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范文1

策略一:主题故事活动,享受语言运用的乐趣

现行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是采用题材法编写的,课文一般是一个连贯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每一个故事都配有大量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插图,对学生的学习也具有直接的功效性和教育性。

为了有效地加强中小学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和运用,笔者以江苏省牛津中小学为依据,根据单元教学主题,创设系列故事情境,设计故事活动“四环节”组织学生表演出所学的内容,形成了综合运用单元知识的能力。故事活动的“四个环节”为:聆听故事、初步感知;模仿故事、理解内容;读讲故事、巩固所学和编演故事、运用知识。

1.聆听故事、初步感知

上课伊始,采用听指令做动作、看图听故事、音乐声中听故事等方式创设宽松愉悦的故事语境,让学生静心聆听故事。在本环节中教师把新旧知识有效地结合,通过不同形式的听力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为故事学习埋下伏笔。

2.模仿故事、理解内容

运用实物、图片、头饰、投影、录像等设置真实的情境,示范讲故事,学生模仿记忆故事。创编儿歌或选择游戏如Listen and do actions、Tou chan dguess、What’s missing等方法突破重难点。教学中运用儿歌、说唱、音乐、游戏等突出故事中的重点句式,并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使用语言,学生诵读节奏感强的语句,易学好记。

3.读讲故事、巩固所学

听录音、看故事、读故事,整体理解故事。故事接龙,看图片或课件复述故事;图文匹配,读故事为图片选择相应的句子。

4.编演故事、运用知识

演故事可以作为一种英语课堂活动使语言教学交际化,在课堂里用英语进行交际。各组成员要积极参与、分工合作,选好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相互配合。可节选其中的一个片段运用所学语言,发挥想象编故事;也可以整篇表演。各组要给表演小组客观公正的评价。

丰富多彩的故事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定期开展“故事大王”“一分钟故事演讲”“故事诵读”“课本剧表演”等系列活动,增强了中小学学生英语的语感,强化对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有效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策略二:精彩节日活动,感知文化意识的异同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系列节日活动的开展,加强中小学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应用意识,理解国内外节日的异同。起初,每学期开展节日单项活动,如制作节日贺卡、写上祝福语;搜集节日相关资料,创编图文并茂的小书;查阅节日风土人情,设计手抄小报;节日故事演讲;节日主题歌曲联唱;主题板报;等等。然后,循序渐进到每学期的节日大联欢主题晚会的有序开展,开始的圣诞节日系列活动扩大到感恩节、万圣节、复活节等不同节日系列活动,起初在小学开展,范围扩大到初中,并进行了中小学的校际联谊活动。精彩节日活动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验异域风土人情,感受异域文化习俗,在活动中比较和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理解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更加懂得热爱祖国文化。在系列节日活动中,在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对比尊重文化异同中,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文化信息的输入和文化意识的习得。

策略三:外教教学活动,体验语言交际的快乐

1.礼仪教育活动,尊重文化差异

在六、七年级成立礼仪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中西方交往礼仪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了解和认同活动。举办中西方交往礼仪基本知识讲座;指导学生网络搜集各国交往礼仪;以中国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交往礼仪的对比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采集各国礼仪精华,开展礼仪展示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国际礼仪知识,了解异域文化,培养文化认同,学会与外教融洽相处。

2.走进外教课堂,体验学用之乐

为了进一步凸显英语特色,加强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展了外教进课堂的英语教学活动,在近距离与外教的语言交流中,边听边理解,感受和体验外教的魅力,体验原汁原味的英籍国家的人讲英语,培养兴趣,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感受英语学习的快乐。学校建成了专门的英语活动室,聘请了外籍英语专家,针对中小学各个年级,每周每班上一次外教英语课,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学习并了解西方文化,体会日常生活用语在交际用语中与正式语言应用的区别,让更多的学生愉快地接受和掌握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得到更好的锻炼,夯实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英语角”活动,拓展学用渠道

六七年级开展“英语角”活动,外教教师组织开展英语口语对话、演讲、观看英文影片片段并引导学生模仿配音,或者阅读英文书籍片段,并引导他们用英文写读后感;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话剧表演活动,提升学生应用英语的交流能力和文化交际技能。

4.校际联谊活动,促进中小学英语交流

建立广泛的国际交流网络,开展友好学校学生的互访交流。以“中小学联谊会”“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学生互访、艺术教育交流活动,诸如书法、绘画、京剧、排球比赛等。借助网络交流,联谊活动,中小学师生互通有无,增进了解,共同提高。

以活动为载体训练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开展主题故事活动、精彩节日活动、外教英语教学活动等不仅架设了中小学过渡的桥梁,而且增强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展示自己的风采,增强自信心,提升应用英语的交流能力和文化交际技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范文2

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逐步让学生了解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时,它也会导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礼仪,以下简单介绍高中英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东西方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1.标准称谓:讲英语的人对这些家庭成员或亲属直呼其名,有些孩子甚至用父母和祖父母的名字来称呼他们,总之,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家庭成员或亲属之间经常使用的称呼方式。但是,在汉语中,称呼长辈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名字是犯忌的,不能直接用名字来称呼自己的祖父母、伯、叔、婶、姨。在称陌生人时,中国人常用“同志”、“师傅”、“小姐”、“先生”等称呼语,但在英语中,用来称呼陌生人的称呼语是很少的。

2.赞语与应答: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赞扬自己的家人。人们经常会听到妇女赞扬自己的丈夫工作多么地努力,在事业上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妇女也会夸奖自己的孩子,说他们在学校表现如何好,在做事情时如何积极主动等。而在中国,这样做会被认为爱炫耀自己。

3.社交礼仪:英语中的“please”比汉语中的“请”用得更经常,更广泛。如:下列例句中都含有“please”一词:“Sit down,please”,“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bank”等。汉语中使用“请”相对来说就少一些了,像“尊姓大名”、“贵府”、“令堂”等,这些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尊敬。

4.禁忌:按照英语的文化习俗,任何涉及隐私或个人问题,都属于禁忌的范围,例如:年龄,收入,婚姻、政治、宗教信仰等都被认为是个人问题,不可谈论。因此,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记住在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不要将这一做法照搬到英语中使用,这一点至关重要。

以上这些都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渗透中西方文化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交际冲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冲突

1.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跨文化教学入手,通过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挖掘教材,精心备好课 ,通过改进一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在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如在进行新课标英语必修3的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课文教学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分组布置作业,让他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多种渠道了解不同的西方节日,第二天进行5分钟的总结交流,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对西方节日的了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在课外阅读中。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个很好的补充。教学之余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简易读本,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如英语沙龙等),同时,在闲暇之余,观看原声英文电影,看CCTV-9的英语节目等,提醒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留心积累有关中西方社会习俗以及日常交际等方面的知识。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范文3

“文化意识”作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首次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体现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初中英语教学中重视学习外国文化,忽视母语文化,英语释义和传播母语文化更是“失语”,造成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英语教学中渗入母语文化,“关注中外文化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标准》),迫在眉睫。

2.母语文化渗入的策略

2.1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中学英语教育的主力军,自身母语文化意识淡漠.大学课程设置过渡强化目标语,母语文化偏废,引导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较弱,故应多渠道主动加强母语文化的摄入,研读中国文史哲等经典著作的英文版本;订阅《ChinaDaily》等权威报纸杂志,观看CCTV4中文国际频道等。教师提高了母语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母语文化。

2.2调整教材,加大中国文化比重

中学英语教材大部分介绍西方文化,如西方的万圣节,星座,电影明星等。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交流时,流利地表达theStatueofLiberty(自由女神),却不知道中国的宝塔(pagoda);对外国的节日如数家珍,但对theLanternFestival知之甚少;知道hamburger,sandwich,friedchicken,但英语表达“稀饭”、“馒头”、“油条”、“豆浆”“臭豆腐”等中国传统美食文化时出现了“失语”。改革现行教材,加大中国文化比重,势在必行。

2.3依托教材,寻找契机,渗入母语

《牛津初中英语》按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教师要钻研教材,具有高度敏感性,挖掘每个话题或多或少涉及母语文化的意蕴,不错过母语文化的渗透机会。如7A《Unit5Let’scelebrate》学习西方节日的同时渗入中国传统节日,潜移默化地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又如8B《Unit5Goodmanners》学习西方礼仪的同时渗透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礼仪用语“问人姓名用贵姓,问人年龄用贵庚。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等,对比中西文化,学习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等中西文化共通的地方,正确地观察辨别异文化,培养“文化创造力”,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2.4延伸课外,搭建平台,增加广度

读英语短文,制作手抄报或海报,开设与教材话题相关的文化专题,观看中西方文化糅合的英文电影。如英文版电影《刮痧》重点展现了中国伦理文化和美国法律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尊重中西不同文化和交际行为的差异中凸显中国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功夫熊猫》是中西文化交流糅合成功的典范,名字的凝练,中国元素的深刻理解,台词“从来没有什么意外”相似佛家的因果论等,成功实现了跨文化交际,提高了母语文化意识和自豪感。精通母语文化,才能发挥国际舞台上中国文化的地位。

2.5改革考试结构,增加母语文化考查

考试评价的内容方面,除了考查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掌握,还要增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考查,才能提高英语学习中对母语文化的重视和表达能力。

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遵循关联性、递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宜潜移默化,忌生硬灌输。母语文化“渗入”英语教学,应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兴趣爱好,渗入的时机等。

3.2分清主次,切忌本末倒置

英语语言教学为主,母语文化渗透为辅,英语释义和传播母语文化,告别“失语”,成功地跨文化交际。

3.3甄别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范文4

[关键词]礼貌用语 中西方文化 使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156-02

礼貌彰显一种文化,普遍存在于不同的国度,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礼貌用语显示出不同的文化背景。恰当使用礼貌用语,对调和及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如今对外交流使世界交往成为可能,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不断增多,了解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可以促进文化交际的成功。

一、中国礼貌用语的使用

中国是崇尚中庸之道、注重礼仪的国度,中国的礼节传统源远流长,规矩较多,需要按照习俗和规矩的要求行事,不得有差错,否则被认为是无礼的表现。但是,礼节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中国人的礼节观念根深蒂固,还与政治密不可分,诠释出一种文明规范,维护着伦理道德与社会秩序。

就拿入座吃饭方面用语为例。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学问很多,在吃饭的排座次方面也是非常讲究的。主人与来客一入席就知道自己应该坐的位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大宴的桌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亲近的朋友间的饭局,你是主请就与朋友说:“大家随便坐!”“吃好喝好啊!”开饭时你要招呼大家吃饭,你不能第一个吃饭但可以第一个夹菜,注意是夹给长辈或女生、小朋友吃的。请年龄大一些的上坐。行酒中,说:“老兄海量,这点酒算个啥?来,干了!”“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不够;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如果是刚见面落座的新人,需要给大家介绍来宾。吃饭中会相互祝愿:“祝财源滚滚来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和睦!”“祝青春永驻心想事成夫妻恩爱。”家人聚会则必须把老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入座方面也完全显现中华儒家文化的内涵。

在人际交往中,两个人同进一扇门,一个伸手说:“请。”另一个忙退后伸手说:“岂敢,还是您先请。”如此双方推让几番,最后二人携手同进。虽说礼多人不怪,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到了繁琐僵硬的地步了。

二、西方礼貌用语的使用

西方也有一套繁缛的礼仪,但是他们很难理解中国的礼节,西方礼仪只用在宫廷和外交场合。在欧美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打招呼作为一种生活礼仪形式,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能进一步的交往。微笑打招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给人以阳光的心情。西方人说“Hello!”是非常有礼貌的。打招呼,对方说:“How do you do?”是“你好”的意思,好朋友会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否则需要回答说,“How do you do?”并微笑点个头。“Hello!”相当于“嗨”,用于同辈或好友间,不适合用在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

中国人吃饭比较随兴,很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小孩子跑来跑去,嬉闹。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吃西式餐厅,非常注意餐桌礼节。餐巾应该要铺放在腿上,指手画脚会被认为是不安全不礼貌的。出现不应该出的声音,会对同桌的人说“Excuse me”表示歉意。

在邀请中一般礼貌地问,“Would you like to...?”“你愿意……吗?”如,“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你愿意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吗?)“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zoo with me?”(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动物园吗?)一般的回答是“Yes / Certainly / Sure. I’d like / love to.”(是的,我很愿意去。)(注:答语后面的“to”不可省略)“Yes. With pleasure.”(是的,我很荣幸。)“Thank you!”这句话在西方比在中国用得要更加频繁得多。任何人替你做了一些事,不管事情多小,也不管他是你的上司还是佣人,你都应该说“谢谢你”。在中国,关系亲密的家人中也表示感谢,比如,人们常说些“您累了吧?”“辛苦了!”之类的话,但一般不提“谢”字,否则会给人疏远的感觉。

对于请求许可,西方人对于正式的请求一般会使用“May I ...,please?”大意是“请问,我可以……吗?”,语气委婉。比如说“我可以用一下你的电话吗?”就需要“May I use your telephone, please?”礼貌地问。当然还有非正式的请求,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使用“请问,我能……吗?”翻译为“Could / Can I ..., please?”如果在句中使用could要比使用can在语气上,还会显得委婉,这样在表达上会显得更有礼貌的。一般对于家人、朋友等不拘礼节的时候就使用can即可,因为场合较随便。如在公共的场所有人想吸烟的,那么,就需要争取在场的人或者是附近的人的同意,这时就可以这样礼貌地问一下“Could I open the windows, please? ”当在场的人,可以容忍你吸烟的时候会礼貌地做出回答“Yes. / Certainly.”这是肯定的回答。还可以是“Of course”即“当然可以”;“No problem”即“没问题”。不同意请求的常用语“I’m sorry”。也就是表示强烈的不同意的回答,当然还有语气较为委婉的回答方法,就可以这样说:“Sorry, I’m afraid not.”意思就是“对不起了,恐怕不行”。

当自己做某事可能干扰了别人,就需要礼貌地说,“Do you mind if I do...?”征求对方是否对自己的行为和所做表示反对,如,想透透气,但是有的人就会怕冷,这时需要问下,“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door?”。对方允许的话就会礼貌地回答“No, I don’t mind.”表示对你开门的做法表示允许了。如果对方对你的行为表示介意的话,那么就会说:“I’m afraid it’s not allowed.”但是在西方国家也不会因为反对而很生硬地回绝,而是很委婉地说, “I’m sorry you can’t ....”

三、中西方的礼仪异同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在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国外或常驻国外工作都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

有些问候在中国是合乎礼节的,而在西方却不被采用。有时候说汉语的人使用“请”字,而讲英语的人则不用“Please”。如,在餐桌上请人吃菜、喝酒或吸烟,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而不用“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一般都说“After you”,而不说“Please...”。中国人如果见到西方朋友,并问候“你要到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说“你刚才去哪儿了呀?”(Where have you been?)在中国感觉是对他人的关心,表示一种问候,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西方人会误解为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在西方国家中,打听别人的私事的行为属于不礼貌的行为,是很失礼的。

在中国,我们在对家里人和关系亲密的人表示感谢,会很委婉的,不会直接对他们说谢谢的。我们经常听到这一类的话:“您累了吧?”、“辛苦了啊!”但是,在这样的感谢的话语中,我们见不到一个“谢”字。在亲属之间和很友好的密友之间,如果用上“谢”字,就会将本来很亲密的关系疏远化,给对方造成疏远的感觉。但是,在西方人的感谢表示中,“thank you”一个词被用到的频率特别多,不管是正式的场合,还是在家庭邻里中,不管是上司与下级之间的交流中,还是佣人与雇主之间的生活中,随处可以听到他们之间在使用。表现出人们之间的平等与友善的关系。

礼节中的礼貌用语要从内心去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在英国,当客人、尤为海外客人来访时,遇到天气不好,英国人常向客人道歉说,“Sorry about the weather.”中国人却很少因天气不好而向客人表示道歉。而如果你说,“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可能会认为你想邀请他与你共同进餐。因此,和西方人相处,需要非常注意西方通常的礼貌用语。

总之,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可以折射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度之间衡量事物的标准的差异。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探讨和对比礼貌用语的差异具有其现实意义。礼貌属于文化的范畴,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流,要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以避免语用失误、交际中断或失败。注重培养语用能力,在当今国际交往频繁的今天,进行跨文化交流,更加游刃有余。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艳芝.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2] 韩丽军.从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9).

[3] 李琼,董洪杰.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4] 丁金珠.探析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成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范文5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始于美国,是近年来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提出的崭新的研究课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为目标,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开放性课堂为组织形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模式进行探究性的探索活动。以此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等实践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关注人类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它与别的学科的最大不同就是它的交际性比较强,整个教学都围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展开。根据其学科性质和学生的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适于采取以下组织形式:

(一)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运用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全班围绕一个共同的探究课题,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自完成收集资料和信息的任务,届时与全班集体讨论,获得结论。下面以“中英饮食文化对比”为例说明。

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

1.课前布置探究学习任务:让学生独自收集有关中西方餐桌文化习惯的资料和图片,并准备用英语表达。

2.探究学习中进行分组讨论:在课堂上分男女两大组,分别代表中、西两方,让学生就他们所收集的有关中西方餐桌文化习惯的资料和图片,集体讨论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异同。

3.探究学习的报告:全班汇总两方各自不同的饮食和饮料,并进行中西方餐桌文化异同的报告。学生就中西方餐桌文化比较的探究性学习如下:

(1)主人席间交际用语:如Make yourself at home.请随便吃,不要客气。Please help yourself(to fish,salad,...etc.)?请吃(鱼,色拉等)。

(2)客人表示委婉的拒绝:如Just a little,please./Let’s try a bit,please.就来一点点/我尝一点儿。It’s nice,but I think I prefer...这味道很好,但是我更喜欢……

(3)客人表示提供帮助:如:Let me help you to set the table/clean up/serve the coffee.我来帮忙摆桌子/清桌子,收拾/端咖啡。

4.探究性小结:中西方餐饮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规矩,都有习惯和讲究,都注重礼貌和尊重。不过,由于国情的差异、传统的影响与沿袭,相对而言,中方餐饮礼仪讲究“位”和“敬”,更注重对少小辈和设宴者的要求,强调辈分尊卑。而西方讲究“技”与“雅”,更注重对做客者的要求,强调就餐程序与技术细节,强调对女性的尊重与礼让,体现出一种绅士风度。

这样,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收集资料、独立钻研,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加强,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二)小组合作学习:(1)操作过程分组: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个性特征、性别等按需要分成若干小组;(2)布置任务:对各个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或不同的任务。如:词汇为共同的任务,课文理解布置给不同的小组等;(3)交流与合作:学习小组经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入角色,把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在这个学习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占有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从而锻炼了他们用英语听和说的能力。下面以“We love animals”的活动课为例说明。

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

1.探究性学习目标:(1)认知能力:能用英语对自己喜爱的动物进行简单的交流。如:Excuse me,what’s your favourite animal?I like...How about you?I have a...I am a...I can...Do you like me?(2)能力目标: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设情境、创编对话、创编歌曲、创编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勇于探究、自主创造和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力和自信心,挖掘学生的创编潜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2.探究性学习步骤:(1)探究自编对话:利用动物玩具自设情景,创编对话。(2)创编初探的进一步探究:各组把自编的对话根据音乐旋律创编成英文歌曲,并表演创编作品,配上音乐。(3)探究性学习的拓展:综合运用语言的探究,学生根据前面已编好的对话、歌曲,利用自制的头饰,再创编一个有关动物的英语小故事。(4)最后以一首《The More We Get Together》,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歌舞中结束本次探究学习课。

3.探究性学习的小结及学生的自评:首先教师作探究性学习的小结:探究学习活动总结既强调了本课知识的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针对“We love animals”这一课题,笔者作如下的总结:

T: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animals?

S:Yes,we do.

T:Yeah.We all love animals.The earth belongs to both animals and human beings.We should live peacefully together.We should try to give them a better living environment,and protect them from being hurt.Do you think so?

接着师生互评、学生自评,让小组竞赛贯穿整个探究学习过程,最后评出优胜小组,使探究学习活动达到。

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创新思维,创编表演,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加强了,而且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活动中的乐趣。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范文6

【关键词】酒文化;中国;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Western Values from Alcoholic Culture

Xu Ying

【Abstract】“Wine”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and country. Both its brewing process and drinking habit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at country. There are great and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well as alcoholoc cultures. This paper gives a further discussion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values by comparing three aspeacts: brewing materials, phylosophy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s and habits. 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Key words】alcoholic culture; Chinese; western; culture; value;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030-02

作者简介:徐颖(1983-),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与英美文化,英语教学。

“酒”是个很有意思饮品,都说“音乐无国界”,酒也一样。全球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酒的存在。只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渗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是故乡醇,陶醉在这芳醇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要想比较酒文化,就应先知道酒文化的定义。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广义的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酿酒技术、工艺水平、法律制度、酒俗酒礼、形形的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酒相关的诗文词曲等等;而狭义的酒文化则是一般消费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饮酒的礼节、风俗、逸闻、逸事等。

下面将从酿酒源头、酒文化中体现的哲学内涵,以及功能和饮酒文化三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酒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 酿酒材料

一个地区的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农产品的种类与质量。

中国地大物博,以农业为主,自古就是如此,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是粮,越喝越年轻”虽是俗语,但也整理确实精辟。

酒,是我国的国粹,可以推它为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发明”。中华五千多年起伏跌宕的历史,附带着有四千多年酣畅淋漓的酒文化。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不论是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尧帝造酒说还是杜康造酒说,都是以粮食来酿酒,与农业密不可分,与自然密不可分。而且中国酒文化已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与中国一直以来信奉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观点相吻合。儒家讲究“酒德”。追求向往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精髓所在。

西方文明源于地中海,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及其周边地区法国、德国成为世界上的葡萄酒工业大国,同时德国因地处中欧地区成为啤酒之国。西方酒文化也因此成为了葡萄酒,啤酒文化。

而且,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圣经》。其中有个叫做诺亚方舟的故事。诺亚带着挑选出来的世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带上他的三个儿子,登上了诺亚方舟。方舟来到了阿拉拉特山,诺亚开始耕作土地,他种下的第一株植物就是葡萄植物,后来,他又开始酿酒。所以西方酿酒技术和宗教紧密相连。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西方人一直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相信自己的拼搏会带来美好的生活,相信信上帝的永生。这些都是西方主要的价值观之一。

2 哲学内涵

在中国,文人墨客简直就是从酒罐罐里面泡出来的,可谓是无酒不成诗。

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就是个豪饮之士,孔夫子不仅在饮酒方面是实战家,而且是个理论家。在他的经典之作《诗经》中,里面有短短三百来篇诗歌,结果有酒的就占了三十篇。翻开《诗经》就有浓冽的酒香散出,读多了还会醉在其中。

孔子还把饮酒上升到了政治哲学上。他强调礼乐治国,而“百礼之会,非酒不成”。没有酒,礼就失去了存在的形式;有音乐无酒,不能形成欢乐的气氛。可见中国人喝酒讲究气氛,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体现。

西方价值观念能够追溯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化。在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无论是酒神精神还是悲剧精神,它们都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欢畅为主题。具体来说,是一种面对痛苦甚至死亡仍然能大笑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在对人生悲剧深刻体认基础上对人生悲剧的超越。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饮酒意味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追本逐源,可以看出西方讲究的是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凡事以自己为出发点。自己的快乐很重要,所以有时就会看到有人浅尝独酌。同时他们还信奉“人性本恶”,所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自己,通过自己努力超越自己;希望有“超人”来解救自己;凡是向前看,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综上所诉,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在遇上喜庆节假时尤其如此。除非借酒消愁或者是嗜酒如命,否则很少见到单独饮酒作乐的。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他们注重酒的多样化、个性化。

3 交际功能与饮酒文化

(1)抒情与享受:中国,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酒常常被当做一种交际工具,饮后抒发感情的媒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人”、在于“情”。如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为了送别远去的故人;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意境都可以通过酒来传递出来。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当然,在西方葡萄酒也有交际的功能,但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如何尽情的享受美酒的味道。

可以看出,西方的酒文化明显地更注重于酒本身,而我们中国人似乎更注重酒精挥发或升华之后精神上的感受。西方人品酒的习惯是用舌头来品味,而我们中国人更多的是用心和大脑神经来感受酒的真味。

(2)浅啜与牛饮:中国人讲究“浅酌”。所谓“浅酌”既酒杯在手,边饮边啜,浅斟低唱,徐徐而进,旨在追求一种“酒趣”,追求进入一微醺的境界。所谓的微醺者,即似醉非醉,似醒非醒,亦悟亦迷,亦真亦幻,激情与幻觉共生,恍惚与明察,具在一种颇为奇妙的飘飘然的境界。

酒能助诗情。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欧阳修的“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试看这些诗人,他既能“对影成三人”又能“忆天涯万里人”,想必都绝非烂醉,想必都又止于微醺。

而西方人讲究“喝”。所谓“喝者”亦可谓之“牛饮”,即一瓶酒也罢,一杯酒也罢,通通是一仰脖子喝它个底朝天.只求一醉而不知酒味,更不能知那“ 浅斟低唱”的微醺之味。

西方人喜欢牛饮,渐至狂欢无度,结果是成千上万以至上千万的酒精中毒,所以英国作家福勒说:“溺死在酒杯中的人多于溺死在大海中的人。”英国作家乔叟说:“醉酒是埋葬人们理智的坟墓。”西方人难得微醺之妙处。

(3)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中国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自古以来,“酒”永远都是男人们运筹帷幄、消遣娱乐的幌子。借“酒”之力,行意愿之事。曹操以酒试人,浅探刘备。皇叔将计就计,顺酒推舟,谁是真英雄,世人便是一目了然了。“醇酒美人”都不过是把女性当做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当然,伴随着封建伦理道德的瓦解,女性已经不再是男人的附庸,但在多数整理情况下女性对于酒往往还是敬而远之。

而西方酒文化更多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在西方不仅有适合男士引用的烈酒,还有适合女性饮用的鸡尾酒和香槟,偏甜或带有果味,其颜色漂亮、鲜艳。女性饮酒被社会所接受,因而总体上趋于中性化。

4 小结

酒的魅力在于它总和各种文化相伴相随,也因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色彩而张显出其各不相同的个性。西方酒文化可以说是葡萄酒,而中国的酒文化是米酒。

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各不相同。喝酒是喝文化,喝醉了就更有文化了。凡醉,各有所宜。中国人的酒文化实际上是喝酒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西方的酒文化则是喝酒时人与酒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酒”文化的国度,讲究的是其外在的形式、寓意、礼仪、功能。而西方酒文化更关注酒本身的风格特点和消费主体在饮用过程中的视觉、嗅觉、味觉以及食品的搭配等个性化的内在感受上。这反映出西方餐饮文化观中注重内涵,以人为本的心理情结。

中国人喝酒一般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呼朋引伴,开怀畅饮,人们更倾向于制造饮酒的气氛。而西方酒文化是个人主义,虽然也有群聚而饮,把酒狂欢,却更注重个人对于酒的浅尝独酌。

总之,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与西方民族交往时充分发挥酒在交往中应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争平.《中国酒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7

[2] 吴克祥.《酒文化与酒水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5

[3] 江丽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