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1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措施

高校是一个既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又有别于社会的特殊人群聚集地,具有青年学生多、公共集聚场所多、文化交流多、重点部位多的特点,容易引发突发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牵动着社会神经。新形势下,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特点、成因、研究应对与处置突发事件,已成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

1 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种类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高校突发事件,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在短时间内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并对学校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乃至社会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个体或。[2]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结合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突发事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政治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高校自身的管理缺陷而引发的学生对抗性过激行为,如罢课、闹事、破坏公物,或非法集会、群体性作弊事件等大规模的群体性活动。第二,自然和人为型的突发事件,包括水灾、地表下沉、台风、高温、地震等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以及人为火灾等。第三,治安类突发事件,比如交通事故、盗窃、爆炸、防火、恐怖袭击等。第四,卫生性灾害事件,包括传染性疫情、食物中毒事件等。

2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高校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其特点:第一,发生的突然性。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一个由量变到 质变的过程,大学生突发事件同样也是如此。与其他事件产 生相比,大学生突发事件产生过程较为短猝、质变的拐点不 易把握、产生的起始时间不易觉察和控制、发生发展的方向难以预测、影响深度和广度不易评估。第二,主体的活跃性。大学生突发事件中部分事件直接是 由大学生自身的言行所造成的。大学生年轻活跃,富有朝 气,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理解能力强,对问题有自己 的见解。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敏感好奇心理,但抗挫折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人生阅历不足,社会磨练欠缺,历史感和责任感模糊,加之社会急剧变化。大学生易患得患失,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关系,不能有效化解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引发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立刻引起他们的关注,在加上现代快捷方便的通讯方式,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事件的恶化。[3]第三,后果的严重性。大学生突发事件常伴有学生的死伤 或致残,如学生自杀、被杀、被伤、意外死亡、意外受伤等。例如2002年的一天,南方某高校一学生在操场上体育课时,突然感觉身体不适,随后瘫倒在地、昏迷不醒。在场的老师立即施以人工呼吸,通知医务室老师前来抢救,并打110电话报警,但在送医途中该学生就停止了呼吸,整个过程不 到30分钟。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发突然,使人措手不及,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生理创伤,给家庭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时大学生突发事件往往扰乱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 面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并造成师生思想的混乱和心理的恐慌。

第四,影响的广泛性。大学生突发事件是负面事件。常言 说得好:"好事不出们,坏事传千里。"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一旦发生大学生突发事件,其消息会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报纸和口头等传播到千家万户,形成广泛且恶劣的社会影响。不仅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也会给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可能成为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导火索",甚至会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共计我国的"政治武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参与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上千人,一闹就是几天甚至更长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危害性非常大。

3 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

3.1 学校因素

第一,人数因素。随着高考扩招,学生人数成倍的增长,而学校的各类软硬件设施却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人数的增加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现在很多高校采用多校区办学模式,此举必然给管理带来不便,必然降低管理效率。第二,教师因素。现在很多高校只重视生源的招生,而忽视教师的配备,或者说教师的配备赶不上生源的增长。而且配备的教师多少刚从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硕士生,他们缺少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法。再加上多校区的办公模式,老师奔波于各个校区之间,而且还有各种教学活动和社会事务,必然没有时间与学生多交流,一般是课上匆匆见个面,课下很难谋一见。第三,管理模式因素。多校区的管理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各种规章制度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往往是出了问题才发现弊端。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2

突发事件应急对策和措施

一、组织机构

1、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

成员:

2、现场处置机构

信息联络组:

医疗救护组:

警戒维护组:

后勤器材组:

二、各部门职能

领导小组:应急求援命令、信号,组织指挥现场求援、保卫、警戒行动,及时向上级汇报突发事故情况,做好现场安全疏导和人员紧急疏散工作,配合上级和其它职能机关开展求援行动。

信息联络组:及时做好事故情况向组长、副组长汇报,保持信息畅通,做好与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络工作。

警戒维护组:主动配合做好现场保护、危险人员撤离,维护现场秩序,劝说围观群众离开现场,保障救护通道畅通。

医疗救护组:承担现场人员的施救或向临近医院及时疏散救治工作。

三、突发安全事故后应急对策和措施

1、突发事故发生后,事故源周围带队教师、学生于第一时间报告领导小组。

2、事故后迅速拨打“110”、“119”、“120”等报警电话求助。

3、领导小组及相关处置机构第一时间赶往事故地,组织求援工作,切断危险源,预防和制止破坏扩大。

4、以救人为第一任务,迅速现场基本施救,并送往临近医院。

5、保护现场,组织学生疏散,维护秩序,劝离围观人员,保障救护通道畅通。

6、阻止学生参加有危险的事故求援活动。

7、各班主任、老师要做好学生安抚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安全撤离。

8、突发事件报告内容:

①事故发生时间、地点;

②简要经过和伤亡人数;

③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④已采取措施和控制情况;

⑤汇报人姓名。

突发事件应急对策和措施

为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一)成立白竺村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村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成员:

(二)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执行乡应急委员会的决定,负责全村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组织实施等工作;负责对突发事件所涉及的全村性重大工作事项提出建议,并报乡应急指挥部。

2、负责全村重大应急救援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全村应急救援系统建设的措施和规划。

3、负责本预案的修订和评估工作。

4、负责全村紧急救援、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常识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5、承办白竺乡应急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运行机制

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一)预测与预警

不断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监督网络:建立突发事件信息联络员制度,完善信息监测网络,拓宽信息渠道,扩大监测能力。

2、监测内容:负责本村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的普查、登记和管理工作;掌握本村重大危险源数量、重大隐患分布和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序以及影响范围等基本情况;做好信息收集和风险分析工作。

(二)应急处置

1、信息报告:

(1)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发现人应立即向村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如实报告,村应急领导小组接到突发事件重要信息报告后,研究判断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及时提出紧急处置建议,向白竺乡应急办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将乡应急办指示传达给村民小组,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2)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村委会、各村民小组要及时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要高度重视,严密监视事态发展,及时上报白竺乡应急办公室。

2、先期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小组要立即做出响应,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并及时向白竺乡应急指挥部报告。

3、应急结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解除应急状态,及时补充应急物资,重新回到应急准备状态。

4、恢复与重建:

(1)善后处置。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迅速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和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并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现场进行消毒、疫病防治、清理污染物。及时归还紧急调集征用的物资或者占用的房屋、土地。

(2)恢复重建。积极组织村民做好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级给予援助的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请求。

三、应急保障

根据事件危害程序,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救援的急需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1、人力保障。村义务巡防队等志愿者队伍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加强其应急能力建设,使其掌握一定的救援知识和技能。

2、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明确储备地点、储存方式、储存物资种类、储藏数量和调拨程序等,由村委会统一协调应急储备物资调用。

3、基本生活保障。积极配合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治安维护。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治安联防,协助公安部门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

四、监督管理

1、宣传教育。

(1)通过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常识,公布报警电话。

(2)在学校普遍开展紧急避险、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知识进村入户活动,增强公众安全防范意识。

2、应急演练。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技能。

五、附则

本预案由村委会制定并负责解释与实施,自之起日正式实施。

突发事件应急对策和措施

校园突发治安事件应急预案,是应对校外人员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滋扰突发事件,控制事件发展,降低事故损失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防范机制,落实防范责任

学校建立以xx副校长为组长的处置突发治安事件工作小组,构建校园防范网络,明确职责,落实到人。

二、事件预防

1、建立严格的门卫制度,确保24小时有人值班。

2、学校聘请的保安应接受专门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增加责任意识。

3、来人来访必须查验登记,执行好登记制度。

4、学校报警、监控设备应时刻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5、学生进校后一般不得中途离校,确有需要,应出具出门证明。

6、学生不得携带管制刀具等违禁物品进校。

7、如发现不良分子袭扰,应立即制止、制服,并拨打“110”报警。

8、如遇恐怖事件,要尽力稳住局势,迅速疏散师生,并立即向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报案。

9、加强平时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救护演练。

三、事件应急处置程序

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若外来人员强行闯入校园,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向其发出警告,并应尽力将其驱逐。对不听劝拒者或遇突发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迅速与校领导取得联系并拉响警报铃,同时立即启动如下应急程序:

1、学校领导立即报警110请求援助。

2、校长指挥护校队立即赶到出事地点,应首先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制止、制服,使之停止侵害行为,及时控制事态、保护现场为公安部门勘察取证提供方便。同时,安全专干xx组织教师安抚保护好学生,作好疏散撤离准备,并视实际情况将学生紧急疏散撤离至安全区域。同时,学校应及时向教育局报告情况。

3、总务处负责联系xx职工医院,请求“120”支援。一名学校领导带领总务后勤人员负责劝散围观群众,分散堵塞进入校门通道的车辆。一名值日教师佩带标志,负责到路口引路接“110”、“120”车辆。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3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我办举办了为期3天的培训班。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涵核心要素为:

1、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

2、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

3、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

4、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2、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抗风险能力。

3、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4、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落实各自承担的专项预案,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遇事不乱。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4

2、战略行动高度重视。突发事件来的突然,一时难于处理,或者处理程序复杂时要讲突发事件提上计划、行动日程。

3、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和方案。突发事件的处理要有针对性,有力度的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心中不慌。

4、明确责任分工,操作步骤。首先要明确处理完这件事要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由那个人去做,具体做什么,出现差错怎么办。

5、时刻跟踪事情的进展。有急手的事情,世间的事情瞬间万变,今日不知明日事,此刻不知下一刻的事,对事情的发展情况要紧盯不放,盯紧、盯住。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5

一、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工作。规范值班工作流程,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信息编报、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以及重大节庆、会议活动和敏感时期等非常态下的应急值守工作机制,确保政令和信息畅通。县应急办将对各镇、各单位的应急值守工作实施不定期抽查,对抽查结果予以通报。

(二)强化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各镇、各单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送网络,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加强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认真落实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时限、要素等要求,积极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续报、终报工作,确保突发事件信息不迟报、不漏报、不谎报、不瞒报。重点加强对公共安全形势的分析研判,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预警性、苗头性信息,分析研判突发事件信息,明确事件危害程度、发展态势、处置情况及请求协调事项,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镇和县招商、、安监、公安等部门每日下午5点前将重要社情上报县应急办。

二、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一)落实预警预测制度。认真抓好各类风险隐患的监控和处置工作,提高防范突发事件的应对水平。有关部门要开展综合、专项突发事件预警预测工作,落实建筑施工、危化品生产运输等重点单位,易发生山体滑坡、病险水库等重点区域,宾馆、超市、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以及防汛、防火等重点时期的隐患排查责任,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细化防范应对措施。

(二)落实协调联动制度。进一步加强各级各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加大对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避免和减轻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加强突发事件应对分析评估工作。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总结评估事件处置情况,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各镇要在2013年1月5日前完成辖区内突发事件总体分析评估报告并报送县应急办。县民政、安监、卫生、公安分别牵头相关部门,对全县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于2013年1月15日前将评估报告报送县应急办。

三、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完善预案体系。认真编修应急预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预案编修工作要明确职责,任务到人,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上级部门要求,切实增强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战性。对已建立的预案,要认真进行梳理,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尚未建立的预案,要抓紧编制,填补应急预案的盲点、空白点。

(二)加强预案演练。各镇、各部门要根据管理职责、产业特点和重大活动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工作,重点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震减灾、安全生产事故、抗洪抢险、消防、大型活动等方面开展实战演练,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安全疏散和避险救助能力。

四、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一)健全工作网络。各镇、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健全内部联动机制,明确工作机构和责任人,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为应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各镇、各部门要加强所属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充实人员、明确职责、完善制度,按照“进镇、进社区(村)、进学校、进企业”,“有组织机构、有应急预案、有应急队伍、有应急设施、有科普宣教”,“四进五有”的要求,抓好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推广应急管理示范点经验,带动基层应急管理上水平。

五、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结合我县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强化队伍训练,不断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能力。应急救援队伍名单报县应急办备案。

(二)抓好应急管理专家组建设。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落实好各类应急管理专家的聘任工作。充分发挥应急管理专家组在应急预案编制、修订中的指导作用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咨询作用,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应急管理专家组名单报县应急办备案。

(三)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各镇、各单位要积极开展应急资源普查,了解应急物资储备情况,摸清各类应急保障资源,保证应急物资储备。县应急办要针对重点物资和救援装备储备工作,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六、做好应急宣传教育培训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范文6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公开责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53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14-01

政府的消息公开制度是北欧瑞典政府在1776年实施的,开创了政府消息公开的先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也渐渐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重视起来,并建立相应的措施和制度。

1 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

突发事件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很难事前防范,并且不论是自然突发事件或人为突发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为了减轻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险和伤害。政府有义务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并公开,因为政府具有社会公众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政府能够通过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影响力、破坏力、规模、速度及发展趋势。政府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公众配合政府积极基础解决突发事件。

1.2 促进民众对政府的配合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解决中政府扮演着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政府是突发事件处理应对的核心力量,政府想要形成固有的公信力,必须获得民众的信任,政府的公信力,受政府公开信息的影响,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真实的公开信息,能使民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展形势和情况,民众能够更好的配合政府的解决处理突发事件,这能够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会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果在不了解事态严重性的情况下,民众会产生抵抗情绪或行为,这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突发实现的信息公开就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政府对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时,民众能够理解到事态的严重性及政府意图,就会选择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

1.3 信息公开有利于防止谣言的传播

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突发事件的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但民众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来源比较片面,并无法了解真实情况,不能正确精准的把握突发事件发展的情况和形势。这就造成了小道消息及谣言的传播,这些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很容易造成民众的恐慌,这会使得突发事件向恶性发展,政府有着遏制谣言的义务,遏制谣言的最有利手段就是信息公开,让民众全面了解到突然事件的发展情况。

2 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思考

政府是突发事件信息的拥有者和控制者,政府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到突发事件的过程及发展趋势。突发事件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潜在危险,政府和社会都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突发事件无疑会成为社会的焦点,消极的信息会造成民众的不安情绪和过激行为,政府消息的公开不仅起着安抚民众的作用,更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如果政府不进行消息公开,任由民众猜测,那无疑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使人心涣散,造成社会混乱,损坏国家利益。政府的消息公开是最有利的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有效工具。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建议。

2.1 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很多事物都需要规矩的引导和规范,没有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就不能科学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法律制度势在必行。其中,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做出规定,来实现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法律依据,规避政府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在信息公开过程中为自身谋取利益,出现“道德风险”的可能。

2.2 积极引导

政府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加强正能量的传播,政府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引导稳定民心,消除民众恐慌,避免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继续扩张。政府的消息公开正能量传播有重要意义,如果民众对政府心灰意冷那无疑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损害我国国际形象。

2.3 保障信息的真实

积极引导,正能量传播固然重要,但是绝不能使消息失去真实性,不能报喜不报忧,因为公民有知情权。真实的消息,能够使民众做好心理准备,做好对突发事件影响的防范措施及应对措施。避免了由于民众不了解突发事件真实发展情况,做出错误判断。政府是舆论引导的主体,真实的消息公开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前提,真实的消息公开能够增强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及舆论引导能力,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就意味着,我国党的执政水平、执政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政府消息公开不仅是对民众知情权的尊重,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