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教育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教育成果范文1
为贯彻《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1]48号)文件的重要精神,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于2002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于2006年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军事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明确规定“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1][2],之后国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了日程。但是,就目前国内普通高校整体的发展水平而言,国防教育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大纲》制定之初,国内除少数普通高校开展过或一直进行着国防教育或类似的课程教学外,对于多数高校而言,国防教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建设层次较低,这严重地制约着国防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促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成为摆在相关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而在诸多的探索中,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无疑是各方的首选。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种方式却被多方所忽视,那就是及时地提炼、应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服务于课程建设,从而指导国防教育科学的发展。那么,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中,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应用该如何进行呢?
一、各院校国防教学单位及相关教学人员应明确科研的目的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很多国防教育教学单位和个人对科学研究的目的模糊、不明确,不少从业人员将其简单地归结为完成相关任务,或构建职称晋升的阶梯,即完任务、凑数量;为科研而科研,不从深层次考虑为什么科研,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这些情况从根本上讲是无助于该学科发展的,在此前提下的科研结果大多是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因此,引导国防教育相关单位和个人明确科研的目的,应成为推进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和应用的第一步骤。
那么,各学科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呢?答案是解决问题,即为该学科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案。科研的落脚点是什么,就是要最终服务于生产、教学等相关实践,指导后者科学、有序地深入发展。如果科研成果转化不成现实的生产力,那么这样的科研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是苍白的、没有意义的,对于国防教育亦是如此。有了这一明确的认识,国防教育者应从一开始就应当营造一种解决学科实际问题的科研氛围,即一种务实的科研大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科科研成果,各单位或个人应定期总结,梳理出精华,运用到国防教育中去,不断提高国防教育理论水平,这才是科研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多渠道收集该领域的科研成果
在明确了科研的目的后,就应迈出积累、应用科研成果的实际步骤,第一步就需要汇总某一时段的成果。首先,需要解决收集渠道的问题。关于成果收集渠道,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收集渠道,即要求教学单位组织人力走访兄弟院校的国防教学单位,通过学习、交流的方式现场收集对方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产生的已形成文字和未形成文字的经验、教训;另一种是间接地收集渠道,这就要求各单位和个人定期通过各种期刊、网络、图书馆等信息平台收集国防教育的相关论文、专业书籍等。第一个渠道在收集相关科研成果时,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经费和时间,但是收集到的信息系统、直接、直观,操控性强,同时双方还可以就一些共同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是后者所无法比拟的。而第二个渠道与第一个渠道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容量大,涉及面较宽,可以网络全国该领域的科研成果,但是不直观、不系统,操控性差,需要专人进行专门的梳理。可见,这两个渠道收集到的信息各有所长,结合使用应是最佳选择。其次,关于收集科研内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成文的信息,如论文、书籍、网页等,又可是不成文的,如交流谈话,后者需要汇总成文字性的信息。总之,应多渠道地收集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并将它们汇总。
三、对收集到的科研成果要及时的梳理、归类
在解决了科研成果收集的渠道和内容形式的问题后,紧接着就需要进行第二个步骤,即将收集、汇总的资料按需要进行梳理、分类,而归类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在此列举两种方式。按照国防教育的内容,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军事理论教学理论研究、军事技能训练研究和其他三大门类,然后在某一门类内就具体问题再细化分类,尽可能做到详细。照此,军事理论教学理论研究又可以分为中国国防研究、军事思想研究、世界军事研究、军事高技术研究和信息化战争研究等;军事技能训练研究可以分为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等的研究;其他门类则可以收容除此之外的科研成果。而按照课程建设内容分类,则可以分为教学内容研究、师资队伍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材建设研究和科研研究等五类。这两种归类方式各有侧重,但就促进目前学科发展,推进基层单位全方位建设而言,后一种归类方式较为适应当前的需要。最后,梳理、归类的科研成果信息最好分阶段以档案的形式保管,这样既有助于管理,又有益于及时查阅。
四、分析、甄别、提炼研究成果的内容
在对已有科研成果收集、梳理和归类完毕后,就应进行第三步,即分析、甄别、提炼研究成果的内容。这一环节十分关键,直接关系到应用的结果。只有有价值的、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科研成果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作用,反之则无益于学科建设。那么,这一关键步骤应如何进行呢?
首先,需要基层单位集体或个人认真、反复阅读这些梳理出来的科研成果,仔细分析相关内容,对其先有个整体的把握。其次,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中挑出对己现在有用的内容,并将其加以提炼以备下一步的应用。在这儿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才是有用的成果呢?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判断标准即是否适合自身发展,能否促进学科建设。具体来讲,应分析、对比一下被借鉴方和己方问题出现的背景,有没有共同之处,前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在自家有没有适用的土壤,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如大致相同、土壤适中则可视为有用的成果,反之则应弃之。当然,最后的判定还是应由实践来做出。最后,对于根本不符合自身应用情况,或者内容偏颇者,则将其暂时归档,如果有可能的话,则以其为切入点,经过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汇总成文予以发表;而对于一时还无法应用的,则要认真归档备案,以备以后提取。
五、在实践中应用、检验相关科研成果内容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最终进入了实质阶段,即相关科研成果的应用。如何完成这一步,这就需要经过如下步骤:
首先,科研成果的应用建立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要应用的内容便是先前经过甄别、提炼后的东西,并且相应的成果内容要针对相应的实际需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对于甄别、提炼出来后的科研成果要及时的应用,不能拖沓,以期最快地服务于国防教育学科的发展。
再次,相关工作者要研究出一套相应的成果应用方式和方法。方式与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关系到成果应用的成败与实际效果的发挥。这需要操作者认真准备,细致地工作,研究出一套可行的办法,并且在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已有方式、方法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实现科研成果的顺利应用。
再其次,经常检查应用后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效果,这是一个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研成果的应用有许多隐形东西,存在一个适应性问题,而这往往在应用前是看不出来的,它们会随着具体的实践而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操作者时时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成果的再应用做好准备。
最后,科研成果的积累、应用要制度化,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对于当前处于起步阶段、略显稚嫩的国防教育学科而言显得尤为必要。长期坚持对已有科研成果的积累、应用,同时也能激发更多的、刚刚进入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不断地推进各地国防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科普教育成果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84-04
自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之后,全国普通高校以《纲要》为依据,建立了本学校的体育课程模式并予以实施。4年的改革历程,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必须对改革所走过的道路予以客观的检视、理性的思考和自觉的反思,构建更科学、更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为此,2006年4月~6月,以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地域特征分湘西、湘南、湘中、湘北,对湖南省26所本科院校中的15所学校的学生、任课教师、体育教学部正副部长做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发放问卷2055份(其中学生1800份,教师225份,部长3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4份(1628、176、22),有效回收率87.79%(90.44%、78.22%、73.33%)。问卷经专家和“测量一再测量”法检验,具备进行本研究调查的高效度与信度。
1 《纲要》实施效应分析
1.1 课程教学实施效应
湖南省各高校在《纲要》实施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经济状况、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地方特色、对《纲要》的理解和学生选择项目的情况,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予以实施。其中13.3%的学校每年修订一次,33.3%的学校4年内修订了3次,46.7%的学校修订了2次,6.7%的学校修订了1次。《纲要》的实施,在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体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并没能实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达到《纲要》的提出5个领域目标。
(1)课程内容。整体上各高校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紧扣《纲要》要求,将学生掌握2~3项体育活动技能作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满足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以球类体育项目开设最多,占教学内容的42.9%;其次是体能类运动项目,占21.4%;艺术类(健美操与形体训练)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占24.3%;娱乐类运动项目占7.1%。男女对生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性别差异性:男生以球类与传统体育类项目为主,多是对抗性与力量性较强、运动量较大、身体接触频繁的运动项目,选择排前6位的教学内容为: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羽毛球、乒乓球,以篮球为第一选择的占男生总数的56.9%;女生以艺术类健身项目和球类项目为主,多为运动量、难度不大,协调、柔韧及可控性高,碰撞、危险少的运动项目,选择排前6位的教学内容为:健美操、形体训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以健美操为第一选择占女生总数的69.5%。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新《纲要》也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各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集中在健康教育、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含运动项目知识)上,健康教育内容包含运动损伤与处理、营养与保健、运动处方、生理构造与运动4个方面;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包含规则与裁判、运动技术分析和体育欣赏等方面。男女生在内容选择上有所不同,男生主要侧重规则与裁判的内容方面,而女生则侧重体育欣赏内容,这与男女生所选择的课程项目特点及性格特点的差异有关。
体育课程内容无法实现《纲要》提出的“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健身性、选择性、可接受性和民族性”要求,但文化性、实效性、科学性和世界性则相对较弱,究其原因,并不是各高校不执行《纲要》规定,而是可操作性不强,无法实施。
(2)教学组织形式。《纲要》实施后,开放式教学得到了加强,教学组织上改变了集中和整齐划一的形式,实行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共存,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原则的教学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按一定流程组织教学”是主要的组织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沿用传统的‘开始一基本一结束’三段式课堂教学流程”也较多地运用于课程教学。
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组织形式,27.6%的学校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专题讲座,按内容安排专业教师授课”为主,其余学校则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理论课由实践课教师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灵活掌握。
(3)学生体育成绩评定。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包括体育能力、身体素质、课堂表现、出勤几个方面。目前各高校仍主要是以体育教学部统一规划为主:普通体育课100%由体育教学部统一评定内容、标准与方法;选项体育课及体育选修课由体育教学部统一安排的占66.7%;有20.0%的学校由体育教学部规定评价内容,而评价标准与方法由教师(或相同项目任课教师)自主安排;13.3%的学校采取体育教学部规定内容与任课教师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定。整体上,对学生体育考核的内容、方法与标准,仍主要是由体育教学部负责制定。在具体制定过程中,存在两种主要方法,一为体育教学部的相关人员(教学副部长或年级组长召集相关骨干教师)共同制定,下发至各任课教师执行,并进行检查;二是由下至上,由相关任课教师通过商量制定再报体育教学部审定批准。
1.2 学生学习效应分析
(1)课程意识。体育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它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因而体育教学离不开一定的课程约束力和教师的教学与对教学流程的适当控制;运动负荷与强度是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因素,一定运动负荷与强度的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的发展是已得到证实的。对于体育课程教学,79.5%的学生赞成体育课程教学应有“一定运动负荷与强度”,67.8%的学生赞成“体育教学需要强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说明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基本内涵及实施途径有着正确认识。
(2)体育表象。自《纲要》实施以来,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整体呈增强趋势,46.2%的学生因为健康意识的增强提升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33.5%的学生因为体育项目的丰富提升了兴趣,28.9%因为体育意识的增强提升了兴趣,反映了《纲要》实施后,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增强主要是由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的增强及运动项目的丰富所致,而非淡化了竞技、加强了娱乐性、改革了评价体系、满足了学生兴趣等教学因素所致。
参与程度、课堂表现和合作学习3个指标得到了师生共同的较高评价,表明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实施对吸引学生参与运动、发展学生体育兴趣和团队精神有一定的成效。在心理
健康、社会适应两方面,因为涉及到体育课程外的许多因素影响,存在不少争议,不能得到认同,无法判定是否是体育课程教学效应所致,这也是《纲要》值得商榷的地方。
(3)运动技能。依照《纲要》要求,各学校在大学一、二年级都开设了选项课,从学生参与学习的项目分析,达到了《纲要》中的基本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男生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小球为主;女生以健美操、形体训练、小球和篮球为主;从课程内容分析,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兴趣的课程教学中,缺乏一定的课程约束力,由于大多数学生中学的体育基础太差,仍然走不出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与过程的自由发挥。
理论方面通过体育教学,52.1%的学生获得了体育保健方面的知识;34.70%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相关体育运动技术原理、体育运动项目裁判与规则、身体构造特点与运动的关系方面的知识;获得体育文史知识的学生较少,只有6.7%,6.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一无所获。
(4)体质水平。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趋向积极与肯定,普遍认为越来越好,原因是学生进行的是自我的纵向比较,相对于中学来说,其它课程压力程度、体育教学水平与教学环境均有较大改善,大学时期的体质有了一定的提高,是一个相对评价。
教师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横向比较,在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肺功能等方面,与学生自我评价存在显著差异,评价为越来越差,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教育理念和体育课程改革本身。
2 《纲要》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
《纲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种课程权力的不同分配,使课程改革走向一种从“控权”到“赋权”的新型课程实施方式。从形式上看,根据国家颁布的《纲要》,各学校制订了相应的体育教学大纲,表明出了人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处于游离状态,大学体育课程成了组织体育活动的中介,课堂教学只是健身、娱乐、休闲的即时运动形式,而不是作为一种体育课程文化的知识积累过程,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逐渐走向其外延的育人因素与娱乐因素,没有在学校教育的课程背景上来解决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
2.1 课程知识结构的“失衡”
在课程的实施中,课程知识结构与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产生碰撞,呈现“学生喜欢什么,什么就是课程”的状态,出现了不平衡发展,一方面表现在课程设置商品化,课程文化发展不平衡:课程设置偏重于学生的兴趣与快乐、娱乐与休闲、同感与近知(时尚),把课程当作了“市场”,学生就是选择“商品”的“上帝”,而无需进行对课程文化的叩问。这种倾向在全国都存在,如,“如果把体育课作为一种商品来销售的话,那么适销对路是最重要的”;“实行俱乐部制,烹制学生喜爱的体育‘菜肴’”。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不平衡:课程项目的选择与开设非常集中,男生为三大球,女生为健美操与形体训练,由此带来了体育知识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具有很强的性别特点,以及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整个大学生群体定位在一两个项目,知识窄而浅。
2.2 女生体育课程的“艺术化变异”倾向
在“美女效应”的社会现象负面影响下,美体锻炼在大学校园里已成为女大学生的时尚,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几乎成了女生“大学体育”的代名词,课程出现了“艺术化变异”倾向。之所以说是艺术化变异,是因为:第一,体育的“变异”:体育课程内容主体转向艺术类项目,主要是以配乐类的健美操与形体为主,把“体育”单一化成“体育舞蹈”;第二,知识的变异:知识结构简化成“艺术类”内容,把体育知识定格在音乐与舞蹈动作中。当前课程的选项制,造就了70%以上的女生体育的唯“艺术类”倾向,简化了体育课程的基本元素,在“艺术”的“殿堂”里,体育所特有的运动项目技能、人体运动的知识、经典的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运动中所固有的公平性、公正性、规则性、合作性等特点在慢慢消退,体育课程改变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2.3 健康、体质与体育课程文化的冲突
大学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应以体育文化知识为主轴,以积累大学生科学发展身体、健康身心、适应个人和社会未来需要的体育知识与能力的储备为目的,并在实践中创新与发展体育文化内涵的课程。纵观几十年的学校体育课程,每一次“学生体质下降”的背后,都在反思与批判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而恰恰忽视了对课程教学外“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实施过程的反思,这是一个误区。
“健康”只是体育的衍生功能与累积效应。正如谭华教授所说的“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体育并不是健康的首要条件,生命和健康的首要条件是吃穿用和医疗卫生;很多人终生没有参加过标准意义上的体育活动,但并没有影响其生存状态”。
体育活动只是一种特殊的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社会文化活动形式,作为课程的“体育”,是一种为实现群众体育、生活体育、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体育传媒……等多种社会功能的知识与能力储备的过程,体育课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传授体育学科文化、提高体育素养,而不应在“健康与体质”的功能目标下失去体育课程的文化价值。
2.4 “手段抛弃目的”倾向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讲求哪种课程好实施,而忘了实施的效应与目的,从而由一个极端(以技术为本)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学生兴趣为本)。大学体育的发展,不能只讲求“走哪条路好”,而忘了“要到哪里去”。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带来重大创新和突破,将最终反映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
体育课程不仅仅是身体活动,不能说只要有身体活动或娱乐成分的就是体育或体育课程。采取什么形式,用什么内容让学生运动起来、愉悦起来,只是教学实施的一种手段,不能成为我们的教学目的;“选项课式”、“俱乐部式”只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一种组织形式,不能决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五个领域”只是一个目标体系结构,不能用来代替内容框架,否则“五个领域目标踢毽子就可以全部实现,就光踢毽子?”;作为一门学科课程的体育课,“授业”是主要任务,别让“手段抛弃了目的”,这是大学体育课程的根本。
3 结论与建议
科普教育成果范文3
1、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主任、各科室及社区居委会主任组成的强大的社区教育领导班子,建立街道社区教育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分校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五、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1、我街建立一支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小组,深入对社区教育的调查研究、学习,写出几篇有关社区教育工作沦文
科普教育成果范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趋激烈,科普事业愈加重要。纵观人类历史,一些重大科学思想和技术成就的传播、普及,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普教育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义务参与这项社会工程。2002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存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科技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应当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更使得图书馆从事科普教育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礼会责任。
1、公共图书馆开展科普教育的优势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图书馆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1 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开展科普教育,离不开充足的科学知识资源。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没有任何机构能像图书馆那样,把反映人类文明成果的文献信息都有序地汇集起来,并进行广泛的传播。图书馆所保存的知识门类齐全完整,收集的文献信息全面、系统,它既有丰富的纸质书刊资料,又有海量的电子文献和网上信息,这些宝贵资源无疑是图书馆开展科普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知识源泉。
1.2 公共图书馆拥有开展科普教育的群众基础
图书馆实施社会教育的受众面之广是学校或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它没有年龄、资历、健康、考试的限制,向社会一切求知者敞开大门。而且,它还可以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成为公众终身接受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另外,我国已初步建成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以深圳地区为例,截至2011年,全市公共图书馆643座,其中3座市级公共图书馆,6座区级公共图书馆,634座基层图书馆,基本达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室),同时还布点160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市。不断延伸的服务范围、扩大的受众群众,为开展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3 拥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与设施
为了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我国近年来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使其在信息网络、信息咨询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如今公共图书馆已经普遍建立了电子阅览区、数字图书馆,具备了信息网络环境。图书馆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更快捷高效地,为全社会提供服务,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
2、公共图书馆科普教育的策略
2.1 优化馆藏结构,打造科普的信息阵地
丰富的科普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科普工作的基础。公共图书馆一是要想办法多购一些具有较高知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文献,加大读物的入藏量。第二要不断优化馆藏图书的结构。在重视科普文献的数量的同时,提高文献的质量。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设计目标馆藏160万册,目前已购置图书110余万册,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长期以来,在馆藏资源建设中,不断优化馆藏结构,重视科普教育资源建设,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共同发展。我馆建立的经典读物阅览区、e读站、信息大世界等是很好的例子,收藏了大量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类图书文献和电子资源。丰富的馆藏资源为科普活动的展开,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资源保障。
2.2加强科普文献的宣传和导读服务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必须使公众能够方便地阅读科普文献。为此,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通过编制新书通报、捧荐书目、设立科普文献架(室)等形式,主动向读音推介各种科普义献,将他们的阅读兴趣、习惯引导到科普内容上来。尤其对于青少年读者,好奇心强、接受力快,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阅读科普文献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要将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科技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成新的信息资源,及时向读者公布,方便他们利用。这样做既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科普文献,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2.3积极组织各种科普推广活动
图书馆要根据公众生产生活的需求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尤其在每年的“全周科普宣传日”“全周科技活动周”和“世界环境日”之类的科普纪念日期间,应积极举办或参与组织科讲座、科普沙龙、科普图书征文、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演讲、科普知识展览、科普信息宣传以及科技知识培训等活动,吸引广大读者前来参加,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市、区科协密切合作,每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少儿科普活动,如读书活动、展览、公益培训、科学小制作比赛、科普知识讲座等,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学术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小就在少年儿童心灵上撒下科学的种子、培养了他们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主要开展活动的形式如下:
2.3.1科普电影
本着“传播文化、启迪智慧、塑造心灵、引领成长”的服务宗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周五、周六晚及节假日期间,开展“少图影视剧场”活动。主要分为六个主题:科普教育、经典回放、温馨亲情、快乐成长、神秘科幻、开心动画。科普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每月选取少儿喜闻乐见的影片播放,例如《微观世界》、《迁徙的鸟》、《自然之谜》等科学记录片,《咆哮的地球:大冰冻》、《愤怒的星球:海啸》、《超级机器:核潜艇》等科学透视系列。
2.3.2 科普展览
科普展览区位于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一楼大厅,有72块展板,可展出80至200幅作品。展区利用丰富的馆藏及社会各界资源,面向青少年儿童开展艺术展、科普展及其它主题系列展。
2.3.3科普讲座
少图讲座――科普系列活动作为品牌活动之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少儿馆不仅在常年利用馆内阵地开展科普讲座,还走进社区、学校宣传科普知识。
2.3.4科普实践活动
深圳少儿馆于2009年7月启动“梅兰竹菊荷”阅读实践活动,开展科普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等主题的公益培训。亲子观鸟活动、生命安全教育、科技手工制作等日常实践活动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协同各行业的科普机构开展工作,推广科普教育。为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翠红.公共图书馆科普工作探讨――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6)。
[2]胡金杭.利用少儿馆优势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2)。
科普教育成果范文5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其衡量标准就是在资源定量的条件下如何使更多的公众获取更有效的科普教育效果,而不是以收入和利润来计算科技馆的效益。这是现代科技馆在运营过程中必须谨记的一点。然而由于科技馆效益的间接与迟效,对于其效益的估量难以确定一个合适的量化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估计在接受科技馆教育的公众到底在日后的生产工作中运用科技馆的教育成果所创造的价值。但是还是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评价,比如说对比科技馆的运营资金与科技馆接受的参观人数。
科技馆免票的利弊分析与应对策略
从社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来看,作为公益性的教育机构,现代科技馆是应该实行免票制度的,以保证公民的正当文体利益。但是,从目前各大科技馆的运营情况来看,其接待能力、自营能力与馆内环境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对免票,需要进行一些探究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一)免票带来的利好之处作为非盈利性的公益教育机构,现代科技馆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地,面对社会公众宣传科普知识,免费开放正好体现了现代科技馆的这一特点——公益性,这就为现代科技馆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明确了自己的性质定位;现代科技馆的逐步免票实际上也是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得以实行的,满足了公众对现代科技馆的参观要求,从公众方面来说,免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众的文体权益。
(二)免票带来的弊端分析科技馆的免票,必然会增加参观的人流量,这就对科技馆的承受力提出了挑战,如果对馆内的资源使用过度,必然会造成公地灾难,破坏场馆,不论是对科技馆还是对公众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场馆的日常维护与整修费用加大,增加科技馆的运营成本;另外,这也间接地增加了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机率,人潮过多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需要注意。
免票的科技馆应该如何实现双效益的达成
1、稳定的财政支持,保证科技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的逐渐繁荣与文化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科技馆事业的发展,现在我国主要城市均有由当地政府投资建设的现代科技馆,保证了公众的受教育权利。科技馆建成以后,大都依靠门票、场馆出租等收入来维持其正常运转,自筹的形式让非盈利性机构经费短缺,不能及时更新展品、开展活动,也影响了科技馆的吸引力。因此,有力的公共财政资金保证是科技馆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提升服务,累积现代科技馆的社会价值科技馆应该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大众对新科技知识与技术的需求,不断创新教育形式,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由此增加科技馆的社会影响力,保证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和提高。面向现代社会拓展服务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传输科技知识,不仅能体现科技馆的人文关怀,也能提升科技馆的社会价值。
3、与政府、学校、企业等进行优势互补,整合社会资源科技馆可以和政府、学校、企业等其它机构合作,联合举行科普活动,开展学术会议,实施研究课题,讨论科普热点问题,发表项目成果,推广有影响的科普活动等,利用社会资源壮大自身。
科普教育成果范文6
关键词:科学教育;学习力;校园文化
在学校创建科学教育办学特色工作中,我们坚持“办有特色的精致学校,育有特长的创新学生,炼有特点的品味教师”的办学目标,逐步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效益,让学校成为师生们创新的舞台。
一、明确科学办学理念
16年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中,我们思考探索从科技小制作活动第一阶段转向科学教育与教学活动整合的第二阶段,目前又转入将视点放在“学习力提升”的第三阶段,理念思考的不断升级,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我们对办学特色的理念理解为:第一,“科学教育为了学习力”。科学教育不仅是激发师生创新意识,掌握科技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更是要求师生提升“学习力”,因为“学习力”是一个人终生发展的基础;其二,“科学教育提升学习力”。科学教育为师生学习力的提升提供了便利条件,“学习力”是核心,“科学教育”是途径,科学教育为了学习力并提升学习力。一个核心:以师生发展为本;两个着力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发展实践能力;三种渠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特长学生、面向可持续发展学生;四个结合: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优势互补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和谐发展相结合、课程改革与科学教育有机整合相结合。
二、实施科学实践体系
1.构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①上好《科学》课。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组织教研骨干对《科学》教材内容进行调整、补充、扩展。课堂注重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加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强化“提出问题———组成合作———展开探究———验证结论”四步学习。②强化学科渗透。思想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注入创新教育思想和自主教学策略;内容渗透———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向科学技术知识方面扩展;方法渗透———在传统教学策略的引导下,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手段渗透———积极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提升学习方式,开阔学生视野。③开发校本课程。组织骨干力量重新编写《小学科技活动》科学教育系列校本教材,坚持师生自主创编开发。每周一节科技活动课,强化渗透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思维等素养,传递科学信息,提升科学学习力。
2.营造独特化的教育环境
①营造独特的硬件环境。我们规划设计富有科学启迪功能的校园人文景观,建筑有本土特色的科普长廊,包括展示师生活动的科技长廊、富有科幻色彩的科普橱窗、提供师生创作的创意墙等;建筑学校科学教育展示室,包括学校科学教育成果展板、师生科学成果展柜、学生科学发明展台等,从而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教育环境,启迪熏陶孩子走进科学教育的海洋。②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通过第一课堂的科学教学和第二课堂科学活动,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通过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和谐的师生学习氛围,师生能轻松愉快地学科学、搞创造。③营造广泛的辅导环境。在配齐配强科学教育活动师资基础上,我们外聘校外科学教育专业人士和热心于科学活动的家长志愿者充实辅导员队伍,从而保证了校园科学活动的丰富开展。
3.开展多样化的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