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 基层央行 营业部门

一、理论观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评述

(一)国内外研究简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导机制方面的进展是关于货币政策研究中最丰富和多样化的。国外的研究不仅修改和扩展了原有的货币传导渠道,信贷传导渠道也深人到了定量研究阶段。与此同时,汇率渠道被纳人了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分析,预期等因素也被纳人到了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研究之中。西方有关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研究是市场经济中的普遍规律,是长期市场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但西方理论是基于一定制度基础的,而这些假设和背景,往往在我国的现实经济中并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国外的研究成果与中国实际是不相符合的。

国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导渠道效力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研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因素研究和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研究几个方面。国内对传导效力的研究大都基于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的比较,对其他渠道研究较少,在信贷渠道的主渠道作用问题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同时国内许多学者都承认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弱化,并在研究中将其作为前提。总体来看,国内的研究大多基于中国的经济特点,学者们的分析在许多方面已达成共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现实情况总结

具体来说,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文献追踪和梳理,以及在国内外的实践中进行对比,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仍以信贷渠道为主。纵观我国的实际情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杠杆的运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开始从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资产价格多渠道传导过渡,但这一过渡仍未完成。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较小,银行贷款在新增贷款余额中占有绝对比重,这说明信贷渠道,特别是以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相互作用为主的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所依赖的经济金融环境中占主导。

二是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有待进一步强化。在现阶段,我国金融结构和体制因素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主要依靠信贷渠道。在这种制度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多目标约束”,迫使中央银行在多目标之间寻找平衡,这必然会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整个金融体制改革不协调,在新的利率和资产价格等传导渠道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原有的信贷渠道已开始阻塞或萎缩,致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强化主抓环节应为金融领域。由于近期内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宏微观环境不会有根本性改变,信贷渠道的主导地位仍将继续。信贷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实际大体包括两个环节:金融领域环节,即“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实体经济领域环节,即“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这其中任一环的微观传导主题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因此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改革经济体制、发展金融市场这些系统工程,更直接和有效的,是研究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主体的行为效果。

二、履职视角:营业部门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按“总行-分行-基层人行”三个层次开展的,总行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其他二级分支机构则主要负责传导并执行货币政策。基层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是从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到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由其通过一定方式将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并最终产生影响。营业部门作为下达总行货币政策意图、履行货币政策职能的最前沿部门,直接承担着具体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施货币政策操作的职能,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传导货币政策的中间节点。营业部门结合部门实际,可以为货币政策在地方的贯彻执行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发挥重要的传导职能作用。

(一)落实货币政策操作的一线阵地

随着近年金融经济市场的重大变革和人民银行履职方式和重点的发展更新,货币政策的内涵方式越来越丰富、操作层次越来越复杂、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央行营业部门的服务领域和工作层次发生了变化,其作为货币政策具体操作者的职能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基层央行的大部分货币政策职能的具体执行都集中在营业部门,营业部门是基层央行与商业银行间的业务纽带,是商业银行按照人民银行规定接受货币政策调控的操作平台。只有基层央行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准确地把握了总行确定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调控趋势,认真解读政策规定、及时了解政策变化、认真执行调控手段、规范办理核算业务,货币政策才能得以顺利地向商业银行贯彻落实,这是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基础条件。

(二)解读货币政策信息的前沿窗口

基层央行营业部门作为人民银行连接金融机构的一线机构,以各种有效方式向金融机构广泛宣传货币政策、传达政策信号,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当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目标意图,同时树立人民银行与货币政策的权威性,为货币政策功能的有效发挥创造先决条件,是营业部门的职能之一。同时,营业部门可把货币政策条款转化为具体的业务操作要求,引导其按照要求准确无误地落实货币政策规定。营业部门能将货币政策正确、及时、完整、详尽地向商业银行进行了传达,消除时滞和误解,使得商业银行正确理解和规范执行政策要求,这是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辅助条件。

(三)督导货币政策执行的业务基地

营业部门在与商业银行办理资金清算的各类核算业务的同时,可以把执行货币政策与提供金融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研究,督促金融机构按规定把货币政策落实到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中,为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起保驾护航的作用。只有商业银行真正切实将货币政策的意图落实到其经营行为中,及时调整信贷投放总量和优化信贷结构,才能保证从商业银行到企业和居民的传导环节得以存在,从而使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这是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必要条件。

(四)观测货币政策效果的神经末梢

营业部门是会计核算一线部门,在日常业务办理以及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金融机构的账户资金信息、数据和资料,能通过剖析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行,及时反映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资金管理的影响。特别是遇重大金融政策出台,营业部门能及时调查了解金融机构的反应,反馈货币政策在区域实施的效能,为管理部门及上级行正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及时调整和控制政策执行力度和方式,使得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符合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金融机构发展的现实需求,对基层央行科学贯彻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现状剖析:营业部门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问题

(一)操作部门定位局限,工作沟通存在角色冲突

营业部门在基层央行的定位是会计核算操作部门,货币政策的制定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重大货币政策的审批也主要靠本级行管理部门组织和推动,基层央行营业部门只负责具体核算,导致工作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一是工作层次不高。目前,基层央行营业部门员工对部门在执行和传导货币政策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工作在货币政策层面上的效果和作用。另外加之基层央行营业部门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较多,对自己所承担的贯彻实施货币政策工作的关注较少,把工作重点放在货币政策业务办理的规范程度提升上,而没有在向商业银行宣传政策意图、深化政策理解上挖掘更深层次的职能拓展,工作水平没有得到更高的提升。二是管理权限缺位。政策实施经常存在细微调整,需要营业部门工作人员与商业银行进行沟通说明,由于营业部门缺乏必要的部门文件或管理权限作为辅助手段,只能过多依靠劝说和口头通知的办法与商业银行进行沟通。在没有管理和检查手段进行约束的条件下,仅仅依靠单一的通知和劝说,对商业银行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不强,反而容易使得人民银行权威下降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积极性,导致工作被动、效果不好。

(二)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履职能力有待整合挖掘

信息沟通和共享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基层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工作是在货币信贷部门统一管理下涵盖营业部门的核算操作和会计部门的业务监督的多部门联合系统。而目前检查、管理部门与操作部门间缺乏更加深入了解和共同改进的平台,信息的横向沟通和共享有待加强。

基层央行货币信贷部门和会计部门作为货币政策实施和监督的主要部门,对货币政策的意图和规定掌握程度更高,对于政策执行前半段的理解更透彻。而营业部门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操作部门,掌握着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调控之下的金融运行数据和情况,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了解程度更高。货币信贷部门、会计部门与营业部门之间在执行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协调、现场检查的联动、信息资源的共享、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等方面存在大量需要协调的工作,目前却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容易导致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上升,造成大量数据资源的浪费或重复劳动,这对货币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显然是不利的,使得几部门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都难以深化更高的层次。

(三)商业银行管理集中,货币政策效果难控

面向市场的商业化运作的银行,追逐盈利是其经营的根本,货币政策的传导并不是其法定职能,因此,货币政策意图和实际操作在从基层央行向商业银行传导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漏失。商业银行运营理念和管理体制的现状,也是近年来影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原因之一。

一是目前基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限上收、资金上存贷款集中化趋势明显,直接制约了基层银行有效信贷供给,商业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无权限办理货币政策业务,货币政策传导环节在基层有时会呈现真空状态,使货币政策不能按照宏观控制者的意愿实施。二是基层商业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缴存等货币政策相关业务重视程度不够,业务不熟悉,部分金融机构在电话通知催缴的情况下仍然出现漏缴或迟缴现象,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也对货币政策执行的效果产生了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理想状态,并最终成为制约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重要因素。

四、对策探讨:营业部门货币政策传导职能的完善

(一)深化部门工作理念,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操作性

营业部门自身的定位不准、认识不够,是制约营业部门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人力资源瓶颈约束。针对目前工作重点不明、专业知识不深、思想观念不清的情况,基层央行营业部门必须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中心,采取有力措施,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一是完善部门文化,将深化货币政策传导职能这一任务,作为营业部门工作重点写入年度工作计划加以落实,着力培养优良的工作氛围和思想作风,提高营业部门员工对货币政策传导职能的认识和理解及重视,以充分调动柜台员工进行规范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第二,建立和完善人才专业知识培养制度,通过加强系统培训,训练员工全面系统地掌握贯彻货币政策所需要的经济金融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相关业务的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升营业部门货币政策传导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建立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权威性

一是以货币政策业务培训或金融机构联系会议为载体,搭建与商业银行、货币信贷部门的交流平台,及时收集、反馈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协调解决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整体联动,确保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二是搭建金融机构交流平台,建立全面的数据监测机制。定期发送调查问卷了解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确保问卷调查真实、客观,并将分析结果向各金融机构反馈,促进其经营行为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合拍,并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强化营业部门业务指导和督查职能。可通过抽调营业部门员工参与相关业务检查、定期进行情况通报等形式,适当赋予营业部门业务检查职能,促进营业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形象由单纯操作型向管理和操作兼顾型转变,提高其在商业银行的话语权和权威度,有效引导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实施的配合度。

(三)加快建立政策传导校正机制,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传导的工作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沟通和督促,就没有货币政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没有货币政策的权威和影响,其政策意图就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强化和提升基层央行货币政策的效率,需要进一步加强营业部门对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落实过程中对相关业务办理的规范度和科学性。一是要强化货币政策宣传和引导,在深入了解金融机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基础之上,规范其业务行为,督促其按时、自觉、准确完成货币政策要求的规定动作;二是建立对金融机构负责人执行货币政策约见谈话制度。基层央行营业部门根据对货币政策执行的检查通报情况,不定期地约见金融机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传递央行调控意图,指出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维护货币政策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央村央行能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思考”,《浙江金融》,2003年,第6期,4-5。

2、何凌云、刘传哲.“货币政策传导的国内外研究述评”,《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6月,25-27。

3、张翔.“货币政策的微观层面:基层央行职能与绩效”,《金融研究》,2002年5期,106-112。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渠道;信贷渠道

作者简介:田敏(1977-),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数量经济专业博士生,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营销计量模型、市场营销。邱长溶(1943-),女,四川成都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1-0142-04 收稿日期:2008-08-30

一、引言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引导国家经济形势的良性发展成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2007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年,中央银行紧扣宏观经济的脉搏实施货币政策,从“稳健”到“稳中适度从紧”,再从“适度从紧”到“从紧”,央行的货币政策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动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节奏,央行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货币政策开始发生变化。从2007年1月到2008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央银行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等,不断尝试引导中国的经济从过热的边缘向合理增长区间回归。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些都反应出针对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然而从实施一直到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这段过程,货币政策如何发挥作用,一直被看作是一个“黑箱”,货币政策能否对宏观经济起到预期的影响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到底有多大,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正是研究这一“黑箱”的核心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到企业和居民,对其投资和消费等产生影响的过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货币经济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传导过程表现为由中央银行信号变化而产生的脉冲所引起的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起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途径,它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传导机制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它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最终讨论焦点集中在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渠道还是通过信贷渠道进行传导。本文将通过对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传导渠道的特点及其传导过程,从而得出在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何种渠道传导更为畅通,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建议。

二、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研究现状比较

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主要有两个基本渠道:一个是货币渠道,包括利率渠道、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另一个是信贷渠道,包括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两个渠道做了相关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主要从理论方面和实证方面对传导渠道进行分析与验证。

(一)国外研究现状

货币渠道最早是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货币传导理论的起源。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是通过“货币价格”――利率途径完成。其后,希克斯将该思想用数学公式进行表述,形成了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分析框架IS-LM模型。Friedman和Sehwaria(1963)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动是造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并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较为直接和迅速,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通过“货币数量”途径来完成的。Tobin James(1961)提出了资产组合调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于1969年提出了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指数相互关联的q理论,Tobin定义的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指它的股票价值)除以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所得到的值,托宾q效应的传导原理是:当货币供应量M上升时,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更高的股票价格导致更高的q,这样就会催生更高的投资支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Ralph Chami、Tamas Cosmano和Connel Fullenkamp(1999)提出了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能影响通货膨胀率,投资者购买股票的行为受到价格水平的影响,通货膨胀水平与股票收益之间存在着当期负相关关系。

信贷渠道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罗萨等学者提出的信贷可得性理论,认为利率变动影响贷款者的主观意愿和决策,从而导致其资产结构调整影响信贷供给和社会信用总量。Jaffee和Russell(1976)、Stiglitz和Weiss(1981)以及Williamson(1986)论证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由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或者监督成本的存在,信贷配给是与银行理相一致的均衡现象,这个理论为信贷渠道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Petersen和Rajah(1995)以及Guzman(2000)从银行业市场结构以及银企关系角度来研究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影响。Bemanke和Blinder(1988)提出了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模型,奠定了银行贷款渠道的理论基础。Peek和Rosengren(1996),Kishan和Opiela(2000)证明了监管政策改变银行的贷款供给,说明货币政策变动直接影响银行贷款供给。在信用渠道方面国外学者做了很多实证研究,Kashyap、Stein和Wilcox(1993)建立模型证明了贷款渠道传导机制的存在,认为货币政策的变动能够改变银行贷款和商业票据的组合。Kashyap和Stein(1995)利用1976与1993美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对流动性较差的银行信贷行为影响显著。Kakes和Stum(2002)根据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差异采用VECM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倾向于持有更高比例的流动资产以便应付紧缩性政策冲击。Woon Gyu Choi和Yung Kim(2003)采用1957年~1997年美国公司季度面板数据证明

了信贷渠道的存在,在货币紧缩时期,银行贷款明显萎缩。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货币渠道国内学者陈飞、赵昕东和高铁梅(2002)采用VAR和脉冲响应函数对1991年~2000年的实际的M1、LOAN和GDP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货币渠道比信贷渠道对于GDP有更1大的作用。孙明华(2004)对我国从1994年第1季度至2003年第1季度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我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渠道而不是信贷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范从来(2004)提出通过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出有利于货币供应量发挥其货币控制机制,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李琼、王志伟(2006)对1994年~2004年季度货币供应量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信贷渠道只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辅助渠道,利率渠道才是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根本途径。

国内学者支持信贷渠道的研究更多,王振山、王志强(2000)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得出信用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李斌(2001)运用多元反馈时间序列模型证明信贷总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性相比较货币供应量更大。夏斌等(2003)证明信贷增长相对于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解释能力更强。蒋英琨(2005)采用VAR模型证明了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童颖(2005)通过对信贷渠道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得出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赵振全(2007)运用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信贷市场与宏观经济活动的非线性关联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出在我国金融加速器效应非常显著。江群(2008)采用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证明了信贷渠道的重要地位,货币政策的效果与信贷渠道的畅阻密切相关。

从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集中在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方面,关于何种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占据主要地位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与争议,其实这两个传导渠道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两种渠道各有特点,因此对这两种渠道的特点及缺陷进行比较分析对手研究货币政策传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比较分析

(一)货币渠道传导

货币渠道传导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首先金融市场是信息完全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传导的各个参与方都将获得完全的信息;其次,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银行贷款只是债券的一种,贷款和债券可以相互替代;再次,价格不需要做及时的调整来抵偿名义货币量的变化;最后,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直接影响名义货币量。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货币渠道通过利率途径、汇率途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等进行传导。

1、利率途径

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化来影响价格预期,从而影响通胀预期,再影响实际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总投资,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变化。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机制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支出产出,货币供应量增加代表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市场利率的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效率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在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凯恩斯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是人们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而利率的高低则是由货币供给(货币数量)和货币需求两大因素共同决定的。凯恩斯模型中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因为真实利率比名义利率对开支影响更大,即使名义利率降低到零,货币扩张仍然可以通过提高预期价格水平,使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从而导致名义利率为零的条件下真实利率的下降来刺激开支,其传导过程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预期价格预期通货膨胀率利率投资产出。

2、汇率途径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汇率从而影响净出口,最终影响产出。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上升会导致国内利率下降,此时本币存款不如外币存款有吸引力,从而引起本币贬值,汇率(E)下跌,使得国内商品比国外商品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从而导致净出口(Nx)及经济产出的增加。汇率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净出口产出。在汇率传导途径中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矛盾冲突、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过低,这些原因都大大的影响了汇率传导的有效性,使得汇率传导途径并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

以托宾q理论为代表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是用于解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作用于股票价值来影响经济的理论。托宾定义的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指它的股票价值)除以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所得到的值,托宾q理论的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股票价格托宾q投资产出,当货币供应量上升时,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更高的股票价格导致更高的q,这样就会催生更高的投资支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托宾q将资本市场与实业经济联系起来,揭示了货币经由资本市场而作用于投资,该理论已成为政策研究与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虽然货币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之一,但货币渠道仍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货币渠道认为金融市场是信息完全的,这种假设非常不现实,因为其忽略了现实中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以及金融市场的自身结构问题。其次,货币渠道认为利率对总支出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明显影响,即使一个很小的货币政策冲击都会引起公开市场利率的微小变化,从而对总支出的各个组成要素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但是关于利率对各个要素的影响,实证研究并没有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明显效应。再次。货币渠道只强调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一方,而忽视了资产的一方,认为货币供给变化的根源并不重要,不管货币总量的增加是银行发放贷款还是购买证券引起的,它对经济活动都将产生同样的影响,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最后,利率的变化与消费支出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严重的不匹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支出往往发生在利率恢复到初始水平即利率效应结束之后才会对货币政策冲击作出反应。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渠道难以从程度、时间和结构上解释货币政策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信贷渠道传导

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另一主要渠道,信贷渠道是在以下几个前提条件下提出的:首先,信用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交易的一方在交易中要作出准确决策时,对交易另一方的信息掌握是不充分的;其次,信贷渠道以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为前提,认为商业银行拥有储备、贷款和债券等资产,贷款和债券不能完全替代,强调金融资产和金融负

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同样担当重要角色;最后,由于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的监控引起的成本,使得外部融资与从企业内部筹集资金的成本之间存在差额,称其为“外部融资额外费用”,从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以及投资水平,从而使信贷渠道成为货币政策有效的传导渠道。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信贷渠道通过银行贷款途径和资产负债表途径进行传导。

1、银行贷款途径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银行贷款融资对于特定贷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人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不像大企业一样具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融资渠道,只能依赖银行贷款融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操作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头寸,减少银行可贷资金,从客观上限制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能力,贷款依赖型借款者由于贷款资金来源减少及贷款成本提高,支出水平必然下降,总需求减少。银行贷款途径可以描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银行贷款利率投资需求产出。银行贷款渠道侧重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影响存贷机构的贷款供给能力,以及贷款依赖型私人部门的存在,通过银行信贷量的变动对总支出产生独立的影响。

2、资产负债表渠道

借款者的外部融资额外费用取决于它的财务状况,借款者的净价值越大,它的外部融资额外费用就会越低。同时借款者面临的信贷条件以及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性变化直接影响其投资和支出行为。资产负债表途径可以描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利率企业净价值外部融资成本投资需求产出。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通过利率的上升使借款者有一些未到期偿还的短期利率或者浮动利率的债务而增加其利息支出,减少其净现金流量,从而使借款者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者是由于利率的上升而伴随着资产价格的下降,导致借款者抵押资产价值的下降使借款者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

虽然很多学者认为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但是信贷渠道也有其缺陷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信贷渠道对于紧缩的货币政策其传导效果显著,而对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明显;其次,商业银行在信贷渠道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商业银行的行为制约了信贷渠道作用的发挥;再次。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的冲击,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不断减弱;最后,信贷渠道通常与其他传导渠道共同发挥作用。

四、结论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绩效 政策搭配 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学界长期论争的焦点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运用各种模型和实证方法,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绩效及其搭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经济学文献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定量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一汉森模型)。根据该模型,希克斯和汉森等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能够影响产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产出都没有影响,它们都是无效的,除了提高价格之外。之后,经济学家在其基础上,将视角延伸到对开放经济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mead,1951)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即“米德冲突”。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而支出转换政策包括汇率、关税等的实质是在总需求结构内部进行结构性调整,使需求结构在国内需求和净出口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从而开创性地提出“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19521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丁伯根法则”。若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政府至少具备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工具之间不会相互影响。蒙代尔(mundeb,1960)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办法,指出将每一政策工具分配给它能发挥最大影响力和具有绝对优势的目标。斯旺(swan,1960)用图形说明了支出增减政策f财政货币政策1和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各自的功用,提出了用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来实现内外平衡的模型。蒙代尔(1963)与弗莱明(1962),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用于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经不断完善而成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undell-fleming model),并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fpaul krugmanl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ftheetelnal trianslel,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信贷渠道;货币政策;传导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09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随着信贷规模的取消,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利率杠杆的运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开始从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非货币资产价格多渠道转变,而在我国的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不发达以及间接融资占主体地位的金融体系的现状下,信贷渠道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渠道特征

1.1 银行在信贷渠道中占主要影响地位

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起步较晚,且有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高储蓄率支持,使得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融资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传统优势和法律限制,银行贷款依然是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重要的微观主体,其控制和影响着数量庞大的资金,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通畅。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渠道广、网点多,可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直接的影响。

1.2 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存款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居民与企事业单位存款、金融债券、政府注资及国际融资,其中存款为主要来源,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属于银行的被动负债,由于高比例被动负债的存在,一般银行主动信贷的动力不强,即使是近几年银行发行债券量上升,主动负债比例仍较低。理论上,当存款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绝大比例时,央行能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型货币政策有效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收缩信贷规模,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但在实际中,存款属于银行的被动负债,不受央行和商业银行控制,且居民与企业存款主要受前期和当期经济形势影响。因此,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尽管央行希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限制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但由于良好的经济形势,存款规模继续上升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能够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继续提供贷款释放流动性。所以大量被动负债的存在将限制央行紧缩型货币政策的效果。

2 商业银行信贷渠道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从货币当局的实践来说,判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最终标准为:在既定的经济制度、金融结构和金融制度下,货币当局选择特定的货币政策体系,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实现最终目标的程度和时滞。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对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判断不一: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通过构造IS―LM模型证明了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在肯定货币政策重要性的前提下,认为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内有效,而在长期内无效;而理性预期学派则强调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从根本上否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不能持久地影响实际产量。

首先,作为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利率的变动可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表明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信号传导至商业银行的渠道是比较通畅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也能有效影响银行的信贷增量,验证了商业银行借贷行为的“顺周期性”,也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贷会受实体经济“倒逼”的影响。

其次,商业银行会根据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作出独立信贷决策。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当中央银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来收缩流动性时,商业银行信贷量会下降,这从脉冲响应函数中可以看出,但针对利率上升,银行信贷量会先下降再上升,由于利差水平的提高,银行有足够的动力扩大信贷规模。同时当货币供应量M2增加时,宽松的流动性会促使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此外,当银行信贷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的正向冲击时,会因为利差下降而缩减贷款,但最终随着时期推移会扩大贷款规模。在贷款存量增长率GL的方差分解中,第一期GL仅受自身和CPI的影响,这与银行信贷决策主要参考已有信息有关;同时,CPI对GL的贡献度大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当银行预期经济形势良好时,可能会逆紧缩政策行事,继续扩张贷款。这些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反应比较强烈,且商业银行作为微观主体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因此在作信贷决策时有时会偏离货币政策目标。

最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实体经济对信贷冲击的反映略有滞后,但信贷增长能有效提升经济增长,商业银行释放的流动性也会推高物价。经济过热时,尽管央行会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紧缩经济,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充足,会顺经济形势扩大贷款,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物价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和资金来源比较充足,因此,受到央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约束较小,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可能与货币政策目标相悖,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 结 语

货币政策的效应能否发挥,关键还要看政策传导渠道是否畅通。在当前信贷渠道传导仍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应能否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用渠道是否畅通,而后者又取决于央行货币政策对信贷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影响程度以及微观经济主体对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和依赖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岳瑾.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5

2017年伊始,人民币汇率出人意料地大幅反弹。市场普遍认为,多种因素触发了市场情绪波动,尤其是近期监管层的一系列举动刺激了本就已经高度敏感的市场神经。

“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逐步走低,愈发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空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内外复杂的宏观环境如何应对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近期,《财经》记者专访了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博士,她详细分析了中国央行未来的政策目标及可供选择的操作方案。

乔虹认为,中美货币政策同盟难以维系,在中美货币政策脱钩的过程中,中国央行将很难放弃资本管制。因为相比汇率和利率的控制权来说,实行资本管制毕竟是利用较低成本实现较高收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目前央行选择的双重目标仍具有不确定性,其重心在汇率和利率政策之间摆动,也缺乏有效透明的公开机制,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制度的完善,无法引导汇率利率预期,很难成为长期货币政策归宿。

《财经》:怎样看待中国货币政策正在经历的与美国货币政策的脱钩现象?这一过程是否需要资本管制的护航?

乔虹:在1994年首次汇改以后的20多年里,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一直通过名义汇率的形式,或紧或松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事实上的货币政策同盟。但在2015年中的这次汇率制度变革之后,中国央行更加着重参考一篮子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允许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从而使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正式脱钩。

需要承认,这些年来中美货币政策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相对稳定。

虽然央行有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但围绕名义汇率形成的稳定预期对货币政策起了锚定作用。该货币锚一方面成为央行日常实际操作之中执行的纪律,另一方面也直接引导和稳定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预期。

但近两年来,美国国内经济周期与中国的周期开始出现分化。在长期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随着美国经济逐渐回暖,美联储也希望调整货币政策,逐渐退出量宽并开始加息。2016年11月,对于未来特朗普任期中财政刺激的预期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对美联储频繁加息的判断,导致美元走强,美债收益率上升。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中国央行仍然选择维持中美货币政策联盟,人民币必将随美元走强,挤压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挂钩美国货币政策还会造成国内利率上扬,使中国货币政策取向在实体经济明显恢复之前被迫从紧。而对于杠杆率高企不下的国内经济来说,利率上升过快将不利于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换言之,中美货币政策同盟难以维系,中国货币政策势必与美国脱钩,但货币当局权衡利弊,不愿意固定追求单一汇率或利率目标。但问题是如果不放弃任何单一目标,央行将需要依赖外汇管制的保护,在境内外资产之间形成一定隔断。这些措施虽然不可能完全切断资本流出,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平滑外汇需求、抑制汇率超调的作用。

我们判断在中美货币政策脱钩的过程中,央行应该很难放弃资本管制,因为相比汇率和利率的重要控制权来说,实行资本管制毕竟是利用较低成本实现较高收益的一种制度安排。

《经》:这一阶段资本管制措施对资本流出的抑制效果如何?抑制外汇需求的行为对国内的货币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乔虹:一般来说,资本管制的有效性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目前实行的管制措施虽然不能做到滴水不漏,但是也很大程度上平滑了短期外汇需求,效果并未打折扣。我们从商业银行代客净结售汇数据来看,外汇需求自2015年三季度达到峰值以来,在2016年已经出现明显放缓的趋势,可见资本管制初见成效。

究其原因,可能在2015年下半年第一波以偿还外汇贷款为主的资本外流减少以后,以积累外汇资产为目的的第二波资本外流受到外汇管制的影响较大,导致最终实现的售汇量有所下降。此外,还有一种解释是境内外资本回报水平仍有差异,再加上换汇成本提高,目前预期汇率贬值有限,因此尚未吸引大量资本外流。

以上认为外汇需求放缓的判断与近期市场中基于官方外汇储备下降所得出的结论相悖。必须指出,虽然外汇储备下降幅度在2016年三季度有所扩大,并不能据此就认为这是资本流出加剧、外汇管制失效的结果。

我们仔细分析了银行代客和自身结售汇与2015年外汇占款的变化,认为外汇储备在2016年三季度明显下滑可能是由于央行在偿还一些2015年三季度远期交易引起的外汇欠款,并不能说明外汇管制失效。

资本管制抑制外汇需求,避免短期内出现大规模的资本流出,还有利于央行进行流动性管理,从而加强对国内利率水平的控制,是国内货币政策必要的补充。

我们认为央行会尽量避免资本外流造成流动性流失,防止未来被动加杠杆。由此看来外汇管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的外汇需求,也可以降低央行为了对冲资本外流而持续注入流动性从而带来新的风险。

《财经》:跟美元脱钩以后,中国央行在汇率方面的安排是否会发生重大调整?相应的汇率安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哪些影响?

乔虹:我们认为央行为了实现多重政策目标,仍希望对汇率和国内利率都保持一定的控制权,在汇率方面不会采取一次性贬值或自由浮动汇率的安排,也不会用量化宽松的手段压低利率。

不少市场参与者都认为人民币贬值压力持续,对外汇储备形成压力,最终难逃一次性贬值的命运。但是从目前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来看,每天的中间价都与前一天的交易挂钩,在固定的波动区间内,恐怕不容易在极短时间里实现相对美元的一次性贬值。

此外,以往新兴市场经济体迫于贬值压力而选择一次性贬值,往往会打乱企业和居民对于货币价值的预期,很难立即让外汇市场实现供求平衡。央行如果选择这个方案,任何人也无法事前保证人民币贬值到某一水平就可以达到内外均衡,另一方面公众的恐慌可能会导致资本外流压力加大,短期内对汇率形成更大贬值压力。

第二个方案假设央行完全不进行外汇干预,让汇率自由浮动,这是否是更佳选择呢?我们认为在外汇管制的背景下外汇需求和供给都受到限制,这样形成的“市场汇率”并不是真正的均衡汇率,而“自由浮动利率”也无从谈起。

目前的处境毕竟与1994年汇率双轨制并轨时不同,我们并没有一个经过市场真实供给和需求所检验过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也就是说,即使停止外汇市场干预,由于资本管制限制了外R真实需求,市场难以发现一个均衡的价格,央行也很难了解汇率何时出现了超调,实体经济将感觉价格信号更加混乱。

《财经》:日本央行采用的量宽等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适合中国?目前中国央行选择的汇率利率兼顾机制怎样维持均衡?

乔虹:目前讨论的所谓“放开汇率(不再进行外汇干预),继续资本管制,以宽松货币政策稳增长”的提议实际上是日本央行目前选择的一个翻版。它针对日本高杠杆的经济环境,用比较温和的方式,通过量宽将日本国债收益率曲线固定下来(使日本国内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延缓去杠杆,让汇率调整挑大梁,导致日元明显贬值。

中国不适宜模仿日本采用量宽等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即使考虑用更多贬值去交换低息环境的话,恐怕也不会放弃资本管制。这种做法看似折中,但是当汇率大幅调整引起恐慌性的购汇需求时,出口商很可能减少将外汇收入换成人民币的比例,使流动性的流失明显放大,刺激央行为保持流动性稳定而继续扩大国内信贷供给,不仅不能去杠杆,还会恶化杠杆率较高的现状。

一次性贬值和自由浮动的做法显然不可取,但目前央行选择的这种汇率利率兼顾、在短期来看哪个方面更重要就着重处理哪个方面的机制,也存在着透明度低、货币传导机制效率下降等问题。

即使短期内货币政策在外汇管制的帮助下取得暂时均衡,由于央行并不随时公布其利率或汇率目标,且不严格执行M2和指导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等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重心转移之际缺乏市场进行沟通,无法根除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猜测。

国内货币政策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总体上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上年低4个百分点。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分别增长10.6%、10.1%、9%和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口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2.货币政策取向及传导机制

2.1货币政策取向

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从“稳健”转为“从紧”后,不得不再次改变为“适度宽松”,这种一年三变的情势,为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贯彻货币政策以来史所罕见,也展现出2008年市场变化的极度复杂和艰险。一般来说央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制度、信贷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政策等。在当前经济背景之下,央行采取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主要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央行再贴现利率;窗口指导,鼓励银行多放贷;积极从事公开市场操作等。

2.2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及其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并以金融市场为中介,将货币与信息注入以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环节的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厂商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决策,最终导致社会总产出的变化。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

3.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操作的难点分析

货币政策基调从“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主要是基于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通货膨胀的压力迅速缓解,目前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济下行风险。

3.1“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

当前环境下,我国主动、快速推动货币政策的转型是十分明智的决定。在微观主体活力尚未完全丧失之前,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多种工具配合使用,能为保持09年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创造必要条件。

3.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

从2009年公布的数据来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增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稳定增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加较多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多。

3.3货币政策调整的难点

第一,我们必须认清长期和短期的工作重点。抑制通缩从短期来看是最主要的问题,但也要对长期可能出现的通胀形势保持警惕。

第二,启动内需和扩大投资无疑是当前“保增长”的重点所在,但启动内需是长期过程,大规模投资监控不力可能导致大量坏账。而且新增贷款用于生产性的投资也有限,不能排除有套利入市的可能性。

第三,央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会通过适当的传导方式影响其他利率。利率政策的作用将通过贴现窗口发挥,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引导商业银行的利率变化并传导给资金市场和企业,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管制性利率政策,利率的调节作用受到限制,难以真实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使货币政策工具在传导中增大了摩擦系数。由此导致的许多企业对利率的敏感性不高,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高度管制的体制等问题,都越来越不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货币政策的效果因而也受到影响。

4.货币政策实施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2008年央行对货币政策的改变速度慢于市场预期,受到市场的质疑,主要原因在于“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在防止通胀问题上达到了目标,但对增长动力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小企业大面积经营困难的局面从珠三角蔓延到了长三角,并继续向北延伸。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颓势更加明显,“救市”呼声四起。

4.2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投向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指全面放松信贷,而是适度放松银根,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管理等,做到有保有压、有所选择,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并且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具体来说,2009年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要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消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投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基本面和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在对银行的监管方面,银监局要时刻监控信贷资金的流向,包括贷款企业、行业以及金额等,还应检查是否有真实贸易背景,以及多大程度上能服务于中小企业。

4.3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因此要加快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和水平,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当前,中央银行除了可考虑按照扩大金融机构利率浮动权的办法推进利率决定机制外,也可以比照外币存贷款利率改革的办法来改革本币存贷款利率的决定机制,使利率决定权逐步转向金融机构。另外还需要积极加快证券发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真实反应市场资金价格。。由此逐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利率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这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实现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灵活调节,以迅速传递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

参考文献

[1] 马翔龙.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对策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08,(12).

[2] 陆前进,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3] 刘望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