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1

Abstract: "Everything stands beforehand, no success". Effectively build and perfect plan system, can not only form the unexpected events occur when the rapid reaction mechanism,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to improve the emergency state decision rationa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plans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based on the ontology model, the attempt from the plan to the relation of concepts to begin, build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plans ontology framework, and presents the plan ontology model of the upper frame.

关键词: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半自动化构建

Key words: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emergency plan;ontology;semi-automatic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318-03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系统的日趋复杂,社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应急事件愈来愈多。2003年爆发的SARS、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2008年发生的地震、冰雪等自然灾害事件,2008、2009年发生的拉萨、乌鲁木齐烧等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每年发生频率极高的重大矿难等事故灾难,不论是公共安全卫生事件还是自然灾害或者是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事故灾难,从统计数据可以得知,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愈来愈高。针对这些显现出来的问题,国家层面已经逐步制定了以“一案三制”为阶段的的应急管理发展流程。 “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案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指挥决策机构迅速地启动应急应对程序,从而将伤亡降到最低[1]。尽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于迅速处理应急事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预案管理存在众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案作用的进一步体现。本文将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现存实际问题,提出从本体模型角度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还没有一个较清晰的界定。马慧敏认为[2],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以及应对经验,常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后果难以预料,同时具有潜在负面影响和严重破坏性的突发事件,可称为为突发事件。本文基于马慧敏提出的五条实践性标准以区分非常规突发事件和常规突发事件[2]。

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明确了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后,谁或哪个机构负责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应急预案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通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进行事先预警防范、准备预案等工作,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化解,把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正式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化应急管理为常规管理,化危机为转机,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给政府和社会造成的损失。

但是,从目前传统纸质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检索、修订、可操作性等方面已经无法适应迅速合理处理各类突发事情,文本形式的应急预案有许多弊端。

1.1 预案的载体形式不利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化应急管理 现已经制定好的预案大多是以自然语言描述,很难通过信息化处理实现计算机存储和推理,进而阻碍计算机辅助决策,降低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决策迅速化、决策科学化、动态化的目标[3]。因此如何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地进行信息处理,提高辅助决策的质量,也是预案载体形式不得不面临突破的核心问题。

1.2 预案体系下的细化预案难免会产生规则性冲突

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以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为约束条件,专项应急预案、省地区总体预案及细化预案必须在总体应急预案的精神下制定完成。但是随着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的初步建立,基于总体应急预案的众多不同专项预案或者细化预案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例如预案在编制过程中,难免会疏于规则性的限定,而导致不同预案间资源的重叠或者浪费。

1.3 传统预案管理方式不利于预案知识库的建立 在传统应急管理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对已经发生事件的经验总结或者由于已发生案例以自然语言方式纸质化存储,不利于案例的知识库建立,以至于很难被再次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执行过程所用。经验也是种难得的财富,特别是与时间赛跑的应急管理过程。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检索、匹配预案知识库中的已有案例、预案,不仅可以节约应急方案的编制时间,也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快速、科学、专业化地进行救援。

总之,为了实现计算机的辅助决策,必须结构化预案的全部内容,使结构化后的预案既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处理,也可以保留预案的全部内容,防止信息的失真,这也是数字预案所需要研究的内容。

2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构建方式选择

领域本体构建若采用自动构建的技术路线可以有效地加快本体概念及本体概念间关系的构建进程,节省人力和时间。但是目前并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动构建本体方法,本体自动构建还仍处于不断摸索的研究之中。而且领域本体的自动化构建还与所处领域有密切关系,如领域本体概念间关系明确、清晰的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物理等。这些领域由于它们间概念间关系明确、严格,因而等级关系以及领域本体概念在获取上会相对容易。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是融合了医学、化学、物理、管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预案本体概念分类和界定上会存在很大的难度[4]。

但是手工构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本体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并且会夹杂个人主观性。复用已有的本体虽然可以让构建本体之前有良好的基础,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在现阶段,并不是每个领域都有良好的可以复用的本体,况且改造已有的本体需要足够的精力,需要解决本体间映射难题。所以,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减少专业人员构建本体的工作量。领域本体的构建需要依赖大量的专业背景知识作为支撑,必然要求专业人员进行长期、艰辛的劳动,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采用计算机辅助方式,加上该领域专业人员,构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领域本体,实现半自动化构建,将会大大提高领域知识获取的效率,加快本体的开发速度。

②提高本体形式化的效率。目前现有的本体编辑工具,虽然已经实现在可视化界面对本体概念及关系进行操作,进而生成形式化本体。但是对于大量、繁杂的、同等级本体概念,或者一致的概念关系,仍然需要手工的不断重复输入。半自动化构建领域本体可以对概念及关系按照统一既定的规则实现批处理,提高了本体生成的效率。

3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构建思路及要点

3.1 模型构建思路及流程设计 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而言,预案载体是文本格式,如果一味地编制复杂的抽取规则,使其自动抽取预案领域概念及关系,则会出现后续工作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的现象。因此,对于本文而言,构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最合适的方式是采取半自动的构建方式。本文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3.2 构建内容的要点 首先,在领域专家的协助下,给出非常规突发事件领域的通用概念框架,即该领域的上层本体。上层本体的思想主要来自于阮冈纳赞的分面思想,通过深入分析某事物,根据分面分析理论将事物划分为几个不同的主题,不同主体之间为正交关系,即任何一个组面的概念发生变化,其余组面的术语空间不会发生变化。主题划分完成后,再结合实际情况,依次对各个主题进行细分。例如,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主题划分,本文将其划分为应急保障措施、组织体系、处理流程、处理流程条件、资源等五个主题。例如,对预案进行抽象分析后,笔者认为,所有的预案主题可以划分为五元组,即

预案={应急保障措施,组织体系,处理流程,处理流程启动条件,资源}

其中,处理流程是指综合灾情现状,在特点条件下实现的灾情处置;而处理流程条件则是处理流程的依据。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演化、衍生的特点,因此,处理流程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时时的监测及评估。同时,及时对处理流程加以调整。

其次,搜集预案领域内的概念。这个过程既包括领域内概念的收集,同时也涵盖收集概念的筛选过程。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领域概念的收集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时,应尽量保证概念来源的专业性、广泛性,因此,可通过专业性的词典或者相关专业研究论文中抽取有关概念。当然,通过筛选算法获取的概念还比较粗糙,还需要手工介入,以此实现半自动化本体概念抽取过程。

然后,根据已抽取的预案领域概念组织概念间的等级关系以及概念关系,是构建本体预案模型的关键部分。确定概念间等级关系的通常做法是: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运用层次聚类算法对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概念进行初步聚类,同时,结合现有的主题词表,给定概念间的等级关系。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概念间关系较多,如隶属、领导等,因此,概念间关系的确定往往是整项工作中最复杂的部分。为保证非常规突发事件预案概念间关系的准确性,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会通过手工的方式逐一确定。

最后,修改以及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本体,并用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将其形式化[5],如OWL语言等。由于通过算法评价初步获取的本体会存在较多的噪音,因此,为保证预案领域本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良好的逻辑性,预案本体的评价和修改主要通过领域专家完成。

4 结束语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数字化过程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十分庞大。本文主要从整体角度介绍构建非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体模型的基本思路,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针对本体化过程的各个部分,分别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文俊,孟凡阔,王月龙,罗英伟,许卓群.基于本体的应急预案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19).

[2]马慧敏.基于免疫理论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动免疫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李红臣,邓云峰,刘艳军.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04).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可靠性

安全和可靠性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安全第一”是乘客的基本需求和首要标准,也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永恒的主题。运营安全和可靠性水平综合反映了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输服务质量,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现顺畅、高效运营的前提。高运营可靠性不仅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追求的目标,也是满足乘客需求、获得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听到地铁出现故障,就容易和地铁安全问题挂上钩。其实,这是很容易引起混淆的两个概念。安全同事故及突发事件相对应, 而故障同可靠性相对应。一般来说,有些故障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日常保障及维护来降低它的发生率。就事故和突发事件而言,理论上是可以通过规章制度以及处置措施予以防范和杜绝的。

城市轨道交通日常运营管理中,涉及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事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恐怖袭击、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原因发生的火灾、爆炸等灾难性重大事件,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一般情况下,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很低。二是由于客流波动、技术设备故障、运营组织等原因,引起列车运行延误、列车运行中断等列车运行“大间隔”故障,造成乘客的出行延误。相比较而言,故障的发生率是很高的,但是一般不会引起地铁的安全问题,只是降低了地铁运营的可靠性。因此,理清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一些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对确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对策很重要。

1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可靠性是反映地铁系统正常运营情况的总体概念。然而从后果及造成的影响看,运营安全与可靠性则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运营中发生的安全问题除了造成列车运行延误、运营生产中断外,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设施设备破坏等重大问题;而运营中的可靠性问题则主要涉及运营生产的稳定、运输质量的好坏。因此,加强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可靠性,首先要从引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可靠性事件的原因出发,科学地对运营安全和可靠性进行定义。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因素统称为事件。根据其发生的原因、特点以及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可分为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三类。

1) 故障

故障是因设备质量原因或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须人工干预或维修的事件,根据表现和影响程度可分为轻微故障、一般故障和严重故障。轻微故障可以迅速排除,一般不会影响运营可靠性;一般故障将造成短时间的列车运行秩序混乱,部分列车运行延误;严重故障则会导致较长时间的运营中断,严重影响系统运营可靠性。按照设备类型和原因,故障又可分为列车车辆故障、线路故障、供电系统故障、通号系统故障、环控设备故障、车站客运设施故障等。

2) 事故

事故是因故障或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而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影响可靠性或危及运营安全的事件。事故根据其表现、影响程度与范围,可分为一般事故、险性事故、大事故、重大事故等;按其专业性质可分为行车事故、客运组织事故、电力传输事故等。

3)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由故障、事故或其他原因(人为、环境、社会事件等)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严重影响或可能影响运营安全与秩序的事件。突发事件根据其影响程度与范围可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险性突发事件、大突发事件和严重突发事件等;根据其引发原因又可分为运营引发突发事件、外来人员引发突发事件、环境引发突发事件等。

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关系如图1所示。事故中,有部分是由于故障引起的,突发事件中又有部分是由故障和事故所引起。一般地,故障、事故、突发事件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日常运营过程中的发生概率有很大差别。故障可以认为是多发事件,大部分故障不会对运营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但会影响运营的可靠性,降低运营质量。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概率较小,严重的事故和突发事件可以认为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事故和突发事件对运营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甚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处置和预防不同的事件种类时,应有相应的侧重点。对于一般性的故障,应侧重于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运营管理的优化等;而对于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严重事故或突发事件,则应侧重预防和应急处置。

2 影响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1) 技术设备

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营安全和可靠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含了以下主要设备:线路及车站、车辆及车辆段、通信信号、供电、环控设施、售检票以及防灾监控报警设备等。只有各项技术设备协同可靠工作,才能保证列车安全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一般采用了高可靠性的元件、设备和软件,而且构成的系统具有“故障导向安全”的特征,使整个系统具有应对设备故障及突发事件的高度安全性。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站间距离相对较短,列车种类单一,因此为了保持列车运行秩序稳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动调整列车的运行状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一般不设置配线,列车在车站正线上办理客运作业,如果一列车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列车的正常运营。因此,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设备维护和管理是十分关键的。

2) 网络的运输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运输能力体现了运输效率。提高网络的运输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乘客出行要求,安全高效地完成输送任务。网络的运输能力主要影响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列车一旦发生延误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线路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影响到网络中其他列车的正常运行。正是因为地铁运行延误具有传播性,在发生列车运行延误时,列车到达晚点或者取消车次都会降低线路与车站等设备的通过能力,限制系统设备能力的充分利用。特别是在客流高峰时段的运行延误,将导致更大的能力损失,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提高网络的运输能力,减少列车的运行延误对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

3) 运营组织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应为乘客提供满意的出行服务,良好的运营组织是这种供给的前提和保证。在一定的网络结构和设备条件下,采用的运营方案应针对客流变化的情况,有利于提高网络系统的整体运输能力,适应客流需求,增加运营效益和运营可靠性,满足乘客在出行安全、舒适、准时等方面的要求。

4) 突发事件

除了系统本身可能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因素外,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也是影响运营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将会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运营中断,产生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人为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提高运营安全和可靠性的途径

1)加强人员培训和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包含土建、车辆、供电设备、通讯信号、运营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的复杂大系统。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贯穿了从工程的前期决策、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的全过程。对每个有不同岗位要求的工作人员而言,高质量地完成本岗位的工作要求,是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依赖的交通设施,虽然采用了较高的可靠性标准,列车运行控制软硬件系统也采用了冗余设计来增强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但在长期复杂多变的外界因素干扰下,仍然难以保证运营设施与设备不产生功能失效,因而系统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随机故障在所难免。为了降低故障发生率,就需要对系统的各种设施设备做好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早解决,最大程度地消除发生故障的隐患,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

2)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应尽可能地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科技手段。如采用高技术支持的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系统等来确保各种事件发生时的信息传输通畅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采用列车运行智能化调度系统,减少因人工疏忽所引发的各种故障或事故;采用线网综合运营协调系统,保证网络中各车辆的高效、安全、可靠运行。

3)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通过安全设计、操作、维护、检查等措施,可以预防事故、降低风险,但达不到绝对的安全。因此需制定在发生轨道交通事故后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快排除事故,保护乘客和员工的人身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设施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指导各类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而且还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预案演练时,可以与公安、消防、医院、公交等系统的相关部门实行联合演习,增加演练的实战性,更好地掌握演练技巧。

参考文献

[1] 施毓凤,杨 晟,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问题[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2):26.

[2] 陈 铁,管旭日,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1):16.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电视 公共突发事件报道 把关标准

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从采编到最后播出需要经过层层把关,有多个把关人。本文所指的把关人特指直接从事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电视新闻记者、负责报道播出的节目监制、总监和部门主任。

把关人理论与把关标准

“把关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创始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他指出:信息流动的渠道中总存在某种“关区”,即根据公平的原则,或者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而决定信息或食品是否可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①随后,传播学者怀特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大众传媒把关的标准主要来自作为自身原有经验、看法、兴趣等总和的预存立场。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僚以及受众等的影响。②国内学者陆晔从宣传管理、媒介组织、消息来源三个方面来分析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实践,揭示了中国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几种重要的把关力量。③张国良则在媒介把关行为的共性中发掘出了个性,认为宏观层面上媒介组织基本按照相同的标准、原则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处理,而微观层面上各家媒介在对抽象标准的具体理解和运用上却不尽相同。④国内外学者对把关现象的探讨和研究大多集中在媒介运作的宏观层面,而对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特别是电视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把关及其把关标准的微观研究却难觅其踪。

卢因的把关概念是建立在“渠道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把关的除了把关人之外,还有一些规则⑤,正是这些规则构成了新闻报道的把关标准。研究“把关人”实际上就是研究导致把关人作出某一决定的因素,也就是探析隐藏于“关”的开、闭行为中的各种因素。⑥

当代中国电视人对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把关标准

根据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的研究,公共突发事件是指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急需快速作出决策的紧急公共事件。⑦公共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时间紧迫和影响力大等特征。⑧而按照学术界较统一的解释,所谓公共突发事件,是指瘟疫、洪水、地震、事故、恐怖活动等可能影响到人类整体或局部生存利益的灾害灾难。通俗地说,就是指一般带有负面性质的“坏消息”。所以,在受众眼中,许多所谓的突发事件在一般意义上就成了坏消息的代名词。⑨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公共突发事件报道和一般的新闻报道相比就多了一些特点,需要更加重视和强调报道的及时性、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正面引导。

电视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最直接的把关人是电视记者和负责播出的节目监制或总监,除此之外,部门主任则作为更高级别的把关人,也在电视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起着把关作用。本文所研究的就是记者、节目监制或总监以及部门主任对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把关标准,这些标准既有来自把关人个人的主观认识,在我国现有的传媒体制下,更多的且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来自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压力。

专业标准:公共突发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当一个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电视记者首先根据自身已掌握的新闻专业的价值标准,判断事件值不值得报道。公共突发事件,常常意味着较广泛的社会影响,从新闻专业理论上说是值得报道的,那么,是否所有在记者看来值得报道的公共突发事件都在电视上报道播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对一个公共突发事件,记录和播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对电视新闻记者而言,决定报不报某个突发事件的首要标准是突发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而决定播不播出突发事件则再由把关人去把关。正如某省级电视台的一位新闻节目监制(首先是记者的身份)所说:“在决定报不报一个突发事件时,我们优先考虑的是突发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这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最应该做的事情。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突发事件,甚至是,只要事件本身具有新闻价值,我们都应该去记录下来,至于能否在节目中播出,就不是我一个人(作为记者)能决定得了的了,但是一般来说,如果上面(主要指宣传部门)没有特别要求的话我们都会播出的。”

在对公共突发事件报道进行把关的过程中,一线电视记者的把关作用主要体现在事件的记录上,而突发事件的播出则需要更高层次的把关人根据其他标准作出决定。在访谈中,笔者发现,政府及行业部门的宣传口径、收视率及受众需求、社会影响及传媒责任这三个分别代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标准成为决定突发事件能否播出的主要因素。

政治标准:政府及行业部门的宣传口径。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宣传口径成为电视公共突发事件报道把关的一个标准,并在电视节目监制、总监和部门主任等把关人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由我国电视媒体的政治属性所决定的。目前,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成为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相对负面”的公共突发事件中更是如此。某电视台的一位中层领导认为,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过程中的一些限制主要来自上级(政府宣传部门)的指令,“对于特别重大的公共突发事件特别是,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政府部门的宣传口径,而对于一般的突发事件我们才可以更多地考虑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取向(即新闻价值)”。另外,政府及行业部门反过来又是电视媒体所依赖的重要信息源,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经常需要从政府及相关的行业部门那里获取消息,而政府及相关的行业部门又往往设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由于他们这些行业部门经过了一层把关,有他们自己部门的利益考量在里面,对于我们电视媒体所做的新闻(报道)在真实性和客观性上就会有很大影响”,用这种方式获取消息所做的突发事件报道的立场自然就跟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立场及宣传口径保持一致了。而事实上,对电视把关人而言,报道和播出的公共突发事件只要与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宣传口径一致,就不会受到惩罚,就不用承担风险。

经济标准:收视率及受众需求。塔奇曼(Tuchman)认为,新闻是有组织的生产活动,是媒介组织制造出来的产品,新闻生产必须符合媒介组织的需求与标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电视媒体特别是省级及以上的电视台都将收视率作为衡量新闻报道好与差的标准,对于突发新闻,无论是选题意义及其社会影响力还是报道的角度和形式都会影响到该条新闻报道的收视率高低。因此,电视把关人在决定突发事件能否进入电视渠道传播时也经常把收视率及受众需求作为把关标准。正如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所认为的,世界上同时发生的非常态事件太多,媒体往往选择那些有更多人关注的,也就是说能影响更多人的事件进行报道。⑩因此,对于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也一样,只要有人关注,就能带来收视率。

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现在的电视媒体特别是省级及以上的大台,都在向企业化改制,这就意味着包括新闻节目在内的所有电视节目都要依靠广告和收视率来创收。一些电视台新闻记者的收入与节目收视率挂钩,记者所做的报道未达到台里规定的收视率则要扣除一定数额的奖金。因此,收视率和受众需求也成为电视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一个很重要的把关标准。

社会标准:社会影响与传媒责任。传媒具有协调社会的功能,社会责任理论要求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这在中西方的新闻生产中都一样。我国电视媒体也把社会影响和传媒责任作为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把关标准。某电视台的一位新闻节目监制认为,“做突发事件报道时,首先要看突发事件报道之后是否会有负面效应,比如罢工、示威游行这样的报道之后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所以我们就不报;其次要看媒体所做的报道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缓解与疏导民怨等;再一个就是要考虑我们播出之后可能会产生的结果,主要指社会影响和传媒公信力方面”。

在访谈中,多位电视新闻记者与新闻节目把关人提到传媒的社会责任感问题,并认为一家有公信力的媒体一定会把传媒的社会责任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去考虑,因多数公共突发事件都是民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媒体发出的每一条信息都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媒体如果处理得不好,不仅不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还可能引发社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正如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媒的功能理论中提到的,传媒除了具有雷达、教化和娱乐功能外,还应该有社会功能,承担协调、沟通和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因此在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社会影响成为电视新闻把关人选择报道事实和报道角度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结语

在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把关过程中,是存在着“主观偏向”的,这种“主观偏向”可以是记者、节目监制或总监个人,也可以是电视媒体组织,或者同时包括两者。但在实际的把关过程中,个人往往要服从于媒体组织,也就是说记者个人对公共突发事件新闻价值的判断往往要让位于电视媒体组织的报道要求与标准,而电视媒体组织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求与标准又往往受制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

行文至此,我们很容易想起美国当代著名媒介批评学家和新闻学者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提到的观点,他认为,在所有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与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我国电视新闻媒体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企业性质,这就决定了我国电视媒体既有政治依赖性,又受到市场和经济的约束,因此,电视在对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把关过程中,既有来自政府及行业部门的利益考量,又得顾及自身的生存问题,还得考虑电视作为传媒的社会责任,但作为新闻工作者,电视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把关人仍然坚守着心底对新闻的最高理想――以“客观公正、自由独立、服务公众”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专业主义,电视新闻人特别是电视新闻把关人,仍然坚持着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不懈追求。(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2010年度育苗工程项目海外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史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丹尼斯・麦奎尔著,祝建华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陆晔:《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权力实践形态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2002年6月。

④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⑤⑥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国际新闻界》,1996(4)。

⑦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⑧管文娟:《公共突发事件媒体危机传播策略探析》,《高等函授学报》,2008(12)。

⑨文新国、姚伟民:《电视传媒在重大新闻及公共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三大优势》,传播学论坛,http://省略/list.asp?unid=1968

⑩赫伯特・甘斯[美]著,石琳、李红涛译:《什么在决定新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行芳:《西方传媒与西方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

参考文献:

本文部分直接引用的观点来自深度访谈某省级电视台新闻节目“把关人”的谈话内容。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4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及其干预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积极性格特征、情绪体验以及人际关系等,它采用目前有效的、完善的心理学测量手段和实验方法,将人类的美德以及优秀的品质作为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地投入工作、积极地寻找情感体验,以及积极地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人类提升幸福满意度以及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目前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层面有三个:

 

一是对积极主观体验的研究,其中就包括过去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当前的愉悦体验以及对未来的乐观体验和希望。二是研究基于个人角度的、积极的特质和人格,其中包括个体的工作能力、爱的能力、对美的感受能力、勇气、毅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宽容性、灵性、智慧、天赋以及对未来的关注等。三是研究基于群体角度的人类群体的美德和优秀品质,从而让人们逐渐变成有职业道德、有礼貌、懂宽容、有责任感以及利于他人的团体和公民。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中,其研究的对象是从以往的问题或者病态人群慢慢发展为普通的人群,并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并将它们自身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就能有效地提升人们的满意度、幸福度,从而达到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目的。

 

(二)干预方法

 

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干预方法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养成积极的特质人格,二是干预积极认知,三是干预积极情绪。干预积极认知模式的基础理论为Albert Ellis的ABC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诱发事件并不能引起个体的情绪,而个体的情绪是在评价和解释诱发事件的过程中产生的。换言之,人所产生的困扰并不是因为某件事,而是被用于对某件事所产生看法而困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过程中,了解情绪体验与认知评价之间的相互联系,摒弃不恰当的信念,并引导人们增强自身的幸福感以及积极思维是关键的着眼点。

 

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提倡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并在促进人们发展乐观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不断的纠正人们的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另外养成积极的特质和人格,充分发挥出人体的机能,其目的就在于将个体身上的美德以及人格力量充分的激发、利用和唤醒,以达到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目的。经有关研究发现,每个人身上普遍存在六种美德以及二十四种人格特质。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又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与生活满意度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美德以及人格特质是研究的焦点,而人格特质的发展和培养,不仅有利于人们缓解痛苦,还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使得团体以及个人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概念及分类分级

 

(一)基本概念

 

国际上普遍认为的突发事件指的是一类特殊的、非常紧迫的危机事件或者危机局面,其不仅会对全体公民造成影响,同时对于社会的整个生活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例如在美国,突发事件又被称之为紧急事件,其所给出的紧急事件的定义为由总统宣布的,在任何情景、任何场合,且在美国的任何地区所发生的必须由联邦政府参与,并给予一定的补充性支援,帮助地方或者市州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卫生、财产,挽救生命以及转移和减轻灾难所造成的重大威胁的事件等。而本文研究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公共性的突发事件,即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威胁社会稳定与安全的突然发生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紧急性、突发性以及社会性等特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的是在爆发突发事件的前后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突发事件加以控制、干预和处理,并使其导致的损失逐渐减小的过程。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突发事件划分的类别也会有所不同。从其危害的大小程度出发,是将突发事件分为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以及自然灾害等。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在于人们能够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同机理对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和预防方案以及措施。每件突发事件不仅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于事件的扩散速度、预见程度、控制程度、人们的认知程度、导致的损失程度、影响范围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等等。而突发事件分级则要求的是不同级别的应急处置对应级别不同的突发事件。传统的突发事件的分级通常采用的是事后评级,即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才统计其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等,并按照损失的情况以及大小来对突发事件的等级进行确定。这种分级方法在总结经验教训、追究相关责任、查漏补缺以及事后恢复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却对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目前在突发事件研究的过程中,其分级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对事件本身的分级,其依据为事件发生之后的严重程度以及影响程度等,二是对预案体系进行分级,分为企业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等。三是风险评估分级,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其与应急处置预案存在较少的联系。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个人心理剖析与可行性研究

 

军队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士兵们的个人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恐慌。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因为事发突然,令人猝不及防,这对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急处置会造成士兵们心理上的恐慌,因为大部分的突发事件都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部队官兵面临的也是非常糟糕的局面,这样就会造成士兵们产生心理恐慌。特别是军营内部如果发生了战友们死伤等人命关天的突发状况,士兵们势必会因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产生集体恐慌。二是心理焦虑。由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要求部队干部官兵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反应和行动,如果行动比较迟缓,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后果就会非常严重,因此大多数士兵们就会对这一行动过程产生一定的焦虑,即担心突发事件能否得到快速高效的处理。倘若局面没能得到立即控制和扭转,甚至一些外界无关因素的突然介入使得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和复杂化,会让官兵无形中增加压力,导致内心深处的抵触、焦虑和逃避等心理反应。无论是恐慌还是焦虑情绪,对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都会带来巨大的危害阻力,因此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培养士兵们的积极心理和积极意识,并采用心理干预的手段来提高士兵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其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表现得更出色。

 

(二)CSF项目的评估途径

 

CSF指的是士兵健康训练,它是指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战士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以及心理弹性训练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这种项目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战士去除与压力创伤有关的所有障碍,并使其得到成长或变得正常化。CSF项目训练通常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全面而广泛的心理评估。二是积极心理学理论课程在线学习与测验。三是心理弹性的常规训练。四是心理弹性训练培养师传授的心理弹性训练方法以及积极的思维方式。其评估的途径包括快乐问卷、正负性情感问卷、福代斯情绪问卷、优点问卷、品质毅力问卷、感恩问卷、乐观感测验、生活工作问卷、亲密关系问卷、优点显著调查、生命意义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等。这些评估途径能够准确地评估战士们的心理健康。并且通过专门的网站将这些问卷出去,并从精神健康、社交正常、家庭和睦以及情绪正常程度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士兵的心理,从而有助于帮助士兵们缓解焦虑和抑郁。并且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这种评估途径还能帮助士兵们更好地克服心理弱点,并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以及冷静的分析能力去应对和处理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而保障国家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公共社会安全和秩序等。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线课程

 

军队可以针对精神健康、社交正常、家庭和睦以及情绪正常等四个方面来分别设置心理辅导课程,以及在士兵们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之后所导致的创伤成长也设置一门课程,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士兵们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影响。课程可以分为四个模块:一是情绪正常模块。军队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快速反应、果断决策、科学用兵,不论是处置事故灾难、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社会群体事件等,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尽快消除多种安全威胁,要求部队官兵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更需要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这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为指导士兵们如何将正面情绪放大,以及对负面情绪如过度的愤怒以及悲伤等进行识别。二是家庭和睦模块。就是培养士兵们的交往沟通技能,包括就异议达成共识、建立信任、复原背叛创伤以及建设性的管理冲突等。选择了从军之路,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奉献,多数军人婚后都一直和家人聚少离多,特别是军队基层干部大多三十岁左右,事业上正是在部队努力打拼、全情奉献的好年华,需要集中精力为将来成就事业创路子、打基础,牺牲了很多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因而,这一模块的课程重点应是告知官兵如何有效地与家人沟通,得到家人的互相支持和勉励。三是社交正常模块。采用大脑镜像神经元的解释原理来促使士兵们形成同理心,当基本概念解释完之后,该模块就会帮助士兵们通过同理心对文化差异以及种族进行正确的看待,这样一来士兵们就能掌握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四是精神健康模块,是培养士兵们积极的人格特质,增强其社会意识以及自我意识,从而促使学生们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担当以及自我激励等。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士兵们树立积极的心理,以及学会自我调节,这样士兵们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就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对在这过程中产生的创伤进行很好的复原,从而使得士兵们能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例如,特大地震事先毫无征兆,几十秒时间就造成了巨大灾难。在地震抢险救灾的过程中,士兵们面临的是惨烈的地震场面,同时所从事的工作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士兵们所承受的身体压力与心理压力都非常大,而在抗震救灾结束之后,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士兵们进行在线的心理服务和指导,就能促使他们转变之前的疲累心理,并树立积极的意识,从而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以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和应付。

 

(四)心理弹性常规训练

 

心理弹性常规训练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模式,而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从参军入伍之后,就开始进行心理弹性的常规训练。军事研究机构会对精神、家庭、情绪以及社会等各个层面都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规范行为等。尤其是各个小群体的管理者,必须掌握在训练的过程中,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一点一点地灌输给基层官兵们,例如冲动控制、信仰、乐观、换位思考、自我主导感以及亲密的合作关系等。掌握心理弹性训练指的是军队领导者以及士兵们必须掌握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并且要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技能,因此这也是CSF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士兵们还需要对如何防止陷入思维陷阱进行重点学习,并且要对自身的优势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明确别人的优势,这样一来士兵们就能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将自身的优势以及群体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有效解决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在抗洪抢险这类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当士兵们接受过心理弹性训练之后,士兵们在应急处置中就能与其他士兵们有效地协调起来,并将自身以及团队的优势充分应用起来,高效配合,争分夺秒,这样就能帮助民众挽回更多的损失。此外在训练的过程中,也要对士兵们予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士兵们才能变得更加的自信而积极。

 

综上所述,本文对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军队基层干部队伍的管理,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士兵们心理服务中的应用策略,从而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电力系统;应急管理;改进建议

众所周知,电力系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在世界范围内电力系统重大灾害的发生频率很高。对于我国而言,由台风带来的停电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电力系统的重大灾害,对灾害进行分类,并找准电力应急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将损失降到最低。

1 电力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

1.1 电力突发事件

电力突发事件是指在电力传送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影响正常供电的事件,主要包括电力设备破坏、停止供电、财力物力人力损害等。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的依赖性加强,电力突发事件一方面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对电力公司应急事件处理能力的考验。因此,为了不使城市在重大突发事件陷入混乱,不仅要做好事故处理工作,还要做好预防工作,两手齐抓,合力应对电力突发事件。

1.2 电力应急管理

电力应急管理是指针对电力突发事件所做的各项措施,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电力突发事件后,政府、电力部门等及时查清事故原因、并科学预估将会带来的损失,尽量以最快速度恢复供电等一系列措施的执行。另一方面是指在突发事件后,在仔细分析事故前因后果及处理措施的优缺点等的基础上,对今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提出最佳解决方案。

2 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使得电力应急管理具有了难以估量的价值。电力应急管理对于社会的稳定、电力部门的管理技术、居民生活的便利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2.1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电力在当今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对电力的依赖性也相应加大,不安全性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对于城市而言,一旦出现大面积停电,则会使其失去动力,陷入瘫痪状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而,要想从容应对电力突发事件,就必须提高电力应急管理能力,及时排除障碍,减少损失,维护社会的稳定。

2.2 有利于提升电力部门的管理技术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的动力之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电力应急管理是一项技术活,考验着电力部门的能力。在处理电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电力部门能够不断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电力应急管理技术,以便更好地做好电力突发事件的处理和预后工作,从而提升自我的竞争力。

2.3 有利于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

电力突发事件最直接的影响着便是居民,给其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部门应对电力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电力应急管理的技巧,用一切力量保证居民的用电安全,这是提升电力应急管理的最终目标。

3 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力应急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不断系统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分析,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措施。

3.1 对电力应急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电力管理,意识先行。随着对电力的依赖和各类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的破坏不断增加,有关部门对建设完整的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也开始了着手行动。可有些部门的认识还比较缺乏,尤其是一些乡镇电力部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工龄长的电力工作人员思想落后,不容易接受新的管理模式,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第二,电力工作人员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不足,没有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电力设备相关知识。第三,群众宣传工作不到位,居民在发生电力突发事件后自我应对能力不足,给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2 应急预案脱离实际

正如前面所分析,电力部门对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因此,在应急预案的制定方面没有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工作,和实际脱离,不利于长远的有效实施。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应急预案不符合实际,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不便于实际施行。第二,预警方案不灵活,只是针对某一可能性进行预防,没有广泛的可操作性。第三,没有实施演练,预警方案的可行性不强。

3.3 预警速度缓慢

电力系统的瘫痪对居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预警系统的反应时间决定了电力恢复的程度。但目前,我们的预警系统显然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缺乏应对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力系统预警装置不完善。特别是在条件艰苦的地区,预警装置更加缺乏,不能迅速详细了解事故情况。其次,监控设备缺乏。这一疏忽的缺陷就是难以第一时间发现事故,往往在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时才有所反应,延长了抢修时间。另外,电力通讯设备有待完善,不利于事故的指挥工作开展。

3.4 应急系统不完整

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处理应该建立一整套的应急系统,做好各部门、各地区的配合工作,但目前电力部门的思想还处于转变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不足。第一,预警意识薄弱,往往在灾害发生后才进行抢修工作,在预防工作上尚且不够。第二,工作人员的监测工作不到位,对于电力设备的检查工作容易造成疏忽,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从整体来说,我国的电力应急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救援工作的开展缺乏有效性。

4 电力应急管理改进建议

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集合各部门的力量,集中精力办大事,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率。所以,加强电力应急管理能力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需要紧密配合。

4.1 重视灾害的预防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不同的行业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确性。在电力突发事件的预防上,也可建立强大的自动化系统,将其和不断完善的通信系统相联系,能够及时获取各地区的自然状况,通过分析来评估电力故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当电力突发事件出现后,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指导救援活动的开展。

4.2 加强卫星通信工程的建设

目前,公用通信对电力的依赖性较大,当电力突发事件出现后,通信也会受到影响,会对救援带来不便。而卫星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备用通信方式,能够在紧要关头发挥自身的作用。首先,能及时将事故的相关信息传送到指挥中心,便于中心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能将信息传送到各电力部门,便于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进一步安排。

4.3 促进应急管理关键技术的开发

电力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技术的开发工作。这些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对停电后的危害性评估技术、应急救援技术、智能管理技术及高效预警技术等。同时,也要做好电力应急设备的研发工作,以便为应急管理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这都需要各电力部门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认识到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4.4 积极策划应急模拟演练

预警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需要一定的模拟演练来验证。在模拟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影响居民的正常用电,因此要突出对灾害试验的重视程度,由此来验证预警方案在重大灾害时的可操作性,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资源浪费。此外,还应对电力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充实其关于电力应急管理的知识,提升业务素质。

4.5 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

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巨大的资金投入,从应急装备到通信设备等,资金的巨大投入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该在财政预算中为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设立专项资金,以便电力部门更好地利用资金去改善电力系统中的各项不足,加强应对灾害的抵抗力。

5 结束语

电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对电力部门工作能力的考验,对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如对应急重要性认识不足、预警方案可行性低、灾后救援能力弱等问题,这制约着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电力系统的资金投入,加强应急技术和电力设备的开发,并做好模拟演练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芦振波,李国强,何青林等.浅谈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机电信息,2014(9).

[2]王飞.浅谈电力应急管理及建设重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3]陈宙.论电力应急管理与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1(4).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结构化方法;证据理论;框架表示法;地震应急案例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21(2015)02-0078-09

引言

近年来,地震突发事件多次发生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地震突发事件具有信息不完备、形势紧急以及情况复杂等特点,这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和救援带来了较大困难。Case-Based Reasoning(CBR)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而有效支持地震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案例表示是CBR的基础,其所选用的表示方法和表示内容影响到案例检索的准确性和案例适配的有效性。因此,地震突发蛳件应急案例表示与检索方法研究在CBR的研究中非常重要。

应急案例常使用的表示方法有框架表示法、本体表示法、XML表示法和树结构表示法。

框架表示法结构性强、逻辑清晰,能够将事物的全貌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来。Liao Zhenliang和PhillipM.Hannam等使用框架表示法描述了石油泄漏应急准备中石油泄漏的情景和应急决策信息;廖振良、刘宴辉和徐祖信等使用框架表示法表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孙殿阁、孙佳、曹婧华等使用框架表爪法表示城市典型灾害系统。以上的研究能够较为清晰全面地描述突发事件,但是没有考虑情景信息的不确定性。翟丹妮和黄卫东提出的框架结构只给出了应急案例的一般性特征,具体的应急领域该框架还需要进一步扩充。

本体表示法能够实现文件共享和异构系统间的互操作,有利于表现事件过程。Baisakhi Chakraborty和D.Ghosh使用本体表示法表示了火灾应急案例。该方法能为专家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支持,但结构性小强。Zhang Baishang、Li Xiangyang和LiJun等在复用ABC本体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面向案例推理的应急案例本体模型。该模型能全面详细地描述应急案例,但其不利于描述结构化知识。Zhao Jinsong和Cui Lin创建了化工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本体,该本体与CBR集成能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决策。WuKeshou、等jS构建了飓风应急管理本体,该模型适合描述飓风管理中灾情、物资供应及灾后恢复的知识,但缺少响应过程描述。Z.Fan和S.z1atanova构建的应急管理本体分为动态本体和静态本体,有助于不同领域的语义理解。但是子本体描述简单,不利于展现案例情境及响应过程。

XML表示法具有很强的可共享性,在分布式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仲秋雁和郭素使用XML表尔法将一个应急案例分为若干个元事件,形成明显的层次结构。吕宗平、胡欣和杨宏宇使用XML技术表示机场应急案例。但是这两种方法没有考虑突发事件的信息不完备性。

树结构表示法具有层次清晰、结构分明的特点,也是应急案例常用的表示方法。Cai JiWei和Jia Yunxizin使用树结构表示法进行了战时装备持有量智能决策。该表示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加入了战时装备持有量决策者这一因素。

现有的案例表示方法能够较为清晰地描述突发事件。但突发事件往往具备信息不完备(样本数据集无法准确地描述出模型变量的所有状态,主要由信息缺失和小样本观测造成的特征。目前的应急案例表示方法没有考虑信息不完备性,这不利于应急案例表示、检索和适配。本文根据地震突发事件信息不完备的特征和应急决策的结构化需求,将证据理论中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引入框架表示法表示地震应急案例,解决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地震应急案例的表示问题,提高案例检索的准确性和适配结果的有效性。同时,本文也给出了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地震应急案例的检索方法,这对地震突发事件的CBR具有实用意义

1 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地震应急案例表示方法

1.1 地震应急案例推理需求分析

本文结合案例推理需求和案例表示方法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地震应急案例表示方法。面向地震突发l#件的案例推理有以下需求:

(l)地震应急案例推理的结构化需求。所谓结构化程度,是指对某一过程的环境和规律,能否用明确的语言(数学的或逻辑学的,形式的或非形式的,定量的或推理的)给予清晰的说明或描述。如果能描述清楚的,称为结构化问题。地震应急案例种类多样、结构性较差,而案例推理的前提是将非结构化或者半结构化的问题转化为结构化的问题。因此,地震应急案例表示需要选取结构性强的案例表示方法,从而为地震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支持。

(2)地震应急案例推理的定量化需求。地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需要不同职能的人员使用相应的装备和物资来完成。因此,地震突发事件应急案例推理不仅需要说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过程,还要给出救援人员、救援物资等的构成及数量。所以,地震应急案例表示需要选取能够支持定量化描述的表示方法,以便于案例适配阶段可以得出人员及物资的量化决策。

目前,主要的案例表示方法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具体比较见表1。

可以看出框架表示法既能将突发事件应急案例结构化地表示出来,又能满足案例适配的定量化决策,是地震应急案例表示的合适方法。

1.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地震应急案例框架表示方法

地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突发事件现场的相关情景快速收集;基于情景特征的应急救援方案制定;应急救援效果评估。根据地震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流程,可以得出信息完备条件下地震应急案例的概念模型15,见式(1)。

Case=(S,P,E)

(1)

其中,S代表地震应急案例情景特征,P代表地震突发事件应急方案,E代表地震突发事件应急效果。

但是地震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紧迫性和信息不完备性的特点,为了取得应急救援良机,应急决策人员往往需要根据相关信息和参数对部分情景特征值做出估算来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这样,在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地震突发事件的情景特征值实际上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情景特征值(不需要研判和估算情景特征的情况可以视为不确定性的特殊情况)。因此,本文将用于描述信息不确定性的D/S证据理论引入地震应急案例表示,从而解决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地震应急案例表示问题。

在证据理论中,假定U为彼此互不相容事件的完备集合的识别框架,可表示为

其中,θ,为识别框架的一个事件或者元素;j=1,2,…,N;识别框架U的所有子集组成的一个集合称为U的幂集,记为2U。

则有如下两个定义:

定义1信任函数Beι(A)是一个从集合2U到[0,1]的映射,如果A和B表示识别框架u,的两个子集,并且,且满足

其中,m(B)是B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Beι(A)称为A的信任函数,用来表示证据对A为真的信任程度。

定义2 不可驳斥函数P*(A)是一个从集合2u到[0,1]的映射,A表示识别框架U的一个子集,且满足

该函数表示不怀疑A的程度。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得出地震应急中不确定性信息合成规则m(A)=m1(A)m2(A)…mn(A)

所以,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地震应急案例的概念模型变为式(9)。

Case=((S,m(A)),P,E)

(9)

其中,S代表地震应急案例情景特征,P代表地震应急救援方案,E代表地震应急救援效果,A代表地震应急案例中具有不确定性的情景特征,其不确定性用二元组表示,Beι (A)为A的信任函数,代表A的可信程度;P*(A)为A的不可驳斥函数,代表A的可信程度。m(A)表示对A的信任程度。

具体的案例表示还需要借助于合理的案例表示方法。如上文所述,框架表示法是符合突发事件应急案例推理需求的案例表示方法。根据地震应急案例的概念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应急案例的框架网络,如图1所示。

地震应急不同于其他突发事件应急,需要多个部门应急联动,并且经常会面临资源不足的情形,所以地震应急案例框架需要采用顶层框架嵌套子框架的形式来构造。地震应急案例的顶层框架如表2所示。根据地震应急案例的框架示意图,本文构造了地震应急案例的子框架,如表3、表4、表5和表6所示。

其他应急方案的表示方法与救援安置方案相似,不再赘述。

通过顶层框架嵌套子框架可以将地震应急案例清晰而结构化地表示出来。

2 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地震应急案例检索方法

由于信息不完备条件下的地震应急案例表示融入了基本信任分配函数m(A),所以其检索方法也会有所变化。本文使用最近邻法来检索相似案例。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计算融人基本信任分配函数的地震应急案例的局部属性;第二个阶段计算地震应急案例的全局属性。

2.1 地震应急案例局部相似度的计算

对于地震突发事件情景特征而言,其数据属性可以划分为确定符号属性、确定数属性和模糊属性,义章分别介绍其属性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1)确定符号属性

确定符号属性是描述地震应急案例情景特征的一种重要数据属性,通常用明确的专业术语来表示引,该属性相似度通过比较目标案例与源案例的含义来计算。信息不完备条件下该属性的计算公式为其中,sima(ci,ti)为目标案例和源案例第i个属性的相似度,m(A)ti为目标案例第i个确定数属性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m(A)。为源案例第i个确定数属性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

(2)确定数属性

确定数属性是地震应急决策的关键属性之一,其计算有多种方法,本文根据地震突发事件的特点选用海明距离来计算确定数属性的相似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sima(ci,ti)为目标案例和源案例第i个属性的相似度;ti为目标案例第i个确定数属性的值,m(A)ti为目标案例第i个确定数属性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ci为源案例第i个确定数属性的值,m(A)ci为源案例第i个确定数属性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Amaxi为源案例中第i个确定数属性的最大值,即Amaxi=max(cim(A)ci);Amin。为源案例中第i个确定数属性的最小值,即。

(3)模糊属性

地震突发事件的信息不完备性和紧迫性决定了在地震应急案例中存在着大量模糊属性值。由于实际应用中的许多随机变量都是正态分布或者接近正态分布的,所以正态模糊集非常重要。同样,有关地震的许多变量都可以表征为正态模糊集,因此本文使用正态模糊集合来描述模糊属性。正态模糊集的隶属函数为

根据该函数的特点,本文对文献计算模糊属性相似度方法进行改进来计算具有不完备信息的模糊属性相似度。

1)确定数与模糊区间数相似度计算

设a为一确定数,zi为第i个属性的取值范围,b1、b2为模糊区间数的上下限,则有

2)模糊区间数相似度计算设a1、a2和b1、b2分别为两个模糊区间的上下,则有当a1>b2时,计算相似度需要将[a1,a2]和[b1,b2]调换。

3)模糊概念属性相似度计算

计算模糊概念属性相似度需要先使用模糊量化分值将评价模糊处理,然后使用模糊区间属性相似度计算相似性。

2.2 地震应急案例全局相似度的计算

地震应急案例全局相似度是案例中所有情景属性相似度的加权和。情景属性的重要性由其在应急决策制定中的作用来决定。本文使用AHP方法来获取属性权重,然后在应急案例情景属性局部相似度的基础上通过对每个加权的属性相似度求和而得到全局相近似度。其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地震应急案例的全局相似度,wi为第i个属性值的权重,sima(ci,ti)为目标案例ti和ci源案例在属性i上的局部相似度,m为属性值的个数。

3 实例应用

本文选取2012年9月7日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地震救援安置案例和2008年8月四川攀枝花地震救援安置案例来说明基于证据理论的地震应急案例的框架表示方法及检索方法的具体应用。

地震应急案例表示需要通过信息源获取地震的情景属性并计算信息源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在该案例中,震级、震源深度、海拔、地形、人口密度和应急响应等级的信息可以直接精确获取,其基本信任分配函数值为I。而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受灾范围需要通过调查汇报的形式获取,由于地震灾害具有紧急性、破坏性和信息不完备性特点,不同调查汇报单位的汇报结果会有所不同,因此这些数值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使用基本信任分配函数来表示这些不确定性。两个调查汇报单位对这三个情景属性的汇报结果分别为(795,0.9)、(81,0.9)、(6214-7100,0.9)和(680,0.6)、(71,0.7)、(6000-7000,0.8)。调用信息不确定处理模型可以对两组汇报数据进行处理。

受伤人数基本信任分配函数为:

可见受伤人数为795人的可能性比受伤人数为680人的可能性大很多,其基本信任分配函数为0. 5732。同样可以获取死亡人数和受灾范围的情景属性及其基本信任分配函数分别为( 81,0.5569)、(6214-8000,0.5285)。

因此云南昭通、贵州毕节地震救援安置子案例可以表示为以下表格。

进行案例检索需要计算属性相似度和全局相似度。属性相似度使用前文的公式进行计算,所需的属性的取值范围见表11。

确定数属性相似度使用式(11)计算。同样可以计算得到其他确定数属性相似度。模糊区间属性相似度使用式(15)计算。确定符号属性相似度使用式(10)计算。最后得到所有局部属性相似度。

计算全局相似度还需要选取情景属性权重。该权重的设定通过AHP方法来实现。地震专家分析评估各个情景特征在应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判断矩阵,如表12。使用方根法可求得该矩阵的特征向量为W=[0.109,0.19,0.287,0.216,0.073,0.019,0.029,0.037,0.04]T ,一致性检验通过,所求得的特征向量即为情景属性的权重,结果见表13。最后,可以得出两个案例的相似度为如果忽略了信息的不确定性,那么可以得到案例相似性为

可见,考虑了信息不确定性和不考虑信息不确定性的案例表示和相似度测量有很大不同。证据理沦具有很强的表示和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能力,将其和框架表示法融合能更好地描述信息不完备条件下的结构化案例。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