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医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医学研究方向

动物医学研究方向范文1

1重点实验室建设

1.1基础建设。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以“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为基础平台进行实验室建设,该舱体造价1000万元,相应配套实验设备360万元,成为本区特殊环境医学研究的主要支撑平台。实验室使用总面积共2793平米,万元设备总数217台(件),设备总金额3927.15万元。结合特殊环境医学的特色研究方向,本实验室建成6个研究室:野战外科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实验动物研究室、病理生理学研究室、药理学研究室、卫生勤务研究室,并与3所基层医院联合,分别建成代表高原、沙漠、高寒环境的3个现场实验基地。除了自治区科技厅的拨款支持外,医院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并每年拨款30万元成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根据实验室规定的特殊环境医学研究方向,选择8~10项具有一定创新和实用性的项目给予资助,开放基金课题的研究期限为1~2年,每项经费支持额度不超过3万元,为本院和相关单位具备一定科研思路而暂无立项课题的人员提供科研启动基金,为下一步申请军队、自治区及国家科研基金打下研究基础。1.2人才队伍。本实验室以新疆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临床医学研究所、输血科、药剂科、病理科、检验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等20个科室及相对固定研究人员62人组成,并聘请客座专家10名。实验室组成人员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7人、博士后8人、博士36人、硕士15人、本科19人。其中,8人在全国各专业学术委员会中任职,5人在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16人在全军56个专业学术委员会中任职,8人在新疆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8人在原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客座专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际著名专家1名,国内著名专家3名,疆内知名专家4名。组成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室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国内野战外科领域著名院士担任。定期邀请客座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对研究方向及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国内外专家的学术引领作用,在提高重点实验室研究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3制度建设。为使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达到运行正常化、管理规范化,本实验室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因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在新疆自治区尚属首例,为规范其操作和管理,制定《西北地区特殊环境模拟舱检测规范》(DB65/T3441-2012)和《西北地区特殊自然模拟舱操作管理规范》(DB65/T3663-2014)两个自治区地方标准并颁布实施,为重点实验室制定《总则》《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学术委员会工作章程》《对外开放管理条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为了规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的利用与管理,加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制定《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细则》。各种规范的制定为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提供规范和保证[1-2]。

2重点实验室管理

重点实验室是一个联合单位,其日常管理主要由动物实验中心负责,为了保证有效运行,成立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动物实验中心主任兼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由科技厅任命,并设秘书1名,负责与科技厅和各个组成单位研究人员的联系。为了克服实验中心固定人员少,研究室多的局面,在管理上采取“六化”管理措施。2.1科室管理精细化。为加大科室管理力度,根据科室点多面广的特点,并结合工作人员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充分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管理意识,本实验室建立“交叉网络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每个人负责一个研究室的相关管理工作,每个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每周一科务会上各室负责人进行工作汇报,由科室主任进行讲评,提出要求并协调各个管理小组之间的工作。此模式一方面锻炼个人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保证管理上不留死角,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上的推诿,使科室运行高效[3]。2.2科学研究团队化。从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始,本实验室以建立研究型团队为主要目标,将科室工作人员从单纯实验保障型向实验保障和研究复合型过渡。利用科室承担的全军及军区课题,将科室人员分成多个科研攻关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人均由博士或硕士担任,如一名博士带领一名实验员负责脑和神经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另一名博士带领另一名实验员进行肠道黏膜通道性方面的研究。在导师指导下,在读研究生和科室实验员也组成研究小组。将大课题分解成小课题,由各小组负责实施。在动物实验及取材时通力合作,取材后各小组进行各自所取脏器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这样一方面节约科研团队时间和经费,另一个方面充分调动科室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收到很好效果。本团队2015年获批原科研创新团队。2.3人才培养自主化。针对动物实验中心人员科研实力相对薄弱问题,为了加快研究步伐,不能靠等高学历研究人才的引进,本实验室注重现有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坚持于每周五上午进行科研课题讨论,并针对每个科研小组的研究方向,要求课题负责人进行相关国际前沿的读书汇报。针对科室招聘人员学历低的状况,为了适应研究型科室的发展战略,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专业硕士。在此模式下,一名主管技师在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于2015年7月顺利从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另一名实验员也于2015年考取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正参与本课题研究,另外两名实验员于2016年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本科2名博士分别获批自治区的科研项目,并获批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名博士后顺利出站;重点实验室获批新疆医科大学联合博士培养点,科室人员在共同的课题攻关中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4]。2.4联合攻关多学科化。重点实验室的客座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委员有军内著名的野战外科院士,也有高原医学、航空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专家教授。在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带动下,实验室既在军内进行研究合作,同时也在疆内与新疆医科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院内与放疗科、烧伤科、输血科、急诊科、ICU、临床医学研究所、检验科、营养科、心内科等科室建立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以加快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研究,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团结协作,联合攻关。2.5研究方向特色化。因为本实验室具备“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这一特色平台,在科研方向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沙漠干热环境腹部火器伤创伤机制及救治研究为“十一五”全军临床高新技术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建立沙漠干热环境腹部火器伤模型,前期研究经科技成果鉴定认为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其救治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成功建立沙漠干热环境中暑模型,在美国急救医学杂志,并在国内外首次将姜黄素应用于沙漠干热环境热射病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大鼠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提示姜黄素有明显的脏器保护作用,以此推测姜黄素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沙漠干热环境热射病的有效药物,其机制7个科研攻关小组正在积极研究中,有多篇文章陆续发表。本实验室已经在沙漠干热环境研究中形成特色优势,但在高原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学科优势。近期拟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研究所联合,以新疆民族医药为突破口,结合特殊环境医学的研究方向,以期在高原和沙漠干热环境损伤保护的药物研究方面形成研究特色和优势。2.6安全管理常态化。始终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组织全科人员认真贯彻条令条例,遵章守纪,从军区部队发生的事故问题中汲取教训,逐步加强全科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本科在实验过程除了强调生物安全外,还存在毒麻药品管理的安全、消防安全、消毒锅的压力容器安全、人工实验舱的操作安全等,加上新疆环境的特殊性,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科实际情况,科室安全工作实行四级负责制(包括各实验室、各组、总值班员、主任)。为了加强安全,启动24小时在岗在位的安全值班,并制定值班制度,明确值班的责任,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5]。

本实验室已经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但仍存在基础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科研实力不强,没有形成较强的学科特色优势等问题。随着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多学科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高原和沙漠干热环境医学的研究特色,促进本院特殊环境军事医学的研究发展。

作者:刘江伟 是文辉 杨帆 雷权 许永华 张云宏 单位:1.新疆军区总医院新疆特殊环境医学重点实验室 2.新疆军区总医院医务部

【参考文献】

[1]房世杰,任红松,李进,等.对新疆农业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6):35-38.

[2]田伟,陈吉.疗养院健康管理实践[J].医院管理杂志,2017,24(1):22-24.

[3]张洪清,台红祥,郑楠.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42-43.

动物医学研究方向范文2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是近l0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于1996年由国际知名医学杂志《Lancet)首次提出。目的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与患者的诊疗之间,特别是与临床试验建立桥梁联系,更有效地将基础研究发现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并以临床疾病的问题指导基础研究的走向…。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把握转化医学的本质,就是要注重从临床中发现问题,为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目标,并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治当中,解决临床问题,切实为临床服务。

2科研选题应源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且只有来自于人体,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麻醉学科研领域中,习惯的做法是在老鼠、兔子或狗身上展开基础研究。但是必须意识到,基于实验室在非人体水平发现的某种现象提出假说,这些假说通常并不能推及人体,约3/4的基础研究甚至没有进入临床前实验就被弃之一旁。惟有基于临床发现所提出的假说和研究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人体的真实状况]。广大临床麻醉医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临床现象凝练成具体的科学问题,通过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获得其规律性,转化为指导临床麻醉工作的知识并能经得起大样本的临床评价。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近年来科研选题的方向,都是尽可能从临床麻醉工作中来寻找。比如说,在临床工作遇到了很多创伤失血性休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心、肺是这些患者缺血后损伤的首次打击器官。临床麻醉广泛使用的物会对这些器官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针对这些疑问选题,以静脉异丙酚为干预,选择其临床相关浓度范围,在动物身上开展药物对靶器官缺氧一复氧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异丙酚后处理,能显著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一复氧损伤;异丙酚预处理,能显著减轻缺氧II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并推测这种保护作用的相关靶基因及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发表在Euro—peanJournalofAnesthesiology和Injury杂志。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观察常规使用的静脉物异丙酚,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拟行手术患者缺血器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如果动物实验的结果能够在临床麻醉患者身上得到印证,那么对于科研工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肯定和鼓励。毕竟,开展的所有医学科学研究最终服务的个体是人,只有成功实现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对接,完成研究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3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高位脊髓损伤后神经中枢、心脏、肺、大血管、外周神经等部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中筛选出从外周到中枢的一条异常神经反射弧。研究课题《平战时脊髓损伤后心血管功能可塑性的研究》获得了2007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该研究成果指导临床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术中无1例患者出现恶性自主高反射。内皮干细胞的研究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已经证实内皮干细胞在细胞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应答的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室的研究生也在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发现应用内皮干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大鼠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研究论文今年已被国际麻醉学顶尖杂志《Anesthesiolo—g)r》接收。由于内皮干细胞移植已进入临床实践,下一步就是要联合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医药公司和生物器械公司等部门和机构,将该研究成果逐步推向临床。但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涉及适应证、医BasicMedicalEducation,Jan.2012,Vo1.14No.1学伦理、药物或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评价等,实验室的结果转化成为经过临床验证有效、能够在l临床推广应用的成果将会是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

动物医学研究方向范文3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可延长一些动物机体生命的基因。这种名为PHA-4的基因,揭开了控制食量可以延长动物生命的秘密。这项发现有助于科研人员研究人体机能,寻找延长人类生命的长寿之道。

释疑动物“饿着”就长寿

科学家早在70多年前就发现,如果让老鼠、狗、果蝇等动物保持一定程度的饥饿状态,它们的存活时间要比正常进食的同类多出40%。

但多年来没有人能解释这一现象,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在实验中发现了PHA-4基因。

研究人员用线虫做实验,发现这种基因在线虫胚胎状态时可以促进内脏的发育,在成年线虫控制食量时则发挥作用,延长线虫生存时间。

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安德鲁・迪林教授主持了这项研究。许多科学家对这一发现给予高度评价。法国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院的马丁・赫尔泽恩勃格说:“发现回答了我们长期以来的一个疑惑,对于正确理解控制进食的效果是一大突破。”

谨慎不能简单推及人类

但这一发现只限于一些动物,对于人类是否也存在类似基因,科学界尚无定论。

迪林指出,从动物实验看,把正常进食量减少50%到70%才能达到延长寿命的效果。他说,其实控制进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减量太大将导致饥饿,反而会缩短生命”,但吃的太多,“将导致过度肥胖,也会缩短寿命”。

赫尔泽恩勃格指出,在动物身上的发现不能简单类推到人身上。所有控制食量与寿命的关系都停留在理论和臆想的阶段。他说:“研究方向越接近人类,事情就越复杂。”

前景有助研制“长生药”

尽管人类基因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一般动物,但不少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对人类机体衰老进行更深入研究。

科学家指出,对PHA-4基因进行更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开发一种药物,在人体内“模仿”减少摄入卡路里时的作用,让人们不必严格地实施控制进食就可以达到减肥、延年益寿的效果。

动物医学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训练;科研兴趣;培养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含义及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即研究生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简言之,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如下6个方面的基本要素[3]。(1)科研创新能力,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是科研能力的核心。(2)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科研问题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与科学研究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3)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因而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处理。在科研工作中需要了解大量资料,良好的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能有效掌握资料,能减轻在科研工作查找资料和筛选资料时的负担。(4)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研究生在科学发现、理论形成、科学验证等各方面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5)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是表现科研的最佳方式。科学研究从选题到完成,整个过程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难以做好科研工作。(6)动手操作能力,是研究生运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世界问题的能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提高,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而得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可以说,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重要方面。

2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1从零开始,夯实基础

口腔医学的科学研究多是从临床出发,根据诊治过程中的疾病病因、发病过程、影响机制、防治策略等进行观察、分析、总结,从而发现并凝练出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然后借助有效的测量、评估手段去探寻最佳的解决方案。一个只关注临床而不会科研的医生不可能是一位真正优秀的临床医生[4]。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国内医学的进步[5]。因此,开展科学研究之前,口腔医学研究生有必要积累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包括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影像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等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同样需要掌握在科研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实验动物技术、模型建立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而且,一些常用的基本技能如文献检索、外文阅读、统计分析、设计构图,口腔研究生在开展科研之初也应当有所了解。这些知识或者技能的获取,除了学校安排课程见习实习外,导师和课题组也可以结合已有科研方向去指导,并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参加课题组开展的实验、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等,这些都有益于研究生及早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可以说,口腔研究生在开展科学研究之前,导师和课题组要有意识地鼓励研究生广泛涉猎并努力掌握未来科研工作中有可能需要的各种相关知识,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做起,在最初阶段即夯实基础。只有这样,研究生才有可能在自己真正开展科学研究时,有的放矢地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做到举重若轻、得心应手。

2.2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兴趣的培养建立对口腔医学院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科研的性质决定了研究者在整个科研阶段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去探索未知的科学真理。实验室工作常常需要重复、反复,面对这些枯燥无味的实验工作,如果没有相当的科研兴趣,学生佷容易感到疲劳,最终因为气馁而放弃。相反,如果对所要研究的东西始终充满兴趣,就很容易从一点一滴的研究发现中看到希望、感到兴奋,面对失败和挫折也就能够始终坚持不懈。因此,尽早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使其对科学研究产生好奇、向往的态度,对于科学研究的顺利进展举足轻重[6]。在口腔医学研究生这一培养过程中,课题组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课题组讨论、科室学术交流或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等各种科研学术活动,并通过介绍研究课题、启发思考、指导阅读相关文献、参与某些实验的简单操作,多方面启发、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通过上述活动,打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7]。此外,导师要勤于监督研究生的科研进展、询问研究生的科研想法[8],从中了解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或优势,结合其自己的科研兴趣,因材施教,发挥研究生的长处,让其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和具体内容。

2.3言传身教,注重传承

导师是整个科研课题组的核心[9],学生所进行的口腔医学研究工作也是导师提供、指导的。可以说,导师就是研究生的带头人,作为一名口腔专业人士,应当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学习和了解相关其它专业知识,做一个知识丰富的多面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口腔科学研究中来,导师要首先对这些新鲜事物有所认识,只有对本研究领域的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将所知所会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并帮助他;们锻炼捕捉先进信息的敏感性,也才有足够的自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此外,导师作为学生的师长,除了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外,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的科研作风也必不可少。一个秉承严谨科研态度的老师,也必将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现如今,确实有一些研究生受到某些不良科研风气的影响,对科研急功近利,科研态度不端正,畏首畏尾,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力,不愿为科研牺牲自己的利益[10]。而一个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和科研品行的导师,会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11],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更让学生懂得“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道理[12]。

2.4有规有矩,奖惩分明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口腔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有规有矩、奖惩分明。要通过各种渠道对研究生所取得的科研成绩和科研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13]。例如,为提高研究生科研积极性,定期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测评,定期进行相关主题的科研读书报告会,发表各自的读书体会,总结自己的科研思路,并将测评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作为评选研究生奖学金、优秀党员等的重要参考条件,让研究生自己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知道时刻努力、不进则退。也可以设立专项研究生科研基金,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科研想法和课题付诸实践。或者通过选派优秀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参加学术大会,鼓励他们将所取得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展示能力,也可以督促他们继续深入科学研究[14]。而对于表现平淡的研究生也要多以鼓励为主,树立信息、端正态度,相信努力总有收获。

动物医学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弱症;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6.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a)-058-04

弱症(asthenospermia)是指参数中前向运动的(a和b级)小于50%或a级运动的小于25%的病症,弱症又称活动低下,是导致男性不育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中医理论中,虽无弱一词,但在中医有关“无子”、“无嗣”、“求嗣”、“绝育”、“种子”、“男子艰嗣”、“不男”、“丈夫无子”等不育症的理论研究中早有论述。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男科学的快速发展,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与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已初步形成了由经验医学研究模式向现代医学研究模式转变的趋势。多数专家学者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法方药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甚至有人提出了“无证可辨”、“辨证”等学说,逐步形成了以现代医学的“病”与传统中医的“证”相结合,即“病证结合”为主体的诊疗体系,从而使中医男性不育症研究更具现代科学特征。为此,笔者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以往男性不育症较笼统的辨“病”论治研究,急待进一步分类细化,而对男性不育中弱症的分类细化研究,则是发展中的必然。

1 弱症流行病学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弱症已是临床引起男性不育的主要因素。如黄氏对253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弱精症103例,占40.7%,认为引起男性不育症主要因素为弱精症,其次为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微量元素异常等。吴氏调查880例男性不育症患者,其中弱精症519例,占59%;金氏对1186男性不育患者的调查,弱精症625例,占52.7%沙氏对2 367例男性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分析,结果显示总异常率占97.16%,其中弱症占63.47,活率低下占59.65%,远远高于其他各项异常指标。也有人认为,因活力低下而导致的男性不育约占30%。由此可见,目前国内有关弱症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虽尚缺更高级别、更大样本的调查,但弱症占男性不育的30%~60%,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因素,已是不争事实。

2 中医“精气”理论与弱症相关性研究

传统中医理论中,早就有了有关“精气”与男子生育机制,“精气”不足(相当于活力下降)与男子不育病因病机的论述,并记载了大量治疗男子不育的实践经验。如在《周易》[匍中就有“不育”病名。中医第一部医学经典《内经》对男性生育生理也有经典论述:“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指出肾所藏精气充足,阴阳和谐是男子具备正常生育能力的生理基础。其所谓“精气”,包括了“精”和“气”,物质与动能两个部份,“精”是男子生殖繁衍的物质基础,“气”主运化、化生万物,为“精”提供生机与动能。只有“精气”充足,才能上行与卵子结合(阴阳和),“故能有子”。反之虽“精”充,而“气”不足(相当于活力下降),不能快速上行与卵子结合,男子生育受损,故不易得“子”。

汉代《伤寒杂病论》明确提出了男子不育与“精冷”、“精少”,“精时自下”有关。隋代《诸病源候论》则从病因学。症状学角度,进一步论述了不育与“精气”的关系:“丈夫无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铁,皆为无子之候”。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提出:天、犍、漏、怯、变、“五不男”学说,其中“漏”即指不固,常遗精滑泄,致精气不充而不育。明代《广嗣纪要》提出:生,纵、变、半、妒、“五不男”学说,其中“变”即指:未至十六,其精常自行,或中年多有遗漏“自浊”,致“精气”减少而不育。至清代《石室秘录》,对“精气”充溢盛衰与男性不育的病因病机认识,则达到了一个较完整的更高水平,提出了“精寒、气衰、痰多、火盛、精少、气郁”的六因学说。

综上,古人早已指出“精气”不足是导致男子不育的主要原因,其论述与现代医学弱症极其相似。

3 现代中医男科学对弱症的研究与进展

3.1病因病机研究与进展

现代中医男科学者在继承传统病因病机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弱症男性不育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法方药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与实践,初步完成了由经验医学研究模式向现代医学研究模式的转变,使弱症男性不育的中医证治研究,更具现代科学规范特征。

如王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对男性不育症的发病提出了“肾虚挟湿热瘀毒虫”是其主要病机,即肾虚指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肾失滋养,肾精亏虚的生殖功能低下,少精症、弱精症等;湿热指过食肥甘辛辣,或过量饮酒,酿热生湿,或受湿邪浸,对生精功能的损害,包括前列腺炎及其他生殖系炎症;瘀指各种生殖系统的慢性病变形成的血瘀、痰瘀等病理因素,精索静脉曲张,液化不良等症;毒指化学药品,汽油、农药,工业废气及微波,放谢线、辐射,食棉籽油(棉酚)及腮腺炎引发的炎等对生殖器官、生精功能的损害;虫指性传播疾病各种微生物感染,包括梅毒螺旋体、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滴虫及结核杆菌等。

王琦教授认为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看,男性育龄是从“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到“筋骨隆盛,肌肉壮满”的时期,机体处于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正气充实,邪气难袭。若邪气内侵,既可表现为虚挟邪实证候,也可表现邪实证候,因肾精亏虚是男性不育内在的病理基础,湿热、瘀滞、毒、虫等既可为外在的致病邪气,又可是病变过程的病理征象。因此凡是弱精症的男性不育,无论是以肾虚为主或是以湿热、瘀滞、毒、虫等为主要证候,其病机核心仍为“肾虚挟湿热瘀毒虫”,证候多以肾精亏虚或挟湿热、或挟瘀血、或挟毒、挟虫等。

徐福松教授对清陈士铎的六因学说则认为:精寒。可包括清冷、稀薄、质量下降;气衰,可包括肺、脾肾气不足所致的不育症;痰多,指有形、无形之谈,可包括无症状可辨的不育症的量、数多的不育症;火盛,包括心、肝、胃、肾阴虚火旺的不育症;精少,可指量、数过少不育症;气郁,精神抑郁可引起数量、质量下降,畸形。

由于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弱精症质量下降,但患者

的舌、脉象等证候表现无明显的、典型的变化,因而其证型难以确定。即无证可辨。由此,有人提出了一个较新的概念一辨证。辨证的主要理论认为:生殖器官位于阴位,属水为阴,为阴中之阴;精气属火为阳,属阴中之阳。则为阴中之阳,本身又可分为阴阳,体为阴――阳中之阴;存活率,活动率为阳――阳中之阳。根据《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活动力强弱,存活率的高低当责之于肾阳的盛衰。由于阴阳之间既至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往往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现象。甚至出现阴阳俱虚的现象。当阳虚时,阳虚则寒内生,微观可见清冷,活动力减弱,存活率下降。阴虚则内热,或相火亢盛,灼煎津液,可见量少,黏稠,液化异常,活动力减弱,存活率下降。气虚不育:气虚则乏力,微观主要表现活动减弱,存活率降低。肝郁性不育:郁久化热,煎熬津液可使量减少,变黏稠,液化异常,数可能减少,活力下降。甚至死增多。

3.2中医药治疗弱症研究与实践

3.2.1古代经方回顾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最早提出了治疗不育症的专方七子散和庆云散,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许多增强和生殖能力的药物,如五味子“强阴,益男子精”,杜仲“益精气”,羊藿“主阴痿绝伤”等。仅在万全的《广嗣纪要》,叶天士的《秘本种子金丹》、岳甫嘉的《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篇》等治疗男性不育专著中,治疗不育的内服种子类药就达34种之多。方剂方面。较著名而至今仍广泛使用的有:《证治准绳》的五子衍宗丸,《景岳全书》的赞育丹,《卫生宝鉴》的三才封髓丹,《辨证录》的宜男化育丹,纯一丸、记忧散、造兴丸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五子衍宗丸,为古今医家所撷,为中医治疗男性不育的扛鼎力方。

3,2,2现代研究与实践临床中弱症不是一个孤立的病症,是多种疾病和因素引起的一种结果,因此,近年对弱子症的治疗研究,也从多脏腑、多病因,多方面展开,呈现出传统经典验方与现代药理相结合,一方为主随证加减,单方专用等多样化趋势。如曾庆琪、徐福松等认为弱精症男子不育,病情复杂,病因繁多,临证论治难以守据一法,当察其形气阴阳盛衰,脏腑寒热虚实,各求其原分而治之。提出了男子不育治疗九法:滋肝肾养精血,方选生髓育麟丹,五子衍宗丸合右归饮加减;温命门生肾火,方选赞育丹,七宝美髯丹合右归饮加减;煦脾气裕心火,方选归脾汤,七福饮合十全大补丸加减;疏肝郁悦情志,方选达郁汤,宣志汤合启阳娱心丹加减;清湿热泄虫毒,方选革解分清饮、四妙丸合菟丝子丸加减:化瘀阻通经络,方选血府逐瘀汤,当归补血汤合六味地黄加减;利湿邪祛痰浊,方选越鞠丸,涤痰汤合火土既济丹加减;驱寒邪温精室,方选暖肝煎,斑龙丹合还少丹加减。

又如罗建辉等从肾论治用补肾益精方(菟丝子、制首乌、肉从蓉、枸杞子、熟地、丹参、锁阳、鹿角胶等)治疗25例重症弱症,结果痊愈19例,总有效率84%,证明该方能提高密度,增强活动能力。曾雪武等吲用自拟补肾生精汤(熟地、仙灵脾、菟丝子、韭菜子、当归、黄芪等制成片剂)治疗少、弱症,同时设克罗米酚对照观察。结果治疗30例,总有效率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李金坤等从脾肾论治运用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健脾生精的生精助育汤(人参、黄芪、阿胶、仙茅、羊藿、山药、生地、茯苓、龟甲、丹皮、女贞子、覆盆子、丹参等18种中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结果表明,该方可明显提高的活动率及快速活动力,治疗前后对照也有显著性差异(P

陈金荣等认为对男性不育当审因论治,因证施治。做到辨病与辨证,整体与局部,攻邪与扶正,药物与饮食,情志与性事等方面的结合,强调生精首当补脾,填精贵在补肾,通精重视活血理气,护精勿忘补泻兼施,养精宜重视饮食宜忌,求嗣须调情择期的六项原则。这种整体辨治观点,对弱精症的治疗也同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4 药理研究与药物精选

4.1现代药理研究

纵观古代和现代中医男科专家治疗弱精症用药,虽然种类繁多,但其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最具特点的,当属子类药及动物药。子类药如菟丝子、枸杞子、韭子、五味子、覆盆子、女贞子、冬葵子、茺蔚子、白芥子等。动物药如鹿茸、蛤蚧、海马、海龙、水蛭、穿山甲、蜈蚣、全蝎、紫河车、乌贼骨、海螵蛸、桑螵蛸、九香虫等。徐福松教授在治疗男子不育症时,也提倡多用子类物和动物药,动物药乃血肉有情之品,走窜攻坚之性强,辨病使用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子药乃物之子,按功能类比,能毓生命,促形成。研究表明果实类药物多含丰富的易于水解吸收的果糖,黏蛋白、黏蛋白酶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锌含量较高,这无疑对增强活力有很大帮助。

王琦教授应用超薄切片和冷冻蚀刻的电镜超微结构以及光学显微镜的检查研究,对王氏生精汤改变、提高人类质量问题做了科学的阐述,研究表明,该方可使发生过程的病理状态向常态方面转变。说明中药对病理性膜结构能进行改变。

而肖永新、李育浩,王学美、罗和古对五子衍宗九及子类药的药理研究表明:五子衍宗丸为主方的中药制剂能使幼龄小白鼠重量增加,活动率提高,畸形率降低;能提高未成年大鼠的血清睾酮含量、数及活率(力);升高老龄大鼠血浆睾酮含量,降低雌二醇比值;提高雄性大鼠活动度、数和生育能力。同时对环磷酰胺损伤大鼠的性腺和副性腺器官都有明显增重作用,对血清黄体生成素之升高有降低作用,对家兔组织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提示该方有雄激素样及促性腺激素样作用。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有作用。可见子类药物在弱症男性不育中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关于补肾药药理研究方面,很多学者如熊跃斌等、钟

百灵等的研究表明:补肾药有类性激素作用,含锌量高,对大鼠垂体性腺轴的影响显著,有调节内分泌失调的作用,能促进发育,增加睾酮水平,兴奋性机能,促进分泌,对改善曲细精管及间质细胞的损害均有一定效果,同时能增加大鼠附睾数量、活率、活力。使配对雌鼠怀孕率明显提高。

对人参,黄芪的药理研究表明:人参、黄芪可增加钱粒体活性,提高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改善活率与活力。

对羊霍的最新研究表明:羊霍不仅可以提高衰老大鼠血清SOD活性和雄激素水平,减少生殖细胞凋亡,改善组织的退行性衰老,还可通过抑制生殖细胞衰老基因P16蛋白表达,延缓性腺衰老。

4.2药物精选

近年随着中医药治疗男子不育研究的快速发展,新验方不断涌现,老药新用已成常态,药物种类繁多。为此,很多专家家学者应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其也进行了研究筛选。如李彪对8 506例男性不育症的处方用药进行分析。总的概念是处方用药具有较大离散性,经验方占绝大多数,经技术处理后,很多处方与古成方相近,明显体现出集中趋势。成方的使用主要是六味地黄汤辈(包括左归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知柏地黄丸等),总出现频率数高达84次;其次是五子衍宗丸,频率为42次。药物使用情况,常用者不超过55种,按高低顺序,补阳药物依次是羊藿、菟丝子、鹿角胶、肉苁蓉、仙茅、肉桂、巴戟天、附子、锁阳等;补阴类药物依次是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覆盆子、生地、女贞子等;补脾益气养血类药物依次是茯苓、山药、当归、党参、黄芪、白术、白芍等;活血祛瘀类药物依次是丹皮、红花、路路通、川芎、丹参、赤芍、桃仁等;清利下焦湿热药物依次是黄柏、知母、龙胆草、栀子等。以上总结对于探讨弱男子不育症的处方用药规律无疑是有实际意义的。

动物医学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骨质疏松症;干预时间

中图分类号: G 804.6 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3028405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100722

作者简介:刘建宇(1978—),男,湖南岳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运动医学;刘黎明1955—),男,重庆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体育学院,重庆 404000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Chongqing 404000,China.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目前,药物治疗由于价格较昂贵,治疗周期长而副作用多,使用有一定限制[1]。探索安全、方便、经济的治疗方式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课题,选用非药物手段预防或延缓骨质丢失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实验通过运动干预的方法,观察运动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椎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验证运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药物

己烯雌酚片: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401。

1.2 实验动物

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共96只3月龄,体重(240±20)g的雌性SD大鼠。

1.3 造模方法

将96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A、B 2组,其中A组24只为假手术组(Sham组),B组72只为造模组。各组大鼠均以1%的硫贲妥钠溶液按2.4 mL/kg腹腔注射麻醉。B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A组大鼠仅切除卵巢附近一小部分脂肪。术后均给予0.5%碘伏伤口外擦,肌肉注射青霉素钠25万单位/(只/d),连用3 d,以防感染。

1.4 分组

术后1周,将B组72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组)、己烯雌酚组(DES组)和运动组(EX组),每组24只。所有大鼠自由进食、饮水,进食标准饲料由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5 干预措施

己烯雌酚组大鼠每日1次灌胃,按22.5 μg/(kgd)的量给药,质量浓度为2.25 μg/mL,其余各组按体重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灌服生理盐水。运动组运动方式参照Bedford[2]的动物负荷标准,运动组大鼠术后第7日起在小动物跑台上开始训练,采取中等强度,即大鼠起始跑速12 m/min,持续时间20 min,隔日增加强度3 m/min,持续时间增加10 min,第2周起跑速达20 m/min,持续60 min将跑台倾斜10°,维持此强度,5 d/w,每天运动分早晚2次。休息日各组照常灌药(水)。

1.6 样品收集及处理

采用不同方式干预各组大鼠后,分别于第8周末、12周末和16周末应用股动脉放血方法随机处死每组大鼠8只,完整取出各组大鼠L3椎体。剪除椎体上下椎间盘、棘突及附件,并用细砂纸打磨成上下平面平行且与纵轴垂直的三棱柱,高度约为60 mm。各标本在制取过程中均用生理盐水纱布包裹。将处理过的骨标本置于-20℃冰箱保存,测试前夜取出解冻。

1.7 观察指标

椎体生物力学测试:椎体压缩试验,将椎体置于Instron万能材料试验机(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美国Instron Co.生产)上,取加载速度1 mm/min进行测试,记录其载荷变形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椎体结构力学参数由载荷变形曲线获得,材料力学参数由应力应变曲线获得。

1.8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第8周各组生物力学参数

2.1.1 第8周各组椎体结构力学参数

2.1.2 第8周各组椎体材料力学参数

3 讨论

应用骨量、骨矿密度及骨质含量(骨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变化来诊断骨质疏松症、评价药物疗效曾被大量采用,并得到了较广泛的公认;但这些指标仅是从“量”的角度描述了骨质的丢失,还不能准确反映骨内在性能的变化,必然存在一定偏差[34]。骨质量则是从“质”的角度对骨骼性能进行描述,它是骨的成分、构筑状态及细微结构的综合性概括[56];因此,对骨质疏松性症防治和机理研究,必须更加重视骨质疏松骨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本实验即选用骨生物力学性能,如此评价防治骨质疏松症效果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3.1 雌激素改善椎体生物力学性能的效果

雌激素替代疗法是临床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之一,雌激素可抑制骨质疏松的骨转换率[7],本实验中,各时间段己烯雌酚组大鼠生物力学性能较模型组均有显著变化(P

3.2 运动改善椎体生物力学性能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运动作为预防骨质疏松的一种手段,在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一些学者重视。大量研究证明中等强度的运动有利于骨量、骨强度及骨生物力学性能的提高[811]。本实验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间段模型组大鼠椎体结构力学参数明显变化(P

3.3 运动时长对改善椎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目前,运动时间长短对改善骨质疏松骨生物力学性能的相关报道未查阅到。本实验结果中,随着运动干预时间的延长,运动组多数参数数值上逐渐接近己烯雌酚组,有些参数甚至数值上超过,如破断载荷和破断强度,可部分说明随着运动干预时间的延长,运动对大鼠椎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不断明显,逐渐接近,甚至超过雌激素干预的影响。分析表7和表8可以得出,从第8周到第12周,大鼠椎体结构力学参数和材料力学参数多数数值上有下降趋势,但第16周相比第12周,部分参数数值出现逆转,甚至高于第8周,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去卵巢大鼠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逐渐降低,但随着运动干预时间的延长,大鼠椎体生物力学性能逐渐增强。虽然并无统计学意义,但已经表现出运动对大鼠椎体生物力学性能与时间呈相关关系的趋势,这也为进一步研究运动干预时间的确定提供了方向。

4 结论

1)合理的运动干预能有效抑制去卵巢大鼠椎体生物力学性能下降,减少骨质丢失,减缓骨质量的降低速度。

2)随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干预时间延长,效果提升,实验结果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呈现改善趋势,可能与时长不够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运动是防治骨质疏松症非药物疗法的重要手段,优势明显,可作为临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国敏.运动、低频脉冲电磁场对去势雌性大鼠骨密度及其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8284.

[2] Bedford T G,Tipton C M,Wilson N C,et al.Maximum oxygen consumption of rats and its changes with various experimental procedures[J].Appl Physiol,1979,47(6):12781293.

[3] 刘建宇.骨疏灵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骨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05.

[4] 蓝肇熙,刘建宇,陈成,等.骨立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骨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四川中医,2006,24(10):1619.

[5] 朱太咏,石印玉.补肾益精方对切除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腰椎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7):301303.

[6] 朱太咏,石印玉.补肾益精方提高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松质骨骨质量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9):886891.

[7] 郭世绂.骨质量与骨量[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5,4(3):167171.

[8] 孟迅吾,夏维波.骨质量[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3(2):7375.

[9] 李靖,陈一冰.运动对去势雌性大鼠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2):134136.

[10] 黄泽锋,常祺.去势大鼠腰椎骨密度及血清生化指标改变及运动训练的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23(11):45204522.

[11] 李梅,李爽.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矿含量和骨密度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1):46.

[12] 肖建德.实用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3115.

[13] Maimoun L,Galy O,Manetta J,et petitive season of triathlon does not alter bone metabolism and hone miner astatus in male triathletes[J].Int J Sports Med,2004,25:230234.

[14] Izquierdo M,Ibbnez J,Hakkinen K,et al.Maximal strength and power,muscle mass,endurance and serum hormones in weightlifters and road cyclists[J].Sports Science,2004,22:465478.

[15] 李爽,刘庆思.运动与中药联合作用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2):170172.

[16] 步斌.游泳运动对大鼠股骨和腰椎骨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报道[J].体育科学,2005,25(11):5557.

[17] 魏兆松.不同运动方式对SD雌性去势大鼠骨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5):1618.

[18] 刘开渊.运动疗法在预防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骨折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1):3246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