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传播态势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舆情传播态势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舆情传播态势分析

网络舆情传播态势分析范文1

关键词 网络文化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智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213-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以数字内容为标志、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开放、多元、虚拟、交互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给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制造和传播不良甚至非法网络信息等新问题。在 Internet 普及的过程中,网民们积极参与网络讨论、自由表达个人观点、自主传播思想文化,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等特点[1]。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常常导致现实社会有关事件的放大升级,甚至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针对网络文化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实现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有效监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构建方法

要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必须明确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的性质和类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符合需求的应用模型,进而实现系统安全、可靠、有效的应用目标。

Internet安全对象不是一般的系统,而是开放、人在其中、与社会系统紧密耦合的复杂巨系统, Internet安全过程不是一般工程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时时处处有人参与的、自适应的、不断演化的、不断涌现出新的整体特性的过程[2]。因此,在建立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时是由人、机和环境构成的人机系统,应采用“人网结合、人机结合”的模式,运用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3],将各行专家的经验、知识与先进的数据挖掘、检测与阻断、模式识别、趋势分析等处理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基于“专家群体+数据信息+计算机技术+专家经验知识”的系统应用模型。图1为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的理想参考模型。

2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总体框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威胁网络文化安全的网络犯罪日益趋向智能化、技术化,要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必须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数据挖掘等技术。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的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分为支撑层、数据层、分析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

3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分析

3.1 支撑层

支撑层由Internet和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构成,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系统上层提供海量数据源和信息处理平台。

3.2 数据层

数据层实现信息采集的功能,利用网络爬虫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并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存储,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

信息采集是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采用纵向横向结合的采集方式,满足实时网络信息和互动信息源定点提取的需要。定向采集保证监控的深度和实时性,主要实现对新闻、论坛、评论、博客等设定站点板块的信息采集。全网采集主要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广度采集,保证监控的覆盖面。对采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主题提取、相关性判断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

3.3 分析层

分析层作为系统模型的核心层,主要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智能分析,生成舆情分析报告提交给决策机构实现智能辅助决策。

1)自动摘要

自动摘要是通过智能手段为文档自动形成摘要的技术,是进行信息抽取的重要形式,融合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4]。用户无需查看全部文档内容,通过该智能摘要即可快速了解文档核心内容,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主要采用基于统计与基于理解的方法,对舆情信息中各类主题、各类倾向形成自动摘要。

2)热点发现

根据舆情信息出处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3)主题跟踪

由于主题具有实时动态性,所以主题跟踪是一个动态学习过程。针对热点话题,实时地进行信息跟踪,分析网络上新发表的新闻文章和论坛帖子,关注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或类似。

4)趋势分析

通过对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被关注的程度进行跟踪,可以获取舆情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或规律,以及地域信息分布,从而提供阶段性的分析,实现对舆情环境的监控和预警,进行适时控制和疏导。

5)倾向性分析

对每个主题,将各种信息进行自动聚合并利用文本聚类和观点挖掘技术对信息阐述的观点、主旨进行倾向性分析,判别信息的发展趋势,从而明确公众对相关热点事件所持的态度和倾向,以便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做出及时反馈。

6)舆情分析报告

将智能分析的结果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智能舆情报告,为相关职能部门快速、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爆发点和事态发展趋势,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可信的分析依据。

3.4 应用层

应用层是人机交互层,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一定的软件环境对舆情信息的采集及舆情分析过程加以指导;另一方面则将舆情分析结果以直观、简洁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便于用户深入理解舆情信息,同时,提供信息检索功能,用户可以针对系统预设关键词进行定制查询,并能够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关键信息及倾向性进行查询,采用多种检索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率。

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层将结合智能决策系统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智能决策。针对热点信息与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分析,构建趋势预测模型,根据知识库存储的先验专家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形成最终的舆情分析结果,进而实现舆情预警。同时,对每次舆情预警进行必要的评价,优化预测模型的参数,调整和完善知识库存储的知识,使预测意见更接近实际情况,提高舆情分析的准确率。

4 结论

本文针对Internet安全对象的特点,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了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该模型采用纵向横向相结合的采集方式,保证了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监测的深度、广度和实时性,运行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和智能决策系统对舆情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发现网络热点问题并实时跟踪,从而实现对网络文化安全态势的预报和对危机的快速反应,通过舆情评价模块将有助于完善系统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张虹.基于统计分析和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管理决策平台研究[J].科技信息,2011(7):495,502.

[2]何德全.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的新思维[J].科学中国人,2003(1):14-15.

网络舆情传播态势分析范文2

随着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绝大部分民众都被纳入到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传播体系当中。而如今的热点话题——网络舆情,其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一个信息传播通畅、接收便捷、使用简单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体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广普及,很大程度上是由互联网应用所带动起来的。正是各类互联网应用,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网络信息传递通道,以此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支撑,实现了社会热点话题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扩散,带动了网络舆情影响力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网络舆情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研究上,李彪(2013)以大数据为视角,讨论了大数据背景下社会舆情研究的转向[1];在网络舆情的评价指标研究上,张一文等人(2010)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研究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涨落规律[2];在网络舆情的应对研究上,柯健(2007)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为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应对提出了相应对策[3]。然而,但国内对有关网络舆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舆情态势分析、舆情评价指标构建、舆情处理和舆情预警等方面,较少涉及互联网应用的层面。即使有所涉及,也仅是针对某一种具体的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引导控制能力的研究。例如:庞永真在《政务微博应对网络舆情策略优化研究》[4]一文中,探讨了政务微博与网络舆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在研究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历史发展情况和当前应用情况之后,深入分析互联网应用与网络舆情产生、演变的关系。通过研究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状况,建立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依据指标体系精确评估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为政府部门有选择地布置网络监测力量,并选择合适的互联网应用引导网络舆情提供理论依据。

二、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互联网应用的分类

当前互联网应用主要可分为四类:交流沟通类、信息获取类、网络娱乐类、商务交易类。交流沟通类应用主要包含即时通信、博客/个人空间、电子邮件、论坛/BBS、社交网站、微博六类。主要是利用网络无时差、无边界、廉价的传输方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沟通。使用主体为一对一的交流,以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或氛围,通过集群效应来吸引网络用户。信息获取类主要包含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两类,该类应用是用户利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查找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获取知识或消息。使用主体为一到多的关系,以提供信息和专业知识为主要吸引手段。

网络娱乐类主要包含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四类,是利用网络上资源获得听觉、视觉的,其中通过网络视频也可获得最新的即时咨询消息。商务交易类主要包含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络炒股、网上支付、团购、网上银行六类,是利用网络的便利和便捷获取有形或无形的商品,是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结合点。[5]

(二)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

笔者通过研究1997年至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并结合近几年来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与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

近年来,互联网应用与网络舆情均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由于网络舆情一般是由社会热点事件通过互联网,于短时间内在网民群体中迅速传播扩散所产生的,因此,社会热点信息在网上的传播速度越快、网民中的传播范围越广、引起网民的注意程度越高,越易于引发网络舆情。针对以上三点易于引发网络舆情产生及扩散的因素,并选取与互联网应用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首先,在信息的传播时间层面上,不同的互联网应用对信息的传播速度不同,由此使得不同的互联网应用能够在信息传播速度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这一层面上发挥不同的作用。

其次,在信息的传播范围层面上,由于不同的互联网应用不管是在用户数量上还是对单条信息的扩散能力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在信息传播范围这一层面上,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是不同的。

最后,在引发网民的注意程度层面上,从信息内容上来看,越是敏感的信息、与网民切身利益越相关的信息所引发的网民注意程度越高,但是各类互联网应用对信息内容的总体上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在研究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时,信息内容的敏感性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除信息内容的敏感性外,包含同样内容信息的形式不同也会引起网民不同程度的注意。在这一层面上,不同的互联网应用对同样内容的信息形式也是有所差别的。一般来说,视频比图片更易吸引网民的注意,图片比文字更易吸引网民的注意,内容详尽的文字比简单说明的文字更吸引网民的注意。

因此,在研究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时,主要可从互联网应用对社会热点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以及信息负载量三个维度来进行评判。

三、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影响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评价的对象为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所以研究侧重点是互联网应用本身对网络舆情有影响的相关属性,网络舆情信息的热度不在研究范围内。网络舆情得以在互联网上产生、发展的基础是由各类互联网应用支撑起来的信息传递网络,而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扩散程度不外乎三个指标——信息传播速度、信息传播广度、信息容量。因此,本文从互联网应用对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的传播广度、信息的负载量三个维度构建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影响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信息传播速度

舆情的产生需要依靠互联网应用将某个社会热点话题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递给网民,在网民中激起群体效应,再次刺激舆情的发展。其中,信息的传播速度是一个关键性指标,信息只有在短时间内快速传递给一定数量的网民才能构成舆情产生的网民群体基础。如果通过互联网应用传递的信息速度过慢,拉长热点信息的传递时间,将会导致信息失效、热点效应消失,难以产生网络舆情。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从互联网应用对信息的传递速度出发建立指标体系。信息传播速度指标包括两项二级指标:最新信息的次数、信息耗费时间。

1.最新信息的次数

是指各类最新信息通过某类互联网应用首次出现在网络上的次数。经由某类互联网应用最新信息的次数越多,表明该类互联网应用对最新信息的传播速度比其他各类互联网应用快。根据网络舆情的产生条件可知,引发网络舆情产生的起点正是通过互联网应用而首次出现在网络上的热点信息,互联网应用所最新信息的次数越多,能够包含的网络热点信息也会相应较多。因此,互联网应用对最新信息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产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2.信息耗费时间

该指标是指当信息传递到信息者手中时,经由者通过某类互联网应用上传到网络呈现给网民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信息耗费的时间直接反映了互联网应用对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速度越快,信息就越及时、越新颖,越能引起网民的关注。

(二)信息传播广度

信息传播广度指标强调通过互联网应用传递的信息所能传达到的人群总数。社会热点信息经由互联网后,接收到的群众越多,越易于引发网络舆情。并且,就网络舆情的扩散速度而言,某一互联网应用的用户数越多、接触到信息的人数越多,网络舆情的扩散速度也越快。因此,信息传播广度指标包括通过应用单条信息所能传递的用户量、应用的使用用户总量这两项二级指标。

1.通过应用单条信息所传递的用户量

是指单条信息通过某类互联网应用后,能够接收到该条信息的人群总量。例如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类的互联网应用一般而言信息多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而类似搜狐新闻、百度搜索等信息获取类应用多是以一对多的方式信息。某类互联网应用单条信息的接收人群数越多,对网络舆情产生和扩散的影响程度就越大。

2.应用的使用用户总量

信息的传播广度除了跟通过应用单条信息所能传递的用户量有关外,还跟该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用户总量有关。某类互联网应用的用户量越多,经由该类互联网应用获取信息的人群基数相应也就越大,信息的传播也就越广。

(三)信息负载量

信息负载量指标主要指经由某类互联网应用所信息包含的相关主题内容量。网络舆情信息的表达大多依靠文字,还有部分是利用图片、视频、音频。以不同形式的信息包含的内容量不同,但一般而言,经由互联网应用所的信息内容包含量越多、对事件的阐述越充分,也越易使网民信服、越易引发网络舆情并加速扩散。该指标的二级指标主要是单条信息的内容负载量。单条信息的内容负载量。该指标是指经由互联网应用的单条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总量。不同的互联网应用的信息形式也是有所区别的,如图片、文字、视频,但通过对图片张数、文字字数以及视频时长的统计基本可以实现对信息内容负载量的量化。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影响力的评判指标,构建了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下一步精确评估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依据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对各类主流互联网应用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进行具体量化评估,使舆情监管部门可以针对网络舆情影响力较大的互联网应用进行监管。政府部门可着重选择等级评定高的互联网应用进行相关的信息说明,以有效引导控制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传播态势分析范文3

2007年5月末,厦门市政府正式宣布缓建海沧PX(二甲苯)化工项目,并将委托权威机构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规划环评。至此,在全国范围内沸沸扬扬的该事件暂告结束。

厦门PX项目的争论由来已久,今年早些时候全国两会上105名政协委员未果后,一场更大范围的行动在普通市民中展开。其时,厦门上百万市民转发同一条短信,号召厦门人反对PX项目。而短信大规模传播前,就已经有不少人在互联网上以BBS等方式过同类信息,得到过很多网民的回应。

根据上述事件中有关民意的反应及传播的情形,现在来看,当时的厦门市政府遇到了一种“舆情危机”,而政府在此次危机的处理上教训深刻。

失败的危机处理

“舆情危机”,是针对某一特殊刺激事项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在一个相对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潮的“潮头”直接扑向事项刺激方(通常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刺激事项(通常为某项政策或决策等),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映,最终,与事项刺激方或事项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如果事项刺激方在此时尚不能正确应对,“舆情危机”就可能立即或很快变成一场既包含观点冲突也包含行动冲突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在上述厦门的事件中,存在着一个“舆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PX项目的拟定实施是刺激事项,接下来,是一些政协委员和院士们以常规渠道做出了第一步“舆情”反应;再接下来,PX项目的坚持与更大范围市民的舆情产生和传播,并进一步促成了一种以响应者广泛佩带某种平和标志作为观点“展示”的舆情冲击或舆情压力,并有上升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有关政府部门在事件产生初始时并没有重视和认真对待舆情反应,鲜见围绕项目本身的讨论和对话等,对于该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更是交代不清,直到在普通民众中兴起关心“热潮”,政府的行为显得很“滞后”很被动。不过,面对市民“群起而攻之”的舆情压力,政府部门还是表示了项目“缓建”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让步”态度。于是,刺激事项本身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以反对项目实施为主要内容的舆情暂时“偃旗息鼓”。这场不大不小的“舆情危机”也暂告结束。

从厦门市有关部门在此次事件中最初的做法来看,有关人员还没有很强的“舆情意识”,不了解决策与舆情之间的密切关系。所谓的“舆情意识”,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时刻想着民众的切身利益和态度反应,具体表现为更多地与民众进行沟通,像民众一样关注项目将会产生的环境后果等。

结合厦门PX项目事件的舆情信息网上和手机传播特点看,有关政府部门也没有预见到网上和手机短信的传播和影响力竟有如此之大。在出现了依靠现代传播手段“动员”了数量庞大的市民参与到事件之中后,有关人员只能惊呼感叹并被动面对了。舆情表达的现代方式,离不开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网上舆情和手机短信等信息既可以帮助市民传播信息,也可以帮助决策者发现有关情况。

舆情传播的新特征

此次事件的舆情生成和传播具有一些鲜明特点。该事件中的舆情借助互联网络和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跨越时空传递迅速,使意见空间和意见力度进一步扩大或增强,与事项刺激方的“对抗”步步升级。

进一步看,手机短信在此次事件中的舆情传播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相比互联网,使用手机传播舆情信息更加隐蔽和灵活,并且,更加适合在不使用互联网的各类居民中进行信息传播,更具广泛性。手机出现以来,经历了迅速发展的过程,成为又一种新的媒体。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四亿五千万手机用户,短信发送量达到每年3000多亿条。此外,手机与互联网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手机短信传播、手机电视、手机网站与网络传播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际传播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舆情。

信息的快速传递不仅使产生于一时一地的社会政治态度传递到最大范围,而且在传递者的互动或意见交换过程中实现着信息的快速整合,把开放化和多元化的各类信息汇集在一起,再进行激辩和调整,最终使各种意见在网上形成了对事项刺激方更具针对性、对立性和更具影响力的态势,形成更富影响力的舆情。

这样的舆情信息传播,会在短时间内不断地“召唤”市民参与进来,让大家对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事项表明态度和发表意见,让不同意政府决策的市民与政府有关部门形成鲜明的对立。其结果,事项刺激方与持反对意见的市民处于不同的两端,事项刺激方大有成为千夫所指之势,几乎被“淹没”于各类态度和意见的信息浪潮中。

在现代通信手段变得愈加发达之时,常常作为事项刺激方的各级政府在作出任何决策或推出任何政策时,已经很难避免受到传播迅速和传播广泛的舆情压力。在过去,这种压力也存在。但是在今天,单靠通信手段的发展,就已经使得这种压力陡然提升数倍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更多。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市民民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又使舆情的压力有增无减。所以,厦门PX项目实施上的变化,透视着一种伴随通信手段、民主意识和决策透明度等政府执政环境因素的变化。这就使所谓“舆情危机”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趋向。不过,这无疑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预防和应对“舆情危机”

面对新的舆情传播方式和传播影响力扩大的态势,现在似乎是各级政府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重视和深入认识“舆情危机”问题的时候了。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处理“舆情危机”的办法。

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首先是对大量和集中出现的、与事项刺激方尖锐对立的、良莠齐现的舆情信息的种种处理,但是,光处理有关的信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实施针对舆情所反映的中心内容,即事项本身和事项刺激后果的处理。

厦门市政府目前的应对办法是朝这个中心“下手”,初步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而当初有关部门的“滞后”和被动之处在于对该项目实施的舆情刺激后果缺乏了解,缺乏预见,更缺乏重视,甚至有忽视或不当回事儿之嫌。

对舆情信息本身的应对,其要点是处理好“舆情危机”中有关的舆情信息及其传播的社会后果。而要点中的要点则是要看到凡是政府的决策,都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舆情。正所谓“民意无处不在”。

预防和应对“舆情危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敏锐发现和整理有关的舆情信息。对网上和手机等网络上的舆情,先要做到敏锐发现。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洞察力,要有能进行宏观分析的综合认识能力与政治大局观,要用政治家的眼光去查找、发现舆情。

其二,正确甄别筛选。要注意从各个方面收集舆情素材,既要有赞成的意见,也要有反对的意见,防止“一边倒”的倾向,保证舆情的客观性。

其三,开展动态跟踪。各类网上舆情有自身独特的变化规律,加强动态跟踪汇集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发生了重要的,但经过政府的积极稳妥的解决,该事件已经得到解决,而且预计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事件当成一个过时的事件,淘汰相关的旧线索,把精力放到其他重要的事情之上。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舆情信息工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建立良好的检索系统。

网络舆情传播态势分析范文4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素质;专业人才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和壮大,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扩散者,而“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将每个个体的信息传播能力以指数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信息传播影响力立体效应呈现”,甚至最终演变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现象。高校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最热衷的阶段,喜欢标新立异,推崇言论自由,但很多大学生本身“三观”未定,尚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最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网络舆论的推手。近年来,高校舆情危机时常发生,把高校一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新问题,已成为高校必须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BBS论坛、微博、微信,新闻评论、跟帖及转帖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或言论,载体是校园网络,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社会“焦点”“热点”。第二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载体扩展到整个互联网,行为主体涵盖所有网民,客体是高校有关工作。

不管我们怎么理解高校网络舆情,不可否认的是,每次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都会打破高校宁静的育人环境,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较大且多为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1.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88.4%的大学生对国家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5.3%的大学生甚至是零接触。所谓知法守法,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使用网络发表各种言论时“不知者不畏”,没有底线,过于自由。

2.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各种机制保障

(1)对网络舆情监管重视程度不够

从意识和态度上说,大多类高校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怀着轻视和漠视的态度,对舆情反应迟钝,对网络舆情缺乏预防和监管,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网络舆情发展到事态严重、引发重大后果时,才采取措施,多部门联动,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和监管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没有把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纳入日常工作中去。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据我们对河南郑州、新乡、许昌、洛阳等地几十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对网络舆情没有科学合理的处置预案,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大多局限于国家出台的规范性法律法规。高校对于校园网上信息者的资格审查、内容的审核、传播的监控等,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往往过于追求言论自由而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缺乏道德自律,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问题。

(3)舆情管理主体不清,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模式是,学生处、网络中心、团委等多头负责,分工不清,权责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部门观念上的分歧导致各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同抓共管”演变成相互推诿,无人问津。此外,负责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观念落后,专业知识匮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的要求,直接表现在高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时反应迟钝,不能抢占网络舆论的先机,及时消除不良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

(4)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技术手段

高校对网络舆情从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在行动上资金和精力投入过少。资料显示,国内仅有极少部分高校引入了比较先进的网络监控和信息过滤技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人工监测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要求。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1.加强高校师生网络素质培养,提高师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自觉的网络政治素质和道德意识,增强网络言论的道德自律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在实践中倡导大学生用科学唯物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文明上网,不浏览不良的内容,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不发表违反国家法令、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论。躬行道德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增强网络道德意志。

高校还应把对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定期组织与网络舆情相关的座谈、学术报告,通过专家授课、讨论辨析,引导大学生把加强网络素质统一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1)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要想管理提升,必须理念先行。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在思想上对高校舆情工作进行再认识,充分重视网络舆情。其次要主动了解网络舆情,要组织人员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个案进行剖析、总结,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制订针对性强的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诸如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预警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应急处置制度、追究问责制度等,以规范网络舆情管理的各个环节。

(2)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人员保障

建立一支既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又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专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借助网络监控系统、网络搜索引擎等现有技术手段并大力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对相关网络信息有针对性地浏览监控,定期对所监控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制订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及时予以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通过搭建贴吧、微信公共号、校友论坛等方式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掌控舆论宣传的主动权。还要通过宣传高校师生在学术、科研、竞赛中的新成就,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把高校师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育教学、科研进步等正能量上来,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抢占网络舆论高地。

3.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好技术保障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预防危机的发生。高校应当了解并研究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室,形成分级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捕捉和识别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较强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预测评估,及时做出预警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

总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切实转变观念,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着力加强和完善舆情管理制度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舆论导向,并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构建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刘彤.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J].硅谷,2014(12).

[3]方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治理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4]丁义浩,王铄.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网络舆情传播态势分析范文5

关键词:网络舆情;电力企业;策略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达信息的方式。网络舆论也已经成为社会舆论中比较强大的群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电力行业作为接受群体比较多的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比较大,在社会上的矛盾也比较多。在电力行业发展中如何做好社会舆论是其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 电力行业网络舆论发展的现状

1.1 信息由单向向双向发展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受众接受信息也比较被动。网络的传播为社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公开的平台,实现了点对点之间的传输。通过网络的形式更多的受众可以接受到相应的信息,还可以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反馈[1]。在社会群众更多的参与下,可以让舆论变得更加的多元、多样化。通过网络的形式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采集者、编辑者,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十分便利,人们可以在随时随地自己身边的信息,使得人们更好地接受信息。

1.2 信息传播更加速度、引导有难度

传统媒体的发展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点对点,但是通过网络的形式可以实现网络传播的速度化,使得信息的传播受众更多,也更加的多元化。在网络传播一般是非实名制的,这样就使得信息的传播存在一定的隐秘性,这样也就使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甄别其真伪。在传统媒体中信息的传播受众一般是不能进行干预的,信息传播的是什么,受众就被动的接受什么信息。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可以随时自己看到、听到的信息,不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网络成为信息的海洋。这样就导致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比较难以引导。

2 网络舆情在转型期电力企业应对策略

2.1 增强观念意识

在电力企业发展要想更好地应对网络舆论的发展,首先要对网络舆论的特点以及传播规律进行了解,并能够在观念上加强对其认识。要能够认识到网络舆论信息的敏感,要能够对信息所具有的政治性有一定的敏感程度,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信息的本质,这是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做好舆论工作的重要前提[2]。另外要意识到信息发展的态势,对事物发展情况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就能够掌握控制舆论的主动权。最后还要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加强信息传播的速度、准确性

处理网络舆论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对突发信息能够及时的处理,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处理好舆论发展的导向。随着网络的发展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者,人们在看到信息之后可能在几分钟之后就会网络上进行,信息一经网络在1个小时之内就可能成为热议的话题。网络的传播以及相应速度如此之快,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在发展中要做好对网络舆论的引导[3]。相关部门在发现有什么不好的舆论要能够在黄金时间内进行处理,让舆论及时的停止。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通过官方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校正,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2.3 及时甄别信息真假

在电力企业发展中要及时的了解在网络中的有自身的一些舆论,做到能够及时发现不良舆论的出现,此外,电力企业还要建立专门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进行甄别,要能够及时发现损害自身利益的一些言论。在网络舆论中有些信息可能是真实的,但是有些信息就是虚假的新闻。在网络中由于存在匿名性,这样就使得在网络中出现的舆论可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这就需要电力企业的相关部门对这部分信息进行处理。针对这些网络舆论分析其存在的意图以及影响范围。还要了解这种舆论信息可能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对这些网络舆论进行及时的处理,以便更好的遏制这种不良的信息。特别是在网络中有一些信息是出于个人原因,但是能够引起网民的共鸣,这种信息一定要重视处理。

2.4 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典礼企业发展中应该建立独立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在网络中的舆论信息,及时的对不良信息进行了解、分析。更好地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以免使得不良的网络舆论造成大范围的影响,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失[4]。此外,还要能够对网络舆论进行地分级,将比较严重、影响范围比较广的网络信息列为重大等级的信息,在对网络舆论进行处理时着重处理这样危害性比较大的网络舆论信息,以便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向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5 善于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来进行交流信息,一味地控制网络舆论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为此,只有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使得舆论向电力企业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在电力企业舆论发展中要做到能够树立新的引导网络舆论的观念,要摒弃传统的对不良信息进行封锁的观念,要转变为对不良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如果是真实的就可以进行传播,以便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网络信息时代一定要做到在电力企业中如果有不良的事件发生一定要做到及时的进行公布,不要试图隐瞒欺骗广大人民群众。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为此,电力企业一定要能够掌握足够的主导权,在事情发生之后能够在第一时间让社会大众了解到事情的具体情况,提升自身形象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 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的使用成为一种趋势,在电力企业发展中要能够意识到网络舆论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发展中更新网络舆论的意识,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向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学民.浅析电力网络舆情的预防及处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6:165.

[2]李国佳,郭鸿奇.新媒体下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的引导[J].新闻传播,2015,19:98-99.

[3]谢玲.关于电网企业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考[J].广西电业,2011,Z1:96-98.

网络舆情传播态势分析范文6

一、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在舆情引导中面对的问题

1.舆情引导面临巨大压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分流电视媒体产业的受众的同时,也使社会舆论的传播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人人皆可发声、人人都可接收已成为现实。因此,一旦有问题出现,相关部门要想通过传统媒体对信息进行监控,要想在舆论中达到真正的统一,或许已不可能实现。这些都是电视媒体在短期之内无法超越的。

2.处理网络舆情的手段欠缺

巨大的互联网已成为我国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面对全媒体时代的社会舆论,有些部门因对社会舆论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掌握不够,遇有突发事件或不可抗拒的事情发生,在舆论引导中仍然采用旧习惯、老方式和旧方法以及几十年不变的单一灌输式做法来处理。为此极易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和产生逆反心理。随着时间的耽误,媒体也因找不到权威信息,不知该由谁以及怎样信息,最后出现以讹传讹的状况,从而削弱了地方电视台的优势地位,使得整个的电视舆论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二、融入全媒体环境做好舆情引导,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舆论引导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市级电视台的舆论引导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地方的重要体现。所以面对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只有充分发挥地市级电视台的主流媒体作用,正确引导舆情,才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否则将会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

1.强化本土主流媒体的地位,提升舆情引导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首先,建立地方特色新闻体系,争取对目标观众的吸引力。新闻节目作为地方电视台立台之本,如何将地方新闻栏目办出自身的特色,如何打造新闻品牌,如何提高节目的可视性,这些都是地方电视台刻不容缓的改革创新重任。地方电视台要想制作出优秀的新闻节目,就必须要作出改革。

一是变当地党委政府的“指令”为信息“富矿”,淡“宣传”重“新闻”。作为地方电视台,在新闻采集中除了要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能力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作为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的优势,把当地党委政府的“指令”变成自己的优质新闻资源,创新制作,从平民的角度来报道地方新闻事件,尽量让其新闻题材软一些,切入点再小一些,形式更多一些。变枯燥单调的“宣传”为贴近群众的“新闻”,从而更好地吸附受众,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以此提升在全媒体时代引导舆情的公信力。

二是地方电视台应该发挥其地方优势,积极发掘极富地方特色的新闻素材,扎根于地方现实的实际情况,拓宽新闻报道渠道,打好“民生牌”。就地方电视台而言,无法与中央和省级电视台那样雄厚的实力相比拟,但是地方电视台却具有自己接近性强的优势,而这一点是其他省级电视和央视无法完全展现出来的,这也是地方电视台吸引观众的法宝。那么我们的地方台就应该立足于这一优势,真正“弯下腰”、“俯下身”,就能捕捉到更多更好的“活鱼”,为群众所喜欢,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服务,进而赢得老百姓和领导的好评,自然也赢得更多的观众,树立了舆情引导的权威性。

其次,强调和谐统一,增强其服务意识。当前,在各种媒体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地方电视台要想发挥好舆情引导作用,就需要对电视的节目编排进行重新调整,增强自身的市场服务意识。这种调整主要依据频道收视人群的市场表现、节目市场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对电视台节目进行调整,让其电视节目更加贴近观众,以此来满足和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和收视习惯。同时通过对观众群体进行客观的判断和分析,在做到保证收视率的同时,努力做到节目编排与市场服务意识的和谐统一。如针对地方台节目单一的情况,如果各地方台之间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就会进一步拓展新闻关联度,产生1+1>2的效果,提高收视率,而且,地方台之间因其可比性更容易做到“比学赶超”。

2.创新管理,加快与新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时代舆情高地

如今是媒体技术相当发达的时代,不管是哪家媒体都是无法仅凭一己之力涵盖所有信息。当今的媒体界都是在数字化体系下采用共享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这就使得地方电视台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形态资源,与之进行不断的融合。有了新的媒介形态资源就可以利用以电视媒体为传播平台,以电视的表现形式来承载其他媒介的资源。“通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把多个不同媒介融合在一起,以此嫁接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地方电视栏目和节目,将博客、网络视频、网络杂志、报纸广播以及手机等等都可以融合到电视节目中,地方电视台需要不断地拓宽栏目制作的视野、整合节目信息的资讯、丰富内容的信息量”,以此来打造全媒体时代的舆情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