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管理系统市场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管理系统市场现状范文1
一、山东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现状
2009年以来,山东省部分重点用能企业探索建立能源管理中心,通过对能源的自动化控制提高能源保用效率。
(一)国家激励政策促进作用明显。
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开始在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下发了《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工业领域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给予财政奖励。山东省部分重点用能企业根据办法规定,积极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目前已有65家企业开展了项目建设工作,其中济南钢铁集团、莱芜钢铁集团等12家企业获得了国家财政支持。
(二)示范项目节能效果显著。在国家支持建设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中,济南钢铁集团示范项目已于2010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莱芜钢铁集团、祥光铜业、成山集团示范项目正组织建设。其中,济南钢铁集团能源管理项目总投资1.23亿元,年可节电20亿千瓦时,水3298万吨,高炉煤气2.5亿立方米,焦炉煤气4291万立方米,合计年节能量8.4万吨标准煤,年综合经济效益1亿元。莱芜钢铁集团项目计划总投资18116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800万元,预计实现年节能量24.4万吨标准煤,产生年经济效益6750万元。
(三)部分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基础夯实。
在国家重点管理的万家企业中,山东省有1188家重点用能企业,这些企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比较高,具备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其中有68家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各项能源管理基础工作比较扎实。如山东山水集团,实行“母子公司、两级管理”模式,集团所有水泥生产线全部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自动化水平高,所属的24家子公司均拥有自己独立的局域网、专业机房、应用系统服务器,集团总部建立核心局域网,与子公司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全集团虚拟局域网模式的无缝联接,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搭建了较好的网络软硬件基础。
(四)省内能源管理中心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强大的能源调度、分析、平衡功能是实现企业能源系统优化的必要手段,目前,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MOX中国自动化公司等企业具备较强的能源管理控制技术能力,在宝钢集团、天津钢铁、湖北兴发化工、湖南华菱湘钢等企业建设了能源管理中心项目,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山东省能源管理中心技术支持企业起步较晚,但是借助广阔的省内市场,企业成长迅速,山东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开拓市场,已经成功实施了成山集团、东方汽轮机、莱钢、潍柴动力等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积成电子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于2009年3月通过了山东省级技术成果鉴定,认定“iES-E1000企业能源实时监测与管理中心系统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可靠,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企业在加强能源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部分企业能源管理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对企业生产现场的自动化程度要求较高,从目前全省重点用能企业来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调查的156户企业中,63%的企业生产现场尚不能满足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要求,能源供应、使用和产出的计量没有实现自动采集和汇总,存在企业节能管理基础薄弱、自动采集系统不完善、能源信息技术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需要。
(二)已建成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已经建成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中,部分能源管理中心不够完善。调查企业中,有8家企业对生产现场改造不完备,部分生产环节的能源数据不能实现即时的采集上传。6家企业能源的控制调度功能不完备,虽然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和集成自动化控制改造,实施DCS、PLC、QIS等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和相应的生产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但是在能源的单独控制、调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企业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部分企业对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通过能源的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优化实现节能的认识不到位。大部分企业只注重扩大生产规模或改造生产工艺,缺少对各个生产环节能源供需的平衡,根据生产环节用能的平均值或峰值供应能源,不能动态控制调节,造成某段时间或部分环节能源供应时供大于求,降低能源利用效率。
(四)激励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009年国家出台了对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的扶持政策,对钢铁行业的示范项目给予奖励,2010年后,又陆续增加了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但省级以下的各级政府还没有建立相关激励政策,仅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很难覆盖到中小型企业,不利于能源管理中心的普及。
三、推进山东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途径
(一)统一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标准。
尽管部分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但是建设内容和功能还不完善,不能很好的发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作用。要探索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标准模式,充分发挥能源调度优化作用。
能源管理中心应包括“三个系统”,即现场控制系统改造、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能源计划、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监控、能耗分析、数据报送、重点设备能耗管理等功能。一是现场控制系统改造。现场控制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基础。主要是通过企业对能源输送、生产、应用控制系统进行改造,为能源管理中心的采集、传输、调控提供用能现场数据支撑。包括能源输送控制系统改造、能源生产控制系统改造和关键生产环节现场改造等。二是数据采集系统建设。数据采集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保障。企业各能源介质存在于工业现场的不同环境中,因性质不同,计量设备的计量方式差异较大,针对不同介质和不同计量方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采集方式建设数据系统。包括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定期检定计量仪表和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等。三是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是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核心。通过基础软件、控制系统、基础硬件、现场视频监控和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建设,实现企业能源管理的集中控制。包括基础软件建设、控制系统建设、基础硬件建设、现场视频监控建设和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建设等。
(二)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全省重点用能企业中建设能源管理中心,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推动重点企业能源利用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推进建设进度,即坚持整体部署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重点推进与全面实施相结合,坚持企业实施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通过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现企业能源管理的“三个转变”,即由条块分割的能源管理向以远程综合监控为基础的扁平化、高效率的运行管理模式转变;由分散的能源管理向以集中管控为核心的一体化能源管理模式转变;由传统的能源管理向以建立能源系统评价和考核体系为宗旨的价值管理模式转变。“十二五”期间,以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煤炭、纺织、造纸等行业为重点,争取建成100个省级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20万吨以上。
(三)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研发。
一是企业利用好资金扶持政策。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的企业要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奖励资金,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同时,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资金支持,推进项目建设。二是拓宽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渠道。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组织项目实施,通过节能效益分享型、融资租赁型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利用各类金融机构开辟的绿色通道和直通车,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政策。各级财政应通过奖励、补贴、贴息等不同形式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应加强管理,对建设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的企业,可列入各级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四是加强技术研发。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及有关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适用于能源管理中心要求的软件系统,不断拓展能源管理中心功能,优化系统配置,充分发挥能源管理中心可监测、可分析、可调控作用,为企业合理使用能源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同时,要不断提高生产现场自动化程度,培养能源管理中心应用专业人才,熟练操控管理系统,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实现能源管理中心对企业生产的全覆盖。
能源管理系统市场现状范文2
1.当前我国建筑电气节能现状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能源的利用率低,在建筑投产和使用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在当代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对于开发商来说,他们最关注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了最快的产出,不惜一切代价使用能源,污染环境,至于如何达到建筑节能的标准,他们很少去考虑,因为节能设计会比普通设计的成本高很多,会导致将来的楼价更高,以至于消费者不会买单,使得建筑楼盘的销售成为很大的问题,因此,建筑的开发商很少会考虑建筑电气的节能问题。面对我国能源消耗量大的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发展,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筑电气工程要注重加强电气节能设计,在保证安全用电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对变压器、空调、照明设备、电动机、电梯等耗能系统进行优化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
2.建筑电气节能应遵循的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应在保证正常用电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电气的优化管理和能源高效利用。
2.1要满足建筑物的功能
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就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据建筑物的功能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满足人们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在此基础上满足建筑电气的节能要求。
2.2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实现节能并不意味着使用更多的资金,而是在实际的施工设计过程中,合理地选择节能设备,对于增加的节能设备的投资,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收回的,因此,要考虑到长远的效益,即保护环境,又可兼顾实现电气的节能效果。
2.3使用先进的技术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建筑物达到节能的效果,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少的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经济又高效。电气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经济、安全、适用和可靠等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实现节能的效果。
3.实现建筑电气节能的方法和途径
3.1建立科学有效的能源管理系统
能源管理系统指的是对建筑中消耗的水、电、气等的使用数据,进行系统的自动检测、记录和分析,为建筑节能提供依据,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和调控,使得能源能够合理利用,减少消耗。能源管理系统是建立在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类、储存和管理,进行实施监督和掌握系统运行的状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和解决,使系统维持在最佳的状态。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管理系统就要减少能源系统的运行成本,优化能源管理的具体流程,实现能源设备管理和运行管理,有效的实施以数据为依据的能源消耗评价系统,通过加强绩效考核,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监控系统,对整个用电建筑区进行远程监控,实施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减少人力成本,简化能源管理程序,提高效率。加强对能源系统的故障和异常处理,通过提高对能源系统的监测能力,优化能源调度和平衡指挥系统,在出现故障和异常时,可以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由此可以看出,能源管理系统的建成,会通过优化能源管理的方式,改进能源平衡的技术手段,实时了解能源运行情况,保证和维持能源的正常有效的运行,为实现建筑电气的节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管理保障。
3.2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能
对于已经使用时间很长的电气设备,会引起老化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或者当时的生产工艺已经落后于现在的生产工艺,针对这些现象,需要通过技术改造来实现电气设备的更新,加快落后机电设备的淘汰和高耗能低效机电设备更新和改造进程,达到节能的目标。改造现有的供配电系统,保证电能的质量。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发展,非线性用电设备在电网中进行大量投运,造成电网的谐波分量占得比重越来越大,进而会造成电网供电损耗的增加,引起电网的保护装置与自动化装置出现误动和拒动,对电网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可以通过优化系统负荷分配,缩小负荷峰值谷值差距,分层、分区、就地平衡无功功率,合理配置有载调压装置和普及电压质量控制装置,改进电网结构,缩短供电半径来降低供电电压偏差。
3.3供配电方案的选择
首先,对于电源的选择,针对于普通高层居民住宅区,关于这类的高层建筑,对于消防用电、电梯用电、排烟用电、排污泵以及生活用水泵用电、应急照明、警卫值班照明和障碍照明等按一级负荷供电;对于楼梯过道照明用电、地下车库照明、商场照明等按二级负荷供电;对于住宅内部的用电设备按三级负荷供电。然后,对于变压器的选择,变压器的台数应该根据负荷的特点和经济运行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对于有大量一级或二级负荷,季节性负荷变化比较大的,集中负荷较大的,使用两台或者两台以上的变压器。这时候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选择两种等容量的变压器,互为备用,通过采取合理的分配负荷,使两台变压器在正常运行时负荷相当;另一种是选择两台不同容量的变压器,一台为主变压器,另一台配合其使用。最后,对于照明设计的选择,在选择照明设计时,一般要根据国家民用照明标准为基础,根据国家节能的要求,照明光源要选用高效、低耗的节能型日光灯和高效金属卤化物灯。例如,在厨房、水泵房等潮湿的环境下选用密封型的荧光灯,在应急照明的时候选用自带蓄电池的应急型灯具,保证在断电的情况下,也能应急灯亮。为了达到节能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提高照明率、使用高效灯具,减少开灯的时间,保持适当的照度,在不必要的照明地点减少开灯,实现局部照明,进而实现照明节能。
4.结语
能源管理系统市场现状范文3
关键词: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控制层次;特点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6.02.0810
引言
钢铁制造企业是冶金行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钢铁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十年黄金时期之后,已经成为了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国内的钢铁产量逐年攀高,2014年我国的粗钢生产居世界首位。随着钢铁市场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逐渐显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钢铁行业自身库存的增加使得钢铁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处于下滑通道的钢铁行业要想渡过难关,必然需要进一步控制企业生存成本,因此,企业精细化管理和集中式管控势在必行。当前国内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普遍较低且管理粗放,在面临骤然下滑的行业经济时无法抵御市场风险,这就要求钢铁企业的管理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自身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层面的创新。而信息化建设就是钢铁企业实现自动化生产控制和精细化经营管理的必经之路,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经营管理中引入电子商务和在线办公技术,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压缩,为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提供更高的成本优势。
1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控制钢铁冶炼的生产流程、销售、人员管理、产品设计等各种环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拓宽营销渠道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产品利润空间,从成本、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营销等角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企业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促进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充分吸纳先进的工艺和管理手段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尽快使企业摆脱当前生产高成本、产品低质量的困境。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管理体系,推动产销联动的管理机制建立;建立全环节质量监督机制,产品从生产到售后整个流程进行质量监控;执行全过程成本控制,杜绝任何成本监督死角,严格执行预算制度;网络化产品营销与在线招标采购,最大限度拓宽营销渠道和压缩成本;构建能源管理系统,压缩能源消耗成本;构建企业统一的办公平台,压缩办公成本,关键办公事件透明化。
2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
钢铁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既是连续进行的,各个环节之间又是相对离散的,整个生产流程工序多、生产周期长,粗放的对各个环节进行人工控制无法有效保障最终的产品质量保持在稳定的水平。钢铁企业的控制层从上到下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现场控制层、技术工人等,各个环节的逐级控制是实现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而人工决策和控制不如信息系统控制精确,因此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就在于生产工艺各环节的精准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的5个层次分别为:L1/L2层,主要包括钢铁生产设备层的基础控制,在炼钢、浇铸、轧钢生产过程中的过程监控以及逻辑控制器、作业模型等;L3层,关注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源优化,目前在中国,能够提供完整钢铁行业MES系统的权威组织包括UEC和POSDATA;L4层,包括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L5层(决策层),包括业务分析、商业智能、绩效考评、企业战略管理等。
3钢铁企业能源计量管理
能源计量管理简单的说就是把生产企业能源消耗使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监测、记录、分析、指导。实时监控企业各种能源的详细使用情况,为节能降耗提供直观科学的依据。能源计量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从而实现企业盈利空间的提升,因此能源计量管理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之间可以同时进行,同时计量管理也是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工业企业从传统粗放经营转向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推动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也可以带动企业走向更高效率的管理机制。而能源计量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能源消耗量,压缩企业生产成本,强化企业经营控制。企业可以在信息化建设和能源计量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完善、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能源计量管理能够推动钢铁企业迈向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钢铁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新型工业强企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文波,方丽莉.强化计量管理的对策探索[J].科研,2015(36):25.
[2]刘航.企业信息化建设集成和网络安全解决方案[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167.
能源管理系统市场现状范文4
1.1优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节能1)完善管理体系与强化制度建设。从审计情况了解,该公司建立了专门的节能领导小组,涉及企业多个职能部门,成立了节能小组、公司部门和车队的能源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并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企业节能管理与制度,如节约能源管理办法、企业燃料管理制度、企业能耗定额管理、企业节能奖惩制度和企业能源计量、统计管理制度等。2)逐步完善能源计量统计体系。审计期内,该企业对电力的一级、二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95%以上,周期受检率达到98%~99%,抽检合格率达到95%~98%,确保了计量数据的准确可靠。但三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目前尚不够完善。公司对各运输货车的单车加油并无计量器具,主要通过司机在运输途中所加油的单据为统计依据。柴油是企业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应完善对柴油能耗的计量统计,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3)完善能源统计体系。该公司在审计期内,完善了统计记录和台账,确保定额考核的严肃性与科学性。审计期内,主要统计记录和台帐有:《企业能源消费情况表》、《能源消耗月报表》、《各月份用电情况表》、《各月份用水消费表》、《运输核销表》、《生产情况统计表》、《企业能源消费平衡表》等。公司针对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通过GPS/GIS车辆监控平台实时地对在途车辆进行查询与监控,统计车辆运输里程等。公司针对实际的物流管理业务研发而成内部物流管理平台,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对从接单、调度、派车、仓储直到回单的一整套物流管理过程实施流程化、闭环式管理,同时对在物流运输业务中产生的收入和能源消费成本进行可追溯的统计和管理。
1.2主要耗能设备运行状况主要耗能设备耗能量占企业能源总消耗量的比例一般大于80%。通过统计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消耗种类、耗能量和运行效率,评价设备的运行状况的优劣。对淘汰期限已到或能源利用效率达不到国家最低要求的设备限期整改,通过查找浪费能源的环节,分析节能潜力,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杜绝能源的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审计期内,该公司主要耗能设备为货运车辆,依据《机动车登记工作规范》附件对车辆的分类,将企业载货车量按照轻型(车长小于6m,总质量小于4500kg)、中型(车长大于等于6m,总质量大于等于4500kg且小于12000kg)和重型(车长大于等于6m,总质量大于等于12000kg)划分,具体分布情况见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该公司车辆以重型车为主,重型货车和重型半挂牵引车共占据总数量的88%,由于该公司长期从事国内跨省份物流运输业务,故主要车辆配备以重型货车为主。另外将企业全部车辆按照开始上牌使用的日期进行分类统计,具体统计数量见图3所示。从企业车辆分布年份来看,大部分车辆是集中在2003~2007年间以及2010~2011年间购置的,整体而言车辆使用年限偏长,根据国家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中规定重、中、轻型载货汽车(包括半挂牵引车和全挂牵引车)使用年限为15年,从图可以看出少量2000年左右的车辆已接近使用年限,建议企业可以适当进行更换,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
1.3分析和评价企业能耗指标,核算节能减排量道路运输能源消耗统计指标主要包括两大类标,即能源消耗总量指标和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其中能源消耗总量指标可以是分类运输工具的能源消耗总量指标,也可以是分能源品种的能源消耗总量指标;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则包含了能源效率指标(如百车公里油耗)和能源强度指标(如单位产量能耗或单位产值能耗等)。以审计期内最近的2012年为例,统计得出该企业总能耗为9091.73吨标准煤,其中柴油消耗为6034.44吨,总营业收入为16579.2万元,年运输里程2694.84万公里,年运输周转量为23832.45百吨公里。具体各年份能耗情况见表2。万元产值能耗(tce/万元)=年总能耗量(tce)/年总收入(万元)单位周转量能耗(kgce/百吨公里)=年总能耗量(kgce)/年周转量(百吨公里)百公里油耗(kg/百公里)=年总耗油量(kg)/年运输里程(百公里)图4显示了2010~2012年3年内该运输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单位周转量能耗指标和百车公里油耗指标的审计结果。结果显示:该企业万元产值能耗逐年降低,2011年同比2010年下降3.07%,2012年同比2011年下降3.31%。单位周转量能耗逐年下降,2011年同比2010年下降2.8%,2012年相比2011年下降8%。3)百公里油耗有逐年增加趋势,由于车辆的百公里油耗主要由车型决定,通过审计可以看出公司重型车辆比重增加是年平均车辆百公里油耗增加的原因。按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指标计算,2012年该企业节能量为331.4tce,按照柴油单耗指标计算,该企业2012年节油量为524.3t柴油。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7],结合上海市能源统计数据的特点,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按综合能耗指标计算,2012年该企业CO2减排量为689.2t,按照柴油单耗指标计算,该企业CO2减排量为1588.8t。
2该运输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2.1道路运输节能工作现状道路运输节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众多,通过能源审计可查找问题所在环节,着重解决。在对道路运输企业能源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1)在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方面,主要用能设备的计量配置不完善,不利于对耗能设备的节能考核。2)道路运输市场发展滞后,组织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企业经营集约化与规模化水平低,道路运输组织化程度低,空载率居高不下,运输效率不高。3)节能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薄弱,节能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尚未建立。4)节能监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相关产业政策不配套,节能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能源管理系统市场现状范文5
【关键词】能源 成本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0.引 言
钢铁工业是能源密集型企业,在发达国家,钢铁企业消耗的能源量约占所有能源消耗量的5%,发展中国家约占10%。目前,钢铁工业从铁矿石、煤等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到钢铁产品的制造、使用、最终废弃和回收过程,都决定了能源大量和集中的耗费,耗能量约占我国总能耗的15%,能源总成本一般也占到了企业经营成本的25%―35%。能源成本不仅关系到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更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公司能源与环境部对能源产品制造、输送、使用、回收等各个流程实行集中管控,具有管理与作业双重职能,集中行使能源管控一体化和专业化的集中一贯制管理模式,对成本管理渗透至各个作业工序,这样有利于开展工作。
1.成本管理的现状
成本构成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原料成本,占总成本的65%,二是加工费,占总成本的35%,其中,加工费又包括燃料费、动力费及制造费。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成本的预测、结算和降成本创效益。要想准确把控成本,必须把握四个方面,一是消耗;二是结构;三是价格;四是制造费用。目前,原燃料消耗已能够准确把握,价格和制造费还不能准确预测,导致预测成本与结算成本差异较大,直接影响领导下一步的战略决策,这就要求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在细微之处下功夫,努力缩小成本预测的差异,更加准确的把控成本。
2.能源成本管理的意义
国家和地方明确提出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实现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外部的能源压力和企业内部生存发展的要求,企业愈发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调整企业的生产组织运行方式、投入相应的技术装备等,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并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3.能源成本管理的具体做法
3.1 能源成本构成介绍
3.1.1 成本构成
130吨锅炉蒸汽、35吨锅炉蒸汽、成品氧气、成品氮气、成品氩气、成品鼓风、成品压缩空气、成品焦炉煤气、成品高炉煤气、成品转炉煤气、成品氢气、成品工业水、原水除盐水、成品生活水、成品淡化水、成品再生水、成品平电、成品蒸汽等。
能源成本一般由原料费用、动力费用、制造费用和副产品回收四部分组成。
本文以氧气制造成本为例,介绍具体管理内涵:
表1 氧气制造成本表
成本项目 单位 某月计划 某月实际
单价 单耗 单位成本 单价 单耗 单位成本
产量 M³ 86,450,000 86,321,172
单位成本 元 0.2595 0.2854
一、原料
二、动力 0.1996 0.2202
成品平电 kwh 0.3480 0.5426 0.1888 0.3530 0.5915 0.2088
成品工业水 M³ 7.0499 0.0011 0.0077 8.6368 0.0008 0.0072
成品过热蒸汽 TON 101.3600 0.0000 0.0032 89.3836 0.0000 0.0029
外购液氧 KG
外购液氮 KG
外购液氩 KG 0.3947 0.0032 0.0013
三、回收 -0.0137 -0.0048
物料回收--液氧 kg -0.300 0.0388 -0.0116 -0.3000 0.0128 -0.0038
物料回收--液氮 kg -0.300 0.0042 -0.0013 -0.3000 0.0030 -0.0009
物料回收--液氩 kg -0.400 0.0021 -0.0008
成品粗氖氦 M3 -0.810 0.0000 0.0000 -0.8100 0.0000 0.0000
二次粗氪氙 M3 -0.810 0.0000 0.0000 -0.8100 0.0000 0.0000
四、制造费用 0.0736 0.0700
1、职工薪酬 元 0.0111 0.0116
2、折旧 元 0.0450 0.0463
3、修理费 元 0.0097 0.0106
4、机物料消耗 元
5、其他 元 0.0078 0.0014
(1)原料费用:制造氧气的原料为空气,空气免费。
(2)动力费用:空分动力消耗的介质主要有电、冷却水和蒸汽三种。
(3)制造费用:有职工薪酬、设备折旧、设备检修、材料消耗及其他等组成
(4)副产品回收:空分所产液体(液氧、液氮、液氩)及稀有气体(粗氖氦、粗氪氙)的外销收入冲销成本。
3.1.2 费用构成
费用包括分管费用、原料费用、外销电费、制造费用,其中分管费用包括公司排污费、环境监测费、路灯维护费。原料费用包括外购原水费、外购公寓净水费、外购电费、外购动力煤费、外购天然气费。制造费用包括职工薪酬、插入式协力人工费、物业费用、班车费用、办公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运费、电厂附加费、变压器基本容量费、折旧费、水电费、电厂排污费、电科院技术服务费、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费、职业卫生测评费、日常职业卫生监测费、特种设备检验费、电度表鉴定费、气体报警器检验费、设备保险费等。
图1 原料费用构成比例
图2 制造费用构成比例
3.2 能源成本管理措施
钢铁企业要重视能源的成本控制管理,应该要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采用能源介质阶梯定价体系和绩效导向,鼓励企业内部合理经济利用动力能源;优化能源介质(煤气、蒸汽)平衡模型,争取做到高质高用,低质低用、分区域使用;重视能源使用的监督机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
3.2.1 管理措施
3.2.1.1 强化能源统计分析
能源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统计研究能源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和其他统计一样,不仅是反映和认识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管理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并实行监督的有效工具。同时,又是构成信息和制定方针、政策、计划的基础。企业能源统计不仅要统计能源的生产量、消费量、加工转换量、库存量、损耗等能源统计基本指标,同时要采用多种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企业能源活动的过程及能源供需的平衡关系,找出能源系统流程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分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潜力,提出合理有效利用能源的途径,为能源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3.2.1.2 充分利用企业的能源管理系统,加大对能源成本的过程控
能源管理系统实施改变了能源调度传统调度模式,向专业化、集中化、精益化、快速化转变,为提高能源管理效率提供了支撑。其次,强化对能源生产、消耗的过程管控:借助能源系统监控平台, 实时监控煤气压力变化、锅炉负荷波动及发电机负荷等相关指标,随时对公司煤气资源进行动态平衡,严格执行各锅炉负荷应达到标准,充分发挥发电潜力,实现按小时甚至更精确的控制力度,确保机组满负荷运行,从而提高自发电水平[3];能源调度通过平衡发电机发电量来控制需量和提高功率因素,特别是对于检修负荷平衡和突发负荷变化做到掌控,减小中央变电站的需量波动幅度,从而减少需量电费;通过对各吸水井水位的监视,控制补水量,严禁溢水,减少水的浪费;通过对回水量的监控,提高回水利用率,减少新水的补水量,降低水费。对公司各级能耗指标实行日跟踪管理,逐步建立能源介质日监控体系。
3.2.2 具体措施
以能源作业为例:
3.2.2.1 稳定运行,降发电成本
热电系统必须提升设备操控能力、提高设备系统管控水平、完善设备维护检修体系;加强对各发电机组检修计划和生产计划执行的监管,减少非计划停机;要继续深挖潜力,优化工艺,提升运行质量,将降本增效工作做实做强。继续依托“统购统销”优势,加强对电煤价格与发电成本关系的动态测算,根据电煤价格对峰平谷机组发电量进行优化,最大可能降低外购电成本。
3.2.2.2 海淡增产,降供水成本
海淡实施完成酸洗,小时增产60-80吨,次年借助海水淡化检修时机对剩余三套海水淡化主体进行酸洗,酸洗后海淡产量力增,增加污水勾兑,大量回收污水。
3.2.2.3 大力降低氧气放散率
与工序建立紧密的“冶炼节奏”反馈机制,根据生产实际,及时精确的调整负荷,在不提高空分负荷的情况下,用快变追峰值用氧,并在高炉稳定顺稳之际,协助、配合、督促高炉大幅提高富氧率。
3.2.2.4 强化能源中心生产指挥能力
各工序能源系统出现异常、故障及事故时,及时组织现场分析、协调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监督各单位执行力,完善对各作业部门的监控功能,实现24小时随时检查、纠偏,确保各项制度、措施、方案落到实处,以时效提升管控水平。
3.2.2.5努力实现能源多创收
(1)气液体销售。主动开拓市场,加大自主销售比例,次年力争将自销量由10%扩大到25%;督促氧气厂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氢气销售量,确保月销售6-8万立;及时了解氪氙混合气等稀有气体市场信息,努力开发自销客户,用优势的价格加大自销量[5]。
(2)外部创收。一是对现有用户中焦化等按计财部约定,继续实行压月结算方式,特别突出对朗泽公司的催缴力度确保其按时付款;部分外联公司2014年用能合同中,结算方式改为预付款。二是加快临供线“刷卡售电”业务的进展,尽快实现能环部对临供电用户结算的规范管理,在此业务具备条件前,根据实际情况对临供线新增用户及前期没有欠款且现场条件具备的用户逐户接纳,按能环部结算原则进行收费管理。三是加大浓盐水的外销量。均衡供应5.0万吨/天以上,并进一步提高浓盐水的品质。四是继续积极拓展冀东油田电外销事宜。根据供电方案,需利旧110kV变电站外原有架空线路。目前该方案正报公司审批,正在会签中。五是进一步开发新用户,在电、热等目前富裕能力较大的方面增加销售量,扩大创收。
能源管理系统市场现状范文6
一、引言
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显示,旅游业对世界碳排放负有5%的责任,且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以每年2.5% 的速度增长。该报告指出住宿业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的重点,以这样的速度发展至2035年,来自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由2005年的284Mt(106吨)增长到728Mt[1]。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省旅游业日益繁盛,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游客需求,海南省的星级酒店犹如雨后春笋,截至2012年末,海南省共有星级酒店237家。Beatriz(2010)等研究表明建筑能耗占世界总能耗的40%,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直接产生的CO2占到了世界总排放量的32%,同时木材、水等原料的消耗以及垃圾的处理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间接碳排放[2]。另外,为了追求舒适,酒店在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铺张浪费现象,能源和物质消耗上日益增加。据统计,四星级酒店平均每平方米建筑所消耗的电能是普通民用建筑的20倍,人均用水量是普通居民生活用水的5-8倍;酒店客人平均每天产生的垃圾是当地居民普通生产的3-10倍[3],酒店业的高能耗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优质的环境是海南省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海南旅游业若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低碳发展。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业的低碳化发展势在必行。
目前,国外学者对酒店低碳化发展的研究侧重于定量研究和案例分析。吴(2010)等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新加坡29家星级酒店的碳排放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显示选取每平方米产生的二氧化碳为衡量指标更有意义[4]。阿比特丽丝等利用生命周期理论,通过测算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废弃物等,对巴利亚里岛上酒店为进行调查发现电力消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5]。世明和博内特对香港16家酒店能源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酒店能源消耗主要是由电力消耗来决定的,提出了酒店业亟须建立能源管理项目[6]。在酒店低碳化发展的实现路径方面,LallS从政策角度提出政府征收碳税是促使酒店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7]。Beccali(2009)等利用“三步法”对西西里岛的酒店进行能耗分析,并且指出酒店的节能改造需要各相关利益方的合作[8]。泰勒等认为英国酒店可以通过使用成熟的技术使英国酒店在2030年减少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
2010年国内学术界对酒店低碳化的研究才开始大幅升温,但大多局限于对低碳酒店的概念辨析、低碳酒店案例分析以及酒店低碳化的发展措施等方面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的文章则几乎没有,鲜有从政府视角进行的研究。
本文希望通过对海南省星级酒店低碳化发展激励因素的研究,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判断影响海南省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重要因素和相关因素;第二,以调研分析结果为依据,构建海南省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激励政策框架体系;第三,为政府关于酒店业相关低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激励政策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评估
(一)问卷的确定
本文的问卷主要参照了魏卫(2010)等的酒店业推广节能减排的指标体系[10],同时结合了Ali(2008)等对约旦的酒店管理层对酒店进行节能改造意愿的问卷中的相关选项[11],初步筛选各项指标,在咨询有关专家学者和酒店高管的意见基础上,结合海南酒店的实际情况,确定出16个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见表1),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由酒店的基本情况和酒店低碳化发展的16个影响因素两部分组成。影响因素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尺度进行测量,其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太同意”,3表示“不清楚”,4表示“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
(二)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于2013年1月―2013年3月进行,以海南省的部分星级酒店为调查对象,向130名中高层管理者发放问卷,最终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04份,有效率86.7%。本次抽样调查样本在地域上,覆盖了海南省的15个市,占海南省全部地级市的83.3%(见图1)。
在酒店构成上,以三星级以上酒店为主,包含四个星级类别的酒店,表2为管理者在星级酒店的分布比例。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调研所选的样本能够基本代表海南省星级酒店的情况。
(三)数据分析
1.频数分析。本文使用SPSS17.0软件对16个因素进行频数分析(见表3)。根据被调查者对调查影响因素的共同度进行筛选,由频数分析可知,因素F1、F2、F3、F7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共同度小于50%,说明酒店管理层的共同认可度低,予以删除。
2.因子分析。为了更加准确的得出海南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降维,从而简化现有因素的结构,使得出的结论更直观、有效[12]。
(1)因子检验
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对剩余的12个指标的合适性进行检验(见表4)。
KMO值介于0和1之间,越接近1,说明变量之间的共同因子越多,原有变量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矩阵,如果Sig值拒绝原假设表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12]。由表4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的KM
O值为0.686;Bartlett的球形度值为330.421,并且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达到了显著(Sig=0.000)。因此,这12个指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公因子提取
选取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提取法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得到12个因素的解释总方差(见表5)和旋转成分矩阵(见表6)。
由表5可知,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为64.237%,对原有变量总方差具备了一定的解释能力,故提取前4个因子作为主因子。由表6可以看出,每一成分只有在少数几个因素上的因子载荷较大,因此可以根据表5将被调查者意见汇总为4大类(见表7)。
3.综合分析。结合因子分析和频数分析得出的结果,将每一类主因子中的各因素频数求平均,便可得到各类别频率汇总表。
由表8可知,第三类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共同度为73.7%,大于70%,所以确定为关键因素;第二类和第四类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共同度介于60%和70%之间,因此确定为重要因素;第一类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共同度介于50%和60%之间,说明管理者对这一类因素的意见相差较大,因此确定为相关因素。表9为海南省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一览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海南省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政府的惩罚力度、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政府的立法情况三项,反映了政府在酒店低碳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政府政策的共同度达到了73.7%,在所有因素中是最高的,这说明政府在酒店业低碳化发展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酒店的低碳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对酒店能源浪费的惩罚力度不够”的共同度高达83.6%,意味着政府需要加强奖惩机制设计,并且在制定针对酒店低碳化发展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新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充分发挥低碳法律、法规应起到的作用,从法律和制度两个层面将低碳酒店的建设制度化和标准化。另外,“国家财政政策没有吸引力,很难调动酒店的积极性”一项的共同度也达到了80.8%,排第二位。这一方面反映了海南省在鼓励酒店低碳化发展中并未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国家财税政策在调动酒店的积极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税收的作用,在信贷、税收和财政方面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建立起良好的碳交易平台,利用市场机制激励酒店的低碳化发展。
经济因素和信息交流的共同度分别达到了64.0%和62.5%,是海南省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因素中“对酒店建筑的低碳改造工作量大、成本高、短期内效益不明显”的共同度高达73.0%,由此可见酒店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在酒店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只是把重点放在低碳发展上,还会综合考虑低碳投资回收期的长短、进行低碳改造的便利程度等因素来进行选择,只有当低碳发展的的成本利润率远远高于非低碳发展的成本利润率时,才能调动酒店低碳化发展的积极性;反之,酒店则不愿意进行低碳改造和低碳生产。由此可见,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效益是影响酒店选择的重要因素,政府需要对其发展进行经济扶持。因此政府需要在低碳酒店的推行过程中设立支持低碳酒店发展的专项基金,在加大补偿力度的同时保证财政补贴的落实到位,有效减少酒店低碳化发展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
外在环境由人才环境和市场环境共同组成。“酒店低碳和节能管理专业的人才匮乏”的单项认同度为62.5%,说明酒店在低碳化发展的初期已经意识到低碳人才的严重匮乏所导致的酒店在节能管理制度上存在严重漏洞,人才匮乏也已经成为制约酒店低碳化发展的瓶颈。因此酒店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酒店以及相关单位联合起来,尽快培养出能够指导酒店进行低碳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另外,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也严重的制约了酒店低碳化的发展。调查研究发现69.3%的酒店管理者认为“市场上低碳酒店太少,缺乏竞争与引导”,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积极扶持低碳酒店的发展,树立低碳酒店典范,对低碳酒店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为其他酒店提供经验与指导。此外,市场上低碳设备的缺乏、融资渠道少等因素都严重地阻碍了酒店低碳化的步伐。因此,政府一方面需要优化酒店低碳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酒店低碳化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需要制定酒店低碳化发展的金融和信贷机制,为酒店的低碳化发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因此,本文将针对酒店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政府主导型的激励政策体系。
三、政府主导型的激励政策体系构建
面对以生态牺牲为代价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酒店低碳化发展的外部性显露无疑[13]。对于这种负的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是难以消除的。因此构建政府主导型的激励政策体系来引导酒店的行为,以纠正这种外部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在低碳化发展的过程中酒店因得不到一定程度的补偿而采取逆向选择行为,政府应该在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信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起良好的碳交易平台,利用市场机制激励酒店的低碳化发展(见图2)。
(一)财税激励政策
1.设立低碳酒店专项基金。针对目前低碳技术或设备购买成本高的问题,政府需要在低碳酒店的推行过程中设立支持低碳酒店发展的专项基金,在加大补偿力度的同时保证财政补贴的落实到位,有效减少酒店低碳化发展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海南省可以借鉴山东省财政厅对酒店使用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财政补贴办法,对酒店的低碳改造给与补贴[14]。首先,政府可以根据酒店的规模以及发展现状设置低碳改造补贴的最高金额(同一家酒店可以申请改造的项目和次数不限,但是用于改造的总金额不得超过政府规定的上限)。其次,政府对提出申请的酒店进行调研,并对低碳改造中使用的设备、技术与工艺的科学性和低碳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核。最后,对通过审核的低碳项目,政府可以根据酒店的总投资量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现金补贴。
2.基于税收的奖惩激励机制。政府的惩罚力度和财税政策是影响酒店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酒店管理人员的共同度达到了70%以上。因此,海南省政府在激励酒店低碳化发展方面,必须不断地开辟新的思路,对低碳项目实行低碳补贴的同时,建立奖惩分明的税收制度,强化税收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分类征收酒店的所得税:低碳化发展的酒店可以获得税收优惠,高耗能、高排放的酒店所缴纳的所得税则要远远高于低碳酒店;酒店低碳设备的购买也可实施类似的税收政策,从而鼓励酒店使用低碳节能设备。另一方面,加快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根据海南省酒店的发展情况规定酒店的碳减排任务,如果企业能完成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则对其免征碳税;超额完成则给予相应的奖励;若不能完成任务,则对其征收碳税。同时,对酒店的非节能项目和高污染项目征收重税。这些征收的碳税必须全部投入低碳酒店专项基金反哺给酒店业,或者以补贴的形式返还给低碳酒店的消费者。
(二)金融激励政策
调查研究发现,“低碳技术和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的成本高”是影响酒店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给予的优惠和补贴只解决很小的一部分资金问题,酒店进行低碳改造的大部分资金还需要自己筹集。针对酒店管理层反应的“酒店低碳化发展融资比较困难,融资渠道少”等资金问题,非常有必要提出合同能源管理和低碳信贷来拓宽酒店的融资渠道。
1.合同能源管理。近年来,合同能源管理(EMC)已经成为国内外酒店业实施节能管理成效最明显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在我国,金陵连锁酒店2009年就应用了“合同能源管理”,并且在这一新的市场机制的帮助下,金陵集团在走低碳化道路的同时获得的了良好的经济收益[15]。合同能源管理是依据节能服务公司与自愿进行节能改造的酒店签订的节能服务合同,由节能公司提供项目投资、设计、施工、监测管理等综合帮助酒店进行节能改造,通过分享酒店的节能效益收回投资并获取回报的一种新型市场化节能机制[16]。合同能源管理最显著的特点是节能服务公司在承担了节能项目投资的同时,还提供专业化的综合服务,不但缓解了酒店的经济压力,还解决的酒店低碳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酒店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2.低碳信贷。在深度访谈中了解到,酒店融资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短期流动性[17],然而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对酒店建筑的低碳改造工作量大、成本高、短期内效益不明显”,故酒店很难通过向银行贷款完成自身的低碳改造与发展。为了更好地配合酒店的财税政策,为酒店的低碳化发展扫清障碍,政府一方面可以出面担保表示对酒店低碳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制度安排,借鉴绿色信贷的思想,鼓励“低碳信贷”的发放,建立统一长效的信贷机制[18]。低碳信贷是专门针对酒店低碳化发展融资需求的运作模式,可以看做是绿色信贷在碳减排领域的实际应用。其具体实施过程与绿色信贷类似: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以及激励下,商业银行对申请低碳改造的酒店进行审核,并按照国家标准向符合低碳改造要求的项目发放贷款[19]。
(三)市场政策
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市场环境不成熟也严重的制约了酒店低碳化的发展。调查研究发现69.3%的酒店管理者认为“市场上低碳酒店太少,缺乏竞争与引导”,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优化酒店低碳化发展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碳交易机制和酒店之间的清洁发展机制调动酒店低碳化发展的积极性(见图3)。
1.酒店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唯一一个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机制。《京都议定书》规定,清洁发展机制是指允许附件1缔约方在非附件1缔约方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并根据这些项目产生的减排数额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来抵减本国的减排义务[20]。清洁发展机制既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了低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资金缺乏等问题,又使发达国家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在《京都议定书》上的承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达到减排目标和发展的“双赢”机制。利用清洁发展机制的思路,可以解决“市场上低碳酒店太少,缺乏竞争与引导”的这一经济问题。
在酒店低碳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酒店在建筑规模、接待能力、低碳节能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完成政府所规定的碳减排任务的能力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政府可以借鉴清洁发展机制的运行原理,开展酒店清洁发展机制(见图4)。按照酒店的经济收入状况为其分配碳减排量(H酒店为经济效益好,较发达的酒店;L酒店为经济效益低,不太发达的酒店;同时H酒店的减排任务要高于L酒店的减排任务),允许H酒店为L酒店提供资金或技术支持帮助其开展低碳项目,并且可以用这些项目的减排数额抵减自身的减排任务。
2.酒店碳交易机制。所谓碳交易就是把碳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当作稀缺资源,利用市场机制解决以CO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也就是说CO2的排放权作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21]。随着碳交易的提出与在国际市场上的盛行,碳交易机制作为规范碳交易市场的一种制度也随之产生[22]。针对“市场上低碳酒店太少,缺乏竞争与引导等问题”,海南省政府可以专门针对酒店建立碳交易平台,允许超额完成减排任务的酒店,将超额完成减排量以贸易方式转让给未能完成减排任务的酒店。通过碳交易市场机制的调节不仅可以达到酒店碳排放额的合理配置,还能够利用市场的竞价机制及利益驱动,激励酒店积极开展碳减排活动。酒店自身也通过碳交易达到了利润最大和降低排放量的双赢效果。从而缓解了调研结果中由于“酒店建筑的低碳改造工作量大、成本高、短期内效益不明显”而导致酒店低碳化发展的积极性低这一问题。
(四)完善政府监督机制
政府对酒店的碳排放情况进行科学的计量、统计和分析是酒店低碳化发展的量化管理基础。海南省应尽快建立低碳测试系统和酒店标准化低碳化的管理系统,对酒店进行碳排放的核算,并将之纳入到酒店的运营成本之中,对酒店进行约束。在酒店的经营管理管理过程中根据低碳测试系统的结果进行低碳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奖惩,加强监督与考核。与此同时,强化公众监督机制,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建立多渠道监督体系。
(五)人才培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