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1

一、从理想到现实:当前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概述

从整体而言,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相比之西方传统已经有了较多的下降。如果以传统教师德性作为标杆,现代教师失去了传统上基于政治和哲学的崇高维度,即不论是在追求个体德性的卓越,还是在追求社会德性的卓越方面,我们的教师都已经失去了那种“伟大抱负”,表现在:一方面,现代教师在智识方面被局限于一个个小的专业和学科上,而缺乏对整全知识和普遍知识的理解与关照,教师本身所获得的实质上只是一些片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现代教师在社会身份方面被完全的“渺小化”,他们只是社会这台大机器运转的一个个很小的齿轮,因而,他们更多的是从自身以及周遭的狭小范围来思考教育,斤斤计较于切身的利益而失去了超越自身、甚至是超越社会来思考教育的勇气和能力。

即便如此,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诱惑和利益,高校教师的道德却仍然处在下降的轨道上,大有“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的趋势:各种学术腐败的盛行,各种欺世盗名、以损害他人、学生、社会来为自己谋利益的事例,使得人们对教师的道德期望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人们普遍怀疑教师的能力和道德,教育系统被“誉为”除政府之外最腐败的地方,教师被看成是“伪君子”的代名词,“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的坊间流行语,更是让教师变得无地自容。

二、矛盾中的教师群体:当前教师职业道德下降的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道德的下降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要追寻其中的根本原因,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与大部分人把教师职业道德的败坏完全归结为教师个人道德素质的低下,把教师整体道德素质的下滑仅仅看成是教师本身的问题不同。笔者认为,导致目前教师职业道德整体变质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对教师本质内涵和身份的错误理解和定位,以及与此极不相称的道德要求。这一方面容易导致社会对教师道德的盲目要求,教师在精神上被抬高到了“神”的地位,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应具有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教师现实地位的低下,又使得他们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下层无法自拔,社会的压制渐渐磨灭了教师们本应有的追求崇高的冲动和能力。教师就像处在理想与现实所构建的“磨盘”之中,各种矛盾力量的撕扯,使得教师们身心俱疲,人格分裂。因此,我们的社会只能造就少数“英雄式”的优秀教师代表,而无法带来教师整体道德素养的根本提升。

⒈教师本应有的崇高知识与现代社会对教师知识的片面要求

教师以知识区别于他人,也以知识独立于社会。为了与现代所谓的“知识”区分开来,有必要进一步说明知识内涵在古今的变化。按照传统的理解,真正的知识是那种能促使人类灵魂转向的真理,是灵魂之光,总而言之,真正的知识关涉的是人类灵魂的完善,而与物质的追求和满足无关。因此,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柏拉图把那些靠出卖实用技术,教育人们获得生活技能的人称为“智术师”,这些人只是教给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技能和技巧,而无关乎灵魂的善好。这类东西柏拉图把它叫做“技艺”,从而与真正的知识区分开来,而靠出卖这类东西来获得报酬的人则叫做“智术师”,从而与真正的教师区别。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关涉灵魂的真理呢?必须是真正关于人性的普遍知识,即:真正的教师教育的起点在于对人性的根本认识和理解,教育的过程则是人性的不断完善和走向卓越的过程,而教育的最终结果则表现在,真正的教育必将是对社会的不断超越。在他们看来,社会是人为的产物,是比人本身次一级的存在,我们的教育只有真正站在社会之外来进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人性的本质。这类知识正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哲学不断追寻的目标,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真正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现代社会对教师的知识要求,随着专业化的不断发展而变得越来越狭隘和肤浅,教师囿于自己狭小的专业范围,客观上阻断了教师从更普遍的视角出发去思考教育和人性的路径。隔行如隔山,教师们变成了仅仅传递“意见”的工具,而缺乏对关于社会、人性等普遍问题和知识的探索。在大多数教师看来,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研究的对象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他们的任务只是把那些现成的、并不断在发生变化的所谓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遮蔽了教育的本质。

⒉教师本应有的崇高地位与现代社会对教师身份的压制

教师之所以能在社会中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正在于他们比别人更多地理解“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好的社会?”正因为如此,教师理应成为社会的引领者和塑造者。最好的社会是“哲学家”称王,即教师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假如不能称王,那么教育帮助有天赋的人成为君主就成为了教师的主要任务,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师对未来君主教育的好坏就决定了整个社会品质的优劣,有没有好的教师是一个社会好坏的关键因素。可见,真正的教师是非常珍贵稀少的,教师真正的教育并不来自社会本身,而来自超越社会之外的人性和自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更高的地位和视野来思考教育问题,来思考人性和社会的本质,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德性的教师。

现代社会仅仅把教师看成是社会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是非常不重要的一部分,在身份地位上,很多东西都凌驾于教师之上,就比如现代的中国,经济是第一重要,政治稳定也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教师反而成为经济、政治服务的工具、附庸。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就像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服务的人才。殊不知,教师的核心任务正在于通过教育来促进人性和社会的不断完善。换言之,教育应该有更高的平台和超越社会的视域,即要跳出社会之外去思考社会问题。否则,教育根本无法教出社会的引领者和塑造者,只能造就千千万万的不会思考的社会顺民和螺丝钉。这一类在西方古典被称为“智术师”的技艺训练,现在倒成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失去了传统教师的那种超越社会、引领社会的形而上维度,失去了传统教师身上的那种伟怀。

⒊教师本应有的崇高德性与现代社会对教师德性的错误导向

教师的崇高德性与他们所拥有的崇高知识和崇高身份是相适应的。作为社会的超越者和引领者,他们的德性首先表现在独立于社会之外,因而,教师首要的德性是自由独立的品行。教师群体是真正掌握人性和社会发展真理的人,他们应站在现实社会之外去思考社会发展问题,他们应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进行自由的探寻和思索。正因为如此,我们衡量一个社会的好坏,就在于这个社会是否给这些真正的教师、给这些真正的思想者、真正的哲人们创造了足够的空间去进行独立的探索和自由的批判,也只有在一种足够自由的空间中,教育才可能造就出引领社会的人才。可见,教师本应有的崇高德性在社会之外,在更为深刻的对人性和哲学的思考中产生。

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要求已大大降低了。我们现在把对教师的道德要求称为职业道德,顾名思义,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作为一名从业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责任,仅仅把教师的德性限制在职业的范围内,就大大忽略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所应有的特殊性。教育与其他的职业不同,它的特殊使命和道德要求更体现在超越职业范围之外的领域。在职业之内,教师和别的职业的普通人员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从事的工作不一样,因而,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要求也必然和别的职业的人员一样: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完成国家和社会交给他们的任务,这正是我国目前对教师道德要求的主要导向。既然我们的社会更需要的是老老实实地、只求完成不求突破,原地踏步地“顺民教师”,那么我们的社会何来本质上的进步和创新,何来科学类诺贝尔奖的可能?

三、结语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2

论文摘要:从职业的角度看,怎样做好我们自己的职业,实际内涵较多,除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制度、技能等因素外,作为职业人,其职业道德、情感、习惯的培养尤为显得重要,这也是实现高职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深远意义

今年有幸在日本呆了一段时间,过去对日本的印象是从书上获得的或是从到过日本的朋友所提到的,在我知道自己有机会去日本的时候,我就开始想象日本与我们国家的不同,不管怎样努力去想象,得出的印象就是:日本是一个岛国,是地震、海啸经常光顾的地方;置于日本国中,只要不开口说话,谁也看不出我们就是中国人;说的语言虽不同,但满大街的海报或标签文字有不少都是我们能通过其字面意思揣摸出来的。说实在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一)日本给我留下的印象,显现出每一个日本人对待自己职业的精神

1.日本公共场所秩序井然的美丽。来到东京,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空气清晰,街道整洁,但并没有觉得有啥不一样,毕竟是在日本国的首都嘛,接下来,在横滨、富士山、浦郡、京都、大阪等我们到过的大街小巷,没有发现任何随意丢弃的垃圾,也没有看到可丢弃垃圾的装置—垃圾桶(我们的城市为了街道的整洁,随处可见到的装置),更没有看到为了城市的整洁,大家应万众齐心爱护我们自己生存的城市的大幅激励性质的标语。Www.133229.Com在公共场所,如公共汽车站停靠点、大型购物场所的电梯间等人多聚集的地方,没有拥挤混乱的窒息感,惟独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惬意的秩序井然的美丽。

2.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我们人住的酒店里,有一个惊奇的发现,不管是档次高点的酒店,还是档次低点的酒店,在他们床头柜随手可触摸到的地方,有一个可应急用的手电筒,后来从导游那里得到证实,是日本人为了防备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突然停电以备紧急使用的,我心里有一种不信任感,认为这恐怕是装装样子给人看的吧(在我有限的人生经验里,我所知道的,是我们往往会辜负一些人,又被一些人辜负,于是,因为辜负和被辜负,没有安全感的怀疑正在侵蚀我们的生活,我们逐渐成了本能的怀疑论者)。接下来,在其他酒店人住后,我第一件事就是验证这个手电筒的应急功能,果然每一个酒店的手电筒只要,就马上发挥了它作为手电筒的应急作用,亮起来给你看。我为自己以前的想法感到无比羞愧,从这种公共设施的完善处,让我看到了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秩序的迷恋与维护达到了国人所不得不为之赞叹的境地。

(二)团结的形成与维持

日本公共场所呈现出的秩序井然的美丽,充分表明了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让我马上想起“团结”这两个字非常适合这个民族的集体精神,团结是日本人对秩序的迷恋与维护的决定性条件和全部社会理性的基础。

团结离不开对自己和他人的真实,对自己的真实就是自爱和自重,对他人的真实就是一种友谊和友情。处于团结中的每个人都尽量表现出自己的真、善、美,在他人中认识自己,相应地,他人也在我们中认识他自己,处于团结中的每个人都不破坏对“公共秩序井然的美丽”的信仰和拥护。处于团结中的人关心的是共享生活情境的完整性,处于团结中的参与者从来不会体验到敌意或憎恨,顶多是有礼貌的观点差异。

综合来看,团结的形成和维持,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的结果,不是上行下效的结果,而是参与者相互行动、不断生成的结果。尽管不同的参与者都带着自己的目的来,但在团结这种关系的调节下,各自的目的消融在一个主体间一致中。主体间一致比较直接的意思是,我与他人的沟通是何以可能的,另一个具备全部个性和特性的人,如何能在我的意识中构成,然而又实实在在地有别于我。主体间一致就是全民基于语言和行动的知识共有和理解共享,即把双方的主观性都暂时去掉,以实现一种共同性和更高的普遍性。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深远意义

从职业的角度看,如果没有每个日本人的务实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就不会有日本公共场所秩序井然的美丽。要使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基于语言和行动的知识共有和理解共享,在从事职业时,如何使处于团结中的参与者不会体验到敌意或憎恨,如何将我们所有的主观性都暂时去掉,以实现社会职业环境的共同性和普遍性,达到社会的真正和谐。

如今年夏天济南市雨灾,导致34人死亡、数百人失踪受伤,看似是天灾人祸,但追根溯源责任在于城建排水系统的“总设计师”,好看的城建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政府的政绩和形象,但这种华而不实的城建景观却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检验,这也是我的不信任所导致的对日本国家的区区手电筒也产生怀疑,可日本人就没有让我们中国人失望,出了问题,也不象我们拿德国人在青岛设计的租界排水系统相比,说人家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远见、职业道德高尚。无独有偶,今年这个夏天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媒体朋友们所报道的纸馅包子事件、“史上最毒后母”事件,这些假新闻事件让媒体这个行业承受巨大的耻辱,一个怀抱理想和职业追求的媒体人,耻辱感应该是其职业的生命。又如我们人人都会到医院去看病或者不幸做手术,医院的设备往往都是一流的(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清单足以证明这一切);医生的技术往往都是顶尖的(宣传栏内教授级的专家也会让我们眼花缭乱);医生、护士、要害部门的各种巡查制度也是一应俱全的,但各种“医患关系”仍是大家耳熟能详较突出的社会矛盾。在当下社会,我们发现很多社会矛盾的存在,并不是我们的设备、技术、制度,或者职业人的专业技能出了问题,而是职业人的道德、情感、习惯等职业素养出了问题。要整体实现高职教育的理想,满足“世界制造中心”对职业人才的无限需求,这也必然地对我国职业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教育体现自身特色的关键环节,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职业紊养的内涵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从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的情况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劳动方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往往需要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和技能。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加强,增加了一些以人与人之间联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内容,职业的内涵也由此扩大了。

从职业的角度看,怎么做好职业的间题,实际上内涵较多,除了先进的设备、制度、技术等因素外,还有人与人之间以联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职业道德、情感、习惯等内容。

在当下作为一个职业没有做好的,很普遍。因此,中国高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这也是高职教育存在的普适意义。

(二)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有着共同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受到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理想、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特征。职业道德是将各种职业规范转化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术、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

职业情感是人体对某种特定职业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职业兴趣、职业美感、职业意志等。职业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自觉地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形成对职业的长久注意力,时刻关注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在本职、创一流”。

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要求,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都有着与职业有关的良好习惯,有时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即可判断他的职业。

可见,做好一个职业,除了企业、组织所提供的先进的设备、制度、技术等客观要件之外,职业人本身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是做好一个职业的充要条件。

三、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措施

(一)按行业、组织特点确定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标准

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标准要明确,什么标准才算是有素养,在很多国家这是有标准的,把标准定下来后,就按此培养。如给当与不当一个标准,让学生在行为之前就可以预判自己的行为。给学生的行为一个确定的规范,而不要用恩威莫测的办法来神秘管理。恩威莫测的做法,只能使学生嗓若寒蝉、恐惧于未知的祸福、唯唯诺诺、手足无措,而不足以使学生培养出道德和尊严。

1.确定标准,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前,规定在完成专业教育计划以取得毕业证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获得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这主要包括:维护公共利益和提高对社会责任的敏感度;坚持持续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保持可靠性、责任感、及时性以及谦虚和尊重的行为;遵守法律和法规。让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让他们致力于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的建设之中。因为适当的职业道德行为、职业情感行为、职业习惯行为同技术行为一样重要。

2.参照标准,明确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学生可根据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发展目标,参照所确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能力要求,评价自身职业能力的优势与缺陷,平衡其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发展。同时可通过确定的职业能力框架为学生制定即将从事的职业标准提供指南,因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的内容与要求,能更有效地判定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使学生的能力持续地与其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任务保持一致。

3.按照标准,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集中衡量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的获得与保持情况,比衡量已完成的各种学习活动更优越。也就是说,在评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时,应评价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职业素养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而不是评价其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二)结合专业开发职业素养教育课程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可开发相应的选修课程,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如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可开设知名人士创业案例等课程;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可开设网络礼仪等课程;会计、证券投资与管理等专业可开设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发展历史等课程;文秘、旅游专业可开设有关地方语言发展、地方特色景点、民俗等方面的课程;服装专业可开设传统粤绣技艺的历史沿革方面的课程:汽修、模具等专业可开设中外知名企业发展比较等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之情,进而加深对专业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感和习惯,更好地为各行各业服务。

随着培养目标的深化,为实现“零对接”,主动掌握行业和组织对职业素养有哪些更新和扩展,可与企业密切合作,开发相应的职业素养专题讲座。在开发课程时,组成一个课程开发团队,团队的成员应包括:学校教学人员、工厂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培训部门专职培训人员。这样的开发团队可保证在课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开发出的专题讲座,由这些专家进行讲授,这是难得的活页教材,即使是纯学术的专题讲座,也可以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通过这些专题讲座内容中涉及的各学科、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们的奋斗经历、科学态度,或自己的人生与学术经历、学术思想、专业技术成长过程,等等,都可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启发教育,从而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勇于探索、创新的职业情感。

(三)在专业教学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的养成,教师在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1.创设职业问题情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如很多服务行业,职业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模拟学习,可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模拟各种真实情境,可人为制造一些麻烦,如客户排起了长队,情绪变得烦躁不安,看学生如何处置?客户和扮演者商量、吵闹时,看学生是否还能毫不犹豫地按原则办事?平时的业务程序必须严格遵守,若出现了程序错误,出现责任事故看学生怎么办?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3

关键词:护理;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这种多元化的思想通过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不断输送到大学之中,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护理专业的大学生今后是要从事高级护理工作的,他们直接面对患者,在急症、输液室等地,他们需要一线的操作,这样实际的操作都是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具有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这都是需要在校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树立护理专业大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敬畏,换句话说,就是有效的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职业操守的思想教育基础。因此,其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存在难度

高校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进校的时候与临床等医疗主体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差不多[1]。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到了实习阶段之后,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其工作的强度也是不同的,这样就给护理专业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转变成他们对护理专业的思想抵触情绪,这时候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接受程度将大大降低,思政教育的难度将不断增大,同时在专业的思想教育中,由于他们对护理工作本身就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对于护理职业的积极性教育也就自然变得很困难。另外护理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进入这一专业的动机不是喜欢这一职业,而是被动的一种选择。因此在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很难听进去,例如职业操守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等都是没有讲解的基础,因为他们对护士这一行业根本不感兴趣。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缺少比较的关联度

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与专业思想教育的教师在知识的交流上存在真空,他们基本上没有交集,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基本都是专业哲学专业的高材生,他们对的中国话、群众路线的必要性、“三严三实”的主要含义等思政基本教学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党的最新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然而这种讲解只是思政的基本理论教育,列举的事例也都只是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对护理专业的涉及不是很多,或者设说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样的思政教育虽然可以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对其专业思想教育涉及不是很多,两者教育的关联度相对比较薄弱。

三、两种教育的相似性

(一)教育目的相对统一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所谓的人生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对待社会和他人的一种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这种基本的思想理念需要通过相关的教育实现,从学生时代不断养成高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专业思想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构建对待某一专业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换句话说,这就是一种职业操守。在不断了解本专业相关职业理念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的认识护理专业的从业道德底线和标准,由此可见两种教育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具有相似性。

(二)教育的内容存在交集

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对于社会问题的道德底线。护理专业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涉及到本专业的主要护理理论实践知识教学,学生通过这些护理理念的认识,不断构建出自己今后从事护理行业的一定职业准则,这种职业准则就是属于社会问题的一种道德底线的认识。因此,两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相互之间的交集。

(三)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类似性

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两种教育思想都是属于一种人生理念教育,一个更加宽泛、一个更加具体,两者都是属于思想教育,是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都可以采用一些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性的提升,同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学等都是可以应用到这两种教育之中,在教学形式上,两种教育具有相似性。

四、构建思政教育与护理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的措施

(一)实现两类课程教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单纯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营造为主要目的,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在单纯思政教育理论相对比较精通,但是针对护理专业的一些专业思想认识缺少专业知识。他们在给护理专业大学生讲授思政理论的时候,缺少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断构建思政教育的教师在业余时间与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只有多接触、多了解,才能实现思政教师在思想不断构建护理教育思想,同时在护理专业的教师心中也不断构建更多的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思政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方向。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融入对象领域的教学案例,实现两种教育的相互交融。

(二)实践环节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践。因为只有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才能保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被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两种教育都是存在实践环节,换句话说,两种教育的结合点之一就是实践环节。教学过程通过实践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联系,更好地实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提升,实现学生职业道德的升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实践时间的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可以保证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不能太孤立,需要选择具有护理专业道德操守的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

(三)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两种教育质量的提升

由于两者教育目的、内容、形式上存在类似性[3]。在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具有类似性,引入更多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案例选择方面更多的融入护理专业的实践内容,这样可以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育、微课教学等都是可以实现这两种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这些手段的灵活应用。

五、结语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构建全方位人生价值观的同时,更加需要构建护理工作的从业操守,换句话说,对于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中需要整合更多的护理专业思想教育理念,同时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中也需要贯穿更多人生价值观的营造,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杨坤蓉,文霞,欧阳寒雪,王羽,艾玉萍,王大刚,等.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初探――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生为例[A].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12:169-170.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既存在内在的联系,又存在差异。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简单使用德育教育的手段与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对那些思想认识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矛盾应从心理的角度着手,从思想的角度引导,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同时也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与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如下。

1.传统价值观念的断层,现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学生未成熟的心理,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迷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多元性、趋利性、易变性、自主性日益增强。这不可避免地会冲击大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我们一贯倡导的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严重挑战,导致学生心理上难以适从,认识上迷茫,导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日益突出。

2.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心理辅导工作手段和方法面临挑战。信息化在给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跨地域的文化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荡,各种思想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给当今的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逐步蜕变,如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弹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固定的学习、生活方式已改变,流动性增强;学生在课余时间很大程度地被推向“准”社会或直接同社会沟通;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而社会的巨大变革导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虽然大部分已步入成人行列,但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校园里,接触单一,突然之间要立即社会化,这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一定的负担和恐惧。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高校及时引导学生培养健康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分辨是非,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环节却显得十分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育视野狭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为局限为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严重忽视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全人生的指导”,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信念,而且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困惑。

第二,教育力量单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要求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要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而我国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真正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培训的不多,也很少有人能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导致无法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不能有效发现和疏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三,教育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基本知识的匮乏必然导致教育方法的单一,要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要么是丢掉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或格式化,将心理咨询简单化为“谈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在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人为教育对象,解决的都是思维领域的问题,涉及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评价、信念、情感等,根本的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使之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围绕这个共同的目标进行的,因此两者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具有统一性。个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具体人格的完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许多人格因素协同参与的结果,使思想品德落实到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无论是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种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了条件和平台。人的思想形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最终实现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这一心理过程,客观上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置于“德育”的背景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进行的。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无疑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有效,必须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相辅相成。政治教育解决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问题,思想教育解决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问题,而心理教育解决人类心理存在的问题,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适应各种环境,四种素质都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其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应当把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他三种素质并对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要树立德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三结合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他组成部分有机融合,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四元德育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最后,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机制的形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在接受教育时,如果学生的心理因素存在偏差,就可能对道德意义和道德要求的理解产生阻碍,从而对教育的目的、要求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因此,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心理因素,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科学合理采用多种教育方式,那么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要求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的所有精神活动都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对独立又渗透在各个层次教育之中,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形式,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政治立场、哲学思想、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往往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途径

显然,从“全面发展”观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现实要求。

首先,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树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而且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学校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招生的问题,又面临着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而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因此,新世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前提是要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其次,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通过固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可以通过深入课堂教学,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增强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掌握新观念、新方法、新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水平,并以案例分析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再次,倡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主动参与意识,教育目的最终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最后,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各高校可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影响面广、传递速度快、气氛轻松自由等有利条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间接性、平等性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见解,交流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可以在网站中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介绍一些知名的心理咨询网站,使学生拥有更多维护、救助自身心理健康的途径。并在网络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过程中,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联互动,克服以往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的弊端,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之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人格才能健全,才能真正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01.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5

培训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眼下,全市农民素质培训出现了“夫妻双双学电工、种粮大户再‘充电’, 花甲老人赶时尚,泥腿子赶技术大餐”“教室加座、讲座加场、人多加班”的繁荣局面。

今年以来,按照围绕产业抓培训,促进民营经济再发展;围绕创业抓培训,促进农民转岗转业增收入;围绕素质抓培训,促进“平安诸暨、和谐社会大提升”的总体培训工作思路,市政府切实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工作力度,每月安排专人对企业需求进行调查,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相关部门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信息渠道定期向劳动力市场公布企业用工需求和相关紧缺工种,用以指导镇乡(街道)等各级机构根据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对参加过培训且已经就业的农民,政府则通过发放联系卡、定期回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农民和企业的需求变化,优化调整培训结构。2003年以来,诸暨市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岗位技能培训,尽快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同时,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对已经转移出来的农民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将其稳定在二三产业就业,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

为了突出农业块状经济特色村、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项目大户,农业部门深入实施“阳光工程”,让培训工作进村镇入农户、全程跟踪服务,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特殊技能的农业产业工人。相关部门还按照农业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需求,强化对中高级技工的培训,将一批拥有基础知识的青年农民培养成有创新精神、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中高级技工。

至今,诸暨的校企合作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各级职业学校发展的“订单班”已达56班,培养学生3000余人。其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三赢”局面。

1 项目设置符合当前我省新兴产业发展、新型业态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诸暨市政府在农民培训的项目设置上,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强调优先发展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相结合、与新兴业态相结合的项目;重视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项目,受到企业界普遍欢迎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因项目设置符合当前我省新兴产业发展、新型业态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业等各项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省商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培植我省商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应对WTO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

2 构建行业协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密切联系的项目建设支撑网络

在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建设过程中,各级高职院校通过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不断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广泛听取企业界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项目建设有关重大活动中,政府和企业相关领导多次亲临指导,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密切联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提供大力支持,根据企业的倡议,积极参与,现已初步形成了行业协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密切联系的项目建设与发展关系网络。

3 校企交叉任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交叉任职,从学校方面来说,能更好的了解企业发展和需求;能更具针对性的提供培训体系和内容,更好地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农民培训结束后到企业就业,学校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更好地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交叉任职,从企业方面来说,直接参与培训项目建设和储备员工培养,有利于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员工;有利于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更多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提高培训层次与培训质量,节约培训成本;有利于加强交流,促进培训中心师资水平的提高。

4 资源互通,优势互补

“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理论教学上的优势及企业实践教学上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根据需要,诸暨多家企业为学校配备了一批富有经验的兼职教师,负责培训项目中部分实践性、应用性内容的培训。部分政府和企业领导还经常开设讲座,使广大农民对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有了深入了解,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同时,各级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干部员工培训的要求,提供部分内部员工培训、岗位资格认证工作,得到了企业和员工的好评。

5 项目共建,资源共享

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范文6

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创新的重要性

(一)适应市场环境新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开展,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企业员工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发展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加强创新与实践,才能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让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二)深化企业结构改革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我国在经济体制、结构和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巨大改变,原本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创新,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落后的体制局面,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凝聚力,进而深化企业各方面的改革,拓展其发展空间。

(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质上来讲,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但企业员工积极性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激励机制,企业激励使员工高效工作的动力源泉,所以,加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创新与完善,能够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

因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规范性不足,可操作性较弱,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控因素增加,机制运行可靠性和有效性降低。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许多企业领导习惯于行政处罚,不注重管理体制的建设,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作用。

(二)政工创新意识淡薄

个别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理论化,显得单调乏味,完全失去了现实生活的有力支撑。具体来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发展新变形成了脱节,与企业运行机制不相符,与员工思想观念不协调。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在理念转变、内容创新、形式探索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滞后性。

(三)体制激励性不足

个别企业的管理者未能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完全忽视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企业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实际生产经营相结合起来,而两者的脱离势必会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建设

1.薪酬机制的制度化建设。在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的现代社会,物质利益成为了员工最关心的根本利益,所以,企业对利用物质激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的选择,企业想要想构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首要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对员工而言,薪酬奖励是他们开展工作的最大动力,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能够提高人才吸引力,而且能够全面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命力。调节、激励和保障是薪酬制度最为重要的功能,能够有效调节员工工作状态,激励员工,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凝聚力,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2.考核机制的制度化建设。企业对员工进行客观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报酬,这也属于一种变相激励手段,能够让员工高效完成任务,以获取更多的物质奖励。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制度化,就是要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为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说,规章制度的构建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经营管理的完美融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奖励机制制度化的重要前提。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对表现突出的员工予以及时奖励,以进一步激发并维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创造良好条件,以拓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政工理念的现代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