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能人才的培养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1

摘要:本文探讨、研究了技能人才这一群体的基本素质,就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如何选拔培训技能人才、提高操作技术工人水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技能人才 基本素质 选拔 培养

从事职业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人,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在职业院校学生或者技术工人群体中,有些人表现出从事某种专业的天赋或优势,这种人头脑、手脚协调,适应能力强,成才快,似乎天生就有动手能力的优点;而有的人虽然有较好的文化基础,能说会道,甚至能歌善舞,但是动手干起活来却笨手笨脚,虽然同龄同性别,或者同时参加工作的,但是操作熟练程度慢,在操作机械设备面前,显得无所适从,一筹莫展。

技术工人大多是在操作类型的岗位,众多员工在相同的岗位上技能操作的高低差异,结果必然是生产效率的高低不同。我们不否认在技术工人成长培训过程中,长期训练、适应性的强化作用,但是在对于生产人力资本精心核算的现代企业里,在如何更快找到并定位更有岗位潜力的技能人才,更应当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这也是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企业的技术工人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职业院校毕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是面向社会设定一定门槛招收的人员。而企业特定技术生产的岗位未必就有上岗就合适的人选,必须经过一定的选拔和培训才能适合岗位的需要。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依据什么,如何甄选适合的人员作为技能人才的后备人选呢?

笔者从事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工作多年,通过总结,就如何把握技能人才基本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拔、开展技能人才培养谈几点看法,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

1.专注的心理特点

简单地说,专注就是人对于认知对象的持续时间长久,也叫注意力、专注力。如学生对老师、师傅讲解传授的知识和技术经验耐心听讲保持一种持续的关注;或者对某一方面行业领域的知识技能的兴趣,即所谓人们口头上所说的“钻”。这种专注的心理品质是人才也是技能人才的基本出发点。众多出类拔萃的技能人才无不表现出这一共性。

对职业岗位的热爱,对操作技能的钻研探索,正体现了技能岗位对技能人才专注的心理品质的要求。具体说就是安心专一,而不是这山看着那山高,今天嫌工资低,明天想跳槽。这点在迅速变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个人职业发展,对企业生产尤为重要。

2.良好的手脑协调能力

这一点是技能人才的关键基本品质之一,缺乏这一点,技能人才就无从谈起。应当说操作技能人才在具备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后,最主要的就是动手操作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的能力,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很大差异,也可能成为两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分水岭。

手脑协调能力的主要表现就是动手能力强。这在操作机械设备面前表现得尤为充分,如驾驶机车、操作机电设备、各种起重吊车等,熟练的操作者在操作时人机协调,动作规范、速度适宜,机械设备成了操作者的肢体的延伸。如果手脑协调能力较差,即使经过培训,交了学费,也会出现操作失误、毁损机械设备等事故。

人与人之间手脑协调能力的差异主要原因是:

(1)先天遗传因素。

(2)幼儿时期的教育与家庭环境熏陶。

(3)学生时期的培养。

笔者认为幼儿及学生时代是手脑协调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过了这一时期进入成年以后,可塑性就相对小了,人与人之间手脑协调能力的差异就明显体现出来。

3.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

(1)思维开阔,理解力强,不钻牛角尖。

(2)严谨细致的思维逻辑性,这一点与生产技术设备密切关联。

(3)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处于工业生产链环中的技能工人,需要保持一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感,适应科技知识的进步发展,并不断了解掌握新的技术技能。

技能人才面对的都是价值昂贵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了解这些设备的性能和原理是技能人才的基本功。可以设想,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和良好思维品质,对于了解和掌握机器设备性能,对于维护设备具有重要意义,无疑会更加熟练操作,准确地完成生产加工程序,充分发挥乃至强化机器设备的效能。

4.沟通能力

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团队的构成部分,传统意义工匠自我封闭式的“一招鲜吃遍天”已不复存在,技能人才既是现代社会工业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生产操作设备终端的操作者。科技的进步也必然驱使技能人才不更新知识,不断学习进步,而相互学习切磋是技能人才提升的不可缺少的途径。

技能人才的人际沟通交流,既需要理解力,也需要表达能力,相互之间传递对技术、经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团队的整体进步。由于自身岗位的特点,技能人才尤其应该对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加强适当的训练,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以避免在实际工作当中出现文字资料阅读理解错误和书写偏差。

二、如何进行技能人才的选拔

企业重要技术岗位尤其是精密操作设备技术工人应当进行必要的选拔,结合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制定适合岗位需求的标准和选拔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一查、二测、三考核”。

一查就是对有关人员的学业情况、档案资料进行必要的了解;

二测就是有必要对备选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智力测验和面试,考核人员与之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建立对备选人员的初步印象;

三考核就是结合岗位工种(设备)进行一定的知识、操作技能考试,测验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三步会对备选人员的性格、学识、能力有了总体的了解。当然,这三步的实际结果未必能完全到位,可以通过试用期加强评估,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

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应着重以下几方面下大力气多做工作。

第一,有针对性的创新培训方式,激发技术工人的能力和潜能。在这方面,企业和职业技术院校具有较大的共赢合作空间。

企业要放开眼界,打破条块束缚,引进优化职业技术院校的新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职业院校也要根据企业生产岗位和技术设备的实际,为企业的技能人才的培养量身定制培训教学内容;校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建立主体岗位技能模拟仿真培训系统,用直观、形象、先进的手段培训技能人才。通过校企联合,互通有无,共享重要岗位的培训经验和做法。

第二,强化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明确技能人才的上升途径,让技能人才看得见方向,从自身主观意愿方面确立起职业发展目标。要以激励创造为导向,落实技能人才的待遇,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与业绩、成果、贡献相联系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保障激励,在收入分配、奖金及生活待遇上实行政策倾斜,体现不同技能水平在待遇上存在的差异,让技术工人切实尝到提高职业技能的甜头,既下及时雨,也佩锦上花,富养厚积,引导技能人才自觉向成才方向发展,为企业发展不断输送技能人才,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第三,组织技能人才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或者自行开展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一项综合促进技能人才的活动,砥砺技能人才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特别是通过新颖工艺、工件竞赛试题的设置,拓宽视野,发现、比较存在的不足,了解先进操作工艺及先进设备,而这些不足既可能是专业理论知识上的、技能水平上的,也可能是心理素质方面的;通过竞赛过程,锤炼参赛技能选手的心理稳定性,强化争优夺冠的进取心态,促进个人及团队技能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探索;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然而,目前该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这已成为制约国家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战略目标之一。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部署和要求,以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时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体系、评估、激励、保障机制也不健全,特别是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产业,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这些已成为制约国家产业发展的“瓶颈”。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安市机电工业的一项社会调查和分析表明:西安市机电类高技能工人只占该领域10万名工人中的15%,其中青年高级技工只有5千余人,人才结构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大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是当务之急。“十五”末期,我国高技能人才在劳动者中的比例从“九五”末期的3.5%提高到了4%。“十一五”末期的发展目标是使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00万。也就是说,要使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5%,高级工占20%,基本建立起规模宏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我院作为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省、市劳动部门的部署和要求,结合现有培训资源和条件,制定了培训高级工3000人、技师1500人、高级技师1000人的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借以加速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缓解西安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调整教育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够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投入成本较大的教育类型,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必须有强大的实习训练装备,费用很高。尤其是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和名牌专业的实习实训,更需要大量的场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原材料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改善实习条件与手段,强制淘汰传统落后的实习设备势在必行。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政府对此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在资金投入方面偏重于普教、高教,办学经费长期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对于职业教育既缺少资金投入,又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西部和其他经济落后地区,长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教育经费无法保证,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十分简陋,无法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据悉,“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将投入150亿元人民币集中扶持一批职业技术院校,加速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这一举措无疑将极大地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为了调动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早在两年前就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初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规定高技能人才可以享受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同等的工资待遇,即高级工可以比照享受助理工程师级别的待遇、技师可以比照享受工程师级别的待遇、高级技师可以比照享受高级工程师级别待遇。但是,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又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重仕轻工”的影响,形成了“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使得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尊重。一些单位,甚至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在内,在用人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员工的工资标准和社会地位。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发挥技术才能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青年人不断追求高学历,不想学习技能,不肯下工夫钻研技术,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当技术工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科教兴国”、“技能振兴”战略,就要改变传统观念,全面落实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政策。

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不畅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曾反复指出:21世纪人才应该多方面发展和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亦随之出现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在培训高技能人才工作方面早已全面发展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培训方向。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人应该掌握多种技能的新英国职业主义学派出现。法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则采用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培训工程学的方法,培训工程学将整个培训工作大致分为若干阶段:收集培训信息;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跟踪培训;评估培训效果等。英、美、德、澳等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和剑桥、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之间互相沟通、融合和衔接,构建起了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我国也瞄准国际市场,建立与升格了一批技术学院和技师学院、高职学院,积极开展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培训层次,开拓培养空间。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能力训练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就水平而言与上述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职教特色还不够突出,校企结合也不够紧密,开放性办学力量不足,校际、国际交流不够广泛等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培养体制和经验。

进一步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

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和教育,争取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使其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政策支持和舆论宣传,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激发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钻研技术、苦练技能的积极性,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时代风尚。

建立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同时具备“一体化”和“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是技术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支队伍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综合实践能力和较强的管理水平以及协调能力。没有这样一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从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一体化”和“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些传统产业的职业教育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从事传统单一工种或简单工种的专业教师还相当多,与现代企业建立相应的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只重视师资的学历文凭而忽视技能水平等,这些都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加强对理论教师的技能培养,要求他们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2)提高实习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3)面向社会招聘具有生产经验的兼职教师(技师、高级技师);(4)对现职教师进行高新技术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变学年管理制度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可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宽松的学习条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要提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差异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这样做,首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有利于发挥教师专长,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再次,有利于各种教育形式、教育层次之间课程的互认和接轨;最后,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变学年学制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必须在课程体系、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的新体制。实行弹性学制能够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学有所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环境 政策 成长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这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共识。因此,如何打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如何激励各类人才更大的发挥潜能,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心。

一、合理定位,找到立足之本

高技能人才是在职业技能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他们素质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从而影响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尤其是随着数字化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密数控设备将原本高难度的手工劳动也变得简单易行,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技能人才能否找到合适的定位,是其能否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因素。

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又要能够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既要有扎实的技能操作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既要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归纳总结和文字能力,能够把个人的经验提炼推广。其定位是衔接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与一般操作人员的纽带,除了要完成技术难度大的高端操作项目外,还要担负发明出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设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创新、规范操作程序以及指导一般操作人员,使其能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岗位工作等。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电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企业中大量的生产、科研或服务工作是通过他们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来完成的。他们的“窍门”或“绝招”往往能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这些人是其他类人员不能替代的。他们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二、政策支撑,拓展成长空间

企业必须在选拔、培养、聘任、管理、考核、待遇等方面下功夫,为高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1.要加大资源投入。高技能人才来源于一线生产岗位,成长通道多是担任班组长或向技术(管理)人员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或者局限于一个具体的岗位而不能发挥全局性的作用,或者脱离技能操作岗位造成变相的人才流失。因而,要将高技能人才的管理作为正式的工作制度加以规范,在人力资源投入时定义专门的岗位序列和工作职责,设置合理的工作权限,引导其向正确的职业通道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专用的工作鏊,设立专项经费,对技术创新、带徒授课、教材开发等工作都根据实际需要拨付使用,并结合工作成果进行奖惩。

2.要创新培训形式。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必须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保证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生产。要通过与培训机构联动的形式,将教学计划中的基础理论部分委托院校培训,集中培训期间只安排少量理论学习时间,增加创新意识与能力方面的培训。并结合个人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课题,由学员带回生产岗位后边干边学,期间安排指导老师解答学员的疑难问题,并负责收集整理以供返校时做为教学案例使用。

3.提升薪酬待遇。要把调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积极性放在首位,充分肯定高技能人才的作用,要出台一系列激励制度,给高技能人才发放特殊津贴,并对在增储上产、科技创新中有突出贡献者实行重奖,对立足岗位,苦练技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要实行奖励培训、破格晋级等激励措施,努力形成“唯才是举”、“技优则升”、“才优则奖”的良性竞争环境。从而调动技能操作人员学习技术,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环境适宜,促进潜能释放

企业环境的好坏对高技能人才能否发挥好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企业要通过摸索实践、搭建平台等方式,促进高技能人才潜能的释放。

1.搭建展示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成立网上技师之家,持续不断地对公司技能操作岗位精英进行跟踪展示,将他们的成才经验与全体员工分享。通过开办“技师讲堂”,安排高技能人才结合生产实际,写岗位技能技巧,传高招绝技,实现知识共享;要结合“四新”知识,讲经验心得,传授先进操作方法。讲座内容注重实用性、注重科学性、注重首创性。要合理安排听课对象、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确保“专业对口、内容对味”,使高技能人才的绝技绝活最大范围“辐射”。

2.搭建交流平台。开办交流网站,培训动态信息、通知公告等,提供示范教学课件和高技能人才专题讲座优秀课件供员工下载学习。基层员工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掌握培训考核动态,进行网上练兵,与全公司各类技师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使平台成为员工学知识、练技能的“网络学院”,为电力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此外,要善于收集整理企业内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提交到相关技师工作室,组织人力进行攻关,并将攻关成果转化为技术论文进行,为企业的生产正常运行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美术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06-02

美术人才包括美术创作性人才、美术教育人才与美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现代工业的大力推进,艺术设计、商业美术、电脑卡通与设计、广告绘画、装饰装潢都获得了显著发展,美术高技能人才灸手可热。一些企业如广告公司、装饰公司、卡通公司、画廊、绣品厂以及工艺品厂,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空前关注并积极投入。培养美术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艺术实践技能训练以及与现代工艺的无缝对接。对于师资、硬件均有限的普通美术院系来说,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美术高技能人才,可以迅速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熟悉真实生产环境,提高学生上岗能力,节约办学资源。做好美术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一、合作内容的拓展

1、专业开发。美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根据相关企业用人需求与规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普修美术专业基础课及文化课基础上,要增加设计课、电脑设计课的课时,并尝试如何使艺术品走向市场的教学。

2、教学合作。在教学实施中,无论美术院系还是企业,都应针对某一阶段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在教学场所、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同优势,共同培养美术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对于美术创作课程教学,可以直接将企业生产工艺或产品设计引进美术实践教学内容中。

3、师资队伍建设。美术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一支有实力特别是有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这里的师资包括学校专职教师、学生实训的指导教师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教师美术创作能力也需要不断得到加强。美术院系要完成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而企业要给合作院系专业教师美术实践经历与美术技能训练提供基地与岗位。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全职教学或兼职教学,特别是依靠企业高技能员工指导学生实践,将技能转化为美术生产能力,转化到产品之中。通过教学与共同技术开发,取长补短,促进教师与企业工艺师、美术师的专业进步。

4、资源与信息合作。同时,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企业生产与经营、学校办学都需要了解与掌握有价值的信息。企业有企业的优势,比方了解市场前沿与生产状态,学校有学校的优势,有不同的专业教师,有图书馆丰富的文本信息。各类美术技能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自如的表现自己的创意,学生可以通过企业传导或提供的信息来表现企业产品美术元素的构成。美术院系与相关企业向合作对方准确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信息与用人信息等行业信息,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5、校企文化合作。职业元素仅仅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元素不可缺少的途径,不同的元素需要不同的文化来陶冶,通过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与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最好通过校企文化合作的途径来进行。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处的情景往往与进入企业后工作的场景存在巨大反差,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和,容易使学生事先认同与接受企业文化。美术院系与企业文化建设合作,可以共享各有优势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举办文化活动如体育、娱乐以及技能比赛等,通过主导文化交流与渗透,建设好文明和谐的校园与企业。美术教育既是重技术、重实践的学科,更是重个性、重创造的特殊教育,校企文化合作并相互影响,可以使学生感受不同的美术文化,并使自己向实用性方向转化。

二、校企结合模式选择

1、几种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美术院系与相关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按照工学结构分,主要有工学交替模式与工学并行模式。顾名思义,工学交替模式就是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一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我国一些美术院系采取的形式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两个学期是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与技能训练的长教学学期,一个学期到企业单位顶岗实践的短工作学期。我们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时段比较明显的,都纳入工学交替模式。按照合作就业模式分,主要有“订单”模式、定向培养模式与预就业模式。订单教育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美术院系与作为用人方的相关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交替”或“并行”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经过考核合格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如果学生毕业前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学生在毕业前已经到企业就业,享受企业员工的待遇,同时学生、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合作教育协议,则可称为预就业模式。

2、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美术院系要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学生基础以及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来选择合作模式。比方,“订单”培养模式,就需要有自身良好的品牌以及合作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有一定的规模,如果与相关企业合作水平不够紧密,就难以取得相应“订单”。同时,产学合作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同时运用不同的产学合作模式,或者采取相互衔接的方式进行。不同专业的学生,或者同一专业不同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同合作模式进行培养,比方一个专业中挑选一批学生组成“订单”班,另外一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同时,对于同一模式,也可以再进行相应的子模式选择。就拿工学并行模式,就有如下几种可继续选择的子模式:项目化模式、课程化模式与产学融合模式。

3、校企合作模式运行。当前,美术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与有些类别譬如机械高技能校企合作培养比,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欠缺教学开发方面的合作。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一些美术院系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相关企业少而又少,并且开展教学合作的时间、规模都不够,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相去甚远。学校运行机制和企业运行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导致运行的形式大都限于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因此,对于美术院系来说,首先应该进行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实训条件与师资建设,促进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相互协调,并争取企业的支持。

三、校企合作培养的推进

1、提升合作需求。需求是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前提,这样的需求需要美术院校和相关企业都存在。校企合作内容、模式以及规模的拓展都源于美术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与相关企业美术岗位真实且内在的需要。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相关企业内在动因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观念、人才卖方市场以及相关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要提升合作需求,首先应该是美术院系、相关企业转变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观念。当前,其他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多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且校企合作空间逐步扩大,为提升美术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正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包装、卡通、广告、装饰等产业规模扩大,设计技术应用升级,促使了美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无论是相关企业还是美术院校,都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不断创新产业生产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催生了“双赢”格局的形成,促进美术院系校企合作逐渐从人才安置走向产学合作,并尝试开展“订单”培养。

2、创造合作条件。有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质量,合作企业才会主动向美术院系提供技术、设备来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真实的岗位环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并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状况,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校企合作培养美术高技能人才,需要良好的条件。首先是提升美术院系的知名度与企业的认可度,并与相关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提升知名度,除了培养高素质美术高技能人才以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宣传,进一步打响学校品牌。其次,选择一些可以对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培养都比较重视的企业进行前期合作,积极将合作推向高一层次,对这些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规模、需求标准进行充分了解。再次,要准备好必要的实训条件。改变传统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技能培养并创造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同时,只有良好的师资条件,才可以为企业进行相应的技术支持与智力支持,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3、营造合作环境。校企合作培养美术高技能人才环境,包含了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企业环境、教学环境、管理以及文化环境的营造。营造美术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环境,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包括加强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统筹等。归纳起来,就是协调校企合作双方利益,推进校企合作双方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与保障政策,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监督校企合作协议的落实。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要发动本地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加强相关课题研究,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加深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美术院系与合作企业应该建立相关基础性文件,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同时,相关院校还要积极营造校内外环境,比方提升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协调与行业、企业的关系。

4、提升合作水平。合作水平的提高不仅依赖于美术院系与相关企业的双边关系发展、合作项目的拓展以及时间的积累,同时也依赖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目前,多数美术院系都尽量扩大合作企业数量,特别是知名企业的数量,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未能真正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角度寻找合适的企业及其岗位。而一些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对于美术院系的合作要求来者不拒,可就是难以为合作院系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应有的条件。美术高技能人才合作培养的基础还不牢固,合作内容还很简单,合作空间还没有充分挖掘。作为横向合作,美术院系与相关企业合作的空间无限深远,前面也提到除了产学合作、产学研合作外,还可以进行管理合作、政治思想教育合作,还可以是单纯的经济合作。制约美术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水平提升的因素,比如企业发展状态与美术院系办学思想、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态度、教师教学水平都应该大幅度的上升。

参考文献:

[1]万叔钧,李海志.大众化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的社会合作[J].高等工程教育,2006,(4).

[2]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5

大部分家长送孩子来技校上学,是想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毕业后能找份满意的工作。可现实往往让家长们头疼,很多技校毕业生不是被企业辞退,就是看不上所选企业,往往试用期没过就一拍两散。面对如此众多的企业和毕业生,为什么就找不到双方都满意的“共同点”呢?笔者认为这个共同点就是“订单培养”,针对企业需求,各技工院校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市场进行“精准定位”,然后对学生“量体裁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到教学的相关过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便可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

一、订单招生、合作培养的优势

1.让学生在选择学校的同时就选择了就业的企业,入学后就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就业目标,在办理入学手续的同时,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签定就业协议,让“进学校就等于进工厂”的招生理念深入人心,解除了学生、家长对就业问题的后顾之忧。

2.企业依据用人计划委托学校单独招生,单独组班,校企双方合作培养,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技术特点培养“适用型”技能人才。

王静是某企业负责人,谈及与技工院校合作,高兴地说:“这两年技校的专业设置和我们公司用工需求非常对口,毕业生到厂就能上岗。以前我经常跑招聘会、人才市场,但还总是觉得用工难、技工缺,而且这样招聘来的工人,不是数量招不够就是个人能力达不到企业用工需要,每年光是招聘、培训工人就耗去企业一大笔资金,现在随着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开展,不但能培养出针对我们企业岗位所需的大批技术工人,而且技术硬、效率高、成本低。限制我们企业发展的用工难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3.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降低学校的教学成本。在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够用的情况下,学校将按照企业用人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删减一些边远课程。同时引入企业岗位技术标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校园内、课堂上就多方接触未来就业的企业和岗位,为他们走进企业快速适应和胜任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订单招生、合作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多渠道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就业质量

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开设专业,广泛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新项目的开发,掌握人力资源使用和储备情况,根据用人周期对其进行订单培养。本着“校企双赢”、毕业生满意为就业指导准则,与学校辐射区域内外大型企业广泛签订订单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每一家合作企业精挑细选、上门考察,努力使“订单”培养模式更加突出职业特点,使学校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做到让企业放心、学生及家长舒心。

2.科学部署,重视“信息反馈”,避免“订单式”培养模式轨道偏移

毕业生想找到理想的工作,用工企业想找到合适的员工,双方心情都很急切,都想顺利完成各自的目标,“订单式”人才培养恰好满足了双方需求。但应当注意的是,校企双方虽然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到经济环境、企业质量、学校的师资队伍来说,最终的结果很难预料。校企双方一旦违约,或是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共同点”偏移,甚至脱节,学校按照这个企业量身定做的毕业生,能不能适应别的企业发展要求?换句话说,除了这家企业,订单学生还能不能顺利找到满意的岗位,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能人才的培养范文6

要点。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适应时展趋势,我国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在这一重大进程中,高技能人才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如何认清形势、根据国情和联系实际,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研究探索实践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是一个极具社会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高技能人才内涵界定

1.高技能人才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从业,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技能劳动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三类,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

2.高技能人才特征

(1)高超的动手能力。在新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应具备高超的动手能力。通过教育教学、培训实践,高技能人才获得先进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2)突出的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在其相关技术领域,应具有比一般技能人才更为突出的创造能力。相比较一般技能人才而言,高技能人才往往在其岗位上承担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复杂劳动,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心智技能,掌握运用更多的先进技术,从而在工艺革新、发明创造、技术改良及流程改革等方面,显现出突出的创造能力。

(3)极强的适应能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多变性,高技能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面对工作岗位变动,因而他们要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以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他们不仅要能很好地满足专业工作岗位的变动,更要能灵活应对跨专业工作变动的要求。

因此,应该结合高技能人才特征,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基础,突出做到产学结合、理实一体,探索实践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但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仍不容乐观。机制不顺畅,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基础不夯实,都是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数量约为1.12亿人,在从业人员中的数量比例不到13%,而高技能人才数量仅为2863万,技师、高级技师只占5%。据预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将显著增加。到2020年,需求将比2009年增加约990万人,其中还尚未包含440万人的现有存量缺口。在企业结构方面,高技能人才大多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于传统机加工类工种,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较少。在年龄结构方面,近四成的技师、高级技师超过50岁,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人才断档现象突出。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素质偏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理有效模式。

三、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分析

1.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分析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按特定的人才规格,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核心,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手段,以稳定有效的内容方式、保障评价体系,系统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形成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2.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素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一体化的操作体系,研究构建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效果显著的培养模式,要从其内涵要素入手。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特色、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建设、教学质量等内容(见表1)。

四、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层级,主要指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规格。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体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将围绕两者展开。

(1)培养目标。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秉承服务宗旨,依据就业导向,围绕社会职业能力,以学生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为要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一致的培养目标,突出“能力本位”的主体地位,兼融“知识本位”的合理成份,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品格,培养高职高技能人才。

(2)人才规格。开展深入广泛的市场调查,邀请企业单位参与,以培养社会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兼顾高技能人才的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全面分析、系统设计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进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内容方式体系

内容方式体系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

(1)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应该充分调查研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根据高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主动灵活地适应动态多样的社会需求,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建设专业。

(2)课程体系。根据职业活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遵循教学规律,以实践应用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保证课程体系具有高职教学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正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这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时代需要的必然要求。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描述、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材课件等,以突出实践应用为出发点,更新教学内容,吸纳现论知识,重组课程结构,引入先进技术技能。理论课程强调必需够用性,专业课程注重应用针对性,既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又加强人文素养熏陶。

(4)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实行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鼓励大胆动手,培养其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简单的笔试,尝试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方式,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5)培养途径。树立真正的职业教育观,广泛吸纳社会各种力量,充分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等教育资源,形成类型多元、形式多样的大职教办学局面;将课堂传授与生产现场相结合,强化训练高职学生动手技能;既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更强调培养实践能力,提升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

3.保障体系

(1)教师队伍。坚持“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整体发展”的师资建设思路,积极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大力推进专任教师顶岗实践与兼职教师项目指导相结合。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为契机,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专任教师赴行业企业顶岗实践,使教师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有利优化提升专业师资队伍。

(2)实训建设。应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契机,加快建设发展实训基地,在各方面加之以完善和改进;有效利用职业能力实训平台,更好地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向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高适用的高技能人才。

(3)教学管理。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先进理念,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重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教学机制,维护教学秩序,促进日常教学的良好运行,确保优秀的教学质量;研究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评价。强化以社会职业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质量观,涵盖教学理念、课程质量和专业质量,引入学校、企业、家长等多方共同关注参与,构建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依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实施组织监控教学活动,对其进行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评价。

高职院校应抓住大好有利时机,以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科学定位的培养目标为前提,以清晰明确的专业特色为关键,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为动力,以深化改革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为根本,以产学结合的实训建设为基础,以全面监控的质量评价为保障,努力探索、实践与完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凤军.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刘金彪.高技能人才培养初探[J].职业,2011(3).

[3]刘建明、王化旭.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