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1

所在学院

专业名称及方向

招生计划

备注

新闻与传播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24人

不做分省计划

城市设计学院

设计学类(含产品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

60人

按大类面向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五省招生,分省计划按实际考试人数占比确定。

艺术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

20人

不做分省计划

表演

戏剧影视表演方向

20人

声乐表演方向

18人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一)招生计划:24人

(二)招生层次、类别及科类:本科、艺术类,文理兼招

(三)报名条件

符合2015年普通高考报名条件,品行端正、身心健康,且具备下列条件:

1.五官端正,形象气质佳,男生身高1.70米以上,女生身高1.60米以上;

2.发音器官无疾病,无色盲、色弱;

3.普通话水平较高,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

4.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

5.外语限考英语。

若生源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艺术类统一考试,考生还需参加并达到其规定的成绩要求。

(四)报名办法

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稍后开通),并通过网上银行缴纳考试费用,预约考点及考试时间段。考生需自行打印《武汉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报名表》(以下简称播音报名表)和《武汉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准考证》(以下简称准考证)。

(五)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学校在北京、湖北武汉设初试考点,初试合格者进入复试。复试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进行。

考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北京

2015年1月5日-2月24日

2015年2月25-26日(初试)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苑培训学校

湖北

武汉

2015年1月5日-3月12日

2015年3月12-13日(初试)

2015年3月14日-15日(复试)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考生须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考点报到。报到时,考生须持本人第二代身份证原件(或临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高考报名表、报名系统打印的播音报名表(考生亲笔签名、中学盖章)、播音专业初(复)试准考证、近期同底1寸免冠彩色照片1张(与报名系统中上传照片相同)。

1.初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声音形象基本面貌,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节目主持的认识和把握。

(1)自备栏目主持(时间限在2分钟内),70%;

(2)回答考官提问(时间限在1分钟内),30%。

2.复试

(1)文学作品诵读(主要考查考生的普通话语音、声音条件和语言的情感表达能力,时间限2分钟内)占30%;

(2)即兴话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语言的逻辑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时间限2分30秒内)占40%;

(3)模拟现场报道(主要考查考生的新闻敏感度、对新闻要素的观察、组织能力及其他新闻素养,时间限2分钟内)占30%。

(六)合格证发放

根据考生复试成绩,按照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确定专业考试合格考生名单,并在我校本科招生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考生的《武汉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由考生登录报名系统自行打印。

(七)录取办法

获得《武汉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的考生还需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全国统考)。学校将在全国统考文化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下简称一本线,若一本线分A、B两档,我校执行A线高档)90%以上(四舍五入取整)的考生中,按照其专业复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二、设计学类(含环境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按设计学类大类招收美术类考生,进校后分专业。

(一)招生计划: 60人,面向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五省招生

(二)招生层次、类别及科类:本科、艺术类,文理兼招

(三)报名条件

符合2015年普通高考报名条件,品行端正、身心健康,且具备下列条件:

1.无色盲、色弱;

2.参加生源所在省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美术类专业统一测试(以下简称省级统考),成绩合格。

(四)报名办法

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稍后开通),并通过网上银行缴纳考试费用,缴纳专业考试费用。考生需自行打印《武汉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准考证》(以下简称设计学类准考证)。

(五)专业考试

1.时间、地点

考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湖南长沙

详见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通知

2015年3月4日全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咨询点)

河南郑州

2015年1月5日-2月23日

2015年2月27日全天

郑州市铁六中学

湖北武汉

详见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通知

2015年3月18日全天

武汉大学工学部四教

广东深圳

2015年1月5日-3月6日

2015年3月21日全天

深圳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桂林

2015年2月26日-27日(考试现场报名)

2015年3月1日全天

广西师范大学

学校在各招生省份设专业考试(以下简称校考)考点。考生须持本人第二代身份证原件(或临时身份证原件)、省级统考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设计学类准考证,并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考点参加校考。

2.专业考试科目

(1)造型基础,主要考查考生对物象整体而全面的观察和准确而生动的塑造能力。考试要求以素描为表现形式。时长:150分钟。分值:100分。

(2)设计基础,主要考查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力,思维的想象力和艺术形式的感知力以及对设计学范畴内的基本知识与表现技能的掌握程度。时长:150分钟,分值:100分。

(六)合格证的发放

根据考生校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照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分省发放专业合格证,并在我校本科招生网上公示。各省招生计划分配比例由各省考生实际参加考试人数所占比例确定。公示无异议考生的《武汉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由考生登录报名系统自行打印。

(七)录取办法

获得合格证的考生还需参加全国统考。学校将在全国统考文化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一本线(若一本线分A、B两档,我校执行A线高档)70%以上(四舍五入取整),且不低于当地艺术类专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根据招生计划,按照考生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省级统考成绩+校考成绩+全国统考文化成绩)分省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一)招生计划:20人

(二)招生层次、类别及科类:本科、艺术类,文理兼招

(三)报名条件

符合2015年普通高考招生报名条件,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热爱戏剧影视文学,具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及艺术素养。

若生源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艺术类统一考试,考生还需参加并达到其规定的成绩要求。

(四)报名办法

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稍后开通),并通过网上银行缴纳考试费用,预约考点及考试时间段。考生需自行打印《武汉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报名表》(以下简称戏剧影视文学报名表)和《武汉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准考证》(以下简称准考证)。

(五)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重点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与艺术素养。我校在北京、武汉设置初试考点,初试合格者进入复试。复试在武汉大学进行。

考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北京

2015年1月5日-2月24日

2015年2月25-26日(初试)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苑培训学校

湖北武汉

2015年1月5日-3月14日

2015年3月14-15日(初试)

2015年3月16日(复试)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考生须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考点报到参加考试。报到时,考生须持本人第二代身份证原件(或临时身份证原件,其他证件无效)及复印件、高考报名表、报名系统打印的戏剧影视文学报名表(考生亲笔签名、中学盖章)、戏剧影视文学初(复)试准考证、近期同底1寸免冠彩色照片1张(与报名系统中上传照片相同)。

1.初试(面试),时长不超过10分钟,满分100分。

(1)文艺素养考核:考生抽题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满分30分;

(2)即兴创作:考生根据抽取的材料现场即兴口头创作,满分70分。

2.复试(笔试),时长150分钟(含30分钟以内短片播放),满分100分。

(1)影视评论(字数要求700字左右),满分40分;

(2)命题作文(字数要求800字左右),满分60分。

(六)合格证的发放

根据复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按照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确定专业考试合格考生名单,并在我校本科招生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考生的《武汉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由考生登录报名系统自行打印。

(七)录取办法

获得《武汉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的考生还需参加全国统考。学校将在全国统考文化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一本线(若一本线分A、B两档,我校执行A线高档)90%(四舍五入取整)以上的考生中,按照其专业复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四、表演专业

(一)招生计划:38人,戏剧影视表演方向20人,声乐表演方向18人

(二)招生层次、类别及科类:本科、艺术类,文理兼招

(三)报名条件:符合2015年普通高考报名条件,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且具备下列条件:

1.体形匀称,五官端正,口齿清楚,无色盲、色弱;

2.原则上要求男生身高1.70米以上,女生身高1.60米以上。

若生源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艺术类统考,考生还需参加并达到其规定的成绩要求。如果生源省份艺术类统考区分了音乐类、戏剧影视类或表演类,我校要求报考表演(声乐表演)的考生须参加音乐类统考并合格,报考表演(戏剧影视表演)的考生须参加戏剧影视类或表演类统考并合格。

(四)报名办法

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稍后开通),并通过网上银行缴纳考试费用,预约考点及考试时间段。考试需自行打印《武汉大学表演专业报名表》(以下简称表演报名表)和《武汉大学表演专业准考证》(以下简称准考证)。

(五)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考点:北京、湖北武汉,初试合格者进入复试。复试在武汉大学进行。

考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考试地点

北京

2015年1月5日-2月24日

2015年2月25-26日(初试)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苑培训学校

湖北

武汉

2015年1月5日-3月14日

2015年3月14-15日(初试)

2015年3月16-17日(复试)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考生须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考点报到。报到时,考生须持本人第二代身份证原件(或临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高考报名表、报名系统打印的表演专业报名表(考生亲笔签名、中学盖章)、表演专业初(复)试准考证、近期同底1寸免冠彩色照片1张(与报名系统中上传照片相同)。

戏剧影视表演方向

1.初试,满分100分。

(1)朗诵(自选诗歌:古体诗或现代诗,时间限在3分钟内),占50%;

(2)声乐或形体(任选一项),占50%。

2.复试,满分100分。

(1)台词(自选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如:散文、故事、小说片段、戏剧人物独白等,时间限在3分钟内),占30%;

(2)表演(命题表演),占30%;

(3)形体(协调能力测试、形体片段),占20%;

(4)声乐(自选歌曲与主考教师测试相结合),占20%。

说明:考试时,所有考生一律穿平底鞋,不得化妆,不得穿裙装。

声乐表演方向

1.初试,满分100分。

(1)演唱声乐作品2首(自选),占90%;

(2)形体(协调能力测试、形体片段),占10%。

2.复试,满分100分。

(1)演唱声乐作品2首(考生自行准备4首中等程度以上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由考官现场随机抽选其中2首),占80%;

(2)笔试:一卷制,时长90分钟。其中练耳,8%;乐理,5%;

(3)视唱,占7%。

选考:才艺展示(器乐演奏或舞蹈),3分。

说明:声乐表演方向初试及复试的演唱环节中,考生自带钢琴伴奏人员或自行准备CD伴奏光碟。

(六)合格证的发放

根据考生复试成绩,按照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分别确定专业考试合格考生名单,并在我校本科招生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考生的《武汉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由考生登录报名系统自行打印。

(七)录取办法

获得合格证的考生还需参加全国统考。学校将在全国统考文化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一本线(若一本线分A、B两档,我校执行A线高档)60%以上(四舍五入取整),且不低于当地艺术类专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按照其专业复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五、有关说明

1.若教育部及生源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2015年有关艺术类招生的相关规定有变化,则按新的规定执行。

2.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不得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3.考生不能在不同考点参加同一专业的考试,表演专业限定一名考生只能报考一个专业方向,不能兼报。

4.若艺术类考生所在省的高考成绩满分分值不等于普通类考生的满分分值,我校将对该省一本线按比例进行折算(四舍五入取整),再依照艺术类专业的录取要求执行。

5.若发现考生有弄虚作假等违纪、舞弊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一经认定,将依照国家、学校相关规定,根据查实时间取消其考试成绩、录取资格、入学资格等,已取得学籍者将取消学籍,并报生源省级招生考试部门,空缺名额不递补。

六、监督机制

武汉大学监察部全程参与、监督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并受理考生申诉。申诉及举报联系方式:jwo@whu.edu.cn。

七、咨询方式

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办公地点:武汉大学文理学部行政楼西南楼B101、B102

咨询电话:027-6875 4231

电子邮箱:wdzsb@whu.edu.cn

网 址:aoff.whu.edu.cn

新浪微博:t.sina.com.cn/2062659001

腾讯微博:t.qq.com/whuzsb4231

微信公众平台:武大招办

相关院系

新闻与传播学院:027-6875 4239,6875 2685

城市设计学院:027-6877 2048

艺术学系:027-6875 2387,027-6875 2380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2

一、时间安排

所有艺术类考生应于2013年12月11日上午9:00至下午18:00进行网上确认专业考试考点及专业。其中,美术类12月13日现场确认,15日考试;音乐类12月19-20日现场确认,21-26日考试;编导类12月13-14日现场确认,15日考试;影视类12月19-20日现场确认,21-26日考试;舞蹈类12月19-20日现场确认,21-25日考试。

二、考试地点

美术类设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三个考点,考生应到选择的以上考点参考。音乐类考生在西南大学参考,编导类考生在重庆邮电大学参考。影视类考生在重庆大学A区电影学院(沙坪坝)参考,舞蹈类考生在重庆大学(大学城虎溪校区)参考。

三、温馨提醒

近年来,艺考规模逐步扩大,催生了艺术培训热,不乏一些培训中介或个人抓住考生的求学心理,实施各种骗局,骗取考生及家长的钱财。以下是几种典型的骗局,希望考生、家长朋友们能够注意:

骗局一:“”

“线!包录取!不录取退钱!”在部分艺考培训海报上堂而皇之地出现,同样让人惊讶的是收费:“精英班2万起,冲刺班3万!”

虽然考生是凭实力过关,但有骗子称是自己“帮忙”的结果,往往迷惑甚而欺骗了一些考生和家长。

骗局二:“有内线”,“包搞定”

部分不法机构或个人宣称自己“有内线”,“搞定”阅卷教师或主考教师,甚至说跟某招生负责人是好朋友,只要考生家长出钱就可以“包搞定”。

美术、编导类等笔试科目采取随机阅卷、考生信息密封、专家组复核等环节确保公平公正。音乐、表演、舞蹈、播音主持等科目采用随机安排考场、随机产生考试密号、主考教师随机轮换、考试全程录像、回避一切与考试无关人员与主考教师接触等方式进行管理。考试成绩数据由专人分段掌握密码并多重备份,相互校验,无人能篡改。

切勿相信社会上传言或“承诺”等骗局。考生个人应树立自信,沉着应考,如遇类似骗局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骗局三:“找”

部分不法机构以艺考培训为名,实际上传授的是如何作弊,如何投机取巧,甚至找代考。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3

[关键词] 高等教育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 教学实践

学者王卫平说:“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1]

自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基础”等课程,教育部于1985年4月25日下达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文件([85]教育一字008号),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严重落后的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

一、安徽省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当前的高师中文专业教育,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对学生的影视教育并没有给子足够的重视,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全省高师院校开设的影视教育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现代教育技术(以硬件使用为主,对音乐和影像的作用涉及甚少,有的根本不提);二是影视作品欣赏(作为一门选修课,似乎也只有中文专业开设)。更加让人担心的还有影视教育的教学设备的缺乏、教材建设的落后、师资队伍的匮乏,更让人忧虑的是教师本身电影观念的偏狭,他们的“影视文学”的观念在严重地拖着影视教育的后腿。

(一)教学设备的简陋问题。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电影课只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播放的是VCD、DVD 等碟片。但是因为学校资金短缺,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设备陈旧,影音效果较差,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二)教材建设的落后问题。

专门针对大学生影视教育的教材不少, 但基本上是同一个模式, 以讲述中外电影史/ 电视发展史、影视艺术特性、电影理论为主, 理论性特别强, 真正讲解电影鉴赏的篇幅很少, 并且基本上没有影评可以参考。这种教材用于一般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想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合适。

(三)师资队伍的匮乏问题。

除了几所培养专职影视工作者的院校外, 安徽省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影视教育的教师基本是本专业其它方向教师兼任,而且人数少,对影视教育缺乏专业培训和认识。

(四)最重要的是“影视文学”观念的误导问题。

影视作品的理解应该是画面和声音的同时感受。目前, 许多影视教育的老师仅仅把影视文学视为语文课程的延伸,无论是从思想认知上的理解,还是书面表达上的评论写作, 其着眼点几乎都仅仅停留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等师范中文教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应用型人才之间已经产生严重落差。

二、“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文学研究”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以“拓展、融合”的原则为指导思想,从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定位。

(一)“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

鉴于半个世纪以来,“影视文学”的基础理论有许多重大发展,因此对该课程实行“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就很有必要,即:

1.在学期开始阶段,讲授电影与剧作理论。重在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培养起对影视文学理论的兴趣并能掌握基本的影视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2.在学期中间阶段,阅读鉴赏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3.在学期后期阶段,针对性创作训练。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统一框架,适当裁剪”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尝试突破一般影视文学教材和课程偏重于影视理论及实践的局限,力求真正站在影视思维的角度,开设真正符合视听特点的剧作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如下:

1.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大量选取中外文学中富于视听特性和动作情节性的篇章,分析它们与影视作品的契合点,探索可能的改编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文字语言思维到视听形象思维的转化,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影视文学创作打下牢固的文学基础。

2.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课程还从影视文学的各个体裁(影视戏剧小品、电视单本剧、电影剧本、电视长篇连续剧、电视解说词与栏目撰稿等方面),先选取优秀范例进行分析,再根据适当题目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真正将剧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本课程的培养方法可以用三个部分来概括: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

(三)“联系实际,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钱学森先生说过“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2]因此,在影视文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需求,必须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1.本体透视方法:把握影视文学的构成特质(两栖性、未完成性),教学中时刻强调学生的屏幕意识,欣赏和创作影视文学时能转化成屏幕艺术形式。

2.接受理论方法:期待视野与体验对话。在影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选择少而精的经典之作,设计“体验对话”环节,利用学生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3.读写教学方法:影视文学课型设计包括阅读鉴赏课和写作课。首先阅读鉴赏要求加强学生对经典文段的诵读,如指导分角色朗读,重视品味影视文学剧本的人物语言,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具体到写作,一般可以有仿写、随笔、短评、改编和创作等几种形式。结合广电专业的“影视摄像” 、“视频编辑”等课程,实现从剧本创作到屏幕呈现的影视文学的最终完成。

4.合作小组学习法: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流程如下:合理分组提出目标要点讲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小组汇报小组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影视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

三、“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

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最关心的改革课题。因此“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未来教学改革的目标设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教育环境下,对自我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更新教育与课程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学、研究、创新、反思和实践能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提高。实现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转变,权威主体向平等主体转变。

(二)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根据学院一年修订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同课程的教师一起,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改教学内容,以使课程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尝试在校园网上加入“影视文学研究”课程网页,实现资源共享,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并在其中强化影视文学论坛和教师个人博客,形成师生互动,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皆能获得影视文学创作的指导与训练。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团队形式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2.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在教学计划学内容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结合教育部高教司对精品课程的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强化理论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

3.教学内容强调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之中,使学生及时把握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前沿。在影视文学教学中,以文学与传媒系为核心,综合教育系、艺术系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将影视文学写作内容细化,增加动漫剧本创作。

4.积极推进精品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保证。课程经调整整合后,重点规划建设一部能反映整合优化内容体系,实用性、创新性较强的教材,并编写相关讲义。

(三)课程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实习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影视文学创作比赛,或根据影视文学拍摄的校园DV大赛,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提高实践。

具体到影视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部分,即电影与剧作理论、叙事作品与影视剧作经典篇章阅读、针对性创作训练,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实践(认识实习) ——理论——再实践(综合实训) 。这里,认识实习、综合训练是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教学改革中增加的两个教学层次,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3]

(四)全面拓展影视文学教学思路。

首先,本着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从而使人的内在达到完整。争取开设影视类选修课,成立影视类学生社团等,在校园普及影视知识、影视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影视文学的兴趣。

其次,尝试打破课程界限,学科交叉融合延伸,将影视文学与艺术、外语、教育、思政等其它专业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借用各专业学习中与影视文学相关的内容,既搞活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各科学习方式,又调动学生影视创作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贯彻省“教学质量工程”的方针,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尝试在“影视文学研究”专业课程基础上,整合中文系各教研室的师资力量,面向全校开设“影视戏剧小品创作”、“电影剧本创作”、“电视剧剧本创作”、“动漫剧本创作”等系列“影视文学写作”实用课程。以教学推动就业,以就业指导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高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影视文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现实就业。此举对于推动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2]吴树青.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10).

[3]邓育武. 改革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就业[J].高教论坛,2011(4).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4

12月的中国影视圈,罗伯特・麦基无疑是一个热门话题:罗伯特・麦基来了,在“中国编剧最需要他的时候来了”成为有蛊惑力的口号,微博讨论此起彼伏。

麦基之前最为国人所知的还是他的著作《故事》,该书在1997年首版,随后以超过20种语言被翻译出版。至今仍属于亚马逊最畅销图书Top100之列。他推出的“故事讲座”听众迄今已达5万余人,他的学生横跨电影、电视、文学和音乐等领域,很多知名作者都曾听过麦基的讲座,包括:威廉姆・高德曼,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最后的亚马逊》《火之门》),迈克尔・康奈利(《骨骸之城》《哈里・博斯系列》),托尼.帕森斯(《男人与男孩》),刘爱美(《云山》)等。有人统计,这些学生共获32次奥斯卡奖,182次艾美奖,21次美国作家协会奖,17次导演工会奖,以及普利策戏剧奖、英国国家图书奖等。

此番来到中国,麦基除了举办“故事讲座”,还于12月10日举行了“罗伯特麦基对话中国电影”论坛。

最出名的电影商业培训师

“《故事》一书的参考文献超过300本,从亚里士多德到德里达,从东方到西方,我吸收了前人的智慧结晶从而有能力去‘教’。”

自9岁起麦基就在家乡的剧场登台演出。大学期间,麦基选择就读密歇根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并获得了学士学位,期间他参与演出或指导了超过30部戏剧。

毕业后,麦基的戏剧生涯分为几个阶段――从剧场到影视剧,从编剧到编剧培训。

麦基首先在百老汇开始了自己的剧场生涯。此后多年,他先后担任过导演、剧院艺术指导。并曾作为英国国家剧院驻场艺术家(Artist-in-Residence)在英国生活了一段时间,期间,他在老维克剧团系统学习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回到美国后,麦基继续在百老汇担任导演,有时也会担当演员。

当麦基决定将事业重心由戏剧转向电影时,他又回到了密歇根大学攻读硕士,并于学习期间指导了两部短篇电影:A Day Off及 Talk To Me Like The Rain。

作为编剧,麦基的职业生涯转变发生在1979年。麦基在该年移居洛杉矶,专注于剧本创作,同时为美国United Artists 和NBC做剧本分析。在此期间,他的第一个剧本Dead Files卖给了AVCO/Embassy Films公司,随后他加入了美国编剧协会。在他的编剧生涯中,麦基先后卖出了8个电影剧本和一些电视剧剧本。据麦基自己说,总计是12个。这12个剧本有的数度转手,他总共和好莱坞片制片商做过20个剧本交易,但作品却始终未能登上大银幕。

麦基事业的真正成功来自于剧本写作之外。1983年,麦基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加入南加州大学的影视学院,开始了他最为著名的故事系列课程。一年之后,他开始面向社会推出这一课程。自1984年起,至少有5万人听过麦基的课程,在世界各地都有麦基的学生。他将迪士尼、派拉蒙等众多好莱坞制片厂发展成团体培训客户,乔布斯在运营皮克斯工作室的时候,也曾听过麦基的授课。麦基成功将自己的身份由编剧教师转变为商业培训师。麦基坦言自己是有商业计划的,他经营着自己的课程,为此注册了公司。此次来华的讲座,也是他经营业务的一部分。而麦基所著的编剧指导书《故事》,更是行销全球,成为影视编剧的“圣经”。

当然也有对麦基的质疑,尽管在1994年,麦基名为Abraham的剧本被拍成了电视电影。但作为一个到处向人兜售剧本创作理论的人,麦基却没有一部真正的大银幕作品。对此,麦基回应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能教给别人怎样做,自己却做不了的人。我擅长教,同时为此学了很多。《故事》一书的参考文献超过300本,从亚里士多德到德里达,从东方到西方,我吸收了前人的智慧结晶从而有能力去‘教’。至于我自己的剧本,卖出后,是否能够被拍出来,选择权似乎并不在我。”

“故事讲座”

“观众期待看到的,首先是他们从未到达的境地,更深入一步就是在这个境地里能找到自己,引起共鸣。这样的故事才具有普适性,不光在本土,在国际上也会很成功。”

“故事讲座”开班第一天,年逾古稀的麦基站在北京电影学院大礼堂的舞台上,来了一段幽默的开场白:“没看过我的书的人举手。”台下当真有人举手,他说:“你们是怎么在圈子里混的啊?”事实上,麦基在世界各地的故事讲座大同小异,他曾经说过,“我的讲座和我的书内容完全一样。”

在麦基看来,《故事》中体现的是讲述故事的方法,而不是写作规则。对方法的把握可以赋予故事讲述者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因为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我的讲座叫做‘故事’,我举的例子大部分是故事片,主要的原因是故事片受众面广。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讲授的是讲故事的秘诀、故事的核心。”

“有人说《故事》一书中的规则像科学一样――这对我来说是没意义的,《故事》中的规则不是科学。”麦基说,这就好比“音乐可以用音符记录,可以用仪器测量数据,但音乐不是科学。相反,心理学考察人类内心,但它是科学而不是艺术。”因此,麦基也鼓励他的读者和学生在掌握形式的基础上打破规则。“对形式的漠视会让故事瘫痪,只有掌握故事的形式才会解放作者,让你想怎么表达就能怎么表达。但如果为了表达要颠覆形式,那就颠覆吧!我才不管你怎么做,只要你能做好,做得漂亮!”

麦基也给出了故事的核心规则――如何理解观众的想法,如何把观众带到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优秀的作品,透过作品感受更深刻的人生,窥探人生的真谛。观众期待看到的,首先是他们从未到达的境地,更深入一步就是能在这个境地里找到自己,引起共鸣。这样的故事才具有普适性,不光在本土,在国际上也会很成功。我们要意识到,‘人性’远比‘文化’要更有深度,作家要突破文化的表层,打入人性的内部。我相信人类有共通的人性。”

“中国故事”要解决多样性问题

中国电影恰有一个相反倾向――人物‘个性’都非常强,但对角色的复杂心态缺少呈现,而世界恰是“复杂心态钩织而成的”。

在4天的“故事”课程中,部分出现在他带着台下的几百名学员分析《卡萨布兰卡》并唱起《As Time Goes By》。集体“拉片”让坐在台下的学员对这部熟悉的电影产生了陌生感。“竟然发现了许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例如画面中Lisa的着装,就是Rick的女性版(情侣装)。”一位学员在课下总结道。更重要的是,人们发现了该片在爱情故事的包裹下,剧情给人新思索:在内心和社会生活之间,该如何选择。

在麦基看来,中国电影恰有一个相反倾向――人物‘个性’都非常强,但对角色的复杂心态缺少呈现,而世界恰是“复杂心态钩织而成的”。“例如中国的动作电影尤其是古装传奇片,人物设置通常有一种道德上的纯洁性。这种个性设置会引起两个问题:一是观众很难将自己和这个纯粹的人连接起来;二是在两个小时时长里,要保持这种纯洁性,势必会削弱人物可表现的动作,最终结果是他/她只能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

好莱坞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他们创造两种类型的英雄:一是双重人格,一是多重人格。例如《X战警》《星球大战》等影片,普通人脱颖而出成为超级英雄,这就是双重性格――观众能在普通人的身份上找到‘移情’,能在超级英雄的身份上解决多样性的问题。” 麦基特别指出,中国电影中也有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的例子,那就是《霸王别姬》。

对于中国电影的考察,麦基追溯到了中国文学史,“我能看到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主要‘冲动’:一是讲故事,一是写诗。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师,绝大多数是诗人而不是故事讲述者。”在麦基看来,写诗表达的是感受和观念,围绕感受和观念深入;而讲故事则是在深挖的基础上,横向扩展时间和空间维度。好的作家应该同时是好诗人和好的故事讲述者,既能理解事件和时间广度的延展,也可以挖掘‘瞬间的深处’。”

麦基认为,好莱坞电影人中没有大师,但整体水平高。中国有四五位大师,但大师之外的群体水平差距很大。“好莱坞有上千位好导演,但没有大师,最有名的可能是斯皮尔伯格,但他不是大师,而是成功的商业导演。”但好莱坞的成功之处是集结了国际优秀电影人。“全世界最好的电影人很多都去了好莱坞拍电影,好莱坞的人才库存非常‘厚重’。”

作为培训者,麦基也承认“天才不可能培养出来,能做的只是对有才华的人有所提升。关键是人才库,当有了这一坚实基础,整个影视业的制作水准自然会大大提升。”

中国编剧的“压力”

纠结于身份问题的中国作家,“所面临的压力是独一无二的。”

好莱坞影片中所展现的“美国精神”已成为美国电影的符号,此次中国之行,也有人问到“美国精神”是否是编剧刻意为之。对此麦基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作家写的一切都是自传体。美国作家是自然而然写成那样的,因为他们是美国人。”同时,麦基还补充,“据我所知,美国作家和中国作家的一个很大区别就在于――中国作家一直在担心自己的身份。”

麦基所指的身份担忧,是指作家在写作时一直在思考:作为中国人我应该怎么写,写什么。纠结于身份问题的中国作家,“所面临的压力是独一无二的。”解决之路唯有“自己选择答案。作家首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哲学家。深挖自己的心灵,比照现实,去思考生活的核心价值观”。麦基说,在他看来,动作片一直以来较其他类型影片更容易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动作片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生与死,所有人都认为生大于死,因而易于在影片中取得价值观认同。

编剧心态

“这是一种很美丽的生活方式,但也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

“作家是很孤独的工作,问题必须完全由自己来回答。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你永远不可能写出问题的完美答案,你必须一直写下去,一直寻求问题完美的表达,一直到你被黄土掩埋。这是一种很美丽的生活方式,但也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

除了孤独,编剧还是一个“很可怕的行业”。在麦基中国行的论坛环节,知名编剧芦苇就表示,多年来自己写过20多个剧本,最终拍摄出来的也不过10部。这无疑触动了麦基,“我现在已经不会为这样的情况难过,因为写作过程本身就能让我收获快乐。”麦基说,这位在好莱坞摸爬滚打三十余年的老人对此十分豁达,“让我来告诉你好莱坞的现实。美国作家协会对成功作家的追踪显示,平均20个已完成的剧本交易中,只有1个会拍成电影。也就是说成功率是5%,如果你写20个剧本拍了10个,你将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编剧。”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5

关键词 影视艺术 教育 现状 创新 策略

21世纪的头十年,影视艺术教育依托高科技的翅膀和社会的需求迅猛发展,成为社会教育梯队中的后起之秀,为影视娱乐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教育产业化的趋势,尤其是裸的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弊端问题相继暴露,促使我们去寻求解决之道,思考她的创新之路。

一、现状思考

影视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的昌盛和时展、文化潮流与社会经济进步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高水准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对开拓广泛的经济市场有益,而且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对提高该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整体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是当下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现状却是陷于尴尬,一方面是正规办学偏离科学现代教育轨道,保守有余,创新不足,难以与国际教育比肩;另一方面是欠缺专业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硬件条件,硬性上马,仓促招生,乱办学的趋势愈演愈烈。综观目前中国大江南北各大高校的影视教育,其显现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师资的薄弱

中国影视教育脱胎于文学,兼容了戏剧,更多地是在中文、新闻的基础上进行的嫁接或升华,所以她从出身起就披挂上文学的外衣,直接指向的是一种文学化的办学和教育思维。从一个层面上讲,文学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同样来源于文学班底的师资对培养具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的知识面、综合素质强、有创造性才能和创新性思维,能适应教学、研究乃至剧本创作等宽泛领域的泛影视传播工作的人才是不容质疑的。但毕竟“影视艺术教育和文科教育显然是有区别的。文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影视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视听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创造能力,在学生的思维训练中更强调的是艺术想象的合理性而非逻辑性。”办学思路和教学思维的传统性。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产”与“学”之间严重脱节。

相当一部分高校影视教育师资匮乏严重,他们大都非专业影视专业出身,通常以学习中文为主,在文学院(或中文系)从事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新闻学或传播学教学,较少影视专业素养。缺乏影视专业知识。喜欢以文学的思维而非艺术的思维看待问题。因此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很多高校喜欢聘请一线的演员、导演、记者、编剧充实教师队伍,乍看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方法,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因为教学时间的不固定,教学模式的随意性,教师教学理论基础的不足而流于形式,部分高校的名誉专家、客坐教授犹如昙花一现即是明证。

(二)体系的弊端

近几年来,影视艺术和传播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出自以培养专才为目标的艺术院校、影视研究人才教育的重点大学或是培养影视通识性人才的一般院校。其影视理论素养、影视策划和影视实践创作能力普遍隐含着下滑的危机和趋势。究其原因,恐怕我们还得从影视教育的体系上去寻觅根源。目前专业影视教育培养方案设置狭隘,学生以掌握一门技能为主,难以企及的“一专多能”极大地限制他们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可能。有学者已经指出:“欧美发达国家的影视教育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细地划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各个专业的专业课都要学习,至于将来做导演还是摄影,则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机遇来定。我们国家的影视教育沿袭了前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缺陷就是学生的专业过于单一,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_2_加之艺术学生先天文化知识欠缺,普遍表现为知识面较窄,考虑问题时缺乏思想深度,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文化功底较差,思辩性不强,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吸收。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修养的欠缺很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国内顶级专业影视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历经多次教学总结和改革,走在了国内电影教学的前沿,按照院长张会军的说法,现在北影的专业课程的内容更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电影制作应用技巧,课堂的教学更偏重于电影制作技巧的讲述,重视学生的创作技术、技巧、经验的锻炼与培养。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生的“一专”――学生创作能力:同时,学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电影理论(包括电影创作、历史、批评理论)讲述,学习制作专业的各个系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扩展自身的知识技能:学习编剧的学生需要会摄影,掌握视听语言,学习如何用镜头去讲故事:摄影系的学生是技术的通才(录音、摄影、灯光技术的全能):导演系的同学要学会对时空的处理、对镜头的调度、对叙事与画面节奏的把握以及对后期处理的运用。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生的“多能”――专业技能的扩展。北影的培养模式其实值得我们很多高校借鉴。

(三)规模的泛滥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风也同样影响影视教育领域,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某些欠缺专业师资、科研水平和硬件条件的大学、理工院校、师范类院校,纷纷上马与自己原学校教学背景不相关的艺术学科下的影视专业。“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这种仓促上马,自我膨胀的恶性循环,致使很多社会问题浮出水面,例如学校资源吃紧,学生质量下降,就业渠道狭窄,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现实却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首先就业市场难以容纳如此庞大的影视专业学生群,尤其是表演专业严重饱和,大批学生毕业即等于失业,真正大浪淘沙从事本行业的凤毛麟角,大部分都改行做了别的工作。其次,如北京电影学院张会军院长所言,这是社会的悲剧,也是误人子弟的序幕。影视教育成为了高校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巨大的经济来源渠道,成为了众多高校争先恐后抢夺的“肥肉”。这些并不具备招生资格的院校,硬件、软件的欠缺就是招生硬伤。而各种资源的欠缺。和办学理念的偏差,将会埋葬很多学生的美好前途。

(四)创新的不足

诸如美国这样的电影大国对影视教育极为看重,他们一方面善于吸取高科技的变革和创新,一方面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使得他们的影视殿堂人才济济,比如被公认为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的罗伯特・麦基,其“故事结构”讲座成为银幕剧作家和电影制作者的必修课,世 界巡回讲演,场场爆满,培育桃李多达25∞O人。主要在于罗伯特・麦基时时创新,又以生动的语言“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从概念讲到定稿。对电影中起作用的,应予以周密考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把写作从智力活动上升到情感活动的高度,将银幕剧作的手艺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中国影视教育学者比较偏向文艺学,文学理论,历史文化批评的角度来宏观研究影视,较少对影视本体,构图,光线,蒙太奇等细节的专业考量,这就客观上造成了我们和国外先进的影视教育的脱节,我们喜欢在自己的文化圈子中展开教学和科研,较少接受西方先进影视文化,因此显得理论有余,创新不足。然而影视产业所面临的多元文化的发展语境,要求我们要更加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和视野。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的冲击和洗礼,另一方面,我国影视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的影视传媒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来自于本土和国际的双重挑战要求我们的影视教育体系有机重构,在本土化氛围中优化教育资源。找到我们创新与发展的新坐标,即面向世界、面向大众。

二、创新建议

21世纪竞争愈加激烈,而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如何提高我们国家的影视文化产业和影视作品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影视格局中发挥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首要地看我们的影视艺术教育的成果,看我们培育出的人才如何?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纷纭复杂的影视教育体系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

(一)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强调师资力量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尤其是教学名师,更是教学的法宝。师资的欠缺在综合性艺术院校较为突显,建议学校一方面以现有师资为对象,加大培训力度,拓展培训形式,精选培训内容,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专业院校可以对口支援综合性院校,充分利用资源共享。一般来说,综合性院校教师的文化素养毫不含糊,差的只是技能,所以培训应该以强化动手训练为主,集中十天半个月,针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的结构,如何用光,现场如何录音这些问题下手。目前北京电影学院已经在办电影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精选本学院与电影制作有关的10门课程,进行系统培训。该做法对培训各个高校电影、电视专业的教师和电影、电视的从业人员大有裨益。另外,鼓励教师深造,到重点高校做访问学者,大力提倡学习之风也是可行之道。

(二)教学方法内容与时俱进,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体系。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时时更新,新闻资讯、大众传媒、艺术文化、产业经济和技术更新等都应纳入到影视教学内容中来。另外我们还应该树立一种“大影视”的传播教育观念,把影视传播教育看成是新的思维形态教育、新的文化方式教育、新的知识结构教育……,任何有关时代的观念、文化的观念、发展的观念、教育的观念,与影视传播教育多元运作体系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此理念下,整台教师拥有的传统学科知识与本学科前沿动态信息,重建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培育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全息视野与方法,创编或重组教学内容,教师要每3-5年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内容,除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还强调面向社会。密切与业界联系,加强对业界的了解,增强与业界的互动,鼓励教师积极创作,多出精品。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全面整合院校内部师资力量也同等重要,教学资源,教学创作,学术研究三位一体,积极为教师的艺术创作和科研搭建平台,实行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三结合。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女士的话说:“教学,作为高校必列第一任务:科研。不仅是高校教师必须具有的实力,更是教学增长与提升的基础:而实践,则属于影视艺术学科不可缺少的独特环节。应该说,这三个支柱缺一不可:只有两个则属平面,难以支撑,有了第三个,便可构成立体锥形而稳固直立,持续进展。”

戏剧影视文学培训范文6

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任期为2013年至2017年,由来自全国各地艺术院校戏剧、影视专业的37位专家构成,包括云南艺术学院院长以及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专家在内的6位教授担任副主任。“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艺术学科升级为独立门类后,教育部重新筹备成立的特聘专家咨询机构,其前身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也是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担任。分委会在5年任期内于全国范围内举办了10次分委会会议,并聘请了20多位领域内资深教授担任分委会特聘专家,同时还举办了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青年教师论坛、学生论文评奖等大型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学科发展,为艺术学科的转型及“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升级提供了充分的调研咨询与院校动员。

“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是全国高校教指委中最早举办成立仪式、正式启动工作日程的委员会之一,因此,7月28日北师大会议议程的第一项即颁发聘书环节,首先由主任委员周星教授为副主任委员颁发了教育部聘书,之后又与副主任委员一起为与会专家委员颁发聘书。

会议的第二项日程是由周星主任围绕教指委工作目标、核心工作、发展宗旨等做主题报告。首先,周星主任介绍了本届分委会的功能设置与主要工作内容。本届教育部聘请的专家组具有非常设机构的性质,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展高校本科教育调研与咨询。教育部在工作会议别强调本届教指委的核心工作是要制定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尤其是艺术学科本科教育质量规范在此之前从没有过,因此要求包括艺术学理论学科、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学等在内的学科自行制定质量标准。其次,教育部还要求各教指委根据本领域、本学科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撰写研究报告或提供政策咨询。再次,周星主任了全国高校设置“戏剧与影视学”11个相关专业的最新院校数量统计,其中设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院校88所,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院校198所,设置“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院校21所,设置“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院校45所,设置“录音艺术”专业的院校30所,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191所,设置“动画”专业的院校349所,设置“表演”专业的院校132所,设置“戏剧学”专业的院校5所,设置“电影学”专业的院校4所,设置“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院校49所。最后,周星主任对教指委任期内工作计划提出了建议,提出组织两到三次的青年专家。包括年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研讨会,同时也出版专门的学术论文集将成果发表等。

会议的第三项日程是与会专家针对教指委工作计划、学科发展以及制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考框架”等问题的讨论。

首先,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长张育华发表观点。她认为现在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惊人,遍地开花,但是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教育部急于制定国家级标准,但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这几年中国传媒大学也在攻克这个难点,国家级标准的制定既不能标准化,但是又不能失标准,中国传媒大学在两难中做出一定的办学尝试和办学回应。因为戏剧影视艺术这类人才地培养比较特殊,所以传媒大学制定了一个最终价值目标。在此目标下提出了一个戏剧影视育人理念。其次,为了具体培训学生,中国传媒大学还构建人才选拔、课程教学、实践运用、创作展示这四大培养平台。试图贯通这四大平台,而四大平台内在的一个关联就是选拔为先、创作为魂,这就需要释放学生的创作潜能,因为艺术教育具有引领形象生产的教育愿景。

云南艺术学院院长、教指委副主任吴卫民表达了对教指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示自己在教指委任期的5年,如果能为教育部提供一些决策依据、提出一些想法,从而促进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哪怕只是细节,这个责任都是非常神圣的。吴卫民副主任还介绍了云南艺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其包括9个学院、一所附中,其中戏曲学院和影视学院为单独分设,戏剧学院现有1267名学生,影视学院有469名学生,各自有34名研究生,影视学院和戏剧学院都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的11个专业方向。其次,学校办学定位主要是培养知识扎实的基础型人才,另外特别突出的是综合艺术院校里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突出基础型和实践型人才,再加上复合型人才是办学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云南艺术学院发展的着眼点还包括区域性,因此要紧跟西南整个发展的态势结合起来办学,这是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个发展规划。最后,吴卫民教授还根据教学框架的制定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制定国家级标准非常重要,历来在迎接教育部教育评估时,高校总是抱怨教育部从来就没有专门对艺术院校制定的标准,但是抱怨完以后更需要自我反思,艺术教育也应该自己制定标准。现在教育部赋予各个分委员会这种权利,让各分委员会认真研究自己的发展,然后设计自己的专业结构,调整自己的学科的时候,在可控的范围内,专业委员会就应该发挥这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国家标准与办学个性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一个是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应该在这种统一的标准里边,不要所有都搞成一个标准螺丝钉生产,应该具有人才培养个性,另外每个院校的历史传承、发展起点、前进可能性跟自己办学诸多因素有关系,应予以尊重;第二,还是要坚持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并重,现在许多艺术院校办学定位不准,往往会形成研究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很弱的局面,这就走向了我们艺术院校办学相反方向,因为艺术院校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课程设计里面,实践环境很重要,但是理论环境在这里边也要适度,所以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是需要注意的。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指委副主任穆德远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建立教学标准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是核心的人才培养策略,因此应该充分尊重各所院校的发展特色和办学特征,一旦标准统一的时候,就有可能失去学校的个性。穆德远教授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办学实践为例,说明了当年在扩招政策下,北京电影学院坚持学校特色、顶住压力,保持了人才培养的高水准。因此,在制定本科教学标准方面需要坚持尊重学校特色的基本原则,制定符合不同类型院校特色的培养目标。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指委副主任廖昌永从自身艺术教学实践出发,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感受。目前全国各专业艺术学院发展很不一样,很多学校对理论非常重视,在教学方面,很多学校在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课程类似,本身框架就不是很清楚、很完善。此外,在扩招政策下,学校无边无际地扩招,整体教学质量必将下降,因此国家标准要提高。现在培养人才没有统一标准,一个地方一个标准,社会需求更没有标准,这样必然很难跟国际接轨。因此,制定一个国家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制定这个国家标准时,会碰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拿出改革的魄力。

在三位副主任委员发言后,其他委员也相继结合各自院校办学实际以及制定教学标准等问题发表了观点。

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项仲平认为,在制定教学标准时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在理念上,要相对宽泛,不要定得太严苛,人才培养不要定得太死、太具体。因为太具体以后,艺术专业也好、各个专业院校也好,在综合性院校和专业性院校,特别是专业之间执行会非常难;第二个要注意的是,在宽泛的前提下,要有落实,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只是提概念,而要具有实践意义;第三,建议分类制定国家标准,例如在大学的数学教育,根据不同专业情况,教学内容分成数学A、数学B、数学C,那么套用到制定艺术教学标准时,在统一框架中,对一般性的院校,在衡量的过程中,提供评估标准A方案和B方案不同选择,这样的话就可以更尊重各院校发展,也能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安怡教授根据所在学院的发展表达了对教学标准制定的想法。现在沈阳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基本都是参照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因此制定一个全国性的标准显得尤为迫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认为,在制定教学框架时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个性问题”。要制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怎样在框架与细则上,这需要在宏观及微观上寻找一个最好的契合点。这个标准只能是“大”,不能细,只能是一个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各个院校都可以接受的标准。但是一旦成型,这个标准本身的价值和可操作性便会很弱,这与其制定的初衷相矛盾。其实,每个学校对自己都有一个标准,所以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其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如果有可能,只能尽可能地宽泛。因为即使是分类,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专业也会有很大差异。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刘三健介绍了广州美院的发展和困惑,现在广东美院每年招生1350人,这是招生总量,还要加上附中等等,每年学费收入比较可观。但是学校在戏剧与影视学这一块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化的影视专业。以摄影为主,课程开设于2004年,以研究生作为我们基本班子开始进行影视教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困惑,教材等其他方面的资源都没有配套跟上。因此,希望这次的教指委工作能够把课程体系、教学要求安排等统一,就跟教育部制定的文化课标准一样,制定学科执行的大致标准和范畴,至于执行标准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南京邮电大学余武教授从调研出发,认为制定艺术学科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专业院校,比如说国家级的、省级的,包括地方的标准确实不能一样。如果按照同一个尺度来做确实不好去判断,所以分类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同时在制定标准时还是要适度宽泛,应该有一个底线。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郝戎认为,本科教学的质量应该具备一个国家标准。例如食品有食品的标准、药品有药品的标准,那么艺术教学的国家标准到底是什么?每年都有很多的兄弟院校,还有一些省市的一些院校到中戏来交流,都对中戏教学的课程设置包括一些考核的标准非常感兴趣,其实这些兄弟院校,尤其各省、地、市这些级别院校来中戏,一方面来交流取经,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是在探求一种教学标准。现在国家没有艺术教育标准,他们觉得办戏剧专业或者表演专业就应该到中戏问一问,办影视编导就应该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这些权威系问问他们的办学标准是什么。因此从国家艺术学科整体发展来看,制定这个标准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尤其是给各地方的这些院校明确办学方向。但是制定统一标准同时又是一个比较难的事,因为每个学校教学层次不一样,教学理念也不一样,将来面对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水平等,制定标准不能门槛太高。

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石磊结合新出台的本科培养方案目录发表了观点。本科新目录出台后,四川师大需要重新制定教学方案,但是新目录中有些专业方案定得很细,比如说广电编导,因此学院基本没有发挥余地,导演方面也规定得比较细,导致有些课程很难去上,因为太过专业,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跟不上。因此,在制定本科教学框架时要吸取以上经验,不能制定得太死,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院长周晓波强调,艺术教育首先是个性教育或者特色教育,那么面对全国大量的学科招生,应该根据不同学校发展方向和招生情况来定位,有些可以注重实践,有些可以注重研究,有些可以是经营式的。因此,制定本科教学标准也要多元包容。

南京大学教授周安华建议,关于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标准的制定在指导思想上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出发点。因此有三方面可以重点考虑一下:第一,注重内涵发展,不要只是强调发展规模和招生数量;第二,在理论方面也要强化,不能只一味偏重实践;第三,关于封闭和开放,应寻求国际化的视野、加强国际交流、遵循国际规范。

武汉大学艺术系主任彭万荣认为,制定切合各个教学单位的学标准非常困难。仅就培养目标而言,每所艺术院校都不相同,因为其中涉及各自学校的定位。在各所院校培养目标不同的前提下,怎么保证制定的国家标准符合每个学校的具体要求,这很有难度。相对来讲,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体系就稍微好办一些,设置一些全国通用的必修课程,其他课程提供选修参考,这个方法较好操作,也便于推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指出,在制定国家标准时,可行的方法是制定的“标准”是一个基础性的定位,即“最低标准”。从实际操作性角度出发,能否采取“先分后合”的方式。比如说按照戏剧与影视学的11个专业分类,先把每个专业的最低标准列出来,之后在所有标准中再抽象出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或者更低一点的标准,形成一个统一的、唯一的戏剧与影视学标准。

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认为,框架性的标准需要有一种包容性,要有必选工作,要有自选工作,同时又要符合专业性院校特点。另外还希望有一些细化的题目和项目,利用几个月的时间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进行大面积调研工作,因为制定全国化的标准是需要相当调研和数据的,才能集思广益。

湖南大学教授何春耕提出,艺术教育标准框架应该既要有共享也要有特色。那么如何在共享和特色中制定出学科标准?第一,希望教指委搭建一些共享平台。因为有一些院校特色是不能复制的,比如说进行跨校选课尝试、分享相关课程;第二,在成果展示上,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或者某一个展播季,或者通过某个网站能够让彼此了解每个学校各自的特色;第三,作为一个建议。因为考虑制定标准有很多热点评估,所以,希望教指委建议教育部把这些标准的制定调研直接列为教育部课题,然后各个委员去申报,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把相关学科建设调研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更科学。

浙江大学范志忠教授对制定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因为只要制定出的国家标准能够适应大多数学校的要求、适当放低门槛、获得多数院校的认可,就具有可操作性和易推广性。

中国美术学院苏夏教授也同样对国家标准的出台充满期待,因为保持教学特色固然重要,但是与国家标准并不冲突,而国家标准的制定、执行能够显著提升现有教学的规范化,因此值得推广。

山东艺术学院吕双燕教授从“山艺”办学经验出发,提出艺术教育应加强理论指导。在山东来讲“山艺”是一个专业的艺术院校,最重要的是其关于技术理论的建设。然而,现在逐渐发现这种发展模式非常欠缺。当下,艺术高端理论特别稀缺,因为有些观念认为这些理论对于艺术实践教育、艺术专业教育意义并不是很大。因此,呼吁在强调技巧锻炼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建设。

哈尔滨师范大学安立国教授介绍了所在学院的经验。哈师大戏剧与影视专业教学主要是设定10门核心课,15门必修课,然后开选修课。虽然这个专业课程很多,但通过设定必选课来确保教学质量,这种经验可供制定国家标准时参考。

艺术学院张腾教授认为,在国家标准制定执行后,最重要的是这个标准是否具有权威性?它有没有什么约束力?这个标准有没有用?达不到这个标准怎么办?是不是就可以不办或者停办?有没有以上这些权威性,如果说制定出的标准没有这样一种权威性,那么它的作用到底在哪儿?如果有这样的权威这个标准就有用,要不然这个标准就没有用。另外,张腾教授还建议在注重专业标准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专注“社会合格人”的培养标准,因为影视专业和戏剧专业社会影响很大,好的影响非常大,坏的影响同样非常大,因此希望制定专业标准的同时,能够制定严格的或者比较严格的“社会人”标准。

陕西师范大学李震教授认为,国家教育标准应该是一个规范、一个基准线、一个门槛。因为标准很难制定,各个学校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没有办法制定标准,国家标准更应该类同于一个艺术教育的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