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数字经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各地数字经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各地数字经济政策

各地数字经济政策范文1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电影是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

做好农村电影工作,加快农村电影发展,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对在农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近年来,我省通过推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电影放映设施设备得到初步更新改造,放映队伍不断壮大,放映能力逐步提高,放映覆盖面日益拓展,农村电影放映场次和观众人次逐渐增加。但是,我省农村电影的发展水平、服务水平、市场发育水平还不高,农村电影放映的体制机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农村电影的基础设施急待进一步改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完善,农村电影发展状况还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电影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

二、明确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三)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积极培育多种所有制经营主体。探索建立农村电影放映新模式,鼓励农村电影跨地区经营,促进农村电影的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农村电影产业,扩大适合农民群众观看的影片片源供应,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四)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广普及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完善放映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放映能力和放映质量,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推动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免费放映与有偿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与数字放映相结合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过渡,不断扩大农村电影放映覆盖面,初步建立起以数字放映为龙头,院线为纽带,乡为重点,村为基点,供片传输网络连通,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保障和实现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到年基本实现我省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三、加大对农村电影工作的政策扶持

(五)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推动国有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面向市场、面向农民群众,深化股份制、院线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动县级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并进行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促使县级公司成为面向农村、让利基层、扩大服务、自主经营、健康发展的现代电影企业。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电影发行放映企业,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提高服务效益和质量。大力发展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主体,加快形成适应农村电影发展需要、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电影经营新格局。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县级或县级以上电影主管部门备案后,到所在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即可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业务。从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单位可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

(六)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推动组建以省或市级电影公司为龙头、县电影公司或社会资本为股东,乡和村为放映点的股份制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鼓励农村电影放映队从胶片放映转为数字化放映。统筹规划、科学布点,积极扩大数字化放映覆盖面,加快构建覆盖广大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网络,为农村群众提供优质、快捷、方便的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

(七)扶持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增加政府投入,切实加强农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改进扶持方式,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国家和省级对财政困难地区配置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流动放映设备给予适当资助,对组建成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的优先给予资助,对农村电影放映给予一定场次补贴。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本地区农村电影经费,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所需的设备和放映场次也给予部分补贴,并确保及时到位。

四、加强对农村电影工作的组织领导

(八)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高度重视农村电影工作,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考虑。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建立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文化、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电影工作协调机制,从组织上、政策上、资金上、措施上保障农民群众享有看到、看好电影的基本文化权益。

各地数字经济政策范文2

从去年到今年,为了应对经济下滑,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已经调整了多次,但距离预期目标仍然有些差距。

刺激计划的机会成本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样东西。在投资决策中,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便是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金融危机笼罩下的中国,抑制经济衰退进而保增长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经济下滑速度的加快促使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与以往的经济刺激计划相比,本周期的成本代价或许要高于任何一次。因为政策出台的密集度和政策调整的幅度,都是此前所无法比拟的。

总理在5月上旬视察福建时表示,应对危机绝不仅仅是4万亿的计划,更多的措施将在年内出台。可想而知,年初的计划额在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面前,已经远远不够。为实现“保8”的刚性指标,需要更多的刺激计划,其相应的机会成本自然也会增大。

货币供应量的剧增造成通胀预期可能的加大,政府举债投资导致的财政赤字,政府主导经济增长背后的民资被挤压,都是被我们所忽视的机会成本。

财政赤字高企的隐忧

在其他主要国家仍深陷全球经济下滑泥潭的时候,投资和大幅财政支出帮助我国经济实现了稳定。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经济刺激的规模最大,数额最多。

今年,我国政府的预算赤字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比例适中。实际上,这种正式预算只占2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大约四分之一。刺激计划中,由中央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其他资金大部分则需由地方政府补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政府财政趋紧。

在今年两会结束前后,地方债的额度就已经确定。2000亿的地方债,数额不算小。本次地方债券拟定为三年期限,考虑于2012年即本届政府任期内实现全部还本付息。

随着各地方债券的相继发放,过去几个月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急剧增长。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驻上海的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Green)认为,政府背负相对巨额的债务,是刺激经济计划的相应代价。因为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国政府在5月份对刺激项目进行的一次审计发现,地方政府只投入了它们需筹集配套资金的48%。审计人员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极其糟糕,以致于要用从中央获得的刺激资金来偿还原先的旧债。因此地方政府普遍只能借款投入新项目。由于中国的地方政府基本不被允许直接发债,它们只能通过政府支持的公司筹集资金。

目前尚无坚实数据显示有多少贷款从国有银行流向了此类公司。但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总计获得了人民币8948亿元的新贷款,相当于刺激计划规模的22%;基础设施项目通常都是由有政府关系的公司负责实施的。

我国相对较新的公司债券市场的透明度稍微高一些,许多地方政府也通过这个市场筹资。截至5月底,地方公司债券的发行总额为人民币1025.3亿元,已经高于2008年全年的683.9亿元,这些公司债券的发行实际上全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间接支持。

中央政府允许甚至鼓励地方发债,因为中央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刺激计划能获得资金。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5月底说,最关键的是要安排好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优先顺序。

与其他出台了庞大刺激计划的经济体一样,中国也在押注未来更快速的经济增长会减轻当前承受的债务负担。这一招以前很奏效,现在许多人也觉得信心十足。

财政部智库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刘尚希说,只要经济实现增长,税收收入就会增加,归还债务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他的判断是,这些债务的规模是可控的。

然而,即使在今年极大地增加开支之前,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十分可观了。财政科学研究所预计,没有列入预算的地方政府债务约为人民币4万亿元,巧合的是,这个数字刚好是刺激计划的规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6.5%。由于这些隐藏的债务最终都要由中央政府负责,中国的国家债务实际上接近GDP的35%,而不是官方数据所显示的18%。

随着税收收入大幅下降,政府今年的赤字可能超过GDP的3%这一官方目标。政府编制预算时假定今年的税收收入能增长8%,但截至4月份政府的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了9.9%,到了5月才略见起色。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的经济学家马骏认为,2009年政府收入至多能与上年持平,并预计最终的预算赤字将为GDP的4%。

这样看来,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像乍看上去那么强劲,虽然仍然好于日本、意大利或美国这类负债严重的国家。

政策回旋余地捉襟见肘

今年一季度,投资计划完成了全年的六成;从去年开始,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就开始上调,信贷数额屡创高峰;刚刚过去的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又创了5年以来新高。在一系列措施的保驾护航下,5月财政收入实现6569亿元,同比增长4.8%,年内增幅首次转正。这一不错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保增长的努力。

在西方国家,当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会空前加强。但因为华尔街等利益群体的存在,政府对于公司的指导与管理只是停留在表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一边是美国政府对困境中的企业施援手,而公司管理层大派红包与奖金的现象。

相比之下,我国应对危机时更多是政府主导的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大力度投资。因为企业的国有属性,使投资指令的上行下达有着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更容易达成西方国家不易实现的协同性。

但与此同时,当有朝一日铁路与公路趋近饱和,当政府主导投资的大项目不像现在这样紧迫,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的模式势将淡出刺激计划的舞台,至少其重要性不会像今天这样非他不可。那时候,经济将凭借什么保持增长?

事实上,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仅考验着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考验了政府应对经济下滑的灵动性。

各地数字经济政策范文3

商业2.0豫商:上个月郑州市GDP总量正式迈入5000亿元大关,首位度效应进一步增强,对于河南省的经济来说,会不会产生提振效果?

张保盈:我们不能只关心数字,郑州乃至河南省的经济总量只是一个数字,是历史阶段的必然,将来可能会跨入更高的水平,但是我们观察经济总量的背后,制约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经过2012年一年,尽管郑州的首位度比例不断提升,但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商业2.0豫商:您认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张保盈:从整体上看,河南省的几个支柱产业发展基本稳定,汽车制造、食品、铝加工等行业发展速度与去年持平。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问题:其实交易的生态环境并没有改变,竞争力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还处在一个非常原始的竞争阶段,没有真正的创新,这其中包括技术创新、交易形态创新、销售创新等。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保证近几年的发展力并不难,但是10年之后呢?

商业2.0豫商:能不能举给民营企业一点建议?

张保盈:汽车、电动车、服装制造等制造业,正在出现定制化的风潮。定制化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想要什么,厂商就制造什么,完全跟随市场需求而制造。其次电子商务对传统百货的冲击正在加大,网购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减少了人们在公共场所的消费时间,在家里就完成了,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在餐饮业、娱乐场所的消费水平,这个是可怕的。虽然表面上看2012年零售业总体还在增长,但是与2011年相比,增速已经放缓,这种交易方式上的变化要引起我们第三产业特别的关注。

商业2.0豫商:2012年一年都在提创新,您认为应该先从哪方面进行创新?

张保盈:先解决根本问题非常重要。比如制造业,没有技术创新哪来的进一步发展?再举个例子,近几个月的雾霾天气罪魁祸首是汽车尾气与工厂的排污未达标,如果汽油质量不进行革新,或者革新后由消费者承担差价,那么下一步影响的就是汽车产量的下降,放在全国来看,那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所以首先是技术革新。无论是什么行业,你所销售的产品质量首先是过硬的。

商业2.0豫商:对于农业大省的河南来说,食品行业是重中之重,您怎么看待2013年河南农业的发展?

张保盈:河南已经连续9年粮食总产量增收了,但是粮食产量增收并没有转化成经济效益。目前河南农业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如果受气候影响,农业增收就很困难。其实这是一种落后的农业发展方式,需要更多的农业科技升级来保证粮食增产,而不是靠老天爷。对于食品行业,由于食品安全的问题,某些速冻厂商开始做全产业链升级,从种植养殖到成品,这无疑会加大整个产品成本的提高,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体制的问题,政府如果能保证全产业链干净、安全,企业也没有必要去做源头。

商业2.0豫商:就在2月底,国家出台了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基本上延续去年的政策,通过限购继续打压房价,同时通过保障型住房来解决基本的住宅问题,您认为2013年的房地产趋势会怎样?

张保盈:绝不应该通过限购来抑制房价。通过去年一年的观察,各地房价还是稳中有升。应该从打压房价变为指定房价。一套房子成本多少,地价多少,利润多少,只需要政府核算就可以指定出比较合理的价格,称为“市场指导价”,居民通过这个指导价购房就会很合理。当然保障房数量的增加也是必要措施之一,但保障房能否真正的到需要的人手里还需要强力的监管。

商业2.0豫商:2012年担保行业发生了巨变,国家的管控让很多民间担保公司关门,大量的民间资本被冻结,关于民间资本找出口的问题,您怎么理解?

张保盈:要解决民间资金的问题需要从3个方面下工夫,出口、流向、保证流动性。首先要保证民间资本的出口是敞开的,其次表明流向正确,但关键要保证这50万亿资金的流动性,而不是控制和被冻结。要搞清楚民间资本与民间投资的关系,除了能剔除掉投机性借贷之外,民间投资要进一步地放开,让这大量的民间资本活起来,才能进一步支撑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

各地数字经济政策范文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数字化档案馆已经成为各档案馆的中心任务。数字化档案馆指在档案馆数字化基础上,形成以数字化信息为馆藏内容,以计算机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档案馆数字化。

一、档案馆的数字化含义

(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二)馆藏信息的数字化。(三)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化。

二、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建立标准化的规范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指出:“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行标准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这充分阐明了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各地的档案馆对数字化建设还都处在试验和探索阶段,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标准化的规范体系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高质量的坚实基础。如对档案馆现有的数据库与软件进行修改、规范,提高数据质量,完善软件功能,特别是数据标准接口功能。在建立标准化的规范体系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标准化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2.首先考虑采用国际标准,其次才是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

(二)建设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依然是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档案馆计算机数据库类型以检索性数据库和文件性数据库两种较为常见,检索性数据库主要用于揭示馆藏内容,介绍开放档案的范围、目录和提供网上检索途径;文件性数据库,主要用于完整地载入档案文件,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档案信息。档案信息数字化后以数据形式集合成数据库,档案信息组织形式就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原先纸张上顺序的、线形的方式转变为计算机的直接的、网状的方式,索引文件、超文本技术可以使信息按本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依赖先进的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以人工语言或自然语言进行搜索,为用户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中的数字信息要达到以下质量标准:第一,数据的准确性;第二,数据项目和内容的完整性;第三,数据的规范性;第四,数据的稳定性。

(三)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安全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档案馆与图书馆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图书信息基本上是面对普通公众,而档案信息则对安全保密有严格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档案信息是需要控制使用的,所以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档案信息的保密和安全。通常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制度管理和技术保证两类,档案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对此应该形成一套管理制度体系,此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自动控制,才能做到更加严密。

(四)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问题是关系到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成败的另一关键。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是与新知识、新技术的普及密不可分的,所以各类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档案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培养的人员有以下几类:系统开发与维护、数字化加工与管理、标准化建设、数据库运行等。档案馆必须重视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需要。在相关的岗位培训及人才引进时应该遵守以下原则:1.做到有提前量,使有关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提前了解。2.针对不同对象分层次培养,要求知识技能与岗位相适应。3.充分依靠社会支持,引进人才但不浪费人才,做到人员结构合理。

三、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方法

建设数字化档案馆档案部门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可借鉴图书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经验,笔者认为其建设方法有三种:

(一)数字化支持技术优先:先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购置服务器、终端机、网络设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硬件设备,进行综合性网络的建设,然后集中力量对原有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分类、汇总,通过因特网、电话线、宽带数据网向社会提供数字化的档案信息,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档案信息,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档案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这种途径见效快,但投入高,需很强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这种方法适合于大型综合性档案馆和一些与信息产业有关的专业性档案馆。

(二)数字化资源优先:先购置少量的计算机、扫描仪并建设档案馆内的局域网,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待数字化资源形成规模后逐步采用支持技术与其他档案馆的数据库互联,再形成广域网。这种途径见效慢,投入少,技术要求不高,适合于中小型综合档案馆和专业性档案馆。

(三)用户优先:在人员、经费不到位的情况下,可采用单机对档案目录进行著录标引,实现目录的数字化,使用户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找到所需的档案。这种方法投入小、见效快,但只是针对目录,信息量小,不能进行远程查阅,选用于小型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

不论采用何种途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进行的是法制建设,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使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开始就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其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核心是高质量的数据库,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库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数字化档案馆。目前全国已经保存了大量的档案信息,这些信息哪些是用户需要的,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哪些用户并不需要或利用率很低,无须进行数字化处理,档案部门必须研究用户需求,制定数据化处理的范围。同时数字化档案馆提供的是全新的服务,还需对用户进行教育与培训,以促进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继愈.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N].

人民日报,2000-04-04.

各地数字经济政策范文5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龙头品牌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品牌含量不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比较少,一方面是出版业、广播电视等市场化程度低,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导致文化产业单位缺乏精品意识,如出版业70%的利润来源于课本,广播和电视频道数量众多,但节目制作能力小而且水平较低:另一方面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情高涨,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广播业,数字电视业,创意文化产业的趋势,超出了自身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条件,只顾低头“抢地盘”,却忘了抬头“望龙头”。长此以往必将陷入经营困境,成为不久就会到来的新一轮“洗牌”中的牺牲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堪忧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人才匾乏己成为最大的瓶颈。新型文化业态的专业人才往往滞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动漫消费市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各地争相兴建动漫基地,国家也从多方面扶持国产原创动漫,但是,人才的奇缺使包括动漫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陷入“没有巧妇,难为有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文化产业大量抄袭模仿;另一方面,好的创意缺乏成熟的市场推广运作,难以实现经济价值。这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缺乏的问题。所以,是否拥有创意人才,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的关键。当前,面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趋势,黑龙江文化人才队伍存在着三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人才流失严重。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力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内的流动不断加快。由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机制灵活,待遇优厚,广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才。黑龙江就是文化人才“流出”的源头之一。以哈尔滨市为例,近几年流失的知名文艺人才达数十人。如小提琴家金丽、青年指挥家陈光辉、男高音歌唱家胡乃君、哈尔滨话剧院梅花奖获得者张志中、著名油画家郑艺、著名作家鲍十等。这些文艺骨干的流失使文艺精品生产受到了很大损失,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文化人才“三多三少”。从总体上看,可以说,黑龙江文化专业人才较多,但文化产业人才较少注重艺术发展的人才较多,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较少;具备文学艺术专业素质并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较多,但真正愿意扎根龙江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较少。这“三多”是黑龙江的优势,但即便是这种优势,也由于不能恰如其分地整合,形成不了“群体效应”,呈现为一盘散沙。黑龙江文化人才大多都处在一种“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状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多数文化单位普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文化产业人才。三是文化经纪人的极度缺乏。

文化的发展和活力,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需要文化产业发展内外部因素不断整合与变革来激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其综合优势将日益呈现: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投入低、消耗物质能源低,却取得高效益,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渠道;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给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事业带来大量的发展资金。当前,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停留在政府办、政府管、大事业的认识层面上,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处于一面事业一面产业的双轨格局中,长期以来形成了文化事业为主、产业为辅的观念,致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在动力严重不足。文化创意产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开拓进取,关键应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意识:一要确立新的效益意识。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强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社会效益,没有市场就没有受众主体的意识。二要确立新的“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观念。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抓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份额就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三要确立新的服务意识。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围绕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个中心,从原先的观众被动接受文化产品转变为紧紧围绕群众的需求;四要确立新的文化产业主体地位意识。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明确、理清这一发展思路,完善工作推进措施,要认清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黑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把思想统一到加快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上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有效转变。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鉴于国情和省情,发展文化产业,政府主导地位是须臾不可缺失的。在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政府主导地位和作用首先集中体现在科学制定并切实实施的黑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本质,在于可持续地提高文化竞争力。其次,政府主导地位和作用,还体现在与时俱进地完善适合黑龙江省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是新兴文化生产力健康运行的“操作程序软件”。从国内外成功经验看,任何国家和地区新兴化生产力的提高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一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来推动和引导。如果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制定得当,引导得好,就会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导向,支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得到繁荣和发展。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解放和发展黑龙江的文化生产力,当前迫切需要稳妥推进的工作,是改革与创新黑龙江的新兴文化体制,革除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黑龙江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应以建设边疆文化大省为目标导向,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威力,使主体活力充分迸发,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人才智慧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充分繁荣,文化产业充分发展,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独立运营的新兴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做到:第一,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解决缺位与越位的问题。第二,以“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进入市场”为原则,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扩大文化主体的自,增强发展活力。

探索并创新文化投入体制,开辟多种渠道新兴文化发展资金投入方式。目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弱势地位,需要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特别是财政投入政策上予以扶持。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逐步建立起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的投融资体系。对于有较高杜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国有资本还应给予积极的支特,但支持的方式不应再是以前“统包统揽”的传统方式,而应依据市场化的原则,通过引导性的间接投资,吸引更多的杜会资本来实现项目的建设和发展。要进一步拓宽文化投融资渠道,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为此建议,一是在保证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基础上,还要逐渐增加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二是明确投入重点,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三是省以及各地市应安排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设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创意产业,降低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准入「〕槛。特别是要制定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五是应当在税收标准、债务冲销、资产处置、社会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和人员安置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做好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的战略储备。文化创意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紧密联系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一种战略要求。能否满足这种要求是决定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制胜的关键。能否得到满足将成为夺取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关键。尤其是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本营运人才,新兴文化经纪人才,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策划人才以及系统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将成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主体、文化创意产业投资集团争夺的焦点。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开发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应该首先更新人才观念。进一步明确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理解。再次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训,充分利于现有教育基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三,要建立人才优惠政策,落实好人才待遇,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总之要用新的机制育人、留人、引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好人才的战略储备。

作者:郭玲玲

各地数字经济政策范文6

中国政策指导思想及提法上的转变

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针对经济形势制定的。因此,客观准确地判断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应是我们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和前提。我认为,对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的困难,应首先明确几点认识。

中国经济必定无法在此次危机中独善其身。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国际化,中国又形成一个外向型特征极为明显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那种一枝独秀或风景这边独好的主观愿望并不现实。事实上,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外贸出口受阻造成的,具体表现为进出口总额与实际利用外资自2008年四季度起已分别连续下降七个月和八个月,其中2009年前五个月下降24.7%和21%。在外贸进出口中,出口下降21.8%,进口下降28%,实现贸易顺差近888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外贸出口下降不仅影响其本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且涉及到固定资产投资等多个方面,也会对经济形成不利影响。因此外贸形势何时见底回升已成为我国经济形势能否好转的一个关键变量。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危”“机”并存。甚至有可能是利大于弊,成为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首先,这次金融危机帮助我国解决了近几年来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题,如自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即是经济增长过热、固定资产投资膨胀、房地产与股市出现泡沫、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外汇储备持续巨额增加、社会流动性严重过剩等问题,多年来政府频繁出台了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以图控制,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现在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从各种途径对我国的冲击,这些问题自然消失了,比如经济过热增长明显放缓,人民币升值暂时告一段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得到缓解,房地产与股市泡沫有所收缩,社会流动性过剩明显改善,等等,这不正是多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期望达到的目标吗?从我国经济的安全性考虑,我认为目前的宏观状况可能是近几年来最好的。其次,这次金融危机大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方面是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受这次金融危机冲击巨大,经济实力严重受损,国际地位、形象明显下降;而相比之下,中国所受的冲击、损失较小,国内经济仍然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实力对比明显提升。加之中国目前仍然是流动性充裕,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制定经济刺激政策力保经济继续增长,令各国羡慕不已。所以,现在我国虽然在经济增长上遇到一些困难,但在对外比较中却处于较为主动、优越的最好时期。

金融危机产生的将是长远性影响。即使危机在两年之内能够结束,经济开始复苏反弹,国际经济增长的格局、结构也会进行深度调整,预计将难以很快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那种繁荣景象,世界经济增长也许从此即进入一个长期调整的低迷时期。这里我们关键要认识到:金融危机就是对这种状况下矛盾长期积累的一个总爆发和总清算。对中国来说,“后金融危机”时期我们将会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仍恢复到危机爆发前那样一种经济增长状况,即美国照常负债消费,中国依旧生产大量消费产品以换取美元纸钞,那么就意味着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在近2万亿美元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同时在国内更会释放出等值的人民币流动性。这种情况对中国经济运行来说危若累卵,无论哪个环节破裂,均将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因此,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显然已越来越不平衡,并难以继续。因此,应从长计议,由于市场环境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巨大,并且长期恢复困难重重,所以,需要我们从现在起积极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式,着眼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目标与需要,适时进行有效的调整,力争在更高水平上寻求更大的突破。

需要关注和制定的主要经济政策

冷静分析国际市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科学确定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

由于30年来我国形成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高度依赖消费市场,因而国际市场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直接而明显。这样,我们在确定国内经济增长目标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制约和影响,而不能脱离这种约束条件,一厢情愿地提出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比如,2002年之后至2008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双位数高增长,近六年平均超过11%,而同期全球经济增长平均不到5%,彼此相差约6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全球经济进入严重衰退,2009年出现负增长已成定局,最近世界银行更是将其预测值由原来的-1.7%调低为-2.9%;全球经济严重下滑,自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影响,并有可能从外需下降和外资流入减少两个方面形成负面冲击(造成外贸出口和国内投资需求减弱),从而产生放大效应。目前,从德日等出口大国来看,其经济下滑更为严重,即是一个例证。

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受巨大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尤甚,所以应对之策的关键点是要弄懂该如何在寒流的袭击中安全地保存自己,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尤其不要形成天灾人祸。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从过去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亢奋状态中平静下来,而不能沉迷于那种已逝的幻景中难以自拔。这里要特别强调“保民生”的重要性,即随着应对金融危机思维的调整,在“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或“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各类提法中,应将“保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以落实,这样才能与相关的政策思维调整相协调并统一起来。

制定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汇率制度,并确保人民币真实市场汇率水平的大体均衡

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来说,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均衡至关重要,这应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核心原则长期得以坚持实施。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是:一国货币的名义汇率水平不可长期背离其真实的市场汇率水平,否则必然造成本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结构扭曲,长此下去必会生乱。金融危机发生前,由于人民币事实上存在与美元挂钩并长期低估的问题,遂造成人民币资产价格低廉并成为国际热钱追逐的重要目标,从而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并出现严重的资产泡沫现象。2008年9月由于金融海啸的突然爆发,才使美元收缩以求自保及避险,从而出现美元对欧元、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急升20%以上,结果致使人民币尽释原来积累的升值压力,近年来首次出现了市场均衡汇率,即目前仍然维持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大约6.8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并从此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也保持大体平衡。

这种汇率均衡状况的意外出现对我国十分有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准确地把握好这个市场汇率的均衡点,切不可再度轻易丧失即人民币偏离市场均衡汇率水平。因为若人民币像过去那样估值过低,将来必然依旧吸收国际热钱涌入国内,给我国本已过多的外汇储备增加更大压力,并且其背后则造成我国经济比例、结构关系的进一步失衡。反过来,若人民币估值过高,便会形成外汇资金出逃的压力,类似1998~2000年出现的情况,那将造成流动性抽紧,给外贸出口、经济增长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局面。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局面将更加危险。因此,找准和把握好人民币的市场均衡汇率水平,应成为今后我国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和前提。

保持人民币市场均衡汇率水平并用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加以配合,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长期实行。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外贸出口并延续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从而造成国内资产形成严重泡沫。

制定长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切不可短期化和功利化

短期化和功利化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社会的和谐稳定必将带来不利影响。毫无疑问,房地产市场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明显,甚至可视为晴雨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会出台政策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在经济增长出现低迷时期又会出台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我国正好经历了这么两个不同的阶段,其对房地产市场的抑制与刺激政策可谓表露无遗,与其他国家相比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造成政府在房地产市场政策上的左右摇摆、大起大落。如果这些政策真像政府所预期的那样见效,那么势必造成房地产市场也随之大起大落、忽冷忽热。因此,无论是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增长,还是采取刺激性的房地产市场政策,从短期来看也许是有效的,长期分析却未必是对、是好。

长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其着眼点应放在满足居民的实际住房需求上来,稳定价格、稳定预期,宁可冷一点,也不宜过热。核心是拒绝“炒房”,防止房地产市场形成泡沫。为此至少应坚持两条:第一是限制外籍及外资购买中国普通居民住宅,提高其交易成本,以阻击国际热钱追逐人民币资产,从而避免形成人民币资产泡沫。澳大利亚政府即长期坚持实行此类政策。第二是各级政府出让土地必须实行公开拍卖,所得款项要至少拿出一半以上存入专门设立的公益账户,用于解决社会养老保险及经济适用房开发的资金来源。同时要对外公开土地收入的来源与用途情况,实行有效的社会监督。这里的关键是改进公开拍卖的方法,要学习香港至少提前半年在公开网站上公布所拍卖土地的所有信息资料,由房地产开发商实行网上报价与竞价,价高者获得,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舞弊行为。

进行深彻改革,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不少中外学者达成共识:从人口、地域、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来衡量,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完全依靠境外市场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一国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模式是由许多客观条件及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能进行简单的单项调整或转变。现在若我们设法改变这种增长模式,首先就需要明确发展目标,进行战略性调整,而其保障即要求在政治、经济体制上进行深彻的改革。因为唯有如此才能顺应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否则就倍加困难,达不到预期目标。比如,金融危机后我国遭遇出口下滑并影响经济增长乏力,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刺激内需,试图增加内需以弥补外需的不足,但始终内需难以启动,无法有效弥补外需下降出现的缺口。

许多中外学者把中国内需不足归结为中国人的储蓄偏好,而储蓄率过高则与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从逻辑上看这种推理无懈可击,但在上海有位年轻的香港朋友却以他在上海开珠宝商行的亲身经历,深有感触地对我说:“这基本上是个伪问题”。他认为根本问题分明是社会税费负担过重使然。为此,我们特地将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占人均GDP的比重与美欧等西方国家做了一个对比,结果不出所料。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7年美、日、德、英、法、意等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一般均在60%以上,美国则高达82%多,而中国只有46.6%。这说明中国每年创造的社会财富中有一半以上并未分配到个人手中,而是由政府、垄断机构等集中或消耗掉。这就是中国启动内需的困难所在,即基础问题是一个经济管理体制不科学、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结构性难题,社会保障不健全只是一个其次问题。

因此,如果长期着眼,将我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成为以内需为主、外需并重的经济增长模式,那么就需彻底改变中国目前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状况;而要改变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状况,就必须对我国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深彻改革。表面上的收入分配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全社会的经济管理制度问题。

如何确定改革的着重点

需要确定我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我认为无论如何,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未来取向都必须是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之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尽管本次金融危机也存在市场化过度造成的问题,并在西方有学者认为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失败。但对中国来说却是市场化远远不够,还未能有效地发挥市场在组织和配置各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而限制和阻碍市场作用在中国的有效发挥,主要即是行政体系的顽固控制和垄断使然。

因此,在中国坚持市场化取向,首先就需要“去行政化”。所谓“去行政化”,就是要缩小和减少政府的规模,将行政机构和行政权利限制在一个最小的合理范围之内。具体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层级和数量;最大限度地缩小行政机构、行政人员数量;坚决实行政务公开;明确行政审批权与设置权分离;行政权利的设置必须走公众听证程序,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最大限度地简化财税体制、减轻税赋;各级统计部门可由地方“块块”管理划归中央实行“条条”管理,这可相对减少经济数据的不实统计。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市场化”已取得部分成功。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重点突破两个堡垒,第一是打破行政或行业的垄断行为,在大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国有体制下对石油、电力、交通运输、通讯、金融、文化等行业的垄断经营。第二是进一步放开要素市场的价格管制,这主要就是上述垄断行业的价格控制。直至目前为止,我国在石油、电力、交通运输、通讯、金融等行业的价格形成过程中,不是依据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形成的市场浮动价格,而是由行业垄断或行政管制确定的“官价”。这造成了社会收入分配的极大不公平。

实行利率自由化,建立市场化金融体系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要求石化、交通、电讯等打破部门管制和行业垄断并实行真正的市场定价,自然不能放过银行利率的市场化问题。否则对社会就是一种不公平。总体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提的早却行动慢,说的多却做的少,现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不仅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步伐,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合理的扭曲现象,社会融资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标志,便是银行业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即是由市场竞争主体依据市场竞争规律而形成的浮动利率。惟有如此,才能说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具体实施起来也并不复杂,可确定一个粗略的时间表,大致实行三年走三步:第一年规定银行存款利率可以最高上浮20%~30%,第二年则提高到上浮50%~60%,第三年实现完全放开;而同期贷款利率的浮动应更宽松一些,甚至也可以一步到位完全放开。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做了较好的准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条件已基本成熟,现在该到了勇敢突破的时候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惟此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社会中的一些扭曲现象才能够得以有效化解。实行利率自由化,是我国建立市场化金融体系的基础与前提。若利率改革迟迟不能启动,那么建立市场化金融体系终将难以完成,甚至是一句空话。

谨防信用风险和通货膨胀重现,避免投资遭受巨额经济损失

2009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7.37万亿元,这不啻为一个天文数字。毋庸置疑,在当前应对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这种巨额的信贷投放自有其必要性,但长期来看却无可避免地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信贷膨胀会引发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二是出现资产泡沫并引发通货膨胀。而随着这两个问题的来临,必然会重启宏观调控紧缩政策,那时就可能使许多投资项目因抽紧银根而陷入困境,便带出第三个问题:已开工的投资项目难以为继,又将产生一批“烂尾楼”、“半拉子”工程等,经济发展及宏观调控出现类似1992~1993年面临的情况与问题。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政府大量投资行为所产生的问题。在前几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正是各级政府热火朝天搞建设、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的“火热年代”。当中的奥秘所在就是同期兴起的所谓“土地财政”,即随着中国出现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等现象,导致各级政府掌握的土地资源及其价格成倍猛涨,从而产生暴利,额外为各地经济建设筹集了大笔建设资金。但金融危机使这种状况突然中断,土地出让减少并且售价一落千丈,因此造成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普遍从2008年之前的“收大于支”转变为之后“入不敷出”,类似经济状况,也有一点冰火两重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