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油化工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油化工专业知识范文1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
在年初便召开全局2020年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会议,对城镇燃气安全生产做了全年计划和部署,成立了城镇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城镇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阶段整治内容、任务,对专项整治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确保整治工作成效。
二、开展集中整治
(一)进行专项检查
疫情期间,城镇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小组对燃气有限责任公司,下发整改通知书1份。
(二)规范瓶装液化石油气经营(销售)行为
对经营(销售)瓶装液化石油气的相关企业,要求其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未经批准,对任何单位和个人设置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点和销售点,设置瓶装液化石油气配送点、存放点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不得利用车辆、车库、网点房等场所存放、销售瓶装液化石油气。
要求瓶装液化石油气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和气瓶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建立用户和气瓶充装档案,向用户提供合格气瓶并对气瓶充装安全负责;按规定定期对用户安全用气及燃气设施安全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全要求的气瓶,按规定予以检验或报废处理。
通过年初疫情期间的专项行动,强化了源头治理,排查治理了瓶装液化石油气行业隐患,进一步防范和遏制了城镇燃气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主要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需进一步增添措施,加强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销售、使用全环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一是目前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生产重点抓源头企业管理,对销售和使用环节缺乏有效监控和管理,部门之间安全生产权责不明晰、检查范围广,查处难度大。二是相关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尚不完善,制约了瓶装液化石油气全环节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开展。
(二)宣传力度不足,宣传范围偏小。在整治工作中发现城乡结合部及乡镇居民,关于液化石油气钢瓶的安全使用常识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城区液化石油气企业的管理。一是加强检查力度,对企业的生产安全设施进行检查,企业自查自纠为主,部门督查为辅,确保企业生产安全设施达标;二是规范企业充装行为,企业要自觉遵守气瓶充装有关的法律法规,严禁充装过期瓶、直口瓶和报废瓶,严禁向无证的网点和个人提供用于经营的燃气,切实履行安全供气职责;三是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制度,做到人证一致和人岗一致。
(二)规范供气网点售气行为。按照《城镇燃气设计规范》评估现有网点的经营条件,燃气企业切实履行对供应站点的检查指导义务,严禁存放违规气瓶,严禁擅自进行倒残倒灌行为、严禁缺斤少两行为。
(三)加强部门联动和监管。切实落实部门监管职能,进步加强对企业和场安全监察的频率和力度,积极探索燃气行业管理的新方法,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使联合执法形成常态化,着力构建“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确保燃气行业安全。
石油化工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优化调整 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60-02
目前,电子信息行业对高质量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也不断对信息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及其他方面进行改革与优化,才能满足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新的需求。本文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优化调整实践为例进行探讨。
一、优化调整的主要目标
在专业调整优化中力求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在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方面有所突破,主要目标体现在:一是贯彻教育部有关制定高职高专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二是反映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建设方向和阶段性建设成果;三是反映现阶段电子与信息科技进步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四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并在教学体系上突破学科型,突出实用性、通用性和灵活性。
二、优化调整的基本原则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优化调整是实现这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是人才质量的有力保障。在调整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在编制实施性课程设置方案时,理论教学总时数控制在1600~1800学时,周学时按20~26学时安排。集中实训可按每周30学时安排。
第二,德育应结合学院德育工作、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进行。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总体成长规律,使德育课教学体现出针对性、实效性和职业教育特色。同时,还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团结协作精神、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境管理工作,认真安排,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生产实习时间不随意减少,但在具体安排上可集中安排,亦可分散安排。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要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参加并通过有关行业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外语等级、中级电工考试等,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调整优化实践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
专业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的立足之本,决定了一个专业培养的是什么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以及该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是专业课程设置的根据。
面对电子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提出的新的需求,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邀请行业专家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应的调整。
专业培养最终调整为: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生产、装配、调试、维修和现场管理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开设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两种类型课程,课程设置突出电子产品设计能力教育这一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电子产品设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及电子产品维护三大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强调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注重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大学阶段学习,全面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上的调整其主要原则如下:
1.知识够用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与职业和岗位分析、能力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培养目标,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不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成性,但必须强调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筛选出相关学科中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内容,结合实践教数学和技能训练,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2.知识实用的原则。课程设置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精选内容。
3.技能加强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中,在保证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内容反映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必需”和“够用”的基础知识,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技能的“必需”和“够用”上。
根据上述思路,专业课程调整如表1所示。
每一个学习领域设置了若干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一般由1~3门课组成。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了国家素质课程、素质提升课程和校本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设置了职业核心课程、职业主干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等课程群。
职业素质课程领域提供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及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素质。
职业主修课程领域提供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并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是形成本专业特有核心领域的关键课程。
石油化工专业知识范文3
管理的人性化要求企业首先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并尽可能满足有价值的需求,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让其感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并将从事的工作视为一种事业,在实现个人自我价值需要的同时,为企业带来效益,为社会谋取利益,达到“双赢”、“多赢”的目的。因此,企业必须重视个人价值,将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融于个人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行动轻语言,即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潜移默化,让员工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净化,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着想,为社会服务,使思想政治工作从无形的精神价值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进而助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不断强化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将其融入、渗透、结合于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单位发展的无缝连接,切实做到生产经营开辟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有效地防止和解决“空对空”、“两张皮”、“两股劲”的弊端,为“生命线”注入全新的内容。
1 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取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企业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员工来说,追究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变成唯一前提则使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变得毫无社会价值。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从工薪到老板,从一般公务员到官员,处在今天大变革的时代,处在“十亿人民九亿商”的社会氛围,难免会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现象,金钱至上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滋生。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教育职工不要走错方向,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引导职工接受各种先进思想、先进潮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不失为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思路、改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的应时之举。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职工树立正确认识,并在正确认识下指导实践。让职工真正明白,人尽其用、用尽其能,能尽其生,才是商业社会每个人的根本价值取向。
2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传统观念在一些国有企业和传统垄断行业员工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尽管体制转型,但员工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大锅钣”时代,人员缺乏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必然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愿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命运。平时的宣传教育固然重要,但人性本身的真正内涵在于参与,信任每一位员工,增强其工作的参与感,适当扩大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激发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参与管理,可以更加有效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使员工透彻了解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并有利于企业改制时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参与管理是一种有效沟通手段,它能发挥整体作用,因为集体决策要优于单个人智慧的总和,从而达到1+1>2的效果。“以人为本”的参与式管理,也是治疗士气低落和生产力低下的很好良药,会让职工在心理上产生主人翁的感觉,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3 运用有效的沟通机制,增强员工队伍向心力
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随之而来的高昂士气。具体而言,尊重与关心每一位员工,经常与员工坦诚地双向沟通,使员工心情愉快地工作。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应经常深入基层,以亲切的态度了解基层员工的愿望、不满和目标。对员工的努力和贡献做出真诚的赞美与鼓励,即“用鼓掌的手,敲沟通的门”。要避免过多正式沟通,采取非正式沟通,要通过一个人的上、下及周围等各方面了解员工。同时批评员工时要注意批评方式,不可为了批评而批评,批评后要提出解决办法,让员工能够改正,恢复自尊,重建信心,使员工认识自己在单位的价值,不断增强员工队伍的向心力。
4 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员工的立场考虑问题
换位思考的实质是人性管理的表现,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重视人情,实行民主管理,积极采纳员工意见,对员工表现出一如既往的尊重。通过潜移默化而非规章制度,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比如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同时多关心员工家庭,让员工拥有一个宁静、祥和的家庭,个人有一份快乐、淡泊的心情,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如通过开展“爱心帮困基金”捐款互助活动,倡导一人有难大家帮的氛围,并融入职工灵魂深处,形成管理上的良性循环,促进单位发展。
5 将思想素质与社会聚焦相结合,增强员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按准时代的脉搏,结合国内外变化的形势,结合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紧密结合新形势,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创建积极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激情与智慧。通过先进事迹宣讲、身边的榜样征文、专题研讨、演讲辩论等方式,由内而外形成一种辐射,增进职工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与提高,这样既提高了职工的素质,又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6 稳定新员工的情绪,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石油化工专业知识范文4
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级制药人才的需求。而有机化学作为制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要为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1]。加强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制药工程专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与学双方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是教师上课的基本指导依据,要根据课程本身和专业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改”。
(一)“增” 增加一些与后续专业课联系紧密的理论或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掌握后续专业学习所必备的有机化学知识。
(二)“删” 着力解决“拓宽知识面与减少课堂教学总学时”的矛盾。有机化学内容多而杂,但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理论课只有85学时,有必要适当删除一些与后续课程联系不大的内容。
(三)“改” 修改一些实验内容。以性质验证为主的实验,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应适当减少,而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安排从简单的验证性的单元训练到组合式的综合性设计训练演进,做到实验原理和技术的统一[2]。
二、改革教学内容
(一)处理好“系统性与重点内容”的关系。在保证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前提下,调整教材内容和深度,重点突出与制药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凡与后续课程有关的内容要详讲,要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重点可放在一些没有学过的反应、有机物结构推测、合成上,这样既可以巩固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药物的有机合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药物有无旋光性直接影响其生理活性和药效,因此对映异构是重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也是教学难点。胺、酰胺、杂环化合物、生物碱、萜类、甾族化合物等内容都与后续课程密切相关,要详细讲解。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处理好“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注重理论阐述必须服务于知识应用,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手性药物的构型与生物活性;糖类、氨基酸与蛋白质、脂类的生理作用等。在教学中要妥善解决好学时少与进度快、内容多的矛盾。在课程安排和课堂讲授中力求做到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合成和在制药上的应用等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讲授。尽量为前沿课题开设一些窗口,以开阔学生的视野[3]。以多种形式将有机化学前沿课题与基础理论结合起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的特色。
三、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化学教学,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诸多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而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规律,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准确、独创、严密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际,更新教学方法,把教学分成4个主要环节,即:“读、讲、做、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读”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本科生起点较高,自学能力较强,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预习和课后复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二)“讲” 注重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降低。教师应以启发、诱导、提问、释疑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尽快明白和掌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或者将各种边缘学科的精彩内容适当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三)“做”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周密思考、仔细观察、探索问题、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增设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操作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四)“练”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练习方式,课堂的边讲边练,课后的作业练习等等。此外,开展讨论、撰写小论文、专题讲座以及举行知识竞赛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变换一些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如讲概念和事实时,用讲述法;讲结构和反应时,则可以用启发式教学法或对比法等[4]。灵活运用教学法的同时,适当配合各种模型教具、投影、教学课件、录像等,力求生动形象。如讲到环己烷的构象、杂环的结构、单糖的空间结构时,可以采用模型配合教学。根据教材制作同步的教学课件,增加课堂上信息的提供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手段。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掌握新的知识,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多媒体教学将
转贴于
石油化工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化工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4-01
1.现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一个老牌的专业,长久以来为行业输送着新鲜血液,促进着经济的长足进步。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挂靠化工专业的热门方向此起彼伏诞生,专业师资的整体能力跟不上等等原因,使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所下降,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异常迫切。高校要抓住机遇,善于利用地方资源,促进专业办学特色, 提升人才综合能力, 提振专业的就业水平与竞争力。因此高校培养既有专业理论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因此,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尤显突出。我校于2010年着手修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新培养方案于2011届开始实施。
2.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2.1 培养目标明确,突出专业特点,体现专业应用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和知识,能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化工工艺、工业催化、能源、医药和环保等部门从事生产、服务、研发以及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执行宽专业,厚基础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化工领域工艺设计与设备设计、模拟优化方法、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通过专业实习等途径,紧密联系石油化工、煤化工的生产实际,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的初步能力”。
我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两个方向,即石油化工方向和煤化工方向。我校地处辽宁化工城,素有“煤都”之称,既有石油化工的研发和生产优势,又有煤化工的产业与科研依托,发挥优势,凝练特色,致力于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强大的优势。
2.2注重培养规格,强化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强调德、体。“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
其次,强调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属于工具型能力,会广泛应用于将来的工作和学习。
重点强调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在专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专业领域内工艺与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理解、运用和掌握的初步能力。
再次,强调了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3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加强基础教学,培养通才,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首先,新培养方案提高了原来要求的规定修满教学学分,其中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
学校前两年实施通识教育,不分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一致性,后两年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
其次,在专业基础课设置上,强化了四大化学的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同时整合了两个培养方向在《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专业外语》、《仪器分析与实验》、《电工学》等课程的一致性,体现了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的特点,增强了人才强大的理论基础。
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既要突出两个方向的特色专业,又要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扬己之长,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特色,满足化工不同行业的需要。因此,我们将两个专业方向的部分特色课程交叉选修。如:石油加工方向选修《煤化工基础》、《洁净煤技术》,煤化工方向选修《石油化学》、《石油加工基础》,使所有的学生,既懂得了本专业的知识,也跨入了另一个相邻领域,扩展了知识面,也强化了就业优势。
2.4重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锻炼和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化工人才
新培养方案中,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传统实习之外,引入了仿真教学,综合实验和综合能力素质训练,强化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我们学校先后与地方6个化工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实习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去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习,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到企业委托实践,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设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胆创新,允许学生参与教师或者企业的科研课题,发散思维,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创新实践”、“科技小论文大赛”“资格认证”、各种论文和实验等大赛、以及参与各种培训及调查报告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仿真教学环节,学校引入了化工仿真实训软件,提供计算机房,使学生足不出户,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模拟实际化工工艺路线与实际化工装置,自己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处理问题相结合,既巩固了专业知识,也应用了专业知识,同时提升了动脑和动手能力。
在专业实验环节,既体现两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也强化了专业方向的特色。比如;石油化工方向学生开设化学工艺学专业实验与石油加工专业实验,而煤化工方向学生开设煤化工专业实验的同时,也进行石油加工实验,这样既淡化了专业方向性,强化了大化工的概念,也使学生在就业中更具备了竞争力。
3.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新培养方案从2011届开始实施至今,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程度增强,理论课学分普遍提高,受学业警示率明显下降。
学生在假期的实践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其就业的竞争力。
石油化工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究
物理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通用性很强,尤其在化工生产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国家和吉林省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创办以石油化工为龙头,服务重大支柱产业。我院的石油化工专业采用了“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双向循环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基于该模式,作为高职石油化工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它担负了为专业服务和素质培养的双重功能。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探索、积极创新、深入探讨其教学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开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各学科要相互渗透、相互完善。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设置《电子电工技术》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及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该课程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学生通过掌握基础知识深入到具体专业与其他的领域,既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又提升了研究能力。总体来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以树立培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传授知识围绕学生够用且实用而展开,为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但本门课程难度较大,授课时间较短,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是注重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理论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重基础、轻应用,这也严重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不能适应专业的需求与发展,与“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不符。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操作技能高、上岗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高职学生基础知识差,不爱死记硬背,动手实践才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如果教学不重视知识应用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实践与理论教学存在时间、内容上的脱节,那么久而久之,实践不能运用好理论,学生就会对学习不重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以需求为导向,以钻求导向为目标,加强电工电子教学改革尤为重要,该课程的教学要能有效地为专业课服务,以工具学科的形式合理地融入到化工专业的教学当中。
三、以就业为导向,教学中注重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
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以企业需求为标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努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当今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电工电子技术是信息化社会最关键的技术。那么,高职化工专业的学生究竟需要学习哪些电工电子知识呢?本文认为,《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放在应用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层次上,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边讲边练,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即知识面要更大一些,涉及的内容不深,减少或去掉理论分析,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当融入有关电工电子类知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常识,从而达到丰富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传统教学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加大课程的建设力度,构建课程建设方案,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抓住知识主线,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理清脉络,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变化,要求学生用变化、联系的观点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现代思维方式具有创新的与时俱进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实质就是高新科学技术的较量,是人类智力的竞争,多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就等于多一种视角、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经验表明,拥有跨学科认知结构的人,往往容易突破认识的局限,不拘泥于某种见解,从而提高其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使之终身受用,还能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定可靠的思维基础。
四、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我国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我院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对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和素质要求较高,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我们应重新思考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入,以行动导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具特色,例如项目教学法:它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淡化理论,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由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式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枯燥的理论形象化,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进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际的化工生产需要电工电子知识支撑,《电工电子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不仅具有理论性与工程应用性很强的特点,而且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课程的教学要立足于基础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师生互动为出发点,调动学生主动创造性,体现“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我院的《电工电子技术》在“工学结合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及就业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刑晖.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N].中国教育报.2006
[2]冯年华,周宏,刘克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改革简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
[3]陈会琼.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