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智能教育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智能教育的思考范文1
一、职业能力观及其演变
所谓能力,是完成一项任务或者达到某一目标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由于能力本身所具有的职业倾向性,职业教育中所指的能力即指“职业能力”,即人们从事某一项特定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较为稳定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的总和,包含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品质等。[1]
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能力观呈现逐步演变的过程,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理解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职业能力观体现出不同的能力结构和特点,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2]
第一阶段:专项能力观――职业能力观的最初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爆发,各种新技术、新发明不断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职业教育思想开始以专项能力观为基础,体现出以技能训练和操作性任务为主导的思想。这种职业教育培训重视岗位专项技能培养,却未能重视任务技能之间的关联性,也忽视了不同岗位间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阶段:关键能力观――职业能力观的过渡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催生了新的职业教育思想,这种以关键能力观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思想淡化了具体工作岗位的专项技能训练,过分强调个体整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倾向。
第三阶段:整合能力观――职业能力观的现代阶段。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把人类带进了信息社会,以整合能力观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思想应运而生。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它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强调将操作技能、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培养与未来职业活动和工作情境融合起来,同时关注人的个性品质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从而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职业能力观的演变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范式的转变,即从被动遵循客观外部需求向主动参与和建构主体内在需求的目标转移,从被动接受的工作环境向主动构建的职业行动环境迁移,从狭义的职业行动或岗位向广义的职业群或岗位群迁移。[3]现代能力观对职业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启示。21世纪人类社会将逐步成为学习型社会,企业将成为学习型组织,学校将成为学习型学校,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综合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人们对能力的理解逐渐深化,对职业能力的理解突破了职业指导的框架,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专业和能力操作技能,具有普适性、可迁移的职业综合能力有助于促进个体顺利地由教育世界向劳动世界转换,实现个体终身可持续发展,其作用和意义正逐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4]
职业教育现代化视野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新旧转换的矛盾交织中:一方面迫于国内现实的就业压力,同时受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职教新理念的影响,认为职业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强调要加强综合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以满足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教育应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要通过顶岗实习与强化技能训练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实现对接,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取向也普遍得到认同。[5]职业教育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们必须进行理性思考,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与方向,才不会纠结于传统与现代能力观转换的矛盾之中。
(一)必须重新审视与全面把握“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现代能力观倡导能力发展的普适性和可迁移性,这就意味着不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某种就业能力或职业技能的简单架构与拓展,因为那样的误解与偏见将把职业教育引入歧途,把职业教育这一充满理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工具。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来看,职业能力培养应具备以下两大基本特征:首先,从目标追求上来看,它突出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其次,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它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体力、才能、道德品质和志趣得到充分自由的运用和发展。对“能力本位”的重新审视与全面把握,是一种顺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自然回归,也是现代能力观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的觉醒与回归。
(二)能力培养取向不应盲从而应以现实条件为基础
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它不能跨越应有阶段,职业教育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充分的社会保障、开放的经济运行机制、现代管理模式和技术水平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现代能力观能够被接纳的重要基础。当企业生产普遍处于低水平的流水作业状态下,劳动者还在为基本生存而四处奔波,当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普通教育痕迹时,现代能力观所强调的劳动者掌握普适性的能力与素质去适应未知的工作环境,这些都只是空中楼阁。从现实条件看,当前我国发展职业教育仍应凸显其职业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增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更好地发挥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职业教育才能获得向现代化迈进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因此,那种弱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一味强调服务个人发展、培养全面素质的观点无疑是不切实际和太过理想化的。当然,在凸显“职业性”这一基本取向的同时,也应对现代能力观所强调的诸多合理要素批判地加以继承、吸收,这既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职业能力”培养必须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培养职业能力的策略无论是附加方式或一体化方式,都必须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积极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大力推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作为课程开发的参照系,“工作过程”的普适性在于:每一职业或职业群都具有其相对稳定的工作过程(行动体系),而这一工作过程又区别于其他职业或职业群,这就同时体现出职业的特殊性已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提供了实际的可操作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开发应包括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化和学习情景设计四个步骤,且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课程内容的编排呈现串行结构的形式(即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心理顺序是串行的,都是循序渐进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知识构建与工作过程中的行动相融合,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将同时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关于智能教育的思考范文2
1.1政府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缺位、越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当前政府的职责并没有真正的落实、细化,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具体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比较模糊,政府的教育职能涉及了高校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高校的自主办学,对高校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政府的这种“越位”现象,既无法满足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教育部门所担当的责任巨大,不仅要对高校开展教育政策,还要对其进行办学方针的引导,甚至逐渐涉及了学科的设置以及假期的安排等具体的事项,对高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无所不包。正是由于政府的“越位”,导致政府部门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大大损耗,使得重点的工作层面得不到全面的规划和管理,甚至出现了决策的失误、行为的失职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1.2高等院校内部管理行政化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社会各阶层的人才都产生了极大的需求,由于人才存在缺口,导致教育管理变得复杂,教育部门的权限也不断拓宽。与此同时,高校在政府细致、全方位的掌控之下,逐渐丧失了自主管理权,日益地接受政府的指令,履行本不属于自身的职责,导致高校的行政化越来越严重。当前,我国高校施行的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它虽然提高了教育的分配效率,细化了教育的职责,对高校在教育中所提供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但是在政校分开、政府教育职能不鲜明的情况下,校长责任制逐渐对政府和高校间的附属关系进行深化,政府部门的等级划分逐渐成为了高校体制中的一部分。而且由于校长本身也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使得高等教育在内部管理上无法脱离政府的行政意志,政府实际上对高校仍然实行着严格的行政掌管和控制[1]。1.3高校自治权缺失、创新意愿不足。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事业形式始终无法突破,且行政化色彩又过于浓厚,逐渐出现了行政权力干预、取代了学术权力的现象,尤其是行政权力不断介入学术事务中,对学术事务的管理进行干预,高校的自主管理权无法得到贯彻和实施,其应用的效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扩大了自主办学的权利,但目前,还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当前,各大高校的隶属关系不同,管理层次不明晰且程度划分不细致,政府无法采用灵活的方式,对高校的管理过于常规化,高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高校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
2高等教育管理职能转变的政策建议
2.1政府以善治理念进行宏观管理
2.1.1重新定位政府教育管理的角色。首先政府要担任举办者的角色。在我国,政府始终担任高校的举办者,在现有的公共体制下,由于市场对效率过于重视,因此公共部门也要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作为供给者,作为教育领域的举办者,以此来保证教育的公平性。与此同时,高校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努力开展教学工作,对其不断地深入探究,以及保证教学活动、科研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日常工作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对此,政府不应该干预高校管理者的一切权力,甚至包办代替。其次,政府要担任监管者的角色。政府要转变教育管理的职能,政府的教育权力不能完全的下达给高校,而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尽量放权,最大化地对高校的自力进行严格的监督,不断强化。高校要具有一定的自,不应完全听从政府的管理,在独立办学的基础上要逐渐实现其法人的最高地位。2.1.2界定政府教育管理的权责范围。第一,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健全,为高等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不但确立了高校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赋予了高校参与教育管理的合法性。高校权责的明确规定,对高校和政府的职能进行了合理分配,为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合法依据。足以看出,制定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至关重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既对政府所具有的教育举办者的权力进行突显,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政府的举办者权力,从而也对高校自的实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界定[2]。第二,资金的支持。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要履行自身的职责为高等院校提供资金支持,保证高等院校办学经费的充足,从而为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现如今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讨论和呼声很高,但究其公共产品的属性,笔者认为并不适合完全交由市场化。由政府主导和资助的高等院校,能保证各种环节的公平性,能允许尽可能多的公民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第三,对市场进行严格监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教育领域要逐渐地开放市场准入机制,采取合理化、规范化的治理方式,并进行普及和推广。2.1.3重构政府教育管理的治理模式。当前,国家、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育事务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能,保证各种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其进行全程的协调和控制,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指导。要突破传统单一的管理模式,政府的职能要不断丰富,担任“导向”的作用,从宏观方面出发,在教育领域提供公共服务,从而满足未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校的管理中,社会团体和每个公民都可参与其中。在教育善治观念的实施下,政府必须对教育职能进行充分的转变,并对其与社会、高校的权力关系进行重组,加强资源配置的建设,并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而形成一个政府合理统筹,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管理模式。
2.2构建高校多元参与机制
2.2.1明确高校法人地位以保护自主发展权
教育管理的方式要不断进行转变,通过改变教育资源配置的形式,从而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得逐渐与政府脱离,实现高校的自主办学与管理。高校与政府要建立对等的关系,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逐渐使得高校的自主法人地位进行落实,要采取合理化、规范化的措施,对高校的定位进行明确,从而引导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健全法律法规,以此对监管机制进行合理规范,采用多元合作的方式,参与到社会中介组织中,从而满足政府的要求,更好地实现高校自治。
2.2.2资金来源方式多元化以减少政府干预
当前,高校的资金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拨款,还有一部分的社会企业捐赠,但是远远满足不了高校的发展需求。由于高校依赖财政拨款,导致高校逐渐丧失了独立自,对其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也阻碍了市场化的良性发展。因此,为了减少高校和政府的双方依赖度以及政府对高校的干预,要积极支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办学合作,培养高等人才。除此之外,应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展开积极的引导,促进其对高校的办学捐赠。国家还要放宽对高校投资渠道的干涉,允许高校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合理地获得投资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2.2.3建立相关者委员会以平衡校长负责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采用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以及其外的行政管理系统负责了所有的行政事务管理,而党政领导负责了所有高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人动等。这种现状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要合理地对职责权限进行划分,校长负责行政管理,学术事务由委员会负责,平衡各项机制,从而扩大高校发展的决策主体,最大化地扩大视听,贴近公众的诉求。在相关的委员会中应以学术力量作为基础,适当加入其他的利益代表。高校以及国家政策要充分地支持委员会的实施,赋予其一定的自,高校发展的决策委员会可以参与其中,高校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以及设置学科,从而发挥委员会的作用,以校长为主体的行政组织只对其具有监督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推动教学的稳定健康发展。
3结束语
由于政府是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因此,政府在改革中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所要承担的改革主体责任。要加快转变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并强化其监督、服务的职能,不断对其管理者职能进行健全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政府要将与高等院校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定位和梳理,引入多元化主体,不断深入市场化的进程,同时高等院校也要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内部的自我完善。
作者:黄晨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关于智能教育的思考范文3
21世纪护理事业发展的四大趋势之一是:护理人员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健康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将直接决定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护生是未来护理队伍的中坚力量,重视其健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培养实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如何在现有护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升其健康教育实践能力,是中职护理教育必须探索与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健康教育概述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能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还可促进自我保护,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是无形的治疗和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也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最佳和最经济的手段,更是实现全球“人人健康”的核心策略,因此,国际上把健康教育作为“廉价的保健对策”大力推广、普及。
二、中职护生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职卫校健康教育培训力度明显不够
1.健康教育理念落后(1)我国的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2)学校管理层未足够重视,专业教师健康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意识缺乏,教学重点仍然放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护理竞赛、资格考试、等级考试等方面,忽视了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2.健康教育培训体系空白(1)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并未充分体现护理学科和中职教育的特色。(2)课程设置不全面,健康教育课时偏少,多为选修课或考查科目,专业实践无法保证。(3)教育与评价体系空白,目前国内中职卫校暂无统一标准,无章可循。
(二)中职护生健康教育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1.健康教育意识淡薄(1)大部分中职护生未能正确掌握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也未能深刻理解当代护士角色的多元化,导致教育者角色缺如。(2)部分中职护生缺乏整体护理观念,主动服务意识、主动宣教意识淡薄,参与性、自觉性、积极性普遍不高。
2.健康教育水平低下(1)中职护生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跨学科知识匮乏,综合素质较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生搬硬套,不懂融会贯通。(2)缺乏护患沟通技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言语生硬无情感,说服力不强,不会察言观色,找不到交流切入点,找不到话题与共鸣,沟通时间、地点、方法不宜等,从而影响沟通效果。(3)缺乏实践经验,多为“纸上谈兵”。宣教内容简单陈旧,宣教方式呆板僵化。护生常常照本宣科,苍白空洞,病人往往置若罔闻、视若无睹。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三、中职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加大健康教育培训力度
1、转变教学理念(1)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健康教育质量,必须从教育入手,从学校抓起,从护生抓起。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注重言传身教,以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2)建立教育与评价体系,确保健康教育工作持续、稳定、有效进行。制订教学计划,扩充知识体系,开设健康教育课程,调整课时分配,完善评价机制,采取患者评价、自我评价、专业评价三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3)重视课程设计,如怎样了解患者、以思维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设计宣教方案、创造良好的宣教环境,准备宣教资料、现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能力评价等。(4)倡导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践行人文精神,注重相关学科(如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2、改进教学方法 应不拘形式、勇于创新,推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病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激发护生学习热情,使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拓展教学场地 大力开辟第二课堂,从课堂从学校走向临床走向社区走向社会,从单纯单调的讲授走向生动形象的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时实地实效实践教学,如积极开展母婴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综合医院等单位的义诊、见习、健康咨询等,指导护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勤于观察、勤于发现、勤于分析、勤于解决各种健康问题,并能动态评价效果,及时调整宣教方案。
(二)强化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1、健康教育课程培训(1)介绍健康教育的概念、目的、意义、步骤、内容、方法等。(2)聘请护理专家、专科护士定期开展主题讲座、学术沙龙、研讨会等专业指导或一对一辅导。(3)制定标准化专科健康教育计划,并装订成册,便于护生理解、记忆。主要包括入院介绍、疾病知识、用药指导、检查及手术指导、康复训练、出院指导等内容。
2、健康教育实践技能培训(1)强化健康教育意识 帮助护生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大护理观”,强化角色意识、教育意识、服务意识、自觉意识、责任意识,理解护士角色的多元化,理解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促进护生自觉以健康教育为己任,且贯穿于护理始终。(2)掌握护患沟通技巧 面对不同疾病、年龄、心理、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服务对象,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技巧,方可顺利开展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仪表端庄,面带微笑,多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注意语言的情感性,语气语调恰当,适时适度,努力营造温馨的交流氛围。(3)少量多次,循序渐进 精选宣教内容,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切忌强塞硬灌、囫囵吞枣,否则易致患者遗忘与反感,必要时可以反复强化。
四、小结
健康教育能力是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必备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实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任重道远,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本文以提高中职护生健康教育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分析主要问题、寻求有效策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突破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的局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与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志英.社区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4,(19):114-115.
关于智能教育的思考范文4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既可以通过集中的专门训练实现又可以将训练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周期比较短,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所以学生在校的时间最多只有两年半。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留出时间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门训练很难实现,所以将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两全齐美的方法。实现这两个过程的有机融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目标,而是包含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以及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对这些方面的目标进行整合,结合课程特点就可以得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基于PLC的电气控制及应用》这门课程为例,课程教学目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包含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态度目标三个大方向。
一、知识目标
(1)掌握PLC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掌握I/O分配特点;
(3)熟悉内存区域;
(4)熟悉基本指令的运用原则;
(5)熟悉典型程序环节;
(6)明白如何形成控制思路。
二、技能目标
(1)会识读和编制常见梯形图;
(2)能独立安装常见PLC控制系统,并能正确诊断和处理简单系统故障;
(3)能设计或改造简单的PLC控制系统。
三、态度目标
(1)认真听、练、交流、预习,按时完成课后任务,出勤率高;
(2)同学间团结协作,不怕脏、不怕累;
(3)作业工整、规范,操作迅速麻利,善于观察、见解独特;
(4)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习惯;
(5)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6)具有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的能力。
课程的教学目标既包含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又涵盖了职业核心能力目标。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学内容的设置就会围绕此目标展开,结合院校师资、教学资源以及学情进行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由多个完整的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的展开都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的。以《基于PLC的电气控制及应用》这门课程为例,其教学内容由四个项目构成,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每个项目都由若干任务组成,项目的展开就是按照顺序将任务一一展开,最终完成项目教学。每一个任务都有与之对应的教学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引领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教学质量。
课程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实现了质的突破,教学场所从普通教室搬到了专业教室,专业教室配置了相应的实践装置,投影、黑板等相关教学资源。在专业环境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工作过程,实现“学中做”,将显性知识应用于操作过程,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隐性知识,实现“做中学”。教学方法更是灵活多样,在应用过程中基本是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贯穿六步教学法,在整个过程中适时穿插分组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边讲边练边讨论,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注重教学互动,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关于智能教育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育;高职教学;学生能力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遵守的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理论结合实践,牢牢把握好语文与各专业的内在联系的主线,展开多样化教学方式,才能符合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对应用型、职业性、技术性人才的需要。
一、分层教学方案,共同提高语言能力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是学好各项专业与本领的基础性学习资源,正如大学者朱熹的《观书有感》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鉴于语文与职业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加大力度对高职语文学习的强化,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经之路。针对于高职学生基础不同程度的差异化,语文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方案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将班级隐性(非公开)分为三组,并分别制定学习目标,实施分层教学方案,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进步、成长。在学生不断地体验努力后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建立起以自信的姿态面对学习与生活,并经过长期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高尚的品质。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语言沟通能力的提高,准确的语言描述、传达与表达形成高效的工作默契度,都将助力于每一位学生的职业之路。
二、理论付诸于实践活动,发展语文职业能力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开展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双措并举,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职业能力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例如:校内活动可以开展提高口语、应变、写作能力的演讲比赛、现场招聘会、职业情景模拟表演、新闻稿件征文比赛等活动;校外活动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的生产第一线参观、学习,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认真思考,返校后要联系学到的知识,结合实践工作中的学习撰写出工作流程说明文、产品说明书概述等等形式的写作。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顺利过渡与衔接,有助于将来参加工作时从职业适应向职业拓展发展。
三、感悟教学法,培养职业人文素养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大纲指出:语文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养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悟、顿悟与感悟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感悟教学法可以从多媒体课件课堂播放引导学生感知、在引发学生产生质疑中思考、在鼓励学生阅读过程中感悟这渐进式三步着手,我国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指的就是语文的文学内涵在阅读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进行了感受、理解与吸收、内化,这即是阅读的妙处。例如:在《春江花月夜》一课的学习中,《春江花月夜》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说的就是这篇张若虚的赏月名作,然后多媒体播放音画课件,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等。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通过领读、齐读、自读等方式,反复阅读领悟: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 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学生犹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学生们于阅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职业人文素养水平。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文与各专业的联结点、学生发展与职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教学方式与新课标的契合等等方面, 才能发挥出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独特魅力。语文在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中,可以实现高效率的语言沟通能力、快速的学习理解能力、高超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素质,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了高素质的知识、技能、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为提高企事业单位效益、推动社会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以平.对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4)
[2]李瑛.高职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3]王小米.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4]刘贻钢.高职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关于智能教育的思考范文6
关键词:电大 成人高职 实践教学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已势在必行,但就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而言,基本上还在沿用普教的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不强。青海电大试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以来,一直把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类人才主要是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和生产过程中负责管理、监督、检测、分析、技术服务等项工作。因此,要求高职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工作。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那么,如何提高成人高校高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青海电大目前开设音乐、舞蹈、机电、化工、藏药学、药学等12个成人高职专业,在校生1100多人。多年来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即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忽略了理论的实际运用,忽略了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提出来的,它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由于成人高校高职专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实践教学更接近于生产工作实际。成人高校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岗位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而且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加速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因此,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应该从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为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强化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是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工程,因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最终达成的关键在于课程设计。为了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重点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划分课程类型。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要讲究科学性,即要求课程设置的配套组合关系要优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许多成人高校课程设置是照搬普通院校的模式进行的,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占支配地位,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是为验证理论服务的,这与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必须进行改革,否则很难办出成人高职特色。可将课程设置为三大类。一类是公共课,包括政治、外语等;一类是专业理论课,既包括各门专业课本身,又包括直接、间接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三是实践课,既包括教学性实践,也包括生产性实践。在这里把实践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打破了以往实践教学仅为验证理论,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状况,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按综合课程论的思想设置课程。在课程设计时,应打破学科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不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根据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避免某些内容的重复,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减少理论教学时数,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制订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制订出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即通过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最终在能力上所应达到的水平、教学内容、课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这样就明确了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便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从而保证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真正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成人高职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相应的课时作保证。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对两类教学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课时的数量要视具体职业而定,对于能力要求高且比较复杂的职业,实践课与理论课之比可定为5∶5,对能力形成相对比较简单的职业,实践课与理论课之比可定为4∶6。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1.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验教学的功能有三:验证、综合和探索。与此相对应,实验教学的类型有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成人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实验主要不是为理论教学服务,而是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的。因此,要加强技能性、工艺性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实验教学尽管很重要,但有些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轻视实验教学,不愿意动手操作。为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的要求,仿效法律工作立案办案的方法,把教学内容编列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它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典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启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进行决策,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它是从实际出发又服务于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的有效方法。成人高校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有着一定的社会经验,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学习时有强烈的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能力的愿望。因此,教学中应多运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同时还应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研究讨论,让学生通过思索,自己去综合分析和解决其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其强烈的参与意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法只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更充分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还必须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配合。案例的编写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要注意围绕教学目的,精心提炼,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3.重视实习工作。对于成人高校高职专业来说,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教学主管部门必须对各类实习的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认真编制实纲和教学计划。带队实习教师要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实习结束时要进行考试,评定成绩。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不同,毕业实习是在学完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因而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毕业实习是学生带着毕业设计题目去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要符合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毕业实习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由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请有关行业企业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辅助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课题通过实践搜集所需资料,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明确的实习要求、具体的实习岗位、适当的实践教学进度、可行的考核方法、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习成功的决定因素,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丁学晶主编.《职业技术教育》.[J].长春: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