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1
关键词:GDP;消费;投资;出0;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006-05
一、国内生产总值概况及数据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有三种计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其中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这三部分就是俗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9月,中国的GDP总额为2178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 676亿元,同比上升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 057亿元,同比上升33.4%;对外贸易累计出口8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在国际上,中国2008年GDP总额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以3315美元居世界第106位。
(一)第一驾马车:消费
2009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89676亿元,占同期GDP的41.17%。我们先看看有关消费的经济指标: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8年1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几个月处于低迷状态,受中外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从2008年年中缓慢上升,到年末。也就是中国的农历春节,传统的消费习惯带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一个阶段性的,但随着春节的结束逐步下降。2009年初,国家推出了宏观调控政策,如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方案等,所以与2008年相比,总体情况有所缓和,经济回暖、收入上升等因素甚至使2009年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春节期间还要高。整个消费市场出现了走出疲软、缓慢上升的良好势头。
2.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即CPI fConsumer Price Indexl,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8年4月至2009年2月期间,CPI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自2009年3月起,CPI显示LH较缓慢的上升势头。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货币供应量加大,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2 569亿元,同比多投放965亿元,新增货币供应量(M2)逐月呈上升态势。(2)信贷投放量加大。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仅9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 167亿元。上述两因素。通过乘数的作用会导致物价呈现出抬头的趋势。
3.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即PPI(PreducerPrice Index)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社会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虽然CPI与PPI不具备直接的可比性,直接相减缺乏理论上的根据,但CPI大致反应了居民消费品的价格变动趋势,而PPI反映了工业品的价格变动趋势,以工业品为原料的居民消费品的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图l中是不难看出的。这初步证实了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的情况下,物价也呈上升趋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前已经埋下了物价上涨的种子。
4.消费现状的原因分析。(1)中国百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与西方不同。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等,从这里面不难看到传统中国人的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通常,即使最穷苦的家庭,有了收入也不敢一分不剩地花掉,老一辈的人即使在去世前也想着该给儿女留下些什么。这就奠定了中国人在危机来临时应对的基础,即使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初,也看不到有人流离失所。(2)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制约了消费的增长。城市化步伐在加快,但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同步健全,供房的压力、子女上学的压力、赡养老人的压力,这些都迫使人们不敢花钱。例如,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即使不算择校费,九年也只能是到了初中毕业,高中及大学的花销对家长来说不可小觑;养老问题目前是个大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再加上现在的医疗保障不足的情况,作为家中支柱的中年人就更不敢花钱了,所以几乎家家都有储蓄。但是应该指出,储蓄的增加制约了消费,导致了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喊的“拉动内需”拉而不动。而同时期美国的消费是要占到GDP的70%左右甚至更高。(3)中国的消费呈畸形化趋势。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不管哪个国家,普通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些,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些,但不管哪个国家,消费均主要由普通人拉动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贫富两极分化太严重的话,这个国家的消费则很难拉动。例如,在金融危机中,全世界奢侈品狂跌14%,仅今年第一季度奢侈品平均跌幅就达到了10%。但作为中国较富裕省份的广东省,仅丽白广场一处奢侈品消费便狂涨了20%,价值十几万、几十万的名表的销售涨90%以上。畸形的社会消费结构,只使部分富人受益,绝大多数人需求的下降导致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下降。
5.消费小结。通过对上述与消费相关的指标的分析,我们初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出现缓慢回暖,温和的通货膨胀或已开始出现,居民收入水平上涨有限,百姓依然在捂着口袋消费,因此消费对GDP的推动作用短期内是有限的。
(二)第二驾马车:投资
本文所指的投资主要指固定资产投资。截至2009年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155057亿元,同比增长了33.4%。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其中有133177亿元是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众所周知,城镇才是国家信贷投向的重点区域,下面我们的分析,也同样以城镇投资为出发点。
从图2可以看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额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财政支出与银行信贷投放量也呈上涨趋势。其中在2008年8月到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额与新增贷款情况拟合较好;而2009年4-9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与信贷投放的变动趋势到了几近完美的程度。
1.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GDP的拉动作用。从图2中可
以看到,整个2008年财政支出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呈同一变动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救市初期,财政支出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是占相当的比重的。就数据而言,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87亿元,同比增长5-3%。同时期全国财政支出45202.78亿元,同比增长24.1%。在不考虑政府转移支付的条件下,财政支出占同时期GDP的20.76%强,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3.94%强,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2009年,中央财政多次出现赤字情况,但是比较值得注意的是,1月、9月财政出现赤字的时候正是图2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幅度较大的时候,也就是说,中央为了拉动GDP的增长,已经不计预算盈亏了。
2.银行信贷对GDP的拉动作用。在此轮金融危机中,中央虽然提出了四万亿人民币的救市措施,但政府真正掏出的资金不足一万亿,余下的部分要由地方政府、银行信贷和民间资本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投入到经济当中去。2009年1-9月,信贷投放量共计8.67万亿左右,占同时期GDP的39.88%。但银行信贷资金在投放方向上,也出现不少问题,例如,相当多数资金投向了地铁、马路等“拉链工程”。成了“一锤子买卖”,另有部分资金仍然涌向外贸等产能难以消化的行业,甚至2009年房地产业中迅速崛起的不少“地王”,身后都有着银行信贷的影子……产能过剩、难以可持续发展等行业占据了太多的银行信贷资金,短时间内对GDP的拉动作用较强,但长久以来难以形成GDP的可持续性动力。
3.民间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09年,民间资本的投资到底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投入了制造业,这个不得而知。也没有现成的数据可查。但可以做一个粗略的估算,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掉各级政府的支出总额,再扣除银行信贷的投放,其形状大致如图3所示:
应该承认,该图形较粗略。只能大致反映民间资本投资情况,2009年第一季度之前,民间资本投资是负值,民众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2009年初国家的四万亿投资等救市方案出台后,居民和企业的信心得以增强、投资开始增加。就绝对量来说,图3民间资本投资数额最高的是8月份,投资额为8751.88亿元,与同时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93亿元相比,仅占49,75%,比率偏低。民间资本投资的低迷导致了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窘境。2007年以来,国家曾七次提高利率,五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遏制流动性过剩,但却忽视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制造业借贷困难加剧的问题,民间资本在缺乏好的投资对象的情况下纷纷撤离,造成了制造业生存压力的加大。
4.宏观经济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这个效应用来分析今天中国的经济现状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按照上面的分析,金融危机中,政府为了维持GDP的高增长,通过财政或信贷等方式投资于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虽然GDP增长了,但是在增长过程中,财政支出和信贷支出通过隐性的利率增长“挤出”了相当多的民间资本,而民间资本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5.投资小结。扣除财政支持和信贷投放因素,第二驾马车本身对GDP的拉动作用有限,尽管实现保8%的增长率困难不大,但依赖信贷支持和财政支出带动投资增长的模式显然是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动力应该来自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和民间对制造行业的资本输入,这些都是目前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现状所欠缺的。
(三)第三驾马车:出口
1.现状。在CDP的核算中,我们用的是净出口,也就是出口减进口的数额。今年的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累计出口8466.5亿美元,同比下降21.3%;进口7111.7亿美元,同比下降20.4%;累计贸易顺差1354.8亿美元,同比减少26%。2009年1-7月出口降幅平均达到了创纪录的20%。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自2008年年中有所下降,在2009年初降到最低,之后又缓慢回升,净出口即贸易顺差的数额在进出口的绝对数额相对较低的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达到峰值,之后缓步下降,直到今天仍没有恢复。而同时期2009年19月累计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也仅为26.55%,在以往经济比较正常的年份,这个数据要占到30%甚至更高。就现状来说,2008-2009年,几万家经营纺织、服装和玩具的出口型企业倒闭,这里包括中国最大的玩具加工厂、位列全球第三的广东省东莞市合俊玩具厂,从这个角度上说,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原因分析。(1)金融危机中,外国居民购买力的下降带来中国出口的下滑甚至出口企业的倒闭,同时危机也培养了欧美人民的储蓄意识,这种意识可能会引起中国未来的出口进一步减少。例如,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数据,其居民储蓄牢已经由过去的0上升为7%了。(2)西方国家有意识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也带来中国出口的下滑例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2009年11月7日在天津举行的、“2009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上说,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今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案7起),涉案总额达102亿美元。“特别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磨擦在增加”。由此看来,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阻碍我国H;口增长的源头之一。(3)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正在降低。因为人民币升值、劳动者收入提高、劳动法要求的各种保障也在提高等原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降低。据报道,阿迪达斯公司高层表示,鉴于中国工资水平提高,为降低生产成本,准备将部分产品的生产及采购从中国转移出去。耐克、彪马等国际鞋业巨头也准备效仿阿迪达斯,而美世咨询一项凋查指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高于印度的,该公司的报告中提到,在所调查的中国42种职位中,95%的基本工资成本要高于印度,经理层和专业人员的收入甚至为印度同等职位的两倍以上。
3.出口小结。随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丧失,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果越来越差,而且这种状况,因为国外储蓄意识的提高、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有可能是不可逆的甚至是永久的。
(四)三驾马车小结
表1是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年份对GDP的贡献情况。2005年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变化不大,资本形成呈上升趋势,而出口在稳定了三年(2005--2007年)后的2008年、2009年出现了较大滑坡。与2007年对比,消费的增长显然尚有较大空间;资本形成能否持续以高比率增长难度较大。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才能让GDP以更加健康和持续地维持以往的高增长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与建议
(一)消费
众所周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占
GDP70%左右甚至更高。而中国的消费仅占40%左右,如何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这是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增长的关键。总理也曾提出,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内生的动力和活力不足”,而这个“动力和活力”显然来自于消费。而消费之中,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举例来说,在2009年前三季度的89676亿元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及县以下的消费额仅占31.96%,但这部分人口却占了中国13亿人口的60%以上,如何挖掘这部分人的消费潜力,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1.推动城市化建设,促进农民和农村消费观念的转变。城市化的发展至少有以下优点:其一,消化存量房源,带动新一轮的房地产投资热潮,拉动GDP的进一步提高;其二,促进消费,托动经济健康发展。农民不是不愿消费,而是不敢消费。因为农民还有以下几大问题没能解决:(1)养老问题。相当多的农民仍然具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依靠子女生活在农村仍占主流。如果能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维,先将部分农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障中去,再逐一扩展,农村和农民的消费是可以提高的。(2)医疗。尽管部分农村已经在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但其力度显然尚不能足以让农民不增加储蓄或不储蓄。如果能将医疗进一步改革,扩大医保覆盖范围,也可以带动消费的增加,(3)自耕地和宅基地的资本化问题。自耕地和宅基地的资本化将决定农民是否愿意离开土地而进入城市,能否给予农民清晰的产权,将决定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推进力度。(4)变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为所在城市的市民,中国有九亿的农民,其中外出打lT的农民和家属共计4亿左右,这部分人相当多数已经熟悉和习惯了城市生活,建议率先从他们做起,将他们变为市民,以带动消费的增加。
2.扩大城市中产阶级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美国中产阶级的比重占人口的80%左右,新加坡更是达到了90%,而中国尚不足1、5。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曾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人口的比重。因为他们才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军。
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居民收入的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的劳动报酬收入仅占GDP的40%左右,比世界平均数低15%,因此分配制度改革也势在必行。来京参加“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英国经济学大师理查德・波茨曾提到,中国现在变得越来越富裕,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上去了,将比其他经济政策更有助于促进经济平衡。所以,他也建议中国人的工资水平应该提高。
4.加大医疗、养老的投入比重,培养能够提高消费率的消费环境。我们要培养的消费环境,除了消费,ON、消费意识外,各种抑制消费的隐性因素也应消除,如城市中养老、医疗等报销比率的提高,房价的下调等等。
(二)投资
1.在就业形势较严峻的今天,自主创新是维持竞争力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核心要素。在2009年的经济救市方案中,产业结构创新在4万亿的救市方案中占比较少,仅占4%。大量资金投向公路、机场等可以大规模地吸收劳动力,刺激消费的行业。但是可能会忽视这样一点:这些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吗?它能否带来失业人口的稳定、持续减少呢,它能否使消费的增加也是可持续性的呢?除此以外,中国每年大约有630万大学生毕业。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隐忧,而这些大学生有多少能去建地铁、修马路呢?因此建议放手支持民间资本,鼓励和刺激新兴产业出现,鼓励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结构,吸收更多的有技术、有文化的人员就业。自主创新才是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
2.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降低,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应提升人力资本优势和创新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低成本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必须要转型,我们需要提升的是人力资本而不是劳动力的数量。那怎么提升人力资本呢?建议改革目前代加工业的现状,延伸产业链,除代加工外,延伸到设计、物流、仓储、广告、市场、销售、推广等等方面,成为整个链条中的99%甚至100%,将各个环节升级换代,人力资本和创新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3.国家政策支持和信贷投向应向民营制造业倾斜,创造健康投资环境。民营资本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也是经济中内生的力量所在,更能引领未来社会的产业升级与产业创新,建议国家通过投资补贴、银行信贷等方式重点支持民营制造业的发展,以使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增长。
(三)出口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稳步进行,经济增长速度也正朝着预期方向行进。但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起伏不定,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受其影响也出现相应变化。
一、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目前,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总体上看,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2013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进行改革,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包括20国集团在内的多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从区域宏观经济来看,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融体系崩溃和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欧债危机使整个欧洲将陷入停滞,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将明显下降,并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的复苏。虽然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虽然立场存在明显差异,但最终均达成有效的短期救助方案;而从中长期看,随着欧元区在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制度调整,债务危机将会逐步得以解决。美国经济不景气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另外,今年以来由于经受自然灾害的日本经济处于恢复期,需要大量进口,使我国对日本的出口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形势好转,进口将有所下降。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
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
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
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三、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
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
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 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综上所述,当前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之下,世界经济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当前依然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只要我们采取正确宏观调控手段,运用合适的金融调控政策,就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大丰市供电公司党群工作部)
参考文献
[1]高艳秋.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调控分析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5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财政政策 效果
如今,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考验和问题,这其中既包括特大地震、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也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灾害。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众多不利因素,但在宏观调控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艰难地挺了过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政策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并进行调整。
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体现
要了解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有必要对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所谓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所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就业的整体水平,减轻不利因素带来的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通过对财政政策的定义可知,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必须对其基本构成有所了解。构成财政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收入和支出,其中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种收入方式,支出则主要包括转移支出和政府的购买两种支出方式。
其中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家采取稳定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与政府购买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转移支出主要是政府施行社会贫困救济,福利的一种支出方式。
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
通常财政政策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紧缩性财政政策,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出现过热现状,通货膨胀呈现上升趋势时,则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伴随着政府减少支出,或是增加税收的措施。而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明显增加的趋势出现时,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则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政府的行为不同,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会采取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措施。总之,无论是在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在其中进行的宏观调控最终是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波动,并减少对国家经济的损失。
三、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采取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得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做出有利调整,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消除货币政策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实施对刺激社会需求带来积极影响,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所以说,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效果
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就业情况,物价情况,经济增长以及收支平衡四个方面。首先,我国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依然不是很乐观。自08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逐月回落的趋势,政府在防止大面积的通货膨胀方面做出的很大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如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旧在高位运行着,仍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部门出口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导致市场格局发生转变,企业利润下降,因此这种经济回落状态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很不乐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相继关门,生存压力增大,因此造成就业难的现象。最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收支格局必然出现多级分化的现象。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回落。
综上我国经济形势下,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取得的效果有所不同。就拿我国经济萧条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来比较,财政政策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对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会保持和促进经济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可以有效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对保持社会的安定带来积极影响。
五、就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的建议和措施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理论策略,为保持经济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对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增加劳动人员的工资,提高工资收入,只要人们手中有钱不仅能缓解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还能促进人们的消费,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增加对低收入人群和地区的财政帮助,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
第三,增加对基础建设等的投资,包括对铁路等的投入要增大,这是拉动内需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四,对农业来说,加大补贴,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最为广泛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
最后,调高个体税收起点,尽可能降低利息税,施行大规模的减税措施。
通过以上的所有措施,我国经济会在最短时间实现健康稳定地增长。
六、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还是很有帮助的,认清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尽可能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尽量减少波动带来的损失,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恕勇.财政政策究竟在宏观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J].经济视角:下,2013(9)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4
关键词:信心指数;宏观经济;先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3-50-05
目前,信心指数已经被各国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先行指标[1]。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密西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为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周期的影响,首次编制了消费者信心指数,之后,有关部门又相继编制了企业家、投资者、经济学家等信心指数[2]。编制信心指数的目的在于,综合反映并量化不同市场参与群体对宏观经济形势评价以及对经济前景的主观感受[3]。我国的信心指数主要使用消费者信心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和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三类,这些指标均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定时[4]。研究探讨信心指数对宏观经济形势反应与预测的能力,在学术界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本文使用相关背景数据,利用多元时间序列中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消费者、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三类信心指数对GDP指数反应与预测的能力,根据实证结果形成结论性意见,为预判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决策参考。
一、数据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与现实描述
本文选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定期的信心指数数据,各变量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等法定单位。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同时,考察信心与GDP的关系。
1.信心指数数据。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信心指数,主要是消费者信心指数(COCI)、企业家信心指数(ENCI)和经济学家信心指数(ECCI),消费者信心指数为每月,后两项指标为每季度。本文将选择2004—2012年第三季度该机构对外的数据。从指数编制来看,消费者信心指数和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分别由即期指数和预期指数加权而得,而企业家信心指数包含了各行业负责人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和信心。
2.GDP及其他变量。
宏观经济数据选取2004—2012年第三季度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宏观月度数据,GDP取每季度的同比增长速度。
考虑到模型结果的稳健性,在模型中引入上述变量之外的解释变量。基于C-D生产函数的理论,选择引入资本投入增长指数(K)和劳动力投入增长指数(L)。由于资本形成的月度数据处理起来较为复杂,考虑将新增固定资产增速作为前者的替代指标;而后者则直接使用各季度城镇从业人员数的同比增长数据,此两项数据均来源于中经网宏观月度数据库。
3.信心与GDP的关系描述。
二、实证分析
将依次把消费者信心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和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引入到向量自回归模型中,整个计算过程在M.Kr[a][:]tzig等人编写的多元时间序列软件JMulTi中完成。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在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拟合数据之前,需要验证模型中数据的平稳性,以避免出现伪回归问题。这里对各指标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位根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水平为1%的检验水平下,各指标均未能通过单位根检验,说明模型的备选变量均不是平稳的。对选取指标进行差分后再次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可以验证,所有指标在1%的检验水平下均高度显著通过检验,故可以认为他们是1阶单整序列(即I(1))。
(二)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1.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
拟建立三个模型,分别对应消费者、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三类人群的信心指数,考察三类信心指数对GDP的反应。建模时均使用误差修正模型(VECM)。
2.考察信心指数对GDP的预测能力。
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可以进一步考察三类信心指数在已拟合模型基础上对GDP指数的预测能力。
从预测方差分解图可以看出,从第1阶到第10阶,三类信心指数对未来GDP指数的预测方差解释比例在逐渐增加。其中,对GDP指数变动解释程度最大的还是经济学家信心指数:该指标对GDP指数的向前9步左右的预测的方差解释比例基本达到平稳,解释了约44%的变动信息;而其他两个信心指数仅解释了其中的9%。这也再一次说明了,在三类信心指数中,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对GDP指数的预测能力最强。这体现了经济学家相对其他群体,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此外,可以发现,劳动力投入在对GDP指数的预测过程中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三个模型显示该指标的预测方差贡献为0。这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的投入,而不是劳动力的投入。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上文利用VECM考察了三类信心指标对GDP的预测能力,为了进一步从统计上掌握这三类信心指数与GDP的关系,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该检验结果列于表4。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在置信度1%的水平下,消费者信心不是GDP指数变动的Granger原因,即该指标的波动并不会导致GDP的变化,而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信心则对未来的GDP有着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形势也并不会直接明显影响消费者、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群体对经济作出的主观判断。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我国2004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消费者、企业家、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和同期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误差修正模型(VECM),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和预测方差分解,以及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三类信心指标对GDP指数的反应与预测能力,得出以下结论:
(一)信心指数与GDP指数之间均存在较为稳定的关系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信心指数,反映了不同市场群体对宏观经济形势所持的信心,三类信心指数具有可靠性、代表性,能够在较长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出我国经济的即期与未来发展趋势状况。不同信心指数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最能反映实际经济状况的是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其次是企业家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与GDP的关系并不显著。
(二)信心指数对宏观经济反应与预测的能力存在差别
对现实描述时发现,企业家信心指数和经济学家信心指数表现出了提前GDP指数约1期左右的趋势变动;作实证分析后发现建模结果与现实差别不大,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对GDP指数有明显的反应与预测能力,尤其是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能力更加突出,而消费者信心指数对经济的敏感性不高。
(三)信心指数与宏观经济政策
信心指数是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先行指标,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6]。现实中,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这类地位相对优越、资源相对集中的市场群体,是影响国家政策制定和出台的重要力量。建议通过财税、投资等方面的政策调整,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以增加各类市场群体的信心,达到熨平经济波动,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目标,引导宏观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此外,笔者认为,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企业家信心指数与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同样是GDP指数变动的Granger原因,但在预测能力上前者并不比后者明显,也许是因为该指标中包含了多个行业的信心指标,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承担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因而可以研究各行业的信心指数对GDP指数的预测能力,做出更真实的实证结论。二是模型拟合结果(表3)显示本文中选取的劳动力指标并不具备很强的内生性,其他的滞后指标对劳动投入的影响均不显著,为此,一方面可以将该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引入,一方面可以基于内生增长理论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本指标做深层次的分析。
参考文献:
[1]Matsusaka,J.G.and Sbordone,A.M.Consumer confidence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 Economic Inquiry, 1995(33):296-318.
[2]Mourougane A. and Roma M. Can Confidence Indicators be Useful to Predict Short Term Real GDP Growth?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03:519-522.
[3]陈彦斌, 唐诗磊. 信心、动物精神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 金融研究, 2009(9):89-109.
[4]张 华. 经济先行指数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J]. 经济问题,2012(11):9-12.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5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营运资本管理;中小企业;影响机理
一、 引言
营运资本是企业日常周转经营的流动资金,是企业短期财务决策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者应当考虑企业的微观状况,据此作出合理的营运资本管理决策。因此,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会受到其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这也是大量的营运资本管理研究所考虑的重点。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因素也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对于单个的企业而言,它只能顺应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并做出适当的调整,而不能反过来左右宏观经济状况。因此,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就十分有必要。但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该方面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了。
在如今的后危机时代,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宏观风险。我国尚处在逐步的改革过程之中,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变动较为频繁,因此我国的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更是需要了解宏观经济因素对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特别地,相对于而言中小企业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地位等方面较为低下,对外部冲击的缓冲能力弱,因而对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会更加敏感。所以,本文将针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机理。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管理者提供一些支持。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而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则开始较晚。
Marc Deloof(2003)对比利时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与经营毛利负相关。Eljelly(2004)则用沙特的公司样本研究了现金周期、流动比率对企业盈利的影响,结果发现前者的影响更大。F. Samiloglu 和K. Demirgunes(2008)的研究考虑了行业因素,发现了行业与现金周期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交互影响作用。在模型方面,M.A. zariyawati(2009)使用了pooled OLS 和固定效应模型,结果仍然发现现金周期与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显著负相关。Azhagaiah Ramachandran,Muralidharan Janakiraman(2009)、Melita Stephanou Charitou,Cyprus Maria Elfani etc.(2010)分别以印度和塞浦路斯的样本进行了研究,也发现营运资本的管理效率与盈利能力正相关,只是二者采用了不同的指标衡量盈利能力。
在我国的研究人员中,毛付根(1995)指出:应从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之间的关系着手,从总体上制定合理的营运资本政策。王竹泉、马广林(2005)认为营运资本的管理目标是追求周转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陈国欣、张梅玉(2009)采用了3个行业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营运资本政策在行业间有显著差异。白净、王冬梅(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扣除行业均值之后营运资本周转期与企业绩效之间依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孔宁宁、张新民、吕娟(2009)采用平衡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
以上国内外的这些研究,以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样本从不同的侧面得出高度一致的结论:企业的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越高,绩效越好。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立足于微观的企业特征,有少数研究者考虑了行业的差异,而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的则十分罕见。这些为数甚少的研究包括Rakesh Duggal, Michael C. Budden(2012)对非金融类标普500家公司的研究,他发现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采取的营运资本政策会偏向于保守。江龙、刘笑松(2011)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司在经济衰退时期有更高的现金积累倾向,导致营业资本政策保守化。以上二者的研究均为一般的相关性研究,并未进一步深入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影响的微观传导机理。据此,本文将针对一家中小企业进行案例分析,重点研究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影响,并深入分析这一影响在微观层面如何传导,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三、 霞客环保的案例分析
本文案例分析的对象为一家普通的中小板上市公司: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霞客环保),其主要产品包括有色聚酯纤维、半消光切片、色纺纱线等。
杜邦模型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解为三个比率的乘积: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润率和权益乘数。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问题是:宏观经济因素是否会影响企业的资产周转效率、利润率和财务杠杆,从而最终影响净资产的收益状况呢?本文将使用2004年~2011年间霞客环保的财务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1. GDP对营运资本周转效率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体上反映了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GDP增速是整个市场繁荣程度的表征。在经济繁荣期企业会面临扩大的市场,从而其营业收入会得到增长;相反,在经济低迷期企业会面临收缩的市场。图1基本证实了这一点:除了2008年以外,霞客环保营业收入的变动趋势与实际GDP增速保持一致。2008年为何会出现一个奇异点呢?原因是2008年6月霞客环保合并了滁州安兴环保彩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滁州安兴),这使得2008年的营业收入和2007年不具有可比性。滁州安兴纳入合并报表后,对合并报表2008年营业收入的影响额约为2.22亿元。将该部分营业收入剔除修正后的情况如图2,该图显示了霞客环保的营业收入受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十分显著。
企业的营业收入如此明显地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如果理性的企业管理者能及时地对营运资本各项目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影响,那么营运资本的周转效率将保持基本的稳定。比如,如果管理者能及时地调整存货、应收账款的存量,使两者与营业收入的变动保持一致,那么该企业的营运资本周转期将是基本不变的。图3没有显示出霞客环保管理者的及时调整行为,却似乎显示出管理者的超前调整行为:管理者能准确地预期下一年的经济形势,并超前做出决策。当管理者预测到下一年宏观形势向好时则扩大生产和放宽对外的信用政策,使得存货和应收账款存量超前一年增加,并且这一增加的幅度超过当年的营业收入增加幅度,这将最终导致营运资本周转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超前一年变长;当预期下一年形势恶化时,则相反地操作,使得营运资本周转期超前一年变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图3显示出霞客环保的管理者至少在2004年~2010年期间的7年中每次都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霞客环保的管理者真有如此神通吗?这需要考察霞客环保的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变化情况是否真的超前1年。由于霞客环保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基本在10天~25天之间,对营运资本周转期的影响较小,营运资本周转期曲线的形状基本上由存货周转期决定,因此此处重点考察存货的变化情况。图4将霞客环保的存货增长率曲线右移了一年,如果管理者真的具有准确预测宏观经济形势的能力,那么右移后的存货增长率曲线形状应该与GDP曲线基本一致,但图4否定了这一假设,两曲线的关系显得杂乱无章。其实,按常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者更可能的是滞后于宏观经济做出反应。图5将存货增长率曲线左移了两年,结果发现其与GDP曲线变动一致。按图4、图5的数据可以推测,霞客环保管理者的营运资本决策不是超前一年,而是滞后宏观经济1年~2年。营运资本周转期曲线显示出的超前现象,实际上是存货曲线的特殊形状引起的假象。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宏观经济状况(GDP)一方面从外部影响企业的市场,从而影响企业的营业收入规模;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影响企业管理者,从内部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等,只不过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通常是滞后于宏观经济状况。GDP对企业收入和存货等营运资本项目的综合影响就表现为对企业营运资本周转期的影响。按照杜邦分析法的逻辑,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受到销售净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对企业营运资本周转期的影响会传导到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上,图6显示了宏观经济影响传导的结果。很明显,总资产收益率与营运资本周转期反方向变动,二者显著负相关,仅仅是在2008年出现了奇异点。出现奇异点是因为总资产收益率除了受到资产周转效率的影响外,还受到销售收入产生利润的能力的影响。如表1,在2008年营运资本周转期明显下降,但是总资产收益率却没有因此上升,这是因为2008年霞客环保的营业利润率迅速下滑,其对总资产收益率的负向影响超过了营运资本周转期的正向影响。2008年霞客环保的营业利润率为何如此猛烈地下滑呢?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取决于它的毛利率,而毛利率一方面取决于企业产品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成本的控制。由图7可以看到,霞客环保的营业利润率与世界原油价格呈现十分明显的逆向变动关系,这是因为霞客环保的原材料与原油密切相关。由于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的迅速攀升导致了营业成本的超常增加,所以公司的营业利润率迅速下降。由此可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一个企业除了受到本国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外,还很可能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由以上对霞客环保的分析可知,宏观经济因素可以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周转期以及营业利润率,进而传导到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 M2/GDP对企业营运资本政策等的影响。营运资本管理涉及三大问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营运资本管理绩效和营运资本政策。前述的分析发现,宏观经济因素会通过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来影响绩效。那么,宏观经济因素会不会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呢?
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类型可以通过净营运资本需求量((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总额)来区别:净营运资本量较大是保守型政策,量较小是激进型政策,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中庸型政策。企业采取何种政策类型是权衡收益和风险的结果:激进型政策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长期资产,以图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同时会面临流动性不足而带来的偿债风险;保守型政策的效果则相反。
如果国家发行了更多的货币,那么该国的企业将更容易通过债务融资,企业的偿债压力会较小,这时容易鼓励企业采用更激进的财务决策:减少净营运资本、提高资产负债率。一国的货币发行量可以用广义货币除以国内生产总值(M2/GDP)来衡量,它体现相对于整体经济规模而言,一国货币发行规模的大小。因此,如果企业对货币政策是敏感的,那么,当M2/GDP增加时企业的净营运资本会减少、资产负债率会增加;反之,净营运资本会增加、资产负债率会降低。另一方面,从货币供需决定的资金成本角度来看,当货币供给相对于货币需求增加时,融资成本会降低,因此企业负债的综合利率(财务费用/负债总额)会降低;反之,综合利率会升高。
图8显示,M2/GDP与净营运资本需求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很显著。该图说明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显著地受到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影响: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企业会持有更少的净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趋向于激进;在货币政策收紧时期,企业则需要持有更多的净营运资本来降低财务风险,从而导致营运资本政策保守化。
同样的道理,货币政策的变化应该会影响到企业总体的负债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杠杆。图9是霞客环保的资产负债率与M2/GDP曲线的对比,但该图并没有显示出两者之间明显的相关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有两类非日常经营活动会影响资产负债率:投资者新投入或撤出资本、企业合并。这些偶然的活动会使得资产负债率不具有稳定性,前后年度的可比性较差。在2004年~2011年期间,霞客环保发生这两类活动且对资产负债率造成显著影响的事项包括2008年合并滁州安兴、2009年增发股票。前一事项使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子公司加入了合并范围,以至于2008年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大幅抬高;后一事项则是增加了所有者权益,使得2009年资产负债率突然降低。将这两个事项造成的影响剔除后的结果如图10所示,该图证实了企业的总体负债水平也受宏观货币政策的显著影响。
如前文所述,货币政策还会影响企业的综合利率,正如图11所示。综合利率与M2/GDP负相关关系十分明显:货币供给增加时综合利率下降,供给减少时综合利率上升,霞客环保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很明显。
综合本小节的分析可知,宏观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政策、负债的综合利率以及财务杠杆,最终能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
四、 结论
综合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宏观货币政策这些宏观因素对霞客环保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管理政策等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这些影响通过企业财务层面的微观传导后最终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具体地:第一,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本文以GDP增速度量)影响了公司的收入状况和生产决策等,从而影响了公司的营运资本周转效率。第二,国际经济形势(本文以国际原油价格度量)主要影响到了霞客环保的成本,从而影响了其营业利润率。营运资本周转效率和营业利润率共同影响了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第三,宏观货币政策影响了公司负债的综合利率、财务杠杆。总资产收益率、综合利率和财务杠杆最终决定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最后,货币政策还影响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收益权衡行为,具体体现在资产负债率和和营运资本政策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孔宁宁,张新民,吕娟.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9,12(6):121-126.
2. Eljelly.Liquidity-Profitability Tradeoff: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An Emerging Mark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ence and Management,2004,14(2):48-61.
3. 江龙,刘笑松.经济周期波动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研究.会计研究,2011,(9):40-46.
4. 毛付根.简论营运资本的结构性管理原理.财会月刊,1995,(3):21-22.
5. 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 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会计研究,2005,(6):28-33.
6. 陈国欣,张梅玉.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现代会计与审计,2009,5(3):1-11.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范文6
经济危机对保险市场的冲击
首先,寿险业遭受直接冲击较大。
金融海啸让全球保险业蒙上了阴影。2008年,全球保费收入下降3.6%,其中寿险保费下降5.8%,非寿险相对平稳;2009年保费总额缩减3.7%,寿险保费下降2%,非寿险基本与上年持平,仅下降0.1%。
从不同保险业务的角度看,寿险业受到经济危机的直接冲击比较明显,而非寿险业则相对平稳。原因在于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发达保险市场投资连结产品的销量,导致寿险业务整体大幅缩减;另外,金融市场不景气波及寿险市场。然而,非寿险业务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诸如基础设施、车辆等投保标的稳定存在,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寿险市场的业务缩减状况。
其次,后经济危机时期寿险业恢复更快。
2010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经济回暖也带动了保险行业增长。继保费规模连续两年下降之后,全球保险业在2010年重新回到增长轨道,保费收入实际增长2.7%,达到4.3万亿美元。其中寿险保费增长率为3.2%,达到2.5万亿美元,高于前十年平均增长水平;非寿险保费增长率为2.1%,达到1.8万亿美元,仍低于前十年平均增长水平。
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寿险保费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非寿险保费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发现,在后经济危机时期,寿险业恢复迅速,然而非寿险业恢复较为缓慢。发达国家寿险业务继2009年增速下滑1.6%以后,2010年业务规模有所复苏,增长1.8%。而发达国家2009年非寿险保费收入小幅下降,2010年增长1%。
保险业发展规律在我国的适用性
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不同的是,虽然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不小的冲击,GDP增速明显放缓,但截至2010年,我国保险市场基本未受到太大影响。2008-2010年,不论是寿险业务还是非寿险业务,增长速度均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然而,2011年,正当各发达保险市场迅速恢复之时,我国寿险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规模下降。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低迷关系十分密切,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后续影响力尚未消除。2011年,我国GDP增速降至9.2%,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由于我国寿险市场产品结构与发达保险市场类似,理财型产品占比较高,因而出现了与发达保险市场类似的现象,寿险业受宏观经济的直接冲击比较明显,寿险业务规模较2010年下降了10.2%。
从近几年我国寿险和非寿险业保费增速来看,非寿险业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各年之间标准差较低,业务发展表现的更加平稳;同时,由于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仍然较为低迷,寿险业务规模波动也较为明显,这均与全球保险市场运行规律相符。印证了经济波动对于寿险业与非寿险业的影响规律在我国的适用性。
2012年保险市场展望
展望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受债务危机拖累,发达经济体财政刺激空间压缩,结构调整无力,加之私人部门需求暂时无法接替公共需求,经济增长将失去动力。受到国际市场环境动荡、出口条件恶化的影响,资本流动的冲击逐步加大,我国作为出口大国,经济增速将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拖累。同时,由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将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提高。
因而可以预料,2012年,与宏观经济形势联系紧密的保险业也将放缓增速,尤其是寿险业务规模增速可能无法恢复到之前的增长水平。在宏观经济形势不佳的大背景下,保险业应当抓住机遇调整结构,使保险产品逐步回归保障型业务。
保险作为为民众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业,更应当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发挥作用,尤其是保障程度相对较高的健康险、意外伤害保险、传统寿险,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民众安全的需求,提高国民幸福感。因此,应当重点改善产品结构,而非盲目扩张规模。
适当“降速”利发展
事实上,如果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超高速”增长未必是好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保险行业逆势增长需要克服更大阻力,甚至影响经营业绩,因此,保险行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前提下适当“降速”可能更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在承保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增值成为获得营业利润的基础。然而,在全球低利率的背景下,行业高速发展却只能带来保险盈利水平加速下降。一方面,投资环境不佳导致近两年全球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发生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使我国陷入巨大的通胀压力中,这同时也推高了非寿险公司的理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