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1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观察组护理人员进行系统护理体格检查方法相关培训,并进行实地考核,通过考核后才能进入本次研究阶段。对照组护理人员不给予相关培训,单纯按照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体格检查,护理人员根据常规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对对照组患者开展护理体格检查,包括全身状态、头颈部、前和侧胸部、腹部、背部、四肢、步态以及腰椎运动等。观察组系统护理体格检查方法步骤,护理人员先开展生命体征测量,再根据头部、颈部、躯干、四肢以及会阴5个角度采取望、触、叩、听、嗅等方式开展体格检查工作。(1)头部体格检查,查看患者面部神情,判定患者意识状态;查看鼻腔、口腔、双耳等情况。(2)颈部体格检查,查看患者是否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针对气管切开患者,听诊肺部有无湿啰音,并查看组织伤口情况。(3)躯干体格检查,查看胸部外形及起伏情况,听气管部位有无湿啰音;查看腹部是否出现腹胀、腹痛情况;查看下腹部有无膨隆。(4)四肢体格检查,查看四肢活动状态,是否出现肿胀、畸形情况;查看骨骼隆突处是否破损;查看下肢皮肤情况。(5)会阴体格检查,查看局部是否出现异位、毁损、真菌感染等情况;针对留置尿管情况,查看尿管是否通畅、引流液情况等。
1.2观察指标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根据医院脑血管疾病标志物相关规范准则设计调查表,将各项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于调查表中,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分析[3]。观察内容包括:有无意识能力、呼吸形态判定、语言沟通能力、听力是否正常、各类导管有效性、皮肤受损程度、外阴是否异常等。认定一次性全面收集临床资料为体格检查成功,对2组患者一次性体格检查成功率展开观察对比。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学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珔±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患者一次性体格检查成功率100.0%,脑血管疾病意识清醒患者一次性体格检查成功率95.3%,总体一次性体格检查成功率96.0%;对照组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患者一次性体格检查成功率50.0%,脑血管疾病意识清醒患者一次性体格检查成功率73.8%,总体一次性体格检查成功率70.0%;观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脑血管疾病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依然有较为强大的代偿以及功能重组的能力。药物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但在早期积极建立神经修复以及代偿条件,能够让部分遭受到破坏的反射弧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重新塑造。开展护理体格检查对脑卒中患者的大脑有一定的优化改善作用,通过制定相应体格检查程序,让患者的大脑组织建立起侧支循环系统,使病灶附近的脑组织有重建效果,有效发挥大脑的重塑性能发挥。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初次发病短时间内出现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极高,同时病情再次发作致残、致死概率要超过初次发病。脑血管疾病一方面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和不便,还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经济负担。这就要求临床护理人员需具备良好的理论、操作水平,从而更好的提供护理服务,改善患者救治成功率。
本文结果显示,一次性体格检查成功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患者自身无法表达,需要给予科学、实用的系统护理体格检查方法。常规护理体格检查方法通常会出现遗漏情况,同时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缺乏有效的针对性,也未能结合护理问题展开护理体格检查;系统护理体格检查方法是结合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容易出现的不良情况和护理人员收集的护理问题,制定的适用于该类患者的体格检查方法。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2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植入综合征(es)也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是骨髓移植后常见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红皮样皮疹及非心源性肺水肿。自体骨髓移植后es的发生率为7%~55%,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es的发生率则高于自体骨髓移植。2008年9月,我院对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病人实施同基因外周血造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后出现高热、红皮样皮疹等症状,临床诊断为es,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人,女,33岁,于2008年9月1日以mdsra入层流室行同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病人入院血常规检查示:wbc 6.39×109/l,hb 68 g/l,plt 148×109/l。次日开始bucy预处理:马利兰(bu)0.8 mg/(kg·d),每6 h一次静脉滴注(移植前8、7、6、5 d),环磷酰胺(cy)60 mg/(kg·d)静脉滴注(移植前3、2 d)。9月10日回输其同卵双胞胎姐姐的外周血干细胞150 ml,单个核细胞数为3.28×108/kg。移植后3 d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常规检查示wbc 0.87×109/l。移植后6 d病人体温升高至39.4 ℃,轻度胸闷憋气,腰部出现暗红色皮疹,伴瘙痒,血常规wbc 0.09×109/l,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190 u/l,应用万古霉素2 g、泰能1 g抗感染治疗。移植后7~8 d,体温波动于39.7~41.2 ℃之间,胸闷憋气加重,全身皮肤出现密集暗红色皮疹并融合成片,剧烈瘙痒,血常规示wbc (0.07~0.11)×109/l,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159~561 u/l,谷草转氨酶138~169 u/l,血清总胆红素27.68~34.25 μmol/l,诊断为es,给予甲强龙40 mg/d静脉滴注,停止使用gcsf。移植后9 d体温逐渐下降至38.1 ℃,血清总胆红素10 μmol/l,谷丙转氨酶1 217 u/l,谷草转氨酶138 u/l,继续应用甲强龙治疗。移植后11d体温恢复正常,瘙痒减轻。移植后16 d皮疹消退,谷丙转氨酶降至117 u/l,谷草转氨酶降至14 u/l。移植后22 d血常规示:wbc 3.13×109/l,hb 70 g/l,plt 62×109/l,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病人入层流室后护理人员热情接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预处理方案以及化疗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消除病人对环境的陌生感和化疗的恐惧感。指导病人使用可视对讲系统与家人交流,减轻孤独感。护理人员应视病人为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同情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谈,给予精神支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es的发生加重了病人悲观、痛苦的情绪,而且高热和全身皮疹使其担心疾病的预后和容貌改变,产生心理失落感及恐惧、绝望心理。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倾听病人的烦恼,解答疑问,适当讲解es的有关知识,告知所采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及一些成功病例,使其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皮疹瘙痒剧烈时,病人烦躁易怒,这时护士要教会病人如何发泄怒气,敢于面对现实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等病人情绪稍稳定,与其谈论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听音乐、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告知病人皮疹会在疾病恢复过程中慢慢消退,减轻其心理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病情观察
监测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变化;观察并记录大小便的颜色、性状及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准确测量体质量、腹围,若出入量不平衡,体质量、腹围增加,应及时告知医师应用利尿剂。严密观察皮疹颜色变化及消退增长情况,观察病人的瘙痒症状有无减轻;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胸闷、憋气有无加重,有无呼吸困难等症状。听诊呼吸音变化及肺部有无湿啰音,警惕肺水肿的发生。
2.3 对症护理
2.3.1 高热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每4 h测体温一次,体温升高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解热降温药物,同时给予冰袋或温水擦浴物理降温;出汗多及时擦干,更换床单、被套和衣服,减少汗液对皮疹的刺激,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协助病人进食、饮水、大小便等,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
2.3.2 皮疹的护理
病人全身暗红色皮疹融合成片并伴剧烈瘙痒,遵医嘱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口服及止痒药物外用。应用5 g/l碘附与炉甘石洗剂每2 h一次交替擦拭皮疹处皮肤。剪短病人指甲,并告知禁止用手抓挠皮疹,以免皮疹破溃引起感染。做好皮肤清洁护理,隔日温水擦浴,避免用肥皂水、热水擦浴,更换被服,保证被服无菌、干燥、柔软、透气性好,以防刺激皮肤,加重瘙痒。
2.4 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临床症状较重,尤其包括累及肺部的各类es病人,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也很多。病人处于造血功能恢复期,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或加重感染,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病人有无咳嗽、咳痰、咽痛、尿痛等感染迹象;观察大便次数、色、量是否正常,定期作大便隐血试验检查,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观察病人有无胃部疼痛、烧灼感等,警惕胃溃疡、胃穿孔的发生;观察心率、心律、心电图有无异常改变,有无血压升高、头痛等症状,警惕高血压、心肌缺血的发生。
2.5 出院指导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3
[关键词]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化疗 PICC 并发症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81-01
经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某些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院血液科于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对70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实施PICC技术,进行化疗,其令人效果满意。而针对其出现的一些并发症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化疗患者,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19-80岁,平均49.5岁;其中急性白血病40例,恶性淋巴瘤20例,多发性骨髓瘤10例;置入导管长度43-55cm,导管留置时间50-364天,平均160天;65例1次穿刺成功,5例失败是因穿刺角度不当,而导致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92.8%。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50例,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10例。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选用德国前茂生产的PICC单腔导管一条,及常规静脉穿刺用物。
1.2.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o,为防止插管误入颈外静脉,指导患者头部偏向同侧贴近肩部,测量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至第3肋间的长度,为导管所至位置(即上腔静脉)的长度。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直径20cm,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冲洗并检查导管、扎止血带(需协助),用穿刺针以15°-30°角穿刺进入选择的血管,见回血后减小穿刺角度,再进入1-2mm,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从插管鞘内撤出穿刺针针心,将导管推入插管鞘,并缓慢推进至所量长度,从静脉内撤出插管鞘,再缓慢将支撑导丝撤出,接上可来福[1]。用20ml生理盐水抽吸见回血后冲洗管腔,脉冲式正压封管,用透明贴膜和胶布固定,置管成功后,局部压迫30min,并嘱置管部位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出血。记录穿刺日期、血管名称及置入长度等,最后经X线透视确认导管达到理想的上腔静脉预定位置,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2 结果
2.1 不同部位置PICC发生并发症情况。其中贵要静脉发生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1例,肢体肿胀1例,穿刺点渗血14例,穿刺点感染2例,导管异位1例,导管脱出1例。正中静脉发生静脉炎3例,导管堵塞2例,穿刺部位渗血10例,导管脱出1例。头静脉发生静脉炎5例,肢体肿胀1例,穿刺部位渗血5例。
2.2 PICC置管后并发症和发生率情况 静脉炎10例,发生率14.29%;导管堵塞3例,发生率4.29%;肢体肿胀2例,发生率2.86%;穿刺部位渗血29例,发生率41.43%;穿刺点感染2例,发生率2.86%;导管异位1例,发生率1.43%;导管脱出2例,发生率2.86%。
3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3.1 静脉炎 多发生在穿刺后1-7天。机械性静脉炎:由于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针、插管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性磨擦刺激而引发血管反应,处理应提高置管人员静脉穿刺的技巧,抬高患肢,给予湿热敷,每天4次,每次20分钟。细菌性静脉炎:处理以预防为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血栓性静脉炎:由于导管型号选择不当、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封管技术欠佳使血流形成血栓[2]。处理应提高穿刺水平及封管技术,鼓励患者适当活动置管侧的肢体,给予热敷、理疗、溶栓措施,必要时拔除PICC导管。
3.2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后首先检查外部因素和患者,导管扭曲打折时,一般阻塞部位在导管的体外段,经仔细检查便可发现,解除扭曲和打折即可解除阻塞。使用可来福2000型输液接头正压封管是防止某此药物残留在管腔,造成中心静脉导管阻塞的必要措施之一。特殊药品,如甘露醇,血液制品等,因其分子量大,粘稠性高,故容易粘附在导管腔内导致堵塞,输液完毕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有形成份的附着,可预防堵管。
3.3 肢体肿胀害原因是置管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病人紧张、导管刺激、没有适当活动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局部水肿、疼痛。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3.4 穿刺点渗血 主要原因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穿刺时血小板较低,部分患者出凝血异常。可作以下处理:穿刺完成后局部按压30min可有效避免穿刺点渗血,如仍有渗血可用冰袋加压冷敷局部止血; 穿刺点离血管要有1cm左右距离,让导管在皮下有一个过度,尽量避免直刺血管;置管侧上肢避免过频活动、用力; 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患者,血小板明显降低,易发生自发性出血,可通过输注血小板防止渗血。
3.5 穿刺点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或换药时局部皮肤和留在体外导管应严格进行消毒,定期换药,选择透气好、易固定及观察有无过敏反应的敷贴,每周更换敷贴1-2次,针口若有渗血、渗液,随时更换,保持针口干燥、无菌。
3.6 导管异位 文献报道,置管后最常见的异位是导管进入颈静脉[3]。在置管过程中,当导管头部到达肩部时,嘱病人头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贴近肩部,可避免导管进入颈静脉。胸腔内压力改变、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等均可致导管异位。因此,嘱患者置管肢体避免剧烈活动。
3.7 导管脱出 一定要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是“S”形或弧形固定,以便受牵拉时留有余地;更换敷料时要向心方向揭开敷料,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并作好记录;加强宣教,告之患者置管肢体不能负重或过度活动。
4 讨论 PICC是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一项护理新技术,因为其具有操作简捷、安全性高、维护简单,易推广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化疗患者的治疗。患者是否遵医嘱换药和冲管是影响PICC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因此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在PICC护理过程中只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护理和宣教,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满意率提高,护患关系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秀华,王丽娟.三项瓣膜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1.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4
【关键词】 呼吸系统;发热
【中图分类号】 R97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20-01
发热是内科诊疗工作中十分常见的症状,其原因按诊断学分类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发热是呼吸体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4例中男29例(53.7%),女25例(46.30%),年龄14~89岁;入院前发热时间1天~1年,平均15.80±34.69天;住院时间1~55天。
1.2 病情 感染性疾病49例,90.7%(肺炎24例,48.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18.3%;支气管扩张4例,8.18%;肺结核3例,6.12%;结核性胸膜炎3例,6.12%;肺脓肿2例,4.08%;脓胸1例,2.0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例,4.08%;COPD急性加重期1例,2.04%)。非感染性疾病5例,9.3%(间质性肺炎3例,6.48%;肺癌2例,2.82%)。
1.3 确诊 本组54例患者中有21例(38.8%)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而有23例(42.5%)患者需要进一步通过肺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共有3例(4.74%)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其中有2例(3.7%)可以确诊。本组共有8例(14.8%)患者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法确诊或患者因故拒绝行病理学检查的最终通过试验治疗明确诊断。
2 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38例,其中8例患者伴有潜在的而且较轻的疾病。存活的16例中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体格检查,其中6 例行内科或外科治疗,10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存活的16例中感染性疾病6例(37.5%) 、肿瘤1例(6.25%) 、非感染性疾病5例(31.25%) 、其它疾病4例(25%)。
3 讨论
3.1 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构成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内脏器官,正常成人每24小时吸入空气约10000L,而空气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而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因此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3.2 入院前发热时间、及发热程度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确定患者入院前发热时间对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定性诊断具有一定帮助。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起病急、病程、病程短,因此入院前发热时间一般较短。本组54例感染性疾病中入院前发热时间在1周以内的有29例(53.8%)。非感染性疾病多数起病缓慢、隐匿、症状不典型,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常常需要周转多家医院才能最后确诊,因此病程较长。本组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病程超过2周的有21例(55.26%)。需要特别指出,结核病(肺结核、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程较其他感染性疾病明显长。本组3名结核病入院前发热程度与其他49例感染性疾病入院前发热程度对比后发现,结核病在入院前发热体温37.3-38.0℃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性疾病,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在39.1-41.0℃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结核病组。此种差异反应出结核病在发热上以低热为主的特点。因此,入院前发热程度对于鉴别结核病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3.3 试验治疗的意义 试验性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很多,尤其痰结核菌阴性的肺结核或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在无法获得病理学结果时常常要进行试验性治疗。本组54例病例中其中肺炎24例、肺脓肿2例、肺结核3、结核性胸膜炎3例,根据临床经验,除化脓性肺炎外,其它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有效抗生素和药物治疗下,2-3周(不超过1个月)肺部炎症可完全吸收,但老年人肺炎吸收较缓慢,某些肺炎治疗不及时形成机化性肺炎,支气管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不易治愈,病灶存在时间较长。影像学捡查常将上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结核,下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炎,临床医生短时间难以确定是肺炎或是结核,不要急于抗结核治疗。发热伴有肺内炎性改变,有效的经抗炎治疗1周左右,或更短的时间体温降至正常,可诊断为肺炎;如果体温不降或由高热变为低热,则应怀疑结核的可能,可先用无抗结核作用的抗生素治疗,一边治疗,一边作进一步检查(结核菌,其它病原微生物检查),如果查出结核菌,立即改行抗结核治疗;如果已无发热,结核菌,继续按肺炎治疗,2-3周(不超过1个月)病灶完全吸收,则肺炎诊断可以成立;反之,肺部炎性病灶经抗生素治疗仍无吸收好转,甚或恶化,在除外肺癌阻塞性肺炎(纤支镜检查)应考虑肺结核,作一些辅助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测定等、抗结核试疗有效,验证诊断。如果根据放射诊断为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一个月内病灶完全吸收则不可能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炎症,病灶中有渗出,干酪坏死,吸收消散缓慢,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全吸收。
参考文献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5
Kong Xiumin(Department of Pathology,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Henan province,462000)
Abstract: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is a kind of study-practice-study teaching method, it focuses on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relies heavily on the writing of lesson plans.This paper takes one respiratory diseases:chronic?bronchitis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skill of writing the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Sandwich teaching method;Patholog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216-01
在医学院校中,病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是一门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课,属于形态学科,重点内容大多都是形态学的改变,有的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记忆有点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培养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有良好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医学生,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其中也尝试用Sandwich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初的英国, 不同于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法,是“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将病理学全部采用三明治教学还不现实,一是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让学生自学,比较困难;二是学生讨论时间较多的话,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上做一个筛选,选取难度适中章节。本文就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例来探讨Sandwich教学法。
具体实施方案是:教师开场白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汇报教师讲授及总结三明治教学评价及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呼吸系统疾病是病理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总论章节的内容,初步具备了分析病理变化的能力,所以本章可以施行Sandwich教学法。本文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初步探讨Sandwich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实践表明,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开展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选取授课对象为三年制专科临床专业,随机选取30人,课时为2学时,共计90分钟。具体实施办法是:
1.随机分组:课前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按照六人一组,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同小组的学生围在圆桌周围,以方便小组讨论。
2.开场白:围绕现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现在的天空没有了蓝天白云,而更像仙境,并且我们又多一个新的假期,就是雾霾假,雾霾为什么会放假?那就是因为雾霾会损伤呼吸道,引出今天的主题呼吸道疾病,这时候先带领学生简单复习一下正常支气管壁结构。通过这样的开场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提出这次课的学习目标:①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②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并发症;③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3.(小标题是什么?问题设置?)教师在最后要提出若干问题:提出的问题数量一般和小组数是一致的,我们本次教学就因此提出5个问题:①是不是感冒引起咳嗽咳痰就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②发生慢性支气管炎组织学结构有哪些改变?③咳嗽咳痰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④慢性支气管炎喘息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⑤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能引起哪些并发症?本章节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主要考查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及其病因,学生必须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第三个问题主要考查病理临床联系。第四个问题主要考查细支气管的组织学结构。第五个问题主要考查长期慢性支气管炎引起支气管、肺和心脏结构的改变及功能的改变。
4.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在规定时间内主要讨论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少加讨论。讨论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时间观念,锻炼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集中精力,理顺思路,互相协助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
5.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内拿出的对问题的共同意见,依次选派一个表达能力强的代表上讲台,充当老师角色,来进行讲解,学生代表发言讲解后,再由小组内成员或者其他组成员来进行补充。
病理学呼吸系统疾病范文6
1.细胞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更新和老化。
2.血液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定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及其机能及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液凝固与止血;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3.血液循环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血管生理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4.呼吸
肺通气和呼吸气体的交换的概念;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
5.消化与吸收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道激素;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和大肠内消化。
6.能量代谢与体温
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的概念,体温的正常变动及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7.肾脏的排泄
肾脏结构和功能特点;肾小球的滤过机能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机能;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过程及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排尿反射的概念。
8.感觉器官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视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9.神经系统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突触与突触传递的概念及反射的概念;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脑的高级机能。
10.内分泌与生殖
激素的化学本质、分类和作用机制;脑垂体的微细结构和生理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和生物学作用及甲状腺功能的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生殖内分泌的概念及调节。
二.生物化学
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结构与功能;酶原的激活原理和作用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维生素的作用。
2.物质代谢
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生物氧化的特点和类型;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糖尿病、饥饿时三大物质代谢的特点;代谢调节。
3.信息的传递
DNA的复制、损伤及修复;RNA的不对称转录和转录后的加工修饰;逆转录及逆转录酶的概念;核酶;翻译过程;遗传密码的概念;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及基因转录调控;基因重组的概念。
4.器官和组织生物化学
血浆蛋白的分类、性质及功能;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素的合成;肝脏在全身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胆色素的代谢,黄疽产生的生化基础。
三.病理学
1.细胞与组织损伤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发病机制;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形态特点及意义;坏死。
2.修复、代偿与适应
肥大、增生、萎缩和化生的概念及分类;再生。
3.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充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出血的概念、分类、病理变化和后果;血栓;梗死的概念、病因、类型、病理特点、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炎症
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机制;炎症的临床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和炎症的结局;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炎性肉芽肿、炎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肿瘤
肿瘤肉眼形态、异型性及生长方式;转移的概念、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生长的生物学、侵袭和转移的机制;肿瘤的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和肉瘤的区别;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常见的癌前病变;常见肿瘤的特点。
6.免疫病理
变态反应的类型和发病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分型及病理变化;自身免疫病。
7.心血管系统疾病
风湿病,心内膜炎,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肌病、心肌炎的基本病理变化;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8.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各种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疾病的病理变化;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各种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癌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9.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变化;慢性胃炎、溃疡病、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10.造血系统疾病
霍奇金氏病的病理特点、组织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学类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白血病的病因分类及各型白血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11.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血管间质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12.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肺外器官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病理变化;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肺外器官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血吸虫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13.其他
乳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甲状腺癌的肉眼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和扩散途径。
四.内科学
1.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结核性腹膜炎、炎症性肠病、胰腺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急性中毒的抢救原则;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心脏骤停和心脏性淬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心脏骤停的急救处理;心脏瓣膜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包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呼吸衰竭的分型、诊断,治疗;肺炎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军团菌肺炎、革兰阳性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肺脓肿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肺结核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胸腔积液、气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4.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疾病的症状、检查、诊断及防治原则;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疾病
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
7.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类风关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五.外科学
1.外科总论
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类型;输血的适应性、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预防;外科休克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变化、类型,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疼痛的分类、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外科感染;创伤;烧伤;良性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移植的基本原则和步骤;麻醉方法分类,常用物,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2.普通外科
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表现、手术适应证;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腹外疝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腹部损伤、急性化脓性腹膜炎、胃十二指肠疾病、肠疾病、阑尾炎、直肠肛管疾病、肝疾病、门静脉高压症、胆道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腹症、胰腺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脾切除的适应证;腹主动脉瘤和肢体动脉瘤、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