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中英;商标;翻译;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间的贸易合作也日益频繁,商标也不断全球化。在国际商品贸易不断增长的今天,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好坏取决于商标翻译的好坏,好的商标能被消费者牢记在心,使商品在国际市场长久畅销。商品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形象和商标品牌的竞争,商标品牌是企业形象的人,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好的商标翻译对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商标翻译时,既要做到表意又要传神,能够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成功的商标翻译要充分发挥商标的语用功能。当前,许多国际品牌涌进我国,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商标名称的优劣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翻译商标名称尤为重要。商标翻译,应该符合该文化的表达习惯,符合目标语的接受要求,能够迎合日标语国家的审美心理。因此,本文将从商标翻译的原则以及方法出发,谈一谈如何更好地实现商标的翻译。
一、商标及其功能
商标是一个名称,是生产商用来使自己的商品区别于他人的商品的名称。商标的主要功能是识别,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为了保护自己,商标的功能被扩大,承担着建立良好的声誉功能。商标的翻译成功对品牌形象的树立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商标的译名与目标国的消费者反应密切,一个精彩的商标译名能使商品受到目标国消费者喜爱,从而使公司获得丰厚利润,反之,严重威胁到产品及其生产商的生死存亡。商标功能是否能得以实现最主要是靠商标翻译的质量。
二、商务翻译中英语的特点与重要性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
商务英语是人们在跨国贸易、跨国投资、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涉外保险等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商务英语以英语为母体,具备英语所有的语言学特征,具有独立性特征。商务英语更直白、严谨,专业性较强,没有太多的趣味性。[1]商务英语适应于跨国公司、跨国企业中,商务英语教学更加专业化,更加有针对性,对口语水平的要求更加严格。
商务英语和社会交往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商务贸易上发展起来,书面形式简单规范,用词简单易懂,语言专业且平实。商务英语用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贸易活动中,要让从事贸易的双方都能理解,具有国际通用的特点。同时,用商务英语所签订的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有条有理,词汇要正式,不能含糊其辞,让人产生歧义。[2]
(二)商务英语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间休戚与共,互相依存,彼此都不能离开对方,大量的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在这发展过程中,增加国际贸易活动,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跨国投资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也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不同民族间的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最普遍交流的用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贸易中,双方或者多方需要进行协商,即商务谈判,来达到共同的最大利益。商务英语对个人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代青年,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必须掌握这门语言。[3]在国际性的商务谈判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技能。现阶段世界各国学习英语的人数激增,通过对商务英语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工作人员的语言组织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合作力、创新能力。
三、文化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人类文明存在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各具特色。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同一个商标在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涵义。不同文化中商标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商标是文化的高度浓缩,传播着文化信息。因为如此,在进行中英商标翻译时既要保留源语的精华,也要符合目标国消费者的文化。商标翻译与文化关系密切,必须考虑不同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内涵、思维方式、、消费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禁忌等方面。
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信仰、情感、态度、习惯的综合体现,不同文化中的人民在习俗和惯例、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商标翻译有文化的象征意义,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各有自己文化特色,根本就无法做到等值翻译,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烙印。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使用意译的形式。[1]化的差异加深了等值翻译的难度,使商标翻译面临最大的困难。“红豆”在中国象征着爱情,如果翻译成“red pea”,就失去了文化的内涵,没有任何情感方面的含义了。如果英文译名失去了原有的感觉,就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
四、文化差异给商标翻译带来的困难
商标翻译涉及诸多因素,由于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势必给我们的商标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语言文化差异给商标翻译带来的困难
商标是语言的一部分,对商标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字面,还要继续深入进去,深入了解它的引申意义、文化蕴涵。有些商标的翻译不能直接翻译成英语,译出来的东西会有悖于译语文化。要是将中文商标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英文,会在英语国家无人问津,使这种商品在外国滞销,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重视商标的翻译。
(二)习俗和信仰的差异给给商标翻译带来的困难
中西方的人民生活在不同的地域里,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信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风格不一样,英语偏重型合,汉语偏重意合,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如果就不能完全按照原文进行翻译了,否则就会过于咬舌,不符合英国人的表达习惯了。此外,中国与英国传统习俗存在巨大差异。中西方对相同事物有截然相反的理解,生活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蝙蝠,在中国,蝙蝠是福气的代名词,但英国蝙蝠具有邪恶的含义。在桂林漓江的蝙蝠山游玩时,就要格外注意旅游景点的翻译了,导游在给游客进行翻译时,一定要解释蝙蝠隐含的多福的意思,要不然很多外国游客一定会对这个山产生厌恶,外国游客听到这座山的名字时,把这座山想象得很可怕,会因为传统习俗的差异而拒绝参观。习俗和信仰方面的差异,也给商标的翻译带来了巨大困难,所以我们把商标翻译成异国语言时,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传统,才能打开销路,让消费者接受。
五、中英商标翻译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语境原则
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应该关注语境,只有如此,才能使交际双方完成交际活动,通过差异与融合现象统一翻译工作,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出现问题。有的翻译者对异国的文化语境忽视,重视不够,“翻”得程度不足,译得还不到位,有的译作,在句法上很完美,让人挑不出毛病,但是读起来感觉就不是英文。由此可见,语境对于翻译是多么的重要。[2]语境原则就是在翻译实践中,利用对语境的增删来完成交际传递。汉语翻译成英语需要翻译者注意语境,注意对具体语境的交待。
(二)意义原则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可能存在不同,所以,跨文化交际必须准确的表达意义,把意义原则与语境原则并立,不仅要在语言的层面上注意词汇对等,而且还要注意意义的表达是否准确,充分考虑到双方的交际背景。因此,在对中英商标进行翻译的时候,翻译者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意义表达上能够和语言的本意所要表达的保持高度一致。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的意义原则通过语言层面的“差异”,达到意义上“融和”,这在中英商标翻译过程中的要求更高一些。
(三)禁忌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各个文化是有其独特的禁忌而不可言语的,所以我们在中英商标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禁忌原则。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中都会有一些禁忌事项,在翻译实践中要是出现了违背他们禁忌的生活词汇,就会对交际产生负面影响,伤害到双方彼此的情感。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中,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禁忌,从而使翻译恰到好处。[3]在翻译实践中,通过“融合”现象,使翻译实践得到成功。
六、商标翻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能透彻理解原文及其语言文化背景
英语商标的翻译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外国消费者来说,要想购物必须从商品的名称开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可能用一言半语就将悠久的内涵翻译出来,这就需要翻译者具有超凡的翻译能力,具备在两种文化间转换的能力。[4]如果译者没有很深的文化修养,对中文旅游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他就不可能成功准确地翻译原文,从而更好地向外国消费者进行推介。因此,要想成功地翻译,译者必须要对原文内容的理解透彻,文化知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充分了解原文,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有一定的翻译水平。
(二)翻译时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中文商标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虽然能够正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但是翻译出来的文字却不符合对方的表达习惯,让外国人感到非常迷惑。有的商标即使译者能够尊重原文的文化特色,但由于译者的翻译能力所限,翻译的译文不符合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没有能够贴近外国语言的文字习惯进行翻译,也是不成功的。[5]只贴近原文的文化背景,忽略目标语言的文化特色是不行的。
(三)翻译时处在两种语言文化转换的“桥梁”上
中英是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两种语言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文化差异很大。这就要求在商标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对两种文化都有很好的理解,要不就会出现翻译不匹配现象,导致译文处在汉英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桥梁”上,没有进入英语的文化氛围。
七、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商标翻译的技巧
(一)遵循文化信息灵活等值的商标翻译原则
在商标的翻译中,由于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地理环境、价值观念和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想很好地翻译出相对于的商标,翻译人员必须要跨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深入考察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商标的译名被所在国家的消费者所喜爱并且接受,直接的翻译是不行的,这时就需要通过进行灵活的、适度的调整来解决,采取意译的方式来进行解决。[6]必须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进行差异调整,最终在调整中找到对等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充分理解产品商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每个企业的商标都是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在商标里面的,商标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往往代表着企业的文化,因此商标的翻译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出高质量的商标译名。要做到上述这点,就要求翻译者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信息的理解上,应深入探索商标中蕴含的深刻文化涵义,在译语中找到合适的词汇表达,不仅仅追求词汇上的对等,最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在两种文化中找到交融点。商标的翻译人员通过挖掘商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新,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才能最终实现成功的商标对译,企业才能成功的占领目标市场。
(三)运用转换意译法对商标进行翻译
在进行中英商标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转换意译法来对商标进行翻译,摒弃商标原语中的字面意义,仅仅保留商标的内在含义,通过翻译者的深入挖掘与渊博的知识涵养,用另一中意义的词汇取代原语商标的词汇,从而使消费者通过商标的名称联想到商品的功能和特性,进一步增加消费者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购买欲望,促进商标产品在市场领域的销售。[7]要做到上面所说这点,就要求译者必须充分的了解商标产品的特点和性能,与此同时,也要懂得消费国家的文化,能进行中英文化差异对比,十分清楚译语国家消费者的心理。
(四)运用其余方法对商标进行翻译
除了上文所说的转换意译法之外,我们在对商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直译法、音译法、音意结合翻译法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对商标进行中英文翻译。对于一些商标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直译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翻译方法,对于一些实在没有固定的翻译词汇对应的,音译法是一种翻译的重要发展,音义结合翻译法同时也是一种更加灵活的翻译手段。成功的商标必须符合商品的特性,便于记忆,音译法突出的是原文语言的功能。好的商标译名,即使音译,也要尊重文化个性,使商品在营销活动中价值倍增,这种方法灵活机动,简便易用。音意结合法的优点是使商标的译名响亮上口,避免了直译的平淡感,商标翻译常用这种方法。[8]
综上所述,商标的翻译是很艰难的工作,要做到原名和译名的绝对对等是很困难的,译者要实现完美商标翻译,必须了解中西方不同文化,对商标所涵盖的信息进行适度的调整,最大化的体现出翻译的原文涵义,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愿望,促进该商标在海外市场畅销。(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爱华,王磊.试论中英文化差异下出口商品商标的翻译[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2]刘小文.关于商标翻译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
[3]李太志.中英商标词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4]袁劲柳.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5]高阳.商标翻译与中西文化差异[J].商业研究,2006(10).
[6]张彦鸽.商标翻译的影响因素和翻译方法[J].商业时代,2007(13).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 差异化战略文化营销消费者行为
一、引言
德尔・I・霍金斯教授在他所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中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是知识,信念,艺术,法律,伦理,风俗和其他由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习惯,能力等构成的复合体。”文化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设定了边界。而营销正是基于消费者的行为去满足其欲望的活动,营销活动也具有文化属性。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也认为营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近些年来,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越来越注重文化倾向。以我国城镇消费为例:2004年,我国城镇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为1032.80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4.38%,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37.73%)的第二大类消费支出。由此,在我国的营销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一个专门针对消费者文化的研究的领域――文化营销。由于文化营销属于一种新的理念,因此关于文化营销的定义众说纷纭。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文化营销是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保证其活动与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的适应性,以削弱营销活动与目标市场的文化抵触作用,同时,以产品和服务作为载体将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送入千家万户的行为。
文化营销不仅仅从物质层面上来满足消费者,而更侧重于从精神层面来燃起消费欲望。这种营销方式有利于促进情感交流,增进消费者对企业的感情寄托,打造持久的顾客忠诚。
二、文化营销的发展背景
1.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人们更多的关心产品的“量”这个基本需求。但是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了“量”,而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这个时候,商品文化附加值的高低就成为了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
2.技术现代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迫使厂商的生产流程标准化、产品定型化,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少。因此,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不能仅靠产品本身,而更多的要靠其他的力量――广告、品牌、包装等。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所承载的就是文化的力量。而这些广告和品牌所体现的文化要素正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方面。
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越发融为一个整体市场。市场统一了,不同的文化群体却依然存在,而且各个群体的文化差异极大。这些以不同文化为背景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行为可能完全不同,企业要在统一的市场里赢得一席之地,就不得不考虑文化因素。
三、基于差异化战略的文化营销分析
文化有一个特别的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属性,即差异性。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由于不同的经历积淀成各具特色的文化。营销人员在进行营销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的差异给营销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将企业自身文化融合到当地文化中,推进营销的顺利进行。
文化营销是立足于消费者文化的营销方式,而文化的差异性是其本身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文化营销的切入点和成功的关键性要素就是能否顺利的针对文化的差异性实施对应的差异化战略。迈克尔・波特教授曾经提出了三种基本战略,其中之一,即是差异化战略。其定义是:企业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自身的与众不同。在这里,我们将波特教授的差异化战略再引申一步:不仅仅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根据文化的差异性,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产生一定差异性。在向消费者提供同类产品的过程中,同时又能使得同类产品存在某种差异能够满足文化差异造成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需求。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文化营销,就要针对文化差异而为同一个区域市场中为不同种族、信仰、以及文化水平的人提供有差异性产品和服务。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营销成本的增加。于是,许多人会对此有争论:认为只要抓住主流文化主导的消费方式就可以了。不过,菲利浦・科特勒说过:“营销人员是完全可以选择亚文化作为他们的目标市场。而且在亚文化目标市场会有意外的收获发生。”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人口流动加快,文化快速传播,媒体、文化媒介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少数文化或亚文化群体即使不是代表了目前的主要的市场,也至少代表了潜在的市场。而且对于广大生产商和零售商来说,有些时候,刻意去培养少数或者是不占主流的顾客需求市场,就可能意味着产生在市场中生存还是被淘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反,如果将营销仅仅单一地聚焦到某一文化群体上,无形之中会增加企业的营销风险。
差异化战略的文化营销的应用也符合我国国情: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现在中国的消费群体,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消费群体。这一类消费群体的特点是,生活和思想上较保守,以传统文化作为基本行为的判断准则,主要是年龄偏大一些的或者是生活在偏远及农村地区的消费群体;以明显的西方文化或者外来文化为背景的消费群体。这一类消费群体接触了较多的外来事物,以模仿西式文化中的消费方式为荣,主要是年轻人并多生活在大城市。2004年5岁~24岁的这一代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6885.5(单位:万人)。从数据上看,虽然这些人所构成的市场还不一定是主流或者主导市场,但是他们作为另外的一个消费市场,而且作为潜在的极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消费群体,绝对不应被忽视。
差异化战略的文化营销的应用还体现了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经营上。不同的国家、民族在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必然要求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考虑即将进入市场的文化习性和文化特征。企业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制定策略和解决问题,要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以及当地的文化差异来制定差异性的营销策略。
四、基于消费者差异的消费文化层次分析的数学建模
企业在进行以差异化战略为基础的文化营销策略时,只有首先考虑到它所选择的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差异,才能在实际的文化营销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为了研究目标市场的便利性,使得目标市场成为可以定量研究的对象,本文建立了数学模型。
1.建模概述以及建模的条件。Levitt教授就曾经提出过消费多元化的观点。他的观点就是,世界由一个市场组成,这个市场包括有多种偏好的人们。所以,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同一市场里面也会有不同基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偏好的消费群体。由于消费者有差异,所以,企业必须对目标市场里的消费群体的差异做出调查和评价。消费者行为有模糊性,而且属于定性化的研究范围之内。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作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综合集成的一种常用方法,已经在经济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式将消费者消费行为定型化转为定量化的研究。
2.消费文化层次模型。在建立模型之前,我们假定目标市场中的消费者均属于理性消费者:理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直接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消费行为可以直接反映消费文化背景的状况。
然后我们对目标群体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向被调查者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这样对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反应的比较客观。然后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步骤如下:
(1)建立评判对象的因素集U=(u1,u2,…un)。U代表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譬如购物方式,消费方式,购买物品种类等。
(2)建立评价集V=(V1,V2,…Vn)。这里V代表了对消费者行为的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喜爱,一般,不喜爱或经常,一般,不经常。这要根据评判对象来决定。
(3)建立单因素评判,即建立一个以U到G(V)的模糊映射
g:UG(V),存在μi∈U
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
由于各个因素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不同,为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个U的模糊集合W=(W1,W2,…Wn),其中Wi满足。这是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向量。由给之的权重,做出综合模糊评判。其中W的数据来源可以来自调查问卷,也可以由专家通过AHP法,或者企业经验来确定。
模型的下一步就是
得出,其中计算方法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来确定该调查对象的实际消费行为。然后,根据其消费行为的具体情况,得出该消费行为所代表的文化层次或者文化背景,以确定该群体的消费文化情况。
五、企业差异化文化营销策略的实施
在做完充分的市场分析,企业得出了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文化分层之后,企业如果决定进入目标市场,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具有差异性质的文化营销策略。然后在这个有许多文化差异群体的市场里针对性地选择若干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消费群体作为企业的营销目标,实施有差异化文化营销策略。其实施应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文化适应阶段。企业在刚刚进入目标市场之后,首先分析该市场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特点和文化背景差异,逐步适应当地的文化习惯,并且保证尊重目标市场里的各种文化。
2.文化促进阶段。企业在目标市场站稳了脚跟之后,在尊重目标市场里各种有差异的文化的同时,努力寻找其与企业自身文化的差异以及啮合点。再通过有效宣传,激发作为营销目标的消费者群体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并将这种文化认同转化为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3.文化输出阶段。企业在目标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以再继续尝试将本企业的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输出一种代表企业自身与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相融合后的文化形式或价值观。这样,企业就可以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建立长期的消费者忠诚。
文化营销策略一定要以本企业文化为基础。而其具体实施体现在多个方面,可以在产品、品牌、广告、数字上做文化营销等等。不过,本文认为,真正做好文化营销,不仅仅要依靠在营销活动或营销要素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环节,也不是这些方面的片面相加,而是应该在立足于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让企业充分认识到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这种文化附加值应该是基于该企业文化的,面向目标市场的各个文化阶层的消费群体而且能给这些消费群体带来效益的文化附加值。这样,在文化差异存在的前提下,让企业文化理念凝结在产品中,渗透于促销中,表现在品牌或者商标中,满意于消费者需求中,这样的文化营销是真正成功的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策略图
六、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差异化的文化营销策略,是在我国现有文化营销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尝试。而模糊评价分析的应用,在调研消费者行为中是一种比较新的定量化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于调研消费者文化背景有一定帮助。但是,由于该方法也仅仅是初步引入到消费者行为差异研究中,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实践调研。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范文3
一、跨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特性
(1)价值观多样性。跨文化企业员工一般都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复杂的信念结构,尤其是跨文化企业成立之初这种特点尤其明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员工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由此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以及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表现。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也使得统一的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困难重重。
(2)经营方式与经营思想的冲突性。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员工因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习惯,这就使得同一个跨文化企业内有些行为规范与习惯是互补的,而有些则是相互冲突的,甚至有些管理员工对待员工还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民族中心主义或某种非理性反应,从而引起纠纷和冲突,造成管理不力。
(3)经营环境的复杂性。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企业文化模式下企业员工,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管理员工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活动更加困难。
(4)文化交融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无论是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步被人们相互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同情和认同心理,然后才能逐渐取得共识,并建立起共同的全新的企业文化。跨文化企业内部要建立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文化接触——文化选择——文化冲突——文化沟通——文化认同——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
二、跨文化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的具体表现
1.民族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企业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员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误解与冲突,为了解决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许多学者已经研究了这项课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荷兰科学家霍夫施泰德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概括了与工作相关的文化价值观的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2][3]。
(1)权利距离。指在社会或组织中缺乏权利的员工对不公平的权力分配所接受的程度,在强调公平与平等的社会中,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小,如美国、英国、日本等;而在强调等级的社会里,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大,如法国等。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体之间的联系是不稳定的,人们只关心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如在美国、英国、法国等;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相反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从出生之日起就被整合到具有强烈凝聚力的小群体中,并通过交换对小群体的忠诚获得保护,如在中国、日本等。
(3)不确定性回避。指在一种文化中的员工对不确定性或不了解的情景感觉到威胁的程度。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国家中,如在德国、法国、中国,人们强烈地信任专家意见与知识,组织程序化规则与规范非常严格且必须遵守,在决策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点。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国家中,如在美国,人们喜欢冒风险,组织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鼓励变革与创新。
(4)男性化与女性化。男性化是指在社会中性别角色具有明确的差异性,男性被认为应当果断、顽强,关注事业成功,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应当端庄、温顺,考虑生活质量,如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偏男性化。女性化是指在社会中性别角色是重叠的,男性与女性都被认为要谦虚、温顺与关心生活质量,如在法国偏女性化。
(5)长期取向,即儒家动力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霍夫施泰德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迈克尔·邦德共同合作,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开发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测量表”,对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在总结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动力论作为霍夫施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的第5个方面,儒家动力论也称“长期取向”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追求的是未来的长期目标,儒家动力论指标高的国家的特征是坚韧、克己、执著、节俭、安全、和谐。
2.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显性文化的冲突。跨文化企业中最常见和公开化的文化冲突,是显性文化的冲突。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冲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文化差异在语言行为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领导职权方面。西方人受“自由平等”的思想影响,在语言行为上表现为直率、坦诚。外方企业领导者善于对下级授权,任何一个级别的部门领导,都可以在本部门的范围之内拥有决策权。而中方企业领导者讲究权利“集中制”原则,各个级别间等级制度森严,下属较多的依附于上级领导,几乎很少提出有悖于上级领导的建议。2)沟通与协调方面。外方领导在与下属的谈话中会很直接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坦率提出批评,这对于讲究“面子”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有时甚至会直接导致冲突的发生;而中方领导会很顾及下属的面子,批评也多采取含蓄婉转的方式进行,而下属对上级的批评也往往会心领神会,积极改进,从而双方在不伤害彼此面子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好。3)人际关系的差异。中方员工大都注重与同事和上司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很多管理问题时,大家“讲关系”、“重面子”。有时,为了照顾关系,甚至不惜牺牲企业的利益,这与外方管理者,尤其是外方管理者“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了中方管理者和外方管理者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4]。
(2)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评价,是人们信仰、价值、心态系统中可以评价的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工作目标、人际关系、财富、时间、风险等的观念会不尽相同。
荷兰跨文化管理专家斯特罗姆佩纳斯将价值观分为通用——特定价值观、个人——集体导向价值观、中立——情感价值观、具体——扩散价值观和成就——因袭价值观等5个维度,每一个维度代表一个方面的价值观[5]。中方员工重视特定价值、集体导向价值、中立价值、扩散价值和因袭价值等价值观;而外方员工则表现为通用主义、个人主义、情感价值、具体型和成就取向等价值观。
(3)制度文化的冲突。制度文化体现于企业经营的外部宏观制度环境与内部组织制度之中。来自发达国家的管理员工,例如外方员工,一般是在法律环境比较完善的环境中开展经营与管理,通常用法律条文作为行动依据;而中方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员工,习惯于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指令行事,一切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条文、指令、文件办事和决策。
(4)经营思想与经营方式的冲突。在经营思想方面,外方多数企业注重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的思想;而中方的企业缺乏这种思想,往往较少考虑对方的获利性。而在市场经济中,外方企业讲求“以销定产”,认为行业构成、产品品种结构是由市场导向决定的;中方企业的行业结构没有完全反映出市场的需求,而是在原有工业结构基础上把产品生产出来后再寻找市场,进行推销。
(5)人力资源方面的冲突。一是在企业员工的工资调整上,中方偏重于考虑企业员工的资历、经历和学历;而外方则认为,企业员工的工资和他们所从事的企业工作性质有关,所以,只有当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时,才会考虑工资的调整。二是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中方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而外方则把员工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量才而用[6]。
三、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形成原因
(1)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企业的员工易按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言行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方式及价值观等。如果跨文化企业的管理者一直以这种观念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的管理行为就容易遭到忌恨与反对,有时甚至会使他们无法正常管理企业。
(2)文化定型观念。主要表现在对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员工用同一种文化先入为主的印象来看待,忽视个性差异,缺乏沟通与交流。定型观念使得员工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阻碍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相处,从而造成了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冲突[7]。
(3)沟通误会。主要表现在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但是由于许多沟通障碍,如:人们对时间、空间、事物、友谊、风俗习惯、价值观等的不同认识,造成了沟通的难度,导致沟通误会,甚至演变成文化冲突。
(4)非理性反应。管理者对待文化冲突,感情用事,不能正确处理文化冲突问题,结果不断地引起员工非理性的报复,造成冲突与对立加剧。
四、文化冲突处理模式研究
冲突处理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人布莱克和莫顿在1946年提出的管理方格论,他们认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可以从对生产效率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个方面来衡量[8]。冲突问题的理论家们将管理方格的原理应用于分析和处理人际间的冲突。应用和发展这一理论的代表是托马斯,他划分出冲突处理的5种典型方式:1)竞争型策略;2)回避型策略;3)妥协型策略;4)合作型策略;5)体谅型策略[9]。后来学者们对管理方格提出了批评,认为其未能充分考虑人际冲突过程中的相互沟通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同意并采用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者南希·爱德勒的观点来解决跨文化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他的观点包括以下3种方案[10]:
一是凌越(Dominance)。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而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而持另一种文化的员工的影响力则微乎其微。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期时间内形成一种统一的组织文化,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博采众长,而且其他文化因遭到压抑而极易使其员工产生反感,最终加剧冲突。
二是妥协(Compromise)。指两种文化的折衷与妥协。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相似的文化间,指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以实现企业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但这种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不大时,才适应采用此法。
三是融合(Synergy)。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融合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方案认识到构成组织的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的异同点,不是忽视和压制这些文化差异。它与妥协的不同在于对待这些差异的态度不同,并能够把不同点统一地纳入组织文化内。
五、解决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对策
一是识别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发展文化认同。按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11]。正式规范差异主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之间在有关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价值观念上的差异,由此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解决。非正式规范差异是指在企业运作中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来克服。技术规范差异主要指各种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它可以通过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可见,上述这些差异所造成的冲突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因此,只有识别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服装企业跨文化营销
随着我国对创建服装名牌,提升服装产品档次的重视,以及WTO提供的良好契机和品牌经营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在实行跨省和跨国经营。市场虽然扩大了,但同时也带来了资金、人员等管理上的诸多不便和成本的增加,特别是文化的差异成为营销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对营销的最终效果形成了影响。据估计,跨文化营销失误带来的后果有:
①可能破坏企业同外派地区(省或国家)的关系,直接导致经营的失败。②可能破坏企业、产品、品牌在当地的形象,失去市场。③可能破坏企业建立的营销渠道。④可能破坏当地分公司或办事处自身的效率、凝聚力和办公秩序。⑤使失败的外派人员本身受到损失,影响其将来的职业生涯。
服装是文化的载体,聚合着与传统文化潜在相关的很多信息,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服装消费者的审美、判断、思维方式、行为(包括购物行为)等方面都受到各自文化背景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跨文化服装产品营销时,必须首先全面考虑跨文化营销的问题,做出充分的准备,制定全套有效的营销方案,才能从容应对文化差异造成的冲击。
制定服装企业跨文化营销策略,实际也就是计划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信息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接受者,还有信息本身都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导致信息失真。对此应当全面考虑:一方面从服装产品的文化属性方面,保证信息本身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从行政的文化经营策略上,保证企业掌控目标地区——即信息接收者的实际情况,最后,通过采取适当的进入异文化地区的方式,使信息的发出方式易于接受。
一、服装产品的文化属性
服装产品通过款式、颜色、材料等方面,体现特殊的文化风格。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审美和物质价值取向。日本的消费者喜欢素雅的领带,颜色鲜艳的领带适合在东南亚销售。米色、褐色、大条格的西服适合白种人的肤色和气质,中国的消费者更喜欢稳重的深蓝、深灰色的西服。
在我们国家,不同地区也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特别是南北方。一些品牌和一些款式,在一个地区成功,而另一个地区失败,其中就有文化的适应性的因素,很多品牌都面临着这方面的营销障碍。据慧聪网2005年春节的市场调查结果,在北京,中式儿童服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售势头良好。而在上海,中式童装市场就很平淡,那里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在节日把孩子打扮得“洋气”一些,从而会去选择时尚感强的款式。
服装企业在计划进行跨省或跨国经营的时候,在跨文化经营策略方面,应进行下列工作:
1.要对目的地的文化进行详尽的研究,选择适合自己产品路线、价格定位、拥有可观数量的适合品牌定位的顾客群的地区。
2.选定地区后,在选择产品的原则上,应不违背目的地的一般审美观和文化禁忌。
二、行政的文化经营策略
在进行跨文化经营的时候,选择外派人员、制定外派公司的经营策略、营销途径和公关原则等,同样要慎重考虑。
1.通过培训增强跨文化经营的能力,聘用适合的人到外地任职。通过书籍、研讨会、课程、网站、录像等形式对员工进行文化培训,使员工对外派地的文化有意识地了解、学习,并把这种意识带到外派地,可以减少跨文化失误的机会。
2.聘用熟悉当地的文化顾问辅助管理。外派公司的经营策略,特别是营销渠道、公关方法的确定,必须要有熟悉当地情况(包括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办事方法等)的高素质人员或顾问团协助进行。在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时,更需要文化顾问进行翻译、解释。文化顾问还可以对外派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培训。
3.建立多样化的、开放的企业文化。企业可以培养多样化的企业文化,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这种多样化可以通过建立开放环境、学习多种文化获得,更可以通过聘用多样化的人才直接获得。公司应该鼓励跨文化了解和异文化学习的积极态度,这样不仅对跨文化经营,而且对公司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大有好处。
三、采取适当的跨文化进入方式
进入异文化地区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即渗入方式、侵入方式和迎入方式。采取适当的跨文化营销方式,能使当地的消费者更易接受。
1.渗入方式。渗入方式适用于进入民族文化或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消费者不习惯接受新事物的保守型国家或地区。企业对这种地区的文化应格外注意,产品设计、广告宣传、营销方式等都要完全按照当地的惯例进行,否则会引起反感。企业渗入当地社会中,积累了一定市场,有一些影响后,再张扬自己的个性文化。这种方式比较缓和。
2.侵入方式。侵入方式适用于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思想开放的学习型的国家或地区。如果企业确定自己的文化比外派地文化更先进、更现代,可以直接以个性文化冲入市场,迎合当地的心理需求。很多国际服装名牌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直接冲击我国市场的。
3.迎入方式。迎入方式适用于进入经济发达、文化进步的国际型国家或地区。企业需要提升自己,和国际接轨,再选择民族的独特气质作为产品定位,吸引顾客。
具体操作时,不仅应根据目标市场的整体文化不同而进行选择,同时也应考虑产品自身和消费人群的特性。如我国市场,可以认为是思想开放的学习型市场,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但如果进行一些传统形式根深蒂固的产品的营销,或对于目标人群是思想较保守的群体来说,又可认为属于保守型市场。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语言;因素
最先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1987)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相当宽泛的定义,在他的这个定义里,文化是涵盖了艺术、知识、信仰、道德等的复杂整体,同时也是一种可以被社会交往中的人所获得的能力。这样的定义虽然对后来的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定性和导向作用,但以此作为对于“文化”的定义的话,对于本文的研究可以说并没有起到良好的界定作用。在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时,必须先要了解中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好英语。
一、文化的定义
下面来看一下,在汉语中“文化”的定义起源又是怎样的。“文化”一词融合了“文”、“化”和“文化”的词义,是由它们的涵义融会贯通而成的。“文”、“化”二字整体合为一个词语出现,是在刘向《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国家的文教治理,它强调的是以伦理道德来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释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这个定义并未对具体学科的发展提供定性的依据,因为不同的学科在给“文化”下定义的时候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这样的结果是各个学科对文化的定义依然没有统一。直到现在,“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门学科争论不休的问题。那么,针对本文的选题,我们应该怎样给文化下定义呢?季羡林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据说现在文化的定义有500多个……现在有的人依然在努力的对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我认为,这不过是在给文化的已经的500个定义外再添一个,这样一点问题也不能解决,所以我个人对文化的理解就是非常广义的,不论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只要是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文化。”诚如季先生所言,如果我们再为“文化”多下一个定义,对于现在的研究现状来说也是徒劳无益的。为了使本文的研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导向,笔者在“文化”已有的定义中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宽泛的界定,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入进行文化因素,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本体知识的同时,了解外国文化,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这就需要给学习者呈现一幅外国社会众生相,让他们学习了解外国人的言语表达,将外国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以及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所以,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导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目前国内的英语学习对象主要是针对英语国家进行跨文化交际,这类学习者在外国学习和生活,若不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定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强烈的文化不适应感甚至还可能带来一定的文化冲突,在学习英语时也势必影响相关语言要素的理解,这就是“入乡随俗”的重要性。而就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或是从事与中文有关的工作,或是与外国有着某些领域的贸易交流,或是单纯的对外国文化感兴趣,对于这类学习者而言,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恰恰是他们最关心或最需要了解的一部分内容。
2.思想观念。一个国家的思想是由整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体现出来的,要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必须了解国家的人都有着怎样的普世价值和心理取向,只有了解了思想和心理上的深层次的东西,才能解释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外在的表现。就英语的学习而言,了解了外国的“本国文化”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了解了外国的思想,也就无形中掌握很多社交场合需要注意的礼仪。交际障碍大多数也都是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或者隔膜产生的。所以,对于外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3.基本国情。即外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包括地域分布、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基本的文化常识。这些基本国情方面的知识虽然与语言结构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对英语学习的学习者来说,掌握外国的基本情况是他们学习英语,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基本前提。这部分的内容通常不会专门的英语知识来讲授,学习者多是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或课外的扩展读物或新闻媒体来掌握,根据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各自英语水平造诣,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
三、中英语的文化差异
1.打招呼文化的差异。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它的具体含义,通常我们打招呼的方式多为:“吃饭了吗?”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一般都会涉及到:汉字的教学,即教授学习者“吃、饭、了、吗”这几个汉字的偏旁和笔画;语音的教学,即每个字词的读音,宾语“饭”的语法重音,以及整个句子作为疑问句的上扬句调;语法的教学,即讲解由一般陈述句加疑问词“吗”构成的是非问句的句式问题等。(当然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会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及学习目的选择相应的侧重点)如果,该知识点的讲解到此结束,那么这个教学过程并没有涉及到文化因素的教学,学习者在掌握了生词、语音和语法的基础上,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特殊含义,更不用说将其作为一种“招呼语”运用到实际的英语交际中。所以,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除了上述几项语言要素的教学之外,还应该加上文化因素的教学,要向学习者解释,这句话并非真正的是在询问吃饭与否的问题,也没有要求对方回答问话的意思,更没有涉及打探隐私的问题,只是中国人一种特殊的打招呼方式而已,就像外国人以谈论天气为聊天开始的标志一样,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以“吃”作为一个引子来开始邻里熟人之间的对话,也算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这里所蕴含的中国人招呼语的形式,就是一种文化因素。
2.称谓文化的差异。The Chinese language uses many
words to refer to individuals in a family so that their specific
relationship to oth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is made clear.Different
words are used depending on whether a relative is on the mother′
s side.Some example are “yéye(爷爷)”and “nǎnai(奶奶)”used by a child to address the parents of his/her father,differentiated
from “wàigōng(外公)”and “wàipó(外婆)”or“lǎoye(姥爷)”and “lǎolao(姥姥)”used to address his/her mother′s
parents.中西方之间的亲属称谓差别很大,英语中的uncle一词包含了中国的“叔叔”、“伯伯”“舅舅”“姨父”“姑父”等多个意思,但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来说,掌握起来难度很大,通过这样一段简洁的英文解释,相信许多外国学习者在亲属称谓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引刃而解了。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注释是起解释文化项目的作用的,它在解释了具体的文化要点的同时,无形中带给学习者更多新的知识要点,加重了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和理解难度。针对本例,“叔叔”所包含的“伯伯”、“舅舅”、“姑父”等含义需要额外的引申或讲解才能被学习者理解,而学习者也不得不理解和记忆“伯伯”、“舅舅”等词的含义及其用法。当然,这对于高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但针对英语的学习者来说,不建议大量的注入这类非课程内容必须掌握的额外的知识。所以,以注释形式融入文化因素要做到“适时适量”。
3.语言表达文化的差异。“Nǐhǎo!” is not a traditional
Chinese greeting.It is now used mostly by the more educated peo
ple in cities.It would be rather monotonous if you always said “nǐ
hǎo!”when greeting people.The general principle is to use expres
sions that show concern for people one encounter,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a day and specific situation.Sometimes the expression may
be a greeting,but sometimes it seems more like a statement of ob
vious fact.For example,suppose it is lunchtime and you run into a
friend at the entrance to the library. You can say,“Chī le ma?”(Have you eaten?)if you are walking into the dining hall just as
your friend,who just finished eating,is leaving,you could say “Chī wán le?”(Finished eating?)For example:——Where are you going?——just going out.(chūqù yíxia).Or just give a
smile,and nod,or a vague gesture.You may,of course,give a de
tailed answer as to where you are going.It all depends on your rela
tionship with the other person,the significance of where you are
going,or whether you have time to stop to chat.这段话介绍了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现在人们已很少使用课本中常出现的“你好”作为日常生活的招呼语,大多数的中国人习惯用“吃了吗?”或者“去哪儿?”来打招呼,熟人之间或邻里之间也有用微笑或点头的方式来相互示意。这些内容对于学习者用汉语进行交际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学习者尽快的融入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英语学习者使用较广泛的教材,其内容选择方面与中国的国情在与时俱进方面做得最好。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指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则指词汇的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文化意义是指某一文化群体对一客体本身所作的主观评价,同一客体在不同文化的人中产生的联想意义不同。英语国家习惯于直白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去西方人家做客,你说不吃主人家便不会再礼让,表现在写文章上通常是直截了当地用主题句开始,把表达中心放在段首说出来,然后再把这一中心意思分成几个侧面或按照逻辑事理顺序展开文章,段落之间常用——
After all,while,However,furthermore,In conclusion等连词衔接,直白型语篇结构显得逻辑严谨直观清晰,是解析式思维的表现。
参 考 文 献
[1]李晓琴.论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中英文语言表达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2~113
[2]李丽.浅析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201~202
文化差异带来的好处范文6
一、课堂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走入璀璨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伟人的成功事迹与奋斗历程,让学生感受他们伟大人格的永恒魅力;在“Canada—‘The True North’”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加拿大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风土人情,以及加拿大的文化特点;在“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小说的作家及故事情节,让学生体会小说描述的人物的虚伪和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在“Computer”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电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在“Music”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风格的音乐,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引起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西方社会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英语阅读
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这里就包括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一些文章,学生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什么生词,也没有语法障碍,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不知道它在讲些什么。改革后的新教材信息覆盖面广、容量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开放性。对于一些内容,教师自己都不熟悉,把握不好。因此,教师应多找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并给学生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语篇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教学“Journey down the Mekong”时,教师可以简单给学生介绍东南亚几个主要的国家以及湄公河流域的相关情况,为学生理解文章扫清障碍。又如,在阅读文章“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时,学生有可能会提出质疑:什么是“the Amber Room”?“the Amber Room”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重建“the Amber Room”?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对“the Amber Room”(琥珀屋)的来历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作一番介绍,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为什么俄罗斯人要不惜代价重建琥珀屋,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一目了然了。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的英语阅读,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
三、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个国家在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中西方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首先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相关国家的风俗习惯,尤其是与我国人们生活习惯有差异的文化知识。
例如,在第三册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分别介绍了日本的盂兰盆节(Obon),墨西哥的亡灵节(the Day of the Dead),西方国家的万圣节(Halloween)、狂欢节(Carnival)和复活节(Easter)。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及其存在意义,对外国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和感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加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