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的科学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的科学性范文1
(一)、历史人物教学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中,有精忠报国的爱国者,如岳飞,文天祥;有富有正义的正直之士如司马迁、缇萦;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如秦始皇、唐太宗;有发明创造为人类造福的科学他家,如毕升、李时珍;有独领风搔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如孔丘、李白等。这些在历史活动中留下深深烙印的人物,本身所具备的光彩是值得后人称道和学习的,素质教育强调德育渗透,而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 在秦汉文化的教学中,中心人物是司马迁。当将的讲到他为仗义执言而受刑,在屈辱中悟出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生不禁感叹司马迁身遭厄运但矢志不移的伟大人格。历史上又何止司马迁一个刚直不阿,洁身自好,立德立言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看懂“做人”二字。历史人物教学的过程也是教育学生具备崇高品德和情操的过程。 历史人物教学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追求真理、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严谨治学;牢记无产阶级传统;从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中获得启迪和借鉴;从反面人物身上接受历史的教训。可见历史人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何等之重要 。
(二)历史人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历史人物教学要求教师备课要“深入浅出”所谓“深入”指备课时教师要努力把握详实的史料,采取平允而深刻的史论,然后进行一番掘疑探幽,辨异归同的疏理工作,为历史人物教学打好基础,所谓“浅出”是指教师讲人物,评人物都要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深浅适宜,详略得当。 如在教《明朝君权的加强》时,学生对明朝加强君权的一些措施,如:废除丞相,行省制度,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难以理解,那么就试着从对历史人物明太祖朱元璋的认识和评价入手,浅入深进行,以帮助学生理解。先从“他为什要这样做”入手,理解加强君权的一系列措施。然后设问“假如你是明太祖,你会怎样做?”使一个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猎奇心理,时适地穿插有关朱元璋的历史故事,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实现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历史人物教学在突破难点上,可以发挥特有的作用。
历史的科学性范文2
关键词:历史方法;经济学;科学性
一、判断经济学是不是科学的标准
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是科学,首先应确定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这种标准的依据不在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而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一是是否以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性为目的。二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是否运用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熊彼特强调“一门科学是任何一种知识,它发展了寻找事实和解释或者推理(分析)的专门技巧”。三是是否有一种科学的理念和精神。显然,这种判断标准避免了由于选择尺度的狭隘而将诸多科学性的东西排斥在科学大门之外的尴尬。就经济学而言,政治经济学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并且采用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在西方经济学看来,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对稀缺性的资源进行配置的学问,采用的方法有:经济模型、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静态及比较静态和动态的方法、边际分析的方法、均衡分析的方法及数学分析的方法等。
科学的判断一门学科是否科学,依据的重要判断标准是该学科的方法论必须科学。一般来讲,经济学的研究和认识过程是:先从实际出发,从经济史实和现实经济问题出发,在掌握大量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用范畴和概念去说明、解释和预测经济事实。这表明,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识论方法贯穿了经济学确立的各方面。就此方法论而言,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同样符合科学标准。
二、为什么要强调历史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9世纪末,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和德国历史学派代表施莫勒进行了一场持久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由于历史学派方法论的缺陷,以后的主流经济学在演绎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下走上一条公理化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经济学——这样一门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探讨上丢弃历史分析的方法。
(一)主流经济学过度演绎推理的做法不科学。在一些人看来,历史的东西往往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而基于公理推断的东西则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客观地讲,经济学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并辅之以数学化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向自然科学的一种靠拢。但如果以为像自然科学一样在少数公理的基础上构建起逻辑大厦,就意味着经济学自动走向科学殿堂的想法未免太天真。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即公理本身是否就存在统一性或不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不同呢?按照尼采的看法,所谓的公理实质上是一种没有办法通过进一步推理证明的无条件的命令,公理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即相信公理是“真”的。对信仰而言,在抽象的意义上,很难判断孰优孰劣、谁是谁非。既然公理本质上是一种信仰,而信仰显然会随时间、地点和任务不同而不同。因此,建立在公理即信仰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大厦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外观和内在结构。在怀尔斯看来,“‘公理’成了‘神圣命题’的代名词。公理的存在可以使我们不顾事实建立起庞大的演绎结构,这已经成了经济学根深蒂固的传统”。事实上,脱离具体历史条件而抽象出来的经济学公理,如理性经济人等在现实环境中也遇到质疑。这种抽象演绎的结果不仅无助于经济学科学性形象的树立,相反还损害经济学的科学性。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对经济学基本理念的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存在巨大差异。亚当·斯密教条地认为,在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下,经济生活会自动趋于最优状态,不会存在经济过剩和失业。而1929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彻底打碎了人们对市场机制的信仰,转而寻求政府干预。而凯恩斯以后的宏观经济学学派林立,或者说对同一经济现象有不同的理论学说,究其原因恐怕是其信仰“失之毫厘”所致。
(二)宏观经济学的诸多成果得益于历史分析的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有四个:通货膨胀、就业或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显而易见,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对象,如长期的经济波动,均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历史数据和历史事实。即使在微观经济学的问题中,同样也无法回避时间序列的探讨。由此可见,目前主流经济学中抽象演绎法所作的努力,即通过形式上的数理化来完成对经济学的科学化改造并不能摆脱历史数据的支撑。
(三)任何学科成就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济学也不例外。在熊彼特看来,“不管哪个学术领域,任何时期存在的问题和使用的方法都包含过去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工作的成就,而且仍然带有当时留下的创痕。”“任何规定时间的任何科学状况都隐含它过去的历史背景,如果不把这个隐含的历史明摆出来,就不能圆满地表述这种科学的状况。”从目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思路看,首先都是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经济学中任何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都不是哪一家一派可以独立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个历史过程。这一点在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过程中体现的尤为充分。
(四)经济学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定理必须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才能加以正确的理解。恩格斯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在《资本论》中,诸如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劳动力商品等概念,马克思都反复强调是个历史范畴,从而对庸俗政治经济学家进行批驳。同时,这些概念的许多规定性也只有放在历史的背景中才能加以理解。如,货币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及货币的功能等问题。
(五)在一定意义上看,历史的方法是经济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一是发展的观点认为事物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中,这与历史主义强调的原则是吻合的,即“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绝对的存在,而是历史的暂时产物,它在历史中产生、发展,也必将在历史中消亡。事物就是它的历史过程本身。”二是科学的抽象法认为,必须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进行充分的考察才有可能把握住其中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除要求在一个时间截面上尽可能掌握事物不同的特征,更需要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时间序列上的追踪考察。只有经过事物特征的反复显现,才有可能抓住背后隐藏的规律性。
虽然历史的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中都非常重要,但必须承认,由于学科的限制,历史方法发挥的作用在不同学科中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经济学的科学性似乎有所削弱。自然科学的成果经过历史的积累,很容易被后人认可和运用,因为自然过程是反复发生的。但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却不具备完全可复制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充满了各种新的、不同的意见与观点。结果是,经济学无法以严格的累积的形态取得进展,经济学说史上就出现了形形的理论反复。一种理论和观念总是以真理或谬误的姿态在不同的时期交替出现,这在近代以来的宏观经济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当代尤其是中国,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唯自然科学才是科学,是因为自然科学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直接和明显的,相比较而言,社会科学的作用则是间接的、长期的。时间的跨度有时甚至要经过一两代人,所以经济学的成果不易为人所观察和掌握,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往往要在理论成果产生多年后才被授予。但经济学的科学性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相反说明经济学的特殊性更需要用历史的观点去考察。
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借鉴自然科学方法与理念的历史
从对历史的回顾中发现,无论是有意借鉴还是异曲同工,自然科学的理念及有效的分析工具,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中都得到体现,这使经济学日益成为最接近于自然科学的“硬社会科学”。
在西方,经济学的出现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经济论》为标志。为能把握住观察对象的规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明了数,认为万物即数;万事万物的差别实质上是数排列组合的差别。在中世纪的欧洲,经济学一度成为封建神学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并无科学性可言。随着文艺复兴和自然科学的兴起,经济学也迎来了科学的黎明。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②,即古典政治经济学才称得上是真正科学的经济学。从理论观点和贡献来看,古典经济学认为,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富商巨贾,抑或小商小贩,在进行商品交换时,都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没有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力存在。显然,这一商品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受天文学革命的影响。在传统的封建等级制中,人有天生的高低贵贱之分,皇族乃上天的代表,即天子。但天文学革命却发现:整个自然界并非是上帝早已安排好的等级结构体,各天体之间是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这一信号传递到人类社会,其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是生而不平等,而是生而平等的。进一步把该思想反映在经济生活中,就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当然,此时可能有来自传统的追问,即如果没有旧有封建等级制度的管理秩序,那么靠什么来维持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运转呢?在亚当·斯密看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推动资本主义这架精巧的机器一直运转下去,永不停歇。这正如牛顿的力学所揭示的原理:万事万物为何运动有序?因为一切都是“力”的作用。将亚当·斯密以后的经济学与牛顿的物理学作比较,很多的地方都会发现对事物处理方法的相似性。
就当时化学取得的成果而言,主要集中在:表面上千差万别的物本质并无区别,都是原子所组成,差别惟一在于原子数量的不同。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及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劳动价值论都认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和商品表面上看起来各不一样,但却都是劳动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质上不同的使用价值在量上能够比较,是因为它们都凝结有抽象劳动,即价值。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生命体被当成一个系统来加以对待。而系统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早已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从魁奈的经济表到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以及当代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问题,都把经济生活当成一个整体在进行研究。
现代主流经济学对数学的运用更是无处不在。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当一门学科使用了数学时才成为真正的科学。数学使以往古典经济学带有哲学思辨式的思想通过数学方式的表达而显得更为精确,使经济政策的实施也更具可操作性。可以这样讲,正是对数学这顶自然科学皇冠的摘取,才使经济学取得了社会科学皇后的地位。
历史的科学性范文3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手段,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几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做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在从事某种技术活动或学习活动时,如果对这种活动有浓厚兴趣,就可以使他更加积极地从事这种活动,并且推动这种活动进一步发展。作为老师,必须“巧借兴趣”,在高中历史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巧妙设疑,点拨指导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心理特征,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别致、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通过设疑和解疑使学生产生兴趣,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是精问,激趣创境。第二是巧问,曲折生姿。第三要浅问,化难为易。第四是拓展,提供话题。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
三、注重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课堂常有被教师和少数几个优生所垄断的现象,大部分学生缺乏参与意识,无疑应该改变这种局面。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望,只是我们教师没有替他们创造条件罢了。我设法作了一些努力,认为效果很好。一是开展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坚持每次一人,按学号顺序无一例外,说话题目由易到难,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很受欢迎。二是课堂检测答问,按序号接力进行,长此以往,形成习惯,无形中让学生养成上课集中精力听讲,形成认真思考问题的督促机制。
四、激励评价,提高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渴望成功。渴望成功,是人的一种本能。渴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赏识,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之一,也是燃起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与热情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
六、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利用
历史的科学性范文4
一、小学生科学课的现状及突出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教学的新课改,小学生科学课的教材也在发生着变化,大部分的学生及教师反应如今小学生使用的教材较传统的教材更为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最大变化为教科书中出现大量的插图,能够更加形象的突出教学主题,更好的讲解小学生的学科学习内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有时课堂纪律难以控制。还有部分教师新教材要求把握不到位,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方式、方法还需更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等问题。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在实践学习中更好体验、思考、总结和归纳知识是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学科实践中的解决方法
2.1教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途径
小学生科学实践课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科学实践机会,体会实践过程中的每一阶段,体验学习实践的乐趣,进而实现小学生自主学习。小学生科学课虽不像初高中科学课那般复杂,但基本的科学实践设计还是较为重要的,一般科学实践过程,要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决问题等步骤开展,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实践的引导者应对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给予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辅助学生不断实践,帮助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学习,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电磁铁》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先通过某种教学情境的设定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情境的设定最好要贴近生活,例如魔术表演、趣味的视频等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驱动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学生观察到现象的时,让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亲手制作电磁铁来进一步观察,验证自己猜想。同时在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将表象具体化,条理化,概况化。
2.2教师实验示范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践学习能力的基础
小学生科学课实践实验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老师教学演示实验、另一种为学生分组研究实验,虽分为两种,但都以教师示范为前提展开实验。如《电磁铁》一课中,在制作电磁铁时,教师规范的演示和对应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电磁铁的做法,只有在正确理解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好模仿,进而自己动手实践。在科学课实践中,有效准确的给出实验示范对于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帮助,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动手、记录实践的程序、过程及结果对于实践学习能力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其次,分组实践也是提高小学生实践性学习能力提高的主要部分之一,小学生在完成实践过程中,会经历分工实验、共同合作等步骤,与团体小组共同完成时间内容,既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又能够锻炼团结学习意识。
三、实践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可提高小学生科学课实践性学习的能力,小学生能够在科学实践过程中有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在脑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小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均有所提高,其对数据的整理、归纳能力在不断的科学实践中提高,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学习”,更多的是学习意识的提高,在实践的观察、记录、思维、创新等方面的提高,小学生科学课实践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是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实物操作完成实践,让每一位小学生真正的接触实践,真正完成实践的每一个步骤。
历史的科学性范文5
关键词:历史课堂;师生合作;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76-1
根据《江苏省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等文件的相关要求,一堂好的历史课一般要做到:让学生习得历史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那么,如何达成上述好课的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应是一种对话,一种合作,师生之间应体现和谐、民主、平等的文化特色。一节好课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与模仿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我们应该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地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情境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直至解决问题。因此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到人教版必修1第10课《》时,我会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设计几个问题:一是“有人说没有禁烟运动就没有”,二是“当时这场战争的失败方肯定是中国”,三是“西方国家有人说我们中国应该感谢英国,因为是使中国走上了近代化”。上课前我将这几个问题发给学生,以此引导他们看书。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能力,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我们创设问题情景时还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创设问题时要精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问题之间、知识之间的衔接,要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思考,让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去解决后一个问题。二是创设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我们提出问题是要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吸引他们的兴趣,又不能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
二、合理地调整与整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高中教材分为三个学习模块,分别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领域来叙述历史的发展,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政治常识时缺乏相关的经济常识,平时学习只能停留在教材现有的基础知识上,很难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感悟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看,单纯的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组织的形式、文学艺术的内涵等等,如果只是孤立的学习,无疑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所以我和学生们学习必修3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我会让他们课前先预习必修1的《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必修2中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学习到必修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我会让学生先预习一下必修1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2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的曲折发展》。这样有利于学生轻松驾驭这部分的知识,还能轻松将这三部分内容加以理解,加强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文化常识之间的渗透,学生很容易发现人类的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政治活动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我们在高一、高二比较系统地以专题形式学习好基础知识后,更有利于我们在高三复习中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内容整合起来。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
历史的科学性范文6
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各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告诉我们: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稳步发展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因此我们不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而且要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才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正因为学生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我们才要进行差异性教学,要在实践中真正贯彻差异性教学,必须要先了解学生的差异,然后才能实施差异性教学。
一、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
1.学生个体的差异
如有的学生上课时思维敏捷;有的学生擅长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学生则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还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比较强。
2.历史基础的差异
有的学生初中的历史学得比较扎实,基础较好;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历史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读过许多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历史知识比较渊博;有的学生对历史毫无兴趣,连最简单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
3.学习态度和成绩的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有的学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
二、差异性教学的实施
1.阅读教材,制定集体目标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提出问题,制定个人目标
学生所说出的一些大的基本知识点往往就是本节的重点,这对于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对于本节的难点,则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或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反应,或通过做相应的练习反馈回来的,而不是依据教参所定的。要想让学生上课能自由地提出一些问题来,教师必须要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让一般的学生敢于提问,让较好的学生敢于质疑。
3.师生合作解决问题,努力实现目标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还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解决问题。
首先,对于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以让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或第三类学生来解答,对于其正确的回答要给予大力的表扬,以激发其表现欲和学习的兴趣。
其次,对于一些有点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他的回答并非正确的答案,但是对其他学生或许会有一些启发。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随机分的各小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肯定是不同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后,对于那些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又是必须掌握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体讲解过后,要及时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如果还有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话,可以请已理解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解释一遍,有时经过学生的消化理解,说出来的答案更易于让其他学生接受。对于那些少数仍无法理解的学生,要进行课后的单独辅导,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真正解决问题。
三、差异性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知识的连贯与联系的协调
由于历史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差异性教学的实施中,不能只注重学生掌握单个知识点的差异,一定要处理好知识的系统连贯和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联系。差异性教学在教学的深度、进度上都更为强调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更为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
2.把握好协作的“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了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让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往往会采用分组协作的方法,督促学生学习。为了防止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分层推进的同时,宜采用分组协作,将好、中、差有意搭配,组成一个个“互助小组”。
3.把握好课外辅导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