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范文1

关键词:高校 预防 应对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快,社会矛盾也愈来愈尖锐,各类社会冲突与也随之而来。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中最活跃、最敏感、最易动、最不稳定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和谐、稳定的基石。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时有发生,且都以人们难以预见的方式或不经意的诱因爆发出来。因此,预防和应对高校是每个高校都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的基本特征

高校一般是指高校中的部分师生,因某种共同利益临时聚集,为了表达共同的要求或是宣泄某种共同的情绪而构成一定破坏性的行为。剖析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突发性,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当今,高校时有发生,不仅数量上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不像以前那样的仅仅是一个小区域的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而是由多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所有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甚至大学教师一同参与,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高校学生之间联系交流愈发广泛,在高校突发时也更容易造成“一呼百应”的局面。据了解,在江苏省仅2009年一年就有无锡太湖学院“空调门”、南大“寂寞门”等超过5次大规模的高校发生。

2.目的单纯,但表现方式激烈

当前,高校发生的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行为目的单纯。这些的起因有的是因为对一些涉及国家利益、民族情感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和误解,有的是因为学校对于学生的相关利益处理方式不恰当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和维权行为。但总的来说,都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忧国忧民思想和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对社会的责任感所致。而正是由于大学生的这种思想,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充满正义,使得当前各类高校表现方式愈发激烈,从以前的游行示威上升到了现在的破坏学校基础设施,从以前的言语理论攻势上升到了现在对各类高校管理人员甚至高校教师大打出手。各类高校“门”事件不仅破坏了相关高校的名誉,还对各高校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3.处置难度加大

当今,大学生虽然法律意识显著增强,但仍存在许多法律误区,对有关法律法规还很模糊。各类高校大多是打着“维权”的口号而发起的,相关学校领导又往往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心理,错过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外,学校的规章制度仅仅对学生起一种参照作用,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而学校在处理过程中,本着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避免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这也增大了处理的难度。

二、典型高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在处理一般突发性过程中,往往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和相关规章制度的空缺使得学校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反应、合理处置,也为事态进一步扩大、矛盾进一步激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其中,以2009年无锡江南大学太湖学院“空调门”事件最为典型。无锡太湖学院“空调门”事件的起因是由于该校某考生在期末考试中突然晕倒,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医生表示,该生应该属于心源性猝死,可能与天气炎热、身体劳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而被送往医院时也并没有中暑的特征。该生的家人与同学无法接受此事实,从而发生了大规模的。学校的学生一呼百应,纷纷涌上学校附近的街头,有部分学生在网上各大论坛发帖求助,希望靠大众的舆论来给学校施压。但学校的态度是该事纯属意外,学校并不负主要责任。该生家长见学校对此事有推脱态度,更是在部分学生的陪同下企图上访无锡当地政府部门,甚至有上访中央的打算。虽然此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但却在当地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在此次“空调门”事件中,该校在得知学生在考场因高温导致身体不适时,并没有及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据了解,事发后几天,各大论坛的关于“空调门”事件的帖子被全部删除。学校领导在得知许多学生试图通过向政府部门求助解决方法时,通过社交关系使得学生在学校周围根本无法打到出租车,甚至严禁学生向外界宣扬此事,试图通过这种切断外界对此事关注的方式来让事态平息。学校对于此次事件的解决方法和方式实在无法让该生家长和该校的学生满意,而且这样的所谓“息事宁人”的解决方式实在值得商榷。

此次事件只是各类高校突发性的一个缩影,因此,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理机制,成为建设和谐高校的重大项目,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应对高校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处理,及时控制

高校往往具有突发性特点,在处理该类事件时必须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及时控制住事态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政府部门等相关事件处理部门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高校要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把高校突发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影响社会秩序。政府部门在处理高校时,必须形成处置校园突发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指挥、安抚、处理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理,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各部门系统联动,共同协作防止事态的恶化

在处理高校事,各部门必须做到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发生突发后,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加强联系,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实际真实情况,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做到信息共享,共同应对事件的变化。在处理各类事件时,争取形成各级各部门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处置工作格局,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控制局面,防止事态的恶化,增强各部门共同的工作效率。

3.坚持从保护学生立场出发,依法处置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模糊,在处理高校过程中,学校应坚持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工作,按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工作原则,及时化解矛盾,防止事态扩大。学校还应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依法办事,全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做好事件的善后工作与恢复工作

各学校及相关政府部门在后期处置工作中的重点是尽快查清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引发的实质问题,尽可能满足师生合理要求,安抚和平静师生情绪,恢复校内正常秩序。学校和相关政府部门要及时帮助解决师生的困难和问题,对法律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督促有关方面及时落实;对要求合理、一时难以解决的,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学校还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认真总结,反思引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对事件处理中的经验、不足和教训加以总结分析,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高校,必须抓根本,从基础设施建设、规章制度完善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入手,站在学生角度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到预防为本。这对维护高校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黑龙江省高校突法应急预案.

[2] 戈国华,李夏芳.试谈防止高校的发生.

[3] 计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范文2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同向“驱力”,伴随着不稳定因素的急剧增加,高校内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群体特殊,涉及面较广,而且极容易向社会“蔓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与防范风险的能力,并积极予以预防、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对预防理念滞后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预防理念是高校在处理突事发件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预防思路及观念体系,对指导处理突发事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尚未树立整体的“预防理念”,没有意识到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是涉及多元主体共同“管控”的互动网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和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应对危机时,存在执行主体单一、空间相对封闭和时间较为滞后等“以偏概全”的危机应对措施与套路,没有树立“预防理念”的意识和“预先防控”的理念,许多高校把突发事件的“发生”作“偶然事件”,将应对处置当作应对管理机制的全部内容,其“应对”和“预防”、特别是“预防”理念滞后。

(二)应对准备制度缺乏

应对准备制度的建设,是应对预防理念科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多数高校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设计,仍把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对”管理的全部内容,导致处理效果不理想或造成历史遗留问题。应当说,“准备”机制薄弱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制度建设、制度措施不完善和既有制度不能落实等方面。

(三)预警机制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但各校预案理论层面指导过多,实际指导行动的效用不大,监测预警机制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调研与分析,缺乏实践培训与演练等环节,因此,监测预警的相关机制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科学的组织运行结构。

(四)应对处置模式落后

当前高校的应对处置方法及模式是“‘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不仅缺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的应对管理机制,而且日常的事前防范、危机宣传教育、预案实践演练等应对处置工作也非常薄弱。这种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防控的方法模式造成应对处置及管理工作的被动,使高校的“应对”主体丧失了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思想意识与时机。

(五)善后处理机制需加强

高校突发事件在外在层面解决问题后,更应注重内在层面问题的解决。突发事件本身对相关人员思想、心理及行为等方面会产生深层次的、长时间的应激“创伤”。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应激调试和行为引导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善后处理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二十一世纪现代化进程下每一个高校都应当设立的。预案不但应当具备及时性和高效性,还能够长期地维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制定预案时应当结合历史、其他院校、社会和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对将来的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最终使预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控制未来突发事件的能力。由于应急预案的制定包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并涉及到人、物、方法、设备等一系列元素的协调和组织,所以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在调动和指挥上更加系统、便捷和高效。

(二)制定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检测可以帮助决策者密切关注事态的进展情况,从而使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制定一套科学的突发事件监测制度也是保证校园秩序稳定和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制度中应当明确相关人员的具体任务与责任,应当对监测方案、程序、设备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对于那些存在潜在威胁的设施、器械等因素的各方面特征做出具体地管制要求,对于突发事件的现场的人员、设施的控制,现场的清理等应当列示具体规定。

(三)配备人员和装备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工程,离不开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手段。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员才能够针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地处理,所以我们应当尽力聘任在能力上可以互补,在态度上积极上进具有责任心的人员。让他们分别从事校园突发事件的整体指导,预警方案制定,设施的巡查,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知识教育、技术培训、实战演练等方面的工作。在装备的配置上,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能力限度范围内尽量配置高质量的装备,积极利用网络、通讯设备等高新科技。装备不仅包括在人员、知识、技术、设施等方面的配置,还应当涵盖尽可能多的突发事件的种类。同时做好对装备的检查、使用方法培训等工作。

(四)事中应急处置:把握原则,合理处理

1.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性直接关系着事件造成影响的大小,另外突发事件的发展往往难以控制,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突发事件的各个高校和相关部门之间应当具备一套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突发事件一旦出现,能够及时、快速地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将具体情况上报给相关的职能部门。通过相关部门的指挥协调以便于及时得到设备、资金以及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援助,对事件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针对性的处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经过专业人员的调查分析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出事件的起因,及时将有关因素排除,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避免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

2.稳定情绪,控制态势

突发事件的降临,往往会使师生陷入莫名的恐慌、焦躁、不安之中,直接影响到了师生的工作及学习情绪以及校园秩序的稳定。学校在处理事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稳定师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师生的情绪受到冲击而导致的二次损失。学校应当拥有一套完善的广播及校园网络系统,在突发事件按发生后通过各种广播渠道第一时间通知师生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并对事件的具体原因及发生、处理情况做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稳定大家的情绪,保证校园秩序的正常进行。同时,学校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专栏,对事件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作出详细的说明,并向全校学生表达校方诚挚的歉意,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到事件的各项具体信息,安心学习、工作和生活。

3.查明事件原因,做好后续观察

妥善的处理完成后并不代表事件的Y束,详细查明事件的原因,更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后续的观察,以便做好对于以后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各大高校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人员的工作,向工作人员和部门提供事件的各类详细资料,并深入了解学生,收集各类信息掌握事件的基本情况,找出事件的发生根本原因。尽快提交具体的调查报告,开展集体会议进行讨论后,形成会议总结,妥善保存好相关资料,以便为后续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然后,根据会议总结,及时针对各类潜在的威胁因素做出预防或者进行排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及时准确地信息

现今,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稳定公众的情绪对于消除不良影响、保证校园秩序的稳定进行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突发事件的发生难免会引起舆论的热潮,群体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的状况无疑会危及到校园的声誉。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各新闻媒体部门及各大网站,并设立专门的记者招待处,指派专门的新闻发言人针对本次事件的各项情况向公众作出回应,如实回答记者的提问,对于公众关注的信息详细地予以公布。表明学校对事件的处理态度,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稳定好公众的情绪,跟踪报道事件的后续处理以及调查总结情况,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避免谣言的扩散影响大众的情绪及判断,保证学校的声誉不受影响。

三、结束语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谐稳定,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全局出发,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性,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的综合优势,采取果断、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预防突发事件,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参考文献:

[1]刘阳.中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陈少平.微博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理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92-95.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范文3

法律依据缺位。现阶段,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主要以政策条文和校规校纪为依据,法律法规严重缺位。高校校规校纪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行政管理而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仅仅是高等教育领域法律法规的补充和延伸,绝不属于“法”的范畴①,因此其效力远低于国家法律。此外,在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头绪繁杂且原因复杂,各部委的法规配套往往缺乏对所有突发事件的统一效力,而且过多强调重要性、缺乏可操作性,更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可言。因此,法律依据的缺位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责任主体不明。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不明,没有形成有责任主体、可操作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临时组成领导小组和处置小组,这样的临时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过多依赖领导的个人决策,难以有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应对举措乏力。尽管大部分高校本着“预防为主、提高效率”的原则建立起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然而很多预案本身过多强调原则性而忽略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高校中更鲜有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判机制、追踪机制以及报告机制等体系,难以在事发前预防或在源头上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难以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响应,更谈不上运用社会资源形成综合防控体系共同应对。

在管理高校突发事件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建设完整的管理系统。

完善高校安全相关立法。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高校公共安全立法应当尽快提上日程,从法律层面强制预防、处置和善后等环节。同时,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还应依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在高校形成有法可依的法律体系,出台配套的应急预案,明确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流程。

成立专业应急团队,明确责任主体。在学校内成立专业化的突发应急小组,明确责任主体,规范现场指挥权交接方式和程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坚持“专业处置,岗位权力大于级别权力”,校领导积极协助专业突发小组工作、全校师生一致听从专业指挥团队的现场指挥,确保应急指挥科学有序进行。

建立预防、处置及善后三大应急管理体系。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应以法律为依据,制定合理的事前预防、事发快速有效处置、事后妥善处理认真总结的完整体系。我们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积极处理”的理念,通过建立完整应急预案、实际演习训练等手段,提高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突发事件发生后,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预案进行处置,不慌乱、不紧张,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明确。突发事件处理完成后,应妥善处理有关事项、人员的善后事宜,对事件进行充分反思总结,积累经验,改正不足。

动员全校师生加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高校要注重培养校园各个部门基层员工的“第一响应者”能力,保证将事件控制在源头。与此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还需要充分依托大众力量,让处在案发第一现场的师生自发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参与处置。在日常学习中加强高校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整体提高大家应变能力,动员全学校的力量加强应急管理综合工作。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注释】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范文4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王召征(1979-),男,江苏沛县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杨海涛(1976-),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研究基金项目“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基金编号:2011RW151J)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98-0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地降低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突发事件及高校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也称危机事件,最早是由荷兰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专家罗森塔尔(U Rosenthal)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定义的,他认为是“对社会既定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并且须在短时间和信息不全面的状态下做出决策的事件”。我国于2006年1月和2007年8月先后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理与救援和事后恢复与重建等角度对公共突发事件处理进行了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雅安地震以及最近社会爆发的甲型H7N9禽流感等等。

高校突发事件则特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例如学生自杀、学生之间暴力冲突事件、学生食物中毒、学生集体罢课等重大恶性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涉及的面非常广,产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既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也有社会政治原因,但是纵观所有的突发事件,不难发现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突发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事先毫无征兆,突然降临,使人们猝不及防,难以及时迅速地采取恰当的措施从而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规律性。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和确定,但是就其发生、发展过程来看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可以预测的。例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多是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以致引发心理问题造成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正是这种规律性,使我们可以对突发事件做好积极应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是综合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应对突发事件就需要多种力量、多个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以甲流防控为例,需要校防控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医务部门以及各学院通力合作来负责做好应急工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一般性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工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上所述,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是它同样也有规律可循,只要认清这些规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作用

将突发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佳方法,因此事前预防工作对于应急管理至关重要。首先,通过宣传,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后果,即使突发事件发生了,学生也不至于手足无措。其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可以利用班会、政治学习、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具备应对各类型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最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大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团结互助、万众一心,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信念,同时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要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然而大学生以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能等到突发事件来临时或结束后会才想到,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长时间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以上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意识或有针对性的培养,及早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中的凝聚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粘合剂的凝聚功能,它能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集体力量。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凝聚作用,将全校师生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渡过难关。如在汶川地震前,社会对“80后”、“90后”年轻人的评价多为自私、自我、责任感较差,但在地震发生后,大家对这批年轻人有了新的认识——“敢于付出,勇于承担责任”,大家在悲痛中凝聚起了不屈的力量。因此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就需要调动学校各个层面的一切力量,动员广大师生服从学校的统一领导指挥,共同架起同舟共济的桥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突发事件,尽量降低因突发事件给学生、学校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调节作用

高校突发事件一般都会给学生带来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身体上的伤害可能是短时间可以康复的,但心理上的创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一直存在。例如地震后当地学生及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灾后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为了尽快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加强与突发事件受害者的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协助心理咨询教师做好相关的心理调适工作;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重新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在活动中忘却伤痛。

三、努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预防和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好地预防和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传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校报杂志、广播电视、学校网站、校园BBS、黑板报等平台营造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氛围;通过举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竞赛、话剧小品大赛、主题班会等活动载体普及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科学知识,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不断深入全校师生心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氛围。

2.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党务工作者、“两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成效。以高校辅导员为例,他们与学生经常接触,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除了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临危不惧、驾驭全局等能力外,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很多高校加强了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能力培养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能力培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给予支持和帮助。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联系和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

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情感人、以理育人,真心关心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宿舍管理,经常深入到宿舍与学生交流,随时关注、关心存在家庭困难、学习落后、心理问题等情况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还要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以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程晓娟,黎万和.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作用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12).

[2]高志青.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5).

[3]陈远武.党建工作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范文5

【关键词】突发事件 思想政治 预警机制

        所谓校园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突然发生的、各种各样危及师生人身安全、财物安全及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秩序安全等的意外事故、事件的总称。校园突发事件往往给学校办学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大学生突发事件成因与思想政治预警机制教育研究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体现和标志着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能力的不同高度与层次。大学校园是青年学生聚居学习场所,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呈现增加的趋势,由于身心疾病、感情波折、学习压力、经济困难等问题导致的高校秩序危机和安全隐患时有发生,在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突发事件,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高校必须建立起与之对应的预警机制。

        一 应对突发事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成熟理论,将突发事件作为动态系统置于社会环境系统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突发事件看作复杂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预测发展趋势,缓解矛盾冲突,控制恶性态势,弱化灾难后果,并适时向民众进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使他们获得安全意识、应急心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使民众意识到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并最大可能地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危害。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提出的特殊思想政治教育,将突发事件等复杂事件系统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公众的应急宣传教育作为工作内容,以最大程度削减突发事件的影响,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突发事件的产生、发展、影响是复杂的,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单一、落后,无法应对和抗击突发事件的涌现和突现,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1.思想政治预警机制教育对我国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构建大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是从思想上、道德上、观念上培养人、塑造人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因此,必须理清思路、研究问题、构建机制、寻求发展,建立健全与高等教育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新途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实质性的加强和改进,从而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构建大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是培养有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呈现多样化趋势,预警机制构建需以维系和谐高校作为建设着眼点,明确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在现有机制框架下积极探索适应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

        (3)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构建大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由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学历培养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学生宿舍向公寓化转变,生活服务向社会化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对大学生管理教育理念和运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探讨和完善预警机制建设,从可控层面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突发事件发展方向的引导,才能有效完成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总体目标。

        2.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对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整合社会资源,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当今世界,一个局部性的突发事件就可能演化为全国甚至是全球的突发事件。高校处于文化前沿阵地,大学生对各种新思想新事物接受快,反应迅速。同时,我国高校正处在规模急剧扩张的发展期,在这样的过程中,将会出现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形成突发事件的潜在因素。本文着重解决的就是高校稳定工作中的主要矛盾点,系统地研究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其预测、警示、缓解和化解等功能,对维持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3.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对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危机冲突理论认为,没有一个社会系统是整合得十分完美的,高校中的冲突普遍存在,它随时存在,随时发生。 

因此将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管理的理念融入高校管理过程,制定有效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增强师生的抵抗突发事件能力,提前做好防范突发事件的准备,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前“先发制人”,采取多种措施避免或延缓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校降低突发事件不良影响,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防御能力,避免突发事件给学校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政治危害,而且可以使具有危机意识的高校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持续有效地维持学校在师生和社会中的公信力和影响。

        二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构建大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有效途径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预警能力

        为有效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素质。首先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1)强化危机意识,要树立随时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观念,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2)树立综合、系统、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综合运用科技、宣传、教育、情报等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强与其他部门、其他工作的协调配合;(3)加强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学习,并善于用科学的方法论观察和思考问题,增强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能力。其次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师生自我安全保护和灵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2.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应急机制

        建立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1)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先进方法和各学科的综合优势,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平台,准确把握各方面学生、团体思想动向,及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和思路,有效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2)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过程中,也要对事态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前瞻性预测,主动出击,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3)健全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预防突发事件的积极性。要教育每个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不得擅自行动,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3.建立通畅的突发事件信息机制

        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向学生群体说明实情进行正面疏导是制止谣言、稳定人心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信息时代的特征注定了任何信息都不可能被封锁,当突发事件来临,如果学生得不到高校公开、及时和权威的解释,谣言就会迅速传播,学生心态的失衡很容易造成集体的恐慌,从而使突发事件加剧。因此,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机制至关重要。

        4.建立科学有效的综合协调和管理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也是管理的过程,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特殊环境下,尤其需要遵循管理的规律,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要建立组织健全、高效规范的工作机制。依靠各方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综合运用理论辅导、制定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章和制度,明确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2)要建立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制定和执行应对突发事件的党政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再次,要建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的评估指标体系,从多层次、多侧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全面、客观、具体、可操作。要注意将评估机制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使评估结果得以有效运用。

        5.建立突发事件事后的经验总结与学习提高机制

        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平息,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已经完结,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宣告完成,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后处理阶段。在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决两个重要任务:(1)圆满处理善后工作,即以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平息为契机,解决和控制一些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再度发生的各种因素,巩固前期的工作成果。(2)从应对突发事件中获益,甄别突发事件的诱因,细致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其他工作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全过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减少和避免同类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总而言之,学校要预防和减少校园突发事件,就需要进行思想政治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建立严防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警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始终保持较高的警惕性,把安全作为学校办学的第一要务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并动员校内外各方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秀梅、甘玲、于弧博.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黄典剑、李传贵.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范文6

关键词:高校 安全稳定 突发事件 应对策略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与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要求学校管理者要紧急应对的事件。

与一般公共事件相比,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迅速扩散性及危害性等特点。可以说,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都是突然间爆发的,其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发生都是偶然的、无法确定的,而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迅速地蔓延扩散,破坏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对学校与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本人依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高校突发事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一般来说,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地处内陆平原的高校容易遭受洪水、雷暴等自然灾害;而位置处在沿海及山岭地区的高校则容易遭受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2016年九月第14号台风“莫兰蒂”从厦门市翔安区登陆,厦门大学遭受重创,满目疮痍。因此,每个高校要针对自身所处情况做好不同自然类型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预防、防控与应对,重点是要做好应急预案和日常演练工作。

(二)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

高校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突然发生的直接伤害到教师、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或因学校设施设备的损坏,致使师生遭受意外、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事件。如校园内学校发生火灾导致学校和学生生命及财产遭受损失的事故、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学生在校园内被打、被抢劫等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学校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

(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高校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间频繁地接触,很容易感染并传播各种疾病,校园内极易爆发流行性、传染性等疾病疫情。此外,高校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还涉及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学校食堂、超市、直饮水等设备场所,一旦监管不到位会导致师生大面积的病毒传染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如2012年如皋某职业技术学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高校公共卫生类事件发生初期不易查觉,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W校应高度重视对此类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四)利益诉求类突发事件

利益诉求类突发事件可按照诉求的性质分为政治类诉求事件和其他类诉求事件。高校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充满激情,喜欢参与,具有从众心理。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国内社会存在矛盾、敌对分子煽动破坏时,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参与没有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相关手续的非法集会、游行时,都会导致政治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当师生员工为自身的各项(非政治)利益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诉求时,如教师对薪酬的不满,学生对学校环境及食堂饭菜的不满意等,这些都会引起突发事件的产生,对学校的安定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依据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类型与特点,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概论为: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三个过程。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

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必须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工作。

首先,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分析信息,判断所发生的突发事件是否为需要采取紧急应对的事件;其次,要依据信息分析制定出相符合的应对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出合理的处置方案;最后是应急处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预警工作中要及时向师生员工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警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与途径。此外还要做好人员和物资的安置工作,以及各应急岗位人员分配与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当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未能达到预期目的,面临事件爆发时要紧急实施应对处理方式。应急处理时要成立专门的事件指挥和处理小组,及时判断出该事件的严重程度,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冷静地梳理出事件的处置思路,有效制定该事件的应对与解决措施,从而控制好突发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与负面效应,降低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决策者要把握全局,明确处置小组的人员分工,排除外界不实信息的干扰与阻碍,分清事件处理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和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给师生带来的损害,降低学校的损失,增加师生员工对学校各项管理的理解与认同感。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事件的善后与恢复工作。要针对事件所涉及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帮扶与心理干预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追究与处理等问题是突发事件善后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做好相关人员所受损失的补偿与赔偿工作。要明确补偿与赔偿的具体明细,弥补受害人各项损失。其次,要制定和完善灾后心理心理干预体系,减轻师生员工因突发事件而引起的恐惧和烦躁,帮助他们将情绪调整到正常状态。在突发事件责任追究与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时要根据不同情况严格把握好相关处理政策,采取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处理原则,合理而恰当地进行处罚。

此外,要在协调安抚好事件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灾后重建工作。要及时修复重建事件中损坏的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及生活设施,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有效消除突发事件的残存隐患,减轻师生员工的心理顾虑,并有针对此次突发事件对师生员工开展有针对性地说服教育,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理解与认识及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