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贸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业贸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业贸易

渔业贸易范文1

1.指标的选取

目前学术界认为最优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指标是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简称GL指数)。以农产品为例,其计算公式为:GLi=1-|Xi-Mi|/(Xi+Mi)其中,GLi代表第i类农产品一定时期的GL指数;Xi和Mi分别表示第i类农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GLi的取值范围为0~1,当GLi=0时,则Xi=0或Mi=0,表明该类农产品完全是产业间贸易;当GLi=1时,则Xi=Mi,则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均为产业内贸易。如果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则可以认为该类农产品的贸易类型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相反,则认为该类农产品贸易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

2.数据来源

使用《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作为国际贸易商品分类标准。本文采用这一分类方法界定农产品。HS1996将商品分为21大类、97章,其中第1~24章为农副产品,HS01~05为第一类(含活动物、动物产品),HS06~14为第二类(含植物产品),HS15为第三类(含动植物油脂及分解产品;精制食用油脂;动植物蜡),HS16~24为第四类(含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代用品的制品)。鉴于各类组织对农产品范围的分类不同,考虑数据权威性,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本文农产品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我国四大类农产品GL指数测算

根据四大类农产品的进出口额,分别计算出每一类农产品的GL指数,再根据公式得出我国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2—2011年的20年间,我国农产品GL指数除个别年份低于0.5外都大于0.5,农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由0.51上升到0.657,有些年份超过了0.7,我国农产品贸易整体来看并非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见图1)。

从四类农产品GL指数看,第一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最迅速,GL指数上升幅度也最大,从1992年的0.309上升到2011年的0.909,在2008年甚至达到了0.919,可以发现这20年间我国进口额大幅上升,与出口额已接近。主要是由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肉类、海鲜等产品的消费快速增加,进口产品丰富了第一类农产品消费市场。第二类农产品则一直表现出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虽然有些年份GL指数低于0.5,但1995年从0.456陡然跃升到1.0,其后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第三类农产品20年间的GL指数在0.5左右徘徊,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所占份额此消彼长。第四类农产品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其GL指数几乎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09年以来一直低于0.1,分析该类农产品具体的进出口额,我国一直在大量进口该类产品却很少出口,从比较优势角度看我国处于相对劣势,我国第四类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综上所述,结合HS分类法,1992—2011年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原始的初级农产品,而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农产品制成品贸易只能依靠产业间贸易。因此,我国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提高我国农民收入,而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密不可分。

二、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研究思路及数据来源

(1)研究思路关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验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二是分析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对于前者拟用Engle-Granger协整关系分析法进行检验,后者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法进行检验。(2)数据来源考虑农产品大致包含了农林牧渔产品,因此本文农业经济增长选取农业总产值为指标,数据选取《中国统计年鉴》中1992—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Engle-Granger协整关系分析

协整分析是研究非平稳时间序列相关关系的有效方法,它从经济变量数据所显示的关系出发,判定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分析适用于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根据时间序列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原理,首先要进行单变量的稳定性检验。如果两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数相同才可能协整。

(1)变量处理及模型设定用GL指数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用v表示农业总产值。由于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异方差性,因此为了清除异方差性,对GL指数和v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l、lnv。协整方程的模型设定为,c1、c2为待估参数,t代表年份,εt为误差项。

(2)单变量稳定性检验。为保证分析的有效性,在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作回归分析前采用ADF方法,对lngl和lnv的时间序列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lnv在1%置信水平下,其一阶差分序列平稳,而lngl在5%置信水平下,一阶差分序列平稳,因此可以认为这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I(1)序列,即一阶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3)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是检验非平稳单整序列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lnv和lngl都是I(1)序列,根据前文设定的模型:lnvt=c1+c2lnglt+εt,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得到协整方程如下:参数估计均通过了t检验。如果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平稳,则可以认为lnv与lngl间具有协整关系。下面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对残差的ADF检验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情况下,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可以认为lnv和lngl具有协整关系,也说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法来检验二者的因果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当滞后一期时,在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lngl非Granger引起lnv”的原假设,说明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我国农业总产值的Granger原因;在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Dlngv非Granger引起Dlngl”的原假设,从而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是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因此可以认为,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对数化的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农业经济产值两个变量均呈I(1)单整的时间序列。协整方程的残差平稳说明产业内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从协整方程来看,产业内贸易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将增加2个百分点,这说明产业内贸易确实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而Granger因果分析可以进一步证实,产业内贸易的确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增长也起到了带动作用,这说明二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证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对经济体的农业产值产生正向效应。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1.结论

本文运用GL指数对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测算,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农产品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主要源于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多样化,我国需要进口多种农产品以丰富市场。尽管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上升,但近几年一直在一定水平波动,其中以动植物等初级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商品为主,而在高附加值农业深加工产品方面我国一直处于比较劣势,这也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得出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相互影响,而协整方程证明产业内贸易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效应,即产业内贸易能促进农业发展,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2.对策建议

(1)深化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普遍落后,从而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应依靠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重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企业要搞好技术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渔业贸易范文2

近年来小微型的外贸企业经营活动非常活跃。文章就微贸易和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浅要分析,并探讨了新时期下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微贸易;小微外贸企业;微经济;小型经济体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小微型的外贸企业经营活动非常活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小型经济体,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之后,小微型外贸企业顺应着微贸易和微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应对风险时表现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发展态势,而小微外贸企业在借助微贸易和微经济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在在新时期下小微外贸企业必须要把握好时机,迎接挑战,以寻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微贸易

(一)微贸易的含义微贸易指在微背景之下发展的贸易形式,包括了国内和国际的贸易,主要是微经济在外贸方面的体现,本文主要讨论国际贸易。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处于疲软状态,发达国家减弱了进口需求,不再大规模地进口商品,而小规模的国际采购活动却是不断发展的,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外贸领域也受互联网技术影响促进了小额的国际贸易发展,出现了外贸微经济。

(二)微贸易的发展小微外贸企业在“微时代”的影响下,得到企业发展的难得机遇,使本身处于竞争弱态的小微外贸企业也可以与大型企业来竞争市场。小微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在于缺乏品牌知名度,资金也不够充足,而在“微时代”的形势下,更多的小微企业也可以参与市场竞争,走向国际市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微需求和微供给都大量出现并且相互影响,这给传统的经济模式带来强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贸易都趋向于微小型发展,微贸易也就得到了发展。

(三)微贸易的特征微贸易首要的特点一般都以网络来作为主要的交易平台。微供给和微需求的相关国际经济贸易,买卖双方并不面谈,往往都通过微信、邮件、QQ、MSN等互联网技术进行沟通和交易商谈,有时签约也采用电子方式来成交。一些外贸企业也是通过网络渠道来获取进出口的交易信息,例如B2C或B2B平台、搜索页面、微博、各类交易网站等。另外,微贸易的特征还表现在销售的层级扁平化。在贸易的过程中减少甚至去掉了中间、分销等环节,出口商可以将商品直接面向终端的销售商,大大减少了贸易链条,并且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来进行货款结算和物流系统维护,减少了交易中的成本,也就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效率和利润。另外,微贸易一般都具有高频率、迅速的特点,在充分收集客户资料的情况下,把握好客户各种需求变化,采取迎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方式来有效地定位客户。

二、我国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经营范围稳定,经营产品单一小微型的外贸企业一般在经营产品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资源和传统优势。例如江苏的小微外贸企业主要经营化工制药、纺织服装、机电等产品,这些都是江苏的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而由于财力、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限制,大部分的小微外贸企业只能选择其中几种产品来进行经营,而很少有企业可以多种产品同时经营。这种单一化产品的经营模式也方便了小微外贸企业开展精准营销,有效地渗透市场。

(二)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紧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小微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资金问题,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人民币的升值影响了小微外贸企业出口利润的下降,使积累资金更加困难。同时受微贸易和微经济的影响,小微外贸企业的贸易变得频繁、更小额,企业对流动资金也增大了需求。而小微外贸企业大多数规模小、实力弱,在向银行机构贷款融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三)市场渠道正在转型,缺乏专业人才受微贸易和微经济的影响,在市场开拓和开发新客户方面,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众多小微型企业已改变了传统营销方式,转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网络市场营销,既节省了成本,又加快了速度,双方沟通商谈的方式也在向网络化发展。在小微型外贸企业中通常缺乏专业性的复合人才,这也是限制了小微外贸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实行一体化营销策略微经济的典型特征便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大规模的产品供应和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微经济下的市场变化,而应该变得更加细化,由此小微型外贸企业就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灵活多变的市场渠道,充分发现挖掘更加细化的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生产和销售空间。在营销方式上,小微外贸企业要转变贸易思路,借助微经济的优势,解决传统贸易中存在的营销渠道、客户体验、物流配送和支付安全等难题,使谈判、物流、体验、支付等工作流程实现信息一体化。在产品上,小微外贸企业要以质量取胜,打造精品,从而满足微经济下的需求。

(二)经营优质的特色产品任何企业经营的根本在于产品,对于小微型外贸企业来说,不论是无形产品还是有形产品,消费者普遍追求的都是产品的优质特色。微供给在微贸易的不断发展下已经成为小微型外贸企业的典型特点,和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厂家相比,小微外贸企业没有设备、资金等生产条件,因此必须要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多样的小规模生产,向市场提供小而优、小而静的产品,这可以帮助小微外贸企业开展差别化的经营战略。要提供具有优质特色的产品,小微外贸企业必须要有创新的理念和举措,制定严格的管理体系,实现优质的微供给。

(三)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小微外贸企业在资金融资方面面临着很多难题,主要原因在于信用评价的体系不健全、信用意识薄弱及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因此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建立并健全小微外贸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使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实现信心对称,有利于金融机构顺利地向小微外贸企业提供贷款;二是政府要搭建金融机构和小微外贸企业之间的对接平台,构建合理完善的第三方担保体系,设立好专项的担保资金并引导金融机构向小微外贸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三是小微外贸企业要积极发展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方法,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增加小额资金的市场供给。

(四)优化行业服务体系一是应加强政府的引导,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且保证政策的落地实施,帮助降低小微外贸企业的运行成本。由政府联合质检、工商、海关等部门,将小微外贸企业的审核手续简化,提供便利。同时,政府可以广泛宣传外贸网络平台,顺应微贸易和微经济的潮流,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来开展海外市场,提供给小微外贸企业的更多的贸易机会;二是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贸易中的作用,帮助小微外贸企业建立行业信用体系和市场预警体系,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降低微贸易形势下小微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

(五)加快企业电子商务转型步伐随着全球微贸易和微经济的来临,小额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并且受外部原料、劳动力成本增加和需求下降等原因的影响,传统的贸易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如今的经济环境发展,陷入低迷状态,小微外贸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够等劣势影响,企业发展也并不顺利。而各国的消费习惯在微经济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改变,不必出国就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国外的商品,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趋势,这也是小微外贸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发展的契机。

(六)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打造优秀团队当前小微外贸企业都面临着专业化人才短缺这一问题,企业中缺乏熟悉微贸易、微经济的专业人才,这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必须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并寻求解决办法:一是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加强他们解决微贸易问题的能力;二是企业要根据微贸易和微经济的发展趋势,邀请行业专家来企业开展培训和辅导工作,提高员工的业务执行力和市场洞察力;三是企业及时要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在高校中定向培养适应小微外贸企业的专业人才,打造优秀的销售团队。

四、结束语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影响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贸易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陷入了疲软状态。国际大环境下带来的影响使国外进口贸易需求锐减,并且由于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国际贸易的采购格局产生了重大的调整,大规模的采购变少,小规模的采购正在增加。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4G应用技术的推广,微贸易借助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的贸易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应深入研究小微外贸企业的发展状况,政府相应出台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有效拓展外贸渠道,增强小微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尧飞.谈微经济、微贸易与小微外贸企业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5,(8).

渔业贸易范文3

(一)国际贸易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形式

1.进口

借助于进口产品来开拓国内市场,引发该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当该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经济得到充分利用,生产成本显著下降时,再利用本国某些生产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出口该产品,并通过国际市场的开拓,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2.出口

即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扩大出口带动整个工业结构调整。具体做法为:首先在国内开发新产品,形成国内市场,以此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便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出口。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出口有关技术和输出资本。当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再把这种产品以更低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以此促进国内这一产业的收缩,乃至转向其他新产品的开发。通过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该国的产业结构便不断发生变动,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

3.贸易二元化

一国既需要由出口产业,也需要有不出口的产业,这样国内产业结构才能均衡发展。同时,一国的出口产业会对不出口的产业产生影响。

综上,国际贸易能有效调整产业间各种耦合方式,提高产业协调性,强化结构聚合效应。

(二)产业结构影响国际贸易的形式

1.在自由贸易中,产业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各国贸易机会成本的差异

产业结构的差异,不管是阶段性差异还是部门结构差异,都会体现为边际转换率的不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国家,由于其技术层次较低,那么为了换取它所需要的工业品,就不得不动用更多的资源,所丧失的机会成本就会很大。对于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的国家,由于技术层次高,转换率高,因而用较少的资源生产工业品就能换取较多资源生产的初级产品,这就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一种变相掠夺,即使贸易条件均衡的情况下,这种掠夺也是存在的。

2.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差异与国际贸易条件

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差异是由生产技术体系的差异决定的,是技术层次差异的表现。技术的不断进步,意味着边际转换率的不断提高,从而改变某些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边际转换率的提高,对于既定的贸易条件,就意味着贸易条件的相对改善,而对于技术停滞或进步缓慢的国家来说,就意昧着它对于技术进步国的贸易条件相对恶化了。

3.产业结构的部门性差异与国际贸易中适应经济波动的能力

产业结构较完全的国家,其适应经济波动的能力强于产业结构单一的国家,并且可以通过向它国输出这种波动来稳定自己的经济。而产业结构单一的国家由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使它在适应经济波动上显得极其脆弱。

二、我国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产业结构总体现状

我国的产业结构经过长期的调整得到了较大改进,但与世界各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产值结构突出地表现为总体水平低下,结构严重失衡:第一产业严重滞后,第二产业过度超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而且第二产业的超前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二)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

我国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以进养出当属于这一类型。以进养出是指利用国外原材料和技术加工生产成品再出口。在国内生产有潜力,国外销路较好,而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的条件下开展以进养出业务,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挖掘设备、技术潜力,扩大出口商品生产,形成劳动密集型要素组合方式。

(三)应注意的问题

1.结构开放的负效应

国际贸易有可能在没有改善国内产业结构甚至导致国内产业结构恶化的情况下也会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以国内资源的大量低效使用为代价的,最终仍会阻碍经济增长。

2.注意深度开放结构下的国际产业分布与产业转移。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国际分工分业格局,必然是发达国家主要发展尖端产业,中等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现代产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传统产业。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这一产业分布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完整的产业关联,然而从每一国家来说,其产业结构则是“残缺不全”的,有必要提防国民经济由于国内产业结构“空心化”,造成国民经济内部机制失控;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借助于某种力量(如政府扶植等)发挥潜在要素禀赋优势的产业潜能。

3.我们应根据世界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动态比较利益为着眼点,坚持可持续性、资源效益性和竞争性原则,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同时,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保持传统产品竞争优势的同时,创造新的优势,促进结构升级。

4.优化资源配置就要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建立主导产业群,实现经济规模化。必须运用财政金融的“整合力”,促进企业广泛开展分工与协作,使企业从“各自为阵”、“封闭全能型”向“市场牵动型”、“产业拉动型”、“群体联动型”转化,推动产业优化组合。

5.应以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成长。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强化第三产业的开放,发挥我国劳动力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国际间长短期资本的输出入管理,鼓励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6.把技术化作为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目标,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按传统的方式建立起的低技术含量的经济成长方式,会因能源和物资等的匮乏,非但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反而扩大了差距。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增值性,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才能加速产业结构的成长。

参考文献:

渔业贸易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2年,国际贸易总额达到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和进口第二的世界贸易大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国际结算量与日俱增,为银行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外资银行纷纷聚焦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拓中国贸易融资市场。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将近500万户,而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由中小型企业创造的。然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额却只占中国外贸企业所有使用各种融资的20%,其中又以大型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少。主要是商业银行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为了规避风险,通常把实力强的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作为主要客户,从而造成国际贸易融资分配上,中小外贸企业的额度只占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市场潜力巨大,开展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必将成为今后商业银行加快拓展的新领域。

二、当前商业银行开展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较少,并以传统方式居多

商业银行由于缺少对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深入研究,使得相应制度不够完善,只有部分银行制定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从国际贸易融资品种上,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十分有限,仍以传统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难以提供全面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贸易融资方式基本上是简单的形式,如:贸易贷款、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虽然这些业务风险较低,但品种少,功能单一,而国际保理、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应用较少,且发展缓慢,很难满足那些积极参与国际化的中小企业的需要,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审批时间长

商业银行一般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按照贷款业务程序进行审批,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更是如此。银行为了减少融资风险,强调在审批项目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公司授信的要求外,对于一笔简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论其融资金额大小、风险高低,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查,层层把关,无形中抬高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门槛,而忽略了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缺乏一套切合其特点的快速、高效的审批方法。由于贸易融资业务要求时间短,如一笔出口即期信用证业务,收汇时间一般为1个月内,如果将贸易融资业务按普通贷款审批方式处理,经常导致审批时间比贸易融资期限还长。

3.银行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信用歧视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按传统贷款业务审核,标准过严,除了要把握企业的贸易行为、控制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和物流,还要求企业提供第二还款来源。例如,打包贷款,除了要求企业有资信等级较高的银行开立的信用证正本,还需要确认有效的担保(保证或抵押),甚至是要求存入百分之百的融资保证金。由于社会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有限,周转资金短缺等自身缺陷,企业无法达到银行所要求的过高的融资条件。银行信贷人员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十分谨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4.商业银行缺少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多且质量实力参差不齐,信用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未能实现互联共享,缺乏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更缺乏一套适合中小外贸企业实际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在无法充分了解贷款企业真实情况下,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形成主观上排斥,客观上压缩授信额度,实行更为严格的贷款条件和执行利率。

5.商业银行缺少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激励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由于在人员、技术及规模等方面不具备优势,长期以来,未把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额和客户营销户数计入绩效考核,客观上也影响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积极性。由于银行对贸易融资缺乏应有的重视,贸易融资营销人员只知道融资业务的皮毛,对现有融资产品的审批流程、规章制度、产品特色、业务优势等知之甚少,贸易融资的推广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6.缺乏专业素质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内、外两个市场,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精通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规模不大的现实状况下,很难在所有的分支机构同时配齐精通贸易融资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在日常操作中,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控制取决于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营销人员对金融工具、贸易手段、结算方式的不了解也加大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业缺少贸易融资方面专业人才的现象严重,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限制了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拓展商业银行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1.改进授信理念,创新审批方式

商业银行应改进授信理念,利用自偿性的特点,将国际贸易融资作为切入点,主要考察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及其上下游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以单笔或循环授信的方式,发放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采取封闭运作,可以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身资信实力以及担保条件的限制,通过具备真实交易背景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融资,在贸易的反复流转中不断获得循环资金支持。同时银行应根据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的特点简化审批程序,以高效快速的审批满足企业的需要。商业银行应扩大国际贸易融资的授信对象,增加业务机会,拓展业务市场,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完善风险控制手段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特点,商业银行为控制操作风险,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还款资金安全,须对融资实行封闭管理,密切跟踪企业销售货款回笼或贸易所带来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以此作为直接还款来源。每笔真实的业务发生后收回的资金,应及时归还融资,以控制风险。贸易融资由于涉及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结算方式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区别。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除存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有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及欺诈及政治风险等。商业银行为有效防范由此产生的信贷风险,应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和贸易融资贷款自偿性管理,严控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从而实现有效控制风险。

3.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制订专门的信用评级制度,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的自身盈利能力是第二来源。银行应该为客户建立业务往来档案,根据客户的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评定其信用等级,以作为贸易融资的依据。

4.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纳入银行绩效考核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业务,应将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统一纳入中小企业贷款考核体系。建立产品营销的激励机制,将营销任务纳入分支机构的行长绩效和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通过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做好国际贸易融资营销工作的积极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比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能创造更多的综合收益,让员工充分了解产品给企业和客户经理带来的效益,找到营销的着力点。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实践中,激发员工自觉学习和灵活运用国际贸易融资专业知识技能,树立主动营销理念,促进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

5.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专业团队。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实质上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竞争。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应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专业团队,熟练掌握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技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满足中小外贸企业客户 的融资需求,全面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以适应国际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型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种类单一,相关的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应用和推广。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转变观念,积极主动的调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客户结构,开发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放宽融资条件,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发展方式,最大限度挖掘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盈利。

渔业贸易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一、高职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面向各级工商企业,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报关、报检等业务工作,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能够具有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包括了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作,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同时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统计学等;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熟悉各类涉外经济知识等,能从事涉外经济工作。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训、综合实操组成,课程实训目的是检验所学到的技能点,能够在今后的现场工作环境下,进行独立操作,并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综合实操是通过到实习实训基地实地工作实习,其实训目的是通过实训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实景重现工作场景。

二、社会需求调查

当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我国所推行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充分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整合多个国际合作组织,推进沿线国家的多边贸易合作的重要国家政策,对于国内外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对于当下以及未来将对我国的经贸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外经贸人才将产生极大的缺口。同时,根据国家人事部及各类专业协会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在近十年内我国将急需的十几类人才中,经贸人才的缺口是最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种类型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国税和地税的分征等因素,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幅度增加较大,尤其是熟知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将成为热门人才。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选择一个热门专业、优势专业,对于今后就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2018年互联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专业排名中,金融专业排名第二,位列未来毕业后就业前景最好的第二位。同时,各企事业单位除了重视学历外,更加看重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许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倾向于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经贸人才,这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以及商务谈判能力等,能够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三、革新培养模式与教学形式

(一)培养模式:

当今教育界对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研讨日趋激烈,对于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从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过渡,从而构建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属于经济学门类中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一个专业,肩负着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跨国投资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新型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形式将直接决定着这一专业的发展走向。我校探索研究了“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是学校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在尊重职业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本着“立德为先、强能为本、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理念,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形成的特色育人品牌项目。该项目明晰了每一位学生,从一入校门开始,就要开启他们的“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65个专题项目、上百个实践内容的培养、分层、分类为学生搭建育人平台,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使学生成为企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渔业贸易范文6

关键词:外贸企业;品牌创新;出口方式;转型升级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下降。特别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经济减速明显,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幅放缓的前提下,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由于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在国际上的竞争较为激烈,在这种背景下,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种种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因此,外贸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出口产品品牌创新,实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显得尤其重要。

1 外贸企业品牌创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意义和机遇

品牌创新是出口贸易方式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产品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前提是必须要有自主品牌,而我国的外贸企业目前主要做“贴牌”,赚取的只是一点点可怜的加工费,要想获取高额的产品附加值,品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品牌创新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的企业,也影响了我们为之进行产品加工的企业,出口订单纷纷被取消,外贸企业面临停工、破产的境地,如果不进行品牌创新,就无法应对危机。摆脱对国外品牌的依赖,创立自主品牌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时机。

2 外贸企业品牌创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许多外贸企业已经意识到创立自主品牌,实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在品牌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程,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意识是指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品牌的作用还不是特别了解,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创品牌的道路上走得还很艰难,这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品牌意识的淡薄还表现在对企业品牌的保护方面,我国企业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被抢先注册的现象很为严重,有一些百年企业的管理者因其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及时注册,导致被国内或国外的一些企业抢先注册了商标,从而丧失了自己应有的法律权益,例如熊猫,长虹等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商标被抢注,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流失,价值降低,因为商标是由法律确认的品牌内在的权益要素,产品只有依法注册之后,才能享有应有的法律权益。

2. 品牌研发投入不足

一个品牌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投资。长期以来,我们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外贸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成为出口企业创立名牌的重要障碍之一。首先,研发投入总量少。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2%。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1%则企业极难生存。

3. 品牌营销力度缺乏

品牌的培育是一个很精炼的过程。许多外贸企业虽然也注重品牌的创新,但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出口品牌在全球的宣传力度缺乏。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产品同质化和传播的过度化逐渐培养了消费者的挑剔眼光。如不能保持持续的传播,消费者就会忘记你,忽视对品牌的宣传和对不断更新换代的消费者品牌情感的持续培养,最终将导致顾客群体转移。

3 外贸企业品牌创新,实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对策

1. 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它引导着品牌定位。在品牌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着手培育自主品牌,实现从OEM ODM OBM的发展,也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机会,收购国外强势品牌,从而达到品牌创新,贸易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目的。作为外贸企业,在增强品牌建立意识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保护意识,对自己的商标品牌进行及时的注册登记,只要经过注册,就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2. 加大品牌研发投入

加大对品牌产品的研发投入,以质量为本,提高产品美誉度。一个成功的品牌,首先要有稳定上佳的内在品质,一个新兴的品牌要想成功,更要把品质作为整个品牌营销过程的重中之重,品质是品牌的基础,更是品牌的生命,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质量过硬才是宣传推广的前提,产品才有优秀的溢价能力。

以优质创信誉,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健全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在竞争中寻找差距,在竞争中完善自我,在挑战中寻找机遇,以高境界的质量理念强化管理,不断确立和赶超新的质量目标,不仅整体质量管理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也使品牌保持强盛的生命力。

3. 加强品牌营销力度

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商品经济时代,是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谁赢得了消费者的“眼球”,赢得了“关注”,谁就赢得了“市场”。企业品牌推广,销售产品是目的,是一切工作的核心。要通过品牌推广服务于销售产品工作,就必须在完成品牌知名度宣传推广之后,进一步加大品牌深度的推广工作,以真正产生品牌销售力。这一步工作,也是品牌推广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而这一点,也正是被国内众多人所忽视的工作。如果某一品牌推广宣传很成功,其推广结果使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但如果我们看不到其任何的后续工作,看不到其任何的实质性动作,那消费者对这一品牌还是会漠然的,因为品牌知名度并不等于销售力。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知名度对消费者的决定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绝不是主导性作用,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消费者购买产品,除了价格、功能等基本因素外,对品牌的认同也是其做出决定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和消费者进行深度沟通才能达到的,而绝非简单的靠打广告就行的,因为现在的消费者已日趋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