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运营管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运营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运营管理方案

系统运营管理方案范文1

(一)节约时间,提高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之前的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利用人工加强对档案资料的整理和管理,这样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样的工作方式效率低下,发展步伐较慢,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轨道交通运营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在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快速搜索到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大量节约了花费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二)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增加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的资源量,并且能够将各种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信息分得更加清楚,从而提高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资料的服务质量。其中主要表现在:为用户利用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资料提供便捷,实现多项信息资源共享,促使工程档案管理由单一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档案资料管理的真实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在档案管理中加强计算机技术,提高了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资料的利用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资料的价值。

(三)信息存储量大,避免了信息空间出现浪费的现象。信息化技术资源储存量大,这个优越性是其他信息储备载体无法比拟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信息传播量越来越大,导致各种各样的文件、图像信息、技术质量等等大量生成,紧接着就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为以后方便、快捷地使用提供条件。信息量日益增多,而信息化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张光盘就能储存几千万的信息,有效避免了信息空间出现浪费的现象,也降低相关成本的支出。

二、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策略

(一)建设档案数据库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馆要以收藏容量大、高密度、联机能力强的电子档案介质作为未来收藏的主要方式。电子档案可以说是全新的档案类型,通过计算机存储之后,编程为计算机代码进识别。轨道交通运营工程电子档案在网络的支持下可以随时随地被广大用户借阅。档案网站与数字档案的建设是实现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主要体现,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的应用,利于快捷地进行查询,有效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城建信息资源要实现共享,将焦点集中在计算机硬件配置与软件配置上,让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更加现代化。

(二)工作人员的复合化,需要更多高素质管理人才。在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高效利用,能够大大提高各项信息的搜集、整理速度,同时能够对各项档案管理信息快速进行分类和处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便需要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未来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多种多样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仅包含了坚定的政治素质,要需要未来的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人才在计算机信息知识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且具备坚实的外语基础,现在很多档案管理都会与外国进行对接,很多归档文件都需要用到外语,这种形势下,必须让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这些能力。

(三)档案收集逐渐走向电子化,利用管理系统完善个人信息。传统的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收集是个人或集体通过记录的方式,而未来的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收集方式完全可以利用信息网络。用户通过登录相应的管理系统将工程信息完善,然后通过网络将工程信息传输到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系统利用特定的编号方式对每一个档案进行编号,管理人员完全可以在终端计算机前面对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档案进行管理,而这个过程不要面对面,只需要一台机器与一个网络。

三、结论

系统运营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嵌入式SIM 签约管理 部署模式 监管策略

1 引言

嵌入式SIM(eSIM/eUICC,embedded SIM/UICC)作为一种应用于物联网场景下,为适用特定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下内嵌于终端设备内的SIM卡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物理接口、外观尺寸、智能卡功能、文件结构、传输协议、安全要素和配置管理等方面逐步标准化,其产业应用也逐步实现智能化以及多元化。

eSIM卡技术区别于个人终端领域的插拔式SIM卡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卡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形式:eSIM卡主要通过SMD贴片封装工艺直接焊接在终端设备电路板上,在抗震动、抗磨损和防盗用方面有着显著的改善,在设备体积上可降低插拔式SIM卡的卡槽卡托空间。

(2)业务支撑体系与运营模式:因机卡一体化的特性,导致eSIM卡的业务支撑系统和管理模式必须依赖于远程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不同于现行插拔式SIM卡的单线生命周期模式,eSIM卡在卡片的生产和装配、分销和发行、业务激活与定制、运营商选择和变更等环节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eSIM卡技术的终极目标为安全可靠地远程配置和管理用户签约数据,灵活地切换运营商等配置信息。然而根据目前的技术实现方式和标准化进程,现阶段尚未有可商用的技术实现方案和业务运营模式。物联网领域eSIM卡应用目前基本处于号码预置、业务固定、运营商独立运营管理的阶段,离真正的eSIM卡商用还有差距,因此需要客观地分析该技术的发展推动力、远程管理系统中最为核心的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实施方案,以及各种模式下对应的监管方向和阶段化发展策略。

2 技术发展动力

eSIM卡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产业链中各方的积极推动,卡商、终端厂商、终端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等都在技术的发展中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在技术标准制订中充分利用和突显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因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如运营商切换控制、用户号码的发放和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搭建。然而在各国际标准化组织长期地讨论和协商下,这些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GSMA和ETSI都对基础技术框架和具体实施细节制定了基本的指导规范。纵观eSIM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其主要得益于如下4个方面的推动:

(1)传统的智能卡厂商:如业内占据领先优势的Gemalto(金雅拓),Giesecke & Devrient(捷德),Oberthur Technologies(欧贝特)等卡商。这些卡商寄望于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与规模化应用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展行业应用、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

(2)欧美主流运营商:如沃达丰、德国电信、法国电信、AT&T、意大利电信等。尽管eSIM卡技术将对现行电信运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同时灵活地运营商切换可能带来用户流失和收入降低的风险,但是这些大运营商都希望通过早期对技术标准制定的介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同时结合覆盖广泛的移动网络积极拓展跨行业的业务应用。

(3)领先的终端厂商:如苹果、摩托罗拉和黑莓等。这些终端厂商希望借助eSIM卡与手机等终端设备不可分割的特性来抢占SIM卡的发行与控制权,并借助用户网络优先选择权向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来引导和控制用户,以便在与强势的运营商合作时占据先天优势。

(4)终端芯片厂商:如高通和英特尔等。这些主流终端芯片厂商则希望通过嵌入式技术将eSIM卡功能模块与已有的通信/应用处理器芯片整合在单一的SoC上,或者固化在QRD等参考平台(Reference Design)上引导和推广OEM/ODM或最终促使客户使用自己的技术方案,通过捆绑销售或搭售等策略牢牢掌握移动终端市场。

以上这些主要的技术推动方也都是国际、国内专利的积极申请方,占据相关专利族申请量的绝大部分。而国内厂商的申请比例则相对少很多,同时在相关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参与度与活跃度也较低,目前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关注跟随和政策上的观望状态,在专利预警和防范体系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3 签约管理部署

eSIM卡的业务支撑体系主要依赖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其业务运营模式则依托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核心DD用户签约管理系统(SM,Subscription Management)。针对eSIM用户签约管理,ETSI和GSMA等标准化组织都已从不同角度制定了宏观系统需求和体系结构,尤其是GSMA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技术实施规范。

签约管理系统主要由SM-DP和SM-SR两个逻辑实体构成,其中SM-DP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生成和管理,SM-SR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路由和传输。签约管理系统可实现eSIM卡的远程激活与终止,业务定制与变更,配置信息的更新、删除、下载与安装,eSIM的注册和安全路径的变更等管理功能,同时通过卡片发行方和运营商之间唯一的密钥/证书保证下载传输的安全性。

关于eSIM卡的签约管理系统架构和部署,结合目前产业现状和角色划分,业界提出了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其区别体现在由谁负责搭建与管理该系统或承担签约管理者的角色。具体实施框架图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1 模式1(SM由运营商控制管理)

图2 模式2(SM由卡商控制管理)

图3 模式3(SM由终端厂商控制管理)

图4 模式4(SM由第三方商控制管理)

第1种模式中,由移动运营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发行和管理,并对其他运营商与服务商等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此方案与现行运营商用户管理系统最为接近,对传统产业体系冲击最小,建设难度和成本也较低。

第2种模式中,由eSIM卡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向运营商和终端厂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这种方案需要卡商掌握用户身份和保密认证等信息,并具备代替运营商承担服务开通等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运营商对用户的掌控能力,对现有业务模式存在一定影响。然而目前大部分卡商都与运营商合作紧密,在部分运营管理平台上已有良好合作基础和经验,某些卡商开发了专用的eSIM卡签约管理系统并与部分运营商开展业务合作,如金雅拓签约管理平台(Gemalto Subscrip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第3种模式中,由终端厂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并向卡商和运营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该方案可以实现eSIM卡和终端设备的快速集成与推广,也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然而鉴于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和快速更新化,且终端设备厂商数量远远超过运营商和卡商,将显著提高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同时绝大部分终端商不具备通信运营资质和经验,该方案对传统产业体系的冲击也最大,同时极大地弱化了通信运营商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并掌控客户的能力。然而个别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技术基础的厂商仍在不遗余力的朝此方向推进,如苹果公司。

第4种模式中,由第三方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通常该商都是由相关移动运营商所控制与授权。此方案类似于方案1,但采用独立的签约管理机构公平运营,同时一定程度上受控于运营商,而运营商之间可以共享签约管理系统的资源以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然而其运营风险和系统复杂度也是较高的。

4 运营监管策略

eSIM卡不只是一种新的通用集成电路卡形态,其对现行SIM卡使用周期的变革,以及相匹配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上的创新,将导致其终端管理、号码分配管理、用户签约管理、专属定制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其对应的运营模式与监管策略也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业务应用状况作相应的变革。

对eSIM卡技术的有效监管,需要理清整个产业链上的重点环节和参与角色,加强对用户号码资源的掌控和信息安全的保障,提高对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整个业界对eSIM技术方案和政策的角逐和抗衡,特别体现在对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以及在各种部署模式下的eSIM卡发行和控制权的争夺上。

按照签约管理系统的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初步分析预测了表1中对应的运营模式和监管对策。

参照当前eSIM技术标准化现状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同时结合国外应用经验和国内的通信产业现状,eS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应分为以下4个阶段逐步开展和推广:

第1阶段: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用户需求,允许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独立开展eSIM技术性试验和小规模应用,对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做初步的验证和可行性评估。

第2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后,在确保远程控制指令和证书/密钥传输安全条件下探索和验证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的正常使用,逐步构建安全可信的运行环境和稳定可靠的运行系统。

第3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平稳运行后,通过开放对其他运营商、卡商和终端厂商的接口实现在物联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同时验证用户定制化配置和运营商切换等高阶应用需求。

第4阶段:待eSIM技术在物联网领域成熟稳定地大规模使用后,借鉴之前的运营经验拓展eSIM卡技术在个人通信领域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试验,并逐步商用。

5 结束语

eSIM卡技术的出现对产业影响不仅是SIM卡与终端连接方式的改变,在此技术形态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配合,同时带来SIM卡发行模式、号码资源分配机制、业务支撑管理体系和运营监管策略的变革。

作为eSIM卡管理系统的核心,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和部署将加速eSIM卡技术在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同时有助于构建起一套安全可信、可靠稳定、公平透明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构筑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

纵观推动eSIM卡技术快速发展的各方力量,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均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实施方案和系统部署模式,而这几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方对号码等核心资源和用户控制权的争夺,各种模式互有利弊,从行业监管的角度看也各有优劣。综合考虑用户签约管理系统部署复杂度、建设和维护成本、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开发透明度、以及对现阶段国内产业链现状和现行产业监管体系的影响,部署模式1,即由移动运营商负责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应是目前考虑的首选。此模式可有效降低对现网的影响和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已有的用户管理系统和运营经验,同时有利于eSIM业务的快速开展与推广,促进产业生态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ETSI TS 103 383 V12.7.0. Smart Cards; Embedded UICC;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2015.

[2] 3GPP TR 33.812 V9.2.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security aspects of remote provisioning and change of subscription for Machine to Machine (M2M) equipment[S]. 2010.

[3] GSMA White Paper. Embedded SIM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S]. 2013.

[4] GSMA White Paper.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3.

[5] GSMA. The Embedded SIM White Paper[S]. 2013.

[6] GSMA. Embedded SIM Task Force Requirements and Use Cases[S]. 2011.

[7] GSMA.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st Specification[S]. 2014.

[8] 姚海鹏,张智江,刘韵洁. 物联网嵌入式SIM卡技术初探[J]. 信息通信技术, 2012(5): 52-55.

系统运营管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燃气安全;运营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ity Gas Co security operation manage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mprove the city Gas Co security operation management level,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gas safety management.

Key words: gas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一、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备的应急救援预案

城市液化石油气、燃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城市燃气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因此,加强城市燃气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应急救援预防是为了提高在燃气事故发生后,燃气应急体系和应急部门的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通过反应快速、职责明确、处理有力、统一指挥的应急体系,把燃气事故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然而,一些城市燃气公司的燃气应急救援预案措施在体系、机制等方面仍然欠缺系统性、协调性。一些城市燃气应急救援预案缺乏实用性,片面强调事故类型、救援队伍、领导组织等,忽视了应急救援的资源协调、外部力量、救援细节等,导致在应急救援中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燃气应急救援综合体系。在实际的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着救援力量分散,组织不协调,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启动、运作机制,难以在第一时间快速有效的反应。

2.过于繁琐的安全运营管理流程

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需要公司中全体员工共同协作完成。在具体的工作中,一个步骤处理到下一个工作处理的连续步骤,就是工作流。将全部的工作环节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工作流程。在流程管理中,基本的流程与流程规范主要包括:岗位说明书、作业指引、业务运作流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流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提高公司运作效率,提高公司运营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然而,一些城市燃气公司的安全运营管理流程过于繁琐,组织机构庞大,官僚化程度加大,部门间合作不畅,决策时间长,流程执行不到位。这导致了有时即使发生的燃气事故较小,也会兴师动众,按照既定的流程将全部人员召集起来,导致权责不明,不利于及时处理事故。

3.人员配备不合理

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中,存在着人员配备不合理的问题。燃气公司缺乏燃气安全管理的专业人才,有时有燃气专业的人才,却被安排在了公司的其他岗位,没有从事燃气工作。不合理的人员配备给城市燃气安全运营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弊端。人力资源配置的宗旨是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效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改善人力资源浪费和人力资源短缺的局面,实现人才、岗位、事情之间的合理安排,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是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应当重视的问题。

4.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为了更加有效地预防发生城市燃气事故,一些城市燃气公司开始在燃气管网运营和安全监控中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高城市燃气公司的安全运营管理水平。例如,利用GIS系统、防腐层检测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系统、SCADA系统等,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燃气运营过程中的事故隐患。在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城市燃气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事前预防、事中保障的安全运营,并且提高了燃气事故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了燃气运营管理的总体水平。但是,目前城市燃气公司的信息化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系统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部分和管理人员仍然凭借经验预防、判断和处理燃气事故。城市燃气公司没有综合信息决策管理系统,不能有效地汇总来自各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信息,从而制约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不利于及时、准确地制定决策。

二、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公理的对策

1.应急救援预案完善

安全性、系统性、戒备性、长期性、紧急性是城市燃气应急预案的特点,在制定燃气应急预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目的。应急反应需要准备充分,尽量降低燃气事故损失,避免燃气事故扩大,防止事故给环境和公众健康带来不利影响。(2)城市燃气事故预案应包括救援设备检查、维修计划以及实施程序等。(3)城市燃气应急预救援预案的有效性应以良好的应急组织协调、指挥为基础,应急救援预案需要涉及预案的演练、修正、检查等,涉及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训练、考核等。燃气公司在供气区域、供气规模、燃气输配设施等出现变化时,应当及时地调整燃气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程序制定时,需要分析区域资源的可用性,综合考虑地域管理,不断地完善城市燃气应急救援预案。

2.安全运营管理流程优化

优化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流程,能够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提高公司运营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公司资源的利用率,能够集中精力处理燃气运营的核心业务,进而降低成本,提高公司利润。城市燃气公司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改善不合理的内外部流程,缩短公司运营周期,降低人为延误预差错,更加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针对存在的流程问题,适当地简化燃气安全运营管理流程,明确权责,确保城市燃气的安全运营,预防发生燃气事故,有效、及时地处理燃气事故。例如,可以将城市燃气的带气焊接流程简化为:带气申请、查看现场、制定方案、方案审批、方案下达、现场指挥以及整理档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相应的部门人员负责,做到了权责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清晰明了,从而提高了城市燃气日常运营效率,提高了城市燃气事故预防、处理的效率。

3.人员配备优化

城市燃气公司在安排岗位人员时,应当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尤其是对燃气专业知识有着较高要求的岗位。如果难以做到专业对口,就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燃气知识、工作内容、燃气安全等培训。由于城市燃气公司安全运营管理的特殊性,员工需要掌握燃气安全使用检查、燃气储存配送、燃气管道安装、燃气经营等知识,避免应欠缺必要的燃气知识而导致发生燃气安全事故。通常,城市燃气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培训:燃气管道岗位、燃气检修岗位、燃气用具修理工岗位、燃气用具安装岗位、燃气输送工岗位、燃气化验工岗位、燃气运行工岗位、燃气调压工岗位等。定期的培训是优化城市燃气公司人才配备的重要措施。在具体的工作中,城市燃气公式可以现将一些员工安排到基层锻炼,从中选拔技术掌握熟练、有责任心的员工安排到燃气运营、管理的一线重要岗位。

4.信息化管理系统健全

为了改善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情况,城市燃气公司可以选用综合信息决策管理系统,将ERP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系统、防腐层检测分析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微机监控和数据采集调度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生成燃气安全运营管理所需的分析报表,及时准确地制定决策。其中,ERP系统主要用于经营计划、设备管理、档案管理、工程管理、物料供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客户服务中心系统主要用于用户服务热线、业务投诉受力、业务申报受理、信息查询、业务咨询等;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燃气管网的围护和运行管理;微机监控和数据采集调度管理系统主要用于供气调度、质量管理、燃气运营管理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为燃气公司的安全运营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三、结束语

城市燃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城市燃气公司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需要加强燃气安全运营管理。为了解决安全运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城市燃气公司应当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优化安全运营管理流程,优化人员配备,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系统运营管理方案范文4

关键词:综合管廊;400M虚拟集群;无线局域网

无线信号覆盖系统作为移动通信的设备之一,为管廊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之间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对于日常检修、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重要保证。本文根据综合管廊功能需求研究400MHz虚拟集群方案和无线局域网(WLAN)方案,对比隧道区间内常见的无线通信方案,分析不同方案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1综合管廊无线通信功能需求分析

综合管廊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是语音通信,另外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提供一部分扩展性的功能,主要定位于辅助管廊内部的监测和运营管理,包括人员定位和管廊内移动设备(如巡检机器人)的监测数据采集以及回传等。无线通信系统面向的用户主要是现场固定周期(间隔一至两周)巡检和维修的工作人员和少量的内部管理人员。

2400MHz虚拟集群方案

400MHz虚拟集群系统属于窄带无线传输,由分布式对讲中继覆盖(DRS)基站和天馈分布系统两部分组成。DRS基站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可以根据天线的数量分区部署基站,并将基站利用无线网状网技术连到统一的无线中继网络,DRS基站将接收到的对讲机信号在基站之间中继,回送到对讲机终端,起到对讲机之间的桥接作用。天馈分布系统使信号覆盖管廊各个位置,通过天线来发射和接收附近对讲机终端的信息,考虑综合管廊的实际需求和投资成本,本文并不考虑采用泄露电缆做信号覆盖。主要功能:为对讲机提供多个信道的呼叫(半双工)的功能,支持对讲终端编号,分组;支持群呼,组呼,监听,强插,强拆通话调度;支持第三方软件供应商开发软件实现的平台管理功能;支持多个基站和工作站的IP跨区域互联;相比高频段的无线传输方案,400MHz无线设备信号强,传输距离长,穿透、绕射能力强,传输过程衰减较小。同时400MHz方案结构功能简单,天线和基站设备投资成本较低。同时单个天线覆盖距离长,在无绕射无防火门遮挡的管廊综合舱区间内能达到3公里。电力,燃气等舱室常见的防火分区间距在数百米的量级,一般用单个天线满足覆盖要求。无线对讲系统可以满足管廊现场的语音通讯和日常运营管理需求,但是受到窄带传输协议的限制,辅助的监控功能和智能化的可扩展性低。

3无线局域网(WLAN)方案

WLAN是短距离无线线传输技术,是一种全世界公开通用使用的无线频段,全球各种无线产品均可以使用这个频段。正是由于这种特性,目前大部分无线路由器等无线产品都在这个频段上工作。方案的主要设备包括接入控制器(AC)和接入点(AP),采用集中式网络架构,采用AC旁挂于监控中心核心交换机一侧,集中管理整个管廊内部的AP,目前主流的AC具有强大的多AP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多AC互为备份保障整个WLAN系统的可靠性。无绕射无遮挡的管廊区间结构下,AP可达到200米的布置间隔,在区间转弯处增加接入点调整间距。主要功能:可承载多媒体业务IP分组数据,支持自助设备(BYOD)的专用客户端软件,提供通话监听、语音视频会议、录音等基本通讯要求。系统管理功能:支持系统配置管理,支持用户管理,支持统计报告等。支持通过WiFi终端人员定位;支持移动监控设备(如巡检机器人)的接入。通过AC统一配置,对用户业务实施优先级分组、调度、阻断、限速等策略控制。AP间负载均衡:按照用户数量和用户流量,将用户分配到同一组但负载不同的AP上,实现不同AP之间的负载分担,保证AP性能的稳定性。安全特性1):支持包括WEP、WPA/WPA2–PSK、WPA/WPA2–802.1X、WAPI四种认证/加密方式来保证无线网络安全。2)终端无线接入加密:可以对无线链路的数据进行加密,以保证无线网络数据只被所期望的用户接收和理解。3)非法设备监测:支持WIDS/WIPS攻击检测,对非法设备进行监测、识别、防范、反制,精细化管理控制。就管廊内部的用户数量和业务需求而言,双频WLAN传输标准带宽很大,其中2.4G整体频宽优于其它无线频段,使得整体数据传输速率提高。WLAN不限于无线语音和短数据业务,通过业务工作站和管理工作站,WLAN系统方案自身有完善的中心平台管理功能,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营管理效率。而且由于协议的开放性具有很高的可扩展性,WLAN方案可以拓展综合管廊辅助监控功能和智能化功能。

4方案对比

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系统和400MHz虚拟集群系统同为窄带无线传输,同时民用通信LTE传输和WLAN同为宽带无线传输。把两者加入对比可以阐明400MHz虚拟集群系统和WLAN在不同的管廊应用需求下的优势。TETRA数字集群系统稳定性很高,在指挥调度方面考虑的比较多,可完成话音、电路数据、分组数据业务的通信及以上业务的直通模式,广泛应用于水利、电力、民航、铁路等部门。但是,不同于400MHz虚拟集群系统的通用IP分组数据传输,TETRA系统采用专用的集群控制核心网设备,网络对外互联部分技术不完全开放,系统功能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低。另外,TETRA的系统设备采购和建网成本高,天线覆盖距离相对400M方案较小,集群控制核心网设备、终端设备和无线基站许可费用昂贵。作为一种宽带的专用无线传输,民用通信LTE传输可以支持多运营商通话及多种业务。由于其很高的安全性,目前在轨道交通行业主要应在于车地无线通信(CBTC)。民用通信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是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部分,由移动运营商投资建设。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都是围绕覆盖面、通话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易、维护方便等要素进行。LTE通信设备专用性强,设备及基站维护成本远高于WLAN系统。另外,民用通信系统并非属于管廊内部专用系统,运营管理效率低,同时无法扩展人员定位等辅助监控功能。结合上表分析,400MHz、800MHz方案仅能提供语音集群通讯,无法提供多媒体传输业务,但是400MHz虚拟集群方案投资成本更优。民用通信建设投资成本高昂,同时引入必须运营商同意,并且需要运营商提供基站设备,无法提供综合管廊专用的无线通信管理平台。虽然WLAN系统投资成本较高,但是对于大规模管廊而言WLAN运营管理功能更完善,同时辅助监控功能和智能化功能扩展性最强。

5结语

在一般的城市共和管廊应用场景之下,400MHz虚拟集群系统和WLAN系统相比800MHz频段TETRA数字集群系统和民用通信LTE传输都有各自的优势。在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两者可以作为备选方案,结合管廊区间的形状结构和两者覆盖范围、业务功能等设置无线覆盖通信系统。

作者:曾登科 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莫静飞,廖宇.集群通信系统的应用及其发展[J].通信世界,2003(08).

[2]樊昌信,等.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系统运营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3G 网络 管理

本文根据对3G网管和2G网管的需求比较及3G网络的技术特点,提出了3G网管的一系列管理体系的解决方案,并对3G网管的技术趋势和参考模型进行了分析。然后,进行了基于3G网管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般组网方式和典型组网方式的系统组网模型。当前,3G网络即将大规模全面商用,因此,本文提出的3G网管系统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概述

按照TMN管理框架,WCDMA系统网络管理分为网元管理层、网络管理层、业务管理层和商务管理层。不管是综合考虑网管解决方案,还是分管理层考虑网管解决方案,首先,要研究清楚各管理层的管理功能、信息模型和上下互通接口的标准化,并逐渐将研究中心向上层移动。研究中心的上移,会影响研究方式的改变。TMN管理框架一般采用从下向上的设计思想,所以TMN在网元管理层和网络管理层有一套非常稳定的规范。TMF组织提供从上向下的设计思想,对高层管理层提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规范建议。

在高层管理层中,网管系统为运营商和最终用户提供客户化的管理,网络管理不再是简单的网络设备操作维护,广义上还要包括在新的商业模式下的网络优化规划决策管理、业务服务支撑管理、客户服务中心以及客户关系管理。

二、3G网管与2G网管的思路的不同点

1.对于2G和3G系统的网络管理和需求是没有显著不同的,在以下问题对2G和3G网管系统都同样面临:

(1)具有管理同一系统中不同厂家设备的能力;

(2)能够减小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管理的复杂性;

(3)能够在UMTS网元与网管之间,以及网管系统自身之间通过标准接口进行通讯;

(4)能够降低UMTS网络管理的费用,以减少其在网络运营成本中的比重;

(5)提供灵活配置能力,允许新业务迅速开展;

(6)提供综合故障管理功能;

(7)通过远程维护减轻维护负担;

(8)能够在费用较低的情况下平滑扩容;

(9)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

(10)提供良好的安全管理功能;

(11)提供灵活的计费管理功能;

(12)能够提供好的性能管理功能使运营者能够很好地规划网络。

2.在以下方面2G和3G网管不尽相同:

(1)3G网管与2G网管基于的参考模型不同;

(2)3G网管增加了对ATM宽带交换的管理功能,以及对3G网络的性能分析;

(3)由于3G设备比2G设备能够提供更大的带宽,所以3G网管更加丰富的业务管理能力;

(4)3G网管增加了对数据业务的计费功能;

(5)3G网管与2G网管对外接口不同,2G主要是Q3接口,3G比较认可CORBA接口。

三、3G电信网络管理特点

网管部分作为与用户接口,完成网络管理和设备维护功能,整个系统包括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管理、安全性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几大部分。

根据32101-311协议UMTS网络管理的核心框架包括:

为用户提供服务;必要的基础设施确保以上服务;保证设施正常运转,包括提供:操作、服务质量评估、故障处理与报告等;计费。

四、目前网管解决方案

就目前网管解决方案来看,以下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1.集成管理

多数厂商提供的网管系统提供了很强的集成能力,表现在域内不同层次网管的集成,如网元管理、网络管理、业务管理和事务管理在解决方案上的集成,方便用户使用;跨域集成,通过界面或平台的统一达到集成的目的。总的来说,网管将从“多座位”转到“单座位”。

2.以业务管理为中心

以前的网管系统有从设备管理到业务管理的方向性,主要是TMN 的思想,现在一个明确的趋势是以业务管理为核心的构造,突出网管在业务管理的核心作用。

3.策略管理

传统的网管是“配置型”的,这种机制的缺点有时不够直观,在伸缩性上不够,在粒度控制上非常死板。现在的方向是策略(规则)管理,与目录机制相配合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4.Web网管

使用Web 浏览器作为客户端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厂商多推出基于Web 的网管系统。

5.客户化网络管理(CNM)

随着业务批发和业务外包运营模式的兴起,客户需要能管理他们自己的设备、网络和业务。

6.OSS 集成

为提高运营效率,运营商普遍采用自动的运营支持系统,以提高定单响应速度,减少开销。

7.多厂商集成方案

各个厂商对多厂商集成管理都有自己的方案,虽然具体能否互通还是有疑问的,但是方案一定要有。

8.总体网管界面风格基本成型

(1)左树右图、列表;

(2)切分窗口,集成的概念;

(3)整个视图使用选项卡;

(4)大量采用IE风格的Toolbar,Outlook风格的主界面,基本采用以Windows 9x代表的界面方案(UNIX平台)。

五、网管技术趋势

就目前网管技术来看,有以下趋势:

(1)基于WEB/JAVA的客户端应用已经较为普遍;

(2)基于CORBA实现的系统被认同;

(3)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网管系统仍然是主流。在业务管理维护领域,则更多的是在PC机/Windows平台上完成,基于LINUX的系统没有看到。

网管应用多极化,产品形态多元化。在网络管理高层展示出的广阔的市场空间,已经有若干厂商涉足并推出实际系统。在宽带领域,厂商的设备基本采用通信协议多为SNMP V1、V2,这充分体现在SNMP协议在IP、数据通信网络管理中的确“一枝独秀”。同时结合各厂家在城域网所宣传和展示的产品,也可以说在城域网领域,SNMP是城域网网管的占绝对优势的协议。

六、3G网管的参考模型和接口

WCDMA 3G网络又称为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一个UMTS由下列组件构成:

(1)一个或多个接入网络,可能使用不同的接入技术(GSM、UTRA、DECT、PSTN、ISDN……)

(2)一个或多个核心网络,服务类型不定(GSM、UMTS、ISDN、IP、ATM……)

(3)一个或多个智能节点网络,用于逻辑和移动性管理(IN、GSM……)

(4)一个或多个传输网络(PDH、SDH等),使用不同的拓扑结构(点对点、环、点到多点……)及不同的物理介质(电磁波、光纤、铜线……)

(5)在这些UMTS组件之间存在着信令连接机制(V5、A、DSSI、INAP、MAP、#7、RSVP……)从业务的角度来看,UMTS被定义为:在具体环境中,提供在承载(bearer)能力范围之内的与位置、接入技术和核心网络无关的服务支撑;

(1)提供和支撑所需服务实体无关的用户与终端、用户与网络之间的接口;(2)提供支持多媒体的能力。

七、UMTS管理参考模型及接口

如图1所示为UMTS管理参考模型,同时显示了UMTS操作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接口。图1中标识出了一系列UMTS网络管理接口,分别是:

1.单个UMTS运营商内部的NE与操作系统间的接口,包括网元与网元管理层之间的接口、网元管理与网络管理层之间的接口;

2.在单个UMTS运营商内部的操作系统与企业系统之间的接口;

3.在不同UMTS运营商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

4.单个UMTS运营商内部的操作系统的内部接口。

八、3G电信网络管理的应用

1.一般组网方式,如图2所示;

2.典型组网方式如图3所示。

系统运营管理方案范文6

09年初,IBM软件集团在2009年策略会上了与合作伙伴携手,深耕行业,开拓二三级城市的战略重点。事隔不到半年,在6月16日,IBM软件集团举办了“IBM智慧软件电信日”活动,再一次展示了结合中国行业客户特点定制行业用户解决方案,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的决心。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及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Bete F. Demeke表示:“今年年初,IBM软件集团提出了‘行业为要、携手伙伴、拓展覆盖’三大策略,‘智慧的电信’是IBM软件集团继‘智慧的医疗’之后的第二个针对行业的集中。在‘智慧的地球’的愿景下,IBM软件集团会继续深耕行业,与合作伙伴紧密携手,用软件的力量让行业更智慧。”

连接运营商与开发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市场,也是世界上蕴含最大机遇与挑战的电信市场。2009年对电信行业更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三大运营商都进入了全业务运营时代,“整合”与“融合业务”成为摆在各大电信运营商面前的两大关键词。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灵活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创新服务,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是运营商增强竞争力的根本。

而在这种转型与创新的过程中,IT的力量必不可少。IBM电信行业解决方案中心(TSC)是IBM中国开发中心(CDL)建立的专门面向电信行业的解决方案中心,拥有丰富的IBM软硬件资源、电信行业框架及解决方案等有形及无形资产。中心汇集了众多拥有丰富电信行业运营和支撑系统部署经验的专家,致力于帮助中国电信运营商及独立软件开发商加速服务创新,优化运营管理,提升用户体验。

TSC的职能包括,设计、开发、推广基于IBM软件针对中国电信行业的解决方案;携手合作伙伴拓展并丰富基于IBM电信行业解决框架的解决方案;提供高质量及高价值的服务,以帮助中国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以及独立软件开发商快速实施解决方案,以满足中国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提供商以及独立软件开发商实现业务转型创新的需求。

IBM全球副总裁兼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博士谈道:“IBM电信解决方案中心是一个连接运营商与开发商的平台,在这里,三方的通力合作将为行业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拥有IBM中国开发中心5000名优秀的员工和IBM的全球资源作为后盾,我很有信心,这个中心将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巨大的推动力。”

营造和谐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