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1

很多时候人们会用娱乐的标准来衡量艺术,用艺术的标准来要求娱乐。这种错位引起了很多没有意义的论战,比如关于朦胧诗、先锋艺术、流行歌曲、“超女快男”、电视肥皂剧等等。还有些类似的错位是出于维护集团利益,比如关于“原生态唱法”,一开始试图通过娱乐的方式推广艺术,结果艺术本身被异化了。

娱乐是孤寂的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伴侣,其目的是使人快乐,当发展到一定境界后,就会朝三个方向发展:1.竞技。比如各种球类、棋类比赛。比较鲜活的例子是CS电子竞技,从纯粹的网络电子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普及和发展,在其技术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一批准职业玩家之后,便出现了专门的比赛。2.艺术。艺术本源并不是单一的,但娱乐是重要的起源之一。比如小说、电影、摄影、戏剧、戏曲以及各种语言艺术,它们产生最早是供人娱乐,之后随着技术手段的丰富、内容的深化,逐渐发展为艺术。音乐、绘画的产生太早,几乎和人类文明的产生在同一时刻,我们已无法确切的考证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但娱乐肯定是其产生的动力之一。3.继续娱乐或消亡。有些娱乐形式我们无法预知它是否会演变为竞技,比如麻将、扎金花;也不能确定是否会升华为艺术,比如刺青、脱口秀。但有些娱乐已经或几乎消亡,比如踢毽子、翻绳、许多曲艺品种和地方小戏等等。

娱乐和艺术的区别在于:娱乐考虑更多的是受众,也就是娱乐的享受者。在娱乐活动中,一切规则、内容、形式都是为了参与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而设置的,比如好莱坞纯商业电影、各种电视综艺节目、卡拉OK、三国杀等等,其中的各个环节都是为了让人们得到更多的娱乐,而后通过大批量复制和商业营销,形成规模市场;艺术的运作中心是创造它的艺术家,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辨的过程,它的产品就是艺术品(有形的或无形的),而艺术品本身无法复制。在创造艺术品的过程中,受众是否能够充分理解或得到享受虽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艺术家是否表达准确和充分。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儿童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育五大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像我们熟悉的乐器、歌曲等等类型。然而相关儿童教育科学研究揭示:经典音乐对儿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义的经典音乐也称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而狭义的经典音乐是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经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经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经典音乐是一个独立的流派,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当我们听到优美的经典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古语说:儿童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性格、智慧、爱心,一定要在儿童和童年的时候去完成他。一个人,特别是儿童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满着优美的感觉,一个人心中有美,身边的环境自然不脏乱,他的生活就很有乐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如果心中无美,那么他的心理就很枯燥,就会很肤浅,无聊,生活就很无趣。这都是一个人心灵的教育。如果能够给儿童那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古典音乐,那么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儿童一样耳濡目染,全盘吸收,堆积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的发酵,这些优美的、高雅的、丰富的声音就会成为她们生命的背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性情优雅,性格温和、乐观自信、聪明有爱心。至少她们这一生过得比较有乐趣,就比较有可能成为一个为社会创造幸福的人。相反如果是那些噪音、繁杂的声音,那些《奥特曼》《七龙珠》,那些“亲爱的你慢慢飞”,靡靡之音,暴戾之气的话。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暴躁、肤浅,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这一生,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很多的烦恼。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听远为聪,见微为明”。耳,用于听;目,用于看;聪明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

目前科学上一般从五个方面开发孩儿童的智力、使儿童变得聪明,即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的良性刺激。第一种是视觉刺激,也就是刺激我们孩子的眼睛,婴儿很小的时候給孩子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颜色能够充分的刺激我们孩子的视觉;第二种刺激是听觉刺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胎儿有了听觉以后就可以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只要母亲能听到的声音胎儿就能听到,因为胎儿的听觉神经很灵敏;第三种是嗅觉刺激,也就是从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脑细胞,孩子能辨别出来的气味越多就说明他的脑细胞激活的越多,激活的脑细胞的多少,第四种刺激是味觉刺激;第五种刺激是触觉刺激,儿童触摸各种各样的东西,市场上出现很多启智类的玩具,像积木啊、拼图啊,这些东西的确有启智作用,因为孩子经常接触这些东西经常摸这些玩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细胞丰富、全面的发展!

在这五种良性刺激当中有两种是最主要的两种是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听觉刺激是丰富的声音、优雅的声音,因为丰富的声音刺激孩子脑细胞丰富的成长;而优雅的声音可以调和孩子优雅的性情。最佳的选择就是那些跟我们的心跳、脑波、血液循环等相吻合的古典音乐,那些音乐节拍和节律都跟人类生理现象相和谐的古典音乐。而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即使艺术价值很高,都不适合当作我们的教材;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先后到全国各大高校做讲座,他说,经典音乐的魅力在于能使:学习更有时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他说我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功课并不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差,但问题可能就出现在全面素质上,而音乐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儿童听赏古典音乐的方法问题,以儿童的无意听赏为主,因为无意注意是儿童时期的主要注意方式。比如在家里,家长可以把音乐开到轻轻的音量,作为一种背景音乐使用,孩子在玩耍、在读书、在吃饭、在睡觉的时候都可以无意识的听,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很好的。当然这种效果不是马上看到的,但是我们今天不给儿童听赏优美的音乐,也许就会有一些不适合与儿童的成人的音乐占领他们的心灵,也会给儿童带来伤害!

还可以让孩子以经典音乐“配乐”学习,也是很好的听赏方法。研究表明:在有经典音乐配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这样的新水平,孩子能养成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或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音乐有掩蔽性,可以阻挡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它信号的传递,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听到音乐,虽然它是那样悠扬地在耳边流淌过。当孩子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时,就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妨碍思考或写作。 经典音乐声波是一种美的信息,能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情绪可以焕发精神,促过其潜能开发的进展。很多经典音乐都是有格式、有规则、组织严密的艺术圣品。在听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它给大脑以规范性的影响,使孩子在音乐声波中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体充满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脑充满活力。通过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地振动,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张天军.略论经典音乐与提高儿童整体素质的关系[j].音乐时空.2011.6; 

[2]张乘风 等.谈室内设计批评教育[j].大众文艺.2010.15;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音乐课程 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09-02

随着我国新音乐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行,使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加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深知教学改革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颁布?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要想尽快达到目标,必须进行学科的有效性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可能还会阻碍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的主动性,教学目标最终无法达到。如何切实使音乐教师掌握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使音乐教师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意义上“需要学习”,这也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一大重要难题。

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音乐基础教育更是有着深刻的影响。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评估准则等。我们深知音乐新课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必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效的课堂教学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世纪50年代,教学科学化运动下产生了有效性教学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性教学逐渐发展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以此改进,促使教学在课堂中有着根本性变化。其发展下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原则有:

1.面向的对象――全体学生

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个体,然而教师在教学行为中,面对这么多个体是否能面面俱到呢?音乐教育中,每个孩子在学习、接受音乐知识内容以及个体的体会也是不同的,不能一味地依附天赋,其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加音乐活动,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

在我们音乐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顾忌到每一位学生,把注意力也播撒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使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是否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采取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优点呢?在面对“差生”也是理解不一,单凭学习成绩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公平?以及如果音乐教师本身的教学失误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进取心那会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给他们带来怎么样的后果?而今天谈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绝也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观念的形式问题,它将形象地反映在音乐教育教学当中,使得我们的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他们的发展机会也应该是均等的,这样才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有效性教学。

2.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审美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音乐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这是北京八级音乐教师李存一直遵循的教学原则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她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授课之前反复聆听音乐以感动自己本身后再进行对学生的音乐熏陶感染,这种具体的体验逼真地陈述了学生、教师同音乐教材之间的关系,最终得益于教学的认知心理――音乐审美的重要性。音乐教师能够挖掘出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这也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同时,有了音乐审美体验,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及其合理的处理也是对学生音乐学习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而一名音乐教师优雅的仪表以及真诚的交流,把学生带到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是为一堂具有审美情境的音乐教学课堂所具备的首要前提。

3.时代的需要――学科综合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在文化领域还是艺术领域,又或者是教育领域,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艺术“家族”里,它也是主要成员;当今社会迅速的发展,大批人才不断涌现,竞争力也逐年飙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一味停留在传统音乐教学中,不注重音乐与史地学科的综合。其实学习音乐过程中同样可以了解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古典音乐的课程设置中,教师就可以联系到古典音乐的起源以及发展,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学习古典音乐的好处,研究显示,正统的古典音乐对人的身心、精神都是有益处的,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能使人心情平静,能给人们带来喜悦。另外,音乐同其他学科也有着必要的联系,近些年国内外也出现了音乐治疗法,利用音乐来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可以说对医学界的有些病例也有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无处不在,在分析和整合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的同时,课堂教学也不妨利用一些其他学科的优势,例如以散文式的表达来描述音乐的情境,营造浓郁的课堂艺术氛围。又例如在学习爵士乐的课程设置中,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之外,其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民族情结和文化也是一大授课要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本着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黑人爵士文化,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也是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的一大优势亮点。

当然,音乐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原则特点还有很多,所谓有效的教学其实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有效的学习帮助,师生集体创造出一定教学实效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为有效的教学。著名学者陈厚德先生认为,有效性教学的问题根本是有效教师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和价值观的转变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音乐教师,适应课程有效性教学的需要,以适应当今整个音乐教育改革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毕武胜.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构建[J],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一期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4

一、关于老问题的共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连会议就以下“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达成的基本共识:

首先,大家一致认可――审美感动是吸引和激励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前提。其中教师的音乐素养、教师的教育素养、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艺术经验等是保障师幼共同获得高水平审美感动的核心要素。

其次,大家也一致认可一一模仿和创造是相互支持的。因为(1)模仿也是以追求自我超越为目标的;(2)创造也只能是“有中生有”;(3)模仿和创造都需要过问“价值”的问题;(4)模仿和创造都需要过问“度”的问题;(5)模仿和创造都不能脱离相关的“知识、技能”。

二、关于新问题的共识

下面,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连会议对一些“新问题”达成的初步共识:

首先。大家开始尝试理解――音乐是用来支持儿童发展的。其中,使用好的音乐和音乐活动来吸引儿童的参与、激励儿童的思考、挑战儿童的努力、调节儿童的身心劳逸,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等是音乐教育必须认真追求的目标。

其次,大家也开始尝试理解――评价是用来支持儿童发展的。其中好的教师必须(1)努力学习理解儿童;(2)努力学习从儿童行为反观自身;(3)努力帮助儿童学习理解自我;(4)努力帮助儿童学习超越自我;(5)努力学习使用更加智慧的方式赞扬、鼓励和接纳儿童,挑战、激励和鞭策儿童等也是使儿童获得真正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关于尚待解决的新问题

“怎样面对音乐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可能是本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其中,除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日常音乐生活的冲突、音乐和其他姊妹艺术(美术、舞蹈、文学、戏剧)之间的冲突、音乐的外在与内在(内容和形式)冲突等问题再次被一些高校学者提起之外,音乐文化内部的价值冲突,以及儿童发展和音乐发展的冲突也再次以非常实在的方式引起了广大一线幼教工作者的关注。

对此,用比较具体的语言来讲就是:(1)城市音乐――农村音乐、古代音乐――现代音乐、成人音乐――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外国音乐、高雅音乐――通俗音乐哪些更应该成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推崇的对象?(2)音乐是应该成为儿童仰视膜拜的“圣物”,还是应该成为儿童亲爱的“玩伴”?

四、透过实例看观念

(一)《满童乐》的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这几年许多老师真诚地反映了他们的疑惑:为什么你一让孩子们自己随便跳,他们就什么也跳不出来,而你一跳他们就都跟你跳得一样?

相比之下,在课例《满童乐》中,我看到了儿童非常积极主动的、高水平的、集体合作的创造性舞蹈学习表现。我作为一个专业音乐舞蹈教育工作者,凭着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能够明确地告诉自己:没有大量对满族“太平鼓”舞蹈动作的模仿学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习(包括动作的名称、队形的名称以及各种动作队形变化的概念词的掌握),没有阅读和创作舞谱的经验和团队合作创作、表演的经验,这些孩子在大班上学期是绝对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表现水平的!

这个实例恰恰说明:创造也只能是“有中生有”,模仿和创造都不能脱离相关的“知识、技能”。

(二)外国古典音乐离孩子们很远吗?

《在山魔的大殿里》和《打字机》是本次会议中非常受肯定的两个教学活动,它们使用的音乐都是属于西方古典音乐或高雅音乐的范畴。但是,南京和四川的两位幼儿园老师不约而同地使用这样的音乐设计了非常好玩的律动表演游戏。这些游戏不但把参与学习的儿童搞得“神魂颠倒”,而且也把参与观摩的老师们搞得“心花怒放”,比孩子还要孩子般地投入到了跟随音乐的律动游戏之中。

这两个实例恰恰说明:使用好l的音乐和音乐活动来吸引儿童的参与,激励儿童的思考,挑战儿童的努力,调节儿童的身心劳逸,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是音乐教育必须认真追求而且完全可以达到的境界。哪怕是古典的、高雅的、外国的音乐,也完全可能成为儿童亲爱的“玩伴”。

(三)《辣白菜》辣得到底有多么“过瘾”?

在朝鲜族说唱表演《辣白菜》中,我们不难看出原创老师融合现代时尚音乐形式的“匠心”所在。其实,无论是在中国传统的说唱文化中,还是美国黑人、印第安人,以及其他我们所不熟悉的世界各地民族的文化中,很久很久以来就一直存在有说有唱的传统。但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中国小孩子们来说,时尚的流行文化中的说唱形式还是他们更熟悉的东西。

由于《辣白菜》这个作品创作得比较好,所以,它的形式和内容虽然短小单纯但是仍旧很具有情感的煽动性。可以说是“辣”得真过瘾!所以,孩子们几乎是立刻就喜爱上了它!

相比之下,另外一些类似的作品和活动,由于过于复杂,过于成人化,甚至过于在外部形式上追求青少年时尚文化的“反叛”色彩,反而显得离幼儿园的孩子们太远!因此,教师教得吃力,小孩子也学得吃力。换句话也就是说:“太辣了”就把孩子们都“辣蔫儿”了。原来教师期望幼儿能够得到的快乐也因此而没有能够得到。

(四)“大头大头”――“土得掉渣”也诱人。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由深圳老师带来的“土得掉渣”的传统儿歌改编的歌曲,透着质朴的、幽默的智慧,具有一种能够引导和保护儿童充满乐天精、神和丰富幻想心灵的魔力。

老师在设计的时候还巧妙地加入了幼儿创编的节奏朗诵(说唱形式),使得幼儿有可能个性化地通过创编歌词的过程来强化一种乐观的生活信念:无论面对怎样困难的局面,你都有可能通过观念的转变,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

这种选材和设计正体现了我们在前面所提出的立场:音乐是用来支持儿童发展的!模仿和创造都必须要过问“价值”的问题!

此外,在关于时尚音乐是否可以进入幼儿园音乐教材选择视野这一问题的研讨中,参会幼教同行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实,我个人认为,时尚音乐、古典音乐,以及民族传统或所谓“原生态音乐”,就其类型来讲,是无所谓优劣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自己首先需要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弄清楚什么样的东西是真正能够支持长久可持续儿童发展的!然后再来进行“去其糟粕,用其精华”,并谨慎地将其“儿童化”的工作。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现状;思考

音乐是一种舒缓心情的艺术表达形式,音乐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提高音乐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教学资源的拓展显得尤其重要,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提升音乐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就对流行音乐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现状

(一)对流行音乐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教师的传统思想当中,还是对流行音乐存在着一些偏见,一般来说在教学中涉及到的音乐形式无非就是古典音乐与民谣等,涉及到流行音乐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因此教师对于流行音乐的教学不够重视。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流行音乐教学的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对其高度的重视,态度是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就是对流行音乐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比较偏向于儒雅的音乐形式,认为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在他们的传统观念当中流行音乐都是比较低俗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奇特的唱腔更是不能接受,再加上现在一些关于明星的负面报道,更是让人们戴上了有色眼镜来看待流行音乐,并没有真正的去欣赏这一音乐形式。

(二)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教学。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流行音乐的研究也是从近几年开始的,教师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素质才能够指导和教育学生,但是在高校音乐教学当中,一般音乐教师对古典音乐以及一些民族音乐研究得比较多,而对于现代流行音乐并不是很了解,对于一些年龄偏大的音乐教师甚至都不愿意去听当下流行的音乐。但是为了开展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高校音乐教师不得不去研究和分析流行音乐,为了能够跟上教育的大形势,需要重新研究和学习新的音乐形式,但这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有的教师还是会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来理解现代流行音乐,因此会将这一音乐形式古典化,或者是根据自身多年来的经验来理解分析,改变流行音乐的本质。不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不足以支撑教学,对教学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流行音乐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贴近现实生活,通俗易懂,并且变化速度非常快,让人们能够时刻的感受到新鲜感。流行音乐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出现多种音乐表演风格,并不是固定的按照某种趋势来进行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按照古典音乐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二、对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思考

(一)树立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流行音乐。教学一定要有方向和目标,这样才能够更有动力,在流行音乐教学当中首先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到流行音乐的精华,不论是表演风格还是创意都要非常灵活,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并且适当的和古典音乐进行对比,对二者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探讨,结合经典音乐来感受流行音乐形式的灵活变化。比如,S.H.E的《不想长大》就是用的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吸收融合了经典的乐曲,但是曲调更加活泼,以充满活力的音乐表达形式重新展现了这首曲子,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容易记住这一旋律。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水平,在流行音乐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对流行音乐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按照现代的思路来进行分析,不能受到传统音乐思想的影响,以正确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音乐表达形式。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像一些表现情爱的网络流行歌曲确实不适合教学,所以说教师就需要进行有选择的教学,挑选一些比较有内涵的现代流行音乐,比如说,林俊杰的《江南》,周杰伦的《青花瓷》等,歌词当中描绘的江南风景意境对人的吸引力已经超越了其中对于情爱的描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分析欣赏歌词当中表现的意境,感受江南美景。

(三)贴合流行音乐,实施德育情感教育。流行音乐一样能够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并且能够以其快速传唱的特点让学生记忆深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这一优势,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流行音乐的教育意义。比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听妈妈的话,不让她受伤……”一句简单的描写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并且这首流行歌曲也是广为传唱的,人们读懂了歌曲背后的教育意义,表达了演唱者对母亲的尊重之情,对于一些比较追星的学生来说,偶像的力量是强大的,要充分的利用好这一点,进行德育情感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流行歌曲当中渗透表达的思想情感。总而言之,流行音乐作为当今一种主流音乐形式,不论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学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教学资源影响着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因此要认识到当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的解决才能够利用好这一资源,充分地发挥流行音乐的重要作用。

作者:杜慧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关于古典音乐的问题范文6

教师要结合幼儿水平确定欣赏曲目,曲目宜选择短小(可以节选)、音乐形象鲜明、音乐元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富于变化、曲式简洁明了(ABABABACA)的乐曲。如:国家级“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全集》中的曲目。教师还应考虑活动侧重选择曲目———以感知音高为目的的活动应选旋律性强,适宜演唱的乐曲,如《欢乐颂》《梁祝》;以感知速度为目的的活动应选速度变化明显的乐曲,如《乌龟》《康康舞曲》对比聆听;关注力度的活动可以选择《天鹅》与《电闪雷鸣波尔卡》对比聆听……同一首乐曲,可能会多次聆听,每次各有侧重,如初次聆听关注节奏与主旋律、再次聆听关注再认与故事创编、还可以与其他乐曲对比聆听欣赏……

二、欣赏之前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相关表象、经验

教师要对欣赏曲目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曲谱、节拍、节奏、乐曲风格、曲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等,以便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欣赏活动前丰富幼儿前期经验。缺乏前期经验的对乐曲进行盲目猜想对幼儿是有害无益的,在感性经验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接触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幼儿头脑中与乐曲相关的表象、体验相关经验,以使幼儿在欣赏乐曲时能够用日常积累的丰富表象为音乐想象提供加工材料(有像可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独特的贴切的想象与理解,而不是盲目地直接听乐曲就让幼儿表述音乐内容。例如,教师在幼儿午睡时播放轻柔音乐,用柔和的语言给幼儿讲故事,平时和幼儿有过关于做梦的谈话,在组织进行《梦幻曲》欣赏时,幼儿很容易感受乐曲传递的安详温柔恬静的情绪,描述出贴近乐曲内容的画面。欣赏《赛马》前一段时间应通过看视频、讲故事、看图书等形式了解与马有关的知识、蒙古族的生活、骑兵的形象等等。欣赏《天鹅》前,教师为幼儿讲述有关天鹅的故事,如“天鹅湖”“七只天鹅”,学习相关的优美抒情风格的诗歌。

三、关注幼儿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

缺乏音乐的耳朵,再美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想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幼儿音乐基础技能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还是有必要的,只是这种培养一定要注重趣味性,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如通过达尔克罗兹身体音阶、柯尔文手势帮助幼儿感知音高;玩音符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旋律概念;通过体态律动、奥尔夫声势活动、有趣的打击乐学习帮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与节拍的异同;选取短小的乐曲或乐曲节选通过聆听、对比聆听感受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对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幼儿具备初步的鉴赏理解能力,使幼儿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时能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分析乐曲情感倾向,较准确地感知乐曲内容和情感。

四、着力培养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欣赏与倾听联系紧密,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保证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好作品应反复欣赏,但最忌无目的无要求地反复听———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带幼儿反复倾听,但一定要注意教师应提出适宜问题———如倾听+想象、倾听+分辨、倾听+记忆、倾听+对比、倾听+再认等,让幼儿带着问题安静投入地倾听,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掌握乐曲全貌。例如,第一次倾听侧重于想象的伴随,教师用“音乐中有谁?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了?你听了音乐心里有什么感觉?”等引导语激发幼儿边听边想,听后用语言、动作描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高兴、伤心、优美、想唱歌……”等等,描述出自己想象出的场景。之后每次倾听,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是要通过倾听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还是通过倾听让幼儿感知主旋律,感知节奏,或是通过不同乐曲的对比倾听感受速度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的风格,教师在目标的指引下使用明确的指导语引导幼儿有意识地伴随着分辨、记忆、对比、再认等思维活动进行倾听,教师的指导语如“听一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这首乐曲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首乐曲带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教师用不断变化的要求引领幼儿充分挖掘作品内涵,创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境界,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够汲取新营养,获得新感受,激发起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杜绝放上音乐让幼儿反复听,教师一边坐着或没有感彩地教授等不负责任的欣赏活动,因为反复无目的、无动于衷地听一首乐曲,最容易倒人胃口,磨蚀甚至消除幼儿对高雅音乐的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

五、不在欣赏开始阶段向幼儿园幼儿解释音乐内容

首先明确一个理念“音乐理解无对错”,很多音乐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其实也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除了作曲家本人,谁能够百分百地理解乐曲要表达的内容?即使是作曲家本人,时过境迁后,也很难准确阐述乐曲中的细节到底是在传递怎样的情绪情感。所以带幼儿欣赏乐曲时先不要告诉幼儿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形象、什么内容、什么感情,这样就剥夺了幼儿自主感知、想象、理解、表述音乐的机会,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幼儿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认识过程得到锻炼的机会,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机会。要允许并创造机会让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妄加否定,其实孩子们的感知理解、想象能力往往让我们自叹弗如。幼儿天真的童稚是他们理解音乐的最大资本,他们没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更加有利于他们对古典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如孩子们对《欢乐颂》的想象———“大海边,有很很多很多人在游泳,玩。”“这是足球场,在踢比赛,有好多好多人在看,在加油。”孩子们听《加速度圆舞曲》的想象———“很黑很黑的夜里,小动物迷路了。”“大灰狼来了,在追小朋友呢。”“在晚上,黑蝙蝠飞出来了,在追小朋友呢。”“是在变魔术呢,一个小朋友变成好多好多小朋友,一百多个。”“强盗在别人家里偷东西呢。”“是一条毒蛇。”“小动物遇到了火山爆发。”

六、创设游戏情境,并让幼儿在其中以身体运动的形式感知表现音乐

前苏联学者苏菲·别莱叶夫·艾克塞姆普拉斯基研究认为,早期儿童(8岁以前)具有三种音乐趣味:原始音响趣味、运动趣味、故事趣味。早期儿童喜欢音乐其实不仅喜欢音乐本身的音响,更是喜欢这个音乐能让他们联想到一件事、一个小动物、一种情境,并且让他们动起来。所以教师在带幼儿进行欣赏时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用孩子们自己想到的情境作为游戏背景,满足幼儿对音乐故事味的要求,同时教师对这个情境加以丰富、动作化,这种动作必须是契合音乐又很简单很好玩的,以满足幼儿对音乐运动趣味的要求,从而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倾听、理解和表现。以《加速度圆舞曲》教学为例,孩子们想到了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师选取变魔术的情境加以丰富,制作了小精灵变魔法水的视频调动幼儿兴趣,将乐曲的结构、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元素渗透在变魔法的动作之中,幼儿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就感知了相关的音乐元素,教师再通过设置前几次变不出魔法水的障碍,引领幼儿分析在力度、速度、结构等方面哪里操作的有问题,在反复的趣味化的操练中使幼儿对乐曲有充分的理解,最终达到能够用动作准确表现乐曲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情境的运用,避免了枯燥的反复练习的弊端,幼儿不觉得是在进行操练,只想着在玩变魔术的游戏,自己也能变出魔术水,一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

七、多种解读与表现的方法(教学媒介)适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