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的任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学的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范文1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商务英语教学 西方文化教学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务英语一跃成为了各大全日制高校的热门专业,受到许多优秀学生的追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与全日制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同步发展的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专业。目前,许多高校的成人教育都设置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建立了独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齐头并进,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经历着不断的变革,从早期的商务语境下的词汇教学已经发展到现在以交际教学法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发现均没有开设独立的文化课程。笔者也对已有的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如商务英语阅读),发现很少有涉及到文化领域的课文。也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缺失的。在当今全球化加剧推进的背景下,在全日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由语言交际向文化交际转变的趋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必须与时具进,意味着也要从语言交际教学向文化交际教学转变。

1.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现状及对文化的需要和期待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开设文化教学。为了突出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作了两项调查。调查一中,笔者设计了10道关于文化的选择题用来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其结果由以下图表显示。

第二项调查是调查成人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意见,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赞成开设文化学课程。

从两项调查可以看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生不能理解主要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现象。尤其是把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比较的时候,学生更加束手无侧。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帮助自己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或者商务谈判。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也希望能够开设文化课程并用这些文化知识来指导商务实践。

2.文化教学内容

假如开设文化教学课程是必需的话,那么文化课的教学应该围绕着什么展开呢?笔者认为文化课教学内容的选材必须与商务结合,并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下将围绕着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课内容进行探讨。

2.1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大部分学者把文化划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这种划分的根据是文化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文化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所必需的,就称作交际文化。否则就是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某种文化的具体的言语或非言语的知识,它不会阻碍文化间的交流。知识文化跟语言有关,主要指的是表达或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而交际文化指的是直接影响到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的知识。交际文化关注的是某种表达或者行为的文化意义,缺乏交际文化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所以交际文化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

2.2交际文化的内容

交际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和实用交际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交际文化。具体来说,语言和实用交际文化涉及问候、祝愿、感谢和道歉等;非言语交际文化包括肢体语言和副语言等;概念文化包括宗教和价值观等。商务英语教学应该重视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文化教学。

2.2.1非言语交际文化

非言语交流是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赵爱国指出65%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交际的方式尤其是肢体语言传达的,而只有35%的信息才是通过言语传达(赵爱国:204)。[1]非言语的交流方式通常都是无意识的,但却表达出人们的真实情感。Mehrabian指出93%的有效信息都是通过非言语传达的(Mehrabian:51-52)。[2]当一个人的语言跟他/她的非言语表达相冲突时,我们倾向于相信他/她的非言语表达。

在商务交际中,非言语信息尤为重要。因为在商务背景下,人们倾向于敏感。由于一方对于另一方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商务交际中,双方非常注重观察对方的非言语表达,希望能从中了解对方的内心状态。贾指出,非言语交际研究应该包括空间价值、姿势、身体接触、外表、眼神接触等。

2.2.2概念文化(文化的深层结构)

概念文化具有暗含性的特点并对某种文化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的文化行为都可以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找到它的根源。概念文化的构成要素指的是那些能够从深层次上并持续地影响信仰某种文化的人的东西,如宗教、价值观和时空观等。

2.2.2.1宗教

Nanda指出,“宗教探讨的是生与死,宇宙的起源,社会和种族的起源,人和群体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1994:349)。[3]宗教不仅影响到人的精神及心理需求,而且给我们指明了文化的社会性。以下我们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例子说明宗教如何影响商业行为。

(1)基督教

首先,基督教徒相信有组织的礼拜。基督教的自我观是相互联系的自我。这种宗教管可以解释美国人喜欢归属于某个群体。他们更为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西方人的为人处世方式都可以从基督教中找到根源。再者,耶稣扮演环游世界的救世主的角色,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喜欢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影响着阿拉伯世界的所有生活。可兰经渗透到法律体制、社会体制、人们普通生活的方方面面。Esler指出,“伊斯兰传统导致了一个膨大的宗教律法体制、宗教道德、社会行为、商业及婚姻关系”(1992:257)。[4]所以要理解阿拉伯世界的商业行为就必须了解伊斯兰教。

总之,宗教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其商业价值观和商业行为。所以,宗教这一类深层次文化结构必须贯穿到教学当中。

2.2.2.2价值体系

文化价值观的划分的根据是不同的主流文化的文化模式。由于我们都接受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原因,不同文化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力最大。虽然社会在变,文化都在变,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抵制变化的。文化系统有多个方面: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时间导向、人性导向、行为导向和社会导向;Hall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等。在这里,笔者举例说明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的价值观如何影响商业观念和商业实践。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商业思维的影响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探讨的是社会个体的相互依赖程度。个人主义者偏向于喜欢较松的社会框架。在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中,社会普遍鼓励竞争,以及人们更多地依赖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作出判断。这种文化强调个人推动力、个人成就和个人决策。Hofstede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倾向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的特点是有严格区分群体的僵硬的体制。“我们大家”的意识比较浓厚。集体主义者认为身份是基于社会系统。个人决定于社会机制和机构。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等。概括地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种文化价值观往往能影响到某种文化里的人们的商业思维,如商业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办法、商业人际关系的建立、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商业成就的认可、商业动机和推动力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对商业的影响

男人气质文化指的是很大程度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以男人为导向的。日本、墨西哥等国的文化属于男性气质文化。在这样的社会里,男性占主导地位。男性占据了话语权和决策权。来自男性气质文化为导向的国家的商人是任务型和目标型的商人,他们比较直接和高效。而以女性气质文化为导向的国家强调体贴、关爱和修养,来自这种文化的商人比较保守并且重视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谈判前跟他们建立好关系是必要的。

3.从文化现象到案例学习再到文化深层结构的渐进式教学

文化教学必须从熟悉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开始。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取与商业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并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学生理解各主要国家的文化差异。教师也需要将文化跟商业联系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文化是如何对商业起作用的。为避免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如电影、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如教师可以将世界不同国家的麦当劳文化进行对比,解释麦当劳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同化现象,然后解释本土文化对美国麦当劳文化本土化的作用。最后是文化的杂交与融合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给学生介绍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之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商业案例分析。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成功的商业案例,给他们展示“文化”对商业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的成功经验,证明对各国文化的理解正确与否决定了公司的成败。

无论是各种文化现象也好,案例分析也好,教师要完成的最后一步必须是理论化。也就是要从深度上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实质。比如,教师在讲解尊重文化多样化(cultural diversity)及反对文化民族中心主义(cultural ethnocentricity)这一话题里,应引导学生追溯中心主义在西方文化里的由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回到柏拉图的中心说(Logocentrism),并详细讲解两千多年来这种中心文化根源对欧美等国文学文化的影响。再进一步解释商业文化如何受中心主义的影响。在理解了文化中心主义的由来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打破这种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提倡文化多样化和平等性。这时,为了把文化多样化和文化平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师可以引入语言学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后结构主义思想(Post-structuralism)来解释打破中心主义的必要性。

文化教学经过这三个步骤之后,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和熟悉了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商业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从案例中得知在实际实践中如何利用对文化的正确理解来创造商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能够从深层次、从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理解各种文化现象。

4.结语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用证据证明了成人大学教育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中开设文化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接着,文章初步论述了文化课上应该教授的文化学内容。包括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文化等。最后,文章指出了文化任务型教学的教学层次和步骤:先从各种文化现象入手;接着使用各种案例来说明文化对商业的作用;最后探讨从哲学的层面去理解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Mehrabian,municationwithout Words.Psychology Today,1968,2:51-52.

[3]Nanda,S.Cultural Anthropology.5th Edition.Belmont,CA:Wadsworth,1994.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范文2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性思维;教育服务质量

一、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观认为教育的产出是教育服务,所谓的教育服务是指“教育劳动者向社会家庭等提供教育机会”这一劳动过程,从教育服务质量观上说,学生就是高等教育的“顾客”。高等教育产出观念认为“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忽略了在人才形成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如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差异性因素。与企业生产不同,高校高等教育输出的不可能是规格品质完全一致的学生个体。因此,高校更加应当重视教育服务质量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与高校教育服务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开拓性思维,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来说,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应当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敏锐的创新观察、超前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以及科学的创新实践。因此,其培养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具体而言:

1.扩展管理内容,关注创造性思维的加工机制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应当拥有独特性、灵活性、流畅性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转型时期,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对理性的知觉,更加容易促成创新型人格的养成。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思维操作的发散和转化,而转化和发散性加工的结合更能保证创造性才能的质量与数量平衡。简单地说,就是获取广泛的信息以促成观念的流畅,多角度考虑和认知问题,摆脱思维定式,形成具有独特性和灵活性的思维特质。基于此,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前提便是广泛搜集信息,而这一点则可以通过高等学校对教育服务的重新定义来更快实现。学校首先应当与外界社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其次,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方式,建立信息搜集多元化的系统;再次,营造良好的信息反馈氛围,使学生能够及时的储藏相关信息,并且传授正确合理评断信息可靠度的方法,突破书本和权威的思维定势。

2.优化层次结构,细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阶段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芬克(Finke)提出了创造力的生成探索模型,他认为创造性的活动就是对心理各种表征的提炼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首先形成内心初步判断,根据创造性要求不断探索修改,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以表现为:第一,信息输入启动思维的阶段;第二,掌握了一定知识,信息加工过程中加入创新内容的生长时期;第三,数量掌握知识技能,对各种外界来源进行重组的创造时期。针对以上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学校应当建构相应的服务层次结构。当然,阶段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具体区别。

首先,学校应当转变教育服务观念,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发挥信息储备能力,这种基础知识的吸收方式不应当局限于课堂教学,吸收内容也可以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稳定有效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启发、参考和借鉴意义的部分,从知识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方面加以重视,尤其应当从学校制度方面给予保障,正强化地激励学生增大自己的知识信息量。其次,在创新生长的时期以及第三阶段的重组创造期当中,高等学校的教育服务应当表现出独特的启发性和独立性。在这一阶段,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逐步显现,应当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给予更多满足兴趣和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适当进行一定的引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就对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服务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完善服务体制,多方面促成创造性智力的培养

在创造性智力开发中,高等学校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职责,但不应当忽视家庭环境对创新型人才智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学校与家庭需要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关注学生智力发展以及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促进良好的家庭创新环境的形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思维保障和环境土壤。另外,高等教育服务体制还应当重视教师创新需求和创新观念的形成,为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及时采纳和分析高等教育学校教师主体的创新思维内容,对有益于高等教育创新能力提升的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2.

[2]Finke R A, Slayton K. Explorations of Creative Visual Synthesis in Mental Imagery[J]. Memory and Cognition,1988,(16):252-257.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范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3-0089-05

在大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被时代赋予了鲜明的地理印记或符号,“时空域”螺旋式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呈现趋同性与差异性、同质化与特色化并存的格局。当代高等教育解读离不开必要的地理语境,高等教育维系离不开特定的地理场域,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地理协同。源于高等教育学科与地理学科新近发展、变轨而形成的富含吸引因子的重要交集,高等教育地理学遂成为当代新兴交叉学科。

一、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溯源

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方法论渊源和本体论渊源。前者由地理学科提供研究框架与逻辑进路,以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为视角,持续审视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后者则基于高等教育现象与规律,以高等教育学科为核心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其理论基础与教育学具有较强的拟然性,与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存在较高的牵连度,诸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都可以进一步演绎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等。如果分支学科已经比较成熟,就能够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研究捷径。但是,相对于其他高等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地理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更准确地说,目前还处于“研究领域”阶段,还未真正上升到“学科”层面),高等教育地理学科不具备上述捷径效应,其研究与建构更加具有探索性与挑战性。

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地理分支学科理论研究高等教育活动。以经济地理学为视角,许长青认为,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的研究横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等专门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主体论价值和认识论价值。[1]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许甜基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始阶段地域分布的阶段性变迁特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2]以人口地理学为视角,傅凰等从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规模、经费、师资和质量的影响以及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地区(布局)结构的影响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结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认为高等教育要受人口结构状况的制约,并对人口结构的变动起作用。[3]另外,陈亚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生源进行了分析。[4]李泓泽等通过对2008年全国各地区高校招生规模、效率的综合评估,发现中国高校招生规模总量、增长率和综合效率均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5]

国外学者同样十分关注高校发展与地理因素的互动关系。在高校定位方面,有学者在研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卑诗省)高等教育体系地理分布的经济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地理空间不平衡与高校机构类型分布之间具有相关性,高校应当呈现多样性,盲目升格将产生负面影响。[6]在高校招生方面,有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入学的地理学问题,对于区域人口统计特征、社会空间分化、量具选择、扩大入学比例、符合时代与利益相关者的政策等进行探讨,希冀探索一个能够反映多元社会、空间和时间特征的高等教育入学新模式。[7]在高校制度方面,有学者探讨了确立高等教育政策地理学的重要意义,试图揭示高校与其所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联性。[8]在高校教育方面,有学者考察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与地理多样性的关系,并对少数族裔和女性由于地区和背景差异而导致学习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9]有学者进一步认为高校和课堂是人文地理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与社会发展基础彼此交织、联系,应当促进高校地理教育学和批判地理学(critical geography)的有机结合。[10]在高校经济互动方面,有学者研究了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11];还有学者对特定区域的若干高校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12]

就学科建设而言,高等教育地理学尚处于萌芽阶段。据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检索结果发现,国内外均未出版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专著,也没有发表专门针对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论文,目前还没有出现全面系统阐述高等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许多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内外机构、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视角对高等教育的地理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为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高等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分析

所谓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包括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也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效应。[13]同样,高等教育地理学的价值体现在人―地、高教―区域、理论―实践等对应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呈现多元化、交融性和持续性特征。

一方面,高等教育地理学基于人―地的本质关系,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而高等教育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与阶梯。虽然远程教育技术方兴未艾,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风靡全球,但是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校是知识分子、高端人才的富集地,也是莘莘学子慕名求学的核心场所,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对于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很强的依附性。同时,高校之“人”对“地”具有明显的反向价值,地理因子完全浸润在高等教育的浓郁氛围中。不仅“地”之物理状态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趋势而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地”之民主、文明、教化程度也将日益提升。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成为人―地互动关系研究的独特领域,具有独立的学科价值。

恩格斯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18]高等教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的独立性也同样具有类似的重要性,因为这决定了该学科的独立品质。同时,综合性与倾向性是交叉学科性质的又一特征。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地理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但倾向于社会科学;具有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属性,但倾向于应用科学;具有硬科学与软科学属性,但倾向于软科学;具有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属性,但倾向于交叉学科。可见,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不能认为是对所谓上位学科的学科性质的简单继承甚至混同,这将违背交叉学科的生长规律,扼杀交叉学科的生长空间。当前将交叉学科强行纳入某一学科(例如僵化地将教育经济学纳入教育学科,或者纳入经济学科,试图成为某一学科的子学科)的做法值得商榷。

由于高等教育地理学发轫于实践领域,是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失衡、定位失真、管理失范等诸多问题的现实回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同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体系的创建也是该学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学建设兼具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的双重任务。另外,如果从研究视角来看,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地理学的层面研究高等教育问题,二是从高等教育的视角研究地理学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上述两个研究方向甚至可以视为“高等教育地理学”与“地理高等教育学”的逻辑分野。“从实际的角度看,任何现实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它们并不完全尊重学科的分类。如果将一个现实的综合性的问题削足适履地放在某一个专门性的学科中进行研究和分析,或者过分强调某一学科的专门性,可能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与失误。”[19]高等教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学科性质具有多科性、开放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因此,需要在理论凝练与具体实践中予以全面把握。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范文4

关键词: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历史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的方法概念,常常把“方”与“法”“术”“矩”“器”等字相连,十分注意方法实质的多个层面:“‘法’有标准、原则、规范等涵义,强调了方法的理论依据、客观尺度;‘方’与‘术’有规矩、做法、程式的涵义,凸显了方法的应用性、操作性内容;而它与‘矩’‘器’等字的联系,则强化了方法的质测性与工具性的意义。”[1]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对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及观念、理论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包含了研究者在进行高等教育研究(以下简称“高教研究”)的活动进程中所遵循的标准、应坚守的原则和应符合的规范,是高教研究者进行高教研究的手段和工具。对于研究方法理解与使用,是研究者非常重要的学术素养,高教研究同样如此。我国正在由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呼唤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也必将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每一次重大理论观点的生成总伴随着方法的更新,所谓“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2]因此,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总结和展望,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1983年,高等教育学学科成立,在学科建立初期,关于其地位合法性的讨论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初,高等教育学先行者们按照传统的经典学科框架的标准来进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把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作为本学科是否成立的重要依据。很多高教研究者为了寻求学科存在的依据,企图寻找一种唯一独特的研究方法,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复杂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3]从高等教育研究对象本质上,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反映现代科学的本上的机械主义、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和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不可能取得成功。研究对象的复杂、开放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有一种唯一的研究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高等教育研究。

从对学科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这种唯一独特的方法论阶段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有意义的。最初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是一种原始的、整体的、肤浅的认识;方法是盲目的借鉴,缺乏规范。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把握逐步深入,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寻找符合自己研究对象特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方法的确立和规范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学科地位,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思路。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仿照传统的经典学科框架的标准来进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无可厚非。这种对唯一独特的研究方法的追求,加深了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二、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研究视野的开阔,人们逐步认识到:唯一独特的研究方法不是区别一个学科的依据,也不应该是一个学科独立的必要条件。事实上,纵观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没有一个人文社会类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例如,成立已经有一两百年历史的经典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并未有像经典物理学一样有唯一、独特的研究方法,也没有像物理学一样形成了完善的线性知识体系。

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潘懋元指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也许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所有的灯光都照射,眼睛往整个舞台前后漫游。但是学科的观点是非用不可的,因为我们正是在专家们所发展形成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力量中找到利刃。高等教育的研究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手边没有进行这种研究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观点,没有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组织理论等所提供的观察方法,我们将不得不发明它们。”[4]这种研究方法范式的转变,体现了高等教育研究与时俱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显然,传统的经典学科框架模式不符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要求。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更深刻反映了高等教育学科框架相对、系统的对象和多元方法观的要求。例如:关于1999年高校扩招,对于这么重大的事件,完全有必要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进行考察、研究、论证。多学科研究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多学科研究方法可能不是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研究方法,但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高等教育并非是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筐里的知识取出,像扔馒头或苹果一样扔进高等教育知识那个空荡荡的筐子里,它是一种不同知识混合在一个面团里发酵的过程,是一种化合反应或光合作用的过程”。[5]

2.多学科研究方法借鉴了多个学科的方法,但不是多个“唯一独特方法”的简单相加。“跨学科的研究则是将不同学科的视角进行融合,通过交流、沟通、协调提出一套新的、与各学科单一研究不同的理论的整合”。[6]

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多学科研究方法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但是,“研究方法尚未成形,研究规范尚待建立。既缺少严格的科学实证研究,也缺乏严肃的理论思辨研究,见得更多的倒是个人经验的阐发和主观感受的描述”。[7]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的研究缺少真正的理论的整合,“真正多学科之路应是:对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多个问题用多个学科观点进行研究,对高等教育中的同一问题运用多个学科观点加以研究;对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多学科观点进行联系与整合研究。恰恰第三步具有重要意义,却被忽视了”。[8]

三、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未来

纵观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我有理由认为,高等教育必将走向有结构的多学科研究范式。相对的、系统的对象观要求多种研究方法的共同参与。现在的科学型认为,学科对象之间相互渗透,并且每一个对象以全息摄影的方式包含整个世界的各个方面。仔细研究高等教育对象,就会发现,从纵向来看,高等教育研究至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高等教育的整体研究层次,高等学校层次,高等学校教学层次和个人学习、心理层次。从横向来看,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的各个部门培养专门人才,它必须同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系统交流不断变化着的信息,受社会各有关系统制约并为之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从内在来看是由各种专业组成的,每种专业都是一门或宽或窄、或单一或综合的学科,并且联系着其他有关学科,它必须同各门学科交流信息,并及时转化为教育资源。[9]这种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构。“不仅表现为教育研究需要多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方法,而且表现为这些方法主要使用范围的分布是有结构性的。这种结构性取决于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10]“在自然科学里,不同学科之间在方法上的借鉴源自于各个学科在对象上的逻辑等级顺序和还原的必要上,在人文社会科学里,这种方法的借鉴并不是因为学科之间存在逻辑等级顺序(例如我们从未看到一位经济学家认为他所研究的事实可以还原为语言学,或相反),而是因为人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丰富性和综合性”。[11]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事理研究”,是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它既要说明是什么,又要解释为什么,还要讲出如何做。它包含价值、事实、行为三大方面。所以,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活动性存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性存在、高等教育的反思性存在。根据这种研究对象的特征,提出了混合研究方法,指研究者或研究团队在同一研究中围绕研究问题综合调配或混合使用思辨研究、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这种研究方法实际上没有考虑具体研究对象特点和特殊要求所带来的方法混合之要素、方式和结构的不同,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另外,因为混合方法没有考虑研究对象、任务和混合的结构等问题,所以它在主张方法多元的同时披上了一层方法任意论的色彩。“当前学科框架正在转变,学科研究方法已经从唯一独特走向多元合作。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不是意味着方法的任意性和无序性,而是特定结构的方法组合”。[12]不管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如何划分,这种有结构的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性密切相关的,研究对象的多层次、系统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结构性。因此多学科研究方法组合意味着方法不是任意的,不是杂乱无序的,也不是固定死板的,而是有层次、有结构的。

有结构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是基于对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性更进一步认识,但是多学科研究方法弊病依然存在,如多学科研究本质上仍然是(多个)单一学科研究,它难以打破多学科之间的分割和藩篱;多学科研究泛滥的时候,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研究不致成为其他学科的殖民地,保持自身的学术独立性;多学科研究作为多个不同视角的拼凑,如何能保证高等教育理论的逻辑严密性和内聚性;多学科研究如何有效地协调统一各种不同的研究兴趣和力量也是不易解决的难题。[13]这些难题有待于高教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理论探讨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导致目前高等教育研究“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因此,提升高等教育研究须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入手。[14]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是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一个重要视角。加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以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现实课题为切入点,主动开展多学科研究;第二,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应当以未来为价值取向;第三,高等教育学多学科研究要反映现代特点;第四,建立高等教育学多学科研究的制度化保障机制。[15]从这个视角,可以加强高教研究者的学科自省意识,吸收别的学科营养,从而完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目前,对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还有待深入,有结构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是多学科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鸿骊.科学方法要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4.

[2]普拉斯.宇宙体系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445.

[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

[5]李政涛.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6.

[6]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周川.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读《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05-107.

[8]周玲.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多学科研究范式的引入与高等教育立场的坚守[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8-72.

[9]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68.

[10]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1.

[11][瑞士]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6.

[12]刘小强.再论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组合──与田虎伟同志商榷[J].中国高教研究,2008,(4):57-59.

[13]陈伟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之评价和超越─关于研究方法论的尝试性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3,(7):80-84.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范文5

杜玉波在论坛开幕式上从五个方面作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讲话。杜玉波指出,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步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杜玉波强调,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动力。其中,高考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组织模式创新是改革新的着力点,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办学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流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的任务范文6

目前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普教化倾向严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教学大纲普教化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指导性文件[3]。教学大纲具备以下功能:指导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作为选编教材、装备教学设施、配备师资力量的直接依据;也可作为检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可作为领导部门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4]。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专业知识基本空白,因而教学大纲内容较多、范围较广,许多学校简单地将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大纲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繁多,重点不明确,忽视了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重点能力的培养。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大纲的定位应基于技术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授课方式普教化许多学校及管理人员对成人高等教育重视不够,在安排教师时缺乏针对性,相当一部分教师也有轻视成人高等教育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普通高校的授课方式,甚至原封不动地拿普通高校的课件授课,陈旧的授课内容加上落后的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附属医院的双重管理制约着临床课程教学目前,许多学校对附属医院只有人事管理权,附属医院同时受卫生部门管理,是一种双重管理。附属医院有单独财务权,在财务上不受学校管理。学生人数少时,依靠医院的投入支持学校临床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基本能保证临床课程教学质量。但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扩招,学生的激增,学校的经费更多地用于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以及提高教师的待遇。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作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成人高等教育临床课程教学中,导致临床教学的软、硬件建设明显滞后,从而影响成人高等教育临床课程教学及实践教学质量。

学校自身的管理制约着教学各医学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部门,其教学各方面均是自行安排,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由成人教育学院直接与各系部及附属医院联系,而各系部或附属医院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轻视,甚至敷衍了事,在无形中将成人教育教学边缘化,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国家的财政性投入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在我国现阶段,要力争使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4%,除了国家财政不断增加投入以外,还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补充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尽管如此,由于缺乏法律约束,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尚不够理想。国家有限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也倾斜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可以说基本没有,这必然导致教学经费的减少。

学校自身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多类型、大规模的教育对象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过于庞大,发展面临着投资严重短缺的困境,其教育发展目标很难实现[5]。因此,社会乃至许多从事高等教育的管理人员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许多高校将成人高等教育看成是创收的渠道,成人高等教育也依托学校资源,凭借学费收入促进发展。学校自身投入的不足,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缓慢。还有许多学校重普通高等教育、轻成人高等教育,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只是学校的组成部分,没有必要花过多精力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而且,上级主管部门也看不到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因此,在工作人员、设备设施、教育发展、远景规划等方面投入也远远不足。

实践教学缺乏问题许多学校管理者认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中专或专科阶段已参加过实习,可以不用实习;有些学校从经费角度考虑,认为实习花费较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因工作、家庭等原因也不愿意实习。因此,现在许多学校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已不再安排实习,缺少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督导机制缺乏问题目前,各高等学校都成立了教学督导组,但侧重点在普通高等教育方面,成人高等教育基本放任自流,使得目前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难以解决。

在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中加强教学督导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管理极其重视督导的作用,督导在教育管理系统中起到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学督导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为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依照有关规定对教学活动全过程及其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制度[6]。它通过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意见。对于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来说,教学督导有着独特的必要性。

1改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风的必要性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更加散漫,虽然学习动机明确,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其学习自律性与纪律性较差。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自各医疗单位,有些学生将一些不良习气带进校园。教学督导人员在教学一线跟学生零距离接触,督导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改善教师教风的必要性在一些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眼中,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一纸文凭,加上到课率较低,影响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因而有些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督导人员深入教学一线,随机听课、检查,通过熟悉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教师找到适合个人特点、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对师生形成适度的压力,促使教师端正教学态度,熟悉教学业务,规范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成长。

3提高管理效率的必要性各校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深入教学一线不足。教学督导人员通过听课、检查和调查等很容易掌握第一手资料,能根据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特殊情况,发现、分析、处理问题,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映,为教学及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决策的提高和完善,从而提高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协调教学各环节的必要性教学督导人员长期处于教学一线,经常深入教室听课,巡视校园和考场,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工作,使教学与督导协调配合。他们与学生、教师、管理者通过对话协商方式解决问题,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校园气氛。#p#分页标题#e#

适应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督导机制的探索

鉴于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督导的作用,应根据学生特点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身规律,探索合理可行的教学督导机制。

1督导员的选择

1.1基础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相结合在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缺一不可。基础课教师侧重教授基础理论,临床课教师侧重教授临床实践技能。基础课教师与临床课教师相辅相成,形成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完整的督导队伍。

1.2人文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结合专业课教师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方面有更多的优势。但医学即人学,人文属性是医学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7]。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8]。人文课教师的加入对医学教育融入人文思想将起到一定作用。

1.3离退休教师与在职教师相结合离退休教师时间充裕,有较多的时间参与教学督导;教学经验丰富,能为授课教师提供课堂授课经验。但相对来说,离退休教师有些观点更新不够,所以,督导队伍在职教师要有一定的比例,年龄有一定梯度,使整个督导队伍在经验与年龄结构上有层次变化。

1.4专职教师与管理人员相结合专职教师能更多地从教学环节把握质量,寻找不足;而管理人员则侧重找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两者结合,做到教学与管理齐头并进。

2督导过程的选择

2.1教学前的督导(1)教学计划的针对性。除主干课程外,可增加大量选修课程,供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2)授课教师的选择。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应选择授课经验、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3)教案的设计。要针对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案,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学生在职学习的特点制订授课计划,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多为基层、临床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希望学习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授课计划应侧重临床实践知识与实践技能。

2.2教学中的督导(1)教师授课方式的选择。授课方式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会将在临床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带到课堂上,希望通过学习得到解决。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如PBL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模式,避免纯理论教学;授课内容要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2)学生管理的督导。要求有一定的到课率,但又不能太高。到课率要因学生情况、因课程情况而定。如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允许到课时数少;有些学生本身在某个学科有相当的造诣,可以允许其不到课,但考核必不可少。(3)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的督导。对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应选择多种考核方式,如开卷考试、技能考核、作业、小论文、讨论、病例分析、问题研讨等,可将一种或几种方式相结合。督导要使考试和评定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

2.3教学后的督导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在职学习、在校学习时间很短,如果只依靠在校时间,很难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后的督导作用。如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统计分析,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及时反馈,改进教学方法的各种策略,对教学问题的研究等。

3督导方式的选择

3.1全方位督导教学过程是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教学管理是核心,课堂教学是关键,学生学习是中心,一切都应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督导包括督管、督教、督学,三者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督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