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1

一、人才成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内在因素

第一,人才资源具有能动性。人才资源的能动性,是其与其他资源最根本的区别。人才资源是受个人意志支配的,人的知识、能力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而形成的。这些才能杰出、知识丰富的人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积极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认识并改造世界,从而推动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其他资源虽然也能促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却不能像人才那样主动的自我开发,只有被动的接受人类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才能促进发展。

第二,人才资源具有无限性。与其他资源的有限性相比,人才资源则是可持续开发、丰富再生的。首先,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具有生长性。其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在社会发展历史中,人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知识也是不断积累的。而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承者可以通过自我补偿、自我更新来实现自我丰富,持续开发。

第三,人才资源具有灵活性。人才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灵活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国家可以根据不同发展要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初期,国家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从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国家着重培养经济类的人才;从新世纪初到现在,高新技术人才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从这些特点中不难看出人才资源是一切促进发展的资源的母体,它是其他资源得以开发、创造和发挥作用的唯一渠道,任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离不开人才资源。

二、人才成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外在因素

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只有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资源才能成为积极开发和使用的对象,即衡量第一资源的标准就是看这种资源是否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人才为根本资源,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整逐步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转向主要依靠人力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实现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最具潜力的一种资源。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离不开人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依靠创新才能保证技术的先进性,而人才正是依靠自己的知识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具有创造性的人群。可以说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人才便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知识创新的源动力。

三、将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一,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前提。人才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科学、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并不意味着人才资源也丰富。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现状表现为:人口基数庞大,但是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普通劳动者的数量远远多于高素质的人才数量;发展布局不合理,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些都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开发庞大的人口资源,提高人口资源的质量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必须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将人才作为发展的战略资源。

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2

本文从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入手,研究和思考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把握,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居环境时空特性时代性地域性 弹性空间

中图分类号:B84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关于时·空特性的思考

众所周知,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仅是在建筑领域,其他如:形式、符号、文化等很多领域中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演进性和差异性。 空间和环境类科学在这方面就体现的更加明晰。这是由研究对象‘空间’ 本身的时空特性所决定的。

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时间演进和地域差异的特性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都在其自身的发展框架上展现出一定的时空差异性。这种时空差异性,以时间演进性差异为主流。地域性差异为次枝和延续,且不断影响和推进着时间性差异的的演进。

同样,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环境’这一课题的前沿,同样具有鲜明的时·空特性。即:人居环境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吴良镛先生曾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中对道萨比亚斯的道氏学说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必须指出,道氏的理论主 据西方国家的现象与经验,其对战后第三时间人口稠密、资源进展、发展迅速、经济贫穷的国家,如亚洲发展中国家等,涉及不多。因此,我们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同时,应该积极从中国实际的问题,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具体道路。此外,道氏理论由于体系庞大,往往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并留有一些机械的线性思维的痕迹,这种认识上的时代局限可能与道氏的早逝有关。”

吴良镛先生提到的这种学术上和实践上的时代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是空间环境类科学发展(建筑、城市规划、人居环境)必然存在的特性。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不可能是与时·空演进完全同步的,也不可能是永远滞后或者超前的。所以在空间环境类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或者创作是永久性先进和绝对完美的。只能说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有限空间内是正确和科学的。

一个科学的学科研究,一定要有时间上(时代性)的继承、发展,也要有空间上(地域性)的继承与发展。才可以更好、更准确的解决问题。而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一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现在我们的人居环境并不是很尽如人意,因为我们的一些片面、不合理的、盲目的行为,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合理、正确的解决现今的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时·空特性对于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人居环境理论理论概况

第一位系统的提出人类聚居概念的是希腊学者道萨比亚斯,吴良镛先生对道氏理论特点有精炼的总结:

对时代及其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道萨比亚斯所在的那一时·空背景下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就是指:逐渐加速的城市化革命。

考虑问题的整体观和系统观。道萨比亚斯认为:城市发展问题的错综复杂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人们总是试图把某些部分孤立起来单独考虑,而从未想到从整体入手考虑我的生活系统。”因此,注意到病状,却不研究产生病状的原因。他认为,应该吧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来考虑,否则,就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理解失误的复杂性,从而片面、简单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结果则事与愿违。

3.在建筑与城市科学总,较早的有意识的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入多学科理论方法,从事城市研究。拓宽了城市规划研究范畴。道萨比亚斯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系统的、综合的加以研究。

4.初步建筑里其理论框架。 这一点十分重要,也对学科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理论系统框架的建立,就如同种下了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是学科发展和延续的种子,当然这颗种子可能结出‘大小’、‘颜色’不相同的新果实,但对整个学科体系和理念的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后继学者能更清晰和明确学科的研究思维和核心理念,从而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对人居环境理论形成过程来看,人类的探索研究并不是总是和时空的演变同步的,这几位先驱的很多观点不仅在当时的规划领域和人居环境的研究和探索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在时·空演进到的今天也给与我们很多启发和研究价值。所有先进的理论思想,是来源于人类智慧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客观因素全面、准确的分析的综合结果。是对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向敏锐把握。

但人居环境理论的发展是多元的,在同一大时代背景下,理论和实践在时·空的维度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的。理论指导实践,但理论的产生,由于研究条件和范围的限制,以及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理论的发展在具有先进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时要综合考虑时·空演进的差异性。

3.研究环境‘时空特性’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及关于‘弹性空间’理论的提出

时间的演进性是客观存在,不可逆转的。但空间的差异性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却因为有时间和人类活动的演进性,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现在空间维度上的多样性和调节性已经因为我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发展和改造遭到了破坏,有些破坏是连锁性的,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和改变。所以保护空间的差异性是研究和建设人居环境所必须遵从的前提。然而空间的多样性(差异性)是要在空间的演进过程中进行保护和发展的。而空间的演进性的动力主要是是源于时间演进中的人类活动。所以传承和发展时代价值,保护和优化地域特色。 就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

而地域特色本身就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时代特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的消化与沉淀。是每个时代中最优价值、最符合当地人居环境发展的精华的积淀。继承是肯定的,发展也是肯定的。而且在注重地域特色的同时,人居环境的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关于弹性空间和资源可持续问题的考虑。

也就是说,在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

尽量不犯不易于修复的错误,给子孙后代留有充足的空间资源和生存资源。这就是弹性空间设置和资源可持续工作的必要性。

弹性空间是指在人居环境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要预留具有可塑性强,可更新再生的,易于生态恢复的空间领域。对这一领域要有意识的保护和‘留空’。以适应人居环境发展的需要,以及空间和生态的再生。

资源可持续这一论题,我们已经早有觉醒,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是需要我们在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综合的,系统考虑和分析资源紧张与可持续的问题。

当今人居环境已经发展成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有机系统。其存在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综合性的和复杂性的;其问题形成的过程也具有时·空演进性,存在是时间上和地域上的差异性。所以,面对综合、复杂、具有时·空特性的问题,我们就要用历史和发展的的眼光去探求人居环境发展演进的时代脉搏和发展动向。用综合,有机,系统,弹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付出巨大的实践代价,甚至难以挽回的自然和资源的代价。

时代性和地域性对人居环境发展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注重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特性,才可以更准确、更优化的处理人居环境现存的问题,以及更加合理和有机的引导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3

第一个假设,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假设又包括两条特殊的具体假设。首先,个体的道德类型与年龄有关,个体的年龄越大,越会做出自律的道德判断;其次,道德类型与道德阶段有关,道德判断从他律类型向自律类型的发展过程,与道德判断的个体自然成长过程即道德阶段的向上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第二个假设,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关系,对道德的判断和自律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在合作与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反之,在限制或单方面尊重的环境中,则易于导向道德他律。

第三个假设,从道德类型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上看,获得自律道德的个体比他律道德的个体更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在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中,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自律。但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他律发挥作用。

依据科尔伯格道德类型的三个假设,我们认为它对德育课教学有着以下六个方面的启示作用。

(一)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

第一,采取因人而异的德育教学方法。第二,采取逐步引导式的德育教学方法。第三,采取讨论的方法,这一点至关重要。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讨论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大胆借鉴这种道德两难讨论法,将课堂上的“独白”转变为“对话”。由教师针对课程中的道德价值观点,选择道德两难故事,交予学生充分讨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与比其自身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个体相接触,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并进行适当的道德干预。这样,个体就能在教师的外力作用下,自主地进行道德认知建构,更有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另外,使用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讨论法,对我国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有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提问的策略,控制和指导班组讨论的能力,还要对科尔伯格理论有精深的理解。这就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德育工作者的理论培训,改变我国德育教师理论基础薄弱的状况。

(二)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在改进德育教学方法的同时,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也不容忽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德育教育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加强德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刻不容缓。

我们在编写德育教材时,应当全面地考虑到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行为、动机、品质、判断等各方面的培养,以便全方位地促进个体道德水平的发展,以保证个体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引入与社会生活和时事相关联的案例,让学生置身于设置的背景中,并从中做出道德推理、判断,从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情感。

(三)注重“肯定”教育

科尔伯格关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动机及动力的阐述启示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要重点进行“肯定”教育。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年轻有为、学业有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最终获得他人与社会的接受和认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应多进行“肯定”教育。另一方面,在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也应先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及取得的成绩,使其在心理及精神上得到满足与安慰,从而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我们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指出学生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就能够引起他们的深入思考,并最终使其明辨是非。

(四)重视“自我反思”教育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个体道德行为最终是受个体的道德自律控制的,因此,在学生日常德育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育。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自我评价,并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之后进行自我强化,即对正确行为进行自我肯定和奖励,而对不当行为进行自责与相应的惩罚。

(五)加强实践的作用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的发展,除了认知以外,还需要有“角色承担机会”。也就是说,个体道德是在认知的基础上,继而通过较多参与社会实践,承担更多的角色而发展形成的。因此,在对德育课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从而促进他们的移情式理解能力及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六)营造适宜的德育环境

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4

一、“重新认识”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

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以最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重新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档案工作要抓住机遇,实现科学发展并为科学发展服务,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刻地总结档案事业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重新认识档案工作。

十七大以后,各地档案部门积极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泛开展“重新认识档案工作大讨论”,把建设“两个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为档案工作开拓了新的服务领域。尢其是卞峰煜同志“创新、为民、忘我”新时期档案人精神得到了弘扬,激励广大档案工作者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并为科学发展服务而努力工作。

二、“重新认识”是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纪念党的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信息革命催发了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跃式发展周期——科学发展新时期。档案事业也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重要转型期。在这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中,档案事业要赢得发展机遇,顺利实现转型,既要对档案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树立档案工作从“三线”到“一线”,从“夕阳”变“朝阳”的信心和决心;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客观地分析档案工作,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消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破解影响科学发展的难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档案工作新局面;还要适应党的执政理念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纳入档案工作的体系中,加速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两个体系”建设。

三、“重新认识”才能服务科学发展

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5

认识误区一:大规模的学教活动每隔三五年就开展一次,过于频繁,意义不大。这种认识误区显露的是厌学、懈怠的情绪。自世纪之交以来的十几年间,我们党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先进性教育以及当前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四次大规模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这样的高密度恰恰说明了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学教活动必要性。关于这一点,同志曾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过程正是对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打扫和洗涤的过程。就像打扫房子和洗脸一样,学习教育活动不仅要开展,而且毫无疑问地要经常开展。

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历次大规模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都有着极强的现实依据和针对性,都是为了解决我们党在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开展的。近年来,党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执政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更加严峻。在这种形势下,采取我们有着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的学教形式,在全党开展大规模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无疑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因此,质疑和否定当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不能不说是政治上的短视和麻木。

认识误区二: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实践,只要实践工作做好了,理论学习只是形式问题,无关宏旨。这种认识误区反映的是实用主义的思想。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学习的过程无足轻重。古语说:“论先后,知为先,知之深则行愈达。”实践必须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为基础。否则,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工作中或者凭“经验”盲目决策,或者靠“闯劲”埋头向前,成绩或许会有一些,但却可能因此迷失了方向,多走了弯路,最终得不偿失,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危害。因此,同志强调,领导干部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领导干部加强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政治责任。

中央提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武装问题,以增强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改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把理论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来认识和对待。以耐心和毅力,靠韧劲和钻劲,刻苦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我们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法,成为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武器,成为我们思维的“器官”,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落实在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认识误区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各部门、各单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应该时时联系科学发展观,事事不离科学发展观。这种认识误区体现的是教条、机械的态度。在这种错误认识下,不论党员干部公务活动,还是普通群众日常生活,都要戴上一顶“科学发展观”的高帽,使本来深刻严肃的理论变成了一句时髦应景的“口头禅”。这种把科学发展观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庸俗化做法,表面上是重视科学发展观,而实际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贬低与践踏,是非常有害的。它不仅直接催生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更使广大群众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产生一种抵触和逆反的心理,导致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与中央的愿望背道而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定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向的是党和政府的领导工作,强调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如何领导经济发展,如何领导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各部门、各单位当然也有一个“发展”的问题,就如同任何事物都存在“发展”的问题一样,但这与“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发展”显然是内涵迥异的两个概念,前者强调的应该是如何遵循自身工作规律,发挥本职作用,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而不是随意套用科学发展观,空泛地强调本部门、本单位如何科学发展。因此,对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和一线单位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要从思想认识、工作举措、体制机制等方面保证党委、政府科学发展的决策、部署在本部门、本单位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以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体现科学发展观。

认识误区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发达地区应该是先科学后发展,而对于落后地区则应该是先发展后科学。这种认识误区有着一定的普遍性,认为发达地区经过一定时期的高速发展,生态恶化、结构失衡、贫富分化等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因此需要放慢发展速度,解决了“科学”的问题再发展;而对于落后地区来说,目前尚不具备科学发展的条件,当务之急是要抓住发展机遇,先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待时机成熟了再去讲“科学”。上述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那就是片面看待科学与发展,把二者割裂开来。而实际上没有科学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发展同样无所谓科学。无论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科学与发展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任何割裂二者的做法都是不符合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并必将受到规律惩罚的。

对于发达地区而言,解决发展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放慢发展速度甚至停下发展步伐。只有依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正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原因所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快发展就不要慢发展,能跨越发展就不要常规发展。而对于落后地区,丢掉科学谋求发展,必将偏离正确的轨道,同样是十分危险的。认为先发展再科学,一味追求发展速度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损害群众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是万万不可取的。落后地区要摒弃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对待显绩与隐绩,“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而不能只顾追求漂亮的经济数字,将科学发展观完全置于脑后。

认识误区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领导干部的事,与普通党员群众关系不大。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未能正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与基础之间的关系。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但同时应该明确,活动的基础是广大普通党员群众的普遍参与。我们党历次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打牢群众基础,活动才能取得实效。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群众的理论,无法想象失去群众的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能够圆满成功。正如同志所言,只有领导的积极性,而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只能是少数人的空忙。因此,中央提出,学习实践活动要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全程参与。

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范文6

一、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自从开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对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认识比较高、行动比较早。能够结合质监职能谋划思路、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在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认真组织学习,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础。我局始终将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学习的首要任务进行安排部署,支部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周二、五的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专家辅导与实践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提高。(二)坚持以质取胜,为推进质量兴区发挥了积极作用。扎实开展质量兴区、质量兴企活动,大力推进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认真开展质量宣传和培训,积极引导质量进步和创新。

(三)大力加强两个安全监管,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服务全区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狠抓食品生产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等“两个安全”监管,近年来,我区没有发生影响较大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六连冠”;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坚持不懈地打假治劣,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出了积极努力。

(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保证。大力加强了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班子和队伍建设、文明和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自身建设,进一步端正了风气,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能力和效果,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上存在一定偏差。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理解、把握不够全面、深入,认识和观念滞后于形势任务发展的要求。对工作创新认识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存在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思想观念,缺乏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制约了事业的科学发展,影响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二)在对职能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不够全面准确的问题。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履行和发挥质监工作的职能认识不够全面、理解不够准确,还存在问题。一是重服务、轻监管。对在当前形势下加强监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割裂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片面地强调服务,忽视了监管。二是重行政执法、轻综合管理。行政执法职能履行得基本到位,综合管理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三)在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上存在差距。从宏观上和战略上研究不够深入,运用质量技术监督职能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于思路还不够开阔,措施还不够有力,特别是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技术基础工作还有巨大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潜力。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过我局认真检查分析,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从主观上讲,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学习不够系统、领会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全面。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前,虽然我局对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比较重视,但是从领导班子到广大干部职工都存在学习不够系统、领会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仅限于安排了、学过了,对主要精神领会把握了,在系统性、全面性上下功夫不够,由此导致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认识理解不够到位,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掌握不够系统,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改造主观世界不足,指导工作实践能力不强。对科学发展观与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不够,导致在结合质量技术监督职能认识、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上有差距,影响和制约了质量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发挥。

(二)工作作风不够深入扎实。普遍存在调查研究不够的问题,特别是掌握企业情况不够全面、细致、发现问题不够及时、准确,解决问题不够有力、有效,导致一些思路和措施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大。几年来,我局在运用质监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提出了不少思路和措施,但有些工作效果不够明显,缺乏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的精神。

从客观上讲,主要有二个方面原因:

一是有些企业对质量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高。表现在没有把质量工作特别是质量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重视质量、支持质量、关注质量、依赖质量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二是任务多,责任重,承担着宏观质量管理、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多项职能,特别是“两个安全”的监管范围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

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具体措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形成的新的共识,重点要在以下方面认真加以改进提高:

(一)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着力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进一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系统掌握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大力加强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理论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始终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坚持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使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清国情、党情,充分认清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赋予质监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质监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着力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确立新的工作思路与措施,完善工作手段和工作载体,确保职能履行到位,作用发挥到位,协调配合到位,避免缺位、错位和越位。进一步摆正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充分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落实“提升监管水平,服务科学发展”这一工作思路。

(二)进一步拓宽思路,完善措施,充分运用职能,全力服务全区规模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要在推进宏观质量管理、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求突破,全力服务规模发展。要牢固树立并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质量观,强化大质量观念,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坚持不懈地推进质量兴区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质量管理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途径和措施,深入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全面开展“质量兴区”和“质量兴企”活动,实现以质量促规模、以质量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