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的文化内涵范文1
(一)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随着旅游业发展模式由经济型向经济——文化型转变,旅游文化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和资源协调发展,正因为如此,研究旅游文化才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旅游的开发应充分重视旅游的历史发展特征,注重旅游历史文化的发掘,旅游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作为一种以文化内涵为主的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其本质就是要满足旅游者文化审美需求,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者赋有一定的文化内容和背景。旅游者(旅游主体)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群体,旅游活动是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精神满足而进行的一项社会活动。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是交换地域认识和感受异域文化环境,增知益神、陶冶情操、获得文化满足。旅游者首先是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文化人,是有一定精神文化需求的消费者,产生旅游动机和需求的前提是旅游者的社会文化素养,因此旅游者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文化驱使的结果,其次才是旅游者应该具有一定货币购买力和时间购买力。所以,旅游者是特殊的社会文化消费群体。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是社会文化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资源依赖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社会文明进步中逐步形成,富含文化内容。人文类旅游资源无论是有形的文化古迹还是无形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意识形态,均属于文化范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自然类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是通过人类的山水审美思维体现出来的,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现象、自然奇观等构成自然景观,孕育出地域性的人类文明。正如“文因景成、景因文传”,自然物的美是通过文化来鉴赏、反映和传播的,它的开发同样需要挖掘文化内涵。旅游中介体(旅游服务)是文化的另一表现形式。旅游中介体服务于旅游者,旅游者通过经济行为达到精神文化享受的目的,因此,旅游产品应该是文化性产品,旅游中介体必须为旅游者提供文化服务。由于这种特殊的旅游供求关系,决定了旅游中介体具有经济性的同时,还应具有充足的文化特性,注重旅游者经济消费的同时,注重其文化消费特征。旅游地应借助旅游服务展现地方文化特征,旅游目的地应该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地生活方式的体验和文化背景的体验。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支持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发展旅游的重要途径,旅游产品必须反映地域性文化特征,以支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整体和谐,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
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与文化和谐发展,而旅游业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会使旅游地社会文化产生变迁,从而影响到旅游地的文化生命周期。对此有学者建议旅游地开发要注意文化调适,即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均衡和居民文化心态的调整,应该对风俗民情进行全面的保护,同时缓和由于旅游发展导致的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矛盾,使旅游地居民受到尊重。
2.忽视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进行短期行为的开发必然阻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自然淳朴的才是永恒的,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现今在旅游开发中的趋同化、现代化、城市化现象非常明显,开发者为了一定的经济目的,忽视旅游地的文化精神表现,甚至造成旅游资源破坏,致使旅游产品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性文化内涵、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对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建议
(一)进行旅游地的文化主题定位文化主题是旅游地建设的灵魂,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有其确定的主题或提炼设计的主题,一般地,旅游地的文化属性越鲜明、主题越突出,也就越具有特色。巴彦淖尔市旅游地的文化主题定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既不是游牧文化,也不是单纯的蒙古文化,它是北方不同历史时期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与古代农耕文化交融结合的产物。二是西口文化。西口文化不是纯粹的晋陕农耕文化,而是近代农耕文化与蒙元文化相交融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应该说西口文化是近现代巴彦淖尔市文化的主体元素。三是现代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世外桃源,不可能是绝世古堡。今日的巴彦淖尔,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同样具有当代世界性。这三个方面的文化共同组成今天独特的巴彦淖尔文化,所以,巴彦淖尔市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十足,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方面一定要认真地、深层次地、全面地挖掘和发挥它的文化内涵,从而做出准确的文化定位。
(二)围绕主题,进行旅游地文化营销旅游地文化形象营销包括旅游地的景观综合形象和主题形象策划、营销宣传、旅游地理念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塑造等内容,从不同侧面引导旅游者认知旅游区的文化内涵与形象。比如,峨眉山围绕佛教文化主题设计挖掘具有个性的旅游项目,以史实和相应传说故事为依据构建该旅游区的基本文化旅游项目,成功地进行文化形象营销。巴彦淖尔市也应该围绕草原文化、西口文化、现代文化这三大要素精心设计文化形象和品牌进行营销。
旅游的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节假日旅游;经济意义;文化内涵
一.我国节假日的发展轨迹
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它的环境密不可分,国家规章制度的实行也肯定与它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五一、十一长假就是在1992—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陷入了经济增长与消费疲软的困境,消费与生产的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1999年五一、十一长假正式开始。于是人们利用长假,纷纷出游。当时人们纷纷用“井喷”来形容这种突如其来的旅游大潮。摩肩接踵的旅游人群,让所有的旅游热点地区的景区、宾馆、交通、餐饮等价格成倍上涨。从那时开始,人们发现原来长假蕴藏着这么多的“黄金”,媒体用“钵满盆满”来形容商家的收获。于是五一、十一长假被人们称为“黄金周”。黄金周成了商家创利的重要时机之一。十年来“黄金周”确实完成了最初的使命:刺激了消费,拉动了需求。
新事物固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环境的改变、社会的日新月异,新事物逐渐会丧失其原有的优势,那它就会面临淘汰或被改良的问题。另外黄金周的弊端也日渐显现。当“黄金周”演变成消费热潮之后大量的消费需求在短短的几天之内被释放。而生产过程需要一定的调整周期。从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黄金周期间供不应求的刺激下,社会上更多的资源被调配于应对黄金周的需求,当黄金周的消费热潮过后,整个市场出现了消费低潮,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状态。另外,由黄金周引起的交通拥堵、景点爆满等负面影响,使黄金周逐渐褪尽原有光环。从最初的全民狂热,到随后的大面积疑惑,每个黄金周过后,都给我们流下来太多的思考。黄金周正是在这样的追问、分析、质疑下不断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家度过“黄金周”,或在此期间探亲访友时,由“黄金周”引起的争议愈演愈烈了。从第一个黄金周开始,黄金周就是以旅游为其特征,将近十年的“黄金周”经历,催生了一个旅游时代。当大对数人的黄金周被习惯冠以“旅游”的名义时,很多人对“黄金周”期间在家休息反而不习惯了,反而觉得“黄金周”已经没有意义了。其实黄金周为何不是休闲的黄金周、探亲的黄金周,度假的黄金周呢。终于,在种种压力和非议下,五一黄金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由清明、五一、端午等几个小长假代替,但是十一的黄金周依然存在。
二.节假日的经济意义与文化内涵的博弈
众所周知,十月一日本应是举国同庆日子,但是人们过度关注“黄金周”的经济利益,整个社会冲刺着黄金周到底能给社会带来多大收益、给商家带来多少回报的金钱的诱惑之下,忽视了它的文化内涵。虽然十一不像清明节、中秋节那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国庆节也是中国人民值得留恋、祝贺的日子。提到十一长假,我们想到的是黄金周,想到的是经济利益。但是这种文化意义却逐渐被我们淡忘了。另外黄金周本应是老百姓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后休息娱乐的时间,可是各个商家对待它的态度远比老百姓热衷的多。它被老百姓称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旅游景点、交通等面临强大压力情况下,现在大多数人选择在家渡过黄金周,未免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十年后的今天,国内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们更应该淡化“黄金周”的经济意义,更加关注它的文化内涵。转变休闲娱乐的实施模式,将老百姓的休闲娱乐放在首位。
1980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世界旅游会议上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人必须享有积极的休息、假日,必须享有在人本身所需要的闲暇及娱乐时间内自由旅行的权利”。使用闲暇时间的权利,特别是由于工作权利而带来的度假、旅行和旅游自由的权利为《世界人权宣言》及许多国家的法律视为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一个方面。对社会而言,每个社会有义务赋予其公民最为实际的、有效的、毫无歧视的权利。
我国的黄金周实施这么多年来,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盛大节日。每次黄金周来临的前夕,人们就开始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个长假来做自己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情。比如远在他乡就读或工作的孩子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学习、进修、考各类证照、聚会购物等等。当今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大多的工薪阶层都没能有时间好好的休闲放松一下,所以黄金周的长假就是这些工薪族彻底放松自已、好好娱乐、休闲的最佳机会。虽然每次黄金周后,人们都说好累好辛苦、在家没意思等等,但谁不期盼有这种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呢?确确实实地说,黄金周已成了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么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黄金周这样一个长假。
有些人称,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实行,黄金周会自行消失。但是由于我国劳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带薪休假制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却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尤其在民营企业。因此如果完全取消黄金周,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淡化节假日旅游的经济意义,提升其文化内涵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黄金周的经济意义,而把它过渡到旅游文化内涵上来呢?其实,黄金周为何不能看成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呢?黄金周体现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反映了一种文化现象的追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这是中国整个社会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其次,不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作出鼓励发展旅游业的决策的唯一标准。度假的权利,公民熟悉自己周围环境的机会,更深刻地了解国民性及把每个人与其同胞联系在一起的凝聚力、文化和民族归属感,才是人们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实际上黄金周假日的产生和发展也改善了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外国人老是说中国没有人权,《国际政治权利公约》写着度假作为人权的存在,中国也签署了这项公约。所以,黄金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国际形象的一种提升,中国在逐步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把人们认为黄金周是经济的黄金周转变到是休闲的黄金周、度假的黄金周观念上来,恐怕需要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来保障公民的休假权利,制定一系列的法律进行保障人民的休假权利,使企业意识到给予工作人员正常的休假权是企业一项基本义务。 政府推行奖励旅游制度,如日本为了推行企业奖励旅游制度,也是作为扩大内需的一种措施,规定企业组织奖励旅游其中有一部分费用可以计入成本这等于是政府出钱来办奖励旅游。加大鼓励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从理论上解决旅游者的本质属性,理清旅游、休闲和旅游休闲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扩大对黄金周文化意义的宣传,打造中国旅游的黄金周文化品牌,使黄金周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具的休闲假期,使黄金周逐步成为中国人团聚、休闲、出行、购物的一个“新民俗”。
其次,旅游企业应该分时推出具有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参观旅游景点。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工业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把旅游业从一般观光的旅游景区中分流出来。企业应该落实奖励旅游制度,因为他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培育团队精神,也有一种广告效应。另外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应对黄金周期间的旅游问题。
最后,社会公众应该有一种理性的休假意识。首先应该认识到黄金周是我们的正当休假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至于休假的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探亲、访友、购物。而旅游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果有意愿旅游,应该及时了解黄金周期间的旅游信息,为了提高旅游旅游质量,自觉避开旅游高峰期。
旅游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标志。因此,对待黄金周,我们应该从对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过于关注转到更加重视黄金周的文化内涵上来。那样我们才能全面地看待黄金周,才能正确地对待它所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旅游的文化内涵范文3
[关键词] 燕赵文化 旅游商品 价值
旅游商品是满足人们休闲与消遣需求的重要内容。但如今旅游商品的粗陋匮乏已严重制约了旅游消费,加强商品的文化性设计,对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地处燕赵大地的河北,历史源远流长,在其旅游商品中融入燕赵文化的内涵,能使河北旅游商品带有河北特色,更加符合旅游者的需要。本文将从燕赵文化的角度对河北旅游商品的价值进行探索性分析。
一、燕赵文化及其精髓
20世纪90年代,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燕赵文化的概念逐步形成,并被人们认同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从文化特征上看,燕赵区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可概括为燕赵文化的精髓,即“慷慨悲歌、好气任侠”。该语可用来形容各个地区的人物和现象,但在历史上,它是由燕赵区域产生,并以燕赵区域最为典型。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称“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使“慷慨悲歌”这一说法基本定型。在其他区域,慷慨悲歌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在燕赵区域,慷慨悲歌却已是普遍的特征和特殊的标志。从时间上,慷慨悲歌的特征在战国时期形成,在隋唐时期仍然为人们所称道,到明清时期乃至近现代其余音遗响不绝如缕,前后持续二千余年,已形成了悠久而稳定的传统。
二、以燕赵文化为基石开发河北旅游商品的意义
燕赵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开发河北旅游商品的过程中,将燕赵文化的内涵融入其中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河北旅游商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旅游商品深层次的内涵是文化,只有经过文化的挖掘和冶炼才能成为特色旅游商品。燕赵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慷慨悲歌自古以来成为该地区一种普遍现象,将这种豪情体现在不同的旅游商品上有利于增加商品的独特性,提高旅游旅游商品的质量,增强其竞争力。
2.有利于河北旅游商品的品牌建设
通过加强旅游商品文化内涵来提高商品的独特性是品牌战略重要内容。河北旅游商品要走名牌之路必须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燕赵文化内容丰富,将其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质,还可以创造、培育出名牌效应,从而有利于河北旅游商品的品牌建设。
3.有利于传播河北的地域文化
旅游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每一件都都反映着不同的文化渊源。当旅游者结束旅游行程后,将一些富含燕赵文化的旅游商品带回客源地,无形中都在传播燕赵文化,使其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从而不断提升河北旅游业的知名度。
三、河北旅游商品文化内涵的评价分析
河北旅游商品种类十分丰富,根据有关专家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旅游商品大致分为旅游工艺品、土特产与风味食品、旅游纪念品三大类。在对其分类的基础上,分别对河北旅游工艺品B1、土特产与风味食品B2、旅游纪念品B3三类商品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工艺品可从社会历史价值C1、艺术审美价值C2、收藏价值C3、文化传播价值C4四个方面考察;评价土特产与风味食品可从社会历史价值C5、艺术审美价值C6、美味价值C7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旅游纪念品从社会历史价值C8、艺术审美价值C9、收藏价值C10、文化传播价值C11四个方面考察,由此构成第三层评价指标层。利用主观赋权法中层次分析法的原理,通过AHP层次分析软件包,计算出河北省各类旅游商品文化内涵价值指标体系各子体系的权重、各指标的权重和综合权重(见表)。各层次之间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 河北旅游商品文化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因子权重
经分析看出,河北旅游商品中燕赵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是旅游工艺品,其次为旅游纪念品,最后为土特产与风味食品。在旅游工艺品中,应优先开发燕赵文化的社会历史价值;旅游纪念品应重点开发艺术审美价值;土特产与风味食品应优先开发社会历史价值。当然,就具体某一种旅游商品而言又有所差异,旅游商品经营者应在具体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案。
四、结论
经分析可以看出,以燕赵文化精髓为基础,在旅游商品中注入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河北旅游商品的品牌建设,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还可以使地域文化得到弘扬、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的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旅游的文化内涵范文5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N].中国旅游报,2000-01-17.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旅游的文化内涵范文6
(一)认识深度不够,文化特色不明显。
1.对文化旅游的概念认识深度不够,认为文化就是按照古代特色建造一条古街或一座庙宇,如武夷宫内的仿宋古街,虽然保持着宋代的建筑特色,但里面却有着大量的现代艺术品。
2.文化旅游产品过于商品化,忽视了文化旅游产品应包含特色的文化内涵。例如北山佛文化,大量的佛文化产品设计庸俗,无法从深层次来感知博大的北山佛文化。
3.北山有着历史悠久的道教与佛教文化,美丽的园林风景,特色的餐饮文化,丰富的民间艺术。但当前北山销售的旅游产品缺乏相应的文化内涵与品位,其旅游产品仍然处理文物资源型。基于以上原因,导致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北山成为了单纯的旅游观光景点,看完就走,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文化旅游开发与市场运作脱钩
吉林市政府针对北山文化旅游项目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物力,在1999年投入3000万元对北山公署前山区进行了重新改造,并于2000年5月完成。2010年又投资4.6亿元,兴建了北山人民广场,已于2010年8月开放。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吉林市政府对北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视。但这些投资项目在实际运作中却与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市场运作脱钩,并没有与北山丰富的文化资源结合,文化旅游产业链并没有构建完整,导致上下游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得到深度挖掘。
(三)对文化旅游产品整合不足
1.北山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其旅游景点却十分分散,企业与政府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文化旅游产品整合机制,导致旅游线路不成熟,不利于游客对北山文化的理解。
2.传统旅游产品设计没有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导致产品设计单一,产品品位较低,缺乏特色。
3.北山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朝圣游与观光游方面,没有形成具有北山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北山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深层次的开发北山文化旅游项目
1.深度开发北山文化旅游内涵。在旅游产品设计时,必须能从深度与广度感知到明确的文化主题;必须多视角、分层次的体现出文化内涵。例如针对北山佛教文化,为体现其文化内涵,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佛教文化旅游,包括佛教观光游、佛教生活习俗游、佛教朝圣游等。这种多视角、分层次的旅游产品设计能使游客感知到佛教文化的厚重。
2.加强北山文化旅游载体的建设。将北山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一个全面的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硬件载体实现,例如建立北山文化博物馆、北山文化一条街等,将这些文化资源通过硬件载体让游客更加直观的了解北山文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软件载体实现,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来承载北山文化。
3.加强北山文化旅游的市场营销。在市场营销的内容方面,要注重突出北山文化的内涵;在市场营销的目标上,要注重不同的客源市场、旅游动机推出不同的文化旅游线路;在市场营销的形式上,可通过互联网、电视或报刊等媒体进行文化旅游活动的宣传与推广。
(二)继续完善文化创意旅游办节模式
节庆旅游产品对于宣传北山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培育一个节庆旅游产品却需要较高的成本以及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完善文化创意旅游办节模式时,必须坚持规范化、市场化、特色化与品牌化的基本原则,凸显北山文化特色。另外,北山的冰雪文化、饮食文化、满族文化、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北山特色,在培育节庆旅游产品时应充分结合这些文化,打造人无我有、吸引力强的节庆旅游产品。
(三)提高文化旅游从业队伍的素质
文化旅游从业队伍的素质是影响北山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文化旅游从业队伍的素质。
1.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这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同时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历史知识、艺术修养、服务能力方面的培养。
2.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加强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对文化旅游的认知,以保证北山文化旅游发展决策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