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宏观经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新宏观经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范文1

[关键词]:湖南省季度经济模型(HQEM) 区域经济 经济预测

一、前言

金融危机过后,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依旧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过去一年,中国通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但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市场需求疲软等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严重下滑;二是经济转型进程缓慢,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三是经济运行风险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方面累积的风险有待化解。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并改善宏观经济政策,藉此保证各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开发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反映湖南省区域经济特征的季度经济计量模型(简称HQEM),以便在新形势下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并填补在区域季度经济模型方面的研究空白。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开发出一些能实际应用的宏观经济模型,如清华大学的“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CEMT_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季度数据的可以获得,非结构式的宏观模型开始得到发展。何新华等(2005)首次尝试建立了一个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这是一个以需求为导向、用于揭示经济运行长期规律与短期波动特征的小型模型。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模型偏重数据生成过程以及长期均衡关系,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经济结构正在剧烈变化的中国经济,且模型的非结构式特点也使其不能有效进行政策分析(Diebold, 1998)。高铁梅等(2007)则构建了由7个模块、32个方程组成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用于政策模拟分析。而通过建立模型专门研究区域经济运行的文献很少,仅有孙丹、冯文斌(2005)建立了一个河北省的经济多部门动态模型。

全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目的以及模拟结构计量模型的发展;第二部分说明HQEM的基本结构以及重要数据的处理;第三部分利用HQEM进行预测和政策模拟;第四部分为主要结论。

二、模型简介

1.模型的基本结构

鉴于供给面数据的缺乏及低频,唯有采用需求型分析框架才能较好地利用最新区域经济数据展开分析。因此,本模型立足于湖南省季度经济数据,从需求面构建出HQEM。HQEM从需求面将GDP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以及净流出,由每一个部分所涉及到的行为方程可将整个模型分为五个大模块,即居民行为模块、政府行为模块、投资行为模块、贸易行为模块和价格模块。全国变量如货币供应量M2,人口数据如地区总人口和地区城镇人口也设为外生变量,表示国际市场环境的OECD的GDP,美国消费价格指数,以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均为外生变量。

2.地区模型季度数据的处理

数据主要来自CEIC,部分来自于统计局。数据处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第一类别支出法GDP各项采用插值法从年度值得到季度值,城镇居民最终消费用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季度数据引导插值,农村居民最终消费用农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季度数据引导插值,政府最终消费用地方财政支出月度稻荩ㄏ茸化成季度数据再引导)引导插值,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利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引导插值,人口数据直接用人口插值方式得到,存货的季度数据通过存货/固定资本形成额的年度比例推算;第二类别为直接可以利用或者简单加总和平均处理可得到的季度数据,例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进口,出口,平均工资等;第三类别全国数据和国际市场数据;第四类别具有地区间联结作用的重要指标的处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地区净流出。

三、湖南省2016年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

课题组预测和分析了2016年湖南省经济运行情况以及相应的政策效应。2015年湖南省GDP实现了8.6%的稳定增长。在主要OECD国家经济温和复苏,人民币持续贬值的背景下,模型预测,2016年湖南省GDP增长率将维持在7.7%水平。而受经济下行影响,投资增速将呈下滑态势,全年增速为14%。居民消费则保持稳定,全年增速为11.9%。

四、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模拟湖南省季度经济的结构计量模型HQEM。模型从需求面设立基本框架,以季度数据为基础,分居民、政府、投资、地区贸易、价格五个模块,通过行为方程模拟了湖南省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经过检验,模型稳定性较好,对湖南省经济具有代表性。在对外生变量进行合理假设下,模型对湖南省2016年经济走势进行了预测。作为政策模拟,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进行了对比预测,结果显示汇率变动对湖南省经济增长不显著。

参考文献: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范文2

中国政府力求维持政策的平衡,在稳固经济复苏成果的基础上,尽量规避扩张政策引发的资产泡沫和通胀隐忧。以货币政策为例,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近期一直强调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但对银行资产的风险控制正在得到加强。中产阶级家庭的理财方案,需要作何调整,以应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本文将与大家探讨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房产

大户型住宅价格上涨的奥秘

今年房地产市场大户型住宅受捧,而小户型住宅价格涨幅较低的现象,可能预示着小户型住宅过剩的苗头已经出现。秉持小户型住宅投资回报率较高这一陈旧教条的投资者,将可能在未来遭遇投资失败的噩梦。

银监会关于二套房贷的最新指导意见,是如何推高了大户型住宅的价格,并使得小户型住宅成交低迷的呢,我们不妨看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某中产阶级家庭,已拥有登记于男方名下的自住住宅一套,现有50万元闲置现金,准备投资于房地产市场。在二套房贷未收紧之前,一种典型的投资策略是,以3成首付7折利率,贷款116万元购买三套单价为55万元的小户型住宅,可登记于夫妻任意一方名下。

二套房贷政策严格执行后,这样的投资策略就显得不合时宜。在仍看好房地产市场复苏的情况下,如果仅贷款购买一套单价为55万元的小户型住宅,则该家庭将剩余33万元闲置资金无处可投,不能达成理财目标。而如果仍贷款购买三套小户型住宅,则另两套房的贷款成数将降低为6成,利率也将由7折变为1.1倍,这使得投资收益率大幅下降。

于是,二套房贷收紧之后,该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性投资策略将变为,以3成首付7折利率贷款购买一套单价为166万元的大户型住宅,登记于女方名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改变投资策略。该家庭无需增加一分钱的利率负担,也无需提高首付比例。就可获得和过去一样的投资收益率。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为防止银行坏账累积而收紧的二套房贷政策,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大户型住宅需求增加和涨价更快的主要原因。投资者如能了解到该政策对房产投资行为的影响,果断摒弃小户型回报率更高的陈旧教条,就能提高自己的投资收益率。

考虑到政策对中低收入者购房能力的关注,投资小户型住宅事实上风险很大。此外,存量房改房,以及可能批量投放市场的经济适用房,与小户型住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这也都是当前市场开始偏爱大户型住宅的一些原因。

股市

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货币和财政政策,与当前实行的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存在高度的雷同性,是当前股票市场投资的重要参考。

股票市场的走势,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而不取决于现状,且一般领先宏观经济半年左右。举例而言,2007年三季度上证指数达到最高点,与2008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幅达到最高点,就恰好存在半年的时间差。面对当前经济复苏形势的不明朗,机构投资者将在历史数据中寻求线索,并以此作为指导投资决策的重要理由。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受区域经济环境影响,中国GDP增速在1998年二季度滑落至最低点7%。国家随即启动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以固定资产投资为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GDP同比数字出现了连续3个季度的上升,在1999年一季度达到了最高8.3%的增速。受赤字困扰和银行坏账增加的担忧,经济刺激力度有所减弱,随即GDP增速出现连续三个季度的滑落,至2000年一季度才又重拾升势。

同期上证指数在1998年6月初创下了经济刺激计划以来的最高点,同样领先GDP数据半年,随后快速下跌。

2009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大幅低于预算8%的增速。下半年受加税和非税收入增加的影响,全年预算收入或许可以艰难完成,但这将为预算编制者留下心理阴影。受此赤字担忧的影响,2010年财政预算编制将趋于保守。由于2009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财政刺激力度的减退将使得GDP增速在2010年一季度见顶。

机构投资者在GDP增速见顶前半年抛售股票,符合市场规律;也正因如此,当前股市出现了深幅回调。投资者如急于在股市泡沫完全消退之前建仓或参与恶性炒作,出现套牢将是大概率事件。

QDII

不受政策影响的投资品种

对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走势,媒体上存在着大量形形的舆论,这往往让非专业投资者感到无所适从。

笔者对此的建议是,如果投资者感到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难以判断,正确的做法是寻找一些不受政策影响的投资品种,而不是将自己的投资建立在和政策对赌的基础上。而QDII,就是这样一种不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投资品种。

未来半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看不到大幅升值的可能。而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回暖是大概率事件,这就使得QDII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一般投资者较为理想和可行的投资手段。

美国7月份失业状况的超预期缓和,使得国际投资者确认了美国经济复苏的到来,于是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美元指数因此止跌。

过去几年国际资本偏爱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要远高于美国。这一现象发生的前提是美元自2005年开始处于长期下跌趋势,如果美元不再贬值,那么这种情况就将会逆转。

国内现有的QDII基金和理财产品,一部分主要投资于香港的H股,另一部分则投资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就当前而言,后者可能风险更小且收益更高。

对于有条件的投资者而言,更可直接在香港市场购买如领先RAFI美国(02803.HK)、DBX美国(03020.HK)在内的直接挂钩美国股市的ETF,以规避QDII基金偏高的管理费及基金经理个人能力欠缺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混沌中寻找方向

经济增长必定会经历景气循环,股市和楼市同样会经历周期,国家政策和经济走向关系到我们投资的表现。要想多赚少赔,就要随着宏观政策适时调整理财策略。

由于中国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周期,而缺乏主动性。当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退出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在明年三季度,也就是失业率见顶后的12~14个月开始加息,预计中国货币政策周期亦将大体如此。

与货币政策不同的是,中国财政政策空间较大,明年财政预算的编制是市场主要的关注点,而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为此提供线索。笔者认为,明年财政预算最重要的看点在于国债发行额度。国债规模大,则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速度慢,否则则快。但总的来说,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范文3

关键词:逆周期政策 审慎监管 经济

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counter cyclical policy)的概念已经被正统经济学边缘化很多年。金融审慎监管和流动资本的无息存款准备金是目前最新的逆周期工具。使用这些政策工具的目的是平滑国内经济繁荣萧条的周期和新兴市场强烈的顺周期资本流动模式。

诚然,许多研究表明新型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实施顺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但也有研究表明美国在2003年至2007年问大规模实施顺周期政策,导致金融系统所积聚的风险成为08年金融海啸的背后主要力量。

因此,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在大萧条时期,逆周期政策已经强势归来。本文主要回顾逆周期政策在印度和巴西这两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实施的经验。Reddy and Villar(2010)关于印度的研究表明,逆周期政策在缓和信贷泡沫和避免国内证券组合资金错配上表现出色。Barbosa(2010)则向我们展示了巴西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所实施的一揽子逆周期政策。

一、印度经验

实施逆周期政策前印度经济状况如下:第一,宏观经济在较长时问内保持稳定增长;第二,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保持强劲增长,资本回报率高于业洲其他国家;第三,信息技术的出口保持强劲有力的增长;第四,财政赤字持续高企。

印度的逆周期政策包括以下:

第一,印度央行于2000年整体利率呈下降趋势时,为印度所有商业银行的投资组合做了利率上升期背景下的压力测试,并要求银行建立投资波动准备金。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将投资分为以下三类:长期持有(Held to Maturity)、可供出售(Available for Sale)、可供交易(Held for Trading)。

第二,当消费者拥有较多信贷和股票时,消费者信贷和资本市场的风险暴露权重比由100个百分点提高到125个百分点;当注意到房价急剧上升时,银行对消费性住房的风险暴露权重由100个百分点调整到125个百分点。

二、巴西经验

全球背景下的信贷困难导致国内信贷供给的急剧下降,同时也给巴西国内经济造成沉重的负面打击。商品价格的下降和世界贸易流通的减缓也对巴西的出口造成伤害,同时造成大量资本外逃,致使雷业尔兑美元汇率在2008年底一路走高。货币的贬值,流动性限制和下降的国际需求导致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一路下挫,导致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的急剧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巴西的GDP下降了4.3%。

巴西政府应对信贷损失的直接措施是为国际和国内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了对抗贬值以及外汇市场的流动性限制,巴西央行使用国际储备在现货交易市场出售美元并且为巴西出口提供临时信贷便利。国内方面,巴西央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并于2008年底为货币市场提供了相当于GDP3.3%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下调避免了金融危机的深化,但仍不够增加巴西企业和家庭的信贷供给。为解决这个问题,巴西财政部为巴西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了相当于GDP3.3%的特别贷款便利,后者为流动资本,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些特别贷款便利。

货币政策的实质必须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弥补,以避免存货的过度堆积。为了避免区域层面的顺周期财政政策,逆周期财政政策也包括财政收入从联邦政府到州或者自治区政府的转移。

结语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范文4

[ 关键词 ] 金融危机 人民币国际化 有利条件 对策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单一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结算及国际储备的缺陷越来越大。在反思危机产生根源的同时,扩大国际货币种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尤其是以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最高,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可谓危中见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条件主要有:

1.货币互换潮流涌现。

经济危机情况下,在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都遭受危机时,人民币因为自身的稳定成为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着手实施与人民币互换计划。2008 年12月12 日, 中韩两国达成1800 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的协议,人民币首次以官方姿态走出国门;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香港、白俄罗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虽然通常认为,一国货币国际化须经历贸易结算、金融交易计价、成为储备货币三个阶段,而货币互换不过是人民币走出的第一步,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人民币国际化走出的良好机遇。货币互换之后,所兑换国家不仅可以用人民币进行国际投资,使人民币进入贸易支付领域,而且可以将人民币作为该国储备货币。货币兑换体现出国家之间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对于人民币的进一步走出去至关重要。而且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也可以成为人民币“出海”的中转站。

2.国家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金融市场开放进程加快。

在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四大国有银行已基本实现商业化改革的目标,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商业银行,其经营能力不断强化,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创新能力增强,效益不断提高,不良资产大幅度下降。2009年英国《The Banker》杂志推出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中国的银行在榜单中占据五个席位,并且有三家名列前五名。中国工商银行ICBC以212亿美元的利润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也都位列前25名。在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建设方面,银行间拆借市场、票据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外汇市场建设速度加快。

2009年3月,国家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09 年7 月1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公布实施,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个城市开始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涉及的贸易伙伴为东盟国家和港澳地区。这些政策的变化也体现出中国已经着力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健全金融体系。

3.我国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这一速度超过年初8%的预期目标,远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首屈一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下降0.8%。其中美国下降2.5%,欧元区下降3.9%,日本下降5.3%。按照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7%估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8.7%,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大约0.6个百分点,直接减缓了世界经济衰退的幅度。

信用货币流通时期的货币价值必须有强大的实物商品支撑,即强势货币是以强势经济为基础的。一个强大的经济体,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本身就有推动本币国际化的能力,并且本币国际化也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

4.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主观意愿加强。国际货币影响因素理论和实践显示, 政府意愿对一国货币国际化作用不可小觑。美国政府对美元国际化一贯采取积极态度, 是成就美元主导地位的重要力量。面对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不仅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而且高度关注和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并取得可喜进展。2009年G20国峰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指出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货币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而主席在峰会上的讲话则明确指出了中国对于短期内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的诸多建议。可以说,中国完整地勾勒出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进程的明确目标,表明了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的意愿,并努力争取更大的发言权。这体现了在危机关头中国发挥大国责任、维护地区货币稳定的决心和贡献,也使人民币国际化在举重若轻间迈出关键一步。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和措施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虽然漫长,但已具备以上有利条件,不必等到所有条件全部成熟后才能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审慎的推进人民币步入国际货币行列。

首先,要以贸易为突破口。这要求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结算、投资适用范围。除了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改善贸易环境外, 还要持续优化贸易结构。这需要增加制成品尤其是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制成品出口, 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科技含量, 增强贸易支付的选择权和本国货币影响力。为实现扩大以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我们要继续积极稳健扩大货币互换范围。

其次,要采取阶段性策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由于我国政府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等原因,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中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在东南亚的巴勒斯坦、新加坡、缅甸、老挝等国,人民币已经受到“第二美元”待遇,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把人民币作为一种储藏手段。这些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率先实现区域化打下良好基础,但是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依然面临人口、经济结构、环境资源、金融体系等方面的挑战,而且在可预见的15年内,世界货币格局也不会出现颠覆性变化,所以我国要谨慎参与金融全球化,分阶段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在地域推进层次上, 要坚持从人民币周边化,发展到人民币区域化,最后到人民币国际化; 在货币职能层次上上, 坚持从人民币结算货币,发展到人民币投资货币,再到人民币储备货币, 分阶段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三,要完善国内金融体系,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要大力发展国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中国香港地区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使人民币成为境外借贷资产,并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要抓紧扩大贸易项下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范围和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范围,开展非国家层面上的银行贸易融资,尽快创建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并促进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人民币离岸市场上发债筹资,借助QFII和QDII通道允许“外汇人民币”逐步联结境内外股票市场。此外,还要围绕人民币区域化进行各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外汇管理账户中建设“外汇人民币账户”等。

第四,要拓展宏观经济政策视野,扩大中国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应着力加强政府间的政策沟通与协调,扩大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外部性。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的宏观政策会影响到人民币汇率的预期,通过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各国资本流通,进而对其他经济体的利率等宏观政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作出宏观政策之前,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对政策的影响。宏观政策要考虑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综合考虑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宏观政策的设计,实现对国内经济的有效调控的同时,控制国际因素通过资本流动等方式对国内实体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当今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平息,世界经济环境中依然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内依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此外,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依赖过大,而国际性货币要求一国能承受逆差和满足其他国家对本国货币持续增长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要注意在稳定对外经济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性”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同时,要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国力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周晓兰:《甲子之年看中国经济――对话国务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载于《中国外汇》,2009/8,第56页

[2]巴曙松,吴博:《金融危机中的人民币国际化――高期望下的平稳起步》,载于《华创证券》,2009/9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范文5

庆幸中国经济成功地避免硬着陆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胀依然是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经济学界有两派意见可能对此判断不以为然。一派认为既然 GDP增幅已明显放慢,政府及央行就可以中止宏观调控了,甚至应当迅速调整政策态势,由“从紧”改为“宽松”,以保增长为主要任务。

而另一派指出,全球范围内除初级商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较为明显外,并不存在一般性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主要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和日本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通货紧缩,而非通胀。

事实上,GDP成长率的近期回落,并没有消除中国自 2009年就开始出现的“产出差”,即实际成长率显著高于潜在增长率,从而产生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只有当实际成长率回落至8.5%的水平后,中国的“产出差”收窄乃至消失后,我们对通货膨胀才可以真正高枕无忧。

诚然,世界经济复苏步伐不一,通胀亦非同步。但是,人们不能误以为只要美国有通货紧缩之虞,中国便无通货膨胀之忧。基本上,美国和中国不只是在经济结构与发展阶段存在显著差别,而且在当前宏观经济周期上表现迥异。美国经济仍在缓慢复苏的早期阶段。而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已呈现明显的过热征兆,正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通胀压力。所以,当前美联储关注通缩并没错,但中国宏观政策的重点应该是防止通胀。

此处所言的通胀是指综合意义上的通胀,即包括物价与资产价格在内的通胀。就消费物价来说,因食品价格的上升,CPI价格指数连续上升,近几个月上涨的势头更趋明显。

近一年来中国制造业工资的上涨最终也将逐步转移到消费者价格之中,能源电力价格的改革,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长期被政府管制并严重扭曲的国内能源价格与市场接轨,与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价格的变化更加趋同, 所以中国经济中物价指数通胀的压力尚未充分释放。但总的说来,中国物价水平短期与中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可视为温和的通胀,即通胀率处于3%-6%的区间,这在一个高成长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属于尚可以接受的水平。

中国经济未来继续面临的通胀主要来自于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性价格膨胀。房价与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和中位数收入相比,远远高于美国房地产泡沫时期的水平。

在国内通胀压力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情势下,国际经济环境的最新动态,无疑使得局势变得更为严峻和复杂。世界主要央行,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市场利率仍处于历史超低水平。而美联储最新出台的6000亿美元所谓数量宽松政策(QE2)更是引起了空前关切。

在本质上,QE2是公共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这种超常规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矫枉过正,引发通胀预期,并导致资本流向新生市场。中国作为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新生市场体,自然是首当其冲。这样一个货币供应充斥于市,利率超低的国际环境,对于中国已经出现的通胀问题无疑是火上浇油。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退出”政策实际上已经慢了几拍。早在2009年中,一些复苏较早的国家如澳大利亚、韩国、德国就已通过央行加息或财政巩固等举措采取了退出政策。新生市场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西等也已进行了多次加息,并且任由本国货币汇率升值,以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上升。

中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最好、复苏最快、增长也最强劲的经济体。而且中国也是对于危机反应最果决经济刺激规模最大的国家,面临的潜在通胀风险最高,因此适时退出尤显重要。但由于各种原因,宏观调控滞后,这才有了今天这样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局面。

最新宏观经济政策范文6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

1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

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商业银行,在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互结算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发挥了创造信用货币的功能。这里所说的信用货币主要是指银行的存款货币。而银行必须保留一部分吸收的存款以应付存款客户提取现金的要求。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称为准备金存款。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该银行所吸收银行存款的比率在各国往往不是由商业银行自己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的,而是由国家规定的,故称这个比率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近十年中国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和效果分析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影响,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3月21日。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至8%。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做出大幅度调整,极有可能对货币供应以及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这种做法表明,当时央行对调控效果的认识不足,调控技巧也有待提高。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说明当时中国实行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

2001年、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由于投资体制不健全,促进投资正常增长的体系尚不完善,投资增长主要靠国家国债项目投资拉动,投资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还没有形成,投资增长缺乏持久动力。“三农”问题解决还需要一个过程,保持农村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就业压力仍然突出,城镇低收入人群体呈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保险制度等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使居民消费预期支出增加,储蓄倾向上升,限制了即期消费增长。

从2003年起,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治理。

2004年4月9日,中央宣布实施“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强调要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股市随即连续大幅下挫。4月25日,央行宣布实行新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至7.5%。其他金融机构仍然执行7%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5%。

2005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达24.5%,涨幅比2004年12月高出3.2个百分点,而且是在2004年同期基数较高(52%)的情况下的增长,所以此时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并且有局部反弹的现象,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仍然很紧张。从供大于求方面来说,商务部对2005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情况排队,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当时虽然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严重膨胀趋势尚未形成,尚没有强烈的信号表示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这一变化形势下,我国继续适当收紧政策。

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经济增长既面临继消费需求后劲不足的压力,也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从历史经验判断,经济很可能再次面临调整。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把握不当或外部环境恶化,调整幅度可能会比较大。因此,此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坚持“双稳健”的前提下,采取“一稳一扩”的需求管理政策,既继续控制投资增长,又努力挖掘消费增长潜力,为经济实现长期快速增长创造新的条件。

2007年出现了GDP增速与CPI涨幅双双创下近十余年最高记录,经济不平衡凸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比重仍严重偏低;农业继续稳定发展,但建设新农村、构建农民社保体系任务仍繁重;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而消费需求不旺;工业企业效益提高。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明显偏快;外贸与外资快速增长,双顺差迫使外汇储备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流动性明显过剩等等。

2008年由于各种原因,CPI指数飞涨,GDP增长速度以达到9.4%,这一年的雪灾、地震等使中国经济面临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我国为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施行可以说是“硬着陆”的宏观政策。今年年初到6月25日已经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17.5%。创了历史的新高。从(图2)可以看到,我国提高准备金率的速度的频繁。看来抑制经济过热已经成了很紧急的事情,我国也越来越依赖这一政策来降低通货膨胀了。5月12日,我国发生的地震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打击,我国需用大量资金用来作灾后重建。从提高存款准备金到对宏观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取得效果,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情况,央行采取措施以后,不可能马上引起最终目标的变化,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慢慢影响各个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对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因而从6月25日到9月25日,中间隔了3个月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由17.5%降到16.5%。说明中国有点放松货币贷款,对灾后的基础建设的重建予以支持。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减小中国的出口。加大了国内进口商品成本,重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信心,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的损失。10月25日最新的消息,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又下降0.5个百分点,到了16%。用这种方法缓解目前金融市场的局面,提高金融市场信心,尽量减少“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3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