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节能减排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节能减排技术范文1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应用
1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重要性
1.1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建筑行业在施工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例如钢筋混凝土的搅拌、水泥的稀释都伴有水的使用。使用节能节水技术就能够有效改善水资源的隐形浪费情况,让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能够降低建筑企业补给水资源产生的成本,亩将资金转移到施工过程中真正需要的地方,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水资源是一种能源,是经济建设的动力,能够在建筑给排水这一环节能节水,同样也会有效改善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因此,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1.2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排水系统是通过管道及其他辅助设备,把屋面的雨水、雪水、生活中脏水和建筑生产加工时产生的污水、废水能够及时排出去的网络。而水资源是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论是水资源可再生还是污水、废水的排放处理,都能够通过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既考虑当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利用建筑排水系统能够节约一定量的水资源,使得消耗的水资源刚好能够满足建筑施工的消耗量,多余的储备起来供日后使用,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1.3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帮助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建筑行业在建造居民住宅时,使用优质的给排水管道材料,如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不锈钢管的使用都能解决因传统材料容易生锈所引起的水资源污染,或者因材料密闭性能较差引起管道漏水或者渗水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居民生活成本的开销。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居民使用到健康无污染的水资源,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这种新型的节能节水理念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无负担的生活环境,让人们不用再去担心水质污染,能够享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乐趣。因此,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能够帮助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存在的问题
2.1建筑行业工作人员节能节水意识欠缺
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因而建筑行业工作人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如何扩大施工范围,如何推进施工项目的进展,以期能够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忽视了节能节水的重要性。传统的建筑施工,大量的使用水资源进行材料的清洗,给排水管道选择的也多是经济材料,造成渗水、漏水现象严重,更有甚者,由于管道生锈造成水资源被污染,这些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节能节水意识欠缺所造成的,没有体会到水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一心只为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注重可持续发展。
2.2建筑行业节能节水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的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合理完善的节能节水管理制度,对于超压超流现象不重视,从而导致了水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水资源“隐形浪费”的现象频繁发生。对于给排水管道的渗水、漏水、生锈情况没有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检修反馈,这就使得水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了黑洞问题,迟迟受不到重视也得不到解决。另外,对于给排水管道的安装,没有考虑到实际使用过程中酸碱环境的腐蚀问题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不合理,完全达不到预期设想的节能节水目的。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管理制度不合理不完善所造成的。
3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要点
3.1合理选择材料,保证给排水设计的合理性
对当下我国不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社会用水进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于社会用水来说,主要是建筑用水,而建筑用水主要是在室内建设时应用。对当下我国的水资源拥有量进行调查给出,当下我国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在2400m3,和其它国家相比较,水资源较为缺乏。特别是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更增加了对水资源和不同资源的需求。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对于建筑作业来说,要想保证建筑过程中,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全面贯彻节能减排的理念,找到问题产生的源头在源头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排水设计工作加以关注,保证节能和节水设计的合理性。作为设计工作人员来说,其在进行设计时,要明确建筑领域自身对节能和环境保护的职责,在节水环节、节能环节、水资源二次提供环节、污染控制和管理环节进行针对性设计。细致化来说,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节能设计时利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设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最大化控制和计量方法,来对建筑过程中的水系统和雨水进行二次运用。在对热水管道进行设计时,合理的对不同材料设备进行选择,可以减少塑料材料的利用率,增加金属材料的应用率,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总而言之,对于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要保证在设计功能完整性基础上,保证其设计的节能性和减排性,全面发挥设计的作用,为后续的建筑环节做表率。
3.2其它排水节能方法的应用
为了保证建筑领域能源利用合理性,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对建筑节能和减排进行合理设计以外,也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控制,保证节能减排的效果。
(1)在进行建筑作业时,要保证设备选择和应用的合理性,增加对太阳能源利用率,利用太阳能来进行加热,减低空调和其它设备电器应用率,保证电器设备应用合理性。
(2)保证管网余压利用的合理性,采用分区形式的给水方法进行排水。
(3)在对卫生器具进行选择时,在保证卫生器具节能性基础上,增加卫生器具的节能性,优先选择具有节能型的卫生用具,对水资源给予量进行控制,降低水资源的给予量,对给水的能源消耗进行控制,增加对清洁性能源的利用率。在建筑过程中,清洁能源在排水过程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对以往能源的需求量,对建筑节能工作具有较大影响。在当下建筑领域中,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较为广泛,也是当下较为成熟和应用性较高的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满足当下建筑节能发展要求。
4结语
在建筑的给排水设计过程中,合理利用先进、有效的节水节能技术,能大幅降低日常生产生活能耗,利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对完成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这一目标有重要作用,应在实际情况中加强使用。
参考文献
[1]令芝红.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0:119-120.
建筑节能减排技术范文2
[关键词]:旧建筑;节能;技术途径;能耗;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如果只是单纯的将旧建筑拆除重建的话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现有的旧建筑大多是上个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的老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与红砖为基本材料。这些建筑的维护结构和热工性能以及采暖等都不能符合节能的标准,但是这些旧建筑大多结构坚固,还有很长的使用寿命,在拆除过程中像混凝土这一类很难再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只能被废弃,对环境产生威胁。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尤其是建筑耗能占社会总耗能的30%。近年来我国一直都在致力于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总是以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来实现的。合理的改造和利用旧建筑,既能节约资源也为城市保留了本该有的发展痕迹。
二、现有旧建筑改造主要技术途径探索
虽然保留旧建筑有诸多好处,但现有旧建筑因为建造时间已较久,建造成本较低,要合理的利用,发挥其价值,就得在改造技术途径上有所突破,真正实现其节能与环保性。
1旧建筑节能改造主要技术途径
从1973能源危机过后,各国的节能技术层出不穷,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的技术途径是加强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的效果,系统与设备节能,照明系统节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植物等资源,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具体的技术措施如下:
所谓建筑的维护结构通俗的讲就是指建筑的四周墙体,顶面,包括门窗等结构。维护结构在建筑中起到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遮风避雨,保温隔热,屏蔽噪音,采光通风等作用,对建筑维护结构采用的构造技术,材料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建筑能耗。下面通过几个普遍的措施来进行阐述:
1.1墙体节能改造
是指不透明墙体的节能改造,主要解决墙体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最主要是屋面与西墙的隔热。墙体保温主要包括墙体内保温和外保温的节能措施,内墙的保温即将保温材料置于外墙的内侧,施工方便,但要注意施工材料的受潮从而降低保温效果。外墙保温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在施工完的墙体上直接安装保温板,然后再做墙面的保护和装饰面层。另一种方式是将保温板支在模板中,浇筑完混凝土拆模后再做保护和装饰面层,外墙保温技术能够提高建筑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造价便宜,效果显著。
1.2外墙绿化技术
外墙绿化具有美化环境,减低污染,遮阳隔热的功能。我觉得这是最合理的节能措施,在地球还未被人类开发之前没有能源危机也没有温室效应,只有自然生物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就是通过各种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的同时应当努力把地球还原到最初的状态,多种植物,保护生态平衡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想要达到外墙隔热的效果,在阳光方向就要大面积的种植植物遮挡猛烈的阳光,常见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在外墙的外侧种植密集的植物,利用植物高大的冠幅遮挡阳光。另一种是植物直接覆盖墙面,多使用攀援植物一类的。
1.3窗户节能改造
由窗户所引起的热损失约占整体建筑热损失的40%左右。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更换节能窗降低窗户的传热系数,增加窗户气密性。最传统的做法是采用具有保温隔热效果的pvc材料制成的窗套和双层玻璃的使用,双层玻璃具有保温,隔热通风性能,有效减少室内的热损失。
1.4屋面保温隔热改造技术
主要分为保温隔热屋面、倒置式屋面、通风屋面、种植屋面、蓄水屋面等几种措施。种植屋面与蓄水屋面相比前三种措施都具有经济且效果显著的特点,下面来侧重介绍一下种植屋面:种植屋面就是指在屋顶种植绿植从而起到保温隔热,调节小气候的特点,种植屋面分为覆土种植和无覆土种植两种形式,覆土种种植是在钢筋混凝土屋顶上覆盖100至500毫米的种植土壤,再进行植物的覆盖。无土种植则是采用废渣,木屑等代替土壤,具有防水防渗,自重轻的特点。屋面种植要合理的选用植物,最好选耐寒,生命力顽强,易于日常管理的植物,同时要做好屋面的防水,排水功能。
蓄水屋面就是在屋面上储存一层水来提高屋顶的隔热能力,同时水分蒸发带走的热量也能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在设计时要注意防止渗水,加强屋面的防水措施。
1.5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在旧建筑改造过程中不要盲目的照搬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节能模式进行改造,如果照搬已有模式必定会使节能效果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比如在农村,我们在改造过程中除了要对建筑维护结构,采暖空调设施的节能改造外,还应当结合当地的有效自然资源进行利用,我老家地处川西高原,以前老百姓做饭取暖都是靠燃烧柴薪和农作物秸秆,这样大大的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后来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利用那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加大了对太阳能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的投入使用,甚至夜间照明的路灯也加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板在白天积蓄能量,夜晚提供必要的照明,这样做有效的节约了当地的能源,缓解了一定的能源供应紧张。这种做法就是在对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后作出的有效解决措施。所以在进行建筑节能改造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有效的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进行。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如通过对旧建筑的门窗朝向,采光通风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对光的折射反射的物理性能的的研究通过感光材料的利用增加室内的亮度,如由福斯特及其合伙人事务所设计的位于法国尼姆的卡雷尔艺术中心就是采用不同高性能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窗体,对光的漫射或是直接将光引进室内增加室内空间的亮度。利用自然环境降低能耗。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当考虑是否环保经济,是否可以循环利用,还应当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如前面所提到的有机保温材料的安全问题。
1.6旧建筑的垂直利用
我们知道城市旧建筑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限于当时的功能需求,经济条件与建造技术,所建造的建筑大多都是二至五层,建筑面积大,土地利用率低,有些老建筑还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很难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应当在建筑改造中加大对旧建筑的垂直开发,可以通过对旧建筑的结构改造加建新层和对原有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局的调整来增加旧建筑的使用功能。目前有一种低层楼房抗震加层的新技术开始启动,这种新技术主要是借鉴铁路桥梁的组合结构,在保证原有建筑继续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吧原来只有二至五层的建筑加高到八到十四层,同时还应用“建筑消震装置”“建筑抗震减震装置”解决新旧建筑受力不均引起的新旧结构摆动不一致的问题,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
总结
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再次利用直至废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减少建筑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旧建筑节能改造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对历史建筑的充分尊重,增加城市发展的历史感。也实现其功能的转换,带来新的价值。通过本文对旧建筑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出我们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更需要因地制宜,针对性的改造措施。
参考文献:
建筑节能减排技术范文3
关键词: 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
引言:
节能减排是当前建筑行业领域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建筑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都必须要积极的改进技术以实现节能减排效应,促进节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建筑给排水施工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自然也需要积极倡导这一新型建筑理念,实现给排水工程的节水节能效益。现本文主要探讨了几种建筑给排水的节水节能新技术。
一、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设计理念
在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逐渐变差的今天,如何保持稳定和谐的发展是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难题。建筑的给排水设计,必须秉持着环境友好型的心态去做。在做到保护环境,生态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去争取经济利益最大化,两者并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合理地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不仅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同时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综合考虑整个建筑给排水设计,将节水节能看为一个系统,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对废水进行科学回收利用,合理配置各种硬件设施,结合相应的最新科学技术,争取环境与经济双重利益的最大变化。
二、建筑给排水的节水新技术
1、积极使用新型节水设备
在选择给排水的管材以及管配件时,要注意选择一些新型的节能节水型管材,例如PVC管等,避免水质污染,实现节水效果。或者利用低阻力的阀门来减少渗漏水现象的发生,实现节水效果。而在对室内进行卫生器具或配水器具的安装时,也要尽量选用节能型的品种。选择水龙头时,也要尽量使用充气水龙头等节水水龙头带替代普通水龙头,以减少水资源浪费。
2、控制超压出流
根据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的相关规定要求,在进行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时,最好采用竖向分区的方式进行设计,以降低各分区的水压,以免造成超压现象,引起水资源浪费。也就是说,在设计时要注意控制超压出流的问题,以实现节能效益。
3、开发和利用中水
所谓中水就是指将生活污水进行一定处理后的水资源,其水质在上水和下水之间,因为称为中水。中水不可作为饮用水,但完全可以作为生活中的杂用水,如洗衣、拖地、洗车、浇花等。就目前的水资源利用现状来看,中水还没有得到普及应用,因而中水资源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在中水回用的处理方式中,主要有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以及膜处理等三种形式,如何选择中水回用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根据中水水源以及中水的用途来选择,不同的水源与用途对于中水的处理要求有很大差异,对于其处理工序以及处理成本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中水应用方式。
4、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是自然水源的一种,与其他自然水源相比,雨水的分布更广,但利用效率却极低。除了自然降雨时对植物的浇灌等,雨水几乎没有更多的用途。但事实上雨水经过一定的处理后,也能够作为生活用水进入千家万户,实现节水效益。一般在雨水的利用都是先将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一定的处理技术和手段来对其进行净化,当达到某种水质标准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使用。相对来讲,雨水的处理工艺要比中水的处理工艺更简单。雨水在经过初期的过滤处理后水质就较为稳定,尤其是在除去COD和某些固体悬浮物后,雨水就已经能够接近中水的水质标准。为此,在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个较大的中水调节池,并在其上增加一个雨水收集池,并将其与建筑的非饮用水管道相连接,这样就能够极大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 、建筑给排水节能新技术
1、高层建筑中应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可用水头
合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底层用水点充分利用市政压力供给,可以减少二次加压能耗。在条件允许的时候中高区用水点宜采用(无负压供水)管网叠压供水设备,从供水管网直接吸水,可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降低能耗。相对于传统设水池水箱的供水方式,无负压有以下优点:使用无负压给水设备可取消水池及水箱,节省投资;可减少污染;自来水在水池及水箱内增加停留时间,水中余氯余量低,微生物含量高,使用新型设备后水质同自来水。因此在外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荐采用无负压设备。
2、热水供应系统的节能
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宜首先采用工业余热,废热,地热以及太阳能。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节能的重要途径,太阳能热水器是由集热器、储水箱、给水箱、循环管、循环泵、配水管等组成。在年日照时间大于1400h,水平面年太阳辐射大于4200MJ(m2/a)的地区均适合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运行经济、节省能源消耗,没有二次污染问题,设备、管理简单,维护运行简单、安全,但集热面积大,受天气影响大,须与其他加热方式结合使用。
在具有可再生低温能源的地方可采用热泵热水供应系统,热源选择很广泛,常见有空气、地下水、地表水热源等,或者可以采用城市污水,再生水作为热源,热泵系统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其中污水热源系统尤为突出。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效果表现在一次能源利用效率上。由于城市污水温度比室外空气温度、地下/表水温度、土壤温度、海水温度等更有利于减小热泵制冷热力循环温区,从而使得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制热和制冷性能都高于其它热泵系统。北京某大型城市广场采用污水源热泵供热系统,其年运行费用是空气源热泵的62.5%、是电热锅炉的23.6%、是燃气壁挂采暖炉的57.6%、是溴化锂直燃机的57.8%。可见,污水源热泵系统比现有其它冷热源具有较大的节能效果和较低的运行费用。
四、 结语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较为紧缺的国家,从目前对能源的利用现状来看,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将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步发展。建筑给水排水的能源消耗在整个建筑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如果能够降低给水排水的能源消耗,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不但可以节水还可以保护环境。如何有效的节能节水,是目前建筑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筑节能的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从供暖、供冷的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来节约能源。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节能就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排水节能存在着很大潜能设计出合理的给排水系统,注重实用及外观的相互结合,充分利用太阳能及管网余压,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可节约建筑给排水方面所需能量的左右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其节能效果性价比要远大于建筑保温的节能效果性价比,更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建筑节能减排技术范文4
关键词:设计;建筑给排水;节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的各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其中城市建筑在能源消耗中占据较大比例,这就要求设计者应要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因此,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技术就应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一、给排水设计中的主要节能措施
对于城市建筑的给水设计,应该科学合理的确定给水系统,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供水系统。在确定建筑物用水量时应严格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生活用水量定额标准,同时还应考虑到实际用水情况来确定用水量定额,从而降低供水能耗。根据我国目前建筑供水、用水的特点给排水节能设计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其次是积极引用中水回用系统;采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等);合理利用雨水;然后是集中热水供应系统采用循环方式;最后是应用节水型器具。
1.1、充分利用市政管网压力
尽管每个地区市政供水管网压力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均可以提供三层以内的用水压力,压力值普遍在0.2-0.4MPa之间,而对于如今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乃至超高层建筑,就必须采用加压供水的方式提供用水,在设计时就必须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合理进行竖向分区,采用并联给水泵分区,尽量减少减压阀的设置。这样采用分区供水方式可以有效减少二次加压的能量消耗,也可以避免低楼层官网压力过高的问题。
如今在新型城市建筑的建筑给水设计中,无负压变频供水设备已被广泛采用。这种技术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压力,减少了用能的浪费;它不需要二次加压供水方式中的储水池和水箱,降低了建造成本;它比二次供水方式能耗更小,对环境的污染更少。
1.2、积极引用中水回用系统
城市建筑中的民用或建筑小区使用后的各种排水(冷却排水、盥洗排水、厨房排水等)经过适当处理后回收用于小区杂用供水系统,这种系统称之为中水系统。从设计使用中水系统的民用建筑统计表明,利用中水冲洗厕所便器、浇洒等杂用,可节水30%-40%,并且缓解了城市下水道的超负荷运行,但是使用中水回用系统初期投资较高,占地面积较大,还需专人管理,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在我国建筑范围内至今还未得到广泛的使用,为使中水系统设计得到推广,必须首先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加快新产品的研制,以降低中水处理成本。
1.3、采用清洁能源
设计中可采用清洁能源替代高耗能有污染的传统能源,如地热、风能以及目前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太阳能。
我国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简便安全,运行费用低,使用时间长,无污染。按集热器形式分为两类:平板型和真空管型。这两类都具有集热效率高、保温性能好、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等系列优点,且热水系统可安装在屋顶、墙壁及阳台等位置,冷热水管道可敷设在管道井内,这样既达到了美观,也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损失。
1.4、合理利用雨水
雨水的利用是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后,得到符合某种水质指标的水再利用过程,处理后的雨水可以用于厕所冲洗、城市绿化、景观用水以及其他适应中水水质标准的用水,减少用水量,减轻污水处理费用。雨水的收集方法是采用排水管把建筑物屋顶的雨水引入雨水沉淀池,进行逐级沉淀,最后沉淀池的水流入蓄水池,然后送入中水系统,这样就可以使用了。
1.5、集中热水供应系统采用循环方式
大多数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主要体现在开启热水装置后,不能及时获得满足使用温度的热水,而是要放掉部分冷水之后才能正常使用。这种水流的浪费现象是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在设计中未考虑热水循环系统多环路阻力的平衡,循环流量在靠近加热设备的环路中出现短流,使远离加热设备的环路中水温下降;热水官网布置或计算不合理,致使混合配水装置冷热水的进水压力相差悬殊,若冷水的压力比热水大,使用配水装置时往往要流出很多冷水,之后才能将温度调至正常。同一建筑采用各种循环方式的节水效果,其优劣依次为支管循环、立管循环、干管循环,而按此顺序各回水系统的工程成本却是由高到低。因此,新建建筑的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在选择循环方式时需综合考虑节水效果与工程成本,根据建筑性质、建筑标准、地区经济条件等具体情况选用支管循环方式或立管循环方式,尽可能减少及至消除无效冷水的浪费。
1.6、应用节水型器具
器具的节水功能对城市建筑节水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新型的节水型器具可以有效的减少水的消耗量,一定程度上也可有效降低供水能耗,给排水节能设计需要全方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水的输送过程中,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节能节水,如采用优质管材、阀门。
公共卫生城市建筑内,传统的定时冲洗对水的浪费极大,如果设计中广泛采用新型节水龙头、红外线感应龙头、节水型马桶等,便能使新建装修住宅全面使用节水卫生器具,从而一举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
1.7、其他节能措施
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措施如:设置建筑给排水自动化控制计量,使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的建筑节能新材料、新产品等。
二、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资源的浪费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当今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材料,使城市建筑设计更节能、更环保,使资源合理利用,从而为城市建筑节能降耗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1]于春红.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水的一些新措施[J].建筑设计管理.2007(04).
[2]王增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节能减排技术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节能减排;对策
引言
想要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筑行业需要对工程技术管理进行重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建筑工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管理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将节能减排与工程技术管理进行结合,能够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进行提升,还能减少浪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实现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开展期间,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很多作用,对提升项目建设的效率和缩短项目工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技术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始终(下图1所示),能够为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比较良好的环境。此外,工程管理技术的水平还与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潜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建筑工程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进行提升,做好整体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从而对建筑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有效保障[1]。
1.1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对有效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进行利用,能够对工程施工效率进行提升同时也能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除此之外,采用有效的施工技术能够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1.2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和使用效益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一般都具有比较大的建设规模,并且投资也比较大,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工程项目一旦完成,就需要指支撑其几十年的使用,因此需要对工程质量进行保证。想要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和应用进行强化,要采用有效的施工材料和技术,进一步的对施工质量进行保证。建筑工程在完成之后,在使用中一般都会产生一定的能耗,通过强化工程技术管理可以对能耗成本进行降低,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效益。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技术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部分建筑工程企业中缺乏管理制度的有效约束,没有对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明确,很容易就会影响到责任的划分问题,容易导致权责不明的现象。另外,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制度控制,施工队伍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不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施工的问题,会给施工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寿命[2]。
2.2资源分配工作缺乏统筹性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如果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就会给施工企业的资源分配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度。另外,在工程施工中缺乏对图纸和设计的审核,在员应用方面缺乏规范性,容易导致出现浪费的现象。另外,对资源的不当利用也会在无形中给工程内部的施工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会给工程的后续施工和使用埋下一定的隐患。
2.3容易造成周边环境的污染
节能减排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当中进行应用能对工作人员产生帮助,可以对建筑方向、进度和用料进行良好的规划,还能提升工作人员对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对整个工程施工的环保型进行有效的保证。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如果不采用节能减排的技术,就容易在施工中出现尘土飞扬的问题,同时也给施工规划造成不利的的影响。
3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
3.1加强图纸的审查管理
图纸的审查是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建筑施工的关键性参考依据,对整个施工的顺利开展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图纸的审核和检查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设计人员在对图纸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的周边的环境进行是得勘查和研究,根据的实际情况来与设计理念进行结合,科学设计团之,对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整改,进一步的提高图纸的精确性;其次,现场的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做好监督,在施工开始之前要对图纸进行审校,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标记,与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相互的沟通,避免出现纰漏;最后,施工中的所有单位都要做好沟通和协调,对图纸进行积极的审查并且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为后期的施工顺利开展做好基础。
3.2做好责任的明确和划分
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自身的岗位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执行好自己的工作任务,避免出现施工问题。建筑企业需要对施工管理进行强化,做好责任的合理的划分,制定权责统一的管理制度,让施工人员可以科学施工,并且对自身岗位工作保有一定的热情。另外,施工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对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让施工人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目标来进行工作,进而更好的促进施工工作的有序开展。
3.3强化各分项工程的管理
想要对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进行保证,需要对工程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重视,做好系统性的管理。一般来说,要制订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各分线工程要做好的相关的准备,其中包含着施工准备、施工验收和施工过程控制等等,只有经过相关单位的认可之后才可开工或者是进行下一步的工序施工。
3.4加大施工成本和进度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需要对项目的成本和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通过做好相关的控制能够实现对整个工作的合理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想要对施工队伍的整体效益进行提升,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开支,相关的管理人员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对各方面的成本和进度进行管理。
3.5强化建筑材料的有效管理
首先要对材料的进场前的管理进行重视,对施工的有效性进行保证。在材料进场之前需要对相关的厂家进行一定的考察,对其商家的资质和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和严格的检查,不合格的材料严禁进场;对于已经进场的材料,要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下进行现场的取样,做好进一步的抽检,避免出现问题;其次要对材料使用过程进行重视,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来对建筑材料的合理应用进行保障,避免出现丢失和损坏的现象。
3.6规范对人员的管理
首先是要对基层的建筑人员进行规范,因为建筑中的基层人员主要都是对具体的施工内容进行负责,这部分施工人员大都是来自于各个地方,并且也有着比较复杂的背景,在理论知识和技能上面都会有所不足,容易给工程施工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类基层建筑人员的规范,除了要让其按照相应规章制度办事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其次是要对项目工作人员进行管理,要采取相关的策略来提升工程技术管理的水平[3]。
4建筑工程的节能减排对策
4.1做好节能减排理念的宣传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下,人们的节能减排理念也在提升,建筑企业相关负责任人要对建设中的节能减排重要性进行积极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意识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在实际施工中充分的发挥出其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广泛的使用节能减排技术,进而更好的促进工程项目的环保性建设。
4.2不断优化能源结构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节能减排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实现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的之一,建筑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必须要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与当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结合,采用环保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施工,避免使用高排放和高污染的技术方案,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处理,同时还要对能源的清洁度进行重视,与建筑的特征进行结合,加大对风能好恩爱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对能源消费模式进行优化,更好的促进建筑也的绿色发展[4]。
4.3加大节能材料的使用力度
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储量已经面临困乏,各行各业的都在关注节能减排的的问题,主要的目的就是资源的开采进行减少,提高资源的利用度,避免造成浪费。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需要加大对节能材料的使用,进一步的推动节能减排工程的发展。首先,设计人员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加大对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对建筑工程的环保性进行保证,同时达到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比如在外墙施工中可以采用新型保温材料,在满足室内温度保温的基础上,还能减少对常规资源的依赖程度。在高层建筑中,要充分的利用太阳能,为建筑提供热能,进一步的促进节能环保的实现。
4.4强化施工环境的污染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也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视。首先,要对现场的扬尘作业和噪声作业进行合理的控制,在扬尘作业中要准备好相应的喷水设施,做好扬尘的控制(下图2所示)。在开展施工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噪音低的设备或者是选择合适的时段来进行施工,避免给周边居民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要对现场的绿化情况进行重视,做好绿色施工,进一步的预防扬尘问题;最后,要对现场水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在进行平面布置的时候,与雨水排水设施进行结合,通过收集雨水来降低对水资源的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5]。
4.5开展节能技术培训工作
相关施工单位需要积极地组织相关的人员,来开展工程项目节能施工的培训,要提高施工人员对节能施工的认识,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节能减排材料和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的讲解和培训,开展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提高施工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和相关技术,从而更好的开展节能减排的施工工作,实现工程项目的合理发展。
建筑节能减排技术范文6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 节能节水技术 应用
引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与建设中,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我国虽然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水资源比例却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水资源的节约展开研究与创新。以建筑给排水为例,目前我国城市建筑用水量越来越高,为了有效控制水资源消耗,就必须加强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一、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资源的应用价值不言而喻。然而,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建筑物建设与使用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不针对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加以运用与推广,那么我国经济发展就难以实现。从上不难发现,建筑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2.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
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势在必行。对于建筑物建设与使用而言,由于其水资源消耗量巨大,势必会对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通过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问题。鉴于此,为了有效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就必须对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进行推广与发展。
3.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
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优越的生活与生产环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存条件提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建设而言,就必须重视节能节水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这是控制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需求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环保工作与节能节水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处理与协调。
二、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具体应用对策
1.加强自然资源利用
目前,建筑工程给排水热水系统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问题,针对此,建筑给排水应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太阳能技术为例,这种新能源在安全性、清洁性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并且对于热水系统而言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在建筑给排水中运用太阳能源,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节能节水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当然,太阳能源系统的应用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例如一些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冰雪或雷电天气十分频繁,此时太阳能设备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寒冷气候条件下设备管道可能存在结冰现象。为此,就需要对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进行改进与优化。首先,对于集热器而言,应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对串联、并联的方式加以综合运用,以此来平衡水流,如果情况需要,可以对辅助加热的方法加以应用;其次,保温材料的应用对于太阳能热水系统而言至关重要,这是控制热水传递中热损耗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太阳能系统中可以采用一种地热源泵技术,该项技术的原理是将地下热水作为热源,并将其在建筑日常用水中加以直接运用,当然,这种技术在地下水开采中可能会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需要对实际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2.优化节能节水设备
目前,建筑行业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手段,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发展对供水压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二次加压则很好的适应了高层用水系统的需求。现阶段,高层供水加压的主要方法是在地下水箱中引入市政进水,并通过变频加压设备使压力得到提升,并向用户进行供水。通过该项技术,屋顶水箱的供水系统能耗能够节约30%左右,然而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就是对市政水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鉴于此,为了使能耗得到进一步控制,可以将无负压管网自动增压给水设备应用到高层建筑供水系统当中,这种设备能够直接连接市政供水管网,并省去了高层水箱等装置,如此一来,市政水管网的供水压力就得到充分利用,供水中的二次能耗就得以避免,可以使20%左右的能耗得到节约。
此外,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除了上文所述的供水方式的改进,还需要对先进的节能节水设备加以合理运用。例如卫生器具的选择应优先考虑节水功能;在水箱的选取中,应基于用户使用需求的满足,尽可能减小水箱容量,如此可以使水资源损耗得到有效控制;在沐浴设备的选择上,也可以对红外控制技术加以运用;又或者可以选择一种充气形式的水龙头,与其他水龙头相比,这种水龙头节约的水资源量可达到50%,并且也不会影响到人们的用水需求;在配水管材的应用中,也要尽可能选择节能型材料,以传统镀锌钢管为例,其在使用中生锈而造成漏水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可以采用新型管材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铜管、PP-R管、铝塑复合管、PE管等等。
3.加强中水回用与供水系统应用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控制水资源损耗,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开始围绕中水回用与供水系统进行了研究与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我国部分城市也开始对中水回收系统进行建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所谓的中水回收,就是集中处理生活与生产污水,然后在城市绿地灌溉、城市设施清洗中加以运用,如此一来,城市污水排放与污水处理的成本就得到有效降低,并且生活用水资源也得到节约。
此外,雨水回收循环利用也是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重要体现。在给排水施工中,施工设计人员可以对专门的雨水回收管路进行设置, 将雨水汇入到雨水池中,并在城市绿化与灌溉中加以运用,就是雨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给排水发展进程中,除了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同时也要合理运用节能节水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的环保性与节能性。这就要建筑给排水设计与技术人员围绕水资源损耗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提高建筑给排水的节能积水效果,以此推动建筑给排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冬.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应用分析[J].建筑・建材・装饰,2016,(19):77,79.
[2] 令芝红.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小企I管理与科技,2014,(3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