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抗震救灾精神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抗震救灾精神内涵

抗震救灾精神内涵范文1

【关键词】主题班会;德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41-02

一、一节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影响

2008年桂林市开展主题为“抗震救灾精神”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比赛,笔者组织本校08-5班学生开展此次主题班会,班会题目叫“抗震救灾精神在我心”。班会的过程是:

1、观看学生自己在网上找出来的关于抗震救灾的视频

2、学生进行模拟场景表演

切入点1:灾区学生被困时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坚强。

切入点2:灾区学生在救灾现场表现出来的勇敢、自强不息、敢于抗争的大无畏气概。

切入点3:各地年轻人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和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学校德育教育需要生活化

通过这次活动,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心灵的净化,不是煽情的演戏、虚伪的眼泪可以做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纯净的地方,只有真诚,才能涤荡虚伪的厚尘、功利的得失心,让每一个人深有感悟,让心灵中的纯净之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成性的活动,它的存在必须以日常生活为前提。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德育并不是学生敬而远之或高不可攀外在的东西,而是寻求个人成长优良环境的内在的、自觉的需要和保障,可以是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分析,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过程也是人在一个社会里合理合法地逐步满足长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过程。

三、学生表现自己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

主要是唱歌和朗诵以及发表感想。

四、教师总结

抗震救灾精神不是一句空话。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

汶川地震发生后,曾经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年轻人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们活跃在救灾、捐助等现场,表现突出,让人眼前一亮。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在灾区的这些我们认为是“草莓一族”的年轻人,却让我们看到了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我们同样是90后的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这样的精神吗?不少老师有着这样的担心。而事实是一开始学生确实觉得抗震救灾精神确实非常值得学习,但与自己的生活似乎距离有些远。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图书、报纸、网络搜索资料,积攒主题班会的素材,并找到三个切入点通过场景表演来展示他们所理解的抗震救灾精神。

开完主题班会后,学生们说,他们自己也曾献血,也曾捐款捐物,当时想的是自己也为灾区出一点力,没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通过这次班会活动,他们发现,以往那些在他们看来让人敬畏的“精神”,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们认识到勇敢、坚强这些精神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只要有心就能够做到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也并不是在抗震救灾的时候才能做到。在现阶段,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就能时时刻刻学习、展示这样的品格。

以往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等的知识性传授,忽视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的状况,定位普遍“高、大、空、远”,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和个人需要,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德育目标又缺乏层次性,基本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德育内容以社会为本位,过于空泛,学生难有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认同。在个人主体意识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只有自下而上的、从学生个人本位需要出发的德育,才容易成为学生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道德认同、价值选择、情感体验和行为追求,成为其当前和今后生活的基本内容,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是德育的“根”, 教育者如能以生活琐事为契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学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长,德育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大千世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凡、琐碎和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泛化地存在于其中,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探寻和感悟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孕育着某种精神品格,能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领悟真善美,培养健康人格。在培养人的教育上,以关注内在的、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来促进其形成合理合法的行为的德育,才是体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个教育本质的德育。道德是个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德育是人自我完善发展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由发展,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人类最高价值。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的德行修养的选择权,尊重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尊重人对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自由选择权,真正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把为别人、为社会的教育变成是自己追求人格完善促进社会美满的教育,这才能充分实现德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学校德育生活化,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它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学生自我。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学生不同与成人、不同于英雄人物、不同于历史文化人物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把学生看着是独立的人、完整的人、社会的人,是成长于社会生活中的有生命价值、有独特人格的个体。它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这是目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热点透视》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2版

2、陈坤华、彭拥军主编,《现代教育学》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第1版

抗震救灾精神内涵范文2

会上,来自我省新闻界一线的10多位新闻工作者围绕学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畅谈学习心得,交流工作经验,抒发内心感受,作了生动感人的发言。

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安徽电视台的奚源在发言中讲述了自己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随我省首批援川卫生防疫队奔赴四川,深入抗震一线,克服各种困难,进行深入采访的体会。“正是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让我从没有打过退堂鼓,再险,也要上;再难,也要拼!正是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安徽日报吴晓征去年先后参加了两次重大灾害报道战役,一次是去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一次是汶川大地震。他认为,这两次公共灾害报道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媒体反应迅速及时。信息公开是重大灾害事件中最好的社会稳定剂。而记者是社会各界的纽带,她负有开启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申红就广播媒体如何在重大宣传报道中彰显优势,实现最大宣传效益谈了自己的体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广播媒体大有用武之地,广播媒体在宣传报道中,要快速反应,先声夺人;创新形式,丰富内涵;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提升广播媒体的影响力;人民日报驻皖记者站朱磊谈了自己在抗震一线中的感慨和感悟。用自己在灾区的所见所闻,告诉人们灾区的人民远比想象的要坚强,党报在特大灾害面前,挺起了舆论的脊梁。新安晚报记者周晔讲述了关于灾区重建家园新闻报道的体会,他认为都市报在报道灾区重建家园新闻时,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应该走入最底层,了解地震中的群众;应该发挥晚报的故事性、趣味性、贴近性优势,报道重建家园新闻;安徽商报副总编辑赵焰回顾了2008年安徽商报的宣传报道情况,他认为,安徽商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密围绕中心,主动服务大局,舆论引导有力,以自己的特色,提升报道质量;《中安在线》高城以抗雪救灾报道为例,谈了《中安在线》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局,肩负好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角色。《江淮时报》袁家权南方雪灾期间,深入灾区一线,及时把一线的真实场景、感人事迹传递给读者,用新闻传递真情和力量,他认为,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记者一定要牢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牢记新闻人的责任;《安徽法制报》的唐欢虽然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在南方雪灾中,根据报社的实际,深入一线采访,虽然是“第一次新闻战役”,但打了个漂亮仗。

奥运报道是2008年媒体宣传中的一件大事,《安徽青年报》高升提出了“提炼本土元素,提升奥运报道”的新视角,他认为,奥运报道,要热线变主线,瞄准奥运志愿者服务;要变换角度,提炼奥运的“安徽元素”。在抗雪救灾、抗震救灾、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都市报充分发挥了灵活性和亲民性特征,以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策划,对重大事件做了全面真实的展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安徽市场报》王宗媛列举了该报策划中的几个亮点,阐述了新闻策划的重要性;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要求新闻宣传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安徽工人报》梅名友结合该报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认为创新新闻宣传工作,机制创新是前提,内容创新是目的,形式创新是手段。《合肥晚报》宋功林,《工商导报》宋玉泰,合肥人民广播电台周泽清,合肥电台林建,《江淮晨报》刘刚,《安徽经济报》汪良和等也先后作了书面发言。

听取来自一线新闻工作者的精彩发言后,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叶文成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全省新闻宣传战线为维护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科学发展、奋力崛起和构建和谐安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重要讲话精神提出了五点具体意见。他要求,全省新闻宣传思想战线,一要深入学习实践,更好地用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社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新闻宣传工作;二要坚定政治立场,始终牢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三要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新闻宣传水平;四要改进作风文风,以实际行动践行“三贴近”原则;五要严格宣传纪律,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

抗震救灾精神内涵范文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xx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做好一年一度的我校教师暑期师德学习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根据瑞教师〔2010〕214号文件及浙教电传〔2010〕10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塘下镇鲍田中学2012年暑期师德培训工作方案》。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职员工

三、培训内容

今年我校暑期师德培训主题是“大爱至上”。爱生、爱校、爱事业,以博爱宽广的胸怀,以大爱至上的境界从事崇高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1、继续开展以“爱与责任”主题师德教育活动。今年“爱与责任”主题教育的重点是认真学习四川抗震救灾英雄教师的典型事迹。在四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以谭千秋、张米亚等英雄教师为代表的灾区广大教师为保护学生生命安全,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谱写了人民教师的英雄赞歌,揭示了人民教师爱与责任的崇高境界。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中国人,成为我们在抗震救灾、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强大精神力量。结合“爱与责任”师德教育活动,开展“教师职业精神”大讨论系列活动,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精神,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自觉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形象,做让学生爱戴、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另外,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争做新时代的新教育者。

2、继续学习掌握新课程改革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学习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身边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培训形式

1、专题报告会:参加听学区统一组织的网络视频直播报告会。

2、校本研修:组织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小组讨论会,深入学习有关精神。

3、撰写个人学习体会。

五、培训安排表

我校暑期师德培训的时间根据市局精神和塘下学区的安排,采取观看视频和集中组织学习讨论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努力提高师德培训效果。培训时间定于8月27日至8月31日(上午8:30--11:00,下午2:30--5:00),共计5天。具体日期安排如下:

日 期

午 别

内 容 安 排

负责人(主讲人)

8月27日

上午

孙裕东副书记主持,叶耀国局长作动员报告,王黎然同志作报告(视频)

郑荣钏

下午

8月28日

上午

戴益华、苏香妹同志作报告(视频)

郑荣钏

下午

8月29日

上午

暑期师德教育动员会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

郑荣钏

下午

分级段学习《教师忌语》

各级段长

8月30日

上午

学习四川地震灾区教师高尚师德事迹

余成武

下午

分级段自行组织学习、讨论

各级段长

8月31日

上午

在家自学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和教育教学技能书籍;撰写师德培训心得及总结

各教师

下午

六、培训要求

1、每位教师必须按时参加培训。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无故迟到、早退、缺席,如遇特殊情况,由校长室审批。

2、严格会议纪律,不讲与会议内容无关的话,不做与会议内容无关的事。

抗震救灾精神内涵范文4

一年前,我们“援爱”暑期社会实习小分队走进灾区,对家庭受灾同学的生活和心理进行深入调查,及时了解了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并以此为依据,组织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心理状况。以此掌握同学们的基本状况,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抗震救灾贡献我系的一份力量。同时也为学院救助受灾同学提供了部分依据和参考。

时隔一年,灾区重建的情况如何,灾区人们的生活情况如何,一直牵动着我们的心。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为了了解当地的灾后重建情况,尤其是近年来国家针对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走“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道路,为了对重建工作和发展做出可行性建议,为灾区的重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尽一份当代大学生该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我系积极筹划组建在校大学生赴德阳灾区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团,引导他们开展关于灾区重建及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调查,支持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此次暑期社会实习,由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主办,化学工程系承办的“援爱”暑期社会实习团队,将在四川省德阳地区进行深入调查记录,旨在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青年,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投身灾区重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全社会树立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很荣幸我能担任我系实习分队项目负责人,参与该实习项目的6位成员均通过我系团总支的严格选拔,此次实习活动,我主要负责前期策划、实习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工作以及后期图像总结资料的制作。

一、前期策划

我系党总支、团总支和实习分队成员通过多次会议,最终确定项目立项和实习主题,围绕此项目、主题,我将实习策划为“三步走”,即:前期准备、实施阶段、实习成果展示。以前期准备为基础,以实施阶段为核心,以成果展示为重点。

1、前期准备。分为实习动员会、联系实习地、实习成员培训、前期调查材料准备四项工作。

2、实施阶段。结合实际情况,在团总支的指导下,我将其分为假期前准备、假期中调查和假期返校总结。

3、实习成果展示。整理实习过程中搜集的所有文字、影像资料,形成社会实习调查报告初稿。并在化学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内部组织召开报告会、交流会、答辩会等。

各阶段中的具体工作均有具体成员进行负责。

二、实习中的统筹协调

1、积极同德阳市绵竹地区遵道镇团委和罗江县金山综合实验区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争取他们对我们此次暑期社会时间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

2、在“明确责任,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的思想指导下,我实习队一行走访了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的重灾区——绵竹市、罗江县,为期一周。分别走访了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罗江县金山镇综合实验区。

3、由于最近地震灾区余震频发,在指导老师考虑到全体队员的安全问题,最后,通过和全体队员的协商下,决定采取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对震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实习调查,队员回到自己所在地方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

4、2011年07月09日下午,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习也就告一段落,指导老师为我们开了一个短会后,我们就地解散。

三、实习成果展示

1、我在网易博客平台上制作了我系社会实习分队的博客,其主要是我系社会实习分队奔赴灾区进行实地走访的新闻资讯和团结广大网友进行讨论。其博客发挥了我们实习分队的主观能动性,广大网友通过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使之对我们的实习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博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及时、详细、真实的报道了我系此次社会实习的各项工作进程和工作成效。单日最高访问量突破一百。

抗震救灾精神内涵范文5

按照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安排要求,今天我们召开党政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通过组织学习、征求意见、寻找差距、准备提纲等环节,为今天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奠定了基础。下面,我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围绕自身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抗震救灾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剖析,请同志们认真提出批评意见。

今年以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各个方面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继续以“提升竞争力、争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战略目标和“3363”发展思路统领全局,克难求进、负重前行,保持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平稳运行态势,也保持了全区大局的基本稳定格局,呈现出“干部队伍团结务实、稳定责任落实、经济发展更加扎实、城乡建设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狠抓落实”的基本特点。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大:一是面对国际经济走低,国内经济复杂化的新情况,我们思想观念更新不够、开拓创新不足,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和推动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大。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企业经济运行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规模工业增幅持续走低,工业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也在不断上升。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镇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安全生产隐患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区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和谐发展。因此,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正确把握机遇,坚定信心决心,抓发展、抓稳定、抓民生,积极应对危机,及早谋划明年,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应主动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当前,在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还存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改革开放和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党性党风党纪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等等。我们只有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坚持实事求是,从党性修养、能力素质、作风纪律等各方面认真对照检查,深入解剖分析,才能把问题找准查实、把症结理清弄透。联系我自身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抗震救灾、廉洁自律及煤焦领域反腐斗争等方面的情况,我感到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

一是在理论学习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有新了解,不断深入,但对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还缺乏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特别是在结合*实际、推动科学发展,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等方面的学习研究不够,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措施还不到位,还需要增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工作,以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实际成效推动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以增强理论的指导性、工作的预见性。

二是在思想认识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逐步确定,不断完善,但在工作实践中还不够全面、不够具体,还存在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的问题,还存在片面抓经济、抓项目、抓工程,追求经济指标和看得见的政绩,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党的建设、社会建设的问题。在处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态度上,往往侧重于当前效应,而忽视长远影响;短期能见效的抓得紧,关乎长远打基础的工作抓得松;硬指标抓得紧,软任务看得轻,还存在“一手硬、一手松”的问题。特别是在上海挂职学习三个月后感受更深。因此,今年8月份上海学习回来后,下决心在全区实施“凝聚力工程”建设,抓打基础谋长远,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民心工程。

三是在关注民生上,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步确立,不断强化,但在实践中体现得还不够充分、不够到位,还存在讲客观、讲困难、讲条件多,落实待遇、改善条件、解决困难力度不够等问题。关注民生、化解矛盾、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但一时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探索不够、研究不够。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还存在考虑上级要求、领导态度多,倾听基层意见、群众呼声不够的问题。在为民办实事的工程和重点工作安排上,还存在偏重看得见的、见效快的工程项目,而削弱了保障性的、隐性的民生工程等问题。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既要保发展、保稳定,更要保民生。

四是在党风廉政建设、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中,能够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廉洁自律,严格执行煤焦领域反腐斗争的各项要求及“五不准”规定。但在执行标准上,还存在适之较宽、严格要求不够、抓煤焦领域反腐败领导力度不够等问题。受社会上讲排场、比阔气的攀比心理影响,艰苦朴素过紧日子的思想有所淡漠,甘于清贫、同群众共患难的思想基础还不够牢固;在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的考验时,“好人主义”思想有所滋生,怕伤害同志、怕得罪人;在煤焦领域反腐败斗争中,注重自身不犯错误,工作一般要求,而抓专项斗争的主动性、力度不够;在抗震救灾中,能够主动参与,带头捐款,发挥应有作用,但与震区干部比还有很大差距。

分析存在上述问题的深层次思想根源,我感到:一是科学发展观树立的还不够牢固;二是驾驭科学发展的实践锻炼还不够到位;三是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根本方法运用得还不够充分;四是党性修养、党性锻炼还有所欠缺。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做表率。我作为区级领导班子的班长,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整改、完善提高,带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表率;做政治坚定、善谋全局的表率;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率;做艰苦奋斗、勤政廉洁的表率。要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精神、扎实的作风,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既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又面临中央扩大内需要政策的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解放思想、与进俱进、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全力完成好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及早谋划明年的盘子,特别是要以项目建设来应对危机,扩大内需,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抗震救灾精神内涵范文6

上个世纪60年代,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在全国家喻户晓,成为大多数人记忆里无法抹去的符号。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升华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前不久,一项针对年轻网民的调查显示,有54.64%的人表示“如果没有人提醒,不会记得雷锋纪念日”,24%的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这项调查的权威性虽有待验证,但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80后、90后对“雷锋”的形象已日渐模糊,还有部分年轻人认为在雷锋纪念日拿着扫帚去扫大街、到养老院看看老人“很傻很天真”。而不时出现的“七旬老人摔倒街头无人搀扶”,“孕妇乘公交因无人让座突然昏厥”等“新闻”,更是让有识之士唏嘘不已。

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岁月冲刷之后,雷锋,这位曾经感动过几代人的战士,真的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尽管在学雷锋潮流中,有图形式、凑热闹、简单模仿者,有无奈服从、敷衍塞责、勉强完成任务者,有好大喜功、作秀者,有不屑一顾的排斥者,但50年来,雷锋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却一直在激励着我们的民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无论是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还是在抗震救灾中捐款捐物;无论是做一名志愿者义务帮助孤寡老人,还是照料残疾儿童;无论是公交车上给人让座,还是热心帮助陌生人;无论是在街头的一次义务献血,还是转载网上一条求助信息,亦或是将盲道上的一块砖头搬开……不经意间,你我就已经成了“活雷锋”,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雷锋精神、传承雷锋美德,将学雷锋蝶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举手之劳……

美国《时代周刊》曾如此称赞:“雷锋品牌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啊,几十年来,无论对雷锋精神和雷锋本人有多少质疑的声音,雷锋精神一直没有随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也没因世事的变迁而消失,反而在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了新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温暖着你我,感动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