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 职业道德教育 改革发展突破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84-0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如下趋势,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由于生源、经费等问题,发展后劲不足,举步维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继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性。而作为其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
一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从而形成了“热衷于对这些职业道德知识与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职业道德语言和知识气泡”的不良现象。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做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做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第三,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首先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第四,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绝不能远离学生或脱离学生,要提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话,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以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职校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引导职校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基本目标,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等培养为重点”。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的“四有一忠”素质教育(四有指有文化、有素养、有责任、有纪律,一忠指忠于企业)与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虽一再被提起、强调,但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并加快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选拔、培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工作素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从事职业道德教育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改进教学方式,变单纯授课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
针对“90后”中职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长期以来被冠以“差等生”的代名词,自尊心饱受伤害、学习兴趣不浓的实际状况,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应广泛使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概念、知识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3.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向社会学习,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职业道德教育应贴近专业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专业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应学会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的特征,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我国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自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清思路,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不久的将来,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职教论坛,2011(10):9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范文2
同志们:
我们××*质量技术监督局,是一个团结务实的一个集体。从我们的工作特点来看,依托的是技术机构,运用的是技术手段,对质量问题(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政府执法部门,我们工作中技术的显然至关重要。没有发达先进的科技手段和领先的技术设备,实现科学、公正的监督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不容置疑。但除了技术手段的重要支撑外,还有工作中还要有一个支撑也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我们职业道德建设。也就是说,我们质量技术监督局,既需要技术机构的支撑,这是公正执法的基础,还需要职业道德的支撑,这是公正执法的保障。版权所有
在服务监督过程中,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职业道德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呢?这是因为,我们在执法过程中,都是由人的因素在起作用,再公正的法律再精确的技术都是通过人来发挥作用的。我们所监管的对象,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加工企业;无论是企业的计量器具还是医院用的检测计量仪器,或是每个单位使用的特种设备,都是我们监管的对象,复杂多样,情况千差万别,要实现全覆盖的监督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下,政府如何转变职能,由过去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过去的集中管理,转变为监督管理,有许多问题在工作实践中需要探讨,需要研究。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就不可能到位,监管职能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在执法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条例、规章,都有一定幅度范围,对行政相当人如何做到公正、准确、适度,除了要求执法人员对行政法律、法规和条例、规章,有相当的熟悉外,还必须有一颗公正、正直的心,这就要求我们执法人员必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公正度事,廉明裁事。
无论哪个县市,监管的任务都很繁重,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两个安全的压力都很大,责任也很大,怎样把监管的任务完成好,把工作做得更有效,这既要开动脑筋,理清思路,想办法,找到监理工作切入点,还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对我们全州质监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技术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各本系统执法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一刻也不能松懈。
首先,要重视加强局党组班子的建设。党组成员要成为本局职业道德建设的领头羊、带头人,要把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与全州质监系统工作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把执法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把培育团结敬业、公正廉明、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作为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范文3
关键词:道德与法律;情境;案例;实践
“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一线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职业高中教学中,怎样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本课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课堂中,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现就如何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活动做一阐述。
一、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该课的德育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佳。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设置教学情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兴趣。
设置教学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就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联系,巧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景。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提供诱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可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情景,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化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如在教学“塑造良好形象”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迪士尼影片《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他虽然是个弃儿,驼背、耳聋,长着四面体的脸、三角形的鼻子,相貌丑陋,但他却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以善治恶,受到大家的赞赏。这种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可以展示出直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出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如临其境,并引起他们的共鸣――心灵美才是永恒的美,教师再适时指导学生不应以貌取人,应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又如在教授“塑造良好形象,增添我们的魅力”这一内容时,由于见面打招呼的非正式和正式用语很多,也比较复杂,学生往往觉得缺乏新鲜感,对此没有兴趣。那么,教师可将一些影视剧作品中的场景综合为一段视频,并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这些在教材中显得繁琐枯燥的知识通过一段形象的视频展示出来,学生加以模仿,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对个人礼仪的感知、理解及应用。此外,学生课后可适当运用所学的表达方式与同学对话,不仅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练习,也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还可以创设故事情景,加深认识。和教材内容相关的笑话、成语、寓言、传说等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小故事。
二、案例教学加深理解
教育部颁布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可见,在该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设计案例教学,能够加深中职生理解所学知识。在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尽管学生有时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讲到《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一课时,给学生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的影像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爱岗敬业的含义和意义,再播放一段蓝领专家孔祥瑞和爱岗敬业模范许振超的事迹资料,有助于学生对“精业”的理解,启发学生做事情要精益求精,不能一知半解,要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法还能培养中职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案例教学法还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亲自体验感受,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却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间的距离。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者角色定位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责。教育者主要包括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两者的角色既相异又互补。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并非单纯行政人员,从岗位职责看,辅导员更加偏重管理服务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肩负重要职责;任课教师主要包含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属于教身份,专业课教师的岗位职责更加偏重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偏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别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2教育者协同作用发挥现状研究
本论文将研究范围聚焦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开展了调研和访谈,围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作用发挥问题展开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研究结论。
2.1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认知度不高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可见,当前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如何发挥教育者的作用的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参考价值较高的研究资料不多。一是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点在于强调教育者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不论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还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多泛泛而谈育人理念,强调教师有育人的职责,专门针对职业道德教育展开教育者协作体系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成果少,主要表现在操作方案过于理论化,可操作性不够强,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研究没有找到有效的教育载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工作机制。
2.2教育者作用发挥未形成合力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可见,当前教育者之间尚未形成教育合力,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教育者打单独斗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都不高,教育研究缺乏与职业特点的紧密结合,较少涉及职业道德认知、道德理论方面的教育研究。任课教师仅在专业课教学中偶尔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普遍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较少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较为深入的职业道德教育分析;辅导员则更多从职场礼仪、职场文化等角度泛泛而谈职业规范。总体而言,当前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既缺乏与专业特点的紧密结合,又无法满足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层次需求,系统性尚有待完善。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在关于教育形式、教学手段的调研中得出相关结论可见,绝大多数师生都更加青睐实践体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形式,更加认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讲讨论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形式,但这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被调研师生一致认为当前的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3教育者协同机制研究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培养
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成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明确育人角色,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教书和育人两者不可偏废,要正确处理教学、研究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教学和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育人服务,不能将三者割裂而行。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在德性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育人过程中。
3.2协调发挥教育者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作用
构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同配合机制。显性课程,诸如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都包含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元素,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结合自身所承担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显性课程的教育活动中也包含着隐性教育的元素,教师在课程教学准备、研究、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隐性课程,诸如校园文化、职业道德典型案例等都渗透着职业道德的元素,同样需要教育者们形成合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以校园文化为例,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在文化育人环节肩负了重要使命。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反映,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应当熟悉和认同本校的校园文化,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达到育人效果。为师者应当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格、科学的管理水平、健康的人格修养等等。
3.3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范文5
关键词 职业道德教育 实效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指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成果,是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实际状况,反映了职业道德教育对教育对象的职业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效果。
近年来,虽然高职教育在注重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大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这与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差距依然很大,加之当前职业道德教育本身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都严重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1.1 职业道德教育定位边缘化、荒漠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在科学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大潮里,人们普遍崇尚技术至上。而高等教育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强调科学技术的讲授。如此一来,高校的人文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就势必式微。同时,道德的形成取决于环境,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对学生施以影响的示范和实践环境,其作用不容忽视。作为培养高技能一线人才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本是应有之义,然而成效更不理想,一方面,基于人才市场化的需求,高职教育片面强调技能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对高职生道德品质教育,忽视良好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基于把物质财富价值绝对化,崇尚技术至上的观念,在高职院校,作为德育课程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校园文件中始终处于反复强调的位置,而在实际工作安排中却处于“口头上重视,行动中漠视”的边缘化、荒漠化境地。
1.2 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迷失
基于人们对道德知识对人行为的规范性、约束性的理解,导致德育教师人本意识淡漠,漠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致使德育教育的主体性缺失。表现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就是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发挥,强调老师的讲授和道德知识的灌输。而道德是见于行动的意识现象,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讲授的道德知识虽便于学生掌握,但不利于学生内化升华并见诸行动。课堂如果多是填鸭式的知识的单向传输,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加之道德规范性的知识本身的知识性,平乏性,德育课堂必然缺乏生机和活力,于是乎便会出现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无动于衷的“正常”现象。
1.3 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内容泛化、更新滞后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普遍开设“两课”,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观我们的教材,“概论”课作为党史教材,不可能关注职业道德教育。就思想道德修养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来说,多是有关职业道德的一些通识规范、道德原则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和爱岗敬业的意义等,很少针对具体的专业、职业,分析职业活动的特点,更没有具体职业道德的要求。而这些职业道德的一般性知识远远不足以让学生对本专业职业道德建立起价值认知,他们也无法进行本职业的道德建构。同时,单凭一两个章节的内容根本不可能涵盖职业道德教育的真正内容,充其量也只能是走马观花的点缀式的泛泛而谈,更不可能要求涉及到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和具有专业性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在当前很多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材必须不断因时因课的更新而更新,及时探讨有关专业的相关从业规范和人文关怀,让从业者真正具有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否则教材中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覆盖面狭窄,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可能让学生产生职业道德意识。
1.4 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流于形式
道德养成既依赖于认知,也依赖于实践。没有“知”的“行”注定是盲目的,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关注实践环节,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说教上。而现实中高职院校的德育实践多流于形式,基本处于无效或低效高耗状态。具体表现在:很多学校进行了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组织社会调查等尝试,但所占比重都很小。很多老师基于场地、组织、设备及人力财力的局限习惯于开展课堂教学,不乐意费周折去落实实践环节,致使课堂教学脱离实践;在有些看似开展得红红火火的活动,诸如:各类奖项的评选、困难补助等却因为人为原因弄虚作假,造成管理和组织的不公正、不合理,乃至作秀成了对德育功效的诋毁或冲击。与此同时,作为高校的社团活动,本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活动的宗旨和目标多数与教学活动相分离,也多与德育课程认知不一致,结果往往导致活动组织者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得到而不重规则的倾向。以至于有许多活动都成了为活动而做的活动了。如此一来,在学校,经常发生为了参加活动而翘课的现象。
2 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高耗低效的问题,必须采取针对有效的策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1 加强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
主体性道德人格就是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道德灌输式教育,它比较注重内化和自行,强调拉动“成长内需”,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养成。目的是将学生从各种各样的物质的、本能的奴役与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主、自立、自信的现代人。在社会价值观多元背景下,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是思想单一的空壳人,他们在进入学校前已经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类信息的浸染,要增强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其教学方式就要与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相适应。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摒弃原来的“师道尊严”,贯彻课堂民主,既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又要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尊重关爱学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养成和职业道德的内化。同时,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坚持教育的社会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让学生根据不同职业要求扮演职业角色,换位体验角色要求,为将来真正进入职业做准备。
2.2 坚持科学灌输和隐形渗透的结合
学生的道德观念不可能在实践中自发地生成,职业道德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必须依靠系统教育和科学灌输,同时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灌输教育与隐形渗透结合起来。一方面,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教学,充分突出学生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的发挥,强化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将教学内容拉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思想实际和职业实际,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理解职业道德规范、提升职业道德意识和内化职业道德体验。另一方面,做好技能培训与人文教育沟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结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让职业道德教育的隐形渗透无孔不入。
2.3 注重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价值观的培养,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也应是其应有之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历练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还可加深其对职业道德原理的理解,进而增强他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引进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案例,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针对案例,现身说法,探讨作为企业员工应该如何遵循职业道德而又不危及社会持续发展。典型的做法诸如两难故事法、澄清法、公正团体法等。这些方法旨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刺激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来强化职业道德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形成职业道德推理能力。
2.4 创设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
环境能够塑造人。道德的形成取决于环境,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对学生施以影响的示范和实践环境,其作用不容忽视。职业道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切实营造教育氛围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让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潜移默化。为此,作为高职院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用一些具有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引导熏陶学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让教师真正发挥其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示范作用;强化校园民主管理,严格要求,弘扬传统文化中优良的职业道德传统。切实实现校园绿化、美化、现代化。作为社会要重视与学校教育搞好沟通与协调,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搞好城市公园、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肖平.理工科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现状;途径
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它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平,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于整个社会、企业以及自身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一、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猛,学校的办学规模也是连年扩大,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职业道德素养却令人担忧。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拥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企业的需要。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得,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然而,随着高职院的扩招,学生分数的不断下降,素质的参差不齐,信息化、网络化的渗透,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职院校更是如此。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被忽视或仅仅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的状态。在现实的教学安排中,职业道德课大多由非专业教师代授,忽视了学生参与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讲授过程中,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或忽视了结合职业院校的特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满堂灌,空洞的理论说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达不到预期的德育教育效果,更难以满足企业、社会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和标准。
(二)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影响德育质量
职业院校是培养和服务一线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是其主要特色。而在现实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仅仅停留在了对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技能培训上,没有清晰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没有围绕职业院校的特色制定具体可执行的职业道德教育操作规范。同时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死板和单一,考核多半以理论考试为主,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2]。
(三)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创新不够,职业道德教育时效性不够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观念滞后,没有具体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方式和手段陈旧,缺乏创新性。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就很难取得成效。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理论上的灌输,缺乏与企业、行业的有效沟通,学生不了解、不知晓企业、行业的文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进行和良性互动。
三、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社会、学校、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一)国家的鼎力支持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保驾护航
高职院校一般都有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践基地,这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有利场所。所以,需要国家在政策、经济、制度上的全力扶持和倾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以长期与高职院校开展稳定、持久的实践教育活动,免费让学生进企业、行业实习,让学生处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感受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和规范,使学生在实习中学习员工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发挥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同时,通过“引进来”,把企业、行业的道德模范引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充分发挥讲堂文化的渗透和熏陶作用,让学生在理论课堂之外领悟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因此,在对高职学生展开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们提供相关的社会实习的机会,增强学生们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同时领悟在社会职场中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内心和精神层面都要求自己朝着合格职业人迈进。
(二)发挥学校的主导优势,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和地位
高职院校因其特殊的职业特点,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们灌输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不畏艰难的精神,锻炼学生们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要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团队合作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加强就业前的指导和相关培养,提升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发挥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渠道作用,“两课”教育不容忽视,其开展的好坏也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是否有成效。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把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要求和规范更加系统化、课程化的向学生传达,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接受相关教育,更好的从理论和实践上有机结合,也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合格职业人。
(三)加强师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的模范典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教师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师德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激发他们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因此,学校应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在课堂内外都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的教师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把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