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等教育的特点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初等教育 课程改革 发展趋势 创新途径

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形势下,推动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既是适应推动教育体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结合实际有效推动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活动,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一.初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1.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

从目前初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来看,理论课程在初等教育课程结构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在素质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方面的设置比较少,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这同时也是导致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备不够合理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好发展,就必须从初等教育阶段就对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但是目前的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置显然无法实现这一要求,这不仅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改革,最终教育会成为制约社会进步的因素,阻碍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因此初等教育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急需进行改革和完善。

2.初等教育课程内容无法体现时代特征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求和对社会的认知要求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教育作为指导学生认知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基础,也应当适应时展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革。但是从目前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来看,初等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充分考虑时展的变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仍然按照之前传统的理论教育体系构建教育内容,这种与时展脱节的教育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校积极性,而且也缺乏教育实用性。整个初等教育发展出现偏差,对初等教育发展的科学性产生不利影响。更严重的是,严重脱离时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体成长和个性发展。

3.初等教育方式比较落后

目前初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制约,大部分的初等教育大都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很显然,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育方式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因材施教促进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发展,是当前初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理念指导实践,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创新的根本,在开展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创新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初等教育理念,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初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根据推动初等教育的发展。其次,要逐渐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对初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以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为重点,在提升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另外,在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设计中要做好人文意识的渗透教育工作,这既是新时期初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初等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措施,渗透人文意识,就要求在初等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观念。最后,树立正确的初等教育观念还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与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要提升学生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过程中。总之,为了有效推动初等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对相应的教育理念进行革新,要用全新的视角、更加符合时展要求的理念去指导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推动初等教育全面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观念基础。

2.丰富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内容

教育内容的改革和丰富是初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作为初等教育课程结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整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过去的初等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大都偏向于理论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比较缺乏,在教学内容方面就缺少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体现。因此增加初等教育课程结构内容的素质性教育成为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内容的创新必须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要在理论知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相应的素质教育课程,如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艺术鉴赏能力教育和品行教育,丰富初等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另外,还要对结合时展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变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基于实际开展,通过实例开展理论教学等等,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初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3.创新初等教育课程结构创新

教育课程结构创新也是初等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会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另外,对初等教育课程结构进行创新也是提升新时期初等教育课程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为初等教育向着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根据时展的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初等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推进。首先是要增加初等教育素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结构,初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人、育人,这就要求在初等教育结构中增加相应的思想指导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具有丰富性、趣味性,要贴合现代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另外,思想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全面,要涵盖爱国思想政治教育、公民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教育等多个层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监理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其次,要增设综合实践课程,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实践性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开展系列综合实践课程锻炼,能够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动手操作技能进行有效培养。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要与相关的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且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初等教育效果和质量。另外,为了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的实践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校还要与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合作,安排假期实践、实习,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发现自身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不足,提高初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4.创新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针对初等教育教学方式落后、单一的问题,必须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技术创新和新型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初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首先,要做好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初等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应用,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丰富性,增加初等教育的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初等教育实践情境,营造良好的教育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将网络教学手段融入到初等教育体系当中,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拓展初等教育的层面,网络教学手段在初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适应时展特点的重要体现,应当引起初等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信息时代的学生作为数字、网络发展的“原住民”,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因此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是初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另外,要丰富和创新初等教育的教学组织模式,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在初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初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初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针对初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时展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做好相关的创新改革工作,确保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序、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陈佳.初等教育技能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西部,2010,(8):232+228.

[2]夏小林.论新课改革背景下初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J].改革与开放,2010,(20):177-178.

[3]太学英.“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结构特色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6):95-98.

[4]哈希格尔勒.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177-178.

[5]刘浩.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2

1,教学规范化――以保证和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为总目标。强调整体性观点。是以现代系统工程控制理论建立起来的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有序性、动态性等所含规范的新范畴,是把整个初等教育教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整个教学活动及教学条件符合质量标准;是参与初等教育教学、学习的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规范轨道,以保证初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实际上是运用系统控制理论来控制整个初等教育教学,使初等教育教学整体优化。初等教育教学规范本身又具有动态性特点。随着初等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规范也有待修改和提高。规范化教学工作的循环不是一次了结,而是一个“PDCA”过程,PDCA循环是美国戴明--提出的一种工作程序,即:

P(计划)D(实施)

A(总结)C(检查)

循环在初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每进行一次循环,如同上一节楼梯,不断循环,不断上楼梯,初等教育教学质量在循环中不断提高。

2,教学改革―一以保证和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为总目标。检查教学效果,根据反馈的信息,分析教学过程中的诸元素和各环节,寻找不能保证和满足初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关因素和环节。确定新的手段、形式和方法,保证和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把整个教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使整个教学活动及教学条件符合于质量标准,运用了系统工程控制理论来控制整个初等教育教学,使初等教育教学整体优化。教学改革也是个循环工作程序。即:

目标检查(反馈)分析

提高 确定 寻找这实际上是美国戴明“PDCA循环”工作程序在教学改革活动中的具体应用。目的也是经过一次循环,改革提高一步,不断循环,不断改革,初等教育教学质量在改革(循环)中不断提高。

不难看出,初等教育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改革是从对系统的控制目标着手,建立由诸元素和各环节组成的相互联系结构,确定教学过程中的特点、活动和效果。控制的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学过程的起始、中间和结束状态的相关模型来表示。根据控制的目标和所模拟的最佳结果来表示手段、形式和方法。教学过程也是控制过程,就是对教学规范和教学改革中的动态参数(因素)进行组织和实行最优的有目的过程的影响。控制决定着教学系统合理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实际上初等教育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改革都是现代系统工程控制理论在初等教育教学中的特定的教学应用形式。

教学规范化集中体现了教学基本要求,分析影响初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元素和各环节,总结以往初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初等教育教学中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征的重复教学活动,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它使整个教学活动严格控制在制定的教学体系(程序)之中,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环环相连,把所要控制的目标贯彻始终。有了这样一种完整的教学体系,要检查被控制的目标控制程度及分析影响控制的元素和环节是比较容易的。教学改革也就是对所要控制的目标达不到预想程度有关的元素和环节进行改革或调整。因此可以这样说:“教学规范化是教学改革的产物”。教学规范体系的建立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又进一步促使教学规范化日臻完善。在最优控制理论中有两个基本研究方向:程序控制和反馈原则的控制。在教学活动中,程序控制就是初等教育教学规范化的控制,反馈原则的控制就是所说的教学改革的控制,根据反馈信息对影响实施规范化的有关元素和环节进行改革(校正)。改革的基本功能就是控制的功能,通过调控系统的途径消除不协调现象,利用反馈信息决定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再以评价信息输出途径对系统进行检查,从而达到所要控制的目标。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3

摘 要: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专业已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培养五年制与三年制的初等教育专业模式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能给予相关研究的同行们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一、引言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的前身系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初等教育学院初等教育专业。1999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江油师范学校(学校的前身)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率先在全省进行大专学历小教、幼教师资培养试点,成立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初等教育学院。同时设立初等教育专业,承担大专层次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任务,招收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为四川省及西部地区培养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基础教育师资。

二、取得的经验与成果

(一)重视专业建设,突出系科特色。专业建设初期,学校非常重视初等教育的发展,由校级领导牵头组织了学校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初等教育专业量身定制了比较合理的课程方案。经过请进来走出去,考察学习借鉴了省内、省外的其它兄弟院校的做法,不断的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现在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方案,初等教育的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专科,系科特色更加鲜明。(二)紧跟社会形势,注重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要转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倡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地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初等教育系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外,更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学校尊重学生人格,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爱好、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由此,学校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审批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并且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都为课外活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有美术、音乐、舞蹈、普通话、武术、体操、英语、天文、化学、数学以及桥牌、象棋等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三)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技能训练。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多年的发展,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大批实验室,先后建成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地球与空间实验室、机器人活动室、航模实验室、小学科学探究室、心理咨询室、电脑美术制作室、电脑音乐制作室、语音室、学校天文台等等,并且还建有能同时容纳200多人的计算机大棚、微格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初等教育专业充分发挥校内的实验室和校外的实训基地作用,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实施模拟实训,让学生身临其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在课程的开设上,注重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比如教师口语、书法等课程的开设,另外加强对“三笔字”、简笔画、舞蹈、普通话、声乐、钢琴的训练,每学期全体学生进行技能过关考核。(四)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见习、实习作用。近年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系(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与市周边地区、民族地区的小学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已经建成实习实训基地36个,此外还有一批目前虽未签约、但长期供学生实习的单位,校内外实习基地很好地满足了学校各专业的实习需要。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我校的初等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技能,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能力,能胜任小学课程教学以及能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和研究的专科层次小学教育工作者。但是专科层次的初等教育专业要从事小学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小学教师基本要求本科以上,专科生是受限的,只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才有就业的可能,即便如此,也要参加当年的公招考试择优录取,并且公招考试的考生范围宽泛,就业问题显得非常严峻。2.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资。由于我校对教师采取一年一聘的办法,教师流动性大,难于形成一支相对固定的初等教育教学团队。近几年学校在急剧壮大,每年都有年轻的新教师加入,新教师对初等教育还有一个认识和磨合过程,在人才培养、教学经验上显得不足。突出表现在新进教师对初等教育专业的认识上,反映在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没有突出初等教育的专业特色。3.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我校的初等教育专业分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和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两种。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学生,由于进校年龄小,普遍在十五六岁左右,可塑性强,技能技巧课能轻松应付,并且学得扎实,但是对文化课学习整体效果较差;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则相反,进校年龄大,大多在二十岁左右,通过高考的磨练,文化学科整体较好,但是技能技巧课比较吃力。由此,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就不能一概而论,很有必要区别对待。4.初等教育专业的社会认知。现在的小学课程开设有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体育、品德与生活、口语交际、信息科技等等,用人单位往往招聘对口的专业学生,比如缺语文教师,往往对口招聘语文教育专业或者中文专业,缺数学教师,往往对口招聘数学教育专业,其它各科也是一样。而对初等教育专业认识不够,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招聘小学教师限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报名参加的现象。可以说社会对初等教育专业的认识非常的不够。(二)对初等教育专业的一点建议。1.调整就业思路。参加当地教育部门的公招考试,是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在小学就业的唯一途径,建议在毕业前一学期增加公招考试的专项指导,以增加通过率。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甘于奉献,投身祖国的基础教育,乐于扎根农村、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思想。另外夯实基础,发挥优势,鼓励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拓宽就业渠道。2.加强师资队伍。适当调整学校现行政策,适度控制教师的大幅流动,稳定一支相对固定、年龄结构合理、学科结构齐备的初等教育教师团队。近年新进的教师起点较高,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只要形成一套培养新进年青教师的长效机制,通过老带新、同行指导、上岗课、公开课的锻炼,很快就会成长为教学、科研、业务骨干教师。3.整合课程方案。针对我校的初等教育专业有五年制、三年制两种情况,分别制定课程方案。五年制大多采取的是3+2培养模式,即:前三年中专段学习,进行的是中专管理方式,后两年大专段学习,与三年制的一同管理。建议整合为实实在在的五年一贯制,打通中专段、大专段的课程设置。4.呼吁社会理解认可。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合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大学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专业与小学的无缝衔接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用人单位和教育人事部门应该充分认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年11月19日教育部颁布.

[2]《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颁布.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4

本文不拘泥于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力图从世界背景看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并尽可能地依据具体数据来说明观点,从而鲜明地区别于我国很多学者在介绍外国私立教育时所常用的定性方法。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为教育决策提供些许相关决策支持材料。1997年10月开始实施的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这 句话既明确了国家政府对我国民办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的良好愿望,也对民办学校的“补充”功能作出了原则 性的规范。然而,这里的“补充”是维持民办学校现有办学规模的补充,还是允许其适度发展的补充,尚无明 确说明,只能等待《条例》的“实施细则”来作出规定。而本文可作为“实施细则”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因为 我国民办学校规模的预测和确定,不能完全忽视国外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和经验。

本文数据全部取自于《世界教育报告》里的有效数据。所谓“有效数据”,就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既有八十年代的数据,也有九十年代的数据。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一个时期的数据,则不在选择之列,因为无法作前 后对比。在这一原则下,笔者选择了9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初等教育的数据和7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中等教育 的数据。数据均为同一个指标,即私立学校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通过对这个比值的对比和分析 ,我们将得出几点结论,并将结论作浅近的定性分析。

二、98国私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1)本表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初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美国,1980年 的比值为11%,而1992年的比值为10%,其变化特征为下降,尽管下降幅度很小。

(2)在9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初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 有53个,占54%;有所下降约有28个,占28.6%,而没有变化的有17个,占17.3%。

(3)表明:国外的私立初等教育,尽管在各国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但发展和上升的势头是明显的。

(1)智利的私立初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20个百分点;格林纳达私立初等教育的降幅最大,下降了84个百 分点。

(2)在变化最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中,增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有8个,降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仅有3个。

(3)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5个,占98国的15.3%,说明多数国家的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之内,私立初等教育变化的相对平稳是明显的。

(4)就地区分布而言,增降幅较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在非洲、拉丁洲和亚洲,很少出现在欧洲(东欧除外 )和北美洲,说明这些地区的私立教育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不大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公私立初 等教育的平衡已基本形成。

(1)本表的两组比值代表了两个极端,虽然就统计而言,它们都不在常态分布范围之里,但12年间未出现较 大的起伏,也可能暗示出私立初等教育机构与其环境已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

(2)这些国家的比值,无论是特殊的高,还是特别的低,绝大多数都有程度不同的上升,尽管上升的幅度多 数在两个百分点之内。

(3)比值较低的国家,其公立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是勿庸置疑的,然而这些国家似乎十分珍惜那百分之一和百 分之二,而不是政府缺乏财力来举办这很小一部分的教育。

(4)国别的地区分布中没有表现出特别之处。

释读和分析:

(1)表明: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26.5%;在5~9%之间的有17个国家,占17. 3%;在10~24%之间的有34个国家,占34.7%;在25~49%之间的有11个国家,占11.2%;在50%以上的国家有10个 ,占10.2%。

(2)比值在25%以内的国家有77个,占78.6%;在50%以内的国家共88个,占89.8%;

(3)由(1)和(2)可以得知,大多数国家的私立初等教育规模都在25%以内,因而只能是公立初等教育的某种补充。

三、78国私立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1)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中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比利时,1980年的比值为64%,1992年的比值为66%,其变化特征为增加或上升。

(2)在7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中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 有42个,占53.8%;有所下降的有31个,占37.9%;未发生变化的有5个,占6.4%。

(3)私立中等教育,就全球范围而言,上升势头是明显的。

(1)博茨瓦纳的私立中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31个百分点;加篷的降幅最大,下降了26个百分点。

(2)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9个国家;降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4个国家,升降幅度最大的国家, 其升降幅度全部在5个百分点之上;如果与表2相比,则可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的变化幅度大于私立初等教育。

(3)就地区分布而言,升降幅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发达国家基本不在此列。

(1)在比值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除孟加拉国、斐济和毛里求斯以外,其它国家的比值均有上升。

(2)在比值排名倒数前10位的国家中,除斯里兰卡和希腊未发生变化外,其它国家的比值也都有所上升。

(3)从表7与表3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相比于私立初等教育,发展的势头更为明显一些,例如就 比值排名第10位的数字而言,私立初等教育由1980年的55%下降到52%;而私立中等教育同期则由48%上升到62% 。

(1)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7个国家,约占9%;在5~9%之间的,有14个国家,占17.9%;在10~ 2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33.3%;在25~49%之间的,有19个国家,占24.4%;占5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占1 5.4%。

(2)如表8所示,比值在50%以内的国家,占84.6%,而在其中,比值在5~49%之间的国家有40个,居三分之 二多。

(3)如果按照10个百分点划段,那么则发现:10%以内的,有23个国家;11~20%之间的,有17个国家;在2 1~30%之间的,有12个国家;换言之,多数国家的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30%以下。

(4)可以发现:多数国家,私立中等教育的规模要大于私立初等教育的规模,因为 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25%以上的国家,仅占21.4%;而私立中等教育规模超过25%的国家,约占40%。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初等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审美品格

中图分类号:G71

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初等教育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更具有特殊性,既要考虑到小学教育现状对师资的要求,又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终身发展的密切联系。作为教师应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已成为师资培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作为人的审美活动中对美的认识、理解和表达的审美品格的培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审美品格培养完善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经历了4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飞速发展中,为培养人才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高职高专院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积极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正确定位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尤为重要。梳理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相关文件发现,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些规律性可供教育者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尤为突出的体现在"加强审美品格的培养,在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审美创造性的培养上,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初等教育专业型人才。"[2]

如今,初等教育的专业化使"审美品格的培养不仅成为传播社会知识、表现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而且要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3]高职高专初等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这种特殊的培养目标是由此类学校的特殊教育定位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师资,将面向小学阶段的儿童进行施教,他们将担负起启蒙儿童心智、培养儿童情操的重任。为此,提升教师的审美品格,可以将教师的教育目光指向美好而通透的教育境界和多元化的思想范畴。同时也可以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以达到在教育教学中以明确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风格、完美的教育情境,来感染和熏陶小学阶段的学生,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加强审美品格培养满足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人才自我实现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审美发展的历程上看,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必将注重整个社会的审美品格的提升。追根溯源,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从未停歇的,这是一种本性的展现,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高度发达的社会,既是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又是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而且高度的精神文明对人类审美生活的要求将更加完善。离开对美的追求,精神文明将不复存在,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也将迅速瓦解。

由于审美需要包含着对美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一种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愿望,因而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功利主义的巨大力量虽然使人们无法摆脱,但人们却无法忘记心中最为原始而真实的心理需要,这就是从心底里萌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审美活动中人的身心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从而使心灵的重负得以减轻。

"马斯洛需要理论将审美需要列在第六层次,第七层次是自我实现,可见,审美需要实际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创造活动的典范形式,理所当然地是属于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一种活动。"[4]初等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教育活动,正如艺术家渴望创作,其动机之一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创作者在作品中情感得以宣泄。而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师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自我实现,以达到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审美品格的培养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品格,有助于帮助学生超越现实的局限,使生活中的美与愉悦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

(三)加强审美品格培养满足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人才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与其职前培养有着密切联系,但专业外的某些素质,也对其专业发展产生着主要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又各不相同。[5]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新格局,在物质财富日渐丰富之余,人们对审美品质的需要也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审美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审美因素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也要求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可以说,社会物质生活的飞速提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而丰富的具有艺术性的审美空间,并逐渐构成较为浓厚的艺术审美氛围。为了使平庸,低俗的审美趣味转向更为完善的审美格调为人们的审美品格的养成还应有积极的引导。

优良的审美品质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影响很大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只有具备多元而开阔的审美品质,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滋养和进步的。教师面对着社会因素的影响,反过来教师又要以其自身的认识与理解来汲取周围环境的营养,进而去影响学生。

初等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是我校初等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班级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形成相应的集体教育技能、个人教育技能和形成教育合力的技能。现结合本校初等教育专业的情况探讨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设计。

1 科学定位该课程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理论,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及原则;理解组建班集体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班级活动的组织原则、内容形式、基本环节等;掌握了解与研究学生的意义、方法、内容;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任务和内容;掌握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理解组织协调任课教师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作用、内容和原则。

(2)能力目标:培养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岗位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具有初等教育教师必备的爱心、耐心、创新精神。

2 该课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自从我校开设初等教育专业以来,在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由于班主任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导致讲授的知识点多、细、杂,学生疲于记忆各个知识点,在学习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主动性很难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无法提高。同时,由于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局限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也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因而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消除以上弊端。

2.2 有利于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随着我校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对学时进行了压缩,由原来的每周4学时改为了每周3学时。学时减少了而学生所需要培养和训练的相关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计划学时的有限性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开发项目、设计任务来展开教学,有利于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及关键点,能有效解决计划学时数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3 有利于适应就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为学生就业服务。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突出其职业能力的提高,在理论知识上以“必须”和“够用”为度。而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却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得教学目的与就业岗位的需要脱节。作为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适应师范行业的需要。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青年教师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之一,也是大多数学校评职晋级的必备条件,而另外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断呈现新的特点,这就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迫切地需要得到提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就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

3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及具体实施

3.1 设计原则

教师在开发教学项目、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坚持以下两条原则:(1)创新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所开发的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要新颖,学习任务要分层次,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系统性原则。开发设计的教学项目与学习任务要形成一个系统,这样有利于各知识点和技能点之间的衔接,也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

3.2 具体实施

根据以上原则构建出班主任与组织活动整体课程设计,即以班级管理能力为主线,把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训练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养成穿插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整个课程分为五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又划分出若干个任务,以完成各个任务来驱动相对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4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4.1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环节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五个环节,即:(1)明确教学项目与学习任务;(2)分解、分析任务;(3)学习相关知识点;(4)完成学习任务;(5)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每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渗透。

4.2 重视教学环节中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管理者处于主导地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做”的有机配合,可以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4.3 重视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之后的及时反馈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评价要根据任务的层次,侧重任务完成的质量,要鼓励学生的进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缓解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及团体合作能力都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晓静,白香芳.工学结合模式下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方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

[2] 鲁改欣.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J].石油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