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口腔保健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口腔保健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口腔保健知识

幼儿口腔保健知识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体检;营养;生长发育状况

为探讨诸暨市暨阳街道幼儿园儿童的营养现状及变化规律,将2006~2010年幼儿园体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掌握集体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保证幼儿园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每年3~5月份对诸暨市暨阳街道所管辖幼儿园在园儿童进行的常规体检结果及儿童系统管理工作报表,包括体重、身高、血常规、龋齿、视力筛查等。所有检查项目均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仪器进行检查。

1.2方法和诊断标准:体重、身高的评价均参照《WHO标准0~7岁儿童体重和身高参考值及评价标准》[1],其中体重、身高中位数即达均值:X-1s≤W∕A≤X+1s、 X-1s≤H∕A ≤X+1s;体重低下:W∕A﹤X -2s;发育迟缓:H∕A﹤X -2s;肥胖:W∕H﹥X +2s;消瘦:W∕H﹤X -2s;贫血:Hb﹤110g∕L;龋齿:按全国牙防组制定的诊断标准;视力筛查:采用美国Suresight筛选仪激光采集自动读数。

1.3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儿童体重、身高达标情况 体重、身高达均值人数占总体检人数的百分比,体重、身高达均值率自2006年的62.4%、59.6%上升到2010年的76.8%、74.3%,与国内其他文献一致[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

2.2 营养性疾病检出情况 体重低下、发育迟缓、消瘦发病率逐年下降,自2006年的2.07%、2.84%、2.15%下降到2010年的1.17%、1.52%、0.9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3龋齿、视力筛查检出情况 2006~2010年资料显示,在园儿童的龋齿发生率均在32.4%左右,各年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2~6岁儿童群体屈光筛查,屈光异常率为15.98%左右,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2],各年度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3.1幼儿园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逐年改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加强管理及保健人员的配备,每年对幼儿园保健人员的卫生保健知识加强培训,各幼儿园均提供每日二餐一点或二餐二点的伙食,全部开展了膳食营养分析,并做到先算后食,从各方面保证了儿童的营养摄入,使集体儿童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仍有小部分私立幼儿园,因为办园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同时存在克扣儿童伙食费的现象,使部分幼儿园存在儿童膳食营养供给的不足,制约了幼儿园集体儿童的生长发育。

3.2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消瘦、贫血患儿逐年下降而肥胖儿逐年升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儿童保健工作的全面开展,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消瘦和贫血的患病率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本街道的贫血率仍较高,可能与膳食的搭配、均衡的营养及与儿童的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同时,肥胖儿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现在有部分的家长陷入一个误区,片面强调营养和过度喂养,同时户外活动少、过度保护以及不良的饮食行为,导致肥胖儿的数量不断增长。

3.3屈光异常检出率和龋齿患病率居高不下:儿童视力异常可能与儿童不良的用眼习惯、父母对眼保健知识的缺乏以及托幼机构对眼保健工作重视不够有关;而且视力异常主要由远视、散光构成屈光不正主要类型,先天性、儿童早期的远视或散光,于发育期间未经矫治,易形成弱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眼屈光由远视向正视变化,远视的患病率逐年减少,近视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有学者认为我国单纯性近视人数不断增多与现代文明发展,多媒体的高速发展,视觉负担加重有关,与视觉环境不佳有关,甚至与饮食有关[2]。因此,应抓住学龄前这段时间,对弱视患儿实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应加强幼儿园视觉环境的改良及儿童膳食的合理搭配,从而减少视力障碍的发生。儿童龋齿与儿童喜食含糖食物和父母对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不注重口腔卫生以及托幼机构对口腔保健工作重视不够有关,未能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氟化防龋工作。因此,应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注重口腔卫生的保健,普及氟化防龋的保健效果。

3.4幼儿园保健状况有待改进:幼儿园的卫生保健质量直接影响着集体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提高保健人员的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提供儿童均衡的膳食营养,加强儿童的体格锻炼,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家长的卫生保健知识,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幼儿口腔保健知识范文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兰州市幼儿园的在园儿童和前来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入托前儿童,年龄3~6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4份。

问卷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儿童的基本情况、日常表现及口腔不良习惯的表现部分,由儿童家长填写;口腔疾病的检查部分由口腔科主治医师先对被调查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询问,再根据检查结果按照临床症状分类分别填写相关记录。

统计分析: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运用X2检验和分析。

结果

口腔不良习惯状况:在被调查的儿童中,存在各种口腔不良习惯739例(60.9%),具有3项或3项以上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为260例(21.4%)。在各个分项中,具有“托腮、脸贴桌面读写、偏侧睡眠等不良姿势”的儿童最多,有343例(28.3%);其次为“夜间或睡眠时磨牙”的儿童251例(20.6%);喜欢“咬文具、衣物或啃指甲”的儿童有230例(18.9%),排在第3位;其他口腔不良习惯从高到低依次为吮指221例(18.2%);口呼吸195例(16.1%);偏侧咀嚼173例(14.3%);咬唇160例(13.2%);吐舌120例(9.9%),下颌前伸102例(8.4%)。从口腔不良习惯的总体情况来看,4~5岁的儿童比3~4岁儿童严重(P

口腔疾病状况:本次被调查的学龄前儿童中,存在各类口腔疾病872例(71.8%)。各类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龋病共438例(36.1%),具有3颗以上龋齿的儿童207例(17.1%),因龋缺失牙齿的儿童38例(3.1%);其次是乳尖牙磨耗不足402例(33.1%);排在第3位的是乳牙反颌,有254例(20.9%);其他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依次为深覆颌127例(10.5%);上颌前突69例(5.7%);上牙弓发育不足42例(3.5%);颌面异常34例(2.8%);下颌前突16例(1.3%);开颌12例(1.0%);双颌前突3例(0.2%)。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看,女孩比男孩高(P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能够每天坚持刷牙的儿童977例(73.4%),从总体来看,男孩663例,每天刷牙527例(79.8%),女孩551例,每天刷牙449例(81.6%),女孩口腔卫生略好于男孩,但无统计学意义(P=0.652);城乡比较,城市儿童口腔卫生好于农村(P

家长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状况:共调查学龄前儿童家长1196例,认为“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918例例(76.7%);认为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828例(69.2%);认为自己知道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家长94例(7.8%),认为知道一些但不全面的家长914例(76.4%);有37.5%的家长希望社区及医疗保健机构经常进行儿童口腔卫生及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有58.1%的家长认为应当加强宣传,还有4.2%的家长认为无所谓。调查中城市家长及独生子女的家长比农村家长及非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加注重儿童口腔保健,两者之间差异非常明显(P

社区宣传与服务情况:对社区或医疗机构是否在你所在的社区进行过幼儿口腔保健知识方面的宣传或培训的问题,有1%的家长认为经常,有17.8%家长认为有过,其余81%的家长认为从无。在社区宣传与服务方面,城乡社区并无明显差异(P=0.986)。

讨论

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的社区宣传,提高儿童口腔疾病的家庭防病意识:调查中大部分的家长都不了解儿童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也不清楚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口腔疾病的影响,所以并不懂怎样有效的预防口腔疾病并破除不良习惯。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积极联合社区及辖区幼儿园开展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居民普及儿童龋齿、错颌畸形等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广大居民认识到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帮助家长们在宝宝发育的早期就预防和纠正吮指、吐舌、咬唇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出现,从而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

建立社区普查制度,降低儿童口腔疾病发病率: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实施,社区基本医疗保障日趋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社区服务,定期开展社区、幼儿园及学校等口腔疾病高危人群的普查与保健,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出现问题早发现、早阻断、早治疗,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重视社区培训,提高家长口腔保健的综合素质:儿童口腔疾病与口腔不良习惯密切相关,具有饮食不良习惯的儿童,还常常伴随着紧张、焦虑、抑郁、偏执、强迫、固执、自卑等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家长过于严厉的处罚或不当斥责,往往会加重其不良心理反应,出现对立情绪和抵触行为,造成饮食不良习惯反复出现,难以矫治[1]。所以,对待儿童的口腔疾病及饮食不良习惯问题,不但要积极矫治其不良习惯和行为,还要注意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2],从而通过改善儿童的不良认知和情绪状态,提高儿童饮食不良行为的矫治效果。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口腔保健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讲座与培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的心身健康和发展[3]。

参考文献

1马迪,张丽梅.儿童功能性厌食256例治疗及心理干预对比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35(32):5014.

幼儿口腔保健知识范文3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被破坏的一种疾病,是细菌、饮食、牙和唾液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乳牙龋齿可导致上下牙的咬颌关系改变,影响颌骨及颜面的发育影响恒牙胚的发育,导致恒牙不能萌出。可破坏乳牙冠或造成乳牙脱落致使咀嚼功能降低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胃肠疾病。还可引起牙髓炎牙痛甚至根尖周炎严重可引起败血症和菌血症。另外,可引起类风湿关节炎、肾炎、类风湿心脏病和病毒性心肌炎。

资料与方法

用体检和书面答卷的方法,对2010年通江社区实验幼儿园3~5岁儿童145名,按不同的行为习惯行进调查分析,见表1。

结 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行为习惯良好,龋齿检出率15.7%;行为习惯一般时,龋齿检出率50%;行为习惯差时,龋齿检出率62.1%。通过比较,C组的龋齿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上述数据通过X>/sup>2检验(P<0.005),呈高度显著性,提示儿童龋齿与行为习惯有关。

讨 论

病因:龋齿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主要是细菌、宿主和饮食三大因素相互作用而致病。①细菌因素: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嗜乳酸杆菌、产酸链球菌、葡萄球菌等。②食物的化学性作用: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在口腔内经细菌发酵作用产酸引起龋齿发生,食过多的糖而缺少钙、磷、维生素A、D、B等皆可引起龋齿。③宿主牙齿和唾液因素:牙齿本身的窝沟,牙釉质发育不良,含氟量低容易患龋齿。牙齿排列拥挤、错位、阻生等容易滞留食物,引起细菌生长繁殖,也是龋齿发生的条件之一。另外,唾液缺少、口干症可发生急性龋齿。

预防:①牙齿咬面的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菌和食物残屑而诱发龋齿。重视口腔卫生,养成良好习惯,可以减少食物残屑,消除病原微生物。保持口腔清洁,正确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分细菌,减少菌斑的形成。刷牙应早晚各1次,饭后漱口,睡前刷牙尤为重要。正确刷牙法: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刷牙,水平振动刷,切忌横刷,以防损伤牙龈,引起牙龈炎或牙龈萎缩。幼儿使用牙刷毛束≤2排,每排5~6束,毛质要软。刷牙时刷毛应与牙面成45°~60°的斜角,每个部位反复刷10次,每次刷牙2~3分钟。②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龋齿,特别是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控制饮食中的糖,睡前不吃零食。提倡母乳喂养,鼓励多吃粗粮,教育儿童养成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钙、磷、维生素的食物,纠正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有消化系统疾患、口腔疾患的要及时治疗。③定期对儿童进行龋齿检查,每年1次,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开展口腔保健。在未形成龋洞的初期,采用药物治疗,如窝沟封闭、氟化钠涂擦等等,一旦形成龋洞,需要做充填治疗。治疗龋齿愈早愈好,即使是乳牙龋齿也应做充填治疗。通过氟化法增加牙齿中的氟素,改变牙釉质表面和表层的结构,增强抗龋性能,减少龋齿,如牙面涂氟,含氟牙膏刷牙,氟化自来水的应用等。

人们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另外,口腔保健知识获得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要使她们能够从多渠道获得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并转化成为她们自觉的口腔保健行为。其次对患儿家长进行有关幼儿龋齿发生、发展及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患儿家长对龋齿的认识,使她们更好地做预防工作。同时需要口腔医务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全社会关注,充分重视儿童的口腔保健,加强宣传,普及口腔保健知识。龋齿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需从儿童抓起,从乳牙抓起。

幼儿口腔保健知识范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150

龋齿是流行广泛的一种口腔疾病,也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应重点防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国家教委、卫生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六病防治”的重点疾病之一。

为了了解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龋患流行状况,为开展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基线资料,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市区内10所幼儿园及七所小学的7916名儿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制定的口腔健康检查标准进行普查。龋患率和龋均随年龄增长学龄前期呈上升趋势,学龄期呈下降趋势;学龄前期与学龄期龋患率和龋均均差异有显著性;学龄前期进行口腔行为干预的与未曾干预的差异有显著性。学龄前期口腔卫生行为干预至关重要。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整群抽样金昌市区内10所幼儿园和7所小学的3~12岁儿童7916人,男4298人,女3618人。

方法:检查前制定统一的检查标准,按统一表格填写。在自然光线下,使用统一的平面口镜和探针对调查儿童进行口腔检查,龋患的诊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制定的口腔健康检查标准。设计统一问卷调查学龄前期儿童行为干预情况,问卷由保教人员和家长填写,主要包括:保教人员是否进行过正确刷牙方法的教育;儿童在园期间是否要求饭后漱口;患龋儿童体检后保教人员是否交代去医院就诊等内容。

统计学处理:调查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整理。

结 果

3~12岁儿童龋患率分别为28.7%、48.6%、63.2%、71.3%、76.6%、64.1%、69.4%、38.3%、29.2%、12.8%,随年龄增长学龄前期呈上升趋势,学龄期呈下降趋势。见表1。

学龄前期(3~6岁)与学龄期龋患率分别为52.90%、46.3%,X2=7.132,P<0.05。学龄前期与学龄期龋均分别为2.25、1.36,t=8.13,P<0.05。学龄前期与学龄期龋患率和龋均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2。

学龄前期儿童在幼儿园接受行为干预与未接受行为干预的龋患率和龋均差异均有显著性。行为干预与未干预的龋患率分别为50.60%、54.21%,X2=4.89,P<0.05。行为干预与未干预分别龋均1.87、2.47,t=7.141,P<0.05。见表3。

儿童时期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随着年龄增长,若不注意口腔卫生,患病率、龋均均呈上升的趋势,6~7岁达到高峰[1,2],在此前主要是以乳牙为主。之后随着乳牙的替换、恒牙的萌出,加之口腔卫生状况的改善,龋病患病率、龋均均呈下降的趋势。到12岁乳牙全部替换完成后,患病率降至最低。学龄前期的口腔卫生行为干预对预防龋齿有积极的作用。

讨 论

龋病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高、危害范围广。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龋病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健康问题,60%~90%的学龄儿童及大部分成年人均受到龋病的影响[3]。与龋病流行相关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蔗糖摄入情况、口腔健康行为、家族影响等等。本次调查显示学龄前期龋患率及龋均均高于学龄期儿童且差异有显著性,且口腔卫生行为干预与否龋患率及龋均的发病也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学龄前期口腔卫生行为的干预至关重要。儿童受家庭生活环境及幼儿园集体行为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及保教人员的口腔健康意识淡薄,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缺乏督促,是龋患率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因素。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①托幼机构对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宣传不够。调查发现,10所幼儿园中有4所私营幼儿园6所国企幼儿园,6所国企幼儿园中有3所省级一类幼儿园,开展过口腔卫生行为教育,其它国企幼儿园有过关于口腔保健的儿歌,而私营幼儿园没有开展过相关教育。②托幼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对儿童的健康管理不到位。调查发现,国企幼儿园执行国家相关规定每年对儿童进行1次全面体检,但对体检结果只是发放了治疗通知,家长是否带孩子做过治疗及治疗效果如何没有进行干预,以至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另外,私营幼儿园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基本没有按国家要求对儿童每年进行1次健康体检,是龋齿发病率高的又一原因。③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精细食品、糖果等使食量增多及对子女娇生惯养和家长对口腔保健及乳牙龋病的危害缺乏认识,没有对儿童的健康行为进行指导、约束,如刷牙习惯、含糖饮食的摄入等。存在儿童不需要刷牙或只需要早晨起床刷牙、乳牙可以换新牙等错误观念,及睡前摄入含糖饮食的不良行为。

进入学龄期,随着年龄增长,口腔健康教育的逐渐开展,口腔健康行为的实施,生活习惯的改善,龋患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充分说明健康教育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正确的刷牙方式、含氟牙膏的运用对龋病的预防产生了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及其重要。此次对本地区儿童龋病流行情况的调查及对危险因素的评估,认为龋病的预防应从乳牙的萌出开始,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口腔健康意识与口腔健康行为至关重要,应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口腔保健知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黄素珍.4327名中小学生龋患现状及防治对策.中国校医,2006,20(3):313.

幼儿口腔保健知识范文5

【关键词】儿童龋;患龋率;危险因素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3-0321-02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解3~5岁儿童的患龋情况和影响因素,我们渝中区6所幼儿园进行了口腔健康调查,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本资料取材于2005年5月重庆市幼儿园体质监测中口腔健康检查,并将问卷调查交儿童家长填写,其中男410例,女385例;3岁237例,4岁289例,5岁269例。

1.2调查方法:全部检查工作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口腔科的两名医师完成。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版《口腔健康调查标准》中有关的检查方法和器械对龋病进行诊断。口腔检查均采用平光口镜、探针等器械,在自然光线下进行。检查龋患人数,龋患牙数等进行填表,并将其分为了3岁、4岁、5岁3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自行设计的开放性问卷调查表,共发出调查问卷795份,回收795份,回收率100%。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儿童及其家长的一般情况,儿童喂养方式、饮食及口腔卫生习惯,双亲口腔保健知识。把设计好的问卷发给家长按要求填写,1周后回收。

2结果

2.1患龋情况:见表1。

2.2不同性别的儿童患龋情况:见表2。

2.3儿童龋危险因素:以问卷调查结果无龋儿童组(271例)为对照组,与龋患儿组(524例)进行比较:(1)在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以母亲是否受到大专及大专以上的教育为界限)方面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儿童的饮食习惯、每日吃甜食及饮用含糖饮料次数小于或大于两次以上、偏食,以上因素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3)儿童刷牙的频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两组儿童进行综合分析,儿童龋的危险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年龄、母亲受教育的程度、每天吃甜食及含糖饮料的次数、刷牙的频率呈反相关,见表3。

3讨论

3.1本次调查患龋率高于上海(59.53%)[1],高于成都乐山(38.86%),低于北京(79.92%)[2]。表明渝中区儿童龋患率在全国处在较高水平,儿童防龋工作远远不够,需要大力开展形式各样的防龋宣教,努力普及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工作。

3.2儿童龋危险因素的分析:(1)年龄与儿童龋患率呈正相关,4岁后幼儿龋终止,而后磨牙龋呈上升趋势。(2)母亲受教育程度:母亲教育程度低,吃零食次数多,每日刷牙次数少,母亲的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低,儿童龋患龋率高,两者呈反相关。(3)每日吃甜食及饮用含糖饮料次数与儿童龋的患龋率呈正相关:吃甜食的频率增加,累积提高的菌斑的酸性,巩固了耐酸变形链球菌的主导地位,致使釉质脱矿。(4)刷牙的频率:婴幼儿龋的发生与每日刷牙的次数相关,应每日早晚各刷牙1次。(5)氟化物的运用:我国4岁以下儿童普遍未用氟化物,常规的、小剂量的氟化物的运用均是防龋的有效方法。氟化物破坏细菌的代谢及功能,增加牙龈结构矿化能力。(6)偏食:偏食的儿童喜欢吃甜食,不爱吃蔬菜、肉类,这些因素均能促进龋齿的发生。

幼儿口腔保健知识范文6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病情况,探讨预防龋病的措施,找出影响学龄前儿童龋病的相关因素,为防治儿童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该区6所幼儿园3至5岁儿童为筛查对象,由专业人员在自然光下进行口腔检查。结果:该区儿童龋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3岁组儿童患龋率为49.17%,4岁组儿童患龋率为61.64%,5岁组儿童患龋率为55.78%。结论:积极开展儿童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防龋措施极其重要。

【关键词】十堰市学龄前儿童 龋病现状 对策分析

我国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很高(70%以上,龋均为4颗以上),据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5岁及以下儿童患龋率为66%,且97%的龋齿未经治疗。这远高于WHO 2000年5岁儿童无龋率达到50%的目标。为了全面了解十堰市学龄前儿童口腔龋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对该区内1000名3至5岁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1、 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的现状

本课题通过对该区1000名3至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向其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走访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来了解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787份,其中有效问卷782份,回收率为78.70%、问卷有效率为99.36%。在调查对象中,男生362人,占50.84%;女生350人,占49.16%。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市、县的幼儿园,调查对象中,分别抽取大、中、小班进行调查,在年龄和性别上分布选取具有一定覆盖面和代表性。以上表明本次调查资料可靠可信。

本次调查表明该区3至5岁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55.53%,较全国口腔普查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还是超过了WHO规定的水平,并且充填率仅为2.14%,有相当部分的龋齿未经治疗。

2、 十堰市学龄前儿童致龋因素的探讨

2.1缺乏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造成龋病高发的主要因素

此次调查发现乳龋的好发牙是第1、2乳磨牙,尤其是第2乳磨牙,以咬合面为主。根据Newbrum四联因素论,龋齿的发生和发展,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以及时间四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1。主要致龋菌为变形链球菌。菌斑(由粘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和糖类食物残屑形成)是细菌在牙齿表面代谢和致龋的生态环境,细菌在牙菌斑深处产酸,酸逐渐腐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造成组织缺损形成龋洞。儿童爱吃具有粘连性的精细糕点、甜品等易粘附在牙齿表面的食物,并且没有刷牙漱口的良好习惯,这些为致龋菌提供了极佳的生存环境,从而诱发龋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蔗糖的消耗量与患龋率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2。糖类的进食时间、频率、方式对龋病的发生有不同影响,儿童睡前吃糖和饮用含糖饮料更易于患龋。因此,减少、消除菌斑是防龋中最关键的一环。而实现这一环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是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和选用合适的牙刷。

2.2家长受教育程度以及口腔保健意识的匮乏导致儿童龋病高居不下

健康行为学认为,学龄前儿童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模仿,这为从小塑造健康行为模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提供了天赐良机3。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行动则是把知识、态度具体化行为的过程,其结果促进健康,父母是儿童获得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国外学者对学龄前儿童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不一样的家长对孩子进食甜食的态度和自我诊断行为存在这明显的差异,龋病的发病率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4。家长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口腔卫生习惯,从而间接的影响儿童患龋。如家长刷牙的频次、刷牙的时间和饮食结构的组成,会对儿童的口腔卫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儿童口腔中的微生物数量。变形链球菌可以通过饮食生活,直接传染给子女5。

2.3宣传工作滞后,学校健康教育不足是造成学龄前儿童患龋的客观原因

在走访当地相关部门以及与当地民众的交谈中得知,口腔保健的宣传工作较为滞后,群众没有较多的渠道了解口腔保健知识,从而造成群众保健意识低下。此外,在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学校在口腔保健教育方面工作并未全面开展,孩子缺乏正确的口腔卫生引导,口腔卫生状况不佳,龋坏严重。

3、 探讨十堰市学龄前儿童龋病防治措施

3.1增强孕期保健意识,减少母婴传播

胎儿的牙齿是从孕期第6周开始发育6,乳牙的硬组织是在胚胎时期形成,母亲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胚胎时期乳牙的发育,关系到孩子出生后乳牙的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致龋菌存在母婴传播,因此儿童防龋干预应从母亲孕期开始,良好的口腔卫生、合理的膳食,会促进儿童乳牙矿化,减少母婴传播机会,降低儿童患龋率。

3.2加强卫生宣传,正确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通过电视、漫画、儿歌等形式把防龋知识教给儿童,也可通过家长、保育员老师,让儿童们懂得注意口腔卫生,培养儿童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及吃糖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并教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后要充分漱口。

3.3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充分发挥保健部门和幼儿园医务室的作用,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年1次,早发现、早治疗。通过儿童来院健康检查,开展对儿童口腔保健个体化指导及对家长口腔保健知识提升,提高家长自身口腔健康水平和关爱儿童牙齿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彻底摒弃“有病才就医,反正乳牙早晚要替换,治不治没关系。”的想法7。

3.4合理营养,经常锻炼

适当增加含钙及多纤维食品,限制糖类食品,多进行户外活动,接受足够的日光,使牙齿得到正常发育,增强防龋能力。

3.5合理使用含氟牙膏

氟是一种坚固骨骼和牙齿的元素,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推荐使用含氟牙膏来预防龋齿。但氟的含量过高对人体也有危害,尤其对正处在发育期的儿童。

3.6扩大儿童口腔医疗资源的投入

光固化窝沟封闭、局部用氟等技术是儿童龋齿重要的预防措施,无痛无创,政府投资建立定点医疗项目对3-6岁儿童进行防龋干预。

为了让更多的儿童享有口腔保健服务,降低儿童龋病的患病率,必须积极开展儿童龋病的防治上作。同时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口腔保健工作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全区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 岳松龄,现代龋病学[M].北京:京医北科大学出版社,1993:59-60

[2] Nobre dos santos M .Relationship among dental plaque composition ,daily sugar exposure and caries in the primary dentition[J].Caries Res,2002,36(5):347-352

[3] 华科医科大学,健康行为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5

[4] Astrom AN , Kiwanuka SN .Examining intention to control preschool children’s sugar snacking: a study of carers in Uganda [J].Int J Paediatr Dent ,2006,16(1):10-18

[5] 高艳霞,冯希平.家庭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调查[J].上海口腔医学杂志,2009,18(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