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智能优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智能优势范文1
2010年上市的赛为智能,上市当年便出现业绩变脸,随后业绩一直在低谷徘徊,公司2013年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20%,股价也屡次跌破发行价。
近年来,部分大客户更是屡屡出现账款难以收回的局面,加上毛利率持续下滑,经营陷入困局。
或许管理层早已意识到此状况,赛为智能于去年11月中旬停牌,三个月后,赛为智能宣布拟以 9.9 亿元收购电力企业金宏威100%股份。而赛为智能2013年实现营收4.2亿元,净利润为2845万元;金宏威2013年营业收入为10.9亿元,净利润为4885万元。从营收规模来讲,此番收购可谓 “蛇吞象”。
不过,由于金宏威所处智能电网行业基本进入垫资建设期,金宏威现金流异常紧张,此外金宏威2013年重点项目也存在重大疑点,此时,赛为智能斥巨资收购金宏威能否带来转机充满未知数。
大客户成老赖
应收账款难收回
赛为智能通过参与建设一系列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重要公共建筑智能化项目积累了大批优质客户,如深圳地铁公司、深圳市京基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恒大地产集团等。但近年来,部分优质客户的款项却越来越难收回,昔日大客户逐渐成为今日老赖。
赛为智能2013年年报显示,当年前五大应收账款客户累计欠款额达7800万元,占同期应收款总额的46.6%。其中,前五大应收款客户一年以上的应收款占比超过一半。
其中恒大盛宇(清新)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大盛宇”)和深圳市地铁三号线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铁三号线”)的应收款尤为蹊跷。
上述两家单位均为赛为智能的大客户,且合作时间均超过4年。记者通过赛为智能2010年~2013年年报发现,从2012年开始,双方的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赛为智能近四年年报显示,赛为智能2010年对恒大盛宇的销售额为1360万元,这笔款项已于2012年全部结清。
不过赛为智能2012年年报依然显示恒大盛宇有两笔应收款,其中一年内应收款为620万元(2012年),1年~2年的应收款为596万元(2011年),上述两项应收款在2013年年报里几无变化。2013年年报显示,赛为智能对恒大盛宇2012年的应收款依旧为620万元,2011年的应收款变为584万元。
这意味着,赛为智能2013年对恒大盛宇的应收款仅收回12万元,全部为两年前的应收款,而一年前的应收款却一分未收。
欠款迟迟不还似乎已经影响到二者的合作关系,赛为智能2013年对恒大盛宇的应收款为0,当年年报中,赛为智能也未提及双方业务上的往来,双方的合作似乎也在2013年戛然而止。记者就此致电赛为智能证券事务代表谢丽南,对方表示不清楚。
除了恒大盛宇,深铁三号线的应收账款同样充满疑点。
截至2013年底,赛为智能对深铁三号线的应收账款为932万元,这一数字已经3年未曾变化。谢丽南对记者表示:“部分政府项目回款周期较长。”但事实是否如此呢?
公开资料显示,深铁三号线是一条服务于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城市轨道专线,连接罗湖中心区和龙岗区,线路全长约33公里。
除了赛为智能,同为深圳地区的竞争对手达实智能也承接了深铁三号线的部分项目,但达实智能与深铁三号线的签约金额达8500万元,2010年实际发生金额为4400万元,远超赛为智能(不到1000万元)。
不过记者查询达实智能历年年报发现,达实智能与深铁三号线的工程款于2011年就已基本结清,达实智能2011年年报显示,达实智能对深铁三号线的应收款不足58万元。
同为政府项目,达实智能能迅速收款,而赛为智能却久久不能收回,记者也就此问题致电谢丽南询问,但截至发稿时,并未得到答复。
毛利率持续下滑
募投项目不及预期
赛为智能于2010年1月20日登陆创业板,上市前,赛为智能2006年~2009年的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为3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90%,正是由于良好的成长性,赛为智能当时发行市盈率高达81倍。
但上市当年,高增长的态势便戛然而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同比下滑。201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7%;实现净利润256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9.5%。
随后几年,赛为智能的业绩也并无太多亮点。公司业绩下滑让手持股份的高管担心手中的股票贬值而纷纷套现。据Wind数据显示,自第二批限售股份于今年1月21日解禁之后,公司8名高管累计减持达到12次,共计减持约1118万股,累计套现约2.3亿元。
上市4年来,赛为智能的毛利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赛为智能2010年~2013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3.7%、26.5%、22.6%、18.4%,下降趋势明显。尤其在占公司主营业务比重超过50%的“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领域,毛利率已由2010年的38%降至2013年的20%。对此,赛为智能解释称,“公司所处智慧城市相关细分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剧,部分项目毛利率呈下降趋势。”
市场竞争加剧不过是外部原因,内部创新不足或许才是决定性因素。赛为智能已经意识人才对公司的重要性,去年5月份,赛为智能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以4.14元/股的价格向公司核心员工授予609万股股份。
激励计划的有效期为4年,其中锁定期1年,解锁期为3年。解锁条件为:以2012年度数据为基数,2013年~2015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40%、60%。
不过按照解锁条件,赛为智能2013年的业绩表现就宣告激励计划失败。2013年年报显示,赛为智能2013年净利润为2943万元,与2012年相比,下降幅度超过20%。
此外,为了强化主业,提升生产能力,赛为智能已利用首次公开发行的募集资金投资于“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技术开发及产业扩大化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一”)及“高速铁路信息化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以下简称“项目二”),并使用超募资金1.2亿元投资于合肥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13年度,赛为智能使用超募资金1140万元投资广东赛翼,报告期内实现的效益却为0,具体达产时间也未说明。
此外,项目一和项目二已按计划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内容。不过,项目二却没有达到预期效益。2013年该项目实现的效益为0。
此外,赛为智能利用超募资金建设的合肥基地一期建设项目预计于2014年7月31日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该项目于2012年开始建设,但截至2013年年底,该项目完成投资5749万元,投资进度仅为47.9%,能否在预定期限内达到使用状态存在很大变数。
金宏威现金流异常
蛇吞象并购难解困局
上市后的糟糕表现,令赛为智能与同行的差距越来越大,与赛为智能同一年上市的达实智能目前年营收已过10亿大关,净利润超过8000万元。
达实智能2010年的营业收入为3.9亿元,净利润为0.32亿元,2011年和201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42%和73%。赛为智能2010年的营业收入为1.8亿元,净利润为0.26亿元,2011年和201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1.2%和46%。
在通过内生式增长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赛为智能采取了外延式发展的策略。2月24日晚间,赛为智能重大资产重组消息,赛为智能拟以 9.9 亿元收购电力企业金宏威100%股份,其中,支付现金2.97亿元,以 8.76 元/股发行股份7908万股。金宏威原本拟独立IPO。
不过,目前智能电网行业基本进入垫资建设期,金宏威对资金的渴求非常紧迫。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2013年,金宏威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9亿元、5.2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 24%、47%。同时,2012 年、2013 年,金宏威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967万元、-2.9 亿元。
除了现金流紧张,金宏威经营项目也存在诸多疑惑。2013年度,金宏威中标“大唐新能源德令哈市西出口三期 20MWp 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EPC总承包工程”,大唐德令哈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德令哈”)因此成为金宏威的第二大客户,金宏威当年对前者的销售额为6838万元。
金宏威将此项目列为公司代表性项目,不过,实际情况却存在较大出入。
大唐德令哈项目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定承包商,但金宏威并不是第一中标人,第一中标人为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科能源”)。
记者联系到晶科能源当时负责此项目的项目经理江先生,江先生对记者表示:“当时晶科能源还有一个200兆瓦的项目正在进行,抽不出人手负责这块,因此报了最高价,没想到却成了第一中标人。”
江先生对此解释称,可能大唐德令哈觉得其他供应商经验太少,不过最终由于人手问题,晶科能源将这一项目拱手让出。
作为第二中标候选人,金宏威成为该项目的总承包商,不过依然要晶科能源为该项目供货。
江先生同时表示 :“该项目工期较为紧张,只有两个月时间,大概八九月份就完工了。晶科能源的工程款也已悉数收回。”
但作为总承包商,金宏威2013年仅收回不到该合同金额的40%。据金宏威介绍,该项目涉及合同金额1.85亿元, 2013 年已确认收入的合同金额为 8000万元,但最终反映到财报的销售收入却仅为6838万元。
记者就此拨打金宏威官网公布的联系电话,对方表示相关领导都不在,对此事不清楚。
由于金宏威此类项目经验较少,导致此项目最终的毛利率仅在 5%左右。
商业智能优势范文2
据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的一份全球CIO调研报告显示,全球超过3000名受访CIO(首席信息官)中,有83%的CIO认为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是未来三到五年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要将业务数据转化为高效的决策支撑信息,企业需要强大的软件工具与服务支持。
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国外不少企业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软件工具,这些数据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商业智能应用恰好能解决这一难题,位于企业管理软件高端的商业智能软件能够有效地收集、管理和分析大量业务数据和信息,改善提升企业反应能力和决策水平。
产业链与市场规模
商业智能软件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格局并趋向成熟。从产业链构成看,商业智能软件领域由硬件平台提供商、软件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商业智能咨询服务商、商业智能外包服务商以及终端用户组成。
2010年至2011年,全球商业智能软件市场持续增长,2011年收入突破122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16.4%。SAP以23.6%的市场份额处于领跑地位,Oracle以15.6%份额位居其次,SAS则以12.6%位列第三。
五大企业中,只有SAS是专注于商业智能软件的企业,其他几家巨头大都是通过收购等方式开展商业智能软件业务,其中Oracle和IBM最为突出。在商业智能平台方面,SAP公司处于领导位置;在企业绩效管理(CPM)领域,收购Hyperion、GoldenGate的Oracle处于优势地位;SAS仍在分析应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IBM在收购Cognos、SPSS后,在上述三个领域皆有所布局,结合自身IT服务上的优势,向商业智能软件第一位置发起挑战;微软则在自己的IT架构中进一步强化商业智能功能。
2010~2011年全球商业智能软件市场规模(资料来源:Gartner)
竞争格局日趋激烈
商业智能软件市场争夺愈发激烈,SAP、Oracle、SAS、IBM和微软作为该领域五大巨头,凭借整体优势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而处于第二梯队的专业型企业QlikTech、Information Builders、Microstrategy、Tableau等在细分领域各有优势,不断挑战巨头企业的领导地位。
国外商业智能软件企业竞争状况(资料来源:Gartner)
SAP把内存计算、移动商务、云计算这三大技术融合到商业智能产品中,在数据仓库、企业信息管理、分析应用、绩效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SAP推出的基于内存计算的高性能分析技术“SAP HANA”,解决了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难题。通过该技术,用户能够实时分析来自几乎任何数据源的庞大数据量。2012年,SAP基于HANA推出了BusinessObjects预测分析软件,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实时模拟相关业务场景,快速分析复杂数据关系及业务结构调整对企业业务产生的影响。
Oracle针对市场对于商业分析应用越来越多的需求,围绕全面、集成、开放的策略把软件和硬件集成在一起,开发商业智能整体解决方案。2012年OracleOracle Exalytics商务智能云服务器,这是业界首款提供高性能业务分析、建模和计划的整合型商业智能系统,具备高速性、可视性和可扩展性等特征,集成了Oracle商务智能基础套件和面向Exalytics的Oracle TimesTen内存数据库等商业智能软件,支持需求预测、定价优化、滚动预测、收益管理和虚拟结算等新型智能应用,实现了跨大型数据集的瞬时响应,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SAS作为全球领先的商业分析软件与服务供应商,也是商业智能市场最大的独立企业,50%以上的业务集中在业务分析,推出了300多种应用软件包和应用解决方案。其中较为典型的产品是SAS高性能分析(High Performance Analytics)平台,用来协助企业从日益庞大的大数据(Big Data)中汲取有价值的商业信息。目前,SAS高性能分析平台有四部分组成: SAS Visual Analytics(可视化分析)实现大数据业务可视化;SAS Grid Computing(网格计算)在数据处理上获得高度并行计算能力的同时,具备动态的负载均衡的特性;SAS In-Database(库内分析)能够有效利用各种主流的高性能数据库来实现库内运算;SAS In-Memory Analytics(内存分析)将多台数据的内存,有效连接成一个高速容器来存放数据视图,凭借内存高速I/O使得前台数据分析、展现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IBM在业务分析和优化市场持续加大投入,通过组织创新和外部并购等方式提升商业智能分析能力。在过去5年里,IBM投资超过140亿美元用于收购24家和数据分析相关的公司,通过整合并购Cognos、SPSS、Clarity、OpenPages、Algorithmics等公司,在商业智能、绩效管理、预测优化、风险管控等领域打下坚实基础。近两年,IBM创造性地将社交网络融入到商业智能产品之中,2010年IBM了Cognos10,将Lotus Connections软件的社交协作及业务分析能力结合在一起,这种带分析的集成社交网络功能使用户直接与社区、维基和博客进行实时互动,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在线方式、移动设备获得实时信息和预测性假设分析功能,这也是IBM首次将移动办公方式与社交网络协作技术结合嵌入到产品中。作为集软硬件产品于一身的公司,IBM以BladeCenter技术为基础,在2012年推出了Netezza Customer Intelligence Appliance分析软件,针对性地满足大型商贸企业对于业务和数据分析的需求,打造智慧商务分析系统。
微软商业智能的解决方案则基于经整合的硬件、软件和服务支持而设计,2011年推出商业智能实验室(BI Labs),类似微软的adCenterLabs,Office Labs和DevLabs,该商业智能实验室旨在为新型的商业智能技术提供研发和展示平台。此外,微软积极与硬件企业进行合作发展智能商业系统,如与惠普联手打造了自助服务式商业智能与数据仓库应用系统,与企业级数据仓库企业Teradata推出针对电信行业的智能业务系统。
专业型商业智能软件企业发展现状
融合引领创新
展望商业智能软件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商业智能软件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融合将带动该领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步伐。
云计算与商业智能的结合,进一步增强商业智能软件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云计算将运算及存储能力通过网络迁移到云端,完成计算机无法应付的大批量数据处理任务,促进商业智能系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即时数据,执行更强的数据分析功能,充分发挥商业智能的实时优势,也使企业以较少的价格得到灵活且有弹性的商业智能服务。
商业智能优势范文3
关键词:智能银行;商业银行;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18日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加速转型,客户行为特点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客户的金融需求正在被深刻重塑,面对全新的客户需求以及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各商业银行努力寻找新的创新点,迫切需要加速服务升级,以转型谋发展。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电子化的广度和深度,相继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等新的服务模式。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崛起,传统商业银行经营压力不断增大,必须调整过去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寻求集约式发展与精细化运作模式,提升内部效率和产能,以变革谋超越。
一、智能银行定义及分类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经起步,但“智能银行”概念的风行却在近两年国内才开始兴起。智能银行是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产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智能银行以围绕“创造最佳客户体验,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为服务理念,以实现“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全渠道服务为核心目标,以“新技术、新渠道、新产品、新服务、新流程”为切入点,向客户提供智能化的交易处理服务,建立以大堂经理为核心的网点销售服务模式,推动网点服务方式的改革和产品销售流程的创新,实现网点资源的更优配置,最大限度地优化客户服务体验,全面提升网点服务效率和经营效益。
我国智能银行大体分为三类:智能化旗舰店、智能化网点及小型智能化网点。其中,智能化旗舰店重点突出新设备、新布局、新流程、新服务,着力打造全新品牌形象。智能化旗舰店主要体现交易层次,突出差异化服务,强调客户体验;智能化网点重点突出新流程、新服务,辅以设备升级与布局优化,以较低投入全面提升网点业务处理与营销拓展能力;小型智能化网点重点突出新服务,配套投放相关设备,以便民服务扩大客户基础。
二、智能银行优势
(一)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智能银行依靠电子技术发展而创造出的硬件设备、应用软件、通讯传输技术等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如今,金融资本,已融入各个产业,转账结算已经代替现金交易,资金划转的频繁程度越来越高,债权债务复杂关系亦愈加复杂,票据交换及清算迫切需要更及时、合理的处理。这与智能银行的服务功能全、速度快等优势不谋而合。
(二)营业机构设置更加灵活和科学。目前,商业银行在设立智能银行时,要考察新的营业网点客流量、地址、覆盖的相关区域等特点,从而有效地节省开支,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加大对原有网点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大原有网点自助设备的数量。
(三)减少柜面人员数量。随着智能银行渠道的不断完善,人工柜台式交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收益,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对于可以利用电子银行渠道完成的金融服务项目,应大力推动建设。通过减少人工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的收益。目前,商业银行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和规范电子渠道的管理,开发各种自助设备,完善数据处理中心,以智能银行代替现有网点,提高银行金融服务质量。
三、发展智能银行的必要性
受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危机的广泛影响,我国银行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包括银行和银行业务的整合压力,还使金融环境更加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市场的逐渐成熟,我国银行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随着国内监管系统的不断深化,对银行的内部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风险控制水平需要也在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海外扩张和做强的好机会,随着全球产业不断地向“智能”型发展,银行业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挑战时需要更智能。智能银行的构建需要银行业务前中后台方方面面的技术支持,实现银行业务流程整合、前台业务创新、渠道整合以及优化流程来助力业务决策。因此,为了更方便、更全面地获取客户的信息,就必须发展信息技术和自助设备,以便以敏锐的洞察力来掌握客户的各种需求;银行中后台也需要通过整合、优化和创新其业务流程来确保服务的效率和良好的客户服务体验。此外,在银行业务前中后台转型的过程中更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并创建快速、灵活的业务来响应和支持业务的动态变化。
随着电子银行渠道的不断完善,人工柜台式交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最大收益,对于可以利用电子银行渠道就可以完成的金融服务项目,应加快推动建设,尤其是自助银行服务终端ATM的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银行的收益。商业银行唯一需要完成的是规范和完善智能银行的收益和管理,通过开发相应的智能设备,完善自助银行系统,为智能银行推广奠定基础,使智能银行逐步代替网点,提高银行金融服务质量。
四、智能银行发展关键点
一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智能化网点实现“智能”的核心不仅在于新设备的投放与新技术的应用,更在于数据的加工和应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都建立了数据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对客户各类数据的分析、加工,提高客户营销精准度;从而面向客户提供准确、全面的渠道服务信息,为客户提供便利性。
二是渠道的融合与互联。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的融合是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金融服务的关键,通过渠道管理职能的整合,实现销售方式多元化的未来业务模式。要实现商业银行多渠道融合快速推进,关键是要对不同渠道,渠道与客户、产品实现整合管理,定义各类渠道的竞争优势,明晰每个渠道的职责、客户定位和每个渠道重点运营的产品和服务,设计统一的操作流程和服务界面,保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和品牌的一致性。
三是流程的嵌入与优化。网点发挥智能化特点,实现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体验的提升,需要业务流程的合理嵌入与持续优化,从商业银行智能网点建设情况来看,硬件(机具)虽然取得了较大提升,但软实力(业务流程)的嵌入和优化进程还有空间。要根据客户与网点的交互过程,针对客户服务的不同阶段,分别制定相应流程。客户产生需求前,通过数据整合与分析,挖掘客户需求并进行营销;客户进门前,通过丰富线上功能,完成业务预处理,提升全流程效率;客户进门后,通过设备支持,实现客户识别与分流,增强客户互动体验;客户等待中,通过营销服务人员引导与特色展示,加快业务迁移;业务办理过程中,通过流程优化,完善免填单和电子填单模式,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业务办理完成后,综合数据应用与渠道协同,进行跟进营销与回访。
四是服务的提升与转型。建设智能银行的目的之一是实现网点从交易型向营销型,再向客户关系型的转变,机具的布放和流程的优化增加了网点人员配置的优化空间,为搭健全新的厅堂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目前商业银行厅堂营销服务虽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营销能力的建设,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对业务的全面支持仍需进一步加强。
五是打造严密的安全保障。为促进智能银行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有一个健全的安全体系保障交易的安全性。智能银行的安全中心是客户的安全中心,也是银行全渠道的安全中心。安全中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策略层、风险层、服务层。其中,策略层主要是为全渠道提供安全控制策略,从交易额度限制、交易权限控制和根据交易风险情况采取相应的限额控制策略。主要用于约束业务风险和客户交易风险,控制电子渠道资金交易的基本安全。风险层主要为交易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分析。主要用于分析客户的潜在风险、信用风险等,也可以对交易的客户账号和交易对象进行风险分析,防范欺诈风险,同时也可以对事后交易的真实性进行审计核查。服务层主要为交易的身份进行识别。主要用于鉴别交易安全性,例如通过渠道密码认证、密码安全控件服务、通讯加密服务、动态口令认证服务、UKEY验签服务等。
安全保障是智能银行的基础和精髓,既可以约束智能银行系统的安全,也可以保障业务的安全。要想促进智能银行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有一个健全的安全体系保障交易的安全性。
五、智能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环境欠完善。目前,我国智能银行业务发展还很受限,受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终端设备普及程度失衡,客户群体缺乏规模,现代支付体系不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认证中心(CA)体系尚未建成等国情的制约,尚无一家开展网上存款、贷款、账单收付、跨行转账、非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
二是网络安全成为最大的障碍。由于互联网的易攻击性、无序性、匿名性等特点,借助于网络的网银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为此,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不敢在网上使用自己的关键信息。目前,中国明显存在着巨大的网上金融交易服务客户需求,只有消除广大网民对网络安全的忧患疑惑才能推动我国智能银行发展。
三是智能银行发展业务技术障碍日趋严重。智能银行是依靠网络而发展起来的金融产品,具有信息技术和金融产品的高度渗透性、交互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成为一种使运营活动标准化并加速竞争性集聚,从而导致策略趋同的力量。目前,商业银行人员对智能银行知识匮乏,柜台人员缺乏产品创新并且偏重于程序化操作。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具有战略性金融与投资眼光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有金融知识与科技专业的人才相结合,建立和培养有较强数理及财务分析、运用能力的专业的具有创新思想的管理团队。
四是传统经营模式需要改变。目前,商业银行基本上是传统的分支型经营模式,通过高市场份额占有率促使成本相对降低,增加行业进入障碍,从而赢得行业领先地位。传统的经营模式缺乏长期战略优势,仅通过购买先进的设备,降低定价等方式夺取市场份额被大多数银行使用。因此,通过产品差异化、不可替代性,突破传统经营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兆强.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趋势特点与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策略[J].当代经济科学,2000.22.
商业智能优势范文4
除了穿戴,我们的家居也在智能化。今年年初,谷歌以32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智能恒温器公司Nest,被视为智能家居里程碑式的事件。可以想象的是,未来的世界是万物联网的世界,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将会被彻底改变。
创业大军们的困惑
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市场,仅可穿戴设备创造出的价值就可达到15亿美元以上,到2018年将达到190亿美元。智能硬件创业的热潮正在到来。无数支创业大军,正在努力把极客式的想法变成人人消费得起的产品。当然,这些站在风口上的人们,显然比常人更能理解智能硬件风光背后的冷暖。
进入智能硬件领域的厂商多为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面临着“产品设计能否更精准符合用户需求”、“产品上市后如何更好地进行营销”、“企业快速成长中如何获取资金支持”等诸多问题。就连谷歌眼镜都连续“跳票”,一再推迟上市时间,身处风口浪尖的中小企业能否玩转智能硬件,一直饱受质疑。
除此之外,智能硬件从想法到落地还面临着许多供应链上的困难。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硅谷创业公司Pebble推出自己的第一代智能手表概念时,去深圳寻找加工厂,对方听到只生产十万支电子表,觉得数量太少,拒绝合作。
在这个急速变迁的行业里,创业者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改变世界,但智能硬件的商业生态尚未形成,全面高效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出现,芯片、代工厂、方案商等环节都亟待补强。
“JD+”建产业联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在智能硬件销售和营销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京东,日前推出了致力于加速智能硬件创新的“JD+计划”,将整合原有优势,联合创客社区、众筹平台、生产制造商、技术服务商、内容服务商、渠道商等,形成智能硬件的产业联盟,为“JD+计划”内的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搭建创新智能产品开放平台,促进智能硬件产业的更好发展。具体支持措施包括:
合作“零”门槛:合作伙伴享有优先与京东建立商业合作直通车的权利,可获得京东提供的各种便利和品牌管理成本上的优势。
数据“全”共享:开通数据平台,为企业提供库存、日销、流量等数据信息,智能硬件企业可以享受京东针对行业现状、趋势及站内品类销售等相关数据评估、预测与分析。
营销“绿”通道:立足自身品牌优势,为纳入合作的产品提供“JD+计划”的品牌支持,针对纳入合作的产品,推荐到JD+专区帮助其产品的营销。
供应链服务支持:合作品牌产品可享受京东提供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支持。
技术支持:合作品牌产品将享受京东及合作伙伴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内的强大技术支持。
金融服务与资金支持:对于加入“JD+计划”内的优质企业,经评估后,京东将依据评估结果提供小微贷款或孵化资金支持。
此外,“JD+计划”还宣布联手百度的推出的“baidu inside计划”,京东和百度将把各自的优势资源开放出来,共同搭建“创新硬件开放平台”,探索智能硬件制造的新模式。
商业智能优势范文5
9月末,一款名为曼申的智能锁在淘宝众筹上线,5分钟之后众筹资金突破100万,30天突破1000万,截至目前这个数字已经接近1500万。10月中旬由阿里巴巴主办云栖大会上,这款产品亮相智能未来分论坛。马云在当天的演讲中说,“每次技术革命都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这是我们今天巨大的机遇所在,人类拥有的巨大武器就是计算机,是云的能力。”在阿里对未来的布局中,智能家居是重要一环,鉴于自身在硬件制造领域的薄弱,阿里向曼申智能锁背后的智能家居厂商发出了战略邀请。
智能家居大潮之下,巨头为何纷纷看好智能门锁?
事实上,阿里巴巴并不是唯一一家向曼申发出邀请的互联网巨头,消息显示,百度、腾讯两家巨头,以及京东、小米都曾向其传递战略合作的意愿,与此同时曼申智能锁产品还吸引了国内一线五大投资公司的青睐。在智能家居浪潮来袭之下,互联网巨头们为何同时看好一款智能锁?背后原因恐怕还要结合其布局智能家居市场的初衷来分析。
生产并销售硬件来赚取利润显然不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之道,倘若如此周鸿祎也不会宣布将旗下智能摄像头免费给用户使用,小米也不会以接近成本的价格涉足智能家居市场。如本文开始所言,互联网巨头的优势在于大数据和云服务能力,其进入智能家居市场的根本动机在于以智能家居产品为入口获取海量的用户数据,通过向用户提供内容和软件服务构建自身的智能家居生态体系。因其本身不具备硬件制造能力,也没有必要因此组建硬件团队,所以与智能家居厂商合作成了必然选择。
那么,巨头瞄准的又为什么是一把智能锁?原因在于智能门锁刚需、高频、不可轻易更换的特征。开门锁门是刚性需求,门锁的安全性能则是刚需中的刚需,结合机械、电子、云计算的智能门锁恰好满足了用户的安全需求,其次门锁具有高频使用的特征,足以保证数据获取的持续性,另外门锁的不可替代性也为竞争者制造了较高的门槛,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谁能够率先布局就意味着能够长久的占有用户,也就掌握了用户背后的数据。这笔账,相信BAT比谁算的都更清楚。
既然巨头如此看好智能门锁,那么这样一款智能门锁产品究竟解决了用户哪些需求?它的核心卖点又是什么?
基于安全需求的智能化,是智能门锁的核心卖点
门是隔离室外与家庭的重要屏障,它的安全性自然是用户的基本需求。但满足用户的安全需求却并不只是对门或门锁进行加固那么简单。在我看来,人们缺乏安全感的根源在于失去对某一事物的联系和对相关事态的掌控。所以,门锁的智能化一定是基于基本的安全需求,而智能化的功能也必然是为安全的,产品的功用在于让用户与家庭时刻保持联系,保持对家庭安全的掌控。
在阐述智能锁的功能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公安部权威统计,全国每3分钟就有一户家庭被盗,每年累计被盗损失达11300亿元,80%的贼通过门锁进入房间,其中85%的被盗家庭是在有物业的小区,且50%的盗窃案发生在家里无人的白天。然而,比盗窃更可怕的是入室抢劫、杀人等恶性案件。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点:1、门锁是保证门安全性的关键;2、无人看守时盗窃发生率高说明问题关键在于业主无法做到对家庭情况随时随地掌控;3、业主无法左右或控制事态的发展以保证家人安全。
那么,智能门锁能否解决这些痛点?答案是肯定的。以曼申智能锁为例,它以军工级加密芯片,机械电子双重防护,其背后的企业已经专注于军工级智能安防产品11年,足以保证锁芯的安全性。同时,通过手机应用或者微信绑定,可以实现对门锁使用情况的24小时全程掌控,一旦有人开门就会有消息推送至用户手机,如此一来用户便可以时刻掌握家人的进出情况。并且当门锁遭遇异物触碰锁芯或门被非法开启,将触发90分贝的警铃,并立即远程通知主人以便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达到吓走甚至帮助警方抓住不法分子的目的。
这么智能的门锁,钥匙丢了怎么办?传统的门锁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及时换锁。而智能门锁则只需在手机应用中将钥匙或者指纹ID作废。从这些功能中可以总结出,智能门锁的核心卖点准确来说并不在于智能,而是基于安全需求的智能化。从而让用户与家庭的连接更加紧密,实现对家庭安全的掌控。当用户的这些需求得以满足之后,智能门锁也就不愁没有市场,而基于智能门锁的创新商业模式则是互联网巨头们关心的问题。
透过锁芯看未来,智能门锁里有哪些商业空间?
美国一家名为August的智能家居企业尝试与当地快递公司合作,在取得用户授权的前提下,快递员可以在用户不在家的情况下将快递送至用户家中,科技媒体Techcrunch认为智能门锁系列产品将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方式。这种模式对国内用户而言出于安全和隐私等考虑显然还不太现实,不过也显示出智能门锁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Techcrunch还设想了一个场景:“在办公室的你现在可以通过Postmates(快递企业)服务将你遗忘在家的东西送到公司,或者派人将鲜花‘偷偷’的放在家里的桌上以给你的妻子一份惊喜。如果你因为工作实在走不开的话,你甚至可以在无需交给别人钥匙的前提下委托他人帮你遛狗。”这些设想听起来的确很超前,但可以预见如果智能门锁得以普及之后,将有无限的可能性。当然,对于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而言,最直接的收获莫过于掌握了用户一定的生活习惯和规律,以便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便捷的服务。
比如,当你下班回到家中休息时,互联网公司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使用互联网服务的习惯,向用户及时推送相关资讯内容或服务。在智能家居生态之下,智能门锁还可以与智能灯光、音响等产品进行互联,在你打开家门的一刻为你点亮房间的灯光,送上一曲优美的音乐等等。只要用户喜欢并持续使用这些服务,那么对于互联网巨头而言便有着无限的商业空间,对于用户而言,未来的智能家居生活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唯一的担忧恐怕在于,互联网企业能否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当然,目前来看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生活的渴望明显要大于担忧,一项专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用户希望在未来3至5年内以手机等方式代替用钥匙开门的传统方式。这个数据对于互联网巨头以及曼申智能锁这样的智能家居产品而言,显然是个好消息。
巨头未来的商业模式,一切可能性根植于大数据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大数据和云服务的价值也在逐渐凸现,这也是为什么BAT同时在云市场展开角逐的原因所在。未来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空间一定是根植于大数据的,而数据的获取形式必然会以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产品来实现。用户不仅是智能家居产品的使用者,也是家庭数据乃至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以智能摄像头为例,它的普及便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视频内容,而这些内容也为后者带来了巨大的盈利空间。
商业智能优势范文6
倪光南解释说,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具有高度垄断性,也是信息领域生态系统的核心,在《国家安全法》所强调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尽快实现安全可控,这样才能 “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利益”。所以,“今天我们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移动操作系统不仅是为了获取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依法保障国家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倪光南说。
然而,中国目前没有自主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倪光南认为,这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企业的实力还不够强,总体市值大致只有美国同行的1/3;其次,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像华为这样拥有7万多研发人员的公司还只是凤毛麟角;最后,没有形成国家意志,缺乏顶层设计。
为此,倪光南建议,发展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是为了解决在这一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问题,首先应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将这一目标纳入国家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设备的战略规划;其次要吸取过去一些科技计划搞“撒胡椒面”式的支持,导致创新资源碎片化,助长内耗而不能形成合力的教训,现在我们应当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倾举国之力发展一个系统,而不是分散力量搞多个系统,要使中国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成为世界上继苹果、谷歌和微软后的第四大系统;最后,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