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哲学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哲学基本特征范文1
>>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与治理对策 论我国县级城市的基本特征 浅析我国诗词格律的基本特征 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 论我国社会团体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研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探讨 我国西部地区医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国沙区植被的基本特征分析 我国城市餐厨垃圾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处理利用方法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建构策略 我国反贫困制度体系的基本特征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对我国生态旅游基本特征的分析及其未来发展策略的研究 股改前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基本特征的比较分析 我国赫哲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基本特征研究 浅谈我国煤田水文地质基本特征与规律 我国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 当前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特征 试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特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eMarketer预计今年全球社交网络用户达14.3亿[EB/OL].(20120316)[20130210].http://.cn/i/20120316/02386842507.shtml.
[3]西门柳上.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全球互联网已进入SNS时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
[4]夏学銮.网络社会学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591.
[5]王琦,张颖,李海强.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智能手机用户族群研究——基于ChinaVALS的模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88.
[6]王欢,张利,叶柯柯.大学生网络团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2106.
[7]张利,王欢.我国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J].现代情报,2012(11):6872.
哲学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依据日常语言基本规则考察哲学问题,并在具体运用中分析语词结构及语词意义。因此,其有关“反私人语言”的哲学思想看似简练,实则深邃。
1.“私人语言”的介绍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正式提出“私人语言”的哲学概念,由此引起深刻讨论。然而,私人语言并非其最先发明,其在哲学史上有其广泛的历史渊源。
私人语言的形而上学方面由笛卡尔哲学完成,其认为:“虽然我会说,我确实有一个身体与我紧密相连。可是一方面,我有一个明白而清晰的‘自我’观念,而且我只是一个有思想而无广延的事物;另一方面,我对物体有清晰的观念,知道物体只有广延而无思想。”不难看出,私人语言有其深厚的理论背景。那么,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究竟指什么?《哲学研究》已给出明确规定:“鼓励自己、命令自己,这是一种自我语言……他人无法理解此种语言。我们每个人好像有判断他人不能理解自己某种意思的能力……‘私人语言’即别人‘无法理解’而我们‘似懂非懂’的声音。”
笔者根据《哲学研究》的内容总结私人语言的基本特征:“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理解这种语言的具体所指;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具有这种语言的内在感受;这种语言对于别人无法理解,因为无法传递。”
2.“反私人语言”的论证
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可能有私人语言,其向传统的身心二元关系提出挑战。“反私人语言”的论证集中于《哲学研究》第243节至315节。
结合文献研究,大致有两种论证:
第一种论证即从“私人语言不成立”和“私人语言成立”两个角度进行“反私人语言”的论证,另一种论证是从“私人语言”和“日常语言”两者区别的对立中进行“反私人语言”的论证。然而,笔者认为存在第三种“较直接”的论证:从界定“私人语言”的文字表述中概括其三个基本特征,进而结合文本逐一进行“反私人语言”的论证。
“指称感觉的词如何作用?……‘痛’仅仅描述哭喊而不是代替哭喊,而实际刚好相反。”笔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在此探讨语言怎样表达人的感觉和名称的意义,其认为:只有在公共领域的公共语言中,语言意义的相互传达才能进行;所以,仅仅用自己的经验不可能构造出概念;如果此概念符号能构成一种“私人语言”,其甚至对其作者本身也无意义。因此,私人语言的第一个特征无法成立:“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理解这种语言的具体所指。”
“让我们大胆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因此其更像一个形式而不是本质。”笔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在此列举的事实在正面回击私人语言的第一个特征。自己的感觉和字母“E”,依靠私人指示定义把名称赋予体验的过程并不能建立名称和感觉之间的联系,因为我们没有区分正确使用和不正确使用的标准。判断主观的标准需要客观的标准,而私人语言中没有这样的客观标准。因此,私人语言的第二个特征无法成立:“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具有这种语言的内在感受。 ”
“别人不能具有我的痛……不过它与那把椅子完全一样。”笔者认为维特根斯坦在此想说:如果有人说“其他人不具有我的痛”时,他不外是说“其他人不能和我具有相同的痛”。显而易见,我们拥有某种判断两个人的痛是否一致的能力,同理,按照我们语言的惯常用法,当某个人说他具有什么东西时,也就意味着我们能有意义地说别人也能具有这个东西。因此,私人语言的第三个特征无法实现:“这种语言对于别人无法理解,因为无法传递。 ”
3.“反私人语言”的意义
对于他人的心理现象, 人们常有经验论、唯我论、怀疑论三种看法,其都认为:感觉经验是私人的;感觉经验或内在的心理现象是可以被自己所直接感知的;对于其他人的心理现象是不能直接感知的,能直接感知的是外在行为。实际上,这些观点是私人语言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因此,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的哲学思想,实质就是要从一定的意义或范围内批判经验论、唯我论和怀疑论。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哲学基本特征范文3
1.中国哲学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释中”
2.论中国哲学的翻译
3.重思“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视角
4.中国哲学研究之检讨及建议
5.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论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和超越合法性问题
6.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
7.近代“中国哲学”发源
8.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上)
9.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的思考
10.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可能性条件
11.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
12.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13.对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思考
14.中国哲学传统的三重变奏
15.中国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与概念范畴
16.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
17.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
18.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哲学会通的基础
19.中国哲学的历程——兼论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
20.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对中国哲学书写方式的一种思考
21.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
22.当代中国哲学新形态及其构建路径——兼论中国哲学向“世界的一般哲学”的转变
23.中国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哲学的交流与互动(下)
24.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
25.试论中国哲学的五大特质
26.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两种模式
27.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关于中国哲学和儒教定义的争论
28.意义哲学:未来中国哲学的一种可能形态
29.生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
30.古典生活经验与中国哲学创作——陈少明《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读后感
31.中国哲学 妾身未明?——关于“反向格义”之讨论的回应
32.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
33.对于中国哲学之过去和将来的思考
34.论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关于中国哲学学科的知识社会学考察
35.“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
36.从“哲学在中国”到“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37.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
38.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哲学:价值信念层面的对话
39.哲学中国化语境下的中国哲学
40.从《中庸》看中国哲学范畴“三位一体”的特征
41.卸下镣铐跳舞——中国哲学需要一场革命
42.论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及其价值
43.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体自觉
44.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依附性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45.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46.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47.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48.《红楼梦》与中国哲学——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
49.作为“居间者”的实用主义——与中国哲学、哲学的对话
50.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研究综述
51.回应中国哲学“合法性”质疑的三个问难
52.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
53.追溯哲学的源头活水——“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讨论
54.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
55.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56.中国哲学:“合法性”、思维态势与类型——兼论中西哲学类型
57.以生命的精神价值为中心——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通性与特点”
58.天人合一:学术、学说和信仰——再论中国哲学之身份及研究取向的不同
59.西方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性问题
60.论中国哲学的思想主题和精神特质
61.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中、西视野论析
62.“天下”与“中国”:寻求突破的中国哲学——最近十年的中国哲学转向扫描
63.范式转换:超越中西比较——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儒者之思
64.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65.学术研究还是民族文化?——中国哲学的身份问题
66.中国哲学的中观思维
67.中国哲学的生态观
68.哲学与中国哲学
69.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从过程视角看
70.“重写中国哲学”三人谈
71.从儒学的宗教性谈中国哲学的“特点”问题
72.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方法论检视
73.中国哲学背景下的哲学发展
74.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
75.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构建面临的时代问题与可能回答
76.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两点思考
77.北美学界对中国哲学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论一个兴起的潮流
78.生命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历史和未来
79.中国哲学研究三十年回顾(1978~2007)
80.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81.道与中国哲学
82.民族哲学研究与中国哲学未来之路
83.张岱年与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
84.作为哲学的中国哲学
85.研究和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的几个问题
86.生存与超越: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87.论当代中国哲学格局中的哲学
88.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使命
89.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中的哲学中国化研究
90.简论中国哲学的身份、角色与功能
91.西学东渐与现代中国哲学
9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93.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与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
94.“后新儒学”与中国哲学之未来
95.“内在”与“超越”——方东美论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96.从“西学东渐”到“中学西进”——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
97.在中欧文化交流中创建中国哲学
98.从冯契“智慧说”的心性论和人格观看中国哲学的变革之路
哲学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高校;中国画;理论课;教学
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只有技能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美术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系统的中国画艺术理论包括东西方艺术哲学、美学、中西方比较画论、中国画史画论等。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还应该涉及与中国画相关的古典文学、音律、诗词、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内容。当然,要在短短三四年的学习时间里精研这么多的内容是不可能的,但是学校仍然需要合理安排学时,尽量让学生初窥门径,以利于今后的长期发展。真正的学习必定是艰辛的,李可染也讲 “用最深的功力打进去”,一味降低文化课的要求,降低对艺术类考生的素质要求,不利于学生成才,不利于中国画教育,更不利于中国画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哲学是研究普遍规律的学科,也是培养思维方式与思维深度的学科。由于中国画与中国哲学的密切关系,学生必须对东方哲学有所了解。要准确定位东方的艺术哲学,最好的办法是与西方的艺术思想作比较,所以应当同时学习东西方艺术哲学,在比较中了解与掌握东方艺术哲学的特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在发源阶段都体现出共同的特征――形象性、具体性、象征性。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原始人认为人与自然,生命与神灵之间都是贯通的。不同类型的生命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生命与非生命之间也是完全平等的,都是“不可欺”的,梦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之间也没有真假之别,天地间的万物都是一个共同体,所有的部分都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沟通、相互渗透。从形式上看,原始艺术多运用单纯、朴拙的线条,以对称、几何形态为主,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从这个角度上看,东方艺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艺术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形态,而西方艺术则因为技术的发展而走上了科学、理性的道路。西方艺术哲学讲求唯物务实;而东方艺术哲学则唯心务虚。东西方艺术哲学都在各自的美术,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打上了烙印,对比看来,相映成趣。如此更能理解潘天寿“东西方艺术为两座高峰”的理论。
美学是培养艺术修养的基础,是关于美与艺术的一般哲学研究,对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事实上,从提高艺术修养的角度来说,不论是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美学常识和基础。西方古典美学和艺术思想多是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摹拟、再现、认识看做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中国古典美学则主要是从哲学和艺术心理学等角度观察和研究艺术,把表情达意看做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所以也有人说,西方艺术是表现艺术,东方艺术是再现艺术,学生应当对两者进行综合的、辩证的思考。
中西方比较画论有利于学生比较中西方艺术的异同,并使学生从基础训练阶段就理解中西方在造型观念上的差异,善于区别不同种类绘画的基本特征。固本清源,从根本上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思想与绘画语言。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扎实地掌握中国画史画论的相关内容,这样画出的画才能有根、有生命力。如中国画为什么首先要求“气韵生动”,而非“应物象形”,怎样理解“骨法用笔”等等。明代画家李日华说:“韵者,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得也。”但是他也认为。只要画者领悟深刻,技艺精湛,作品还是可以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的。这也说明了无条件刻苦钻研基本功的必要性,古人严谨治学的方式不应该被抛弃,现代教育提倡快乐学习的前提也是“悟”进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而不是一味放任逍遥吧。
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具有独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诗”泛指古典文学与诗词歌赋。“书”指书法,中国画历来讲究“书画同源”,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印”是印章、印信,最初只是代签名,后发展为独特的篆刻艺术。诗书画印相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几种艺术相融相生,既丰富了画面内容,又拓展了画面境界,给人以更丰富的美感享受。诗书画印结合是文人画的产物,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做是把诗画结合一体的创始者,苏轼评价他的作品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北宋文学家、画家张舜民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首先倡导“书画同体”、“用笔同法”说。元代画家更强调画中的书法趣味,赵孟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清两代文人画雄踞画坛,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美。既要注意书画之间的相通,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不能丢弃中国画的“绘画性”,也就是不能抹杀绘画本身作为造型艺术的特点,二者不可互相代替,否则容易误入歧途。诗、书、画、印等综合艺术修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国绘画的文脉。
在实际教学中,绘画理论课往往不被重视,理论课的作用也远没有发挥出来。教师应根据不同理论课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涉及哲学或中西方比较的内容可组织学生辩论,美学则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演讲,对于诗书画印等综合文艺修养的培养可由学生推荐好书,讨论学习。只有开自由快乐研习之学风,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教育的学术风范。科技的发展进步,对文化艺术理论的“教”和“学”都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说当今时代的学生比起之前任何年代都更有条件吸收各种知识,来丰富其知识结构。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当看到虽然基础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薄弱,但是全社会始终保持着对读书、受教育的广泛认同,生活和学习环境都在不断改善,世界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化……这一切都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和交流创造了条件,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
版社,1987.
[3][法]丹纳.艺术哲学[M]. 傅雷 ,译. 人民
哲学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黑格尔、定位、必然的判断
一、关于必然的判断的定位
黑格尔哲学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因而在学习或了解其任何一个哲学细节或分枝时,首先要做就是将所学习的对象放在黑格尔为其设置的应然位置。只有对于我们所要学习的哲学细节或分枝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进行一个准确且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避免对黑格尔哲学的曲解和牛头马尾丑相的出现。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黑格尔逻辑学从而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我将从结构层次的定位和理论层次上的定位两个维度对黑格尔关于必然的判断进行分析。
结构层次上的定位。所谓结构层次上的定位是指,作者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所设置的层级与维度。目录则是是我们常见的结构层次上定位。必然的判断是在概念论中第一级维度“主观概念”中的第二级维度“判断”中的第三个维度的子细节。简言之,必然的判断位于黑格尔《小逻辑》第一部分的第三篇的第一章。
理论层次上的定位。所谓理论层次上的定位是指,我们所要学习的对象在作者论述体系的位置。必然的判断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细节。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1]这也就说明了必然的判断是思维最抽象的要素之一。以上是必然的判断在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理论层次上的定位。
二、关于必然的判断的基本内容
要了解必然的判断基本内容就必须了解在黑格尔话语体系中“主词”和“谓词”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主语”、“谓语”、“宾语”的区别。举个例子来讲,“香蕉是水果”,在我们通常所了解的语法中间,“香蕉”是主语,“是”是谓语,“水果”是宾语。在黑格尔话语体系中,“香蕉是水果”这个判断中,“香蕉”是主词,“水果”是谓词。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了解的语法中间,主语是黑格尔眼中的“主词”,宾语是黑格尔眼中的“谓词”。弄清楚“主词”和“谓词”与“主语”、“谓语”的区别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必然的判断。
必然的判断,作为在内容的差别中有同一性的判断,有三种判断形式。[2]在此,黑格尔首先强调了尽管必然的判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形式,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主词和谓词以及谓词中各个部分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差别。同时,他们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同一性。在黑格尔看来,研究差异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概念自身的完善和扩大,对于这种具有自身差异的概念反而可以更好地使得概念本身以一种圆环式的方式不断地向外开拓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分别对直言判断、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进行了严格的逻辑鉴定。
在谓词里一方面包含有主词的实质或本性,具有共相(共体)或类[3]。在黑格尔看来,直言判断的基本特征是:谓词是对主词的实质或本性的规定,是一种共相或类,但是在直言判断中的谓词并不是无限的类,而是包含了否定的规定性在自身内,设定了自身的界限,因而具有排他性的类,也就是说,这种类同时也是一种“种”,在他之上还存在上位的概念。举个例子来说,“苏格拉底是人”,“小花狗是狗”这就是直言判断。在“人”和“狗”这两个具有排他性类之上还存在着一个上位概念,“苏格拉底是人”,“小花狗是狗”这两个判断中的上位概念就是“动物”。苏格拉底与小花狗是一个层级,人与狗是一个层级,最高的层级就是“动物”。
按照主词和谓词的实质性,它们双方都取得独立现实性的形态,而它们的同一性则是内在的[4]。假言判断的基本特征是:主词和谓词双方都取得了独立现实性的形态,从直观来看,他们彼此外在,但是从反思的意义上来看,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同一性,一方的现实性并不仅仅是他自身的现实性,他同时还设定了对方的存在,因而主词和谓词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规定,相互中介。举个例子来讲,“氧气里有氧原子”,如果有氧气,就有氧原子。在这个判断中,氧气与氧原子都是有其独立的存在的现实性形态。这就是假言判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在黑格尔看来,直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三种判断既存在着差异又相互联系,差异主要体现在主词与谓词的关系以及主词以及谓词内部的差异,他们三者又统一于概念自身的圆环式的运动过程之中,一级一级的推进,一层一层的靠近,最终在直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的环环相扣中实现自在自为的概念自身的一种回归。
三、关于必然的判断的附释
在附释中,黑格尔着重阐发了两个问题,一是通过一些例子来分别说明直言、假言、选言判断的特征。二是分析了三种判断内在发展的过程。
关于直言判断,黑格尔举了“黄金是金属”、“玫瑰花是一植物”这两个例子,他强调这两例子中,金属、植物分别是对各自主词的实体本质的界定,是一种具体的共相。黑格尔强调,从严格的意义来说,只有当我们从类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并把事物作为类来决定时所下的判断,才算是真正的判断。因为这种判断说出了主词的本质规定,说出了真理性要素。
黑格尔为了把自己所说的直言判断与形式逻辑中的直言判断区别开来,他举例说,黄金是“昂贵的”和黄金是“金属的”这两个形式上看似相同的判断。在黑格尔看来,这两个判断并不是同一层次的判断,前者只是说出了黄金的一种偶然属性,黄金是“昂贵的”这一判断要基于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及所谓的市场调节因素等等,或许在一些盛产黄金的地区,黄金并不是昂贵的,这一判断是一种非本质性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或然性。而后者则很明确的指出了黄金的本质规定,黄金是“金属的”,这个判断绝不会因为时间、空间或是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一判断是一种本质性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小逻辑》第63页,贺麟译1954年.
[2] 黑格尔.必然的判断.《小逻辑》第351页,贺麟译1954年.
哲学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语义模糊;基本特征;语言;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4-01
一、石安石、符达维等语言学家对模糊语义的本质――边界不明的看法
石安石先生认为:“语义的模糊就在于它所反映的对象的边界不明.”但王安石认为不明的边界不一定都指两个方面或更多方面。以“老年”为例 ,“老年” 与“非老年”这个概念范畴虽然没有明确的界限 ,但是“老年”这个概念范畴与“中年”这个概念范畴只有一个模糊的共同边界,“老年”与“中年交叉点的部分就很难确定是”“中年”还是“老年”。
符达维先生认为: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词语原来的模糊性可以消失。笔者认为符先生的这种认识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否认语义模糊性的客观性,割裂语义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认为,词语的“边界不明”( 或称之为外延不明确)是一种模糊语义现象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把“边界不明”直接等同于语义模糊性,则无法说明模糊性的本质。因此,我比较赞同石安石对模糊语义的界定。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某些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客观事物量的特征还不能被准确地确定,那么,就会产生模糊概念。因此,从语义产生的角度来看,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和某些客观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才是模糊语义产生的真正原因。
二、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
(一)模糊词的中心是明确的。以上午为例, 六点一定会称为早晨, 但十二点呢, 就与上午的概念界限不清了。也就是说模糊词的词义并不是完全模糊不清的, 它有一个很明晰的中心范围, 只是在边界的划分和限定上无法做到泾渭分明。
(二)根据哲学上的矛盾是相互转化的,明晰词和模糊词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一些原本是模糊词的词语在使用时表示意义会变得准确清晰。
(三)模糊词在不同民族中的差异性。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他们对模糊词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 说到“早上”, 大家都知道对应的英文单词是”morning”,但是“morning”在它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中表示的时间范畴要比“早上”宽泛得多, 那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学习者就有可能出现上午十点还用 早上好!来打招呼的现象, 这就不符合汉语习惯了。
三、模糊语义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让留学生学习模糊语言、通过模糊思维训练获得意会知识, 激发其联想和想像潜力, 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具体实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经常会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这种现象多是由于对词语意思的把握不准确引起的,这就涉及到对外汉语中模糊词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应指导学生把握具体的语用条件, 进而分析模糊词语的含义。在日常的语言中,有许多词都带有模糊性质。如“高、矮”,“冷、热”,是十分鲜明的反义词,但要找到它们之间准确的界限却非常困难,在教授这些词时,最好放在一起教授,让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个距离感,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中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存在感知上的距离。
(二)让留学生多阅读文学原著,借助文学中大量使用的模糊语言, 培养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能力。在文学作品中充满了模糊语言,其目的在于表达含蓄曲折的思想感情。马拉美认为:过分精确的意义, 会使模糊的文学变的面目全非。比如:当慰问一个病人的病情怎么时,家属一般的回答是:好的差不多了,不用担心。如果用精确的词语来替换差不多,必然会影响话语交际的真实性。、因此, 在对对外汉语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 让学生在真正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后将自己的观念、 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恰当使用模糊语言来指正学生的错误, 以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对学生作业下批语时应切忌武断, 避免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从而丧失写作兴趣和动力。比如在批改作文时说:“这次不上一次有很大的进步,下次写的字迹再清楚一些,表达再恰当一些”但是,到底怎样的字迹比上一次清晰,怎样的表达更恰当?正因为模糊语言具有不确定性,语义的多义性。 教师批改作业时, 可适当使用该类话语便于学生接受, 但语气不可模糊两可、 游移不定。
以上便是从石安石,符达维等语言学家对模糊寓意的本质――边界不明的看法,同时对语言学家的各种看法,自己也在文中做了一下总结,最后介绍了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以及与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几个方面来论述模糊语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