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1
据国家统计局和妇联联合组织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女性受教育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与1990年相比,在18至64岁的女性中,2000年文盲比例已从30.1%下降到11.1%,特别是青壮年妇女的文盲率已降至4.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37.0%上升到50.7%,其中,城镇女性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为44.3%,比1990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男女两性的比例差由12.6缩小到9.5。①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科技象把“双刃剑”,对我国女性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教育科技对性别意识的影响
所谓性别意识,指的是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性别意识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流行的社会性别观念,将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作为发展的核心,认为女性应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存在价值。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家庭对教育越来越重视,青年男女享有教育资源的差距明显缩小。教育水平提高带来了社会的文明,也带来性别意识的理性与科学性,人们不再盲目地追求“男女都一样”,突破了职场“无性人”的意识,建立在尊重两性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平等。但是在这个由男女共同构成的人类世界里,在普遍接纳、认可了男女平等原则的时代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变革。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教育发达与科技进步的代表———媒体,也在性别意识宣传表现出矛盾,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某些传媒制作者,包括某些女性制作者缺乏性别意识,将女性的价值限制在容貌、年龄、体形上;将女性生存的空间限制在家庭;,将女性生存的意义限制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将女性同男性的关系界定在依顺、服从、服务、性吸引上,并以此得到男性的呵护、爱慕、供养、资助和指导。
大众媒体中,女性形象是男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的,许多内容影响了女性自身的发展,也限定了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女性在社会上追求成功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被弱化和淡化。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播出很有影响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其收视率高达97%,剧中的女主人公刘慧芳,集忍让、宽容、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为一身,明确反映出男权视角中对女性形象的一种社会期待和理想构造,这也是社会对女性期望值偏低在现实中的反映。同时,大众媒体中,女性的外貌特征比男性受到更多的审视和评判,女性的身材曲线、容貌年龄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尺度,女性形象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可供观赏的对象而存在,其自我、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展现都被弱化和消损。女性则通过大众媒体的引导,学会了判断“美丑”的标准,并运用这种“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于是隆胸减肥以及各种美容手术趋之若鹜,竭尽全力地使自己更美丽。这种忽略健康自然、带有自残色彩的行为不仅是男性文化压迫女性的结果,也是女性自我要求、自行规范的结果。科技也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男权思维惯性、商业利益驱动以及缺乏性别平等意识等作用下,女性的形象表现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处于误导状态,比较典型的是所谓“美女经济”,拿女性人体做秀,或者说是拿女性的人体当卖点,来哗众取宠,以增加自己或商品的知名度,而女性人体在这里往往只是吸引人们眼球,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的一个性的符号。
二、教育科技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改变为生产社会化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为女性的社会就业创造了条件。第二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电气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减弱了女性的就业劣势,女性就业也愈来愈得到社会的认可。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为女性走出厨房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职业领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而且成为文明社会认同女性职业化并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的一个巨大的推进器。正如美国趋势专家约翰•奈思比曾经预言,女性在劳动市场居于弱势的年代就要过去,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经济独立,女性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更多的选择权,甚至在创业的脚步上,都有超越男性的表现。有关调查表明,妇女受教育的程度和妇女就业、妇女的经济地位及其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妇女受教育程度愈高,就业的可能性愈大,在社会和家庭内部地位越高,就愈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同样的竞争和就业机会,改善女性的社会劳动分工,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工作活动中性别分离程度降低
传统的男女角色分工实际上根源于史前时期的男女体力上的差异,虽然文明的进程已从其他方面超越了“体力最强者的规则”,但这种超越对妇女的生存状况影响很小。随着信息、软件、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海洋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将使以体力差别作为劳动分工之基础的男女职业选择界限逐渐淡化,以智能差异选择职业的机会将为女性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领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女性将获得与男性同等竞争的机会。随着女性素质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信息产业就业,从而逐步改变妇女的社会劳动分工。女性社会分工结构的优化,将相对减轻其劳动强度,增加工资收入,提高社会地位。这种变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就业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和与之相关的领域,而发达国家的女性则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我国,女性从业人数的70%处于第一产业,即便是城市女性从业人员,大多也是分布在低技能或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广泛使用,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将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将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女性特有的细腻周到、善解人意和有耐心的特性将使她们在第三产业,包括第四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发挥所长。第二,在信息产业中,女性主要从事办公室电脑操作、以信息服务为基础的文秘管理和公关工作以及低层次的软件工作。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系统分析和程序设计,或是信息专业和管理层面的分工领域中,进一步改变性别分工状况。互联网使得男女在体力和心智上的差异没有必然的优劣和界定,反而是社会分工的科学化和缜密性更有利于女性价值的自我实现。一些女性也成为该行业的有影响的人物。例如,2003年9月的美国权威安全杂志—InformationSecurity评选趋势科技的共同创办人兼技术总监陈怡桦(EvaChen),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五大“最具远见女性”之一。#p#分页标题#e#
2.女性的就业领域扩大
根据查菲茨的理论提出,技术变化会使任何一个性别所掌握的技能老化,而其中女性所受到的不利影响更多,因为男人在寻求新的生产资源的工作角色的竞争中享有优势。尽管如此,现代信息技术仍为女性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首先,现代信息技术为女性参与更多重更高层次的社会分工领域提供了可进入性。其次,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具有灵活性的兼职和远程工作。信息化导致商业、金融、贸易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建立的信息网络在家中购物、进行双向视频点播、科学咨询、浏览报纸杂志、网上求职等。在此基础上,大范围地实行弹性工作制、远程工作或在家上班成为必然趋势。女性需要花费比男性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传统的固定的办公室环境和固定工作时间往往使女性很难兼顾工作与家庭。利用信息新技术的远程办公实现了在家中工作,为女性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使她们既有可获取报酬的工作和灵活而舒适的工作场所,又可以照料家务和子女,利于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3.女性的自我发展拓展
首先,信息通信和传播技术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互联网络使女性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领域中获取社会信息和资源,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让女性了解世界,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这些使女性的视野更加开阔,站在世界的高度上评价事物,为自己的价值和角色定位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自己的品位和能力。其次,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时间延长,家庭电气化和家务劳动自动化也使家务劳动时间缩短,为女性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最后,网络空间给女性提供了一个更自由、更开放的生存空间。由于网络空间所具有的虚拟性和超时空等特点,女性在这里可以相应地摆脱传统的性别束缚,通过网络跨越现实生活的障碍,直接进入更广阔的世界,进入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群体,改变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增长见识,扩大思想、知识和生活范围。②建国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妇女就业问题,并把它作为妇女解放的重要任务。政府为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妇女的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扫盲教育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女性在高学历结构中所占比例还很低。大量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妇女,甚至还有文盲和半文盲的妇女在当前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往往成为被淘汰的对象,即便工作也是在投入较多体力而获得较低收入的岗位上,这无益于妇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改善。事实证明女性越是远离高科技,其淘汰的概率就越大。当然,现代科技也对女性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她们面临着技术压力,产生技术焦虑和技术恐惧,根据最近的一项相关调查表明,年轻女人已经渐渐远离计算机学位。③
三、教育科技对女性婚姻的影响
科学技术走进家庭,使得计划生育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出生率,也正是由于科学技术把性生活与生育可以进行分离,对传统的性观念带来了冲击,婚前、婚外的性生活日益增加。我国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择偶多选择干部、军人、华侨,如今爱选专家。这表面上看与科技无关,实际上是与科技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科技还将进一步对家庭产生影响,如“试管婴儿”的出现对家庭的冲击,并引起伦理、宗教、社会学界的争论。④女性生育率与受教育年限呈负相关关系,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及婚姻适应度与受教育年限呈正相关关系。已婚妇女受教育年限越长,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理解婚姻的真谛,更善于建设、维护和调适婚姻,表现出婚姻适应度越高。教育进步、科技发达为家庭沟通、天伦之乐的享受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负面影响,网恋、虚拟家庭、跟踪拍摄等等对婚姻的稳定是巨大挑战。仅以“网恋”为例,它让越来越多的家庭走向解体。网恋这种以现代网络空间及其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手段的感情互动过程,成了人们婚外感情交流的工具。有的“网恋”者不要家人,高唱“网络就是我的家”,把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挂在网上。有的甚至在网络上成立了“虚拟家庭”,弄得热火朝天,而对朝夕相处的伴侣漠然冷淡。每一个已婚者的网恋伴随的将是家庭的不和与破裂,而这些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网恋导致了家庭角色冲突。根据学者的分析,现实中的网恋对家庭产生的问题主要有:影响夫妻的身心健康;影响夫妻情感;严重的将导致家庭的破裂;影响亲子关系。
四、教育科技对家务劳动的影响
根据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发现,2000年由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仍未改变,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教育科技发展使家务劳动社会化与现代货摊进程加快。家庭的生活服务劳动即家务劳动,随着大工业生产日益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以及社会服务事业的广泛开办,相继走向社会化之路。如纺线织布、缝衣做鞋、砍柴挑水、磨面碾米等,都曾是重要的家务劳动项目,现在则大都交付与社会,成为基础的社会产业部门。烹饪、育儿、洗衣、购物等,虽然仍是家务操作的主要内容,也因现代食品、饮食店、幼儿园、洗衣坊、商店的广泛提供与开办而大为减轻。家务劳动的现代化,即通过更新、改进家务劳动的工具和技术,减轻家务劳动强度,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家务劳动的效率。家务劳动的现代化推进,是大工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家庭生活与现代工业科技结合的最佳形式与产物。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洗衣机、电冰箱、电饭锅、煤气灶、吸尘器、微波炉、多功能食物处理器等为代表的现代生活器具,纷纷进入家庭,使家务劳动的手段得以现代化装备。这极大地改变了家务处理的方式,提高了家务劳动的效率,增进了家庭生活的质量,对实现家庭现代化,推动家庭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促成科学、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在家庭的确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用。
家务劳动社会化与家务劳动现代化,两者都受到社会与家庭的极大关注与称颂,但两者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以大工业机器劳动、现代科技和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为依托,用先进的社会化的大生产与大服务,替代个体家庭建立在落后的手工劳动基础上的自我生产和自我服务,从而使该家务项目在家庭中大为减少乃至最终消除,成为重要的社会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后者则是维持小家庭自我生产、自我服务的固有模式不变,只是引入现代家务设备,用机械电器化操作替代传统手工劳动,从而使家务项目仍保留在家庭,家务处理的内容依旧,但操作方式全新。两者相比较而言,应认为前者要大大优越于后者,后者则存有先天性缺陷。⑤女性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文化素质高低,对家务劳动手段现代化的追求会有不同。知识分子生活追求简单化,家务处理希望减轻化者居多,对可以节省家务操作时间与精力的家务设备特别喜爱,情有独钟,购后也能很快派上用场。一般的职工,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较多,生活俭朴,习惯于一切自己做,体力多劳累也在所不惜。故对现代家务设备添置要求不是很迫切,习惯于一种费心费力做家务以节约开销的生活。再如,知识分子一般是经济较宽裕,时间紧张,谋取职业外劳动收入的机会很多,增加家务设备以减轻家务处理,用金钱换取时间,用时间再多赚钱是合算的。一般工人的时间宽余,经济紧张,谋取第二职业的机会少,报酬也不高,故习惯于用时间的多耗费节约金钱的开销。#p#分页标题#e#
五、教育科技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妇女健康运动对妇女健康的重新界定,使妇女健康从传统的妇幼保健医学模式转向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出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则将生育健康定义为:“生育健康是指于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教育科技使女性更多地进入到白领阶层。职业女性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健康状况受到挑战。一项针对上海高校女性知识分子的调查显示,有失眠想象的大约占被调查人数的45%,有身心疲惫感的占59%,有时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5%,常感体力不足的占48%,这表明这些女性知识分子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⑥女性是家庭清洁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往往是她们承担了洗刷锅碗、洗涤衣物和进行室内驱虫、除秽等任务。在每天操持家务的过程中,难免要接触一些家用化学清洁剂。而这些清洁剂多是近年来一些化工产品(科技发展的产物)。家庭清洁用品对女性个体的损害主要在:皮肤、免疫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科学家在研究不孕症过程中,发现不女的不孕与长期使用洗涤剂关系密切。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2
论文关键词 离婚 夫妻扶养 救济
广州某媒体一则新闻,事业有成的阿军要和结发妻子离婚。妻子全身心照顾家庭15年,丈夫则在不断进修中成就一番事业,阿军先后三次到法院打官司要求离婚,妻子不同意离婚,还请求法院判令阿军履行每天2个小时照料家庭的义务,对以前未履行的家庭义务以每天2小时计付代偿家庭劳务费,1997年至2011年共计15年,10950个小时,以其时薪的1/5计,每小时200元,共计219万元。
一、我国现行婚姻立法关于夫妻离婚后扶养救济制度的相关规定
2001年新的《婚姻法》颁布之后,在立法的层面增加了离婚后的帮助和救济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和经济帮助制度。我国《婚姻法》第40条规定:家务劳动补偿是指“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离婚损害赔偿指的是因一方有法定过错而引起的离婚案件,财产分割时,对于无过错一方,应适当多分的制度,《婚姻法》规定了四种法定情形。
二、我国现行婚姻立法中夫妻离婚扶养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扶养的概念
法律意义上的扶养也有区分,广义的扶养泛指一定范围的内的亲属之间根据法律的规定而存在的经济上互相供养、生活上相互照料的权利义务关系,囊括了长辈亲属对晚辈亲属的“抚养”,平辈亲属之间的“扶养”和晚辈亲属对长辈亲属的“赡养”三种形态。狭义的扶养专指平辈亲属之间尤其是夫妻之间依法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权力义务内容。
我国《婚姻法》第20条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给付扶养费的权利。这里的夫妻扶养制度主要是婚姻存续期间内的扶养而不包括婚姻关系之外,对于离婚时存在生活困难的一方,只能请求“适当经济帮助”作为救济,对于全职家庭妇女来说,一旦婚姻关系终止,夫妻间的扶养义务消灭,离婚后必然陷入生活困难的境地,还可能因此丧失子女抚养权,不利于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
(二)虽然规定了家务补偿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问题
根据《婚姻法》第40条的规定家务劳动的补偿限于夫妻婚前约定婚后财产归各自所有即夫妻分别财产制的范畴,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本着长久共同生活的目的鲜有夫妻会约定婚后财产的所有形式,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夫妻采用共同财产制,也就是说这个范围的夫妻不适用家务劳动补偿,像案例里的情形,妻子全职家务,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未采用分别财产制,婚姻关系一旦消灭,无法获得家务劳动补偿,妻子的生存技能仅仅是抚育子女、照料老人,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其次,家务劳动补偿标准不够明确,如何确定付出义务较多,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都没有明确规定,这些问题全由法官自由裁量,显然缺乏合理性。
(三)离婚损害赔偿要求过于严格
《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对于其他可能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离婚的情形如:一方长期与他人保持通奸行为、染上性病又传染给配偶、犯罪被刑事处罚等不予考虑,极大的限制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使得离婚后无过错一方获得补偿和救济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不利于弱势群体的权益。
(四)离婚后的经济帮助范围规定不够明确
现行规定只考虑离婚当时的情况,未考虑离婚后可能出现或者能够预见的问题,使得许多离婚当事人无资格适用该规定。离婚时分得财产可以保证一时的生活需要,但因为全职照顾家庭,丧失或部分丧失职业竞争力,离婚后即成为失业人员或者待业期间无经济来源;因为抚育年幼子女、照料老人无法参加职业劳动导致生活困难, 作为离婚另一方主体是否也应当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
其次“帮助”标准模糊。“适当帮助”的规定缺乏具体、明确的执行标准,在实践操作中难于把握。“无法维持当地的基本生活水平”参考的标准是什么。法律规定具体的帮助内容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由法院判决,又给予法官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且没有规定“适当帮助”的期限是多久,在实践中往往导致时间太短没有实际作用,时间太长又导致新的矛盾。
三、 对夫妻离婚后扶养制度提出的建议
(一)将夫妻离婚后扶养的相关内容明确规定到法律当中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女性的生理特点等原因,不少人结婚后为了照顾家庭、生养子女,不得不将重心放在家庭之中,忽视了对事业的追求,虽然我国《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规定了女性在怀孕期间、生产后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待遇,也因为某些现实情况得不到保障,部分女性因此丧失了工作岗位,一旦离婚,她们很难在社会中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虽有不少人呼吁女性重新考虑回归家庭,然而现代社会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中,女性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压力也与日俱增,如果没有对应的保障制度,女性回归家庭以后面临的危机越发的严峻,离婚后女性保证基本生活都有风险,更谈不上自身的发展,离婚扶养救济制度则是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婚姻自由是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现代人观念的开放,也使得结婚和离婚的随意性越来越大,对应的婚后回归家庭的风险程度也增加不少,部分人考虑到离婚成本增加,离婚可能导致生活困难,甚至因为收入低面临放弃孩子抚养权等因素也会选择继续忍受不幸的婚姻,这背离了婚姻自由的本质,也违反了婚姻法的原则和精神。
为了更好的保障和贯彻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应将离婚扶养制度纳入到法律体系,明确规定离婚后满足哪些条件可以申请扶养,扶养持续的时长,扶养给付方式是一次性给付还是分期给付,具体参照的标准是什么,从而帮助弱势群体在离婚后能够重新回归社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同时也兼顾强势一方的人身和财产权益,避免增加离婚另一方当事人不必要的负担。
(二)补充和增加补偿性的规定
现有关于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规定有失偏颇,婚姻法明确规定了适用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条件,但现实中很少有夫妻采用分别财产制,使得这一规定鲜有适用,“拒不完全统计,我国适用分别财产制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五,在这样的基础上,适用经济补偿的比例还要更低” 。传统家庭男主外女主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少数男性担当起了“妇男”、“奶爸”这样的角色,他们也可能成为离婚后的弱势群体。适当增加夫妻共同财产制条件下的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对于保障居家一方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为家庭付出较多义务,或者夫妻一方为另一方接受职业教育或专业培训做出贡献的,都可以划入补偿性规定的范畴,对是否采用夫妻分别财产制规定不同的标准。家务劳动对于家庭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无法用现存的行业标准来划分,而且婚姻解除以后,家务劳动对于当事人也不算是竞争条件,而婚姻另一方当事人则经过教育、培训而具备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属于无形财产,无法在离婚时进行财产分割,而且这种技能在将来能够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如果离婚时不予补偿显然是不公平的。考虑到采用分别财产制的比例过低,建议增加夫妻共同财产制情况下家务劳动补偿以及教育、培训补偿的条件和标准,可以参考当事人对家庭的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长、以及教育培训所获取的职业技能的等级,对照同一时期同一行政区划范围内容同类型劳动或技能的社会价值制定相对应的补偿标准。
(三)将经济帮助的相关标准进一步细化
我国《婚姻法》第42条规定的是“离婚时”,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夫妻双方离婚一段时间以后,一方因照顾子女、就业难等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但在离婚时尚未出现,从而错过了请求期限。因此应将经济帮助的请求权设定在婚姻关系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内,从而更全面的保障弱势群体的正常生活。
同时应当明确经济帮助的申请条件、给付标准和给付期限,比如离婚过错一方生活困难是否有权请求扶养?考虑的条件包括其中一方因抚养和教育子女或年老、疾病而不能就业;参加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需要花费的时间和费用;或者虽然就业但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生活等。另一方有给付能力,但不应当超过其收入的一定比例。经济帮助应当设定期限笔者认为1年内较为恰当,否则也不利于保障给付方的合法权益。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日常家务;起居习惯;闲余时间;生活压力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南郊、北城、东郊等十所中学的268名老师为研究对象。其中男老师93名,女老师75名。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与本研究有关的社会学、体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书籍13部,论文50余篇,查阅了与本文相关的期刊、报纸以及相关文献多篇。
(2)调查法、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两种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分别对中学老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各种情况作了调查。
(3)数理统计法。通过发放问卷获得原始数据(发放问卷268份,收回有效问卷253份,有效回收率为94.4%),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得出了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说明
通过调查,发现在生活方式方面对中学老师参与体育活动影响最大的主要体现在日常家务、起居习惯、闲余时间安排习惯、生活压力原因等几个方面。
(1)关于日常家务
调查结果表示:三原县中学老师平均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为1.5小时,但是男女老师之间却有着较大的差距。女性平均每天约为2小时,而男性平均每天为1小时。此项结果从侧面反映出在我国日常家务劳动仍被看成是妇女的份内事,这也是女性家庭负担比较重的原因之一。
现在中学老师在“升学率”这一权重最大的考核指标的驱使下,工作都比较辛苦。另外日常家务也消耗着他们大量的体力和精力,特别对于女性老师。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一天有限的时间按内,用于日常家务的时间多了,用在休闲的时间必然就相对减少。特别女性教师的体育需求就更受到了一定程度限制。从调查问卷中“若没有日常家务,你会选择去做适当的体育锻炼吗”这个题的回答来看,有214名老师选择会,有36名老师选择不一定,只有18名老师选择不会,这可以得出日常家务已经影响了中学教师们全身心对体育的投入。
(2)关于起居习惯
良好的起居习惯对人的健康很重要,也有助于人保持一天的精力旺盛。古时的人长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对一种良好起居习惯的保持。现在一般都认为“早睡早起”是比较科学的起居习惯。但对三原县268名中学老师的调查结果看,能具有“早睡早起”良好习惯的老师所占比率甚少,且这部分老师多是付课老师或者身体本来就不好的老师。调查结果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三原县中学老师起居习惯(%)
由表1可以看出,三原县中学老师的起居习惯不尽合理。其中不合理的起居习惯所占的比例为83.6%。主要原因莫过于“升学率”压力大,老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需要查阅大量资料,需要备课,需要批改作业,更有甚者要给学生单独辅导解题,所以熬夜对于中学老师来说比较普遍。调查资料显示有超过70%的老师长期晚睡,这违背正常的生理规律,时间长了必然导致老师们体质下降,身体抵抗力下降,并有可能引起相关疾病。而长期的起居不科学也导致老师们没有精力或者时间进行过多的体育锻炼。
(3)关于闲余时间安排
著名社会学家卡普兰曾说一个人的余暇方式,说到底就是他对生活的选择。而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科学、健康、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余暇活动的情况。
从老师对闲余时间的安排情况来看,三原县中学老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忙业务学习、做家务、看书、文化娱乐、辅导子女学习当方面,这些活动可以调节和放松工作造成的精神紧张和疲劳。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少见的闲余时间,老师们专门进行体育锻炼的不多,相对而言男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方面比女老师兴趣更强,女老师在日常家务等方面付出的较多,所以余暇时间用于体育锻炼的安很少。如何让老师们明白利用闲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很有利,对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很有利,对体育锻炼的有利价值有进一步认识,是我们要研究并解决的。
(4)生活压力方面
一个学校生存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具有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教育意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奋力拼搏。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改革给老师们带来了诸多好的机遇,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特别对于中学老师。对三原县中学老师关于生活压力来源调查统计的情况汇总如表2所示。
表2三原县中学教师生活压力来源统计(%)(多选)
有科学研究发现,压力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工作和生活质量等的“疾病”。老师的职业相对比较特殊,特别中学老师,压力持久且过大,这实际上已经在损害老师自己的健康,同时也要想到他们是否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表2可以看出,来自家庭与工作的压力男性老师远低于女性老师,而来自经济与人际关系的压力男性老师相对而言要高于女性老师,来自健康的压力男女老师基本一致。被调查者中有86.2%的女性老师对工作有较大压力,这说明女性老师工作的很不“轻松”;有66.3%的男性老师感觉经济压力很大,这与当前老师工资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脱钩”有关,虽然国家一再提倡提高老师工资待遇,但是本县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暂未全部落实,老师工资未能达到陕西省的平均水平;来自健康的压力男女老师都相对比较大。
有研究成果表明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就会产生一种叫腓肽的激素,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从而缓解压力和不愉快。体育锻炼能缓解压力,但是老师们在压力面前,已经在逐步减少体育锻炼,为了健康与充满激情的生活,为了能以更健康与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增强体育锻炼是必要和必须的。
【参考文献】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4
儿童;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15—0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和焦点,笔者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1. 缺少亲情温暖。笔者通过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疼爱,普遍渴望父母早早归来。父母远出打工的孩子整日处于一种思亲心切的状态,心绪不宁,不能安心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去。部分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常常感到孤单,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偶有独自哭泣的现象。
2. 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都由祖父母或亲戚抚养。这些孩子的祖父母或亲戚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落后,因此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环境。造成教育缺失,使孩子养成各种不良生活习惯。
3. 缺乏家庭辅导与学习支持。在农村,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因此,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能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加之许多孩子还未形成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的良好习惯,只能将问题滞留,不去解决和消化,更谈不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培养了。
4. 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留守儿童普遍反映,父母外出打工后,由于祖父母年迈或多病,家务活需要他们来协助完成,有些重体力劳动也需要他们来承担。虽然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意志,增强了孩子的责任心,但过早承担家庭责任以及超负荷的家务劳动,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5.易受不良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未能得到严格管护,生活状态自由散漫。在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容易接触到不良环境和不良行为,感染不良习气,如酗酒、抽烟、偷盗等,损害孩子健康成长,给社会、家庭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寄宿制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中的作用
1.有效隔离不良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留守儿童到寄宿制学校就读,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较为有效的监护之下,能够减少与不良环境、行为的接触,避免养成不良习惯。同时学生在学校会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认识到不良习气的危害,从而自觉远离和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
2.有利于留守儿童学业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寄宿制学校在师资配备、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在课程开设上符合国家课程开设标准,特别是音、体、美等科目,皆有能力配备专业教师,开齐开足课时,使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课余学习有教师去指导,特别是集体上晚自习,使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完成课后作业,并得到老师正确、有效、及时的辅导,从而提高学业成绩。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5
一、关于妇女的历史地位
(一)妇女的法律地位是针对妇女在社会关系中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所确定下来的,是社会为女性铺垫的根基。妇女的法律地位既衡量了妇女社会地位,也为女性保持一定的社会地位予以了保障。
(二)妇女的经济地位:第一个角度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妇女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获得平等的经济收入;另一个出发角度则是家庭,在家庭中妇女拥有独立决策、支配收入的经济权利,拥有获得财产的继承权利,同时摆脱对丈夫或其他社会成员的依赖,这样就提高妇女整个社会的地位。 (三)妇女的政治地位是比较重要的一点。中国的宪法保证了中国的女性与男性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平等参加管理国家事物和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等。妇女参政是指妇女行使权利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妇女参政的主要障碍与中国长期的历史遗留传统、不同环境下的角色冲突等诸多因素有着不可剥离的联系,但最重要的是妇女自身的参政意识薄弱。妇女参政成为自觉意识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全面进步。 (四)妇女的教育地位的提高会促进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地位的提高也也由此促进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妇女的婚姻地位,可以从大多数妇女能的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体现了出来。此外,近年来研究妇女婚姻状况的一个焦点是家庭内暴力问题。在中国,家庭暴力以普遍、随意、多样的形式出现,产生家庭暴力的多由于是封建思想、妇女被动屈从、男女地位不平等、文化素质低以及经济收入的差异。如买卖妇女、包办婚姻、早婚等在部分经济落后地区还时有发生。 (六)妇女生育地位的研究 ,需要从探讨妇女的生育自利、生育意愿、计划生育状况以及影响妇女生育地位的因素分析、产生原因出发。我们看到,随着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妇女的地位在逐步提高,妇女同其他家庭成员一样对生育有同等的发言权。
二、全社会组织要为妇女进入非传统领域创造条件
倡导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妇女作为自由人和平权者与男性处平等的地位。但社会对妇女的“塑造”,大多是家庭角色大于社会角色,这在大众传播中随处可见,较多肯定妇女的温柔贤淑,忍辱负重,较少反映妇女的主见、胆识、坚毅和独创。在此,我们呼吁媒体在不断推出更多的参政女性形象。
《妇女权益保障法》中提到:“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应妇女的工作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我国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妇女与男子一样有平等地获得工作、平等地获得收入的权利。因此,消除性别歧视和性骚扰;承认妇女独特经验的价值;加强与政府性别平等政策的协调,都成为妇女进入非传统领域的必要条件。我们也看到我国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2011年10月21日)中提到当今70%以上的女性认为“因性别而不被录用或提拔” 的现象属于歧视。女性的自我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加强。
三、要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为妇女创造更多的参与社会工作机会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完善,城市家庭生活逐步从温饱到小康,家政服务已为不少家庭所接受,其市场化的产品更是成为许多城市女性摆脱沉重的家务劳动的不二选择。将妇女们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她们才能更有信心、更有精力、更加专注地投入社会事务中,才能推进自身的独立解放。《调查》:88.6%的女性赞同“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同时,家务市场化有利于妇女间的劳动分工,知识妇女从而拥有了更多属于自己所支配的时间,参加学习、培训,或者从事报酬更高的工作,同时也能为知识结构偏低的妇女增加了就业的几率。
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从对财产的支配权、管理家庭收入、消费决定权等方面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内的权利分配均由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变。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妇女获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因而,妇女走出家庭、跨入社会被看成是解放妇女的标准。
四、妇女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创建和谐社会同步
妇女要从“双重角色”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除要有了强有力的社会制度的作为背景保障之外,从根本上解决则要从女性自身入手,不断提高素质休养,战胜自身弱点,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女性首先要突破 “我是一个女人”的固有意识思维,在性别义务和个性发生冲突时,往往压抑自己的个性,并伴随着强烈的依赖性,从而将困难推给男性,将责任抛给社会,以致于丧失自我。所以这需要妇女确立独立的价值观,提高评判能力、控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发挥自我优势,强化自信。当今时代,妇女要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更新自我,适应不同类型的社会角色。较男性而言,妇女在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自觉推断能力等方面有优势,拥有这些优势的女性要勇于破浪,争做时代的赢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妇女地位的提升对个体细胞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同时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贾建军,女汉族,1966年出生助理政工师河北张家口人中国石油渤海钻探井下作业分公司第一试油作业部从事女工及计划生育工作
家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范文6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心情烦躁,性子急,耐性差,有的爱发牢骚,喜欢自夸,常常看不惯这、看不惯那,有的固执死板、性情孤僻,说什么就干什么,一旦形成成见就不易改变}有的表现出孤苦伶仃、寡言少语,总觉得退休后大势已去,生活无味;有的兴趣狭窄、不爱活动,无所事事,有的不相信人,好疑心,总觉得年轻人不如自己;有的喜攒东西,好积钱,吝啬不堪,有的说话颠三倒四、絮絮叨叨,和年轻人的活泼性格合不来,有的特别关心自己,过分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害怕死亡的到来
应当指出的是,大部分退休老人的心理是健康的,上述心理不健康的只是极少数。那么,造成这些老年人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哪些呢?
1,老人退休后,对家庭持有一种依存心理。他们并不满足于“有饭吃”“有衣穿”,而是期望得到其他家庭成员越来越多的关心,爱护、尊敬和信任。否则,会使部分老人产生不满情绪和晚年孤独感。
2,刚退休后的老人,都会产生抚助子女的心理需要,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教育第三代和照看门户的重任。但随着年龄的增高,老人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慢慢地便由抚助需要,变化为求助需要,如陪伴就医、煎药护理、帮助洗澡擦背、理发洗(梳)头等。如果他们的这种求助心理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产生忧郁、消极和怨恨情绪以及家庭遗弃感。
3,退休老人在退休后的第一个五年中,仍希望能继续参加工作,为社会再作贡献,特别是那些长期习惯于积极而有规律的在职生活,一下子转到慢节奏的退休生活的老年人,往往会因生活紧张程度的突然降低,而感到心理上的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有的老知识分子不愿在退休后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消磨在家务事上,有的体力劳动者不愿过清闲的退休生活。有些性格好强的老人会因其退休前“壮志未酬”而感到失望,退休后成就心理就变得更强烈,一旦不能如愿,就会诱发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4,老年人害怕孤独,害怕无人关心过问自己,害怕自己会遭到别人的嫌弃。因此,他们退休后,亲和心理便油然而生,除了求得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亲热和睦外,还希望与朋发、邻居友好往来,用以解除老年寂寞,消除自己经常缅怀旧事的伤感情绪。据观察发现,低龄老人的亲和心理低于高龄老人,女性老人低于男性老人,脑力劳动老人低于体力劳动老人j丧偶老人的亲和心理尤为强烈。
5,一些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看到个别家庭中子孙对有病老人的恶劣态度,就会伤害老人切求健康长寿的心理。
6,老年失偶、离婚者为了避免老年孤独,产生求偶心理。但由于老人再婚,常带来激烈的家庭矛盾和社会舆论,这就使得不少有情老人终不能成眷属,即使再婚了也可能由于受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偏见而被迫分离。旧的传统习俗和封建礼教使孤独老人不能很好适应这一心理变迁,因而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7,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还与他们的社会交往有关。多方面交往的老年人,在心理上的异常改变不会有多大,只有那些兴趣狭窄的人,由于其活动范围小,常常会感到寂寞和孤单,情绪上容易激动或抑郁,而这些精神状态,对老年人的健康和长寿都是不利的。
乐观的情绪能促进身心健康,甚至可以成为治疗疾病的一味“良药”。许多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说明,他们除了长期坚持适宜的劳动、锻炼、注意卫生和以素食为主等因素外,还与精神乐观、少发脾气有密切关系。一百一十二岁的湖北宜昌市老中医林雄成认为,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索在于情绪乐观,天下无不可了之事,任何事最终都会解决,遇事要想得开,并要能忍耐,遇事不怒,从容不迫。现代医学研究表砚,神经系统活动与生命衰老的关系最大。国外有人统计,人类疾病中,因为身(肉体)心(精神)失调所引起的占50~80%。 研究长寿的学者胡夫兰德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近年来不少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也都证实:不安和紧张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可使胆固醇升高,会导致实验动物心肌的损害,还能引起高血压以及肿瘤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争吵、暴怒而诱发中风猝死或心脏病发作,以及由于突如其来的巨大悲伤而出现昏倒、短暂意识丧失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与此相反,愉快的情绪不仅能促进疾病的康复,而且可以帮助消化、循环和振奋一切器官,活跃生命功能,以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那么,退休老人如何讲究心理卫生呢?
一,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生活起居规律化。退休后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许可,就应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当好顾问,参谋,辅导青少年,培养接班人等等,把自己的丰富经验继续献给杜会。只有使自己不离开社会生活,才会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增加晚年生活的乐趣。
二、加强营养,坚持锻炼,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大脑的机能状态与心理卫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老年人来说,除了通过勤于用脑以及注意营养、充足睡眠、避免过劳等措施来维持大脑正常功能外,还必须积极锻炼身体,经常到空气清新的公园、海滨、湖畔或者阳台,林荫道、田野等处活动肢体,呼吸新鲜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