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氮气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氮气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氮气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1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三、是问题设计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

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氮气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优化 能力 注重 提高

学生是否提高化学能力,关键在于化学课堂,而化学课堂是否做到了真正的优化, 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和体会,本人认为应注重以下三个的原则。

1. 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②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③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2. 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化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1)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是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3)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矗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4)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3. 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地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氮气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3

一、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⑴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⑵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⑶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⑷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⑸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⑹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卤族元素》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⑴在学习氯的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氟、溴、碘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用途;⑵使学生初步掌握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其性质的关系,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自然族的概念,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作准备;⑶通过卤素性质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依据现象作出结论的能力;⑷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化学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问题设计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气》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的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

《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四是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⑴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⑵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⑶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化学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地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⑴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⑵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⑶在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⑷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教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氮气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学习效果;新教材;科学的教学过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对高中化学多年来的实践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新教材、科学的教学过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教学过程的科学安排有利于学生积极的参与和更好的消化吸收,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我从上述三个方面对高中化学实践教学作以分析介绍。

一、坚持新教材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新教材中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例如《获取安全的饮用水》这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认识某些含化合物的杀菌消毒原理,明矾等净水剂的净水原理,盐能发生水解的原理以及污水智力的基本原理;②通过了解饮用水的净化过程中主要的化学知识内容,进一步运用化学必修课程中学习过的有关镁离子、钙离子、铝离子和二价/三价铁离子、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的性质等知识;③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等学习活动,初步学习水处理中常用的沉降悬浮物、降低水的硬度等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在饮用水处理中的作用以及污水治理中化学知识的运用,增进学生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的意识,学会正确选择饮用水。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一)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一般认为,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二)是设计。

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叠起。如在《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首先设疑:“盐溶液是显中性还是显碱性或显酸性?为什么?”接着通过实验演示说明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再如学习《氮的循环》一节,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的键能,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

《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矗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化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化学知识结构的作用。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生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得到提高。

(四)是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化学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学教学板书,应有性、直观性和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三、坚持教学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地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电池》一节可设计以下实验来突破:①观察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在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上述实验问题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氮气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笔者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优化备课质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想备好一节含有多媒体的课就容易很多了,不会制作动画可以到网上找,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修改,这样变成自己的课件,可大大加快老师的备课速度和质量。例如,备《氨气》这一节课时,从网上下载了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模拟动画、氨气分子结构模拟动画、氨气与酸反应的实验模拟动画。然后把这些组件插到我的课件中,充实了我的课件,使我的课件有内容,又生动。最主要还是大大缩短了备课的时间,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课堂,提高课前研究的质量。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在讲授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及规律。学生普遍感兴趣,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益好。

1.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动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就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为积极主动地学好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氮和氮的化合物》这一部分有句彦语“雷雨发庄稼”,怎样解释这彦语呢?要做实验是不可能的,我从网上找到了“雷雨发庄稼”的教学动画,这动画形象、生动,用在教学上,使学生很容易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有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雷雨后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这就是为什么有“雷雨发庄稼”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老师也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真是一举两得。

2.运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的解析化学原理。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的机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了最充分的认知。

3.运用多媒体,强化重点解剖难点。氧化汞热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这个内容是为了给学生建立原子的概念,单就书上内容、图示、讲解,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原子概念确有一定的难度,把这个内容开发成课件,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较好地理解了原子概念,使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4.运用多媒体,优化化学实验。(1)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演示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过去是钠与水反应在大烧杯中进行,可改在方型投影试管中盛有滴加酚酞的水,然后加入金属钠,学生在投影屏幕上能清晰地观察到“浮、游、熔、响、红”等现象,实验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2)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高中课本中有些实验,如氯气、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这时,可借助多媒体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中毒。 (3)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无机或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键的断裂及重新组合的过程。例如,高二有机化学中羧酸和醇的反应,羧酸是提供氢还是提供羟基?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很容易把中和反应跟酯化反应类比,认为酯化反应中,羧酸提供氢而醇提供羟基,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可利用电教媒体模拟含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的酯这一反应历程,证明羧酸提供羟基而醇提供氢。

三、运用多媒体 提高复习效率

氮气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科学方法;教学方式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2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9

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知识的主体,贯穿于化学学科的始终。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它是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化学基本理论等知识的载体,是其它化学知识之源。然而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经常演变成化学性质及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导致学生前记后忘的尴尬局面。

如何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演变成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记忆,达到最佳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寻找一条高三元素化合物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一般遵循下列的知识网络。

传统方法优点是条理清楚,缺点是学生记忆起来有些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中效果更好。因此设计一定的教学情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情景的一个环节,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它,并且想忘记都有些困难,这样就达预期的效果。

硝酸盐的性质,是近年来上海高考新增加的内容,笔者以“硝酸盐的性质”一课为切入点,展开元素化合物教学方式有效性的实践。

一、贯彻STS思想

化学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紧密结合,元素化合物和生活的切入口也有很多。以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实际为背景,旨在加深学生对科学与生活的认识,深刻领会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科学,是富有探索、创造和与时俱进的科学。

以“硝酸盐的性质”为例,在引入课题的时候把当今农业问题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展现给大家。情景引入:2011年10月31日是一个令人警醒的日子,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预测,这一天世界人口达到70亿。有专家担忧70亿人,地球如何喂饱你! 化肥的使用,粮食的增产一定程度缓解世界人多地少的矛盾。然而假化肥事件屡有发生。在农村为了检验硝酸钾化肥的真伪,农民伯伯经常把硝酸钾化肥撒在燃烧的木炭中,如果出现紫色的火焰,并且火苗更旺,就证明是真化肥。

接下来就是情景模拟,实验操作。在实验中和学生一起观察,的确看到了在向煤气灯火焰上撒硝酸钾固体的这一瞬间,火焰是紫色的,并且火苗更加旺盛,那么农民伯伯的鉴定方法有什么科学依据呢?我们知道钾元素的焰色反应是紫色的,火苗更加旺盛说明硝酸钾受热分解产生一种能助燃的气体,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硝酸钾受热容易分解。在联系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一条主线从中也显现出来,即硝酸盐受热能分解。一个实验起到两种作用,达到了引入硝酸盐受热分解的化学性质。

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原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已经具有一些初浅的认识,可以说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引发兴趣的爆发点。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是呼唤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条件。这种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引入自然生动,能起到调动学生感观,关注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学生科学的人文精神和关注社会与生活品质。

二、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

科学探究是二期课改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合作或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最后经实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利用有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 合理的推导预测

加热分解硝酸铜,通过实验观察到产生红棕色的是NO2,黑色物质是氧化铜。问学生方程式如何写?是否只有这两种产物呢?根据N元素化合价在降低,还缺一种化合价升高的产物。引导学生分析,可能是有氧气生成。2Cu(NO3)22CuO+4NO2+O2

学生自己通过氧化还原的知识合理推导出的结论比老师直接告诉他,记忆深刻。

2. 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要实验证明。如何证明有氧气呢?一般想到的是用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然后就播放事先拍好的实验录像。用下图装置,做硝酸铜分解实验,发现带火星木条复燃。问学生,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O2吗?

学生讨论分析后发现,刚才实验不能证明有氧气生成,原因是NO2有干扰。我们不知道NO2是否有助燃性,引导学生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的时候,必须排除另外物质的干扰,潜移默化给学生渗透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学生就提出可以制取一瓶纯净的NO2看能否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于是设计实验。用金属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取NO2气体,并用浓硫酸或无水氯化钙固体进行干燥,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二氧化氮中观察现象。事先播放拍好的实验录像。发现的确复燃了。说明NO2有助燃性。

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结论,不要让学生觉得一切的探究只是理论上或者说口头上,有条件当堂实验当堂做,如果时间长或者有毒物质可以事先老师拍好录像然后再播放。

3. 找参照物进行类比或者对比

那么原来做硝酸铜分解实验,发现带火星木条复燃到底是说明NO2和O2哪种物质表现的助燃性,还是一起表现的助燃性呢?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发现一个重要的参照物――氧气在空气中含量大约占20%,即氮气和氧气4∶1,木条在空气中不能复燃,然而,硝酸铜分解产生的NO2和O2之比刚好是4∶1,木条复燃了说明是NO2有助燃的性质。

对照实验是我们化学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方法。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推理,思考的过程远比记住一个结论效果多得多。

前面的实验还是不能证明有氧气生成,只是意外发现了NO2有助燃的性质。让学生知道好多科学发现都是在意外中收获到结果,不能忽视每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不能放过每一个异常的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精神。以元素化合物着手使科学探究的方法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具体的实施的载体和依据。

能不能将NO2和O2分开呢?同学在寻找后发现通过化学方法没有办法将两者分开,原因是4NO2+ O2+2H2O4HNO3。提示物质的熔沸点:O2:熔点

-218.8℃;沸点-182.97℃。 NO2 熔点-11.2 ℃ ;沸点21.2℃。我们根据两者液化的温度不同,将两者分离。换一种实验装置再重新做一遍。根据复燃现象发现有O2生成。

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联系社会焦点事件的分析,用真实情景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寻求情景信息中“化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情景事件作细致的化学问题梳理,并解决与化学物质性质有关的问题,形成一个化学问题解决的丰富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学习行为,逐步树立科学态度,促进学生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三、与理论紧密结合

鉴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许多内容和化学基本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把握适当的拓展成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难点。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和铺垫化学结构理论,有利于加强基础、有利于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适当利用化学理论去体会、分析和总结元素化合物知识,强化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

1.与元素周期表紧密联系

以“硝酸盐的性质”为例,归纳出硝酸盐分解规律,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Mg之前的硝酸盐分解得到的是亚硝酸盐和O2;Mg~Cu(包含Mg和Cu)之间的硝酸盐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NO2、O2;Cu以后的硝酸盐分解生成金属单质、NO2、O2。提问学生写出Ca(NO3)2、Hg(NO3)2、LiNO3的分解方程式。前面两个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可以找到,其中Li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没有,需要借助元素周期表对角线的原则,Li与Mg对角线。分解产物应该模仿硝酸镁。和元素周期表有机结合,将没有出现在金属活动顺序中的金属元素的硝酸盐分解也能自己推导出产物,扩大了金属硝酸盐的范围,不再只局限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那少数的几种。

2.与氧化还原紧密结合

2KNO32KNO2+O2

2Cu(NO3)22CuO+4NO2+O2

2AgNO32Ag+2NO2+O2

根据三种硝酸盐分解方程式,请学生寻找异同点。相同点:都是氧化还原反应,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氧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产物都有氧气生成。不同点:产物不同,N元素降低的化合价不同,金属化合价有的改变,有的不变。这些都是氧化还原的基础知识。

另外通过设计问题:

①如果加热分解硝酸银产生的气体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否说明NO2有助燃性呢?不能。

②原因是什么?2AgNO32Ag+2NO2+O2氧气在混合气体中含量大于氧气的空气中的含量,可能是氧气的助燃。

③那么还有哪种硝酸盐分解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说明NO2有助燃性呢?学生回答硝酸镁,原因是镁和铜都是正2价,其实不完全正确。启发学生发现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镁和铜之间的硝酸盐都符合。引导学生发现NO2和O2系数之比为4∶1,而金属元素化合价前后不变,这些硝酸盐分解产生的NO2和O2是4∶1是由氧化还原得失电子相等决定的。

3.与可逆反应平衡移动紧密结合

根据NO2和O2两者液化的温度不同,将两者分离。在换一种实验装置再重新做一遍的时候发现U形管左面气体还略带红棕色,而右面已经无色,这里其实存在一个化学平衡2NO2N2O4+Q(Q>0)当温度降低的时候平衡向右移动,得到的是无色的N2O4。

深入挖掘元素化合物和理论的结合点,可以加深对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再认识,加深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有效理解。

四、实验的辅助教学

实验对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理解可以从抽象变为具体,从摸不着到看得见,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可以设计一定情景,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以“硝酸盐的性质”为例,上述设计的情境实验对于掌握硝酸盐的性质应该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还可以设计其它实验。如农民伯伯运用化学知识,用简易的方法鉴别了硝酸钾化肥的真假。如果你是科技人员在实验室如何检验一种物质是硝酸钾?

通过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片紫色鉴定为钾元素。把少量的晶体或浓溶液置于试管内,然后加入少量浓硫酸(1∶1),再向试管内加入一小块铜片,给试管加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证明含有硝酸根离子。这些都可以当堂实验,实验不是讲的是要做的。这里复习了焰色反应的实验操作,也复习了硝酸根在酸性情况下有氧化性的有关知识。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可以构建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过程与方法的能力培养,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高三化学从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逐渐深入到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物质的变化规律,这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倡导将知识放在一定的社会大的情景中进行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彰显化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产生的积极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