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教育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教育技术

智慧教育技术范文1

1.加强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质的培养是教育技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

从教育技术的产生到“教育技术”名词的出现,再到教育技术的大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直观教学、视听教育、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近三个多世纪的历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技术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力,也使教育出现全新的面貌。电子视音频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称为三大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三大信息处理技术融合在一起,不仅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技术,还向人们提供全新的服务,从而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阶段教育技术呈现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包括: 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信号处理数字化;信息存储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学习资源系列化等。可以说,“教育技术”正逐步进入信息技术发展新阶段。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现代网络化教学系统工程的建立,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为了有效地适应日益变化的信息环境,人们不仅需要获取和评价多种信息,更需要掌握组织和解释各种信息的技能,从而把不同的信息融会贯通,并加以实际的运用、交流和处理。因此,我们要重视作为信息主体的人的信息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教育技术中心,它处于院校教学信息的管理、评价、设计、开发和运用的前沿,其生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信息技术的装备程度,还取决于教育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重视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素质问题,是教育技术发展到信息化新阶段的必然,对教育技术中心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培养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质的内容及其对工作的影响

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素质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智慧、信息道德等构成。在信息化社会中,教育技术人员具备这样的素质将会对教育技术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2.1 信息意识

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意识是指教育技术人员对信息和信息工作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等。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意识对其信息行为必然起着控制性作用,信息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技术人员信息行为的效果。一是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意识体现在对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中心变革的历史必然性的一种自觉认识。教育技术中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现代化教学实施和保障单位,而信息化社会的网络信息环境给教育技术中心带来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学生不再仅停留于坐在教室与教师之间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坐在终端前就可以从计算机网络上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和Internet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教育技术中心何去何从?这个挑战性的问题给教育技术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教育技术人员清醒地认识到:要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发展,教育技术中心不能只停留在"拍片子、放带子、修机子"的水平上,要从单纯的教学服务型提高到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改型,其职能覆盖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等内容,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在交流中让信息增值。最终向学生提供优化的、针对性强的、高效快捷的全方位的教学信息服务,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二是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意识体现在对信息价值的自觉认识及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上。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外界获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而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则是把加工处理外部信息得到的“主观”信息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信息的价值已被现代人普遍认同,更被信息化社会里的教育技术人员深刻地认识到,开发利用好信息已被各大高等院校看作是拓宽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就能形成教育技术人员自觉的信息意识,化成自身的自觉行动,使其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将其传递给使用者。

2.2 信息智慧

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智慧是指教育技术人员运用信息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凭借现代化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评价、设计、开发和运用的能力。

2.3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是调节信息开发者、服务者、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的总和。信息化社会的教育技术人员应自觉遵循一定的信息道德准则,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与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交流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遵循信息法律法规,抵制违法信息行为;尊敬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3.提高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质的几点建议

3.1 政治是培养教育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前提

政治是前进的方向,教育技术人员在政治上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事业,把教育技术工作看作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奋工作,勇于进取。

3.2 学习是扩展教育技术人员综合知识的途径

信息化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快捷、信息增长迅速、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教育技术人员应站在时展的最前沿,努力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现代技术、外语能力等,既重视广博与精深的结合,又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同,使各种知识纵横交错,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更好地获取与运用各种信息,成为教育技术工作的优秀人才。

3.3 培训是坚持教育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方式

智慧教育技术范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学习型社会技术与就业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1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1)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2)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4)工业化与信息化。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2 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2.1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

2.2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智慧教育技术范文3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重点是职业技能的训练,更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数学课教学必须顺应社会需要,贴近生活实际,配合中专数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重视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拓宽数学教师视野,重新定位职业教育中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使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具有新的生命力,数学教学也要和专业知识相关联,使数学能为专业课服务,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目前来看,职专的数学教育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职专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式教学主要应采用以下方式:首先,我们应在数学课堂中对例题进行重点利用,将教材中的例题作为重要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将技能训练的案例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职专其他技能课程中与数学相关的概念引入的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倾向性。再次,用数学应用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确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使职专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取得积极成果。

二、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创新职专数学教学模式

考虑到职专学生自身基础薄弱,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基础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保证职专数学教学取得积极成果。目前来看,因材施教的方法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因材施教要对所有学生的数学基础全面掌握,要弄清楚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为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实际素质需求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提高教学实际效果。再次,因材施教应成为创新职专数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模式的创新有意义,所以,要重视因材施教方法的推进,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由此可见,在职专数学教育中,我们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努力创新职专数学教学模式,提高职专数学教学的最终效果,促进职专数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积极尝试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提高职专数学教育的整体效果

从职专现有的数学教育手段来看,多数都是以传统教育手段为主,对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的不多。传统数学教育手段在多年的施行中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缺点和不足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从提高职专数学教育的整体效果出发,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在职专数学课堂中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中打破课堂枯燥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其次,应在职专数学课堂中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根据职专数学课堂的现状,在职专数学课堂中努力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多媒体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提高职专数学教学的最终质量。再次,应在职专数学课堂中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进行总结。在职专数学课堂中除了要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积极推广外,还应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验证,保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专数学教学中取得积极应用。

四、结论

智慧教育技术范文4

【关键词】职专教育 数学教育 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51-01

一、前言

考虑到数学教育在职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职专教育中要重点开展数学教育,要将数学教育作为职专的主要学科进行全面推进,使数学教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主要手段,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目前来看,在职专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比较突出,我们不但要对数学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明确数学教育的作用,要在职专教育中采取具体方法,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使数学教育满足职专发展需求,为职专教育服务。

二、对职专数学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促进职专数学教育的发展

从目前职专数学教育现状来看,一方面学生基础较差,有的甚至小学算术都没有掌握,对数学学习有着惧怕心理;另一方面,不少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仍然按照普通高中的一套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方法传统,没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方法也应该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贴近生活,以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为重点,以够用为标准。在教学中,根据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所学课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及相关应用,删减一些和专业联系不密切的学习内容,本专业需求得数学知识要作为重点讲授。如果所有专业的数学课按照同一个要求泛泛地讲,不仅学生现在学习不感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深造。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将各专业的需求确定讲授内容的侧重点。由此可见,我们只有对职专数学教育理念进行积极创新,才能不断促进职专数学教育的全面发展,从而为职专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式,促进职专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重点是职业技能的训练,更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数学课教学必须顺应社会需要,贴近生活实际,配合中专数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重视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拓宽数学教师视野,重新定位职业教育中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使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具有新的生命力,数学教学也要和专业知识相关联,使数学能为专业课服务,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目前来看,职专的数学教育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职专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式教学主要应采用以下方式:

首先,我们应在数学课堂中对例题进行重点利用,将教材中的例题作为重要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要将技能训练的案例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职专其他技能课程中与数学相关的概念引入的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倾向性。

再次,用数学应用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确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使职专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取得积极成果。

四、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创新职专数学教学模式

考虑到职专学生自身基础薄弱,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基础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保证职专数学教学取得积极成果。目前来看,因材施教的方法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因材施教要对所有学生的数学基础全面掌握,要弄清楚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为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实际素质需求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再次,因材施教应成为创新职专数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模式的创新有意义,所以,要重视因材施教方法的推进,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由此可见,在职专数学教育中,我们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努力创新职专数学教学模式,提高职专数学教学的最终效果,促进职专数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五、积极尝试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提高职专数学教育的整体效果

从职专现有的数学教育手段来看,多数都是以传统教育手段为主,对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的不多。传统数学教育手段在多年的施行中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其缺点和不足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从提高职专数学教育的整体效果出发,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在职专数学课堂中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中打破课堂枯燥的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其次,应在职专数学课堂中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根据职专数学课堂的现状,在职专数学课堂中努力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多媒体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提高职专数学教学的最终质量。

再次,应在职专数学课堂中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进行总结。在职专数学课堂中除了要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积极推广外,还应对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验证,保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专数学教学中取得积极应用。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职专院校中,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持。所以,我们要对职专院校中的数学教育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要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推动数学教学的发展,发挥数学教学对职专教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伟;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06期

[2]唐燕君;中专学生自卑行为的分析与疏导[J];才智;2010年06期

[3]张涛;数学课堂教学艺术[J];教育艺术;2010年04期

智慧教育技术范文5

关键词:社会转型;职业技术教育;理念

一、变革的背景分析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当中,“社会转型”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概念,在这里,“社会转型”的基本涵义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即由传统的、整合型社会向现代的、分化型社会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国家正从农业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这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转型有波及面广、延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等特点,在转型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都受到震撼和冲击,社会的各种现象无不带有转型期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其行为和思想观念也都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社会的高度分化和异质化。比如经济结构中单纯的国有、集体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合资、独资多元化经济主体并存的格局。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中主要存在以工人、农民、干部为主体的三大身份阶层,在转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和融合,出现了农民身份的工人和农民身份的干部等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和阶层(私营业主、中产阶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这必然会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区域(东西部、内陆与边缘)经济发展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国家将是一个农业经济方式、工业经济方式和知识经济方式并存的局面,经济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令人注目的变化,致使大量的失业工人的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化问题变得非常突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增加了这种转型的复杂性。更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许多人们料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所有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领域,两者有着不同的目的、参与者、方法和手段。与普通教育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横向的专业门类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层次的结构的变化,又决定着职业教育纵向的层次结构和人才规格结构。处在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就需要建立以提高生产率和灵活性的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为此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职业知识准备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状况是无法满足转型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的。这几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一再减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认识,经济滑坡造成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迅速扩展的高中教育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更高需求,家庭无力支付学费等,都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高,学习内容和目标过于具体和狭隘,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学习时间、课程编排、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与现实社会、与受教育者的生活脱节的缺点,授课时间太长,不必要的内容过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现象严重,毕业生在培训的深度和适应性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引起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满。人们一般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服务于非常明确的目的——与人们为谋生而从事或可能从事的职业明显相关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很好地使受教育者学习某种技能,不能很好地推动其增加收入和实现平等,不能很好地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作出充分的应对。尤其是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不能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迅速变革。而我国从发展中国家向成熟的工业经济实体过渡的主要障碍是严重缺乏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在消除这个障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提是必须对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

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理念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社会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新技术正渗透到社会每一个工业部门,包括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的迅速变革使得技能很快变得陈旧过时,要求劳动者有更高层次的首创精神和更经常地进修学习,所以终身教育应运而生。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根据这个观点来看,职业技术教育绝不是终结性的教育,一招鲜吃遍天、一门专业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据研究,从传授的教育内容的适用期来看,职业教育只能用五年甚至更少的时间。所以加强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构建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之上的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已成为职教改革的关键。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会议上强调的:必须把技术和职业教育看作是一个终生过程,是全民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的思路是:

1.完善职业进修教育制度,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国家负责将数量众多的由行业协会举办的职业进修机构进行分析和综合,制定出在全国统一的,数量少、覆盖性强且更加灵活的职业进修法规条例,在原来《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对职业继续教育进行立法,在经费上、机制上保障那些未受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已受过职业技术教育还想继续接受培训和进修的人都能受到职业进修教育。

2.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要更加灵活。除了正式的公共教育机构以外,社会要提供无数的职业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举行多种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如多媒体网络和远距离教育可以提供任何一种需要的专业课程和大众教育),使各种非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一样,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并且为了适应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对高素质的职业人才的需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之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提供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终身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4.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意识贯穿到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学校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据此不仅要有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而且在普通教育课程教学中都要体现出鼓励学生思考人生道路、测查职业意向、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

(二)职业生涯的流动性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导致了资本的流动,也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各种人员的流动,职业的变迁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一个变化迅速的世界里,让一个人为某一特定行业作好准备是不够的,他们现在必须准备好在一生中进行数次的工作变换。一个人在劳动市场中的流动能力,将为其开辟更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现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职业迁移能力,那种一劳永逸的职教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如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呢?这起码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体力上的,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人有健康的身体,不容易疲劳,能适应频繁的出差,克服旅途的疲劳以致时差的不适,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二是心理上的,包括能适应反差极大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对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有认同感甚至有融入、接受的意愿;三是能力上的,包括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跨职业的能力,如创造性、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思维技能,以及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学生掌握这一系列能力就可以成为富有创造性和可再培训的工人,他们具有灵活性,可以随时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为职业迁移创造条件。例如,职业技术教育要帮助学生掌握以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基本技能为基础的能力,这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应该具备的能力;要向企业和用人单位介绍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对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将要获得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典型的职业领域予以详细的说明,以增加职业教育的透明度。还要加强作为职业技术教育计划一部分的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因为这有助于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要想了解和评估学生的才能和职业意向,帮助他们探索各种职业机会,制订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有效地同他人建立关系并顺利地进入社会和劳动力市场,提供咨询是必不可少的。

(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只由教育管理部门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单一办学模式过于封闭,不能使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与现实社会保持沟通。单一的办学主体无力承担过重的办学负担,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要求,不利于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所以说,在发挥国家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应该鼓励社会力量、企业、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我们国家在行业办学方面(行业开办的中专和技工学校)有多年的历史,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当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些学校也存在办学质量的问题,是需要改革的。国家在对职业教育进行管理时,宜采取“辅干预”的原则,这种干预突出表现在:国家应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最主要的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基础,以保证企业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办学主体地位。应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沟通的桥梁,增加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企业的培训时间,通过强化职业实践来提高其实际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为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应该减轻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企业的培训成本负担,立法规定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与未承担职业技术教育的企业共同分担办学成本,对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单位,在财政税收方面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和优惠。根据实际情况,修订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灵活,更适应实际生产结构和劳动组织的变化。

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教育经费由国家全部负担是不可能的,以往的情况也证明是不可行的,应该本着“成本分担、利益分享”、“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经费,形成一个国家预算、企业雇主投资、学员缴费、自愿捐款、自筹资金等多元筹资格局。

(四)职业技术教育计划和途径的多样化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对象,在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水平、身体与生理发育等方面不尽相同,其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内容的理解、对职业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在进一步学习的发展潜力方面,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年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至考试形式,不应该也不可能采取“千人一面”的大一统的方式,而应该在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多样性应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灵魂和趋势。

对象的差异性决定着政策和途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布局不一样,对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就不一样,国家在规划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时候不能“一刀切”,应因地制宜,根据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区域职业技术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和人力支撑。

第二,对一些群体,包括残疾人(身残、智残)、下岗工人、农村妇女等采取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措施,给他们提供适合他们自身条件的职业技术教育。如对那些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确有困难的青少年,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只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即可。

第三,要重视“职业精英”教育,对那些在职业实践中具有较高悟性的学生,实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行家”、“里手”,具有“绝活”的职业人才。如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择需要更多精湛技能的培训项目,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第四,对发展较为全面的学生,即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及职业技能的掌握都比较好的青少年,则采取更高层次的促进措施,使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给他们增加提高性的培训内容,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证书考试,为他们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五)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现代性

为了适应转型期的要求,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更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专业设置要更具现代性,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广泛适应原则、能力培养原则和职业发展原则,还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在迅速增长的就业领域里开发新的专业。目前,国际公认的在下述领域将产生许多新兴职业,它们是与媒体相关的工业领域:多媒体、计算机、远距离通讯、数据处理等;与环境有关的工业领域,如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与产品相关的服务领域,如休闲、旅游、体育、健康与老年护理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根据上述领域的要求,设置和开发新的专业,如与信息与通讯领域有关的电工、信息与通讯系统商务员、专业电子信息处理员、电子信息处理商务员等。对上述专业安排学习内容时,可采用渗透式模块结构,专业基础课是电子技术、数据处理和企业经济三个方面内容的集成,应占职业中学三年学习时间的一半,适用于上述四个专业。剩下的时间则在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实施职业专业教育,突出其专业特点,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促进理论向实践转换,构建跨专业思维,培养跨职业能力。

第二,要加速现有专业的现代化。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新要求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目标的四个“导向”:用户(用人机构)导向、过程(经营和生产过程)导向、服务(售后成套服务)导向、项目导向(非批量与个性化)。教学培训的四种内容:技术(创新及高技术)内容、商务内容、信息(计算机)内容、通讯(网络)内容。教学过程的四种联系:企业培训与学校教学、职业体系与学科体系、整体性计划与过程性观察、职业活动的综合性与职业领域的专业性。要据此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现代化,更具有时代性。如建筑行业,从劳动形式来看,由于建筑机械与建工仪表的使用增多,对劳动者专业知识的要求增强,相应的体力劳动却逐步减少、脑力劳动增加,要求劳动者的判断力以及责任心更强,应该根据这种情况对原有的建筑专业进行充实调整。

(六)课程方案的开放性

科学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其显著的特点是生产与服务的结合,生产管理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式结构转变,这就淡化了管理阶层的作用,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管理者,能够独立地进行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所以除了精湛的职业本领以外,劳动者还应具有许多原先只有管理者才具有的本领,如善于与人打交道、联想思维、团队精神、责任心等“软能力”或称关键能力。因此,专业内容的传授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对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进行设计的核心目标。同时由于结构性的转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随时跟踪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劳动组织的变化,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应不断变化,为了达到培养目标而设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时应

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特征除了使课程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企业开放的体系外,还包括吸收其他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优点。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的动态过程,及时充分地反映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文军,朱士群.社会化、社会整合与转型期社会稳定〔J〕.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0,(8):82.

〔2〕郑杭生.从传统向现代化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5.

智慧教育技术范文6

《可能性》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虽然教师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但在课堂上学生是按照教师统一布置的任务和教学流程进行学习,而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并不相同,导致学习的进度也不同,可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度下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去设计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工具等,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安排学习资源还有所欠缺,难以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有的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但他们考虑的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师生交流的时间有限,并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差异性。

2.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习兴趣

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传授知识,只对重点知识用信息技术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该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初步接触“概率与统计”的专题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更倾向于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即使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也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设计的习题作业也难以实现个性化的分层练习。

3.难以实现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并且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期,这要求数学课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目前,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直接给出可能性的知识,而很少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发展的过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即使知晓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但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往往趋于形式,没有找到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难以内化所学到的知识,并将其联系到生活实际中。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可能性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有趣的学习情境中,使他们在情境中学习与思考。例如,在引入不确定现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电子书包上创设儿童节出游的情境,这样很容易将小学生带到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即时评价反馈,关注个性化发展

目前在信息技术支撑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并不高,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智慧课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多样化的知识,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有多元的交互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要能实现及时沟通、即时的评价反馈,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进行各个环节的学习,保障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电子书包环境下设置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与教师交互的环境因素,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能及时地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