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解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政策解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政策解读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1

2009年12月5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方面对我国一年来实施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另一方面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强调要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由此可见,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在发生着耐人寻味的变化,关于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动因何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度”取向的依据是什么,相关媒体和经济界人士众说纷纭。无独有偶,近期美、欧等国货币当局关于退出非常规金融政策举措的相关表态,以及澳大利亚的加息举动,与我国货币政策的细微的变化也有类似之处,是否意味各国宽松货币政策接近尾声,将逐步回归到传统货币政策,这也引起各界猜测和关注。

一、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适度”

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关于今后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表述中提出:2010年的经济工作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其中,货币政策的基调确定为既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其含义可以理解为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度”的把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通胀预期的关系。

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以来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9月以来,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历史新高一次又一次被改写,到2009年3月份创下历史“天量”,达到1.89万亿人民币,尔后虽然有所收缩,但6月份又创下1.53万亿元的另一个“天量”,而随后7月份新增贷款骤然下降至3559亿元,降幅达到77%,虽然9月份升至5167亿元,但10月份大幅降至2530亿元,11月创下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低于10月份的水平,不足2300亿元,显然今年下半年新增贷款的投放量在逐步收紧。对此,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11月11日发表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三季度)》表示,在继续贯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

依据中国人民银近期关于货币政策的解释: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要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巩固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如何理解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适度”,成为媒体和有关部门热议的话题。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关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的解释,是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调整,从“合理”向“适度”过渡。因此,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微调的动因,恐怕需要从“合理”和“适度”上来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微弱变化。由此可见,调整后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其核心是真正意义上的“适度”,不同于前期的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因此,当下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动态性调整既不能理解为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导向将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也不能简单地视为我国现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将一成不变。自2008年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以来,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效果也日渐明显,货币政策“惯性”的后续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但另一方面,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逐步演变成“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真正意义上的“适度”成分明显减弱,导致2009年以来货币投放量屡创造新高。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超过9万亿人民币的天量。

显然,在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驱动下,已然导致我国信贷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张,货币流动性持续宽裕在我国股市和楼市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视为极度宽裕,股市和楼市“体验”上更多的是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并非“适度”。而在实体经济则完全不同。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数据表明,2009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均为负数,并同比创出新低,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从这一组数据看,CPI和PPI的持续负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一方面表明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复苏仍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实体经济的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CPI、PPI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与我国股市和楼市的火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显然,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面“倾向”了我国的股市和楼市,却并未对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实惠”,资本市场的扩张与实体经济的收缩形成的鲜明比对,意味着资本市场泡沫正在不断聚集,而实体经济则不尽人意。因此,我国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宽裕和实体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延续下去,还是改弦更张,需要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谨慎的选择,货币政策的取向成为我国货币当局适时考虑的问题。

二、通胀抬头预期下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将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尺度。依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与金融形势,在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适度宽松依然是支撑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货币政策,需要延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与金融形势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然而,在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通胀预期抬头以及大量信贷资金不断涌入股市和楼市的背景下,我国货币当局不得不高度重视和警惕。

从国际、国内经济与金融形势看,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随着“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如果美国等有关国家不适度掌握货币的投放量,极有可能会“培育”出新的资产“泡沫”,并引发新的类似于通胀、货币和信贷危机,特别是在美元和欧元作为国际支付的主要货币,并且各国的外汇储备都以其为主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更大。在美欧“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下,一旦新一轮危机降临又对本国货币缺乏信心时,其他国家必然要使用外汇储备来注资救市,这可能导致外汇“泡沫”被进一步放大。在外汇“泡沫”被放大的同时,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影响也会增大,世界经济将有可能被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主要货币波动的恶性循环所困扰,各种危机爆发的频率也会进一步增多。而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对中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其中更多地体现在国际储备资产价值、国际结算和能源等大宗资源类商品上涨层面上的风险。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各国用于国际收支结算和防范金融风险。如果外汇储备风险加大,外汇储备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在国际收支结算中的损失难以估量,本国的金融安全也相应降低。

由于世界上主要货币已经进入“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时期,受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的影响,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是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全球性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尚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潜在的通胀已有所抬头。由此,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落实既要有一定阶段的连续性,也不可对已经出现的通胀苗头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因此,优先考虑可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自然是最根本的选择。当然,在经济复苏尚不稳定和金融领域风险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增加货币的投放量和放宽信贷是刺激经济复苏的必要措施,这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前期“合理”的一面。但未来全球经济复苏过程将极有可能与全球性通胀风险同时出现,政策导向需要与形势的发展相适应,而不是“滞后”,并加强市场追踪监测,把握调控的力度,这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现阶段“适度”的一面。

另外,鉴于当前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推行与西方货币发行的泛滥,以及上千亿美元的国际“热钱”正不断通过各种渠道“登陆”我国资本市场,具有一定规模的投机性国际“热钱”隐蔽性较强,其载体既多样化又很难监测,其规模和走向不明难以判断,增大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资本市场流量管理的力度亟待加强。为此,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的表态,防范潜在通胀风险的意图十分明确。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微调,力图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从“合理”过度到“适度”。这意味着,中国现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在中国国内货币市场发挥作用,在目前国内市场上货币供应量相对充足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以及自身潜在货币扩张和通胀风险的防范。

因此,在现阶段需要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扩张的力度,货币政策开始逐渐向理性回归。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与金融政策的导向已经出现“拐点”,但政策导向开始向防范通胀预期风险倾斜,中国适时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是从防范国际“输入型”通胀风险和国内流动性不断扩展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其出发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放缓国内市场上货币投放量的增速,逐渐回归货币投放的常态,防止经济复苏过程中再度陷入流动性过剩的陷阱;二是对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风险的防范,其中包括西方货币进一步贬值,以及国际市场能源等大宗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对通胀预期的判断,及时调整政策的导向。

三、未来各国货币政策的取向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12月2日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在国会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作证时表示,美国政府决定尽快出台终结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随即,3日欧洲央行也表示,决定开始部分退出非常规金融政策举措;与此同时,此前澳大利亚自10月以来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连续三次加息,成为G20成员国率先加息的国家。对此,各种评论和猜测议论纷纷。

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世界各国联手实施的经济刺激的宽松货币政策,总体成效日渐明显,然而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预期通胀压力和汇率风险也进一步显现出来。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还在不稳定的初期阶段,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仍需要一定的连续性来确保经济复苏的持续与稳定;另一方面,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已经使全球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大幅改善,同时经济增长反弹导致通胀预期开始形成,宽松货币政策是否需要退出,何时退出,又将以何种方式退出,无疑成为各国和各界考虑和关注的问题,并考验着主导实施宽松货币政策G20成员国政策协调的合力,以及G20成员国把握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的能力。

从未来一段时间看,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与退出将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尽管保持宽松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因过早退出而导致前期的经济刺激措施前功尽弃,G20成员国普遍形成的共识,而如何延续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各国加强协调;但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问题已经浮出水面,恢复货币政策的常态也是早晚之事,然而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实施,涉及到各方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G20成员国如何协调一致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难度很大,如果各行其是将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如果G20各成员国对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不能同步,货币政策上的利率变化出现大的差异,将有可能导致各国货币间汇率的波动和增加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甚至引发国际金融市场上新一轮的动荡。另外,一旦市场投资者为规避汇率风险将大量资金投入大宗商品市场,必将进一步抬高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其次,货币政策调整的不同步,将导致投机资金跨境流动进一步活跃,投机套利行为更加猖獗。其中,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其资金将出现大量外流,而及早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将出现资金大量的流入,国际资金的不均匀和无序流向将加剧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平衡状况。最后,各国利率导向的不协调,使跟进澳大利亚上调利率国家的货币可能出现大幅度升值,从而导致其出口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因此,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能否协调一致,关系到G20成员国各方利益和全球经济稳定的全局。但另一方面,随着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宽松货币政策逐步演变成“扩张性”货币政策,真正意义上有节制的宽松成分减弱,导致货币供应呈现前所未有的天量,潜在的强烈通胀预期隐患信号令各国不能不有所担忧。尽管通胀预期的担忧引发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议论已见诸报端和媒体,但在全球经济复苏还未见分晓的情况下,受近期“迪拜债务危机”的影响,G20各成员国宽松货币政策是否退出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近期,美、欧等国货币当局关于退出非常规金融政策举措的相关表态,以及澳大利亚的加息举动耐人寻味,是否意味着有关国家的金融救助举措接近尾声?西方各国实施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行将结束,将逐步回归到利率调节的传统货币政策吗?

虽然目前美、欧均表示将退出非常规金融政策举措,但当前西方“定量宽松”政策到底会延续多长时间,目前难以定论,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取决于形势发展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西方整体经济与金融形势依然不稳定,由此退出非常规金融政策举措和“定量宽松”政策延续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西方整体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第二,西方各国“定量宽松”工具的使用,尽管在表面上是增加货币的投放量,带来的潜在风险是通胀压力复出,但最终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还是一个未知数,由此“定量宽松”退出的时机取决于后续产生效应的大小;第三,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过程中,西方各国出现的问题以及衰退和危机的程度各不相同,在应对经济与金融危机上政策的协调存在着各种分歧,由此“定量宽松”的退出能否协调一致取决于各方利益的平衡。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虽然美、欧等国货币政策的表态和澳大利亚连续加息举动看起来只是各国国家行为,但其原委仍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动向,即各国一边开始考虑防范通胀预期的风险,另一边又在考虑继续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合理力度,在防范通胀风险和继续刺激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间寻找政策的平衡。显然,各国货币政策调整首先是从本国经济的需要考虑的,而不是从全球货币政策的一致性考虑的;而各国在考虑防范通胀预期风险时进行适当货币政策的合理调整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目前,多数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推行宽松货币政策仍是决定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的关键,这显然与2009年12月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论点基本一致。虽然当前金融风险已经大幅度降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拖累和影响也相对有限,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有望在2010年进一步恢复,但受已经出台的各项经济刺激政策的“惯性”和时效等因素影响,即使宽松货币政策需要退出也不能没有必要的过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G20成员国在何时实施退出策略上存在着分歧,但11月8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表的公报允诺,继续支持经济复苏各项措施直到复苏稳固为止。因此,急于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恐怕并非是最佳选择,优先考虑可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宽松货币政策依然是当前G20成员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同时,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是刺激和延续经济复苏的必要措施,这是现行宽松货币政策合理的一面。当然,现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在不同国家显现的效果程度各不相同,G20各成员国政府把握货币政策的尺度应适时而定,不可强求或一概而论。另外,在通缩、通胀并存形成的局面下,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平衡经济复苏与通胀预期的关系,需要在收紧和宽松货币政策中寻找合理的平衡点,避免货币政策上的困惑。

四、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倾向

未来,在我国经济复苏尚不稳定的情况下,我国继续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仍显必要,同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配合积极的财政、产业等政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巩固经济回升成果的有力支撑点;对增强市场信心、刺激投资和消费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在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解除、全球经济复苏可能将出现较长和曲折过程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如何体现至关重要。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阶段,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目前货币政策的宽松和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尽管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有利于稳固经济回升的成果;二是消除了通货紧缩预期;三是稳定了资产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四是推动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企业存货周期调整进入常态有利于企业生产的恢复,将促进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调整)。但另一方面,目前市场流动性过度宽松,通胀预期已经在上升,规避未来通胀风险也需要考虑。因此,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确定了基本方向,即在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巩固经济回升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同时,货币政策的取向将考虑到向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倾斜,并在宽松货币政策不改的情况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我国货币当局把握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能力。

从宽松货币政策与通胀预期的关系看,2009年以来世界各国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地为未来通胀埋下了隐患,但目前经济回升态势仍不稳定,一些国家和地区复苏也显得十分缓慢和脆弱,因此继续采取宽松政策显然十分必要,有利于进一步弱化前期通缩的预期。而我国适度宽松政策的继续实施,从当前的情况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未来仍有可能是负数,因此目前通胀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即便是2010年通胀回升至2%~3%也是可控的。未来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合理安排,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的倾斜力度,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相对充裕,维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因此,依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和政策的效应,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有针对性地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依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导。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2

【关键词】MVNO 管制政策 移动通信转售 携号转网

中图分类号:F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05-0049-07

1 MVNO概念及发展概况

MVNO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是ITU(国际电信联盟,2004)、OFTEL(英国电信署,1999)和OFTA(香港电讯管理局,2002)的定义。ITU认为,MVNO是向用户提供移动通信服务,但自身没有频率资源和牌照的运营商;OFTEL认为,MVNO是提供移动电话服务但不拥有频率资源的机构;OFTA认为,MVNO是通过接入移动运营商的无线通信基础设施,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的企业。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判断,1月8日工信部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到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从拥有移动网络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购买移动通信服务,重新包装成自有品牌并销售给最终用户的移动通信服务”其实就是MVNO业务。

根据MVNO Directory的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全球共有633个MVNO商业应用,由500多家公司运营。根据Informa的统计和预测,2015年MVNO用户将达到1.86亿。

关于MVNO的种类划分,有两个极端:一端是“完整MVNO”,除了没有频率资源和无线接入网以外,其他一概俱全;另一端是“单纯转售商”,仅仅负责品牌和运营商业务的转售,其他所有环节都由运营商负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介于二者之间的其他商业模式。

按照马来西亚通信与多媒体委员会(MCMC)的划分,MVNO有图1所示四种形态[1]。

2 国际MVNO管制经验

根据各国政府对MVNO的支持态度,MVNO管制可以分为五种:强制运营商向MVNO开放网络、为MVNO发展提供便利、不主动干预、限制MVNO的发展和禁止成立MVNO。每种类型的代表国家及MVNO数量如表1所示:

本文将选取香港、法国、美国、拉美地区和卡特尔进行重点分析,五种类型的管制都将涉及。

2.1 香港

香港地区MVNO起步早、政策支持力度大。香港电讯管理局在2000年就提出,要借鉴英国、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的经验,发展MVNO,实现“网络运营和服务提供相分离”,并随后出台了强有力的扶持政策,从而使香港成为全球MVNO发展最领先的地区之一。

(1)政策背景

香港发展MVNO与3G牌照的发放紧密相关。2000年3月,香港电讯管理局了《3G移动通信服务管制框架——行业征求意见稿》[2],表示3G牌照发放的数量很可能少于已有的2G移动运营商数量,建议引入MVNO,使得没有获得3G牌照的运营商也能够为用户提供3G服务。

香港电讯管理局认为,发展MVNO有如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降低3G服务价格:在内容和应用的提供上引入竞争,从最大程度上防止3G运营商把牌照拍卖价格直接转嫁给用户。

2)增加服务种类:通过网络运营和服务提供的分离,服务提供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和多媒体服务,让用户拥有更多的套餐选择。

3)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如果MVNO与多家移动运营商进行合作,那么用户能够享受更好的网络覆盖。

(2)政策要点

1)牌照发放和市场准入

如果企业想在香港提供MVNO服务,需要向香港电讯管理局申请PNETS(公共非排他性电信服务)的牌照。企业需要填写PNETS牌照的申请表,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OFTA将在14个工作日以内进行处理并回复。

移动虚拟运营商被归为“服务营办商牌照——第三类服务”,牌照颁发和续期的费用为750元,每100个或以下的移动终端缴付费用800元,MVNO还需要交纳每个号码3元的号码费。

在市场准入上,申请者只要符合香港的公司法规定即可,没有外资企业控股权的限制;而且,香港对MVNO的数量也没有限制,随时可以接受申请。

2)网络强制开放及平等接入

为了更好地促进内容、应用、服务层面的竞争,香港电讯管理局规定3G运营商有义务开放30%的网络容量给非关联的MVNO,这被称为网络“强制开放准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MVNO都适用该准则,而是指那些在无线接入网之外的电信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较大的MVNO。这些MVNO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为一定的客户群体(包括公众客户)提供或计划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拥有自己的移动交换设备和网关设备,支持分组交换和电路;

签订网络互联和漫游协议;

拥有自己的业务支持系统,如计费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等;

拥有自己的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满足通讯管理局关于呼叫控制的要求(如紧急号码呼叫、号码可携带等);

发行自己的SIM卡。

上述“强制开放准则”仅针对3G运营商,而不适用于已有的2G运营商。另外,随着3G运营商的网络扩容,新增的网络容量同样也要按30%的比例开放给非关联的MVNO。

在平等接入上,香港电讯管理局规定,除非相关各方达成一致,否则3G运营商应该为MVNO提供与自身用户相同的传输和支持能力(如数据速率、智能网功能),不能对MVNO的话务量和数据流量进行歧视性的处理。

3)移动网络代码及号码资源分配

根据国际电联和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的规定,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是区别移动用户的标志,包括MCC、MNC和MSIN三部分,如下所示:

MCC + MNC + MSIN

其中,MCC是移动用户所属国家代号,一般为3位数字(如中国大陆为460、香港为454);MNC为移动网络代码,最多由两位数字组成(如中国电信在国内的MNC为03),用于识别移动用户所归属的移动通信网,香港有0-99共计一百个移动网络代码;MSIN是移动用户识别码,用以识别某一移动通信网中的移动用户。

由于移动网络代码为有限资源,香港电讯管理局认为应该谨慎发放。2001年,电信号码咨询委员会指出,移动网络代码应该仅发放给“完整MVNO”,这种MVNO与电信运营商的唯一区别就是没有频率牌照和无线接入网。“完整MVNO”拥有自己的MSC、HLR、VLR等,需要移动网络代码来与其他网络进行路由交换,从而对通话进行完整的控制。而其他类型的MVNO依赖3G运营商的网络设施,可以与其共享移动网络代码。

另外一个重要的资源是号码资源,MVNO有两个选择:与运营商共享号码,或者分配独立的号码。香港电讯管理局认为,与运营商共享号码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将会限制MVNO转换运营商的自由;如果MVNO与两个及以上的运营商签订合作协议,号码的管理和分享也会比较困难。因此他们认为,MVNO应该被分配独立的号码资源。

关于号码资源,需要重点提及的是香港的携号转网政策。早在1999年3月1日,香港就启动了携号转网政策,用户能够转移到其他运营商,并保留自己的电话号码。该政策受到用户欢迎,以2001年为例,平均每个月携号转网的用户达到6万。基于已有的成功经验,香港电讯管理局也将支持携号转网列入3G牌照的强制性要求。

(3)发展结果

香港政府积极支持的管制政策促进了MVNO的发展。自从2001年第一家MVNO——Trident Telecom成立以来,香港的MVNO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香港共计有12家MVNO,用户数超过一百万,占手机用户数比例达7%,成为亚洲MVNO渗透率最高的地区。

香港2005-2011年的MVNO用户数如图2所示:

MVNO的兴起推动了香港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香港2000年的移动通信普及率为64.14%,到2012年10月则高达225.5%,移动用户数达到了1609万。

2.2 法国

法国的MVNO最早出现于2004年,但早期主要是在市场力量驱动下发展,监管部门的态度是放任自由,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也无所作为,既有的法律条款甚至还限制了MVNO的发展,使得MVNO处境艰难,也导致了移动通信市场渗透率低、发展缓慢和价格高企,多次受到欧盟委员会的批评。

后来,在欧盟委员会、法国竞争委员会、法国电信监管机构ARCEP等多方的推动下,法国推出了诸多促进MVNO发展的举措,促进了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

(1)政策背景

2004年6月,德国的Debitel和法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SFR签订协议,成为法国第一个MVNO。但MVNO发展缓慢,截至2006年9月,法国先后成立了12家MVNO,但用户数只有95.4万,市场份额仅为1.99%,远远落后于英国、荷兰、德国等欧盟国家。正如欧盟委员会2008年所说,“很显然,MVNO并没有给法国移动通信市场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3]。

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法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不如人意:移动业务收入的增速从2004年的12%下降为9%(2005年)、4.1%(2006年);移动通信普及率2007年10月为82.87%,远远落后于欧盟27个国家的平均水平(111.8%);市场竞争格局保持稳定,三大运营商的市场份额基本上没有变化;与欧盟其他国家相比,法国的移动通信价格相对较高,而且多年来下降幅度较小。

法国的MVNO遭遇到的“隐形天花板”主要来自于如下两方面:

1)携号转网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法国从2003年6月开始推行携号转网,但是实际推行情况并不理想,流程复杂、耗时漫长,快则一个月,慢则长达两个半月,这就使得现有用户很难从套餐中“解套”,MVNO发展用户困难。三大运营商对此很开心,但是MVNO怨声载道,觉得政策推行力度远远不够。

2)网络接入的歧视。在2011年之前,由于运营商的限制,法国的MVNO只能采取“简单MVNO”的模式,无法拥有自己的网元设备(如MSC、HLR等),只能完全依赖合作的运营商。MVNO对此颇有怨言,它们认为如果能够管理自己的HLR,将会使得与其他运营商的网间漫游更加简便。

(2)政策要点

1)携号转网更加便捷

2007年,法国实施了携号转网的新规定,将转网所需时间从两个月降低到“最多不能超过10天”;同时简化转网流程,为用户提供携号转网“一站式服务”。通过这一规定的实施,法国2007年固网电话携号转网平均耗时降到了4天,移动电话携号转网平均耗时降到了7天。

2011年11月7日,法国最新的携号转网系统投入使用,使得移动电话携号转网的时间进一步减少为3个工作日。2011年携号转网的移动用户数为335万,比2010年增加了45%。

同时,为了帮助用户从运营商的套餐中“解套”,法国电信主管部门2008年规定套餐最长时间为24个月,用户使用超过12个月之后只需缴纳有限的费用就能够解约。

2)鼓励发展“完整MVNO”

2011年,法国进行了4G频率的分配,四大运营商在被分配频率的同时,必须承诺支持“完整MVNO”。在法国政府的不断推动下,2011年,法国首次出现了“完整MVNO”:Omea Telecom(Virgin Mobile)、NRJ Mobile和Lycamobile。这些“完整MVNO”拥有自己的SIM卡和HLR,以及核心网的网元设备。法国的第四大运营商Free Mobile还承诺,未来将在网络上支持多达四个“完整MVNO”,并且只收取成本价格。

“完整MVNO”的模式使得MVNO能够在网络基础设施上进行更多投资,并享受更大的自主性,包括客户管理、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等,还让MVNO在选择运营商时拥有更大的自和议价能力。

(3)发展结果

在法国政府的持续推动下,MVNO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数量来看,MVNO从2006年的12个发展到了2012年3月的59个。2006年,MVNO用户数为95.4万,市场份额为1.99%;到了2012年第一季度,MVNO用户数达到了750万,市场份额达到11.2%。MVNO的发展也推动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2006年10月,法国移动通信普及率为82%,2011年达到了102.2%。

2008-2012年法国MVNO发展情况如图3所示:

2.3 美国

在MVNO的发展上,美国起步非常早,美国最大的MVNO——TracFone在1996年5月就已经成立,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其用户数高达2164万,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难有其他MVNO能够望其项背。

(1)表面的“无为而治”

美国的管制思路就是“无为而治”——不管制。美国对电信行业采取的是放任自由的态度,没有对资费、服务捆绑的管制,也没有强制运营商向MVNO开放网络,而是通过放宽市场准入、一视同仁的方式来鼓励市场竞争。

由于没有任何管制,连备案都不需要,甚至出现了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结果:主管部门FCC并不清楚美国有多少MVNO,更不清楚每家MVNO有多少用户数,所以只能依靠公开渠道、第三方数据或者自己的推测。例如,FCC在《第15次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报告》中认为,“据推测,2010年第一季度的MVNO数量为43或61个”,而这两个数据分别来自于CTIA和Verizon[4]。

(2)内在的“有所作为”

美国的电信监管部门FCC不断地对移动通信市场评估,结果发现是有效竞争的,因此认为政府的管制干预完全没有必要。2002年11月24日,FCC废除了关于移动转售业务的规定,这是美国唯一的一个有可能在MVNO进入移动通信市场中起到帮助作用的条款。事实证明,规定废除后,美国新成立的MVNO数量反而增加得更快,说明政府的干预是多余的。

但是,美国政府对MVNO的不加管制是建立在其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基础上,“无为”的根基是“有为”,从如下两方面即可看出:

1)携号转网。美国的携号转网起始于2003年11月24日,是“本地号码可携带”:用户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可以从原有的移动电话、固定电话、VoIP转换为新的运营商,保持号码不变;如果是到一个新的地方,那么号码有可能无法携带。FCC要求携号转网的处理时间是一个工作日,据报道最低2个小时即可。携号转网政策的实施促进了MVNO的发展。

2)普遍服务基金。美国在普遍服务基金的申请上,MVNO和运营商一视同仁,而不像法国等国家长期存在歧视性条款,TracFone成为该基金项目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

2.4 拉美

MVNO在拉美地区的发展非常困难。印度电信部门TRAI在2008年指出:拉美的移动普及率平均为60%,而且80%的用户都是预付费用户,不像MVNO在其他地方出现时市场趋近饱和;拉美移动用户的ARPU值非常低,只有每月15美元,MVNO的生存空间较小。

从政府的管制环境来看:

(1)拉美的携号转网政策推出缓慢,而这对于MVNO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如玻利维亚,虽然在2012年的电信法中包括了携号转网,但目前尚未推出;智利和阿根廷的携号转网政策也都是在2012年才开始推出。

(2)政府缺乏针对MVNO的法律框架。直到2010年第二季度,智利才成为拉美第一个出台MVNO相关规定的国家。

(3)政府对MVNO和运营商合约的限制性条款缺乏干预。如拉美第一个成立的MVNO——玻利维亚的Cotas Movil,不堪忍受运营商Nuevatel的种种限制性条款,试图通过购买无线频率资源来摆脱约束,没有成功,最终决定停止提供移动通信服务[5]。

2.5 卡塔尔

卡塔尔没有发放MVNO的牌照,但起初并不排斥,对于2010年成立的MVNO——Virgin,卡塔尔公司持观望态度。然而,在运营商Vodafone的强力推动下,卡塔尔主管部门ICTQatar的态度发生急转,于2011年迫使Virgin关闭服务。

(1)Virgin Mobile的折戟沉沙

2010年5月,Virgin和本地第一大移动运营商Qtel合作,开始在卡塔尔提供MVNO服务。Virgin使用自己的品牌,聚焦低收入和年轻群体,资费结构简单,充值的费用有效期长,在目标客户群体中很受欢迎。

主管部门ICTQatar对Virgin采取了观望态度,但是作为两大移动运营商之一的Vodafone对此强烈反对。Vodafone于2008年6月获得了卡塔尔的第二张移动通信业务牌照,耗资21.2亿美元,并于2009年3月1日投入运营。Vodafone认为Virgin是以MVNO的方式提供移动通信业务,但主管部门并没有发放任何MVNO的牌照。

在Vodafone的推动下,ICTQatar于2011年2月命令Virgin停止发展新用户,并确保遵守相关规定。但随后,ICTQatar声称Virgin在宣传上有误导作用,使得最终用户不清楚到底是谁在提供服务,影响了市场竞争,要求Virgin于2011年8月前停止服务。

(2)现状

目前,卡塔尔没有一个MVNO,只有Qtel和Vodafone两个移动运营商,是中东和北非地区移动通信市场保持双寡头格局的三个国家之一(还有阿联酋和叙利亚)。

Vodafone从Virgin的退出中获益巨大。截至2012年底,Vodafone卡塔尔公司移动用户数超过100万,同比增长26%,市场份额达35%;2012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2012年用户的ARPU值达到121里亚尔,同比增长8.4%。

目前,Vodafone在推动卡塔尔政府部门推出携号转网政策,据路透社透露将于2013年1月底正式推出[6]。

3 试点方案解读及未来政策建议

3.1 试点方案解读

从目前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试点方案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开放移动转售业务与鼓励民资进入电信业相结合。方案中明确提出:“申请者为依法设立的中资民营公司。”从200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到2005年“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再到2010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建设”,及至2012年6月“鼓励民间资本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本次试点方案终于将政策落到了实处。

(2)从前文的MVNO分类来看,试点方案定义的“移动转售业务”其实就是除了“完整MVNO”之外的其他MVNO类型。移动通信转售企业“不自建无线网、核心网、传输网等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但可以自建客服系统、业务管理平台、计费和营帐系统等。

(3)与香港制定网络开放容量相比,试点方案的底线是制定合作企业的最少数量。方案规定“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保障在试点期间至少与2家转售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4)移动转售企业的号码资源需要基础电信运营商进行分配,“分配连续号码资源或整个号段供其使用”。

此外,试点方案还对服务质量、批发价格、排他性条款、业务终止的用户承接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3.2 未来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对MVNO管制政策国际经验的分析,针对我国下一步的管制政策,有如下几个建议:

(1)申请企业范围放宽,逐渐包括国企和外资企业。本次试点方案将申请者局限于中资民营企业,但这只能是短期的权益之计,从长远来看既不利于行业发展,也不利于消费者利益。比如,外资电信企业的进入,可以有效降低国际长途通话费用,以TracFone的“国际邻居”业务为例,墨西哥与美国的TracFone用户互相拨打电话,双方都不需要缴纳国际长途费用。

(2)开放“完整MVNO”业务,允许企业拥有核心网设备。国际经验已经表明,“完整MVNO”模式使得MVNO企业拥有更大的自主性,能更好地开发创新产品和服务。

(3)加大力度推进携号转网政策。从目前的试点方案来看,携号转网政策并没有与移动转售业务试点相结合,这必将导致MVNO发展用户困难。下一步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推进:首先,扩大目前携号转网政策的范围,从天津、海南向全国范围扩大;其次,通过对携号转网平台的投资及相关政策出台,减少运营商的限制性条款,使得携号转网更加便捷;最后,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实施从运营商向MVNO的单向携号转网。

(4)在开放“完整MVNO”业务后,可以考虑为MVNO分配独立的移动网络代码和号码资源。参照香港的经验,这将有利于MVNO对用户、通话进行更好的管理。

(5)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要求基础运营商开放一定比例的网络容量。

参考文献:

[1] Telecom Regulatory Authority of India. Recommendations On 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MVNO)[S]. August 2008.

[2] OFTA. Licensing Framework for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Services[R]. March 2000.

[3] European Commission.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ory Package, 2005-2009[R].

[4] FCC. Mobile Wireless Competition Report (15th Annual)[R]. June 2011.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3

中国宏观经济5月份指标陆续公布,CPI与PPI仍维持负增长,前者负1.4%,后者负6%至7%。另一方面,信贷规模6600亿元人民币。1~5月累计已达5.9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原先设定之全年5万亿元的规模。

与中国类似,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面对着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全球需求萎缩(IMF估计,今年将出现上世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的全球贸易负增长及全球经济负增长),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内断然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希望通过流动性的大量释出,拉动消费与投资,阻止经济下滑的速度。

然而迄今为止,预期中的政策效果似乎尚未出现,各国的投资仍处低速(中国是唯一例外,通过政策传导,大力拉动了国企及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消费亦未见复苏。这个情况,充分体现在各国物价指数的表现上,无论工业生产指数及消费者物价指数都拉不起来,换言之,呈现通缩现象。

有趣的是,与一般物价水准普遍出现通缩现象形成对照,一种不在预期之中的效果却出现了。近几个月,首先是各国股市出现了强劲上扬,接着是最近一两个月,各国的房市出现了明显回暖迹象,还有包括石油在内的资源商品价格也纷纷大幅上涨。这是怎么回事?

两个解读,两解读之间又彼此相关。第一,当然是货币供给急剧增加的效应。原本期待这些流动性能流向投资与消费,但效果有限,钱也不会回流银行,因为利率太低,最后只能流往股市,这就出现了实体经济指标普遍仍不理想。但一贯被视为“晴雨表”的股市表现却十分亮丽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其次,由于各国政府因应对危机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实在超级庞大,无法不让人产生通货膨胀的忧虑。目前通货膨胀尚未出现,因为CPI与PPI仍都在负增长状态;且无论理论或经验,从货币供给扩张,经由传导过程,反映在物价的变动上,少说要一年以上时间,但心理已经出现“预期”。当人们开始产生未来必有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预期之后,就开始把手中富余的流动性“投放”在比较容易保值与增值的资产上头,比如:(1)房地产;(2)大宗商品期货等。这就出现了同属价格,一般商品不管是消费品还是工业用品都下跌,但资产类及大宗资源商品价格却反而上扬的奇特现象。或者说,眼前及短期物价下跌或平稳,中、长期物价走势却极有可能大幅上升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极为罕见,甚至对许多国家而言,简直是前所未见,从而对各国政府构成了极大的困扰。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经济大环境的刺激下,无论是商业人士还是普通市民,对投资的热情空前的高涨,各类经济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济版面已成为综合类报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随着报业竞争的白热化,都市报在竞争中开始细分受众市场,并在报道中凸显“民生视角”,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为己任的党报,也不断尝试将新闻做得更加“软化”,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视角”,既是党报所承担的党和政府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市场化环境下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公众需求资源不足,人们对财富产生空前渴望,个别阶层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民生问题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大课题。鉴于此,担负着“传上启下”作用的地市级党报既要承担起传达党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任务,又要引导当地百姓客观认识本地经济形势,理性投资。这些要求体现在报纸中,就对经济类版面编辑的选稿视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头日报》在近几年不断改革,特别是2011年中央提出“三贴近”后,社会、时政、文体等各类报道都更加软化,经济新闻也同样向着更加贴近市民生活的方向转变。作为一名负责经济版面的编辑,笔者认为,地市级党报经济报道从“ 民生视角”出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从关系百姓生活的角度解读经济的宏观政策和措施,让宏观经济报道更加“低姿态”。

党报以往在报道经济政策和措施时,往往以严肃严谨为特色,虽然来源权威,却会因不亲民的文风而失去读者。为此,地市级党报应对此类新闻进行组合式报道,在重要财经政策的同时,将政策对普通市民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细致分析与解读,除了传达“专家意见”,也要兼顾“民生倾向”,并解答百姓的疑虑,减少百姓的担忧。

其次,摒弃本地经济新闻的“数字化”报道形式,将本地经济数字具体到百姓的“柴米油盐”中,让百姓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

在地方经济新闻中,“数字新闻”是其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新闻来源于地方财政部门的权威数据,它们能客观地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速度,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些数据不仅枯燥乏味,而且难以读懂。在此类经济报道中,就需要将干巴巴的数据还原到生活中,将一项项难解的百分数变成能让读者有直观感受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菜价、肉价、房价上,让经济数据成为每个读者都能读懂的“小账本”。

其三,引导百姓理性消费、理性投资,远离金融风险和浪费,帮助百姓形成良好的消费理念,促进消费市场、投资市场良性发展。近年来,信贷和融资业异常火热,在一些地区民间信贷的发达程度几乎可以与银行相提并论,但与此同时,高额利息的不良信贷吸引了很多怀有致富梦的人们。温州、鄂尔多斯地区民间资金链的断裂,包头地区民间信贷、典当行业的由盛转衰,虽然与国家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有关,但更多的是对该行业发展实施规范后的必然方向。这些经济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而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类似的经济现象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为此,地市级党报要肩负起引导百姓理性投资的责任,促进城市经济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5

如何解读这样的“QE主义”?(一)当然可以从政策理论上找到解释。2008年9月世纪金融海啸爆发之际,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率已接近于零,传统货币宽松政策已无用武之地,无计可施之下只好“量宽”,通过央行持续大量印钞买入债券,至此,传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分际已告消失,货币政策成了服务财政政策的工具。(二)由于国际货币的流动性是国际化的,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启动QE之后,以邻为壑的结果,逼得那些也有点本事(所谓本事,主要是两点:(1)已是国际化货币;(2)不担心物价膨胀或资产泡沫,甚至反而巴不得出现通胀)的“邻”不得不跟进QE,像欧盟、日本、英国等。(三)必须看到,QE质疑派最担心的通胀始终未曾出现,反而是一些国家更担心的通缩,阴影挥之不去,正好给QE提供了正当性。

无疑,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学大实验,若果成功,就是一次重大的经济学革命。成功与否,最终当然必须由时间给出答案。但在最终答案尚未出现之前,对相关实验作一些观察与评析,应该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关于通胀。一些国家现在把通胀或名义经济增长率设定为目标,只有当目标实现之后,才终止QE,是之谓QE的退出机制。

让不少人纳闷的是,何以一些国家一而再、再而三的QE,却始终未见通胀的出现,这不是颠覆了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了吗?其实,“货币数量学说”的理论应该没有问题,问题恐怕出在“物价传导机制”。简单说,就是货币扩张于前,物价上涨于后,但在这“前”与“后”之间,相关的传导机制很可能因一些状况或变数受到干扰,以致“抵消”了或“延续”了物价上涨。例如:(1)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行为;(2)2008年爆破的是一个极大的过剩现象,需要长时间才能消化;(3)在采取QE政策的同时,因为财政危机又不得不同时紧缩财政支出,以至效果相互抵消等等。

如果是这些原因,就必须提防通胀不是不会发生,而是正在蓄积能量,得小心一旦出现苗头之后,来势可能凶猛。

(二)“量宽”主义明显忽略了经济政策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外,还有一个分配公平。姑且不论“量宽”能不能通过通胀来刺激需求与增长,但明显地,极低利率再加上通胀是不利于合理分配的,它更多地是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虽然这种过程是慢性的,但它会积累,从而不利于社会与政治的稳定。

(三)就算是不在乎低利率加上通胀对社会与政治稳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它也未必有利于内需的拉动。

经济政策解读范文6

一、“浇铸成功的基石”――构建系统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考点

学生在复习历史时总有千头万绪、无处着手之感。例如,掌握一个历史事件,不仅要记忆该事件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本质内涵,还要把握其时代背景,这就对学生有了很高的要求。尤其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广泛普及,高考文综的综合性能力要求更是日益凸现。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考点,除了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政治措施的沿革及其影响,还会触及美苏加强中央权力的措施等内容。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点和知识线索,学生大都存在记忆不全、不能由历史现象归纳出本质规律、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等问题,答题过程中也总会出现漏写知识点、答案组织不完整、语言归纳不恰当和概念运用不熟等错误。面对这一问题,关键重在夯基础、抓落实。在复习之始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详细计划,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查自纠,教师一定要紧扣落实,日查月总,使学生一开始就从源头上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对于阶段特征和基本概念要反复检查,务求记忆准确、表述规范。

二、“把握成功的命脉”――深入解读历史史料,准确审清题目要义

在解题训练中,经常会出现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可答案却总是答非所问、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历史中的考点统统出自课本,可不会有一道题是原原本本选自课本。这就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试卷上的陌生考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训练。最好让学生从自己的答题模式中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巩固。试举下例: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给美国带来了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简述这种危机的表现。

(3)材料三中“大胆、持久”的“实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答题实录:

(1) ①直接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②新经济政策。(2)模式: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表现:①工人失业 ②生产停滞③市场萎缩 ④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3)事件:国家干预经济。本质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意义:缓解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从该生答题内容来看,失误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 因此得分偏低。如第一问未紧扣“经济政策”和“标志性措施”;第二问未抓住“20年代潜伏的危机”,没有突出时代背景;第三问则混淆了事件和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学生能否准确审题是提升得分的关键。

审题的过程就是分析题目的过程,如何分析得到位、准确,关键在于掌握方法与步骤。审题要先从分析问题入手,分析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答题范围(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要求(如概括、分析、归纳、比较等),答题角度(如原因、背景、评价、影响等),以及反映时代背景的限定词语(如时间、人物、地点等),针对这些关键词都要明确标注,细化到每一个字,同时要联系到所考察的时代背景、专题考点,务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分析材料时一定要带着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相应史实,并做好标记。而材料如何读全,就要做到分层、分句概括,关键词以抽象性或概念性强的词语为主,表现时间、背景的词语也不可忽视。当然,审题时还要注意分值要求,如果分值较低,答题时就无需长篇大论,以免浪费时间。

三、“架起理想的桥梁”――规范答题格式,内容紧扣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