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1

关键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听觉意识;言语发展

一、听障儿童听觉言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目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教育现状

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聋儿康复教育教学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材,各地聋康机构和学校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处于各自为政状态,这种情况下致使各地聋童康复教育发展不平衡。

康复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不仅需要教师有爱心、恒心、善心、细心,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训练内容和方法既要适合听障儿童的特点,又要有长期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三万名新生聋儿。面对孩子的失聪,鉴于对聋教育认识的缺乏,许多听障儿童家长面对失聪的孩子不知所措,采取只养不教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聋童自然学不会发音说话,甚至不会模仿唇型,更有甚者,因为长期缺乏锻炼,有些聋童的舌头出现僵化现象,不能自主控制舌头的活动。

2.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教育存在问题

(1)训练中不重视计划性的系统康复与及时评估

当听力受损的孩子带上助听器(或植入电子耳蜗)后,他们的听觉能力开始像出生的婴儿一样,除了要慢慢学会听声音和明白声音的意义外,还要通过听和读语来认知和学习语言,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往往受听障儿童的智力发育与听力状况不协调的干扰,面对训练初期的听障儿童能较快掌握简单词汇发音的良好局面,不重视及时评估听障儿童的整体听觉言语水平,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会致使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水平呈现“昙花一现”的现象。

(2)在训练过程中忽视听觉意识的开发和言语能力的培养

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买一对助听器或植入电子耳蜗,孩子就可以听清声音,可以开口学说话了。这对大多数聋童家长来说是认识和教育的一个误区。对听障儿童而言,听到、听清了声音,仅是迈进有声世界的门槛,为康复训练创造了条件。在实际训练中只注重发音、学词、说句,忽视听觉意识的开发,不注重语言思维的培养,使许多听障孩子言语能力低。有的听障儿童借助助听设备模仿发音学说话,即使说出一些生硬简单的词语、短句,也只能理解为“鹦鹉学舌”式的说话。加以测试,会发现他们只会机械重复不会灵活运用,回答的问题往往答非所问。

三、教育教学策略

1.提高认识明确康复训练的指导方向

(1)正确的诊断并验配合适的助听设备是康复训练的前提。

首先必须请专业人员根据聋童的听力损失情况进行听力诊断,帮其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听力、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等差异对听觉言语状况做出初步诊断,是训练初期的重要环节,以便于制定相应的长期和阶段训练计划。

(2)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定期评估是康复训练的指导方 向?

教师根据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和个体差异制定集体训练计划和个别长期、阶段性的训练计划。完成最初的训练计划后,听障儿童听觉能力通常就会初步建立起来,再根据实时的评估对中期的训练内容、进度进行必要的调整。训练中经常复习前期的内容,反复应用,避免遗忘,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巩固和运用,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明确指导方向。

2.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康复成功的有力保障

(1)听觉意识的开发是康复训练的基础听障儿童戴上合适的助听器,进入有声世界。虽然听障儿童学说话的过程和健听儿童大体相同,但不能像健听儿童那样以“自然习得”为主,聋童“听话”,需要作“听”的引导。这如听力健全的人虽能听清音乐旋律,但不都能像歌唱家那样唱出美妙动人的歌曲。还必须掌握乐曲的音准、节奏和发声的基本技巧才行。因此有了聆听的习惯,建立起听觉意识其语音清晰度和言语能力才能正常发展。

(2)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康复成功的关键开发听觉意识的同时,进行发音及正音教学,在逐步提高语音清晰度和语调的漫长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发展听障儿童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康复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紧厨绕儿童生活的衣食住行,遵循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通过语素、词语、短语、短句、长旬、短文由易到难逐级发展。在句子教学中,通过看图说句、表演说旬等手段。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训练昕障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其言语能力。教给他们按照正常语序观察图片的方法,启发他们按照主谓语的顺序说词语,由词带句。加强对句子的理解,结合日常生活把不同词汇引人句子组成新句子,生成句式。通过替换练习使他们会说的句子越来越多。从而建立正常的语言思维。如:在教“弟弟哭”时,教师接照正常语序依次指图问“谁?…‘怎么了?”避免说出“哭弟弟。”这样的倒装句。语音矫正和声调练习则贯穿整个听觉言语训练的始终,根据听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其进行语音强化,加强重读、有节奏地读等语感训练。

总之,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是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教师在进行听觉意识开发和发展言语训练时,只有采取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方法,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还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如何消除听障儿童的心理障碍,进一步发展其智力。提高适应社会语言环境的能力。

【参考变献】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2

一、救助条件、对象及标准

(一)救助条件。

具有本区常住户口、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及低收入家庭的残疾儿童。

(二)救助对象及标准。

2007年(已救助)至2010年,在市残联救助的基础上(市残联救助的不得重复救助),对全区所有低保和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儿童,其中0-7岁听障儿童;0-10岁智障儿童;0-10岁脑瘫儿童;0-12岁孤独症;0-14岁以下低视力残疾儿童实施救助。

1.听力语言残疾儿童。6岁以下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2.智力残疾儿童。10岁以下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200元/月,年定额为2400元。

3.脑瘫儿童。10岁以下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肢体残疾的脑瘫儿童实施康复手术一次性救助3000元。

4、低视力儿童14岁以下低视力儿童每人免费配发一套价值约230元的助视器。

5、孤独症儿童12岁以下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费。

每人300元/月,年定额为3600元。

二、救助经费

摸底调查、申报确定人数后,从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专项列支,用于贫困残疾儿童救助康复训练。

三、救助方式

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采取“康复救助卡”管理方式,由各街道残联摸底调查上报,区残联审核后,依据有关规定,确定残疾儿童资助对象并核发“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残疾儿童凭卡在指定的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仅限用于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中相关的项目内容(不含其它疾病),康复中超过定额部分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家庭自己承担。

四、职责分工

做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贫困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残疾儿童,为他们创造美好明天的爱心工程,对于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各负其责,切实解决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难的实际问题,使贫困残疾儿童早期享有康复服务。

区残联:负责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协调、组织实施;确定救助定点康复机构;制定“康复救助卡”的使用管理办法;会同卫生等部门做好聋儿、智力残疾、脑瘫等残疾儿童的调查、筛选工作;做好康复救助对象的审核审批、发放“市市南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卡”、康复救助经费结算核对(汇总、上报)等工作;为定点康复机构配发训练器具,发放康复训练教材;协同卫生等部门做好康复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定点康复机构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及康复训练工作;开展督导、检查、考核数据统计、年度总结等工作。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3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瘫儿童;语言沟通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30-01

有报道指出,与健康成人比较,脑瘫儿童及其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在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承担较大的心理负担,还要承受经济压力。作为康复训练的教师,不但要做好患儿的康复训练,也要加强与家长的语言沟通,帮助家长克服心理问题,提高患儿训练的信心,为患儿康复创造良好环境。现就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与家长的及儿童的语言沟通作一下探讨。

一参考资料

本文所里列举的康复中心创办于2004年,至今己为453例脑瘫儿童实行康复训练,其中男352例,女101例;年龄6个月至3岁,平均1. 43岁;月平均费用3000元左右。

二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措施

由专职脑瘫儿童康复Ull练教师在每次实施康复训练、前后与家长进行语言沟通,沟通内容不限,沟通时间10 min以上。通过与家长的语言沟通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回家后的康复计划实施等内容,通过对家长的心理关怀,从而增加家长对脑瘫儿童的康复信心。

三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1.语言沟通的定义语言沟通,就是使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的沟通[2]。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包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要注意的是,所用的符号应当是为发出者和接受者都能准确理解的。当然采用相同的语系是必要的,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困难的是要求双方所用词的含义也要有同样的理解。

2.语言沟通的前提语言沟通的前提是信任,它是语言沟通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与家长之间应相互信任,相互了解,才能沟通与交流信息。它是以脑瘫儿童为中心,属于对家长情感关怀和训练。家长由于长期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无助和对脑瘫儿童失望心理,交流时面带微笑,语言亲切、温柔,用词准确,赋予同情心,不失时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交流,使家长对有信任感,消除不良心理,对康复训练充满信心。在工作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尽竹我们态度和蔼,但对家长的疑问解释的含糊其辞,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儿状态分析不全等,就会引起他们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影响家长的情绪,从而导致对整个康复训练产生疑问。

3.常用语言沟通常用的语言沟通有二方面语言、日头语言和类语言。康复教师要将这二种常用的语言沟通有机结合在一起,内容简单、易懂,并注意要通过询问的方式考核家长掌握的程度,以利于以后的语言有效进行。

4.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的,适合康复采用的形式有交谈、座谈、健康知识咨询、健康教育讲座、病友会等。

四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语言沟通的具体方式

语言沟通的常用语语言人人会用,却奥妙无穷。家长是心理相对弱势的特殊群体,对别人的话语比较敏感,对康复打消的语言特别敏感,因为家长的猜疑心理都比较重,尤其是长期做康复训练的脑瘫儿童家长,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常有“我怎么生了这样的孩了”“为什么做了这么久没看见起色”“这么多钱花下去到底有没有用”等想法。因此康复打消应以知识和智慧解开家长的心结,在工作中与家长进行语言交流时要全神贯注,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的同时应用如下语言。安慰性语言康复教师对家长的安慰,是从点点滴滴中温暖人心的,安慰性语言的力量比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来得生动、有力,易引起情感的共鸣,能稳定家长的思想情绪。在使用安慰性语言时,康复打消要注意态度诚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应充满关心和同情。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赞赏患儿,但不要做作,以免让家长产生言不由衷、假心假意的感觉。积极暗示性语言很多家长常因为脑瘫训练过程长、训练结果与家长心中预期的结果有偏差,经济负担比较重等而感到灰心丧气。康复教师应抓住患儿在训练过程出现的某些有效进展,适时给予积极的暗示,将会有效缓解家长的悲观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配合。

1.指令性语言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并不仅仅靠在康复中心的短短数小时,更多的是在家庭中不间断的延续训练。这是家长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也是康复打消一定要督促家长完成的。这个时候,比较适合使用指令性的语言,让家长知道这是她对孩了负责必须完成的功课。必须注意的是,该类语言需要耐心、关切的语气,不要用指示、命令或居高临下的语气,以免家长对康复教师产生高高在上、冷冰冰的感觉。

2.鼓励性语言康复教师对家长的鼓励,将会给家长无穷的力量,对家长是一种支持,它能有效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对患儿康复训练的阶段对比,让家长收到患儿进步的信息,是对家长最大的鼓励。同时,可以介绍同种病例的治愈情况,让家长看到希望,从心理上鼓励家长。

3.语言沟通切忌伤害性语言常言道:“好言一句二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脑瘫儿童的家长本来就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很多家长都对外界隐瞒自己孩了的病情,以求心理缓和。康复打消在与家长语言沟通的时候,切忌要注意家长的隐私情绪,切忌伤害性语言,避免在交流过程中提到傻了、笨蛋、瘫了等称呼,并避免使用指责、压制、讽刺、挖苦等语言。

脑瘫并非不治之症,只是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人力、则力、物力和爱心才能看到点滴希望,家长的训练态度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做好与家长语言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语言沟通不但能向家长展示康复教师的专科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思想,还能展示康复中心的人文氛围,为家长缓解心理问题,树立信心,为脑瘫儿童的康复带来希望。从而让家长自觉意识到只有自己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将康复训练视为孩了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而在此过程中,康复打消一定要注意语言沟通的要点,要有职业道德,严格遵照相关规定,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同时注重场合,行为得体,语言运用合适,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4

通讯作者:高凌霞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行改良Pembertonsa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方法 对本组9例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及采用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9例(13髋)术后关节功能: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结论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复位效果与康复护理密不可分,只有医、护、家长和患儿密切合作,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髋脱位; 先天性; 康复训练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早期治疗可采用简单的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愈后良好。大龄患儿病变复杂,矫正畸形的手术创伤大,患儿在治疗中往往会出现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质量,建立髋关节功能。自2005~2008年笔者所在科共收治9例(13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大龄儿童,给予术后康复训练,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12髋)为女性,年龄7~14岁。1例(1髋)为男性,年龄8岁。根据Tonnis分型法[1],本组患儿术前脱位程度为Ⅲ度8髋,Ⅳ度5髋。

1.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前常规行骨牵引2~3周,以利手术操作。采用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患髋屈曲30°,外展20°~30°,内旋10°,髋人字石膏固定。3周后拆除石膏,于外展位皮牵引下行康复训练。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常因担心切口疼痛,不愿合作。要耐心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和重要性。例如,告知他们术后关节功能障碍主要在于预防。间断、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关节损伤的恢复,它可以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废用性骨松变以及关节僵硬。使其懂得只有规范训练才有可能恢复到正常青少年所能进行的各种下肢活动,使患儿及家长消除思想顾虑,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2.2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治疗的延续,早期、间断、主动活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有利于关节损伤的恢复,可以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关节僵硬。所以要正确指导患儿及家长做好康复训练。

2.2.1 第一阶段(复位术后0~3周) 目的是消肿止痛,维持股四头肌的张力,加强患肢肌力,预防组织粘连。

复位后髋关节用人字石膏固定易引起松解的软组织产生新的粘连、僵硬。术后应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可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有利于肌肉组织摄取营养。先教会患儿健侧肢体活动的方法,再活动患侧肢体。复位后24 h即协助患儿坐起,后背靠支背架或垫以枕头,上身行自主运动。指导、协助患儿行被动踝关节背伸、跖屈交替运动,每次10~20个重复动作,3~4次/d。5~7 d后逐渐过渡到6次/d,每次30个。指导训练前仔细检查石膏有无污染、软化变形、石膏边缘或骨突部位有无压疮。

2.2.2 第二阶段(复位术后4~7周) 目的是继续加强患肢肌力,提高患肢主动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拆除石膏,患肢皮牵引,髋关节保持外展20°~30°,指导患儿半坐位,身体努力向前倾,双手伸向脚尖,使髋关节尽最大可能屈曲,4~6次/d,每次20~30个。同时,被动屈伸膝关节并逐渐过渡到主动屈伸膝关节。在康复训练时要维持正确的,以防患肢内收、外旋、或活动不当造成再脱位,密切观察有无髋部出现的疼痛、肢体短缩、畸形等,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拆除皮牵引后,继续加强髋、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练习,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进行训练。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功能康复器治疗:术后4~7周内,应用CPM下肢关节锻炼器进行锻炼,以利于髋、膝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将患儿患肢置于CPM架上,位置要准确,感觉舒适。CPM有6档功能位,每1档可使膝、髋关节屈曲15°。从第1档开始,3~5次/d,每次活动0.5~1 h,根据恢复情况2~4 d增加1档。加档时护士必须在旁观察,患儿无特殊不适才可继续使用。同时要注意观察CPM运行时是否螺丝帽松动而导致关节角度锻炼不到位,护理人员在患儿停用CPM间期要用手继续帮助患儿进行关节的被动屈伸及旋转训练,嘱患儿伸直患肢膝关节进行抬腿练习,此运动可提高股四头肌的肌力,促进全身运动,增强患儿及其家属的康复信念。应用CPM机时要注意及时停用,一般应用15 d左右即停,以免产生CPM机依赖。

2.2.3 第三阶段(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家长训练要持之以恒,并逐渐加大运动量。出院后两周来院复查。经X线证实截骨部分临床愈合后,可扶拐下地,负重要循序渐进,先用脚尖着地,再用全脚掌着地,逐渐过渡到全足。患肢始终保持轻度外展,10周前不负重,避免摔伤等,以防患髋再脱位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建立随访档案,督促患儿家长及时来院复查,以便于了解患儿恢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继续指导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3 结果

对本组9例13髋患儿进行2~5年的随访,根据周永德等制定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1]评估髋关节功能,康复疗效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本组无一例发生感染、再脱位、关节僵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4 讨论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效果与康复训练密不可分。术后患儿由于疼痛、心理恐惧,家长对训练强度作用等不了解,心存疑虑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患儿客观上训练不够,术后失去早期康复训练的时机。手术和术后康复是相辅相成的,正规的康复也是帮助实现手术目的的必要手段。本组患儿在应用康复训练程序,确保髋关节复位的前提下,指导患儿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训练,未发生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5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特教学校;康复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的特殊儿童能够进入到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提升文化水平,但是由于很多特殊儿童在学习期间还需要进行身体系统性的恢复训练,所以康复训练教学仍然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由于特殊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正常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不是很理想,尤其在康复教学中教学质量较低,为了提升学生在康复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在本次调查中采用的是引导式教学方法,结果发现效果良好,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现随机选取在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24例,分成实验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对照组学生中包括男性学生8例,女性学生4例,年龄8-12岁,平均年龄(10.1±2.1)岁;实验组学生中包括男性学生10例,女性学生2例,年龄6-10岁,平均年龄(8.1±0.9)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经过临床医学诊断符合特殊儿童诊断标准,家长对于本次调查内容知晓明确病能够完全配合。

1.2方法:在进行引导式教学之前,首先对学生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针对于康复训练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分阶段进行评估。每周课程中安排三次康复训练课程,同时老师对家长进行康复训练培训,放学后家长需要再家继续进行训练,再学校内每天进行不能低于两小时的引导教育训练[2],提高孩子的运动功能以及自我认知能力,协助学生进行吃饭、如厕、穿衣等简单生活技能,并尽量由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引导式教学之前制定的短期和长期康复目标进行锻炼,并进行阶段性评估,记录每一周康复情况,每个月进行一次总结,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测试,以了解教学情况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康复计划进行调整。

1.3评估内容:对学生的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年龄进行评估,评定平衡能力,主要包括上下肢主要关节活动能力。功能评估表满分为72分,分数越高代表功能恢复越好,反之则代表功能恢复较差。

1.4统计学方法:本次调查内容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学生在进行康复教育之前之前上肢运动年龄为(48.2±2.3)分,下肢运动年龄为(47.3±2.1)分,平衡能力为(52.6±3.1)分,进行引导式教育1年之后上肢运动年龄为(65.3±3.2)分,下肢运动年龄为(60.1±2.2)分,平衡能力为(66.5±2.9)分,在进行引导式教学之后,学生的上肢运动年龄、下肢运动年龄以及平衡能力均有所改善,组间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在进行进行康复教育之前,上肢运动年龄为(46.2±1.9)分,下肢运动年龄为(48.5±2.0)分,平衡能力为(53.4±3.5)分;在进行康复康复教育1年后,上肢运动年龄为(55.8±2.5)分,下肢运动年龄为(52.6±2.0)分,平衡能力为(54.3±2.1)分,在进行康复教育之后,学生的上肢运动年龄、下肢运动年龄以及平衡能力均有所改善,组间差异明显P<0.05。但是实验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在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没有不良事件发生和副反应。

3讨论

引导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主要应用于特殊儿童教育当中,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以医教结合的方式进行,特殊儿童的康复原则是越早进行,康复效果越好,但是学生在入学后基本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康复训练只能在医院进行[3],很多家长不能够做到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导致特殊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引导式教学在特殊学生的康复教学中逐渐应用,引导式教育主要是针对运动功能障碍者的一种教育系统[4],并不是一种康复训练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而提升中枢系统受损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其形成完整的性格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并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动运用生活技能,保证学生语言、运动以及生活技巧同时发展。引导式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是教育与治疗相结合,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1年的引导式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引导式教学促进了特殊儿童语言、智力和体能等多方面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很多特殊儿童家长由于生活各方面影响,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康复训练,当康复和教学结合在一起时,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文化知识,还能进行康复训练,将教学知识和康复训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减少了学习文化课时的单一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生活能力,同时也减少了特殊家长在医院治疗时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在特教学校康复教学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有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平衡功能,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能够进行身体康复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康复,是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邓猛,卢茜.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8.

[2]陆莎.医教结合: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J].中国特殊教育,2013(3):8-11.

[3]邓猛,景时.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9):3-8.

儿童康复训练计划范文6

智力障碍(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又称智力落后、精神发育迟滞等。根据2010 年美国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AAIDD) 的最新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一般发生于18 岁之前。智障儿童,通常指年龄不满18 周岁,智力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均存在显著障碍的儿童。针对这一群体,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干预训练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探索改善智障儿童智力发展和适应性行为的干预方式至关重要。随着对智障儿童干预训练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融合多媒体环境的人机交互技术逐渐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Ramdoss等发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干预为提高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研究指出,数字化游戏学习在智障儿童和相关感官障碍患者的核心功能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纷纷注意到了这种人机交互模式在康复医疗界的巨大潜力,于是,在更高层次的人机交互理念和康复需求下,基于Kinect 体感游戏应运而生。体感游戏( Motion Sensing Games) ,以动作感应控制技术为核心,通过惯性感测、光学感测、惯性与光学联合感测三大原理,实现对人体的动作、声音和手势等操作的辨别和解析,是一种全身互动的电子游戏。体感游戏的使用必须借助体感设备。Kinect 作为体感外设,通过3D 体感摄像机,能够捕捉人体的即时动态。不同于鼠标、键盘操作的传统人机交互界面,体感游戏可以直接用肢体动作控制游戏输入,无需任何手持设备,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互动。当前,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主要仍以康复治疗师( PT /OT /ST) 和特殊教育教师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但治疗过程中由重复性练习导致的学习动机缺乏、长期康复治疗产生的高额费用等问题愈发突出。而基于Kinect 技术的体感游戏凭借独特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器械设备的弊端,摆脱了场地、时间和专业人员的限制,已被证明应用于康复医疗中的可行性,尤其以认知和运动康复效果最为明显。

将体感游戏运用于智障儿童的干预训练,主要源于智障儿童在认知、感知觉、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智障儿童的注意力难以有效地集中和维持,但对感兴趣的刺激会呈现主动的注意。多感官的刺激可以促使智障儿童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效果,也调动儿童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智力障碍儿童会伴有语言障碍,导致沟通交流能力发展滞后,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认知能力和语言环境的刺激。而丰富生动的多媒体环境与语言训练结合,可以对儿童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还有研究发现,智障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其智力、运动知觉和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发展密切相关,且运动能力训练的越好,越有助于智障儿童大脑机能和适应性能力的提高,因此,有针对性的运动__能力训练可以促进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此外,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许多研究均表明,游戏化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还能够发挥游戏有效的补偿缺陷功能,挖掘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潜能。可见,适当的将游戏融入智障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干预训练能够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际上已有不少学者集中探讨了体感游戏在智障儿童干预中的应用,如思维能力、移动能力,而国内类似研究较少。本研究自主研发的体感游戏将康复理论和理念融入到游戏中,儿童可通过针对性的游戏,在体验欢愉感的同时,逐步完成相应的治疗和训练。它与普通的体感游戏不同,是根据智障儿童的能力水平设计,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可预测和可控的环境。此外,智障儿童的智能低下,直接导致他们在认知和适应性行为上存在严重的障碍,如记忆力受损,储存信息时存在困难。而且智障儿童在体重、身高和骨骼成熟和肢体动作技能的发展上较晚,障碍程度越重,身体协调等方面受到的影响也越大。在自主研发的体感游戏中,基于动作肢体感应,儿童可以根据自身的障碍程度选择游戏难易程度,进行智力和动作的训练,这些都为智障儿童认知和运动能力的改善和提高创造了条件。因此,本研究力求验证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的干预效果,为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提供一种新思路,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移动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2 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浙江省6 个特殊教育学校中符合DSM - V、临床诊断为智力障碍的儿童。由于随机分配后,对照组样本有部分儿童因数据不全或不配合原因退出实验,最后参与研究的人数共187 名智障儿童,实验组112 名,对照组75 名,年龄3- 18 岁。实验组儿童中,轻度智力障碍27 人,中度智力障碍67 人,重度智力障碍18 人。对照组中,轻度智力障碍20 人,中度智力障碍39 人,重度智力障碍16人。两组被试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体感游戏干预。经检验,两组被试的障碍程度、年龄和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所有儿童均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和独立行走能力,排除具有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

2. 2 研究方法

2. 2. 1 干预工具

本研究中采用的体感游戏( 即康复游戏训练系统,V1. 0) ,由研究者针对智障儿童的不同需求自主研发,包含绚丽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语音提示及游戏声效,可以提高儿童参与训练的兴趣。康复训练员可以根据某个智障儿童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借助Kinect 技术选择合适的游戏项目进行康复训练。体感游戏有五类康复程序,分别为智力康复程序、上肢康复程序、下肢康复程序、休闲保健程序和基本知觉与认知程序。每类含2 - 5 个小游戏。

智力康复程序主要用于智力康复,主要涉及记忆和分类等不同的认知过程,个体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游戏进行较为全面的康复。基本知觉与认知程序主要涉及形状知觉、推理以及数字、文字等方面的学习,用于训练认知与知觉。上肢和下肢康复程序涉及手臂、肩关节和手指等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康复以及下肢肌力、平衡和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康复。休闲保健程序为一种综合的康复训练,主要在提供娱乐活动的同时,帮助儿童从认知和动作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康复。这五个训练类别涉及到智力、认知、记忆和动作技能等不同领域,各有训练的侧重点,但是每个训练类别的康复内容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交叉的。康复游戏训练系统是较为全面、综合的康复训练工具。

2. 2. 2 评估工具

采用Wendy 等出版的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 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PEDI) ,该量表适用于6 个月至7. 5 岁的儿童及能力水平低于7.5 岁的儿童或青少年。其中,功能性活动部分用于反映儿童当前功能性技能水平,共177 项,其中日常功能58 项,移动能力54 项,交流能力65 项,按0 或1计分。该量表能有效检测儿童各区域的功能障碍,目前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 3 实验设计

分别以被试在PEDI 量表中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采用2( 方式: 前测、后测) 2( 组别: 实验组、对照组) 实验设计。

2. 4 实验过程

首先,采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前测。其次,根据评定结果制定训练计划,在治疗师的协助下对实验组儿童进行干预,整个干预周期为8周,每周1 次,每次30 分钟,对照组不接受干预。最后,体感游戏干预结束后,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 5 数据收集

采用SPSS 20. 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将两组被试在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中测得的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三个维度的分数作为评估智障儿童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前测的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P 值分别为0. 12、0. 14、0. 40,前测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3. 1 日常功能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日常功能上,前后测的主效应显著,且前后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体感游戏的干预后,在日常功能中,实验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 F( 1, 185) = 255. 12,p 0. 01) ,后测大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F( 1, 185) = 2. 82,p 0.05) 。3. 2 移动能力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移动能力上,前后测的主效应显著,且前后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进 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在移动能力中,实验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 F( 1, 185) =123. 88,p 0. 01) ,对照组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F( 1, 185) =0. 74,p 0. 05) 。

3. 3 交流能力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交流能力上,前后测的主效应显著,且前后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在交流能力中,实验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 F( 1, 185) = 255. 40,p 0. 01) ,后测大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F( 1, 185) =7. 76,p 0. 01) 。

4 讨论

本研究探索了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的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干预效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体感游戏的干预,实验组儿童的日常功能、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均有显著提高,提示了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4. 1 体感游戏提升智障儿童的日常功能

日常功能是个体生存和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前提。智障儿童存在社会适应性行为的缺陷,虽然他们的社会适应水平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包括自理能力、日常技能明显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体感游戏的干预训练后,智障儿童的日常功能有所提高,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Beltramone 等和Cecilia 等研究也指出,体感游戏可以有效提高智障儿童的日常功能。

一方面是因为,体感游戏中带有的动画和音效为智障儿童带来视听觉的多感官刺激,这种双重感觉通道增强了他们识记物品的效果。另一方面,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日常功能的提高。因此,在本研究中,基本知觉与认知程序和智力康复程序的应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日常能力的提高。

4. 2 体感游戏提升智障儿童的移动能力

由于智力障碍的发病同时会伴有躯体疾病的症状,在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中,肢体康复同样被列为干预训练的主要内容。在体感游戏中,上肢和下肢康复程序基于Kinect 的动作交互技术和游戏展现的模式,允许用户在训练过程中完成一个或同时做出多个动作,逐步提升动作协调性和灵活度。本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上下肢康复训练游戏的干预,实验组儿童的粗大动作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均有提高。在Wu 等的研究中,三名智障学生接受每周3 次、每次50 分钟、长达半年的体感游戏干预,结果表明,体感游戏显著改善了他们身体的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心肺功能,可作为日后智障学生体育教学的一种选择。Altanis等采用体感游戏项目中的行走游戏( Walks game) ,要求两名被试通过控制体感游戏中的人物,作出水平、垂直和斜角的运动动作。实验结果同样表明,用体感游戏训练这两名儿童的移动能力,均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且她们动作的反应速度要快于日常训练。本研究结果与以上结果基本类似,表明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显著。Barnett 等采用对照组与干预组前后测,对95 名儿童进行为期六周的实验后发现,儿童的运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但实验组与干预组在提高程度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者认为体感游戏的使用不一定能真正提高儿童的运动技能,它可能只是起到了引导儿童运动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与该研究不一致,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作进一步探讨。

此 外,本研究还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运用体感游戏进行肢体训练后,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均有明显上升的同时,这些儿童在刷牙、洗脸、系扣子和使用餐具等日常活动的表现都有较为明显的进步,这提示,动作能力的提高可能改善了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高了其日常活动能力,促使其日常功能表现较好。

4. 3 体感游戏提升智障儿童的交流能力

本研究结果表明,智障儿童接受体感游戏干预后,交流能力有显著提高。已有研究认为,智障儿童交流能力的提高与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积极反馈有关。一旦被试分散了注意力,游戏会通过播放一些语音、动画或改变颜色提醒儿童继续努力,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反馈,刺激被试语言的表达。在本研究中,体感游戏对实验组儿童交流能力的促进,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 1) 在实验中,要求智障儿童对物品进行学习的同时还要跟随电脑读出物品的名称,这可能就促进了他们表达性言语的产生; ( 2) 看护者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儿童的发音,这可能也促进了智障儿童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 ( 3) 游戏极大地调动了被试的积极性,这也使其更愿意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本研究与前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交流能力的干预效果较好。

4. 4 体感游戏对提高智障儿童智力的影响

智障儿童的智能发育落后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社交等多个方面,现有研究表明,从运动、语言发育训练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等综合干预对智障儿童智力的发展效果更好。本研究的体感游戏能有效提高实验组智障儿童智力的主要原因首先可能是基于动作肢体的运动技能训练。儿童在完成游戏指令发出的相应动作时需要运用身体多处功能的协调发挥才得以实现。本研究的实验组儿童在使用体感游戏后运动技能得到了提高,这与Vogt 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且报告认为适当的运动很可能刺激了儿童大脑的相关区域,与智障儿童脑部功能的改善有关。其次,语言发育对智障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语言的发展训练也是一种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从研究中发现,体感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后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有所上升,可能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水平,从而挖掘了智障儿童潜在的智力。最后,游戏从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个解决问题的任务,涉及到使用者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研究中统计得到,智障儿童最多使用的游戏类别为基本知觉与认知康复程序,占28%,其次为上下肢康复程序,所占比例都为27%。另外,使用智力康复程序的频率为12%,最少使用休闲保健程度,为6%。提示了智力康复程序可能对智障儿童而言仍具有挑战性,造成使用率并不高。再则,研究发现此款体感游戏使儿童不再抗拒康复训练,调动学习乐趣的同时,也做到了促进智障儿童智能发育的相关训练。但,体感游戏是否能维持智障儿童提高后的智力水平还有待后续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