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1
Abstract: The unconventional incident refers to the emergency whose precursor is not sufficient, with obvious complexity and potential secondary harm as well as serious damage, and which can not be well disposed by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modes;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focuses 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and the response to the command. Whether natural disasters, accident disasters, 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 public health events or other kinds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will all bring harm to people's lives, property,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so on. In order to better take emergency measures, we need to make a reasonable prediction of emergency resource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Central Government reserves of rescue goods and materials, and optimize the emergency resource scheduling when the incident happened and after it.
关键词: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资源;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资源调度;预测
Key words: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emergency resources;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serve of rescue goods and materials;resource scheduling;prediction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256-02
1 非常规突发事件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问题逐步积累,环境灾害频繁发生,社会面对各种灾害的脆弱性与日俱增。近年来非常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我国是遭受非常规突发事件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分析预测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
非常规突发事件于200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首次被提到。在以往的研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并未明确定义,经常被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紧急事件、自然以及人为灾难所替代。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坏性极为严重,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处置的突发事件,其应急管理重点关注监测预警与应对指挥。它不同于一般性事件和事故主要因为它具备以下特征:
①突发性和信息的极不完整性。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在事前毫无征兆或征兆很少,难以完全预测它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发生以及危害程度多大,存在很强的偶然性。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的突发性,导致事件信息的极不完整性,造成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呈何种方式蔓延、需要多少救援物资,给处突带来了不利影响。
②特殊性和蔓延性。
发生同类事件的频率极低,使救援主体在处突过程中无经验借鉴的特点,致使每年造成逾百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元,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常规的处突管理方式难以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使得事件的危害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危害程度不断加大。
③环境复杂性和多范畴性。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会造成多种灾害的并存或次生衍生灾害,事件涉及的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较多,存在很强的耦合性,交织关系复杂,同时,转化方向不确定,难以辨别深层次与位置因素。在处置一个主要中心任务的同时须朝向多个目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而这些目标并非可以划归为同一范畴,它会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和学科。
④规律性。
虽然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爆发具有很强的爆发性、复杂性及蔓延性,但它仍然遵循发生、发展、衍生扩散到平稳、削减这一客观规律。因此,我们在对应急管理的方式研究上,考虑到这一客观规律,提炼出高效的应对措施,削减事件的危害性。
1.2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分类
由于管理不当、决策失误等原因,极有可能将一般事件演变为突发事件,甚至恶化为非常规突发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四类。
自然灾害也称为天灾,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并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如,2016年特大洪灾的突然袭击,致使573县受洪涝灾害,近900万人受灾,800多万亩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超138亿元。2016年台风“海马”导致江苏、福建、广东三省189.9万人受灾,239.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600余间房屋倒塌,32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47.6亿元。
事故灾难是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由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引发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第一次爆炸震级ML约2.3级,相当于3吨TNT,第二次爆炸震级ML约2.9级,相当于21吨TNT,天津塘沽、滨海以及河北河间、肃宁、晋州、藁城等地均有震感。此次爆炸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66亿元,共调集了32个消防中队的128辆消防车、千余名官兵在现场全力灭火处置。
社会安全事件是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部分地区的政治安定、经济和社会稳定,并有重大社会影响。包括重大刑事案件、重特大火灾、恐怖袭击、涉外突发事件、金融安全、规模较大的、民族宗教突发等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突发性事件。如,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本土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高达1万亿美元左右,使美国民众对经济、政治上的安全感严重被削弱。2008年美国大规模金融危机的爆发,25家银行倒闭,就业岗位减少了近16万个,GDP连续两个季节呈现负增长。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2003年SARS事件的大规模爆发,国内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8例,全球累计病例8437例,死亡813例。
2 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资源管理
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相继之后,颁布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目前,制定了对应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自然灾害20部、事故灾难43部、社会安全类42部、公共安全类12部,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相应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框架。过去我国应急资源的管理低效,资源配置缺少绩效评价模式和管理标准,资源流动滞后,在救灾过程中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无法产生系统作用。这样的应急管理机理已无法满足非常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当建立专门的应急资源管理机构,不应仅仅是从研究情景-反应模式来模拟非常规突发事件,而应事先做好预测,优化应急资源管理,合理选址分配应急资源、合理分配应急物资种类、优化应急物流系统,特别是车辆调度的合理安排安排,这些都关系到了处理突发事件能否高效率的完成。
2.1 应急资源的需求预测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前,通过风险分析明确目标区域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预测应急资源的需求,融入数理分析法、社会经济评价法。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定量的角度,预测应急资源的需求情况并做决策优化。在评估方法上,我们可主要采用参数估计法、多目标规划法、动态规划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马尔科夫链、信息熵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等。
2.2 应急资源的选址
应急资源的选址对应急资源管理至关重要,合理设置设施位置,既可降低成本,还能保证救援的时效性,最大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我国的12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设立在了哈尔滨、沈阳、天津、郑州、合肥、武汉、长沙、西安、成都、南宁、青海格尔木、重庆,92%的储备库集中在了中部、南部和北部,其中中部占了约67%。内蒙古、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云南占了我国的大部分领域,然而却没有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致使救灾物资运距过远,运输时间过长,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时效。新疆、甘肃等地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西安储备库规模较小,储备物质较少,中央不得不从长沙、武汉、郑州、成都调运应急资源物资,增加了运输时间、成本,拖延了救灾时间。
在应急资源的选址中,主要考虑城市防灾救灾设施设立后,产生的直接与间接费用最小,运输路程最短,以及救灾减灾方面产生的直接效用和间接的社会效应。在量化方面,可采用规划论中的最大覆盖模型,实现应急资源的最优覆盖。同时,根据不同的应急目标,可用多目标、排队论、多灾种耦合条件下的部分覆盖、条件覆盖、概率覆盖及多标准覆盖的动态选址模型,优化不同目标下的覆盖率,得到最优覆盖。
2.3 应急资源的调度
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以及蔓延性,在灾害发生中与发生后,应急资源的响应和恢复阶段资源的合理调度是减少事件带来的危害、保证抢先救灾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根据不同的应急目标要求、道路的通行能力以及受灾区域反馈的信息,可用后验概率重新进行风险估计,建立非线性多重反馈的动态模型,优化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提高应急资源调度的科学性。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过快发展,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已经远不及它被破坏的强度,导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产生。目前,国际国内不断遭受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袭击,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安全、政治稳定、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需对应急资源做专门的系统管理及优化。
参考文献:
[1]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李欲晓.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29(11).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2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礼仪教学;教学方式
目前,礼仪教育已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众多高校均开设了礼仪普及课程和专业礼仪课程,课程内容不断丰富,课程体系日益完善。然而,对于高校礼仪教学来说,仅仅实现课时和内容量的保障还远远不够。如何寻找更好的礼仪教学方式,提高礼仪教学效果,已成为礼仪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礼仪教学的一般方式及困境
传授礼仪知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使之知书达理,同时教学生懂得东西方之礼仪,以便他们走出校门能尽快融入社会交往、国际交流之中是高校礼仪教育的教学目标。课堂讲授是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目前较为普遍的高校礼仪教学方式。即,任课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授相关的礼仪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案例、趣闻等对知识进行进一步阐释以使学生加深印象。然而,这一“教者中心、知识灌输、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正使高校礼仪教学面临诸多困境。
困境一:礼仪知识浩繁,难以穷举
礼仪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已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小至家庭生活,大至国与国的交往,可谓无礼不成家,无礼不成国。这也就决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其特定的礼仪。仅仅与大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礼仪就包括:个人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特殊场合礼仪、求职应聘礼仪等多个方面,而每个方面的礼仪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操作知识。
此外,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融合,许多礼仪、礼节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礼仪简化、中西礼仪结合、新的礼仪形成,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对礼仪知识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是难以实现的。
困境二:礼仪知识繁琐,识记困难
如前所述,礼仪知识所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内涵丰富。在课堂,教师只能有所选择地讲授部分礼仪知识,更多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课后阅读自学完成。
许多礼仪具体地表现为“细节”。如,个人礼仪中包括,如何握手、如何着装、如何接听电话。握手礼仪中又包括如何与同性握手、如何与异性握手、如何与上级握手、如何与客户握手……要掌握这些礼仪就需要学生将这些细节逐一了解、识记并正确地运用于实践。然而,要求学生对这些大量而琐碎的细节识记同样也存在相当的难度,甚至可能因此而影响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
困境三:书本知识实践转化困难
礼仪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学任务不仅包括让学生了解、知道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并能够比较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另一方面,礼仪的运用有极大的灵活性,同样的礼仪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具体的场合以及当时的情景灵活地运用。礼仪课程采用讲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学生获得实践操练的机会非常有限。只在脑海中形成理论概念,而在现实生活中,所要面临的情况比课本中描述的要复杂得多,学生常常反映难以正确、得体地运用。常常出现“课上听热闹,课下老一套”的情况。
二、建构主义在礼仪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起源于瑞士皮亚杰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是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图式”是建构主义理论重要概念之一,即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式着重强调“学生为中心”。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简单信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现有礼仪教学方式为基础,系统建构礼仪教学方式,是符合我国目前礼仪教学现状,有助于提升高校礼仪教学水平的可行途径。
1 基于支架式教学法的礼仪教学方式。支架式教学方法在礼仪教学中应用的核心在于“引导”。教师应建构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思考的框架。而框架搭建的原则在于既能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又能为其自主思考预留足够的空间。
(1)关键词指引法。计算机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已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网络也成为最大的信息库和最快捷的知识来源。引导学生学会借助网络学习已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
关键词引导法即教师针对不同章节或专题的内容,预先抽演出几个关键词。如,在“个人礼仪”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将关键词设定为“仪表”、“仪容”、“仪态”。在课堂上,围绕关键词进行一定的诠释,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初步印象和理解。实验课(或课后)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浏览、资料收集完成对该部分内容信息的获取。并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掌握的信息向同学汇报,实现信息理解的加深和信息互补。这一教学方式能有效解决由于礼仪知识内容多、信息琐碎所带来的教学困难。
(2)短期目标设定法。短期目标设定的目的在于对长期任务进行分解,减轻心理压力,控制学习的进度,并通过短期目标的实现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礼仪教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知礼”、“识礼”、“行礼”。然而,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做到以上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目标的达成既要求学生改变已有的部分行为习惯,又要求他们能够对新的礼仪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必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可以从小处开始,从容易做到的地方开始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短期目标。如,鼓励学生从礼仪课堂开始,遵守课堂礼仪;继而推进到宿舍礼仪、校园礼仪等。通过短期目标的积累,从而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使之真正做到“知书达礼”。
2 基于抛锚式教学法的礼仪教学方式。抛锚式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应用的核心在于“体验”。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感受和对问题的解决获得对现实的感性认识,从而对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产生深刻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
(1)案例题库法。案例教学是礼仪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师通常会根据课程的内容讲授相关的实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现有案例为基础,对其加以整理,按照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并做进一步的补充。如,主题可分为:舞会、应聘、商务洽谈等,按内容可分为:成功案例、失败案例等。这些案例材料可包括影视、文字、图画、动画等形式,但案例的真实性需要保证。这些案例既可用于授课过程中,设定环境,让学生操作,之后作为比较;也可以用于作为学生遇到问题时自主检索,作为参照的参考资料。
通过案例题库法,能够使书本文字知识生动起来。
由于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情景,因此更易吸引学生,在学生融入情景中思考识记,知识信息也更容易被记忆。
(2)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法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堂实习的机会。即在课堂上模拟社会现实中的各种情景,如茶话会、就餐、婚礼等,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以实践的形式将琐碎的礼仪细节联系起来。
情境模拟法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试错”的机会。而“试错”的意义则在于人们永远无法保证所做出的是最正确的选择,必须从错误中获得经验。“试错”的过程开始得越早,越容易获得成功。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方向选择不正确,后续的“试错”都将毫无意义。因此,在情境模拟教学中,教师对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
3 基于随机进入教学法的礼仪教学方式。随机进入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应用的核心在于“灵活”。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要面对的问题常常是多面的、复杂的,课堂的讲授、演习难以穷尽。因此,需要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理解问题,在不同情境之下以不同方式将相关知识呈现的能力,即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1)真实重现法。真实重现法即通过将新近发生的事件引人课堂,通过课堂讨论、情境重现等方式,实现学生对这一事件中所涉及的相关课程知识的掌握。这些事件可以是重大事件,如晚会、庆典,也可以是学生关注的娱乐、体育事件等。事件的选取应以高关注度和典型性为原则。
真实重现法与案例题库法的区别在于:案例题库中的案例不一定是新近发生的,而这些案例的选取是根据教学内容,反映或针对特定的礼仪知识或细节。而现实重现法中的事例选自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同时涉及多个方面,也更具现实感,体现知识应用的“灵活性”特征,也更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3
关键词:社会转型;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7;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26-03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冲突和碰撞相互激荡,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各领域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置身于多元社会的大学,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地影响在校大学生,为引发危机埋下伏笔,决定了大学也是各种危机易发的场所。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出现,不仅威胁到生命或财产安全,引起在校学生甚至社会的恐慌,也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生活秩序不能够正常进行。几年来频繁发生的高校大学生行凶杀人、盗窃抢劫、自杀、精神伤害、校园暴力等事件,表明了加强这一问题研究的紧迫性,决定了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管理已成为重要问题。因此,面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产生的种种不确定性和大学生渐多的危机事件,如何有效地实现危机应对模式与制度建设,降低危机应对与规避成本,完善大学生突发性危机应对机制,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高校管理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概述及特征
(一)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概念
“危机管理”是一个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近年来因风险社会特征的不断凸显,而成为研究的热点。那么“危机”是什么呢?目前,这个问题普遍接受的答案是著名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他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成严重威胁而又在压力紧迫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重大抉择的事件。”[1]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孙本初认为:“危机是指由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即刻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危机是指严重威胁组织或个人的自身利益或正常秩序,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结果的不确定情景或事件。”[2]总的说来,危机可以概括为“一种严重威胁社会利益或社会正常秩序,可能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害结果的不确定状态或事件”,危机事件则是对这种威胁或紧急情势的概括。大学生危机事件是在公共危机概念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它具有危机事件的内涵和特征,所不同的是,危机事件的主体性强,发生在大学生身上。一般是指发生在高校特定社会环境、大学生或与之关系紧密群体的特定主体身上的一种特殊危急形态,是可能爆发或即将发作的,对学校声誉、秩序、成员、财产或其他合法利益造成严重侵害的情势或事件。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特征
大学生危机事件是社会危机事件的一种,除了具有社会危机事件所共有特征,即,突发性、危害性、紧急性、隐蔽性等之外,还有其特殊性[3],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特殊。大学生危机事件的主体专指高校大学生,也包括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其他参与者。这类主体特征表现为年轻、正义感强,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现象敏感,容易受到社会冲击,再加上其群聚而动员成本低,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成为暴力事件来源,美国校园枪击案就是一例。
2.场域特定。这类危机事件主要发生在特定区域——大学校园。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他们基本活动场域,近年来的情况表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发生最主要场所,比如见诸报端的食堂集体中毒、学生冲突群殴、宿舍火灾、罢课罢餐等事件。当然也不排除危机事件在校外发生可能性,如离校出走、校外伤害、多角恋伤害事件等。
3.性质敏感。高校是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有关其任何事件都具有公共性质,而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主要人才来源,其整体的学养、素质、态度代表中国未来的竞争力,是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领域。此外,高校学子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家庭,学生的处遇
、安全、权利等牵系千家万户,任何一项事件都可能发酵成为全民事件。最后,大学生自身超强的信息传播能力,青年人的广泛交流,对网络、手机、电子媒介等现代传播技术的熟练掌握,这些条件往往导致任何一件争议性事件都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而成为全民话题。
4.容易激化。一是大学生危机事件具有激化迅速和不可预测性。一些在常人看来是一般性的个人情绪管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演变为极端事件,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二是小事和个体性事件容易演化为群体性冲突。大学生因年龄阶段原因,大多数情绪化倾向明显,争强好胜,稍有处理不当就会酿成恶性事件。三是潜伏激化,即矛盾经长期潜伏、聚集,在偶然事件的激发之下容易突然激化爆发成恶性事件。
二、大学生危机事件诱发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导致的危机
大学生知识丰富、政治触角敏感,对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社会问题比较关注,但同时也存在生活经验缺乏、容易被诱导和利用等不足。再加上我国社会转型中造成的利益多元、利益分化以及意识形态、精神信仰方面的客观存在的问题,及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形式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对高校进行政治、宗教、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渗透,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政治免疫能力较差,其朴素的爱国热情、社会正义感往往会因某一件政治性事件而产生蝴蝶效应。从实际来看,学生的爱国情怀虽然使这类危机通常没有社会危害性,但却能导致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破坏,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周边环境因素导致的危机
随着大学逐渐走向开放性办学,社会与大学的互动和影响相互渗透,其中,大学周边环境成为大学生危机事件中一项不可忽略的因素。目前,因土地成本原因,许多大学都逐步郊区化。但郊区办学常因周边规划、社会管理以及与周边村民关系等问题给高校管理造成长期隐患,威胁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甚至扰乱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诱发了危机事件。此外,开发性大学办学模式使大学跟社会紧密结合,大学生与校园周边大量复杂成分的社会人员频繁接触,很容易养成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成为危机事件发生不可忽略的因素[4]。 (三)大学生个体脆弱因素导致的危机
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期导致的矛盾冲击、社会贫富分化、企业转轨使得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和排解这些自卑、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消极情绪,往往导致偏激行为或危机事件。此外,那些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边远山区、民族地区的生活窘困学生,还存在着文化适应问题。从实际中的情形来看,大学生个体脆弱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危机、大学生人际危机、大学生感情危机、大学生学习危机、大学生生活危机、大学生前途危机以及其他不可预见的危机等[5]。
(四)高校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高校与学生除了培养主体与培养对象之间关系之外,还存在一种管理服务提供者与管理服务消费者之间的基础性关系。但我国许多高校因受传统职权主义思想影响,并未及时转变,存在重管理、轻服务,习惯使用管控压制,缺乏民主协商精神,对大学生权利要求往往不能及时予以回应,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没得到及时解决等等问题,导致学生不满情绪逐渐积累起来,形成对立情绪,为突发事件引发,危机事件爆发提供了条件。
(五)不可预见因素诱发的危机
这类危机是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和不可克服的灾害诱发的危机,一旦降临,危害极大,如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疾病传播、社会环境影响等带来的伤害等。这些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危机,甚至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6]。这类危机应以应以预防作为破题重点,如住宿地点的选择、安全逃生技能的学习和演练等,可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做好相关化解危害发生可能性的准备,从而,避免危害的发生或降低危害造成的损失。
三、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应对之策
处置大学生危机事件就是管理者对大学生危机事件进行预防、应对及善后的活动,力求解决危机,它是一个需要综合多方力量、共同完成的处理过程。所以,只要我们预防得当,措施得力,对策到位,大学生危机事件是可以妥善处置的,并能化“危”为“机”。
(一)加强主流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化解政治因素引发的危机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进学
头脑、驻心灵,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信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价值,培育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务实求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主流思想去征服潜流意识,用主流文化去压制负面习气,用正面教育去战胜负面影响,通过讲座、论坛、报告会、网络沟通等平台宣讲国际国内政策,讲解国家政治经济改革形势,并常抓不懈地重视学生爱国思想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甄别能力,防范敌对势力的策反,构建高校的思想、文化引导平台和坚实阵地。
(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化解社会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与高校相关的组织,特别是各级行政机关,如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高校所在地政府和乡镇、村委会、居委会等要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意识,高度重视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果断采取措施清除影响高校教育和发展的周边“毒瘤”,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保证校园的纯洁干净、温馨宁静,长沙“堕落街”的整治就值得借鉴[7]。其次,高校要与所在地方政府紧密协作,加大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减少社会对学校和学生的负面干扰和影响,清除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的隐患,解决好高校与周边居民、村社在资源、利益等方面的争端、冲突和分歧。第三,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建立健全引导为主、适度干预的大学生生活辅导制度,避免大学生交友、社交不慎而导致的不良事件。
(三)以人为本,提高管理,加大投入,化解高校自身管理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以人为本。要在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要突出人文情怀,尊重人性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教学教育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管理中体现以“教师”为中心,及时回应学生、老师的合理要求。其次,食堂、浴室、学生宿舍、图书馆、办公室等“窗口服务”要体现人性原则。在后勤服务管理这块,可以借鉴广州大学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化解后勤管理失误带来的危机[7]。再次,对学校管理的权利冲突和利益分歧,应建构以协商、调解、申诉、诉讼的多元解决机制,改变过去习惯使用管控、高压、制裁等威权型管理模式,避免冲突的扩大和恶化。
(四)加强危机教育,树立危机意识,化解学生自身因素引发的危机
首先,应加强学生的抗压力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心理是参与竞争的基础。这些能力包括正确面对失败、差距、先天条件的不对称、后天环境中的不公正因素等,要求学生学会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克服自身的脆弱。其次,在学校学生辅导机制上,应根据情况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对一些特殊的学生,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特困学生,应建立特殊的辅导机制,多关心,多疏导,多帮助,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第三,建立学校处置突发性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对学生进行突发性危机事件应急处置教育,使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能积极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积极预防和处置应急危机事件。
(五)完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没有相应的立法,处理危机时只能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如《刑法》、《民法通则》、《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对此,各高校自行出台一些相关措施来规范,贵州各高校根据教育厅的要求都出台了处置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相关预案措施,如贵州大学制定了《关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与处理办法》,贵州民族大学也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预案及应急行动方案》等,但是,这些预案都不能涵盖大学校园所有的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所以,国家应当加强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立法[5],完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机制,使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el t., ed.coping with crisi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89:122.
〔2〕漆小萍.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
〔3〕谭平.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研究及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15):173.
〔4
4〕朱理哲,刘韧.构建大学生危机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2-74.
〔5〕陶若铭,刘奇欣.基于个体危机视角的大学生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疏导;应激事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85-02
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与社会无时无刻都发生着紧密联系。自然的灾害、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学子们本身的人际冲突、学业困惑、择业挫折、情感纠纷等多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在心理上面临应激。应激事件的发生打破了原有校园的静谧和学生人际之间的欢乐,使学生们的生理、心理都处在高度的紧张状态。生活范围的扩展,交流领域的拓宽,活动空间的开放以及校内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等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应激的应激源。
一、大学生应激事件的表现
(一)应激的含义
应激(stress)一词,最早提出该概念的是加拿大生理学家 Hans Selye在1936年提出,在机械物理学上,该词译为“压力”;在生物学及心理学科中,译为“应激”。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也叫应激反应。通常是在超乎寻常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度精神紧张的情绪状态。心理应激是个体在外界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自身由于客观要求和主观应付能力二者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维系平衡的紧张反应状态[1]。一个人在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情境变化或外界刺激对其施以影响、当人们感知到这些刺激与影响并接收时,会对自身自主做出评价,认知其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感受压力时产生的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
(二)应激事件的种类及特征
应激事件的性质可分为,良性应激、恶性应激以及病理性应激(关于良性应激事件本文暂不讨论)。应激事件的特征往往表现为事件或刺激迅捷、快速,反应急速,刺激强烈,对个体自身影响较大。轻度的应激事件可以使人们躯体与情绪紧张,提升活动效率;重度的应激事件使个体产生生理及植物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惊觉、抗衡力量衰竭、自我失去应变能力,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产生身心疾病[2]。
(三)大学生应激事件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应激事件通常是:自然的应激事件:自然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事件,属于不可抗力。如地震、海啸、水灾、火灾、寒冷、酷热、雷电等;社会的应激事件: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甲流)、火灾、射线、噪声;人为的应激事件:亲友生死离别、竞争失败、考试或事业失败、失恋、择业屡屡受挫、意外事故、严重疾病、食物污染等。这些应激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学生们躯体伤害,伤残、冻伤、中暑等躯体反应变化,也会在突发的自然灾害及负面的社会应激事件面前留下心理创伤的阴影。
二、应激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应激就其性质来讲存在良性应激或生理性应激和劣性应激或病理性应激。应激带给学生们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生理的影响:适当的应激可以推动个体的潜能开发以及行为动力,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会头晕、头痛、腰背部不适、躯体麻木,消化不良,胃炎,存在睡眠障碍等。也较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生理疾病。
2.情绪的影响:应激状态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很复
杂,但常见的是焦虑、愤怒、内疚、恐惧、抑郁以及习得性无助等。
3.行为的影响:初期的应激事件时,个体行为表现为惊叫、否认、刺激情景不断侵入、哭泣、尖叫或昏倒;情绪反应麻木、概念回避及行为束缚。
应激对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适度的应激刺激可以提高个体机体的适应能力,但过强的应激(不论是良性应激还是劣性应激)使得适应机制失效时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出乎意料的危险情境,如绑架、群殴、火灾等突发危机事件以及公共卫生事件“非典”“甲流”等都可以使个体处在心理应激状态,引起情绪波动,产生生理激起、紧张、阻抗和衰竭等变化。大脑将外界刺激传至下丘脑,导致生理变化,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增加肌体活力,用以应付刺激。使个体处在应激状态。适当的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和适应水平,但超负荷或长期的应激会引起个体身心系统的质变,心理层面会导致心理疾病或神经症;躯体层面会发生病变,严重者会猝死。因此,应激事件后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化解应激的很多负面效应,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三、应对大学生应激事件的心理疏导策略
人的大脑通过加工事件,对刺激事件做出相应的反应。即通过个人努力便可适应应激事件,如果个体对刺激需要做出较大的努力才能承受的话,在适应刺激的过程中,机体心理、生理平衡被打破,致使身心失调,出现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状态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升个体的警觉水平,开发自身潜能,应付各种环境变化。应激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会损害个体身心健康。
心理疏导的含义是指心理咨询工作者对存在心理困惑、矛盾冲突的个体,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及干预的技能技巧对其进行心理引导、调适,以便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增进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方法[3]。运用科学的策略与方法引导大学生分析与化解应激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与困惑。以准确、适当、合理的语言诠释大学生应激事件中的心理感受、应激事件本身的特点、心理冲突产生的过程以及目前个体身心的影响,使之自我领悟、自我认识、运用自身资源自我矫治,直至消除症状,帮助当事人提高应付心理应激反应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尽可能地减少应激源的出现
作为应激源,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其一,刺激物对个体来讲是超负荷的,即刺激的强度超过个体的正常承受水平;其二是冲突,即刺激物引起个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矛盾冲突,无法抉择;其三是不可控制性,即刺激物不随个体意志转移,也不被个体行为变化所影响,可以引发主体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自然的应激源,如地震、海啸、水灾、雪灾等属于不可抗力,学会科学应对,减少应激负面效应;社会的应激源以及人为的应激源可以采取回避一些场合或相应的情境减少面临应激事件的概率。
(二)习得应对技巧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难题,在困难面前会感到压力,这就是心理应激,应激能调动体内的能量,对生命活动有积极意义。但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往往使人心力交瘁,对心身健康起干扰破坏作用。学习应对应激的心理技能,控制应激反应,调整心态、放松情绪,学习放松技术,缓解应激状态的神经。训练个体在应激情境中采取新的应付技巧,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积极与他人交往
突发的、重大的或长期的应激事件后,身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应激事件使得一些学生的性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表现孤僻、不合群,容易出现离群索居,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等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独处时,心理活动会转向内部,朝向自我。生活范围变窄变小,心理活动走向片面、局限,加重抑郁,负面情绪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严重者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应积极与人交往,宣泄负面情绪,调适心理健康状况。
(四)开阔生活视野,保持心理健康
被动的精神状态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精神状态不好,凡事缺乏主动精神,遇到应激事件或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很难调整适应。当觉察愤怒、不安、焦虑、抑郁、沮丧、恐惧等负面情绪无缘由地侵扰着自己时,需要调整自己,保持心理健康。虽然心理健康的人也会感受这些情绪,但不是无缘由的,且频度较低。开阔生活兴趣,切忌心理失衡,参加学校举办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朋辈辅导等。
(五)健全学校监控机制
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成立四级心理卫生辅导机构,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应激事件有所发现、有所报告,全员重视,不留死角。健全监控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疏导,将问题解决于未发状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主渠道作用
目前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应激事件可能带来的身心反应注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对应激知识有基本了解,做到预防为主,广泛普及,正确对待,科学认知,引起学生的共鸣,发现问题时处理效果才能达到更好。
(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们经历应激事件后,会有身心俱疲之感,此时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予子女关爱和呵护,学校心理工作者做好心理疏导,同家长密切配合,紧密联系,有良好的社会舆论,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介开展宣传、让学生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关爱着自己。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状况彰显“非稳定状态”。各种社会矛盾使得人的心理易于失衡,行为易于失范,易于诱发各种社会矛盾,致使应激事件层出不穷。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应激事件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需要专业人士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积极心理疏导。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重任。
参考文献:
[1]张全信.心理应激[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5
[关键词] 仿真教学法 旅游专业 教学应用
随着我国旅游企业分工体系的进一步调整,生产经营方式的不断改变等重大变革,旅游人才的培养也从单一型逐渐向复合型过渡。如何提高旅游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为旅游企业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学生成为旅游类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惠州旅游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就仿真教学法在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效果进行分析,为旅游职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仿真教学法实施的理论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按岗位设置课程。在教学中实施仿真教学法,可以解决旅游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使旅游职业教育真正发挥为旅游企业服务的功能。我们实施仿真教学法,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成功的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依据之一――项目教学法
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对项目教学法的描述为:它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项目,就是将某门课程按任务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以每个任务为一个相应的单元,在引导学生完成该项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按照岗位设置专业课程,对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可以确定项目教学的单元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设定模拟的工作情景,引导学生完成岗位任务。项目教学实质就是师生为了完成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开展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以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实际工作过程,从而自主构建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实现知识和技能向实际迁移。同时,项目教学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2.依据之二――行动导向理论
行动导向理论,最初是在德国提出,其起源是德国的学徒制。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就是按照这种理念实施双元制教育的。行动导向理论的内容:国家按照工作岗位群设定职业专业,对岗位工作活动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职业能力,并以此为教学目标;学校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师根据岗位任务,创设与职业环境接近的学习情景,按照工作流程、以完成岗位任务为目的,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教育。
行动导向的优势在于,首先,它明确了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从何而教。它打破了我国职教原来按学科设置的课程体系,改变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的状态。它使具体的实际职业任务和工作在教学中得到描述,教育与实践成为一体。其次,它明确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学生在做中学,为做而学,学生感受到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应用是紧密结合的。学习是在自觉、主动、积极的实践中进行的,杜绝了学生因为学习内容枯燥、空洞而产生的厌学情绪。第三,它明确了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开发、设定与工作岗位对应的学习情景或任务,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做中学,学就是做,达到了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
以上两个成功的教学理论,都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学习规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深入分析现状,紧密联系实际,率先实施仿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是指在一个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指定参加的学生进入某个岗位,扮演某种职业角色,以规范的职业道德,自主的工作姿态,积极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现在主要应用于旅游专业的礼仪训练、茶艺接待、导游讲解、餐饮服务、前厅接待等教学与训练之中。
二、仿真教学法的案例分析
仿真教学法的创新与运用,是一项体现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学做一致的教法改革。由于教学模块的差异,教育对象的不同,每实施这种方法,都要作出精心的设计。现就模拟旅行社组织学生开展带团活动为课例,略作介绍。
1.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实际带团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带团技巧及景点讲解的技能,学会处理带团中发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准备:指导老师通过惠之旅旅行社联系到一次为惠州市某小学学生带团的活动。目的地是惠州市青少年活动教育基地,时间为1天,共30个班,要求派出60名临时导游。
(2)教学重点、难点:旅游专业学生对小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不熟悉。
(3)教学过程:①出团前请惠之旅的老导游来分析小学生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经常出现的突发事件,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规范的操作技术,并教会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常用方法;对准备出团的学生进行分组,教会学生唱小学生喜欢听的歌曲和喜欢做的游戏,分发带团时必需品(外伤药、口哨、小红旗等)。
②出团时,由指导老师带队,现场跟踪学生的带团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不能正确处理外伤、对小学生在野外活动乱跑的现象不能控制等情况并进行辅导纠正。
③学生回校后,要求交一份带团总结,从职业道德的养成、带团知识的运用、导游技能的提高等方面分析自己在这次带团过程中的心得;指导老师回来后,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及学生的个人总结材料进行书面教学评估。由指导老师将教学总结提交导游教研组供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分析与综合评价。
(4)教学反思:这次仿真教学结束后,老师们发现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差距,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进一步了解;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及职业技能中的不足,明确将来学习的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仿真教学法的作用与效果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还处于未成熟期,这个时期的职校学生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学习主动性较差,而且职业学校的教育方式与初中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区别,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为了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快速掌握服务技能,顺应企业需求,几年前,我校旅游专业开始实施仿真教学。几年来实施仿真教学法的事实充分证明这是一种破解职业教学难题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1.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
为了实施仿真教学,我校旅游管理系创建了模拟旅行社、模拟酒店前厅,茶艺接待室等,在仿真教学中,让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进入预先设定的角色,体验职业生活,在职业角色模拟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仿真教学无论是“从角色到理论”还是“从理论到角色”,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更形象地理解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和旅游服务中必须掌握的各种技能。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仿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模拟或真实的学习场景,在此场景中学生个体不但可以激发感情,自主想象、探索和创造,而且对所学习的相关岗位概念具体化。如,在茶艺仿真教学中,我校建立了“听壶轩”茶艺室,并让这个茶艺室作为学校接待客人的主要场所,每次接待服务工作皆由学生来完成。学生在茶艺室把他们学到的茶艺服务技能运用到实际对客接待中,通过真实的接待工作来发现并纠正理论学习所产生的误差。一次一次真实的接待活动让学生把接待礼仪、茶艺技能展示等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变成“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的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胆怯、不敢开口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和协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仿真教学与现阶段提倡的“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相对应,能够区别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它把静态的课堂教学变为动态的情景教学,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主动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我校为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带团能力,成立了模拟旅行社(悠游旅行社),该旅行社除了不具备对外经营的职能外,旅行社的其他职能岗位都完备。学生在旅行社中进入各岗位进行实训学习,学校和老师为模拟旅行社联系一些较简单的业务,如与惠州市惠之旅、金山、西湖青旅等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当这些旅行社需要临时导游时,可借用我们的学生。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导游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大量的带团机会,并通过到景点带团和讲解来发现所学的导游带团技巧的不足,提高实际带团能力。
4.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第三产业及旅游业的高度发展需要人们不断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精神的方法并不多,且都停留在口头引导的层面,给学生造成一种说教的局面。在仿真教学中,通常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密切合作来完成一项任务,也要求学生与客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来完成一次服务,如在茶艺接待活动中,需要主泡手与副泡手之间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一次茶艺表演;学生还要和客人进行交谈,讲解茶艺的相关知识,让客人在品茶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愉悦。
仿真教学法在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已实施了几年,随着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与完善,我们的教学效果显著:2007年和2008年我校组织导游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通过率都超过了50%,远远高于全国及惠州市的通过率。学生的带团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各大型旅行社(国旅、青旅等)纷纷到我校预定毕业生。茶艺专业的学生实习和毕业时到广东省政府及惠州市政府接待处及中信集团、金融街等大型企业接待处工作且因接待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惠州康帝国际酒店、喜来登度假酒店等五星级酒店因对我校饭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倍感满意,从而与我校进一步合作办学,开办工学结合康帝班及喜来登班。
从以上教学成果可以得出结论:在旅游专业实施仿真教学确能为旅游企业培养适用型初、中级人才,这正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在。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也是一项强烈的冲击,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指导者,而且是教学的组织者、职业情景的设定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提高职业素养、获得职业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还必须对相关课程及技能具有高度整合和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2003.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6
1.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对环境中的一些特定情况之变化进行适应过程的一种反应,通常它都有种种现实原因。如长时间的等车、等人、等待某种重要疾病的检查结果、参加高考等待入场等,一般会使人心情烦躁、坐立不安,但随着时过境迁,一切便会烟消云散,此症不会反复出现。
2.强迫现象。有部分人,特别是心胸狭小、办事过于认真的人,遇事很难放下,有时会彻夜不眠,反复思考同一件事,甚至是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
3.易激惹性。一些性情较急躁的人,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不冷静,生气动怒,甚至毁物、伤人。但一般能较快地平静下来,事后感到后悔,并能理智地向他人道歉。
4.疑病心理。有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患一点小病就放心不下,反复诊查,小病大治。特别是当其亲友、同事因患某种疾病死亡后,更是担心自己也会患同种病。但一般经检查排除相关疾病后,都能接受医生的劝告,消除疑虑。
5.嫉妒心理。嫉妒是对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越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它极欲排除别人的优越地位、成就或功劳。嫉妒通常经历嫉羡、嫉忧、嫉恨三个发展阶段。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惭与怨恨交织在一起的复合情绪。一般而言,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心理,只要不向不良或恶意方面发展,是没有危害的。少数情况还可能成为激励自己奋发自强的动力。
6.抑郁悲观。心理健康的人,当家庭或个人出现重大变故时,如天灾人祸、离婚、失恋等,都会处于急性抑郁悲伤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1~2个月的调整以后,痛苦会逐渐淡化消失,一般不会超过6个月。若仍不能释怀,则视为病态,应及时找心理医师咨询治疗。
7.牵连现象。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现象,特别是当认为对自己有不利影响时该现象更为突出。如当自己走进了办公室,里面的人停止了谈话,这时一般人都会认为是在谈论自己;领导不点名批评某种不良现象时,也会首先想到是否在批评自己。这些猜测虽在脑海中时常闪现,但经过短时间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只要不是持续存在,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就不属于病态。
8.恐怖感觉。夜间一个人呆在黑暗的地方,虽然此地很熟悉但也会感到害怕,甚至会想到鬼魂;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会出现恐怖感,有时还会想到会不会向下跳和跳下去以后的情景。只要这种想法很短暂,不是连续在脑中出现,就属正常现象。
9.失眠现象。正常人也会出现通宵失眠现象,一般都有特殊原因,如高考成绩不佳、失恋、失窃、离婚等,但一般都不会持续太久。若持续一周以上,则应找心理医生咨询治疗。
10.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常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这种情况一般都有其客观原因,只要能选择适合的场所,能自行控制,就不属于精神失常。
11.自恋倾向。少数人有明显的自恋倾向,自我欣赏,如反复照镜子,请亲朋好友欣赏自己的衣饰、容貌,但能自我控制,适可而止。
12.怪异行为。有个别人,行为怪异,如男子留长发、扎辫子、穿花衣;女子留短发、剃光头、有意识地穿奇装异服等,行为明显地脱离当时的社会常规,但结合他(她)个人的生活圈子和其他言行,其行为又可以被人理解,属正常现象。
13.错觉幻觉。在光线暗淡的环境或个人感到恐怖紧张时出现错觉,如成语“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就属于典型例子,但一般会很快得到纠正。正常人在非常期待的心理状态下,如等待约会、或在家等朋友,常会突然感觉到有呼唤声或敲门声,但经过确认才意识到是一种幻觉,这在医学上称为心因性幻觉,也属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