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范文1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理论”即人为的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玻璃窗户,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最后造成一种无序的局面。近年来,“破窗理论”在我国作用的效果越来越明显。由于信用破坏者没有得到及时适度的惩罚,搭失信便车的事屡见不鲜:经济纠纷和债权纠纷案件逐年增多;不断翻新的假货迫使百姓选择超前储蓄放弃即期消费,由逃废债务、合同欺诈、劣质假冒等失信行为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增长率。

从整个社会看,计划经济时代的信用仅为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手段,造成信用制度基础薄弱;经济转轨初期的信用微观主体在法律上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格化;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市场经济新的道德规范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全性直接诱导失信行为频繁发生。例如市场经济中揭出的大案、股市中现出的黑幕、安然公司的破产等无疑都与信用问题直接有关。

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看,构筑信用经济关乎市场经济的成败。随着改革的深入,粗放增长方式带来的边际效应进入加速递减阶段,集约式增长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政府已经能够承担起解决信用问题可能付出的高成本。因此,政府不能再忽视社会生活中日益严重且影响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信用缺失问题,应该采取理性的决策,同时诱导其他相关因素改变博奕结果。

二、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

第一,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欧美国家,信用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证,发达国家中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为银行的大量富余资金提供了最佳投向,同时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长期对个人信用的漠视,我国虽然从1999年起在上海开展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业务,但很多地区公民的信用记录仍为零,滞后的个人信用制度成为制约消费贷款的“瓶颈”。

第二,企业信用状况不佳。一是向社会提供劣质假冒商品,拒不履行合同承诺,侵犯他人商标权。二是利用变更法人代表、资不抵债、兼并、解散、破产、多头开户等手段套取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三是在破产时采取“大船搁浅,舰板逃生”先分后破;否认抵押贷款中“抵押”的法律效力;借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前的“真空时空”,隐蔽、私分或转移财产;资产评估不实,职工安置费用高,破产费用开支大;拍卖不规范,低于评估价出售破产财产的方法,肆意逃废银行债务。

第三,银行信用监控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由于银行业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使传统的货币概念和测量口径趋于失效,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削弱了金融监管当局的监控能力;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存在评价工作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不足、指标数据来源有缺陷及评价指标的设置不够健全的问题,直接影响银行贷款质量下降。

第四,体制改革中信用问题突现。随着乡镇机构的撤并、人员精简等体制改革的逐步落实,旗县区银行在金融债权管理方面存在清收难、转化难、保全难的问题。其一,基层机构撤并后承贷主体发生变化,原借款凭证失去原有法律效力,致使金融部门讨债无门。

经济问题范文2

[论文摘要]信用是随着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从2002年“信用提案”第一人童石军提交《关于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提案》到今天,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向我们透视信用一旦恶化将应运而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失信行为一旦持续下去,信用问题将会套牢整个社会。

人民银行包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课题负责人:范满志,成员:范满志,成晓玲,刘雅琴,执笔:刘雅琴

一、信用环境亟待改善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理论”即人为的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玻璃窗户,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最后造成一种无序的局面。近年来,“破窗理论”在我国作用的效果越来越明显。由于信用破坏者没有得到及时适度的惩罚,搭失信便车的事屡见不鲜:经济纠纷和债权纠纷案件逐年增多;不断翻新的假货迫使百姓选择超前储蓄放弃即期消费,由逃废债务、合同欺诈、劣质假冒等失信行为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增长率。

从整个社会看,计划经济时代的信用仅为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手段,造成信用制度基础薄弱;经济转轨初期的信用微观主体在法律上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格化;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市场经济新的道德规范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全性直接诱导失信行为频繁发生。例如市场经济中揭出的大案、股市中现出的黑幕、安然公司的破产等无疑都与信用问题直接有关。

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看,构筑信用经济关乎市场经济的成败。随着改革的深入,粗放增长方式带来的边际效应进入加速递减阶段,集约式增长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政府已经能够承担起解决信用问题可能付出的高成本。因此,政府不能再忽视社会生活中日益严重且影响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信用缺失问题,应该采取理性的决策,同时诱导其他相关因素改变博奕结果。

二、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

第一,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欧美国家,信用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证,发达国家中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为银行的大量富余资金提供了最佳投向,同时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长期对个人信用的漠视,我国虽然从1999年起在上海开展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业务,但很多地区公民的信用记录仍为零,滞后的个人信用制度成为制约消费贷款的“瓶颈”。

第二,企业信用状况不佳。一是向社会提供劣质假冒商品,拒不履行合同承诺,侵犯他人商标权。二是利用变更法人代表、资不抵债、兼并、解散、破产、多头开户等手段套取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三是在破产时采取“大船搁浅,舰板逃生”先分后破;否认抵押贷款中“抵押”的法律效力;借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前的“真空时空”,隐蔽、私分或转移财产;资产评估不实,职工安置费用高,破产费用开支大;拍卖不规范,低于评估价出售破产财产的方法,肆意逃废银行债务。

第三,银行信用监控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由于银行业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使传统的货币概念和测量口径趋于失效,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削弱了金融监管当局的监控能力;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存在评价工作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不足、指标数据来源有缺陷及评价指标的设置不够健全的问题,直接影响银行贷款质量下降。

第四,体制改革中信用问题突现。随着乡镇机构的撤并、人员精简等体制改革的逐步落实,旗县区银行在金融债权管理方面存在清收难、转化难、保全难的问题。其一,基层机构撤并后承贷主体发生变化,原借款凭证失去原有法律效力,致使金融部门讨债无门。

第五,信用缺失阻碍电子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是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相关利益主体不可回避的一个商业命题,由于缺乏与信息产业相适应的信用环境致使网上金融发展缓慢。就信用卡而言,其业务在制度法规、核算手续、监督管理等方面不健全,而且信用卡作案的频频发生使人们怀疑其“信用”程度。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安全性决定了消费者选择传统结算方式。与实体经济一样,离开信用这一基础,会使电子商务的交易额缩减、交易成本增加、发展难以为继。电子商务系统的特性表现出虚拟经济对信用的需求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三、构建信用管理体系的思路

(一)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引导社会信用。首先,要加强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制定的政策法规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因领导变更而推卸政府承诺,要切实有效的维护产权。其次,要明确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相应的管理目标和内容;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管制范围和程度,引导市场主体进行制度选择与创新。第三,以市场经济为中心建立相应的道德价值秩序。加大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教育。第四,应协调并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建立相对完整的资信数据库和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推动和保障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网络交易的安全与信用,并通过立法的方式为网络经济提供刚性的信用规则,推动互联网行业的稳步发展。第五,增强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监督与服务功能,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并将其与失信档案共同纳入法律管理办法。第六,要以诚信为基础建立高效率的城市市场,创造诚信的投资环境以提升城市竞争力。

(二)健全信用法制,确保政府、银行、企业多方共赢发展。我国应在信用立法方面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改变现有的维护信用的法律条款在多部法律中被涉及的现状,制定信用方面的专门立法,建立有效的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的法律机制,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同时借鉴国际银行业成熟、有效的评级方法,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使政府、银行、企业多方在开放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公平的享有和使用信息资源,从而达到多方共赢发展的目标。

(三)强化企业自身素质,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首先,现代企业要以诚信为重要的经营理念,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新型资本的重要性。其次,在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时,把信用贯彻到内部管理、客户服务、员工教育、同业竞争中,形成强大的信用约束机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信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有注册会计师认可的财务报表,加大企业信息的透明度。第三,建立“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3”指企业内部三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即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与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1”指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经济问题范文3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进一步加快,网络经济以其跨时空的特点渗透到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对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改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地区经济差距的缩短及就业结构的优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重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提高认识,革新观念,转变方式,把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经济作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始终保持竞争力切入点。

二、网络经济概述

对于网络经济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从各自的认识和思考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很少有人对网络经济的内涵能够进行明确的阐述。在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及网络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研究问题上,学者们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导致所得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理解和定义,大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这些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中的差别,有的是来自视角的不同,有的是来自表述的差异。基于不同学者对网络经济的定义,大致可以将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其一,以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为基础载体。其二,信息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作用于经济发展之上,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便捷的经营途径和最完全的商业信息,降低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其三,网络信息不仅仅对微观经济发生作用,同时也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基于以上的理解,本文认为网络经济是IT技术(包括与计算机及相关通讯行业的软硬件技术)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普遍适用,在经济发展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时效性更强的市场信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生活帮助,将人类的经济社会与人文社会通过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从而改变经济社会及人文社会的发展方式。这种在网络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即为网络经济。与以往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直接性: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传统营销模式开始发生转变,网络实现了由生产终端到消费终端的直接连线,大幅度削减了传统营销模式中的中间商的利润分成,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

2.快捷性:传统经济发展模型中,经济信息的传输需要通过实物载体来进行,而通过互联网为虚拟载体则大大缩减了经济信息的传输时间,增加了经济活动的快捷性。

3.渗透性:信息技术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并且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产业间融合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

4.外部经济性:网络经济阶段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信息资源以其更新快、传播快、可重复利用、可共享的优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持续性:信息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往往被一个所有者所掌握,它具有着资源的共享性,这一特点与实物显然不同,能有效地防止传统经济中对有形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符合现阶段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6.全球性: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计算机网络逐渐成为了一个覆盖全世界范围的虚拟世界,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使得世界经济与覆盖在这个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世界计算机网络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

三、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个体开始参与到网络经济大潮流之中。自从1994年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到现在,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的网站总数,已悄然攀升至323万个,相比较之下比2008年末增长了7.4%。另外,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张,到2011年5月份这个数目已经攀升至5.05亿,普及率达到37.7%,手机网民数量达3.4亿。诚然如是,网民规模迅速扩大之下却掩藏着另一个与其毫不对称的关键问题,那就是网络环境要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发达国家。这两个本应该和谐发展的要素出现了不和谐的问题,这就不断的在向我们昭示,要想推进我国网络信息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好互联网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

从我国互联网环境的组成来看,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即出口带宽、网站、IP地址等资源环境,其二、即网民对于网络的选择心理及对待态度,这种态度和心理直接关乎到用户对于网络的信赖程度。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只有不足30%的网民信任网络世界,接受网络交易,而剩余的超过70%的网民则处于对于网络的摸索状态,接受网络但不接受网络交易,在网络注册时也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这种基于网民对于网络的不信任,严重的制约着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发挥出来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故而,要想实现我国网络经济的全面腾飞,就必须不断的提高网络经济的可信度,提高网民对于网络经济的忠诚度。随着我国网民普及率及网络域名占比的逐年增加,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经济占GDP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这一比重在2010第一季度达到了0.44%,同比2009年第一季度的0.31%,上升了0.13个百分点。尽管这一比例仍然很低,但从增长趋势来看,网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网络经济问题研究邱雪茹重庆市梁平县委党校摘要:本文首先从网络经济的定义及特征出发进行了探讨,然后,分析了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指出了我国网络经济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今后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会逐步显现,尤其是在国家政府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网络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融合,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宠。我国互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信息基础建设薄弱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起步较晚,尽管在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研发力度的缺乏以及西方某些方面的技术封锁,目前我国网络建设的规模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远远不如。因此,要想促进我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不断完善网络基础建设,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金融电子化水平低,资金流通方式较落后数世纪的实物交易对我国人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远非才兴起不足半个世纪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可比,人们对电子商务一般持有的都是观望态度,缺少电子支付习惯,妨碍了网上交易的开展。因此,要想促进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不断的提高网络资金流通的可靠性,让更多的人体验到网络经济的方便性、快捷性,进而让更多的消费人群选择电子支付,选择电子商务。

3.网络技术相对滞后,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中国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较为迅速,但在高端技术仍然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基础和支持,在技术标准和规则上全面受控于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带来了严重的网络经济安全问题,如企业商业信息安全、企业资金安全、企业产品流通安全、企业客户信息等等。没有安全保证的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无稽之谈。因此,要想推进我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是首要问题。

4.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由于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全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对网络犯罪的查处力度不够等原因,很多不良分子都将作案途径转移到了网络上来,这给网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此,要想我国的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的完善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剔除出去。

5.企业用网观念不强在网络经济模式下,网络所担当的就是虚拟世界中的市场角色,无论这个市场多么成熟,在没有企业进入之前,它就只可能处于冬眠状态。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对于刚刚兴起的网络经济都保持警惕,或不愿意投身于网络经济,或将网络经济仅仅当作一种新的营销手段,而不能将网络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缺乏对于网络的信赖。诸多企业认为上网无利可图,或者本大利微,企业信赖问题就成为了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6.信用问题网络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信用问题也是阻碍网络经济的一大瓶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经济的信息虚假、信用欺诈、厂商和消费者的信誉是阻碍网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是造成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和网络配送受阻的重要原因。

四、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虽然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巨大,针对我国目前网络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发展思路和创新观念。网络经济的发展只着眼于国内发展产业的一般顺序,而要立足于全球竞争,就必须从政府、环境、体制、立法、等综合的角度出发,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切实抓紧和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实现网络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2.立足国内,制定适宜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由于世界各国存在着文化、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差异,以及各国的网络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模仿其他国家以谋求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针对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消费习惯和文化习惯,制定相应的网络经济政策,才能使网络经济在中国有独特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3.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各国发展网络经济的实践经验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网络经济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速宽带网,重点建设宽带接入网,努力提高网络覆盖面,提高网络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4.做好网络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宏观指导。政府要通过统筹协调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制定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及长远规划,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制定与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法律,在消费者保护、知识产权、及网上交易的税收问题等方面应做出相应的规定。但同时也要注意政府对于网络经济的控制的度的问题,要紧抓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这一精髓,尽放权于企业。

5.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网络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树立全球化的观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整合我国的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市场的重新划分,建立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也要放眼于国际,不断的加强国际网络信息交流,利用国际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来发展国内网络信息技术。

6.加强网络经济宣传和人才培养。目前,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一大问题就在于专业人才的稀缺。因此,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加大对于网络信息与市场经济混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着手培养一大批专业素质够硬、实践能力够强的网络经济型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改革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提高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待遇,吸引人才回国。

经济问题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二、科学评价,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1.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机制的基本思路。一是理论评价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建立评价机制包含两种类型:理论评价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原理入手,从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操作型评价偏重于研究区域的实用性,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循环经济更加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因此,从“3r”准则出发,设定三个类指标,建立评价机制:(1)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环境质量。(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旨在评价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总量上实现高速度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科学文化水平。(3)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则是利用各项环境质量指数,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应考虑五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应包括人均GDP(绿色GDP),低能耗、高产出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工业废弃物和垃圾为生产原料的循环类型企业产值,循环经济增加值(指循环经济部门总产出扣除总消耗后所创造的新增价值)。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应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耗水量、耗电量等。用以表明单位能源利用率。三是污染减量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废气排放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等。主要说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四是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率、回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等,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应包括环保投资指数,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绿色能源占总能源比例,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投入和保护情况。

三、完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坚持制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改变外部不经济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政策、合理的费用机制。如政府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收费和税收机制等。只有通过制度安排,通过市场机制,企业才会去追求经济的循环。

经济问题范文5

尽管如此,重庆经济发展总量之所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在下游,经济发展速度排在中下游,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短板”。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透析重庆民营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

重庆民营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步发展期(1978年―1987年)。党的后,国家和重庆市适当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政策相继出台,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一大批城乡居民开始从事个体经营。

徘徊调整期(1988年―1996年)。1988年全国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因社会政治背景起伏较大,重庆民营经济发展也不稳定。

稳定成长期(1997年―2005年)。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清除了思想障碍,极大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而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更是给民营企业稳定成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这三个阶段也可以看成为民营经济“松绑”的“三步曲”:后,捆绑在民营经济身上的有形绳索一圈一圈被解开,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悄悄发展”,至90年代中期是“允许发展”,至2005年又可分为“开放发展”和“扶持发展”两段。

重庆民营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全国各省份中也只能居中下游,甚至总量不及沿海一个经济发达省份的十分之一。这既说明重庆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也说明其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从重庆民营经济现状结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看到,重庆民营经济相对集中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限制少、投入小、见效快、附加值相对高的产业切入。第一拨是饮食、百货,第二拨是摩托车及零部件,第三拨是房地产。后期也有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高新产业项目、交通运输项目、咨询服务项目的,但其规模都有限。还需要看到的是,至今全市年产值上百亿元的民营企业屈指可数,连由本土到国外发展跨国公司的世界500强“预科班”学生都没有。

重庆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除历史因素及内地区位等因素外,主要还在于发展环境和自身素质。在笔者看来,发展环境与自身因素的“短板”总成中,前者占七成,后者占三成。

从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来看,虽然总体向好,但留存在一些部门和部分公务员身上的轻视民营经济的旧观念犹如无形的绳索,至今仍缠绕着民营经济,使民营企业经营者们触得到、捉不到,使纪检或司法部门看得到,但上不了“纲”、定不了“错”或“罪”。

从政府行为上分析,一些本应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的市级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见。在他们看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内外有别”,民营企业从来都是“外人”,为其办手续、办案子“照章办事”天经地义,但事实上却做不到位或根本不做,甚至有个别人还借机“揩油”,存在所有制歧视和身份歧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民营企业是市场主体,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国家机关与民营企业不再是“上”管“下”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起码是法人对等关系(执法程序等例外),但实际情况却普遍是一个办事员就可以随时对民企老板指手画脚,不服管就倒霉了。虽然政府机构的大多数工作人员也愿意为民营经济发展出力,但是一遇到工作规定与民营企业条件或问题有出入时,往往不是变通为民营企业开绿灯,而是简单的一个摇头、一个否定了事。有的工作人员态表得很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遇到风险就做得很差了。

从社会层面剖析,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既是地区经济发展中并肩前进的战友,又是利益各在的“战友”。因此,从重庆摩托车行业到客运市场,都可以看到此起彼伏的摩擦。在长期一“国”独大,工作、生活,亲戚朋友与国有企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一些市民总对民营经济看不顺眼,过去认为是搞歪门邪道发财,现在认为是胆子大淘了金。

诸如此类的意识和行为互相作用,使重庆民营经济发展处处碰“软钉子”,有苦难言。

必须看到,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也存在相当多的“短板”。

一是“知足长乐”,固步自封,发展理念或思想境界上存在“峡谷”意识。有的民营企业老板至今仍抱着“发展企业就是赚取利润”、“钱找到我这辈子够用就行了”等陈旧落后观念。不善于学习,也不想学习。二是机会主义盛行。很多民营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缺乏“深耕细作”的耐心,显得非常浮躁。如有的企业看到这几年房地产红火,就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涉足,结果投资分散,主业没做强,副业也没搞好。三是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的民营企业主没有树立“企业创造的是社会财富”、“发展企业是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认为自己富裕了是自己有本事,漠视员工福利,企业拖欠养老金等行为时有发生。四是相当部分民营企业制度不科学、不完善。我市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家族制度,在民营企业初创时期规模一般比较小时,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企业制度问题还不突出,但在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日臻成熟规范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缺陷凸显。

正是众多的社会环境和民营经济的小“短板”,构成了制约重庆民营经济发展的无形的大“短板”。

重庆民营经济出路何在

从重庆市情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民营经济的扩张期。据《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将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6%以上,到2020年将上升到66%以上。

民营经济发展也将为3100多万重庆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目前,重庆市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进入了民营企业,全市税收的40%来自民营企业。到2010年,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将达到760万人以上,到2020年上升到1000万人以上。到2010年税收将达到430亿元以上,到2020年上升到2050亿元以上。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民营经济是重庆的希望。

要进一步打好“直辖牌”,就必须促进重庆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就要进一步为民营经济“松绑”。

毫无疑问,首要的是依靠党政机关特别是各级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从创造发展环境的深层次问题讲,根本障碍不在下面,也不在机关工作人员,而在体制特别是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在等改革中等发展,要解放思想见行动,充分利用直辖市的体制优势,从重庆民营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在符合基本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科学而大胆地创新发展模式,调整行政办事制度。解决当前妨碍重庆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大“拦路虎”即“准入难”、“融资难”、“用地难”,都要求政府机关部门适度放低门槛,千方百计变通解决问题。举例来说,就重庆主城区客运市场变化看,国营公交车2000年为2710辆,2005年为5470辆,而民营公交车2000年为2010辆,2005年为564辆。由此可见,近几年在公交这个历史自然形成的垄断行业里,民营成分不仅未加大,而且受到排挤。笔者认为,下一步要在诸如城区公交、银行改革等领域,制订有效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突破民营经济准入条件的制度、观念障碍。

经济问题范文6

关键词:网络经济;中国经济;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2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进一步加快,网络经济以其跨时空的特点渗透到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对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改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地区经济差距的缩短及就业结构的优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顺应世界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重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提高认识,革新观念,转变方式,把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网络经济作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始终保持竞争力切入点。

二、网络经济概述

对于网络经济的定义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从各自的认识和思考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很少有人对网络经济的内涵能够进行明确的阐述。在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及网络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研究问题上,学者们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导致所得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理解和定义,大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这些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中的差别,有的是来自视角的不同,有的是来自表述的差异。

基于不同学者对网络经济的定义,大致可以将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其一,以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为基础载体。其二,信息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作用于经济发展之上,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便捷的经营途径和最完全的商业信息,降低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其三,网络信息不仅仅对微观经济发生作用,同时也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基于以上的理解,本文认为网络经济是IT技术(包括与计算机及相关通讯行业的软硬件技术)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普遍适用,在经济发展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时效性更强的市场信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生活帮助,将人类的经济社会与人文社会通过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从而改变经济社会及人文社会的发展方式。这种在网络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经济形态,即为网络经济。

与以往传统经济相比,网络经济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直接性: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传统营销模式开始发生转变,网络实现了由生产终端到消费终端的直接连线,大幅度削减了传统营销模式中的中间商的利润分成,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提高了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

2.快捷性:传统经济发展模型中,经济信息的传输需要通过实物载体来进行,而通过互联网为虚拟载体则大大缩减了经济信息的传输时间,增加了经济活动的快捷性。

3.渗透性:信息技术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并且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产业间融合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

4.外部经济性:网络经济阶段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信息资源以其更新快、传播快、可重复利用、可共享的优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持续性:信息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往往被一个所有者所掌握,它具有着资源的共享性,这一特点与实物显然不同,能有效地防止传统经济中对有形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符合现阶段我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6.全球性: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计算机网络逐渐成为了一个覆盖全世界范围的虚拟世界,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使得世界经济与覆盖在这个网络中的每一个个体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世界计算机网络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

三、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个体开始参与到网络经济大潮流之中。自从1994年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到现在,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的网站总数,已悄然攀升至323万个,相比较之下比2008年末增长了7.4%。另外,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张,到2011年5月份这个数目已经攀升至5.05亿,普及率达到37.7%,手机网民数量达3.4亿。诚然如是,网民规模迅速扩大之下却掩藏着另一个与其毫不对称的关键问题,那就是网络环境要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发达国家。这两个本应该和谐发展的要素出现了不和谐的问题,这就不断的在向我们昭示,要想推进我国网络信息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好互联网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

从我国互联网环境的组成来看,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即出口带宽、网站、IP地址等资源环境,其二、即网民对于网络的选择心理及对待态度,这种态度和心理直接关乎到用户对于网络的信赖程度。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只有不足30%的网民信任网络世界,接受网络交易,而剩余的超过70%的网民则处于对于网络的摸索状态,接受网络但不接受网络交易,在网络注册时也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这种基于网民对于网络的不信任,严重的制约着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发挥出来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故而,要想实现我国网络经济的全面腾飞,就必须不断的提高网络经济的可信度,提高网民对于网络经济的忠诚度。

随着我国网民普及率及网络域名占比的逐年增加,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经济占GDP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这一比重在2010第一季度达到了0.44%,同比2009年第一季度的0.31%,上升了0.13个百分点。尽管这一比例仍然很低,但从增长趋势来看,网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会逐步显现,尤其是在国家政府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网络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融合,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宠。

我国互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网络信息基础建设薄弱

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起步较晚,尽管在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研发力度的缺乏以及西方某些方面的技术封锁,目前我国网络建设的规模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远远不如。因此,要想促进我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不断完善网络基础建设,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金融电子化水平低,资金流通方式较落后

数世纪的实物交易对我国人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远非才兴起不足半个世纪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可比,人们对电子商务一般持有的都是观望态度,缺少电子支付习惯,妨碍了网上交易的开展。因此,要想促进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不断的提高网络资金流通的可靠性,让更多的人体验到网络经济的方便性、快捷性,进而让更多的消费人群选择电子支付,选择电子商务。

3.网络技术相对滞后,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中国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较为迅速,但在高端技术仍然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基础和支持,在技术标准和规则上全面受控于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带来了严重的网络经济安全问题,如企业商业信息安全、企业资金安全、企业产品流通安全、企业客户信息等等。没有安全保证的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无稽之谈。因此,要想推进我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是首要问题。

4.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由于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全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对网络犯罪的查处力度不够等原因,很多不良分子都将作案途径转移到了网络上来,这给网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此,要想我国的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的完善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剔除出去。

5.企业用网观念不强

在网络经济模式下,网络所担当的就是虚拟世界中的市场角色,无论这个市场多么成熟,在没有企业进入之前,它就只可能处于冬眠状态。然而,我国许多企业对于刚刚兴起的网络经济都保持警惕,或不愿意投身于网络经济,或将网络经济仅仅当作一种新的营销手段,而不能将网络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缺乏对于网络的信赖。诸多企业认为上网无利可图,或者本大利微,企业信赖问题就成为了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6.信用问题

网络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信用问题也是阻碍网络经济的一大瓶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经济的信息虚假、信用欺诈、厂商和消费者的信誉是阻碍网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是造成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和网络配送受阻的重要原因。

四、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对策

虽然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巨大,针对我国目前网络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发展思路和创新观念。网络经济的发展只着眼于国内发展产业的一般顺序,而要立足于全球竞争,就必须从政府、环境、体制、立法、等综合的角度出发,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切实抓紧和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实现网络经济的跨跃式发展。

2.立足国内,制定适宜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由于世界各国存在着文化、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的差异,以及各国的网络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模仿其他国家以谋求网络经济的发展。必须针对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消费习惯和文化习惯,制定相应的网络经济政策,才能使网络经济在中国有独特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3.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各国发展网络经济的实践经验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网络经济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速宽带网,重点建设宽带接入网,努力提高网络覆盖面,提高网络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4.做好网络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宏观指导。政府要通过统筹协调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制定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及长远规划,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制定与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法律,在消费者保护、知识产权、及网上交易的税收问题等方面应做出相应的规定。但同时也要注意政府对于网络经济的控制的度的问题,要紧抓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这一精髓,尽放权于企业。

5.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网络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树立全球化的观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整合我国的优势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市场的重新划分,建立国际竞争优势;同时也要放眼于国际,不断的加强国际网络信息交流,利用国际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来发展国内网络信息技术。

6.加强网络经济宣传和人才培养。目前,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一大问题就在于专业人才的稀缺。因此,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加大对于网络信息与市场经济混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着手培养一大批专业素质够硬、实践能力够强的网络经济型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改革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提高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待遇,吸引人才回国。

7.加强网络经济环境建设,提升国民发展网络经济信心。国家要继续完善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法制环境,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第三方认证中心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特别要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展示了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消极因素。因此,要想发展网络经济的积极作用,首先要解决网络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做出相应战略调整,加快网络基础建设,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郭东珲.谈谈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J].科技传播,2010(23).

[2]刘明涛.浅析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J].才智,2008(07).

[3]乌家培.关于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问题[J].宁波经济丛刊,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