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1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一、特色旅游的成因与定义
学者们对国内特色旅游的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特色旅游的作用、资源条件、品牌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梁向明认为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特色,发展趋同,便会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气、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叶张煌认为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需求。徐斌认为随着旅游市场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由静态观光旅游向动态旅游和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知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的总需求量增加。
二、特色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研究。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因此,学者们对特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阿莉从丝绸之路文化视野的角度主张,一要重振固有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化旅游特色,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三要构建合理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特色旅游研究。经济状况是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基础,马智芳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逐步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拉长的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刘晖认为民族特色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资源环境与特色旅游的关系研究。资源环境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梁向明认为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的根基和创造名牌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祥从文化资源环境分析的角度,认为风情旅游由于能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的求新、求异、求知、求趣的心理要求,所以一直是特色旅游的重头戏,它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并列构成特色旅游的系列产品。
三、特色旅游的分类研究
(一)生态旅游: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卢小丽主张国内的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应注意到生态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和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管理和最小影响等方面,还要在关注旅游扶贫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受益同旅游影响研究结合起来。
(二)乡村旅游:王秀红论述了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方贤寨通过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比较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赛江涛主张丰富乡村旅游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尹振华对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民族风情旅游:丁健认为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聚集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武魏巍认为发展民族旅游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调整幼滑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族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四)体育旅游:江涛认为通过文化透视的体育旅游能有效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有效提高神会效益;文化渗透的体育旅游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于素梅建议发挥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维护与开发相结合。苏肖晴建议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选择。
(五)会展旅游:王春蕾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郑四渭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王保伦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会展旅游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李香华认为会展旅游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旅游区增加活力的动力源,能促进服务、交通等软、硬环境的配套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六)医疗保健游: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新兴旅游项目。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为我国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
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2
一、加强城市的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我们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鉴其他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随时跟上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的步伐,为我镇度假旅游提供有利的因素,把我们的葡萄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旧城区的改造、新区的开发与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旅游设施的设置和建设等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
二、加强城乡规划法、规划体系的学习。《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要学好落实好、执行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运作程序,在很多方面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掌握。
三、挖掘内涵,活用资源。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发展过程。学会认识、挖掘和利用所处优势,延续过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扶持发展,形成特色。
四、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高度融合。采玉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对外来游客来说是极好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农产品本身就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规划建成一大批集科技、现代、生态、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依据自己的农业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特色旅游农产品基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其次是一体化,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并进。树立“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的观念,把发展“农家乐” 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小城镇特色。
五、特色型等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村庄绿化、洁化、亮化与美化。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前往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我镇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营融合,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的旅游标准,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
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3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乡村旅游、休闲旅游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6-2
1 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状况、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后,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富庶了的人们追求休闲度假生活方式,促使了现代乡村旅游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旅游业的重要部分,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有如下四个发展特征:
1.1 多样的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为核心
从需求上满足都市人对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的追求,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渴求、探索、感受、挑战。在乡村可以感受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文化习俗、感受真山真水带来的惬意,可以实现休闲度假、健康锻炼、自然山水、文化体验等紧密结合。
1.2 丰富的休闲学习型活动内容为主流
去乡村旅游的都市人大都较富有且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对精神文化的学习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些旅游者内心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自然地理、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传统手工艺技术知识,加强相互交流和沟通等成为主流需求。
1.3 低碳的环保教育活动内容为趋势
西方乡村旅游多年来一直倡导环境保护,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低碳旅游深入人心。让旅游者在真山真水环境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义,认知不同的环境特征,增强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使游客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然的生态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升游客的心理满意度。
1.4 细分的中高端市场为方向
不能将乡村旅游主要方向仅仅放在发展“农家乐”,而应提供综合多元的乡村旅游服务品种,满足不同层次都市人的旅游需求。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成熟多样化的特征,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旅游市场的中高端细分市场。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家旅游局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2006年旅游活动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活动主题是“中国和谐城乡游”。
近年来物质生活的极端化使缺少信仰的都市人感到生活的虚幻空洞,前工业化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强大精神压力和环境污染,促使都市人寻找精神和感情的补偿方式,而乡村旅游可以暂时满足人们摆脱羁绊、寻求对休闲、轻松、满足、自然、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乡村优美的山水环境中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追求。现代都市庞大的城市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讲究理性消费,拥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定期去乡村进行短暂旅游,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
3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3.1 苏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的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水乡古镇旅游等板块都取得快速增长,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业在GDP中比重作出巨大贡献。这既是苏州不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增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具体实践的重要成果,也为苏州继续实行旅游标准化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州到2012年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以低碳旅游经济为主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苏州“十二五”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
3.2 苏州乡村旅游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服务,是规范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产品质量,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创建旅游标准化城市可以巩固“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特色新优势,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培育更多旅游服务品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从旅游标准化与规范管理的角度看,旅游行业良好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的效果,成为评价服务质量的依据;从发展模式上看,旅游业建立良好的标准体系,是加快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3.3 苏州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苏州两千多年沉淀的吴文化,其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境内星罗棋布着密密麻麻的经过整治的湖泊和水道,鱼类物产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可规模化发展美食品尝和体验式捕渔乡村旅游项目。遍布有深刻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灵岩山、天平、七子、穹窿山等丘陵山头,环如障列,是建设美丽、原生态乡村的重要支撑;依山广泛种植名茶碧螺春和亚热带水果枇杷等,可大力发展采摘旅游活动。
苏州境内山水相连、湿地与乡村一体。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环湖、沿山的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落,构筑以太湖为背景,山、水绿色环抱,具有山水、种植农业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集群。沿湖、环山资源的“自然、生态、野趣”是其最大卖点,吴文化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水融,可规划发展成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湖滨、山间现代农业生产相依支撑的格局。形成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六大主类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区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满足都市人的内心需求。
3.4 苏州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截至到2010年,苏州市已经拥有30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形成越溪旺山、树山、金庭明月湾、东山三山岛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和太湖亚热带水果采摘活动、太湖淡水渔捕捞等体验旅游项目。“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一种模式,已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特色旅游产品。
3.5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准化、多元化仍不足。对于现存的乡村旅游经营方式简单粗放,内容单一,项目雷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是无法适应“大旅游”形势下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2012年要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要求。
其次,基础建设、服务设施较为滞后。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在交通、餐饮服务、乡村住宿、民俗娱乐、绿色环保食品等方面不能真正适应都市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缺少足够的体验和文化学习式旅游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急需提高。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点分散,经营实体规模普遍较小且多为市场主体经营,再加上多年来市场竞争无序导致信誉低下,低端恶性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低下,非常不利于苏州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
第四,对乡村原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产业政策支持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农业的原有生产形式受到破坏。对于原有古村落、古民居、古习俗的开发和保护仍缺乏科学论证和系统保护,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过分追求短期利益。
4 对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应立足于未来行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分析,关注后工业化时代都市人旅游消费兴趣,借鉴西方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深入分析并系统性整合苏州的旅游资源要素,遵循低碳时期旅游市场经济规律,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和开展这项工作。要树立“标准就是市场、标准就是竞争力、标准就是效益”的意识,通过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质量。以标准化推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现苏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4.1 保持并开发原有基础资源
乡村旅游应以苏州现有的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展现苏州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它和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关。适度开发现有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增设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强行推广乡村旅游标准化,破坏原有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失去其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4.2 开展特色旅游项目
要实现乡村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必须立足于对优势资源禀赋进行细分,发展众多的特色旅游品种,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乡村旅游,满足都市消费者的体验和学习需要,以绿色和环保为主题开发更多的消费农产品,促进农、林、牧、副、渔产地吸引旅游者在此长住或增加回头率。
4.3 增强游客体验感受
都市旅游者来乡村旅游主要目的是利用闲暇时光来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突出分配体验式休闲功能,使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就无法吸引都市旅游者。目前全世界乡村旅游中体验式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的旺山村和树山村,目前就是以观光旅游及农家乐为主发展起来,没有足够多的让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的项目,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流方向。
4.4 协调统筹,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建立以旅游、农业部门为主,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加大乡村旅游服务与规范指导力度;加强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扶持,进一步细化任务和部署,推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速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安全、卫生、生态环境进行清理整治,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质量;强化乡村旅游规范指导,推广更多乡村旅游典型区域或类型,营造苏州“大旅游”格局下乡村旅游的全面提升,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4.5 紧扣山水湖泊和独特历史文化习俗两个主题
应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发挥苏州优势旅游资源要素,将现有乡村资源细分为乡村古镇游、乡村太湖休闲游、乡村渔业捕捞游、农业采摘游、水产湖鲜品尝游、乡村古村落游、乡村明清民居游、乡村手工艺游等特色旅游,开展规模更大可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研究乡村旅游与各特色旅游之间的关联度,在“大旅游”的原则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品牌,实现“十二五”苏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6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企业、协会等共同推进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引导各类资金,加大乡村旅游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旅游服务标准宣传培训、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推动建立一批具有浓厚苏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规范其在运营、游客服务、接待设施、内外部环境、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保障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通过政府专项预算扩大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免费创业培训,规划各区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2012年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2,28(5).
[2] 李伟,武友德.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与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邢夫敏.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
2010.12.
[4] 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4
开化发展旅游业的现实条件
生态资源丰富。开化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最近又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技术评估,是全省9个生态旅游区之一。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开化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和潜力。一是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化森林覆盖率高达80.4%,素有“浙西林海”、“绿色明珠”等美誉,被国家环保总局划定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空气质量常年以优为主,负氧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二是拥有优质的水资源。开化地处钱塘江源头,水质清纯,地表水总体水质保持在Ⅰ、Ⅱ类水平,出境断面水质优于省定标准。三是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全县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31座,山高雾罩,林地广阔,自然风光优美。四是拥有丰饶的农特产品。开化盛产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清水鱼、山茶油等农特产品,各类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69%,是浙江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文化特色鲜明。开化是浙江省十个文化名城之一。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根雕等11项省级非遗保护代表名录,其中开化香火草龙还通过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开化是革命老区县,红色文化在省内外具有独特的地位。开化是“中国龙顶名茶之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具有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开化龙顶”蝉联第二届“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并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开化民间根雕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国根雕艺术之乡”,被誉为浙江四雕之一,中国根艺美术博览园具备了同周边景区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开化饮食文化内涵丰富,以钱江源“十大特色名菜”为代表的开化乡土风味菜肴、美点独具特色。
地理位置独特。开化位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独特的地理区位必将吸引大批浙江游客前来探源、寻根。开化县地处浙皖赣旅游“金三角”的中心区,黄山、三清山、婺源、千岛湖等著名景区均在90分钟旅游交通圈内,具备旅游业发展的近程优势。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缩短了与杭州、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距离,而且使开化作为浙皖赣旅游“金三角”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为承接周边大景区的辐射和市场对接提供了可能。
开化发展旅游业的目标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化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坚定走“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道路,树立“全县大景区”的理念,以生态休闲为方向,以旅游创强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市场开拓,创新体制机制,力争通过“三年强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全面树立“钱江源头、根雕佛国、生态开化”旅游总体形象,打响“探源寻根品茗目的地、商务会议培训基地、休闲养生康体基地、浙皖赣边际旅游集散地”四大品牌,努力开创开化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启动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钱江源头、根雕佛国、生态开化”的总体形象基本树立,“金三角”旅游大环线初步建成,统筹旅游资源要素联动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到2013年,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亿元;到2015年,全面完成“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成功创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到2020年,旅游总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产品更具特色、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旅游综合带动能力更加强劲,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三产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开化发展旅游业的关键环节
编制大规划。按照“建设大景区、完善大配套、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的要求,扎实做好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修编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加快编制重点乡镇、重点景区景点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加强规划衔接。将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对接和融合。加强与省、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对接,争取上级更大的支持。做好与周边风景名胜区相关规划的对接,为旅游区域分工合作打下基础。三是严格规划实施。建立旅游规划会审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管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防止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
建设大景区。按照“彰显品质形象、构建特色板块、打造精品项目”的思路,推进全县大景区建设。一是提升县域生态环境。深化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大县域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美丽乡村”、“森林开化”等建设,努力在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上走在前列。二是构建特色旅游板块。按照“一心两翼四区多点”的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不同能级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体系。“一心”即县城休闲集散中心,突出县城的核心地位,围绕一园一山、一江一湖、一渠一街等特色旅游资源,建设一批高端旅游核心景区项目,打造成开化旅游核心区。“两翼”即老205国道城关至华埠、城关至马金段公路沿线,利用沿线的林荫大道、生态茶园、山塘水库、农业园区等资源,推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一批农家乐旅游特色村,以点连线,串连成片,形成黄金旅游线路。“四区”即以钱江源、古田山、南华山、白石尖为核心的四大休闲旅游区块,突出各区块的特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以探源亲水、科普避暑、运动狩猎、登山野营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多点”即各乡镇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开发建设一批休闲养生、乡村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三是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根博园建设进度,打响“根雕佛国”品牌,力争今年完成4A级景区创建。及早谋划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创A升A”工作,促进创建工作梯度推进。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加强重大旅游项目谋划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
完善大配套。增强配套意识,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国道、省道延伸与改造,努力改善县域交通条件。加快推进通景公路改造与建设,提高各景区通达能力。完善旅游交通指示系统,设计并建设富有开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标志。二是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合理发展高星级酒店,加快发展特色主题酒店,鼓励发展经济型酒店,扶持发展特色农家乐。实施酒店“创星升星”工程,促进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大力发展特色餐饮,打响“美食开化”品牌。谋划建设开化旅游集散中心。加快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通讯、金融、卫生、保险等相关旅游配套服务。培育一批骨干旅行社,鼓励旅行社做大地接业务。三是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做好根雕、龙顶名茶等特色旅游商品深度开发。加快推进旅游商品市场建设,谋划建设旅游购物特色街。
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5
高铁时代正式向我走来。距离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随着5月11日京沪高铁的试运营。市召开这次高规格的全市“迎接高铁时代,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反映出市委、市政府对高铁重大发展机遇的科学掌握和对高铁旅游的高度重视。这是省五个高铁沿线乡村和三个跨线乡村第一个召开高铁旅游大会的乡村,谨代表省旅游局表示热烈祝贺。下面,就市高铁旅游发展谈几个问题。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高铁旅游的特点
以及京沪高铁即将通车,国高铁建设进入全面收获期。高铁作为一种现代高速交通工具,对旅游的影响十分广泛,归纳起来可以用10个关键词来诠释。第一个关键词:高速度”速度是高速铁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各国都在不时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高速列车的最高运行时速,分别达到300公里、300公里、280公里、270公里和250公里。武广高铁运行时速达到350公里,广州到武汉最快仅用2小时57分。京沪高铁运行时速将达到300公里以上,随着武广、郑西高铁的相继通车。不到5小时即可实现京沪陆路通达。第二个关键词:公交化”各国高速铁路几乎都能满足4分钟一列(日本为3分钟)最小行车间隔。京沪高铁平均每8分钟一趟车,每天5个始发站平均发车150班次,年双向流量1.6亿人次,济南站的人流量将达到2000万人次,实现了高密度”公交化”运行。第三个关键词:同城化”高铁的建成运营实现了大城市之间或大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功能再划分,两城或多城变为“一城”即“同城化”高铁把山东变成了北京和上海的近郊。早上从北京、上海动身,中午到山东旅游、休闲、吃鲁菜,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京沪高铁的建成将在山东省内形成围绕济南、青岛两地若干个“小时旅游圈”以济南为中心,1小时旅游圈”将覆盖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枣庄等;2小时旅游圈”可达东营、青岛、烟台、日照、临沂等;以青岛为中心的1小时旅游圈”将覆盖潍坊、烟台、威海、日照,实现了省内各乡村同城化。第四个关键词:目的地”山东地处京沪两大旅游中心乡村相互吸引、辐射的交叉地带,连接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发展最快、旅游消费能力最强的经济区域。借助京沪高铁的开通,山东作为高铁沿线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辐射半径将大幅扩展,客源流量与市场规模将呈现增长态势,有可能出现“爆棚”效应。第五个关键词:度假仓”即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度假仓式的旅游目的地要素齐全,行、游、住、食、购、娱全部包含在内,一站式解决游客的多种消费需求。近年来,各重要旅游目的地都在积极适应这一需求,从抓单体项目时代转向集群式、集约型发展时代,把大项目装进旅游度假区,或者将旅游度假区打造胜利能完备的综合性度假仓。第六个关键词:过境地”京沪两大国际都市综合优势突出,将会对沿线乡村形成“虹吸效应”游客对沿线旅游产品有所选择,同质化旅游产品许多可能会被过滤掉。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特色旅游资源、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较弱的地区,极易出现游客“过而不入”现象,区域旅游竞争格局中沦为“过境地”第七个关键词:零换乘”即在高铁站区内实现高铁与城市公交、轻轨、出租车、旅游大巴等交通工具的对接。高铁站区内规划建有完善的公交、客运、出租车以及通往机场的大巴、通往景区(点)旅游巴士停靠点和出入口,实现乡村各类交通与高铁的无缝对接”乡村轻轨、地铁的规划设计也都充分考虑到与高铁的有效衔接,预留通道和出入口。第八个关键词“一条龙”行、游、住、食、购、娱一站式服务。重点推广联动发展模式,使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娱乐场所、餐饮业等相互间联动合作,形成“景区+旅行社”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购物”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娱乐场所+餐饮+购物”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使各方利益达到最大化,游客得到最大的旅游价值。第九个关键词:自由行”旅游者不再主动地接受旅行社的安排和服务,而是以高铁为主要交通工具,什么时间走,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完全由个人决定。旅游产品的设计相应地能够满足高铁自由行游客的要求。第十个关键词:周末游”过去,周末只能在乡村近郊休闲旅游。高速铁路的发展为旅游带来了全新的出行方式,周末到数百公里以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成为可能。周末以家庭游、个人游为主的自助方式将逐渐取代组团式出游,周末游”将成为高铁旅游的主要出游方式。
二、充分认识高铁对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京沪高铁沿线24个站点之一。京沪高铁开通后,京沪高铁在设曲阜东站。年单向旅客输送能力可达到8000万人次,将对的乡村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京沪高铁与京台高速、104国道和日东公路等形成的高速交通体系,将大大提升的可进入性,游客的数量和层次将会大幅提升。高铁开通后,巨大的客流将会产生强大的购物、餐饮、休闲、商品和服务消费能力,直接带动旅游产业链条的完善和提升,高铁经济”必将成为市今后经济发展的引爆点。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京沪高铁对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一是加快推进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京沪高铁将缩短客源地与市之间的感知距离。使更多的境内外游客选择来旅游,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入境游客的二次分配”高铁效应带来的大量游客的涌入,将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形成“倒逼机制”加快推进市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进程。二是加速市旅游区域合作进程。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肯定引起高铁沿线旅游乡村以及旅游产品的重组,这为市融入高铁旅游时代,不时深化与相关城市的旅游合作发明了条件。三是促进市优化客源市场。京沪高铁沿线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3.3%2010年,北京市民出游率达到2.1次、上海达到2.5次,江苏达到1.7次。高速铁路网的形成将使更多的高端客源来休闲旅游,同时将进一步激活商务、美食、会展旅游市场,形成更具消费能力的中高端旅游消费群体。四是推动旅游产品提档升级。高铁旅游将带动休闲游、体验游、养生游、修学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发展,直接促进酒店住宿、餐饮娱乐、旅行汽车、特色购物等各要素产业发展。
(二)京沪高铁对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京沪高铁是一把“双刃剑”对旅游业发展有促进作用。游客会流向设施完善、产品独特和服务优良的旅游目的地。单纯依靠门票收入的旅游目的地将极有可能成为高铁旅游经济的中转站”无法分享客源增加带来的更大效益。市如果不能加快旅游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推进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落伍。二是对市旅游交通体系的挑战。从地理位置上看,市正好处于至北京2小时、至上海2.5小时的黄金分割点”上,这一优势将会推动市成为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因此,主要景点之间道路状况、旅游交通网络、交通工具的多样化水平,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对市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的挑战。高铁游客对高端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娱乐设施、综合服务设施等要求较高。市目前酒店规模档次较低、旅游演艺项目缺乏、旅游购物欠发达、集散中心功能不完善,高铁对市旅游接待设施形成了考验。四是对市旅游服务和人才的挑战。高铁旅游”使沿线乡村间的合作与竞争加剧。这种竞争不只是旅游产品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包括旅游规划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等。目前,市还没有做好充沛的准备。
三、有关建议
做好高铁旅游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从旅游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实现高铁与城市交通的零换乘”迎接高铁时代到来。实现高铁与城市交通的站内“零换乘”一是加快推进乡村交通与高铁的站内衔接。要在高铁站区内规划建设完善的公交、客运、出租车以及通往机场的大巴、通往景区(点)旅游巴士停靠点和出入口,真正实现乡村各类交通与高铁的无缝对接”使不断涌入的游客及时分流到市区、景区;要与周边乡村做好交通衔接,开通旅游直通车,提高市的可进入性。二是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有关资料显示,自助游散客已经占到游客总量的80%以上,成为旅游者的主体。市要积极适应这种新趋势,充分考虑高铁游客、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需求,高铁站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相对集中区域,建设信息化水平较高,咨询、预定、服务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集散中心。
(二)加快实现旅行社对高铁游客的一条龙”服务。旅行社是旅游产业的龙头。必需充分发挥旅行社的作用,做到旅行社对高铁游客的一条龙”服务。一是加快推进旅行社向高铁站点聚集。要协调铁路部门,支持重点旅行社在站内设立经营点或柜台,实现旅行社与高铁游客的零距离”对接。二是深入推进旅行社与旅游要素的有效衔接。借鉴枣庄市的做法,引导和推动旅行社与景区、宾馆、餐饮、汽车公司、购物商店等捆绑经营,共同推出打折优惠活动,让利游客。三是为旅行社“一条龙”服务提供条件和支持。主要是租用场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三)打造高铁特色旅游产品。一是推出有竞争力产品。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有价格、品质双重竞争优势的一日游”周末游”旅游产品,真正形成市场优势。二是加大特色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省旅游局正在组织编写《山东不可不去的一百个地方》山东不可不吃的一百种美食》和《山东不可不买的一百种旅游纪念品》高铁开通后,将在高铁沿线乡村投放。市要抓紧整合包装外地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参与推介,抢占市场先机。
(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乡村间的对接。要主动加强与北京、上海、济南、泰安、青岛等其他高铁沿线及跨线城市的对接。共同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跨地区产品组合。建议重点加强与泰安的合作,联合打造最具竞争力的高铁世界遗产旅游板块”
乡村特色旅游规划范文6
如今竞争力的加强,工作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身心健康状态不佳,失眠、抑郁以及焦躁高频率,这些现象并非能简单的通过医药来康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新认识,养生旅游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我国乡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广阔的乡村将成为人们今后养生旅游的首选之地,养生旅游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选择拥有疗养功能的自然环境的村落是养生旅游的首要条件,有阳光充足、无噪音、空气新鲜、致病因素等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对治疗某些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就如温泉矿泉地附近,黑泥洗浴池,滨海、滨湖、沙疗地等。养生旅游资源主要有空气Y源、气候资源、山林资源、水资源、养生文化遗迹资源和养生民俗资源6类。人们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呼吸新鲜空气,这是维持基本生命的必要条件,吸取营养氧份,喝干净的水,吃安全的食品,以及养育良好的身心状况,以减轻生活的压力,这都需要一个具备良好生态环境条件的乡村。
(二)专家和机构的支持
旅游专家吴必虎也开始提倡“用乡村旅游拯救村落”。养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受到广大人士的青睐,乡村养生游能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美化心灵。中国社科院舆情实验室的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称,2016年是中国“大乡村旅游时代”元年,乡村游发展规模大、投资大、影响大,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通过大数据推演预测,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热还将持续十年以上,2025年达到近30亿人次。这将鼓励旅游开发者因地适宜的发展乡村旅游,把乡村游和养生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种特色旅游。
(三)游客返璞归真的心态
人们开始意识到乡村是疗养生息的好去处,不愿意长期待在城市里,认为乡村的生态环境好,能更亲近大自然,无污染,更舒心。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乡村有不同程度的向往,儿童出生在城市,未能够接触大自然的纯粹浴;年轻人面对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快节奏,渴望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洗涤;老人虽休闲自在,却更想追忆过去,得到一段宁静久违的归属感。
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
乡村旅游始于农家乐,进而民宿游。最初的乡村游主要是把角度放在了观光、采摘、垂钓等表层旅游,对养生关注不够,乡村养生游不同于乡村游,应该更多的是在乡村游的基础上挖掘养生资源,比如找到适合人类体质的水资源,对人体有利的空气资源,心旷神怡的山林资源以及养生方式等。乡村养生游的开发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突破。
(二)缺乏与相关产业的配合
乡村养生游需与农业、旅游业与医药健康业相配合,农业可以提供资源和空间,旅游业提供服务,医药业提供技术,这样才能使养生游融入到乡村。现中国的乡村养生游刚起步,相关的产业还未与乡村养生游相衔接,致使乡村养生游挖掘的资源单一不全面,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等问题,没有达到总体效应的良好发挥。
(三)不必要的乡村保护
有些乡村被列入文物保护范畴,用传统的文物保护观念保护乡村,反而造成了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后果,让乡村失去经济功能,失去活力。僵化的保护模式并不能保护乡村,以及中国更重视高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乡村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连乡村都岌岌可危,又如何让它拥抱养生旅游。
三、发展乡村养生旅游的措施
(一)把创新投入到乡村养生游发展中
乡村养生游属特色旅游品牌,应以“特色化、品牌化、系列化”为目标,构建“魅力乡村养生旅游”系列品牌。大力挖掘养生游资源,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突破传统旅游模式束缚,切实做好乡村养生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养生类型的旅游产品,突出养生的主题,开发融文化鉴赏、自然观赏、情境体验、养生休闲、民俗娱乐等系列养生游产品等。
(二)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实现产业融合
旅游业属综合性较强产业,要同时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需求,游客追求的是安逸和养生,所以在打造乡村养生游产品的同时不能忽略相应配套设施,要将养生游资源合到乡村旅游设施中,于现在乡村养生游的发展情况看,应加大投资,如养生主题酒店、村落疗养中心、温泉养生会所、特色养生用品专卖店、旅游交通设施等具有养生特色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互联网”等,提高游客来乡村体验养生旅游的满意度。
(三)抢救魅力乡村,发展养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