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交通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交通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运输业 旅游业 发展状况 主成分分析 皮尔逊相关系数
一、引言
旅游是指人们按照个人意愿离开常居地去旅行,并临时在外停留一夜及以上,但不包括在旅行的路线上去赚取任何的报酬。旅游不仅仅包含在旅游景区的游览,而且还包括去往旅游地的路途。运输业,是指专门进行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涵盖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运输等这些运输部门。运输业得到发展,人们选择外出的方式会有很多的选择,外出的条件也会进一步提升。人们旅游的意愿会加强,更多的会选择在闲暇的时候出去旅游,因此会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得到发展,人们在旅游中运输费用会相应的增加,反过来会刺激运输业的发展。可以知道,运输业和旅游业是相关的,但是,我们需要计算出运输业和旅游业的相关性系数,将定性的关系定量化,这样有利于结合旅游业和运输业的发展状况作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有数据显示,入境游客交通费用大约占旅游总费用的30%,相比较于入境游客,国内游客交通费用大约占旅游总费用的25%,所以说明,旅游业和运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学者对运输业和旅游做了相关性分析。在国外,J. P. Hanlon研究了大型旅游交通枢纽,尤其是对航空港枢纽配置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B. Teye等W者对旅游方式的种类、形式进行了论述;Alan A.Lew and Bob Mckerche:对旅游口的地的交通枢纽站点建设进行了研究;Bruce Prideaux等则研究了旅游交通的配置,以及不同旅游交通配置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论述;P. Lois, Douglas G.. Pearce等探讨了包机以及轮船旅游。在国内,吴必虎系统性的研究;各种交通方式的区域配置。卞显红等则理论性地描述了旅游交通,包括旅游交通的概念、旅游交通的构成等;侯学钢等研究了省域内区域旅游交通发展和配置;汪宇名分析了大众交通的旅游职能效应;而垂沛探讨了具体的旅游交通方式和设施区域旅游活动的影响。周群英基于31个省对旅游业和运输业进行相关性分析。宋洁等人对青海省的旅游业和运输业进行相关性分析。本文系统收集了1994年到2013年这20年的旅游业和运输业的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测定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的综合实力,使旅游业和运输业的相关关系定量化,并根据模型的结论对旅游业和运输业给出相应的分析和政策建议。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如何选取典型的指标变量来反映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我们需要根据三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数据选取的权威性、可靠性和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综合这两个方面,本文选取了8个旅游业的指标和15个运输业的指标分别代表旅游业和运输业的竞争力。其中,旅游业的指标包括旅行社数(个)A1、星级饭店总数(个)A2、入境游客(万人次)A3、入境过夜游客(万人次)A4、国内居民出境人数(万人次)A5、国内游客(万人次)A6、国际旅游外汇收(百万美元)A7、国内旅游总花费(亿元)A8;运输业的指标包括运输业就业人数B1、铁路营业里程(万公里)B2、公路里程(万公里)B3、内河航道里程(万公里)B4、定期航班航线里程(公里)B5、管道输油里程(万公里)B6、旅客运输量(万人)B7、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B8、货物运输量(万吨)B9、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B10、旅客运输平均运距(公里)B11、国家铁路客车拥有量(辆)B12、国家铁路客车拥有量(辆)B13、国家铁路机车拥有量(台)B14、民用汽车拥有量(万辆)B15。为了便于研究,本文选取了1994年至2013年这20年的全国性指标。
因旅游业2013年的数据中旅游社数和星级饭店数缺失,需要将缺失的数据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将其补上,本文利用线性插值得到2013年的旅游社数为26543个,2013年的星级饭店总数为16199个。
(二)旅游业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对旅游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表(见表1)。可知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为7.363,接下来的主成分都低于1,所以本文只提取了第一主成分作为最终的主成分。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根据表1可以写出第一主成分,具体形式为(注:带*号表示标准化后的指标):
因为只有一个主成分,所以综合得分系数就是第一主成分。将标准化后的变量值带入综合的分系数函数中,可以得到不同年份的综合得分系数,具体数值见表2。由表2可知,旅游业随着年份的增加,综合的分系数越来越高,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日益繁华,发展状况越来越好。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三)运输业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旅游业的指标分析完毕后,利用SPSS对运输业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因子特征值和贡献率表(见表3)。前两个主成分已经包含了原始信息的92.296%,根据提取的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要大于85%的原则,需要提取前两个主成分用来评价不同年份的运输业的综合实力。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是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所做的前两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阵,同样根据之前因子载荷阵转化为特征向量的方法进行转化。使之转化形成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
根据计算后的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所以前两个主成分的具体形式可以写成
因为提取了两个主成分,所以需要以主成分的特征根为权,将两个主成分进行加权综合,得到运输业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的公式是
其中,λ1为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λ2为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根据上式可计算出各运输业的综合得分,具体数值见表7。由表7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Y的得分系数越来越高。运输业的综合竞争力越强,综合得分系数的持续增长意味着运输业的发展越来越好,综合竞争力越来越强。
(四)旅游业和运输业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了旅游业和运输业的综合评价得分之后,将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对旅游业和运输业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如表5所示,相关分析的结果是0.976,也就是说旅游业和运输业的相关性系数高达0.976,说明两者高度相关.并且由表8可知,P值为几乎为0,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通过检验。
四、结论与政策分析
本文利用了主成分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将运输业和旅游业的相关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近20年的时间里,旅游业和运输业的相关性系数为0.976.这个数值意味着运输业和旅游的关系密切,运输业的发展会影响旅游I的发展,反之亦然。针对运输业和旅游业的高相关性这一结论,可以进行一些政策建议:
第一,对于旅游发展前景可观的地区,应考虑该地区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对于一些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不错,适合作为旅游资源的,如果交通运输部太好。如果想要发展旅游业,可以适当将运输业发展起来再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或者综合当地运输业的发展情况对旅游资源进行部分开发。
第二,对于运输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地区,可适当开发该地的旅游资源因为运输业发展程度较高,那么人们来该地区的可能性就会高,鉴于运输业和旅游业的相关关系,就会有很多人来该地区旅游。
第三,对于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地区,可加大力度发展运输业,这样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
第四,对于两者都在发展中的地区,需要平衡二者的发展状况,既不能只重视运输业而忽视旅游业,也不能只重视旅游业而忽视运输业。
参考文献
[1]卞显红,工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川.安徽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2-138.
[2]程岩,赵凡.辽宁省滨海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1):63-64.
[3]代义军.武汉城市圈旅游交通发展战略探讨[J].特区经济,2006,(6):132-133.
[4]关宏志,任军,刘兰辉.[J].北京规划建设,2001,(12):32-35.
[5]侯学钢.江西省旅游交通综合规划}JI.城市规划l刊.2001(2):658.
[6]黄柯,祝建军,蒲素.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7,(1):23-27.
[7]金丽.营口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81-84.
[8]可娜,潘贤君.葫芦岛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4):79-81.
[9]李治国,高建华.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83-84.
[10]汪宇明.赵中华.基于人区域尺度的人众交通旅游职能效应}川.经济地理.2007,27(2):332-335.
[11]张建春,陆林.芜湖长江大桥与安徽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J].人文地理,2002,(4):75-79.
旅游交通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 三原 客源市场特征 客源市场定位
陕西省三原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系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旅游服务设施功能的完善,三原县旅游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地区间客源市场争夺日趋激烈也使其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正确分析三原县旅游市场的特征并且做好准确的市场定位,就成为三原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依据调查资料,笔者将对三原旅游客源市场特征进行客观分析。
一、三原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近几年来,陕西省三原县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但旅游业发展却比较缓慢。从目前的情况看,三原县旅游客源市场总体特征是市场规模小(见表1),国内游客占据主导地位。以下笔者将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三原县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
表1 三原县旅游接待数量和旅游收入表(2000年~2005年)
资料来源:陕西省三原县旅游局
1.三原旅游市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距离衰减基本规律作用下,受游客出游能力以及与目的地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三原县客源以区域市场为主,游客的主要来源是三原县本地、西安、咸阳和铜川市的居民,省内其他地市的游客只占很少一部分,省外游客数量更少。
2.三原旅游市场的人口学特征
(1)性别和年龄构成。据抽样调查统计,三原县的游客以25―44岁的青年和中年男性居多,主要是因为三原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对男性游客更具有吸引力。
(2)文化水平。来三原县的游客中,文化程度较高的游客占很大比重。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到70%,这表明,三原县以历史遗迹为主的旅游资源,对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大。
(3)职业构成。根据抽样调查,三原县游客的职业构成由高到低依次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6%、公司职员26%、学生23%、工人、农民等其他职业的游客只占较少的比例。
3.三原旅游市场消费者行为特征
(1)出游动机。根据抽样调查,旅游者到三原旅游的动机主要是观光,占55%,其次是品尝三原小吃,占43%,再次是探亲访友占18%,公务和商务的顺访者占21%,修学考察占5%。三原县目前的旅游产品还停留在一般的观光游览阶段,急需升级换代。部分旅游者希望到三原品尝闻名遐尔的小吃,表明三原小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应该重点开发。
(2)旅游信息获取方式。游客对三原旅游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是亲戚朋友的介绍,占38%,通过书籍报刊等了解到三原旅游信息的占12%,通过广播电视了解三原旅游信息的占15%,利用网络获取三原旅游信息的占25%,由于旅行社宣传而得到三原旅游信息的仅占5%。说明三原县目前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很小,没有系统的对本县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在三原旅游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很有限。绝大部分旅行社也未将三原的景点纳入旅游线路中。
(3)组织方式和交通方式。散客是三原游客的主体部分,参加旅行社的旅游团队到三原的游客极少。散客的组织方式以与亲朋好友结伴的最多,占60%;其次是单位组织15%。三原县目前的客源集中在周边的区县,是短途的区域性客源,游客来三原的交通方式以乘坐长途汽车和自驾车为主,分别占70%和10%。
(4)停留时间和平均花费。游客在三原县的滞留时间很短,平均停留时间为1天。停留时间为半天和1天的游客占80%,停留2天以上占很少一部分。根据对目前三原旅游者平均花费的调查,45%的旅游者表示花费在80元以下,花费为80元~130元的占40%,花费在130元以上的游客较少。游客在三原的停留时间短、花费低,主要是因为目前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少,没有参与性的旅游活动项目。餐饮、景点门票和交通等非弹性旅游消费占较大比重,而娱乐、购物等弹性旅游消费所占比重极小。非弹性旅游消费在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中占的比重过高,说明旅游者在三原旅游消费结构的层次较低。
(5)景点偏好
游客到三原旅游集中在城隍庙、于右任故居、李靖故居等景点。绝大部分游客认为城隍庙是三原旅游的必游景点,但只有30%左右的游客到于右任故居和李靖故居参观,不到10%的游客去文峰塔、孟店民宅等景点参观。三原旅游景点中,城隍庙以其显著地域特色获得较高的评价,其他景点或因交通进入性差、或因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而限制了发展。
(6)障碍因素。抽样调查显示,旅游者认为到三原旅游的最大障碍是特色旅游产品太少,占50%以上,其次是交通不便,再次是餐饮条件和景区环境差。旅游信息匮乏、服务质量差、景区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等也影响着游客对三原旅游的评价。
表2 旅游者到三原旅游的障碍因素
二、目标客源市场的定位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是指根据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市场细分,从各种细分市场中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的过程。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应考虑空间距离、旅游需求、交通条件与旅游费用、竞争者等几个因素。
1.空间定位
旅游市场空间定位即是确定市场的合理空间范围,从“市场是一个场”看,即确定旅游区吸引力的有效区域。根据地域关系及未来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将三原的旅游市场分为三级市场,包括基础市场、拓展市场和机会市场三个层次。
(1)基础市场。基础市场定位在陕西关中各城市,包括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等地市。关中各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出游率相对较高,与三原之间的交通方便,是三原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关中各城市的旅游者近期约占旅游者总人数的70%,中期占到40%。
(2)拓展市场。拓展客源市场是基础客源市场从空间角度向外层扩展,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交通状况而选定的目标市场。拓展客源市场的游客或者消费水平高,出游率高,或者距三原较近,交通方便,是旅游市场开拓的重点。拓展市场包括陕北的延安、榆林,陕南的商洛、安康、汉中等地市以及陕西周边的运城、太原、洛阳、包头、银川、兰州等大中城市。目前三原对这些地方的吸引力还不大,但由于交通相对方便,文化差异显著,如能积极促销,也能够争取到一定数量的旅游者。近期争取游客占三原旅游者总量的20%,中远期达到40%。
(3)机会市场。机会客源市场是由拓展客源市场继续向外延伸的市场,空间范围广,与三原县距离远。三原的机会客源市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市场、以京津为主体的环渤海旅游市场、以广州、深圳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市场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高,出游能力和出游意识强,三原的旅游资源与这些地方有强烈的反差,三原县在开发特色产品、改善接待设施的基础上,中远期也应积极争取这部分客源,可以考虑将西安的客源延伸到三原或者利用公务商务的临时性顺访者市场。争取近期达到10%,中远期达到20%。
2.人口学细分市场定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寻求休闲、放松、求知和探索的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地区经济的梯度差异和个人收入的梯度差异,导致我国旅游具有从低消费的普通观光到高消费的特种旅游的梯度变化特征,形成类型多样的旅游活动谱。
三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旅游者兴趣多样化和个性化等问题,因而必须认真研究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
(1)三原旅游资源多为历史文化类,以性别分,对男性旅游者的吸引力大于对女性旅游者的吸引力;
(2)以年龄构成来看,主要集中在25岁~50岁的人群;
(3)以文化程度来看,三原县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遗迹类,受文化程度较高的旅游者喜爱;
(4)以职业构成分,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公司职员和学生为主,应该将这些人群作为宣传促销工作的重点;
(5)以消费水平来看,近期来三原旅游者的平均花费为200元/人/天,以中、低消费为主。中期随着旅游项目的丰富,参与性的增强,可望达到300元~500元/人/天。三原旅游者应该定位于中等及以上收入者。
3.功能客源市场定位
三原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类型多样,能够满足多种旅游功能开发的需要。但在功能市场定位时,要突出特色,要经过比较,确定强势功能、主体功能。根据资源、市场及开发条件分析,三原的主要旅游功能优势应为:
(1)历史文化旅游市场。三原县文物古迹众多,文物古迹是开发利用价值极高的人文旅游资源。三原县的唐代帝王陵、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开拓科教文化旅游市场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2)民俗旅游市场。体验经济时代到来,民俗旅游市场广阔,应设计参与性强的民俗旅游产品,三原县民俗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可充分利用城隍庙、三原小吃等旅游吸引物,发展民俗旅游。以中青年人群为主体,重点开发城镇居民,可以将关中地城市群作为重点,逐步向省外市场延伸。
(3)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市场中的主流旅游活动方式,也是国内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属于中高层次旅游。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游览观光,而是逐渐追求回归自然、修养身心和减轻压力。这类旅游者喜欢到乡村旅游地享受清新空气和幽静的环境。关中城市群居民的周末休闲度假市场潜力较大。三原县如果能够科学开发裕园路生态农业示范园、西郊水库水上乐园、冯村水库、万亩桃园等旅游资源,将会逐步成为周边城镇居民节假日出游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三原县旅游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等。根据以上从空间角度、人口学角度和旅游功能角度对客源市场的分析,笔者将三原县客源市场总体定位为:三原旅游的发展以国内游为主,以陕西关中城市群为基础市场,以陕北、陕南各城市和周边省区的大中城市为拓展市场,积极开拓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机会市场,重点开发历史文化游、民俗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兼顾修学旅游和农业旅游等市场。在此客源市场定位基础,三原县应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并进行有针对性旅游宣传与促销,以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南开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旅游交通的特征范文3
摘要武陵山^作为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交汇地带,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特征、等级特征、空间特征3方面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资源类型分布差异显著;其等级规模结构以高等级旅游资源为主,中低级旅游资源相对偏少;其空间分布上具有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县级城市、交通干道及河流集聚分布,总体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其分布密度的地域空间差异明显,且呈负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域单元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尚不明显.湖北武陵山区可以通过构建南北旅游发展轴,打造两条旅游发展带,优化旅游交通网络,确立四大旅游功能区等措施来开发旅游资源.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开发;湖北武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7)02001708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WU Qing1, LI Xigui 2, WU Li3*, CHEN Gang2
(1.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3. 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i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part, which is an important focal poi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ree levels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resources from the type characteristics, grade features and spatial features were analyzed for the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Our studies lead to the following four conclusions. Firstly, the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has abundant tourism resources, with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in categories. Secondly, the score of rating ranks higher in highlevel and lower in the lowlevel tourism resources. Thirdly,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dir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mainly along the countylevel cities, roads and rivers distribution, was overall the“north more than south” distribution pattern. Lastly,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is different, with a nega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high value” regionals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region is not strong, and the diffusion effect is not yet clear. To develop the tourism resource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should be constructed along the north and south tourism development axis, making two ax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s, optimizing tourism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and establishing four functional areas of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tourism resources; spatial patterns; development; Wuling mountainous region of Hubei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的依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和案例不断应用到旅游发展之中,对旅游资源开发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被地理学者所关注.国外学者对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侧重对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和模型的探讨[1],如提出目的地地带理论、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及其演化模式等[23];在实证方面,注重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与空间联系的分析[45],以旅游开发的社会成本、地区利益以及区域容量等为出发点对旅游区划与资源整合进行了相关研究[67].国内关于旅游资源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运用系统理论、旅游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810]、空间结构 [1114]和地域开发模式 [1516]等;通过采用GIS空间分析手段探究不同范围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总结其地域分布规律[17].已有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但多数研究注重于大尺度下旅游资源空间特性的探讨,对微观尺度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关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较为鲜见.
2011年2月,湖北省政府在国务院提出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背景下启动了“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用以推动“老、少、边、穷”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根据“试验区”的发展规划,湖北武陵山区包括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咸丰、鹤峰、宣恩、来凤、长阳和五峰共10县市,国土面积达3.03万km2.近年来,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保护与景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当前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程度较低、交通配置不够合理、旅游开发同质化现象突出等问题的存在,对地区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发展效益的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本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来探讨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并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乃至鄂西地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借鉴作用.
2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指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及质量、数量组合关系,它不仅可以对外界产生吸引,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速度、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着重要影响[21].本文从类型特征、等级特征和空间特征等方面来分析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问题诊断.
2.1类型特征分析
鄂西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种类繁多,国内有学者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资源概括为“山、水、人、文”四个字[22].在大鄂西圈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也充分彰显出“山、水、洞、城、情”五大主要旅游元素,其旅游资源的类型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表1):
湖北武陵山区拥有开发潜力^大的旅游资源共80处,对照旅游资源国家分类标准(GB/T189722003),可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在自然旅游资源37处中,水域风光(14处)、地文景观(13处)、生物景观(9处)分布最多,合占自然旅游资源的45%,天气与气候景观分布最少,仅1处;在人文旅游资源的43处中,人文活动(17处)、建筑设施(13处)分布最多,合占人文旅游资源的37.5%;遗址遗迹(8处)、旅游商品(5处)分布相对较少,占人文旅游资源的16.25%.具体到旅游景区,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和腾龙洞构成其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主体;神农溪、清江画廊、唐崖河和野三河等是水域风光的主导性资源;遗址遗迹旅游资源丰富,恩施土司城、鱼木寨、大水井和仙佛寺成为其典型的代表;民间习俗和节庆活动也是该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儿会、摆手舞、龙船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苗民族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总体上,湖北省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景点特色鲜明,但旅游业起步较晚,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同质化现象突出,许多景区仍在走低层次的重复性开发道路,旅游资源的整合成为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最为关键的问题.
2.2等级特征分析
考虑到旅游资源类型中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评选主观性较大且在空间上不能精确定位,本文主要选取58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析.由图1可知,湖北武陵山区共有 A级景区2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红色旅游点2个.根据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管理部门的级别,将其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3个等级,其中国家级旅游资源34个,占资源总数的47%;省级旅游资源20个,占28%;市级旅游资源18个,占25%,这表明该区旅游资源的等级规模结构以高等级旅游资源为主,中低级旅游资源相对偏少.结合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可知,当前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开发仍然以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尚未开发出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个性化旅游产品,虽然区内高等级旅游资源丰富,但对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仍需加强,要进一步构建成体系、成规模的休闲养生、文化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以满足现代游客求新、求异的高层次旅游消费需求.
2.3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3.1总体特征通过图1可以看出,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明显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县级城市和交通干道分布,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1)旅游资源沿县级城市分布特征明显,巴东、利川和恩施的县城周边地区最为密集,其中巴东和利川两地国家级旅游资源集中化程度较高,恩施以非国家级旅游资源居多.(2)区域内G318国道、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是旅游资源的高度集聚区,国家级旅游资源以恩施至利川交通沿线居多.(3)清江流域沿线也是高等级旅游资源密集带,从利川经恩施到长阳,清江沿线旅游资源占整个湖北武陵山区内一半以上,其中4A级旅游景区占3/5.(4)运用ArcGIS 10.1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得到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最近邻近点指数R为0.92,其值少于1但接近1,说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典型的集聚态势.进一步对湖北武陵山区与国内其他区域旅游资源的最邻近指数比较发现,长三角城市群4A级旅游资源最邻近点指数为0.950 9[23],武汉城市圈A级旅游资源最邻近点指数为0.6741[24],全国资源型景区的最邻近点指数为0.57[17],可以发现各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都呈现出集中分布态势,且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相类似.
2.3.2密度分析利用ArcGIS 10.1中的Kernel Density工具对湖北武陵山区58处旅游资源进行核密度估计,生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图(图2).由于受地域环境差异的影响,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分布密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从整体来看,西部集聚度最高,北部和中部次之,东部和南部最低.7个主要的高密度地区,主要沿铁路线和两条国道分布,其他相对较低等级的密度中心则沿省道分布,呈明显“以点带面”的空间格局.高密度地区集中分布于行政驻地周边,并具有较为明显的等级性,较为符合中心地理论所论述的特征,同时也是由于行政驻地往往为文化z产的集中地,通常由于政策因素而具有较强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集散功能.从县市来看,密集度最高的连片地区恩施市处于铁路、高速公路和两条国道的交汇处,交通导向性较为明显;利川市的密度最高值分布在与重庆市交界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交界地区旅游发展的趋势;在宣恩、利川和恩施的交界地区有一个明显的高值区,形成跨界旅游区;巴东县在与神农架林区相接的北部出现高值区,且旅游资源的主题如神农溪等也与神农架保持一致;鹤峰县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但数量较多,高值区将全县基本覆盖;其他如五峰、长阳、建始和来凤等县的旅游资源分布较散,基本沿行政驻地呈斑块状分布.这种“北多南少”的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制约着区域旅游资源整体效益的发挥.旅游功能区划的完善及如何促进功能区间的协调发展,是湖北武陵山区旅游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2.3.3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公式(2),结合GeoDA 9.5软件计算得到全局Morans I指数为-0.458 3,Morans I值小于0,表明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负相关性,相邻地域单元的旅游资源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性及离散性,即旅游资源分布密集的“高值”地域单元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不明显.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空间的自相关性,借助ArcGIS 10.1空间分析工具计算出湖北省武陵山区各县的旅游资源空间关联指数,按自然间断点法(Jenks)将局部统计值从高到低分成4类(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生成湖北省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热点区图(图3).分析发现,利川和建始为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热点地区,恩施和宣恩为次热点区,五峰、鹤峰及来凤为次冷点区,热点和冷点区数量相当,且分布相对分散,这表明区域旅游资源稳定性和连续性有所欠缺.值得指出的是,次冷点区和冷点区都分布在没有铁路线和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区,加之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缺乏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地区在通达性上远逊于拥有这些交通枢纽的竞争者.一般而言,旅游资源的开发数量和规模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呈正相关,而当前湖北武陵山区交通建设相对滞后于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不同需求类型的旅客运输方式有待改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开发与优化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
3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依据上述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特点的分析,通过借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从系统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资源空间组织方式,打造“一轴、两带、三心、四片”的旅游产业空间组织形态,构建“一轴穿南北,两带连东西,三心带四片,四片振全局”的空间意象(图4).其中,三个旅游中心地构成空间中的“节点”,一轴和两带构成该区旅游发展的“主线”,四大旅游功能区构成空间中的“面域”.“点”服务“线”、“面”,“线”串联“点”、“面”,“面”反作用于“点”、“线”.“点―线―面”各有分工,从而将分散的旅游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框架内,实现湖北武陵山区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1构建南北旅游发展轴,加强南北旅游资源联系
根据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可知,区域南北交通联系明显弱于东西交通,即沿东西方向交通干线附近的旅游资源数量明显多于沿南北交通干线,以沪渝高铁和G209国道为例,该区沪渝高铁沿线旅游资源多达20余个,而G209国道沿线旅游资源仅10余个,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因此,有必要构建一条贯穿南北的旅游发展轴,缩小南北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差异.此旅游发展轴主要依附G209国道,串联巴东、恩施两大旅游集散中心,沿途连接巴东神农溪5A级景区、恩施土司城4A级景区以及唐崖土司城世界文化遗产等重要旅游景区,推动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南部恩施至咸丰、宣恩、来凤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将有助于完善该区域的旅游产品组合和旅游路线配置.
3.2打造两条旅游发展带,培育区域旅游资源特色
根据点轴系统理论,参照旅游交通路线及远景规划、各县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着力打造清江山水旅游带和民族风情旅游带,串联区域旅游资源的“点”、“面”,构成湖北武陵山区旅游发展的主体框架.其中,清江山水旅游带以恩施和长阳为发展轴线的核心,在沪渝高速公路和清江水上交通的基础上,构建以自然山水风光游览、休闲养生和文化体验为主,消暑疗养、健身运动、探古访幽、科普教育为辅的旅游发展带;民族风情旅游带主于湖北武陵山区的南部,以咸丰、鹤峰和五峰为核心,以来凤和鹤峰为支柱,在宜利高速公路的基础上,依托古村落山寨、吊脚楼民居、土司城遗址和红色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形成以土家族苗族观光、原生态村落体验、土司城观访为主,购物、娱乐为辅的旅游带,打造大武陵山区旅游发展中的精品线路.同时,根据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特性,向游客展示以清江、大峡谷和神农溪为核心的山水风光,以土司城、民俗风情为代表的土苗文化,以坪坝营和柴埠溪为特色的生态环境,借助神农溪“纤夫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培育生态优良、山清水秀、民歌优美、环境宜居的旅游特色.
3.3优化旅游交通网络,增强区域旅游资源通达度
随着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的通车,湖北武陵山区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以“两路”的开通为支撑条件,借助恩施大峡谷、巴东神农溪、长阳清江画廊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加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把恩施、巴东和长阳打造成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三个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在战略规划上,应将巴东和长阳两大景区的游客引进区内的几何中心恩施,再向其他次级集散中心扩散,增强区域内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同时,针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交通基础薄弱的现状,应全面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建设,扩大路网规模,优化路网结构.重点推行沪渝、沪蓉、恩黔、利万、安吉和宜利6条高速公路,渝利、黔张常、安张、恩贵和神张 5 条铁路,恩施和巴东2个机场及巴东港口的建设.最终形成“六高五铁、两航一港”的总体交通布局,以此发挥交通网络对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作用,增进与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其他城市及重庆、湖南的联系.
3.4确立四大旅游功能区,整合开发区域旅游资源
湖北武陵山区地形复杂,重要旅游资源分布零散,根据地域邻近和资源分布的状况进行合理配置,将其旅游资源整合为生态观光、休闲养生、民族体验和红色文化四个旅游功能区:一是在国家5A景区神农溪和长阳清江画廊基础上,整合周边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资源,建设成生态观光功能区;二是加大与重庆黔江区的合作,在周边城市中培育休闲度假市场,打造成休闲度假为主、运动体验为辅的休闲养生功能区;三是以多元化的民俗、古建筑和古遗址为依托,结合区域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淳朴的民风,集中展示土、苗、羌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以此建设成民族体验功能^;四是以满山红烈士陵园、五里坪、走马坪等景区为导向,以五峰土家茶乡文化、葛仙米、鹤峰茶为特色,加强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开发,将区域发展成既具有红色文化底蕴,又含有生态文化和土家文化氛围的红色文化功能区.
4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其优化的探讨,结论如下:(1)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景点特色鲜明,其类型以遗址遗迹、旅游商品类分布较多,水域风光、地文景观、生物景观类分布次之,遗址遗迹、旅游商品、气候景观类分布较少.(2)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等级规模结构以高等级旅游资源为主,中低级旅游资源相对偏少,等级序列的数量差异较为明显.(3)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交通指向性特征,主要沿县级城市、交通干道及河流集聚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其旅游资源的分布密度差异显著,其中,西部集聚度最高,北部和中部次之,东部和南部最低;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负的空间自相关性,旅游资源分布密集的“高值”地域单元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不明显.(4)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通过构建南北旅游发展轴,加强南北旅游资源联系;打造两条旅游发展带,培育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化旅游交通网络,增强区域旅游资源通达程度;确立四大旅游功能区,整合开发区域旅游资源等方面入手.
湖北武陵山区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界对其研究尚处初级阶段,理论建设远远落后于实践发展.本文将旅游空间规划的思路和元素融入到旅游资源开发及优化的分析中,但受行政体制的影响,仅对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优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尚未涉及大武陵山区的具体建设问题,若将视角延伸至整个大武陵山区,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可能均会发生变化,这些也是下一步继续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HRISTALLER W.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J].Papers Reg Sci,1964,12 (1):95105.
[2]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M].New York: Crane Rusak, 1979.
[3]DREDGE D. 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Ann Tour Res,1999,26(4):772791.
[4]BRITTON S. Tourism, capital, and place: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of tourism[J].Envir Plan D: Soc Space, 1991,9(4):451478.
[5]SMITH S L J. 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J].Ann Tour Res,1987,14(2):254273.
[6]PIZAM A. Tourism impacts: The social costs to the destination community as perceived by its residents [J].J Travel Res,1978,16(4):812.
[7]COOKE K. Guidelines for socially appropriat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ritish Colurnbia[J].J Travel Res,1982,21(1):2228.
[8]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6974.
[10]赵振斌,薛亮.陕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及区划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4):117121.
[11]马中华,刘继斌.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经济地理,2008,28(1):163166.
[12]龚胜生,吴清,张涛.湖北武陵山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9):12221228.
[13]关中美,陈志超,顾羊羊.焦作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优化策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36(4):8892.
[14]吴黎,李细归,吴清,等.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2):223227.
[15]王兴中.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J].地理科学,1997,17(3):218222.
[16]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12,31(1):170176.
[17]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748752.
[18]吴清,李细归,张明.中国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成因[J].经济地理,2015,35(6):175183.
[19]徐建华.地理建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0]陈赤平,罗运辉,张紫琴.湖南省工业集聚的空间关联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45(3):109117.
[21]沈正平,马晓东,曾尊固.中国新亚欧大陆经济带旅游资源结构及开局研究[J].地理科学,2002, 22(2):176183.
[22]龚胜生.鄂西圈旅游业发展要着力打造“山水人文”四大品牌[J].参政议政,2009,(11):78.
旅游交通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国际旅 游;导游外语 ;功能结构 ;地域特征;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电子网络普及应用 ,现代交通的高速性、通达性与便捷性越来越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空前快速,这导致国际间交往与旅游活动频繁发生,国际旅游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因国际游客来源复杂多样,旅游需求不仅相 同,要实现在异国境内旅游的目标,依靠旅行社的纽带作用,而旅行社中的外语导游服务工作是旅行社工作的核心(是他们直接将 中国的旅游景观介绍给国际旅游者),所以外语导游的专业素质与国际旅游活动的需求紧紧关联,与其服务质量紧紧相关 ,亦与中国旅游业的形象密切关联。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1]为了中国国际旅游业能在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积累更多的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外语导游人才,提高外语导游服务水平 。
高素质外语导游人才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很好掌握导游外语功能结构特点与地域特征是其主要的专业素质之一。所以本文在有关资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对导游外语功能结构与地域性特征进行探讨,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一
、导游外 语功能结构1、功 能 结 构导游外语顾名思义是 为导游工 作服 务的外语 ,它被 应用 于各种旅游需求之中,所以其功能应与游客在旅游活动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旅游需求相对应。因游客出游后的全部旅游需求基本可分为六大领域:行、食、宿、游、购、娱,e27所以导游外语的功能结构亦对应分为六大类:交通、饮食、住宿、购物、游览、娱乐等。
关于交通 :主要包括解答 游客的旅 游交通咨询及预定 问题 :如民航 、火车 、汽车 、轮船等 交通票据 ,路 途远近 、安全 情况 及沿 途风光等等 ;关于饮食 :向游 客介绍 目的地各种美食 与小吃的品种特色 ,回答游客关 于饭店 的地 理位置 、就餐条 件及特色菜肴 的 品种 品质及预订餐饮等问题 ;关于住 宿 :回答游客与住宿有关 的所有 问题 。如 :宾馆 及酒店位 置 ,住宿条件 及 房 间设 备 情况 (盥 洗 、卫生 问 、电 视、电话 、床 铺等)等 问题 ;关于购物:为游客解达关于当地银行外币兑换的有关问题 ,介绍当地的名优及土特产品、购物商场的地理位置、物种特色及价格等;关于游览:介绍 目的地旅游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经济环境、生态环境),重要的 自然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 、生物景观方面),重要的人文景观(历史古迹、风格化建筑、民俗节庆活动方面),及每一重要景观的成因及特点等;关于娱乐:向游客介绍 目的地休闲、健身及游戏场所及特种娱乐项 目。
2、功能特 点 (1)与国际旅游活动过程高度关联:(2)以国际游客为主体服务对象:(3)具 向导服务特征 :(4)口语对话为主体表达形式:二、导游外 语的地域性特征因导游外语的主体用途是将 目的地旅游景观介绍给国际旅游者,外语导游是联结外部 游客 和 目的地 景观 的结点人 物,他 既要 把目的地的景观特色向游客充分反映出来,同时要尊重来 自不同国家游客的接受习惯。因此导游外语的地域性特征总体依据两大方面决定 :即国际游客的地域性与目的地旅游环境与景观的地域性。
1、国际游客 的地 域性 :
因国际游客来 自世界上 不 同的国家和 民族,属于不 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信仰、道德观念、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用于导游的外语要能为他们所接受(不能与其文化特点相冲突),例如对于信仰伊斯兰教 的国际游客,导游 用语 中不 能有违 背伊 斯 兰教的 成分及 宗教歧视的成分,以免引起宗教和民族纠纷;又如西方人忌讳“l3”,在导游 用语 中要 避开这一数字,以免引 起西方 游客 的不快:再 如对 日本游 客,导游用语中要避免 出现 “四字 ”,因 日本人 发“四”音与 “死 ”音相同,听到“四”音认为是不吉利的。另外在与欧洲人交谈交流时,要注意他们不同的业余嗜好,如:英国人喜好 以茶会友:德国人喜欢读书爱买书,还喜欢吃香肠;法国人喜欢收藏纪念章,爱喝酒;意大利人喜欢服饰等等。
2、目的地旅游环境与景观的地域性:观赏游览异国他乡的 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和政教风俗是最常见最主要最基本的国际旅游形式,其 目的达到开阔视野、获取新知识、满足追奇猎新身心愉悦的心理需要,这种旅游具有活动空间大的特点。观光活动所依赖的旅游资源因其形成、发展,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 的影 响,在 地理空 间分 布上 有着 明显的地域 性(旅游 业的各个要素的组成和发展是植根于一定的地域的)。这构成了不同地域旅游环境 与景 观的特色,特色是 区域旅游业 的生命 ,因此 反映不同地域旅游环境与景观特色是导游外语的特点之一。换言之,导游外语有其鲜明的地域性。
我国国土广大,有极为丰富的用于观光的旅游资源,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反 映了不 同的地 域性 特征,用 于观 光旅 游活 动 的导 游外语应体现这种地域性特征,才能让游客全面系统了解中国的旅游资源 与环境 的特色 。如在我国西北有干旱景观与丝绸之路 的旅游特色 ;在青 藏高原有 雪峰与 藏族风情 的旅 游特色 ;在 内蒙 有塞 外草原与蒙族风情 的旅游 特 色;在东 北是 白 山黑 水雪 原林海 的旅 游特色;在西南有岩溶风光民族风情的旅游特色 等等。[3]三 、结论基于导游外语服务对象的确定性,与国际旅游活动过程紧密的关联性,对旅游地理学科强烈的依赖性,经上述分析可以得 出以下观点:(1).掌握导游外语的功能结构与地域性特征是高水平外语导游人才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2).导游外语的功能结构与国际旅游活动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六大要素“行、食、宿、购、游 、娱”相对应;(3).导游外语的地域性特征由目的地旅游环境与景观的地域性及国际游客的地域性而决定。
旅游交通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酒店;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泸州
未来五年,泸州将大力实施“156”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在六个战略重点中,“建设大城市,成就一个独具魅力的泸州”、“构架大枢纽,成就一个通畅顺达的泸州”、“推进大开放,成就一个充满活力的泸州”这三方面的发展将为泸州带来充足的人流,这对泸州酒店业的发展提出了急迫的要求和挑战。研究泸州城区酒店的空间布局对合理优化酒店空间结构,适应现代旅游者行为规律变化以及现代城市迅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区域和方法
酒店空间布局有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分。宏观层面上,酒店空间布局是指酒店业空间布局,即酒店在地理空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及聚集状态,是酒店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微观层面上,酒店空间布局是指单个酒店企业内部的空间划分及设施的空间分布形式。本文研究的酒店空间布局基于宏观层面。
(一)研究区域
泸州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地处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酒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先后获得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等荣誉,有四川省第一大港口和第三大航空港,是四川省南向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泸州旅游资源丰富,得天独厚。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拥有以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四大文化旅游资源体系。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132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84.06亿元。旅游住宿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本文选取泸州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35076公顷,辖区包括江阳区、龙马潭区192家酒店为研究区域,对泸州城区酒店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形成这种布局特征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运用区域经济学、空间地理学、管理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Goole Maps API为分析工具,对经过实地考察和收集整理的泸州城区酒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针对Mapinfo软件的特点和研究需要,将获得的图形数据存储于图形文件中,将相关的属性数据存储于关系型数据库中,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标识字段进行连接,制作泸州城区酒店分布图、城市道路交通图、城市商业区分布图等。
二、泸州城区酒店的规模结构特征
近年来,泸州市依托富集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以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突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景区项目招商、旅游客源市场开拓、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旅游发展环境优化,着力推进了全市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综合体系。随着泸州市旅游经济的发展,酒店业也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底泸州拥有星级酒店26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15家;经济型酒店334家,泸州目前共有酒店360家,其中192家位于市区。具体见表1所示。
三、泸州城区酒店空间布局的特征分析
(一)以城区为核心,其他区县为边缘地带分布
核心—边缘理论是关于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变化的理论模型,通常被用来解释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变化等相关领域的问题。泸州市酒店的实际分布与这一理论相适应。在全市360家酒店中有192家位于城区,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5家,二星级酒店1家,经济型酒店182家,形成了泸州市酒店空间布局分布的核心区。其余区县的星级饭店数量相对较少,在区县主要是以经济型酒店为主,他们构成了边缘地带。边缘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酒店的需求市场比较有限。而经济相对较发达的主城区,酒店相对较为集中。
(二)酒店空间分布多沿交通干道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泸州城区酒店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附近,在江阳西路、江阳中路、龙南路、龙马大道等主要交通干道上分布了98家酒店,在次干道上分布了62家酒店,在交通节点上分布了21家酒店,共占总数的94%。其中有星级酒店10家,经济型酒店171家。即酒店的空间布局与主干道表现出高度一致。
(三)酒店的空间分布多集聚于城市商业中心区
城市酒店在空间分布上与城市内部商业布局密切相关。泸州市核心商业区——水井沟商业区及大山坪商业区的酒店分布尤为明显。水井沟是泸州市区商业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商业活动繁盛,餐饮娱乐设施齐全,拥有摩尔百货、重百、汇通超市等大型购物中心,同时毗邻滨江路,人流量大。以白塔广场为中心,500米为缓冲区半径的范围内,集聚了11家酒店,这些酒店都以经济型为主,有单体经济型9家,经济连锁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2家;大山坪商业区,以泸州市政府、泸州市公安局、江阳区政府为三角形的政务区,与泸州电子产品商务区交接,周围写字楼林立,商务活动频繁,毗邻百子图文化广场,交通便利。在这一商区从电脑城到市政府之间约500米的距离内就集聚了9家酒店,其中经济型酒店8家,四星级酒店1家。
(四)酒店空间布局与综合地价相关(见表2)
将泸州城区酒店空间分布图与泸州市城区商服用地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图叠加,可以发现有10家星级酒店和169家经济型酒店集中在江阳区和龙马潭区,占到了城区酒店的91%。一般说来,从经营者角度来看,酒店的经济性体现在经营成本与管理成本上,从而不同等级的酒店会选址于价格相对较低的地段。而调查表明,泸州城区酒店集聚核心区的数量与综合地价存在一定正相关的关系,即,高地价区分布的酒店数量多,低地价区分布的酒店数量少,从高地价到低地价酒店的集聚数量是成递减的趋势,这一特征符合泸州城市规划与建设特点。
四、泸州城区酒店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酒店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酒店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位、城市规划、客源市场、相关行业布局及政策、地价等。
(一)经济因素
区域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繁荣,对酒店业发展有着拉动作用,酒店与城市商业中心的距离或酒店周围商业繁华程度是酒店吸引力因子之一。酒店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大,酒店的发展对周围商业布局的依托较大,因而分布与城市商业布局十分接近。因此,商业发达地区尤其是城市的商业中心成为酒店发展的重要选址。在泸州主要的商业区集中在水井沟至江城路段,这里集购物、娱乐、观光为一体,为综合发展商务旅游、休闲观光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和购物者。因此,酒店会倾向于布局在人流量较大较集中的区域。
(二)交通因素
交通是联系着酒店与顾客的纽带,优越的交通条件不仅增加了可达性,而且为消费者节约了出行成本,泸州城区酒店的空间分布亦表现出了对交通便捷程度的高度认同,其酒店集聚的区域多是交通较发达、道路等级较高的区域。在泸州城区酒店布局中位于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上分布了较多的酒店。在交通干道沿线上,其附近一般商业繁华、餐饮娱乐设施齐全,为招揽游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便捷。
(三)土地价格因素
在城市中,地价水平是影响商业设施布局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泸州城区不同地价区的酒店分布情况来看,地价越高酒店的分布越密集,地价越低酒店的数量越少。可见,不同的商业部门对地价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经营者应通过包括地价因素的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适合本部门支付能力的城市区位。
五、对泸州城区酒店空间布局的建议
(一)根据城市发展,合理进行酒店分布
泸州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酒店选址除需参照已有的交通,旅游,成本等因素外,还要根据整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进行投资和排布。影响酒店分布的固有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泸州城市交通格局的改变、市区范围的外扩、旅游景区的打造、两江四岸的综合自治等因素都将导致酒店新的空间布局的形成。
首先,城市交通规划已进入实施阶段,为构建“一主、一副、两带、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规划期间将加快国窖长江大桥、沱江一桥复线桥、蓝安大道、城南大道、茜草至泰安大道等城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至规划期末建成忠山隧道、城东长江大桥、城南长江大桥、沱江四桥和城市二环与高速公路连接线、蓝安滨江路、沱四桥至关口道路、关口至集装箱码头进港公路改造、纳溪河东至河西石龙岩码头连接线等项目,完善城市功能,建成区域中心城市。新的交通格局将引导酒店向重要交通设施附近分布的趋势。
其次,按照泸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旅游组织中心”要求,大力推动川滇黔渝结合部快速交通主干网络建设;在进一步完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并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服务网络、信息网络,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要加强城市景观风貌建设和城市形象塑造,使之真正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旅游组织中心。随着泸州旅游项目的不断投资,以及对张坝景区的规划与打造,都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泸州过夜,这些新的景区的布局也必然会影响到酒店的未来布局。
(二)酒店空间布局过于向城中集中,南北两区市场广阔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泸州市绝大多数的酒店分布在城市发展较成熟的中心城区,城南(茜草片区)和城北(西南商贸城)新开发的区域酒店的分布很少。特别是西南商贸城,这里有泸州最大的购物中心和交通运输中心,人流量较大。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西南商贸中心区只有一家经济型酒店。这远远不能满足众多客人的需求。这样的布局显然是相对滞后和缺乏前瞻性的。在新兴的商圈和开发区投资不仅拥有抢占先机的优势也会享受政府政策的相对倾斜,降低酒店运营成本。泸州酒店住宿业要进一步发展,形成网络状分布,必然需要向南北两区移动,从而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与城市重大事件的发展相协调
泸州是中国著名的酒城,每年都将举办酒业博览会,各地的商家云集于此,盛会将带来充足的人流。面对接待的压力,泸州市应加快酒店建设,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解决酒博会期间的住宿问题。在泸州的城区有计划的进行酒店布局,将为泸州市的酒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六、结语
本文从泸州城区酒店的分布情况入手,总结了影响酒店分布的因素,且通过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指导酒店进一步布局的方向。本文仅对泸州城区星级酒店和接待能力较强的商务酒店、连锁酒店、宾馆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未对接待能力较弱的旅馆、招待所、农家乐等接待设施进行分析。对于泸州城区整体接待设施的空间布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媛,黄秋昊.基于GIS技术的城市酒店空间分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
[2]李彦兵,王栋桥,马波.青岛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J].经济师,2008(4).
[3]胡志毅,张兆干.城市饭店的空间布局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2002(1).
[4]余瑞林,张红.武汉市星级饭店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6(6).
[5]李蕊蕊,周珊.漳州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6]侯兵,黄震方,陈肖静.客体视角的城市经济型酒店空间分布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9(5).
[7]王倩.深圳市星级酒店空间布局研究[J].特区经济,2010(4).
[8]武传表,彭绪娟.基于GIS的大连市星级饭店空间布局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旅游交通的特征范文6
一、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
(一)省内差异空间格局整体特征的分析
着眼于全国范围,区域性差异最为明显的在于东部地带而且东部沿海地带省内差异同样较为明显,其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超过了其他行业。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旅游业差异明显而且各有侧重,在东部省份呈现出弱显著与一般显著性特征,在西部主要表现为强显著性特征而且较为明显。此外,省内差异明显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由于我国中西部经济整体偏弱的现状导致其旅游经济同样处于偏低的现象。及时中西部省份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但从全国范围内而言其并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贡献率。总体而言,东部地带省内差异性显著的省份较少,具有代表性的为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而且这些省份在全国旅游业中占据了较大比例。
(二)二大地带省内差异空间格局分析
处于东部地带的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虽然经济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省内的差异性较大且差异性贡献率同样较大。然而,三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福建省与广东省属于强显著而江苏省则属于较强显著,前两者省内的差异贡献率较大,不同地市之间的差距明显。此外,广东省与江苏省差异贡献率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此现象说明了经济发达的省份之内有富有的地市亦有贫穷之地,旅游业在省内的经济的贡献率表现出来较大的区域差异,其发展状态呈现出来的是不均衡性。广东省的旅游经济主要集中在珠三角而江苏省的旅游重镇在于苏南地区,深圳、珠海、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的旅游收入占据了全省旅游收入的80%以上,即使在全国旅游经济中同样占据了较大比例,而苏南地区的镇江、广州、无锡、南京以及苏州等具有非常高的入境旅游收入总数,在全国当中也占有比较高的比重。相对来说,东部地带的辽宁和浙江这两个省份具有最小的省内差异,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该省份内各个地市之间的旅游业处于均衡发展之中。
二、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机理研究
(一)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在一个特定地理区位上发展潜力主要是由旅游资源所决定的,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产生刺激的根木原因就是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的集聚度、垄断度以及品位度。立足于全国的角度来说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东部省份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备先天优势,根据旅游行业的排名处于前十的旅游景区大部分处于东部地区,同时旅游经济水平位列前十的地区同样由东部省份占据了大部分。中西部旅游相对丰富的省份主要有湖南、云南、四川、河南、山西等且旅游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由此可见,旅游资源的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达水平。
(二)交通的可通达性
现在交通业的发展对于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无论是对旅游业的发达程度进行衡量,还是对旅游地进行建设、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都必须考虑旅游交通的便利程度。交通的通达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备巨大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促进。根据相关研究,在全国旅游业发达的前十名旅游景区,其交通的通达性同样位列于全国的前十名。从全国范围内而言,交通通达性较好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四川与河南的交通便利性相对较好。然而,对于西部省份而言,交通网络相对较弱,旅游业水平同样较低。
旅游业的发展在省内同样具有差异性,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省市表现的更为明显。例如,在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其经济水平发达且交通网络发达,不仅与上海联系紧密而且建设了辐射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对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基础设施。然而,在苏北地区无法抑制比拟,各方面均处于弱势。由此可见,交通的便利性与旅游业之间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三)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实际状况而言,旅游当地的经济水平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地的经济越发达,则即可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揉投入以及基础设备的投入也即能够建设完备的配套设施,而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70%以上的东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十位,其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样位于全国前十位。而在中西部省份中,只有河南和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十位,而河南和四川的旅游发展水平同样处于全国前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