多数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不高,商品缺乏精心设计和策划,未能反映河南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许多只是具有地方性影响,尚未真正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品牌价值的系列旅游商品。多数商品包装粗糙,旅游商品的科技、文化含量不高。品牌形象模糊,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收藏性不强,难以激起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3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

3.1政府牵头,统筹编制旅游规划

由政府牵头,召集旅游地、行业协会、旅游专家、企事业单位代表等,制定全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进行旅游集群规划时应打破行政区划,以主题为线索,把围绕这一主题的旅游资源、当地社区、旅游企业及其他企业和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体系。

3.2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通过建立网络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产业区域应紧紧依托区域内高技术产业的经济优势,加大高新信息技术在旅游开发和管理上的应用投资,构建集聚区域的统一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加快集群区域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为旅游者节省旅途时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由旅游所带来的满足。大力开发旅游商品。由区域旅游发展联席委员会牵头、相关部门协助,成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鼓励建设旅游购物中心,由旅游部门制定旅游商品商店规范,符合条件的由旅游部门挂牌命名为旅游商品定点单位。

3.3优化群内旅游产品结构,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1)打造旅游品牌,开发精品旅游板块和产品。河南省应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开发文化遗产观光旅游、自然风光旅游、民俗风情、休闲娱乐旅游和现代都市文化旅游等五大产品系列,形成以现代城市为依托,文物古迹为主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观光、休闲度假及特种旅游共同发展的现代旅游产品结构;抓好在国际上有吸引力的专线旅游产品的配套开发,与有关国家加强联合,推出系列跨国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组合型旅游产品;重点做好“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旅游精品工程和伏牛山、南太行山生态山水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进行旅游线路整合,结合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推出2到3条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能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旅游线路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特色旅游资源。

(2)挖掘河南省的人文历史遗产,弘扬黄河传统文化。应着力塑造“人文之都”主体形象,展现民俗风情,打造独具特色的“寻根游”、“农家乐”游;继承革命传统,把新县作为最重要的起点城市和游游聚集地,开发一系列发生过历史事件的旧址、纪念馆等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以名城、名山、名水等景点为载体,推出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游、体育健身游和休闲娱乐游;大力发展商务、会议、修学、宗教、体育、农业专题旅游等。

3.4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

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旅游业中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酒店业,还包括其它旅游企业,如交通、旅行社、娱乐等部门。集群内专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依赖于各方面力量的合作。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旅游企业须建立技术开发基金,提供适应不同层次旅游人才的培训项目。在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中,加强教育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着重培养一批对河南的历史文物资源和风土人情等非常熟悉的导游人才和熟悉推广、营销、会展和管理等业务的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