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管理规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能减排管理规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能减排管理规定

节能减排管理规定范文1

一、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职责明确

大队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今年的节能减排工作,为防止节能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按照总队、支队有关文件要求,成立大队节能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二、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做好节能减排

根据节能目标要求,大队在第一季度着力进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方案的制定,便于今后更好的开展节能工作。经研究讨论,目前已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有:大队节能规划、大队2010年节能目标措施方案、办公用品及设备管理规定、车辆管理规定、水、电使用管理规定等。

三、认真组织学习,落实有关文件精神

节能减排是一项基本国策,为提高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节能意识,了解全国的节能形势和节能措施,使节能工作深入人心,在第一季度,大队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较大的提高了大队全体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并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水、节电、节油理念得到普及。

四、及时上报节能数据,充实台帐内容

节能减排管理规定范文2

一、开展节能减排审计面临的难题

(一)法律依据不充分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是依据审计法及实施条例所赋予的职责。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第三章规定了审计机关的职责,共计15条,如规定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但没有明确规定环境审计的条款,更没有涉及节能减排审计。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也没有关于内部环境审计、节能减排审计的明确条款。与之紧密联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也没有对节能减排审计做出明确规定。因此,节能减排审计缺乏有效法律支撑。

(二)管理体制存在障碍

依照现行审计管辖层级和范围,开展节能减排审计存在体制上的障碍,制约工作的有效开展。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节能减排工作是按一个地区为单位来进行考核评价,涉及辖区内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团体,同时这项工作也具有持续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现行审计管辖和审计范围的规定,使得审计无法进行驻地央企、外企、民企、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的节能减排审计。内部审计工作接受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和监督的也仅限于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涉及面也非常窄。这种审计管理的格局将导致审计计划制定不完整、审计业务开展不统一、审计单位协调很被动,从一个地区总体节能减排审计的效果看,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三)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2011年审计署公告了对河北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钢铁和水泥等行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结果。这是国家审计署的第一份节能减排审计情况的公告,是国家审计机关开展节能减排审计的实务范例。从地方审计机关来看,一是没有全面开展;二是各地开展的不平衡。虽然个别大型企业有开展内部审计的案例,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涉及这方面审计项目很少。如何审、审什么、采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审计的标准如何确立、审计的内容有那些、审计报告是否需要有所调整等,目前没有统一操作的模式。有的审计项目尚停留在专项资金审计模式下,未能对耗能数据进行分析;未能从效益审计的角度查找问题;未能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基于以上现状,相应的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同时更需要不断推出系统化、体系化的的专业规范和较好的实务范例用于推动节能减排审计进程。

(四)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家审计机关还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主要以审计、会计知识为主。从事节能减排审计工作的人员不但需要具备审计业务方面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和熟悉有关能源管理、能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就企业内部审计而言,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能源采购、存储、管理、传输、使用的传递流程,并能对能源种类实物量和折标量进行结构性分析,对企业的主要工艺过程、能源系统、主要耗能设备、一线人员执行企业内部能源管理规定的情况也要掌握,这样才能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目前具备这种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的审计人员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和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加缺乏。

二、完善节能减排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全国范围内关于节能减排审计的法律法规,但审计部门决不能停滞不前,而要借助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审计调查、政府交办审计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已有的审计成果,出台有关节能减排审计地方性法规,或者结合节能减排任务制定各地规范性文件,使这项工作开展具有初步的制度性保障,使之成为整个节能减排环节链的关键节点。这样也能同时达到通过制度性安排,在审计人力资源储备和审计工作协调上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取得良好效果。如同经济责任审计一样,通过若干年广泛而深入的工作促进,伴随节能减排向纵深发展,再充分吸收各地成熟有效的经验做法,形成体系化理论用于指导审计工作,并保障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一旦条件成熟,就可以进行审计法的修订,增加包含有节能减排审计内容的环境审计条款,从而把节能减排审计上升到法律层面。

(二)构建符合节能减排实际需要的审计管理模式

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两个结合,发挥三观作用”。两个结合就是中央审计与地方审计相结合,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三观审计就是建立以审计署为主体的宏观审计,以地方审计机关为主体的中观审计,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为主体的微观审计的三位一体审计监督体系。具体实施应对固有的审计模式有所突破,可采取属地审计的原则,不分监督对象的性质,按照资金的流向和能源消耗数量的原则,由同级环保部门提供委托审计名单。再由审计机关审核后提交当地政府审定,纳入当年政府的审计计划。对于企业内部的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审计应该在当地审计、环保机关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最终结果纳入地方整体节能减排审计成果之中。

(三)核心是建议,关键抓整改

节能减排管理规定范文3

关键词:工业锅炉;使用现状;节能减排;措施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而工业生产是我国目前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生产中,工业锅炉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用于工业设备的生产中,工业锅炉主要提供生产所需的蒸汽,而在生活用品的生产中,其主要提供生活所必需的热水。虽然工业锅炉在生产生活中作用巨大,但是由于能源消耗量大并且污染排放量大,给我国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我国大力倡导工业生产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目前我国工业锅炉的使用需要进行改善与优化,使其降低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保证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符合我国有关的管理规定,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绿色发展。

1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工业生产主要依靠煤炭。据调查,我国工业生产对煤炭的依赖性从以往的85%下降到了当今的60%左右,虽然数值有较大变化,但是煤炭依然是我国工业生产主要能源。虽然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但是人均数量小,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浪费多,并且污染物没有得到合理的排放。在我国各个工业企业中,锅炉消耗的煤炭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工业生产设备,占据工业生产煤炭整体消耗量约五成左右。在锅炉的使用过程中,煤炭能源的使用没有经过技术加工,燃烧效率较低,并且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没有经过专门的技术处理,因此既造成能源的浪费,又导致环境污染的压力增大。[1]所以我国要重视工业锅炉的使用,提高生产过程中煤炭的燃烧率,同时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从我国各工业企业所使用的锅炉设备标准来看,大多数锅炉参数都较低,容量相比国外工业锅炉要小许多。并且大多数锅炉的热效率都没有达到相应标准,浪费率达到30%左右,而国外工业锅炉的浪费率平均只有10%左右。由于我国锅炉设备不达标,造成在生产中排烟热损失过大,并且燃烧利用率很低。从污染排放的角度来看,我国工业锅炉在煤渣含碳量的排放方面远远超过了国外平均的5%,实际值达到了15%以上。由于煤炭不完全燃烧而造成的热损失非常明显,因此在实施节能减排的措施后能够起到较好的节能效果。

2当前我国工业锅炉使用问题分析

2.1我国锅炉技术标准低,运转效率低。从我国目前锅炉设备的技术标准来看,大多数的锅炉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使用上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在设备选取方面,很多工业生产企业选择了功率较大的锅炉,以满足日后生产量增大的需要。但是这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是当前很多工业生产并不需要大功率的锅炉设备,工作量普遍较小,导致锅炉设备运作效率极为低下。大功率的锅炉设备不仅耗电量大,而且污染排放量大,这就导致了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增加。[2]由于工业实际生产负荷较低,而锅炉设备的热负载是随着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需要较高的动力供设备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而这一过程中能源的实际消耗量较理论值要更高,因此我国大部分锅炉设备的使用效率很低。

2.2锅炉煤炭燃烧效率差。煤炭是工业锅炉最主要的使用能源,因此煤炭的类型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锅炉的使用效率。由于不同的工业生产需要,我国锅炉在使用煤炭时也有种类之分。一般情况下,我国根据地域的不同和生产类型的不同在锅炉燃煤时有不同的标准,煤炭的种类有较为严格的规定。例如层燃烧锅炉是我国最普遍的锅炉种类之一,它具有四种燃烧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煤炭燃烧效率。[3]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燃烧用煤的质量达不到相应标准,或者煤炭类型不符合锅炉燃烧标准,都会造成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如果锅炉的煤炭使用类型不在锅炉燃烧标准的类型之中,那么燃烧的质量会下降明显,甚至会导致锅炉设备故障。同时,在煤炭的燃烧过程中,由于煤炭质量和锅炉使用效率的不同,会导致实际生产的技术数值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也会降低煤炭的使用效率,增加能耗和污染排放量。

2.3锅炉的使用程序导致运行效率低下。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不断技术,目前很多锅炉的使用都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系统控制技术,当前锅炉使用较为普遍的技术是PID技术,通过系统的调试和操作人员的控制可以实现锅炉使用方式的转换,同时对输入输出数值进行自动调控。但是我国的锅炉使用技术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如电压的变化和工作量发生变化时锅炉的调控并不能及时的进行,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锅炉设备的仪器也不能及时的反映出锅炉变化的情况。[4]另外,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设备变化的突变性和技术资料的有限性导致锅炉在运转过程中即使发现了相关问题也难以及时进行排查,维修工作难以及时进行,导致锅炉利用率明显下降,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2.4锅炉操作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实际操作经验不够。我国工业生产离不开锅炉的使用,而有关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也较为完善。但是随着工业企业数量的发展和锅炉技术的进步,很多标准规范已难以满足当前我国锅炉使用的需求。更为关键的是相关操作人员没有受到相关技术操作的培训,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没有严格遵守有关规范。首先,锅炉使用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没有一致的规范性,操作人员无法根据有关标准进行操作。其次,有些锅炉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规范意识不够,没有严格遵照技术使用标准,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缺乏技术学习和管理培训,对锅炉的运作认识不足,锅炉出现运转错误时也无法及时维修,因而造成锅炉使用不当、故障频发等问题。这些都对锅炉的运转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不利于锅炉最大程度发挥其性能。

3提高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效率的途径

第一,引进先进的锅炉使用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数量。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燃烧煤进行技术处理。主要是提高锅炉用煤的引燃率和燃烧率,同时通过改善热排放来实现煤炭的充分燃烧。二是升级锅炉内部设施,改善锅炉内部的配风结构,减少锅炉内部煤渣的存留量,最大程度上提高煤炭的燃烧率。同时完善锅炉的炉拱设计,优化相关配件的组装和协调性,引进先进的锅炉冷却技术,降低锅炉内部热耗能。第二,加强对锅炉应用的监测,强化设备调控。具体来说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通过提高锅炉内部配件的控制力度来实现对锅炉设备全天候监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建立锅炉设备的燃烧模型和统计图,对每一个元件进行单独的分析和排查,及时反馈有关器件的变化趋势,实现远程操控和监测。其次要对锅炉的消耗与排放进行全面的监测。要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侦查锅炉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数量,在能耗超标时进行及时预警,同时通过智能系统优化烟气循环效率,全天候记录锅炉的污染物排放数量,通过计算机快速地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5]第三,统一锅炉使用操作标准,强化操作人员技术培训和规范意识。首先,要对锅炉的使用标准进行统一的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锅炉要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操作条例,例如能源供应管理方案和配煤方案等。其次,工业生产企业要对锅炉操作人员进行有关技术规范的强化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检测出来并维修。再次要对锅炉操控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强化实习再上岗的制度,增强技术人员的操作经验和规范意识,使其各项操作都符合系统管理的要求。第四,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锅炉调控的自动化水平。相比国外的锅炉设备,我国工业企业在计算机自动化应用方面显得较为滞后,因此需要提升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更高程度的锅炉自动化运作创造条件。[6]对于容量较大的锅炉设备要建立全面的计算机控制模型,优化设备各部件的操作效能。在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时,首先要对锅炉的内部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和测算,检测锅炉设备是否能够满足日常生产的需要。然后要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优化锅炉的燃煤效率和排放输出值,严格控制和监测能耗数据和排放数据,为节能减排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4总结

工业锅炉在生产生活中作用巨大,但是由于能源消耗量大并且污染排放量大,给我国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需要进行改善与优化,使其降低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促进我国工业企业生产符合我国有关的管理规定,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绿色发展。当前我国工业锅炉出现了技术标准和运转效率低、煤炭燃烧效率差、操作技术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实际操作经验不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引进先进的锅炉使用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数量,加强对锅炉应用的监测,强化设备调控,同时统一锅炉使用操作标准,强化操作人员技术培训和规范意识,另外要提高锅炉调控的自动化水平。

作者:李想 杨乐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奕锋.工业锅炉高能耗的问题分析与节能减排的对策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

[2]徐火力.推进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建议及措施[J].能源与环境.2010(04)

[3]朱森林;杨洁.工业锅炉存在的弊端及节能减排对策[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3(08)

[4]赵钦新;周屈兰.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工业锅炉.2010(02)

节能减排管理规定范文4

    节能减排是为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调整和规范经济发展的空间秩序,成为必然之选和必由之路。 

    去年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发出了调整和规范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强烈信号。 

    《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了“三个支持”、“三个不支持”和“一个创新”的新要求。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国家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对列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耗能和污染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力的企业和项目及列为落后产能的项目不予支持;鼓励银行开展节能减排授信创新。 

    这一系列金融授信管理规定的出台,无疑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空间格局。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将因无法得到信贷支持而逐渐失去发展甚至生存的能力,而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企业,则将因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而发展壮大起来,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从而使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消亡,逐步退出经济发展舞台。银监会的这一“意见”,压缩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空间,扩大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空间。这两个空间的一收一放,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空间秩序的形成。 

    科技领域也在为这一新空间秩序形成做出努力。 

    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科技部已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的科研经费,调动全社会500亿元的资金投入,实施科技节能减排工程,规模化推广一批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攻克一批重点行业、重要区域急需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众所周知,当前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不少,却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到企业生产、人民生活中来,不仅制约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也影响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着生产行为和经济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让社会看到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它们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流力量,将有效地扩大高新技术经济体及其产品的生存、发展与竞争空间,使工艺落后、产品初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经济体及其产品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和科技是影响市场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任何经济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信贷资金的投向,影响着产业或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经济发展空间的构成;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支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保障,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社会,以什么水平的科技手段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力量,决定着它们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科技的运用和提升,影响着不同发展模式在经济空间中的消长兴衰,对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完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我国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对经济发展空间秩序的完善缺乏足够紧迫的认识,导致市场经济体系这样那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价格与价值体现的错位,不顾成本、不惜后果的恶性竞争,在落后的产业基础和狭小的经济空间里重复建设、恶性循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环境问题也由此愈演愈烈,缺乏经济发展空间的科学划分和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的合理引导,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和企业必然在单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原有的经济发展空间中运转而没有脱胎换骨的动力。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下,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成为贫困地区的倚重,也成为一些正在转型地区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的鸡肋。 

节能减排管理规定范文5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后勤;车辆管理;节能减排

一、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的内涵

教育部于 2006 年1月 28 日印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通知指出“建设节约型学校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据统计,高校后勤支出约占各高校财政总支出的12―19%,而能源方面如水、电、气总支出则占到后勤费用的绝大比例,能源消耗总量不断被刷新,加上物价上涨、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建设节约型后勤已经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就是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高校后勤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构建后勤节约文化,参与培养包括具有节约品行在内的高素质的合格的专门人才。

二、充分认识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的必要性

(一)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思想,高校作为在科学、文明方面负有引领社会责任的单位,必须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做出表率。高校在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节能减排的确观念,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思想落实到建设当中,让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不断地探索出节能减排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学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此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后勤管理与服务之中。为此,车辆中心针对工作实际提出了 “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节能降耗”为宗旨的工作目标。

(二)高校后勤建设节能减排型的内涵及制度保证。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后勤是指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后勤保障以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文化,培育节约意识。节约意识是人们关于节约的认识、观念、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等。高校后勤工作是很实在的工作,厉行节约渗透到高校后勤的每项工作中,其中包括做好校园建设规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各项管理、技术措施,搞好资源共享。

(三)高校后勤在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工作中示范作用。高校后勤是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保障系统,学校日常运行的大部分支出在后勤系统,后勤系统的节约直接关系学校的经济效益。学校的资源消耗及管理基本在后勤,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措施的落实在后勤。后勤服务涉及每位师生员工,学校后勤员工的节约意识、日常服务中的节约行为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学校后勤管理系统确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制订科学、严格的节约原则是后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我校后勤管理处在车辆管理中节能减排的实践探索

研究如何降低车辆维修保养费用、车辆油耗问题,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笔者参与大学后勤车辆管理工作近十年,现联系本校后勤在实际车辆管理中是如何实施节能减排实践的。

(一)建立百公里耗油每月通报制度,强化节能检查管理,促进节能降耗增效。制定各类车辆百公里标准耗油指标,每月根据派车单、公里数、油料消耗、维修材料等费用做好详细记录并进行差费核算。定期统计公布,比较检查分析原因,积极引导 员工节约每一滴油的意识,切实将“节能降耗”活动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了员工车辆运行速度节油最大化和运行速度安全化。大部分员工均能通过节油降耗获得一定的奖励,驾驶人员在工作中增强了热爱集体、爱护车辆、勤俭持家的思想,努力争当“节能降耗”标兵。

(二)制定车辆维修管理办法。为了加强车辆的大、中、小修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保证车辆修理的质量和费用的可控性,在车辆维修(指正常维修,突发事件修车除外)应事先认真填写维修申请单,经中心安全检查生产小组检查,提出维修方案,由主任批准,方可到指定的维修单位修车,如擅自修车、擅自选择修车单位,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个人自负,通过管理办法规范和实施,使维修成本降低了10%。

(三)实行单车核算办法,建立单车核算制度。我校机关车辆所需材料采取集体询价、统一采购、集中保管,杜绝了材料的流失和降低了经费开支。加强成本管理,厉行勤俭节约,一车一本帐,以数据为依据进行核算,建立季度经营情况分析通报会。通过分析比较,使每一位员工都参与成本管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

(四)建立车辆加油卡管理规定。设立一车一卡制度,驾驶员用加油卡在规定的加油站加油,在市内不允许用现金加油。执行任务在500公里以内往返的也不允许在外用卡或用现金加油,如有特殊情况,电话汇报主任后进行解决。

(五)积极稳妥推进车辆集中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在车辆管理上改“分散”为“集中”,实行车辆集中入库管理,实行派车单出入库制度,杜绝和控制了私驾公车、公车私用、公车满校园跑的现象,确保公私严明,领导不用车,无出车任务时,驾驶员们均骑起电瓶车、自行车在二校区之间办理业务,节约了能耗,赢得了领导师生们的好评。

(六)规范公务用车使用及运费结算规定。学校各机关、学院凡是公务出差用车,均有车辆管理中心进行派车,开具派车单,任务执行完成。有用车人在派车单上签字确认,运费在学校内部进行资金结算。这一规定的实施,基本上杜绝了私车公用,使国家的资产(车辆)得到了充分利用,减少了资产(车辆)的闲置,降低了运行成本,学校的资金在学校内部进行结算周转,提高了学校内部资金的利用率,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成本。通过以上节能降耗、增收节支等办法和措施的实施,我校机关车辆在维修总成本上节约了10%的费用;通过百公里油耗和用车公里数的限定,节约了油耗的消耗量,为中心和个人带来了经济效益;通过量化考核、节能降耗等指标为考核分配依据, 打破了正式员工与聘用员工的分配框架,建立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办法, 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高等教育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越来越突出的情形下,一味的靠争取更多的资源已不太现实!只有依靠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确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型后勤对于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节能减排型高校后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厉行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道德行为,社会来说则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后勤员工队伍更新思想,摈弃一些陈腐、模糊的错误观念,建立起新的资源观念、效益观念和责任观念,把高校后勤建设成为“学习型后勤、创新型后勤、改革型后勤、廉洁型后勤”。

参考文献:

节能减排管理规定范文6

1.1有利于推进农机节能减排为了解喷油泵校准点在接受标准油量传递前、后喷油器所喷油量的差别,德国博世公司某区域维修站对辖区50个喷油泵校准点在标准油量传递前、后喷油器的喷油量数据进行了比较,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博世公司对该区域维修站喷油泵校准点的校验频次规定为:对业务量较大的校准点,要求每校验50组喷油器后进行一次标准油量传递;对于业务量较小的校准点,要求每季度进行一次标准油量传递。相关标准规定对于维修用喷油泵试验台,在喷油量符合标准要求(即喷油量界于31.2±1mL间)且喷油量不均匀率&≤4%时,该组喷油器才符合要求[13]。从表1可以看出,50组(每组6个)300个喷油器在未接受标准油量传递前,有168个喷油器的喷油量超出标准范围(31.2±1mL),这些喷油器的喷油量有的高于标准值,有的低于标准值,喷油量不合格的喷油器所占比例达56%。50组数据中有2组共12个(序号15、17)喷油器的喷油量符合标准要求,有3组(序号15、17和22)喷油器的不均匀率满足标准要求。综合判定,50组喷油器只有2组(序号15、17)喷油器的喷油量符合标准要求,合格率仅为4%。50组喷油器在接受标准油量传递后,有1个缸(序号3第4缸)的喷油量不符合标准要求,该组喷油量不均匀率为4.9%,也超出标准要求,即仅有一组喷油器不符合标准要求,合格率为98%。对于基层喷油泵校准点,其校准设备只有满足标准要求后才能开展油泵校准业务。因此,有必要对基层油泵校准点进行标准油量传递,使其喷油器的喷油量和喷油量不均匀率达到标准要求,以便科学、准确地对农机用户的油泵进行校准。为了了解农机喷油泵在校准前、后喷油量的差别,对河北省20个农机户在用机具喷油泵的校准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农机户通常1~2年对喷油泵进行一次校准,而且在用户发现机具“动力不足、油耗高、启动困难、冒黑烟”等情况时才去校泵。校准数据表明:有的喷油泵多喷了油,致使机具油耗高、冒黑烟;有的油泵少喷了油,致使机具动力不足,启动困难。因此,定期进行喷油泵校准,既节能减排,也有利于发挥机具效率。近年来,随着农机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和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节能减排任务繁重。2008年江苏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在用的拖拉机、变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机动植保机等5大类机具一氧化碳、炭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颗粒物的排放总量分别为5.1、14.6、8、2.4万t,仅颗粒排放一项就超过国家标准4~5倍。通常情况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功率会降低、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会增加。江苏省抽样调查显示,在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功率损失平均约为5%,小型拖拉机的油耗率平均高出标定值13%,大、中型拖拉机的油耗率平均高出6%~10%,4种排气污染物的排放总值平均增加20%~30%。经喷油泵、喷油器调试后,可有效降低油耗5%~10%,恢复动力约3%,降低排气污染物约15%。因此,推广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可有效推进农机节能减排。

1.2有利于提高喷油泵维修质量和水平喷油泵被视为柴油机的心脏,其控制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转速、燃油供给量和供油质量,以保证发动机正常运转的动力性、经济性和稳定性。喷油泵和喷油器经一段时间使用后,由于柱塞、出油阀和喷油嘴的正常磨损,加之国内柴油中杂质和蜡成分含量较高,导致三大偶件磨损加快,发动机性能下降,油耗增加,污染物排放超标。喷油泵只有经修理、调试使其供油量达标,发动机才能恢复正常工作。某地区4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500多台柴油机喷油泵的调修周期抽样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调查发现如下问题:一是农机手调校喷油泵的主动性不够。农机手平时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的保养意识不强,通常只要机具能工作,就不会主动定时进行喷油泵和喷油器的维护保养,通常要等到机具出现异常现象如不能启动、动力不足、油耗高及工况不稳等情况时才去调校喷油泵。二是喷油泵校准频率不高。调查结果表明:校准频率较高的为1年1次,较低的为2~3年1次,一些国外品牌的联合收割机甚至4年中也没有校过油泵。三是实施喷油泵校准的机具所占比例不高。调查显示,拖拉机喷油泵年度校准比例最高在70%左右,联合收割机喷油泵年度校准比例低至20%。四是喷油泵校准质量难保证。目前在用的喷油泵校准试验台存在设备陈旧、性能较差等问题,加之缺少定期的标准油量传递,喷油泵、喷油器调试的技术指标与原机相差较大,影响机具性能。因此,应通过推广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校准基层喷油泵校验标准,培训喷油泵维修校准技术人员,提高农机喷油泵维修校准质量和水平,确保喷油泵和喷油器技术状态良好,保证机具作业性能。

1.3有利于推动农机维修行业管理近年来,农业部高度重视农机维修管理工作,颁布了《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将农机维修管理执法内容纳入《农机安全监管条例》,实施了多个农机修理质量标准,规范了农机维修行业发展。但目前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技术资质、配件价格、维修质量等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基层农机维修管理人员少,缺乏执法和检测手段,缺少投入,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开展困难。基层农机维修管理人员可以以推广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为抓手,推广农机维修先进技术,开展农机维修网点资质审核、维修质量监管等工作,规范农机维修业务,推动农机维修管理工作。

2喷油泵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推广的可行性

2.1推广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为了节约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制订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2014年5月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了强制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规定了第三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染物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并提出了第四阶段的预告性要求。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推广作为实现农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符合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及农机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利国利民。

2.2推广有成熟的技术支撑标准油量传递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喷油泵标准量值传递和浮动量值传递的技术原理,标准系统的构成,在用喷油泵试验台的校验和浮动油量调试的环境条件和技术要求,在用喷油泵试验台的校验方法,试验台用标准喷油器总成的试验方法,浮动油量调试工艺,以及喷油泵调修行业标准油量传递的组织实施。喷油泵与喷油器调试技术主要包括:喷油泵各缸的供油开始位置的确定,供油量的检验与调整,喷油泵总成的密封性检验,调速器特性的检验与调整,喷油泵附属件的检验与调整,喷油器的喷油压力检查与调整,雾化质量及其分布状态的检查,密封性的检查,以及调试的工作环境、技术条件、设备配置的要求。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作为柴油机维修的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其技术非常成熟,足以支撑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是德国博士公司的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和标准,成熟、稳定的技术为标准油量传递、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的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撑。

2.3推广示范条件具备一是全国有比较健全的农机维修管理队伍。目前,全国各省、市、县基本都配备从事农机维修管理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当地农机维修网点审批和维修市场秩序管理,为该项技术的推广示范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二是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一些喷油泵生产企业在全国建立了喷油泵标准油量传递基准站,他们有丰富的标准油量传递经验,为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三是有行政管理职能提供保障。国务院412号令和《农机维修管理规定》明确农机部门对农机维修经营实行行政许可审批职能。因此,推广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的人员、资源、管理职能等条件已经具备。

3推广建议

3.1国家扶持建设标准油量传递网络喷油泵标准油量传递技术是适于喷油泵维修行业的实用性技术,其专业性强、设备更新和人才培训量大,仅依靠企业和个体力量进行大范围推广的难度较大。建议将其推广列入国家相关节能减排项目中,安排经费进行推广。由政府联合企业利用现有技术、人员、设备建设“国家级-省级-县级(基层)”模式的标准油量传递网络,统一技术路线,配备标准泵、标准嘴、标准管,开展人员培训、推广宣传等工作,保证传递标准和质量。

3.2对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实施补贴为提高农机手校准喷油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农机手选择合格的油泵校准维修点,保证标准油量传递网络的准确性,建议对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实施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