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教育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教育心得范文1
关键词: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人文教育
一、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界定
1.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在这里指的是普通高中学段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四门学科课程。
2.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就是普通高中理科课程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四门学科课程的教育学习过程,在理科课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3.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人文教育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另一方面是“文”。
在“人”的方面,它把“人”视为终极关怀的目标,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文”的方面,它承认人的理性,追求完善的道德和理想的人格,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人教育”和全面发展。
4.全人教育: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5.使学生自由和谐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主张:学生在完成必修学时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等情形进行选择性学习;重视因材施教,使学生自由和谐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其个性发展特点。理科教育的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化发展方向,学生在这种课程情境中能够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二、在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渗透感悟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学校教育既包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即人文教育。”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感悟人文教育:
1.在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上把握人文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所有目标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和人类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完善人格与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塑造,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握人文教育。
2.要尊重学生,感悟人文思想关怀
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的名言:“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都有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我们要求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没有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爱护和尊重,感悟人文教育思想关怀。
3.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的创建,让学生体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不是理科教育过程中的概念和意义的客观分析和演绎推理,而是一种置身于生活中的生命体验,是对灵魂的呼唤和自省,重视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体验到人文性。
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人文理念,促进学生有特长、有个性地、“全人”、全面和谐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精神世界与物理生命层面,在灵与肉的深处体现人文教育。
4.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
情感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诸如自己的知识、情感、心理等投入对客体的感受、理解、建构的过程。情感体验具有生命的亲历性、个体性、情感性和意义性,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与肉交流的活动”,是使他人、它物融入人心、感动人生命的活动,理科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在理科教育中渗透、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相应的人文教育思想行为,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应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
“知识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它是人生命以外的东西,通过灌输就可以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但精神的塑造是人性的,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是一种历史的积淀长期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只能通过引导、影响去激发、去塑造。”
综上所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所塑造的人应该是有特长的、有个性的、“全人”的、全面和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理科教育知识与人文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具有时代科技文明与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3.
[2]方红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设计及其价值分析.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西安站的培训讲话,2006-06-20.
科普教育心得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科普教育基地;网站建设
科学普及工作是关系到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国家持续发展战略性任务,而科普教育基地正是科学技术传播、宣传科学思想的阵地,对科普教育基地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当代,互联网已经跻身于当今传媒的主流,而视觉传达在网络传播中地位显著。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满足公众对于网络科普文化的要求,更需要精品的网络科普内容,需要良好的科普信息途径。人们在进行资料搜索、科普知识学习时,必然要借助于便捷易用、赏心悦目的网站界面,同时通过网站界面可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网站风格和特点,获得更多的科普信息。因此,科普教育网站如何做到“便捷易用、赏心悦目”,便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关注的焦点。
科普教育基地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科普教育基地是指从事科普知识的宣传、为参观者提供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由专门机构认定并授牌的,主要有:
(1)各类科学技术博物馆(包括科技类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标本馆和设有自然科学内容的综合博物馆)、科技馆;
(2)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3)科学公园(动植物园、科学游乐园类)、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人文景观、古代文明及历史遗迹;
(4)图书馆、文化宫、青少年宫;
(5)开放的实验室、工程(企业)技术中心、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线及大型工程技术设施等以科学技术为主题的场所;
(6)综合性场馆、企业中以科普教育为主的专题场点;
(7)专业科技示范基地或科技园区;
(8)需要进行评定的其他科普场馆。
发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普社会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科普教育工作、打造科普平台的有效途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由中国科协认定的,依托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等机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和场所。
在国内,科普教育网页设计有艺术型和技术型这两个趋向,或者叫做片面追求功能与片面追求审美这两个动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科普教育网站建设越来越成为了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页的艺术设计,越来越多的得到注重。在当前国内对此领域研究非常少,但网页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它包含视听元素与版式设计这两项内容;以主题鲜明、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强调整体为设计原则;具备交互性与持续性、多维性、综合性、版式的不可控性、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紧密性这五个特点。此时应该明确网页艺术设计与网站主题的关系,尽可能的做到“美”和“功能”同时共同地表达网站主题。因此,很多网站可能片面追求“美”,而有的网站则片面追求功能。
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问题的理论研究十分贫乏,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网页艺术设计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产生而形成的视听设计新理论,是以所处的时代所能获取的技术经验为基础,依照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自觉地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艺术规划,这必然要成为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而发展。表面上看,它不过只是关于网页版式编排的技巧与方法,而从实际上看,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问题的理论研究,现有的资料比较贫乏,研究也不是十分全面,没有人能够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角度、从技术和艺术结合的角度去综合论述,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零散研究,亦缺乏系统性。
国内关于网页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效果的研究不很全面,缺乏理论研究的深度。
在国内,关于网页设计中的艺术效果问题的研究没有什么系统性,也没有人做过全面的研究。这里说的全面不只是说艺术和技术层面都要研究,同时也是在说在做艺术效果的研究的同时,没有把版式、色彩、图片效果、动态效果、影音效果等结合起来考量。通过对网页设计中的审美需求和各种视觉要素构成的文字、图片、颜色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人们在浏览信息时的视觉习惯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习惯,探讨网页视觉信息如何更为有效、更为合理的表现与传达,这才是全面和系统的。
将网络上的科普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将这些科普信息传递和出去是现在科普机构要做的工作。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络的技术有过两次较大的突破,即从信息的静态到动态,从HTML到XML的两次飞跃[1]。然而目前一些科普网站的信息还比较滞后,无论从建设方式和技术实现上都有很多不足。
科普教育网站建设是网络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的网站对信息大体分为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信息传播的途径也主要依赖互联网络。从科普教育网络的发展来看,网页设计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是基于技术的原因受到客观的限制,因为受传输带宽的限制,最早的网页是纯字母和数字的,没有图片和声音更别说是动画了,这只能将占用空间很小的数字和字母来进行传输[2]。由此看来,网页最初就是建立在功能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需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待网页设计,才能使自己做出的网页受欢迎,才能达到基本的目的。
通过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应用于科普教育的传播,可以降低科普教育宣传的成本,利用新媒体技术促成受众接受科普教育方式的行为能力,可在短期内产生更好的科普教育传播活动。利用新媒体艺术与技术可以使科普教育网站的关注度与知名度迅速提高,且良好的互动性和高亲和力可建立受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树立正确的认知科普教育。[3]科普教育网站通过使用新媒体艺术平台,全方位推出与受众的的互动功能,还可使其推出及时、持续、协调的优质服务。
网络使用的大面积推广,为网络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4]科普网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可通过多渠道征集原创性科普作品,建立团队维护网站的信息更新,提高网站的操作性能,强化科普网站使用的舒适性。
总之,科普教育网站与新媒体形式与内容更好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但是在当前的科普教育网站中,新媒体效果的形式往往大于热荨T诮来的发展中,要做到形式与内容更好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新媒体效果在整个网站风格的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彦浩.ASP网建技术源代码公开[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赛奎春.ASP信息系统开发实例精选[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科普教育心得范文3
【关键词】 高中美术 新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课程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对现代育人的需求,因此,新的课程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学发展的联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未能把握新课程精髓:一堂好的美术课,教学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同时加强美术基础能力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一、联系生活,切近生活
要想切实上好一堂美术课,符合新课标的主旨内涵,必须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教学内容远离实际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趣,显然不会为学生所乐于接受。高中生本身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也具有对美术活动的基本需求,比如穿着打扮、选购物品、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报刊杂志,尤其是动漫形象的模仿与尝试创作等,要想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选择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将教学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达到教学目的。通过以上实践,学生兴趣大涨,课堂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目的,甚至比预期还要好一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高中阶段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季节。高中学生具备特有的可塑性,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应该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大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联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常常根据课堂的需要,自编一些有助于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教材,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比如,我在讲授《中国古代陶器》一课中,有一件作品《人面鱼纹盆》,其中的图案“人面鱼纹”,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一定的含义,而书本中介绍得比较简单,就一句话:“以人面与鱼组合而成的人面鱼纹,可能具有原始宗教的含义。”于是在这里,我就引导大家结合远古时期人们的渔猎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体会一下,远古时期的半坡人为什么要在盆内画上人面鱼纹?有何特殊的含义?结果经过大家的分组讨论,得出的答案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比起任何一本参考书中的解释都要丰富得多。其中,有人认为她是某个特定部落的旗帜、图腾的标志、部落的象征或纹身的写照;也有人认为此图案应该与远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有关,是神人的一个特定形象;有的同学则认为这是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寄寓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尽可能多地捕到一些鱼,来满足人们的生存所需,其作用应该等同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更有甚者,联想到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回族人把猪尊为祖先的例子,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在当时还较愚昧无知的情况下,半坡人对人类起源的一种解释,认为人可能是由"鱼"转变而来的。尽管大家的解释不一定有道理,甚至于毫无根据,但通过这一连串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形象思维表现的训练,既宽松了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了大家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普教育心得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心理因素.利用其规律,优化普通高校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实现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学科。它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既汲取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丰硕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影响,并在学科的构建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与目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一种适合普通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六个步骤,如图所示:
在这个结构中,学生根据起点和终点的设定,自行探索到达的途径,自始自终是参与教学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学生怎样成为主体,引导课程的进行,关键在于学生将原有的知识积累和获取的新信息进行重新编码,生成全新的知识序列。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学生的知、情、意、行截然不同通过音乐课堂这个平台,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这种方法的学习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被动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既达到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目标,也提升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包括思维、行为、表达、逻辑、团队协作等隐性指标评价参数。
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分析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结构,大体上由三种心理因素构成:心理基础因素;心理动力因素;心理状态因素。
一、心理基础因素
心理基础因素,指的是学生或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原有的心理背景或基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作为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是音乐欣赏者的性格类型差异、音乐在不同个体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效果和氛围上的差异、反复欣赏与达到精通的效果、音乐对听觉及其它身体各器官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的大学生从生理来讲,正处于智力水平扩展阶段,接受大量的知,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急于了解、掌握他们所未知的事物。教师应该在欣赏作品的选择上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经验,在“泛听”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经典作品的“精听”。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和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
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能力水平(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原有水平)知识基础、气质类型、性格特征以及近期的情绪生活等,也都影响着教学。有人讲“优秀的教学是四分之一的准备加上四分之三的戏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堂中,师生平等的,其差距只是表现在对知识理解的多寡与深浅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角色,向下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应扮演好学生学习中的三个角色:指导者、创建者、帮助者(不能代替学生来学习)。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以及行为特点,成为观察者;帮助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了解学生的情趣爱好、学习强项,成为协助者;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成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等等。这都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教学技能、良好的口才、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要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很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具备广博的知识等重要素质。
二、心理动力因素
心理动力因素指的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开始之前和进行之中的心理动力,其中包括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目的、动机、理想、兴趣、求知欲、责任感等的特点和水平。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般来说并非直接卷入认知的过程中,而是通过强调、努力集中注意力和对学习良好的准备状态去影响学习过程。打个比方来说,动机好比是一种促进学习的“催化剂”,而不是能够直接作用于学习效果的“特效药”。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作用是不相同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提高欣赏水平,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学习目标。
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模拟活动”,通过模拟真实世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实践的能力,利用小品编排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利用“展示与陈述”模式,通过演讲、讲座、也可以是文字性的展示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也可以将学生分小组学习,可以建立(1)阅读l写作中心(2)图例视觉表达中心(3)音乐中心(4)制作和绘画中心(5)表演中心等,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仿佛进入真实的境地,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心理状态因素
心理状态因素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状态是否积极,其中包括信心、热情、精力、心境、健康、睡眠等。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素是心理基础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得以发挥最大效能的保证,是在课堂教学范围内获得最佳效果的决定因素。
科普教育心得范文5
关键词:低年级 息技术课堂 养成教育
2011年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倍受家长关注的学科课堂比较起来,信息技术课堂非比较另类,说严重一点,是“不堪入目”。我用一句顺口溜来总结:“语文、数学静静悄悄,信息课堂乱糟糟;前面紧张不得了,这课就该调理好;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哪里知道,真心听讲人太少。上网聊天还算好,大亨下海捕鱼,植物大战僵尸,QQ飞车满屏跑。”老师原本费了很多劲,最终也是低效课党。
三年级的学生是最先接触信息技术课程,他们的课堂表现虽不像前面的那样疯狂,但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归纳了以下几种:
1.没有对学生的上课行为做规范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怎样做。
2.学生对电脑比较好奇,被里感兴趣的东西,吸引。如上网,打游戏等。导致学习氛围不好。
3.老师在讲授、演示、辅导以及学生练习的时间上处理不恰当。
4.对接受新知识能力差的学生,关注不够,致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丧失信心,无事可做。
认真分析以上现象,不难发现其根本结症所在:是我们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督促不够造成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行为习惯及思维习惯的培养。说白了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小学低年级信息技术养成教育就是要对学生在言、行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课堂习惯,我们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外。应当拥有爱心、信心和耐心。三、四年级的孩子就一块待人雕琢的璞玉,我们当精心设计,用心镌刻,细心打磨,才能奉还社会、家长一块美玉。十余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摸索出几条经验:
1.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信息技术课其实践性强,课标上要求操作应占70%在上,因此与其它课程相比,课程纪律更难维持。本着规矩立在前,执行在后的原则,从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伊始,就对许多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带好书(其它书一律不准带入,杜绝学生带入零食与饮料),整队进行微机室。微型室的卫生保持得更好,学生分心因素也少些。每节课前,我不是在微机室等着学生来,而是到班重复一遍课堂要求。一些专家研究表明,21天的重复就会形成习惯。如果21天不行,我们就31天,甚至41天……绝不放松。
2.小组合作,耐心指导
地处乡镇,家庭的电脑普及率还不是很高,一些三年级的学生只是见电脑是什么样子,却没亲自摸过。而条件稍好的家里有这一东西,学生实际使用过。因此在学习起来,摸过电脑的能快速上手,而其它人却有点畏手畏脚,女生比较好静,常常静坐一边,一动不动,周围的一切好像与她们无关。发现这种情况,我首先想到的是让他们合作学习。以四人为一组,水平高低搭配,安排在相邻两台电脑上学习。大家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搞得好的可获得表扬与奖励。同时调整了一下讲授新知的速度,,让学生们听得清静,听得明白。同时,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耐心指导。
三年学生通常把电脑与电视联系在一起,按照关电视的操作来关电脑。为这事还真费了点工夫。我要求上午第四节的学生必须按正确的操作程序关闭电脑,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微机室。学期头几周,三年级一些学生总不能正常关闭,于是我安慰他们说:“别急,来,按老师说的做,你们一定会正确关机的。先找到开始菜单……”这时我才发现,有的桌面上并没有标出“开始”二字,他们也没提出,因此不知从何下鼠标。我立即向他们道歉:“这都怪老师没发现这种情况,真对不起你们,‘开始’藏在这儿呢。大家重新操作一遍。”三分钟后,大家全会了。我还叮嘱他们,发现问题可小组内先尝试解决,不行就在课堂上提出。这样许多问题他们在小组内可以解决,更重要的他们明白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小组合作。
3.发现亮点,鼓励探研
教育的最终目的要是培养具有一大批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像机器定制出来的一般模样劳动者。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除了把知识,技能及一些与信息有关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外,还应该在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方式加以训练,也就是参透创新思维方式,为今后他们在学习的生活中打下基础。
在四年级教学图画程序的多边形工具时,有个学生发现了与老师略有不同的方法:以五边形为例,教材上方法是:拖动鼠标画出第一条边,松开,再拖动鼠标第出第二条边、以此类推,直到画出第四条边,第五条又双击封口。学生的方法是:拖动鼠标画出第一条边,松开,把鼠标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单击画出第二条边,同样画出第三,第四条边,双击封口画出第五条边。并且演示证明方法可行。我及时给予了表扬,并告诉同学,敢于去尝试,去探索。于是,有同学告诉大家在画矩形里,左键与右键画出来的颜色不一样,为什么呢。我告诉他们,左键画出来的是前景色,或右画出来的背景色,右键有很大用途。受此启示,同学们纷纷尝试。一个说放大镜单击是放大,右击是缩小……以后的课时常有同学站起来说出他的新发现。
4.注重评价,增强信心
科普教育心得范文6
一、伴随新课程诞生的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是一种过程,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校本”的意蕴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校本”体现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四个方面,四个方面的关系是:“校本教研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课程开发是落点,校本管理是保障”。因此,“校本教研”的要义在于其“校本”的观点;研究问题应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的主体应该是学校教师、研究的过程应该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研究的结果应直接用于学校教学的改进。因此,伴随新课程诞生的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必须为新课程服务,必须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情,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材服务。学校、教师需要什么就产生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
二、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共同发展的最佳境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为补充。校本培训是区别于上级主管部门或教师培训院校组织开展的培训而言,主要任务是侧重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研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侧重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校本教研是区别于教科所开展的教学研究而言,主要任务是侧重备课、讲课的研究,侧重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校本培训的开展,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理论和学科知识基础,因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或题目应来源于校本教研,解决校本教研中所发现的教师在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方面的不足是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本教研又以校本培训为基础,同时,为校本培训提供培训的依据。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目的都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有机整合,将能使这两者的内涵更丰富,指向性更明晰,效果更显著,最终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提升,学校的教学特色得以凸显。
三、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应以各种可操作的实际内容为载体。1.以课例为载体。课例校本教研体现在“提炼问题——合作设计——教学行动——对话反思”四个程序进行。
提炼问题——教学中真实的困惑与需要是校本教研的直接来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习惯,倡导教师经常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合作设计——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后,在未来的一系列研究设计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设计时主要考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会碰到什么实际问题”、“如何依据教学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怎样解决”、“采用什么策略”等等。
教学行动——将“设计”付诸于实践,引导执教教师不追逐所谓的“热点”而放弃实用,不迎合听课者的口味;引导执教教师、听课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设计,解决教学实际中的真实问题”。
对话反思——上课后,教师们带着探究的问题进行参与式集体教学评议活动,一般由“说课、议课、收集案例、写教学反思”四块组成。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课题研究不仅是中小学一项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科研活动,而且也是清醒睿智、理性远见地拓展教师学习渠道、提升教师探究能力、开展校本培训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将课题研究作为校本培训策略的独特意义在于:一是培养教师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二是历练教师实践反思探究能力;三是激发教师协作整合运用能力。
学校鼓励教师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解决本校或本人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形成了自己的校本课题系统,形成人人有课题,全员参与、协同攻关的局面,使学校课题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亮点。经过三年的努力,教师们基本达成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共识。
四、应以制度和兴趣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内在需求。伴随着新课程实施过程产生的校本教研也是一次变革,必须被教师所接受,即成为学校、教师的内在需求,否则只能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和形式上的倡导,不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研格局,通过建章立制与激发兴趣等途径拉动教师积极参与的内在需求,使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制度。
五、实施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基本过程应该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循环往复,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策略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创造开发。
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等可在此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出不同的有创造性的教研模式。如:学校引领式:“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课题研究式:“问题——综述——调查——计划——设计——实施——总结”;课例反思式:“剖析——反思——例证——明理”;问题研讨式:“收集问题——搜集资料——反思实践——改进实践——总结反思”;资源共享式:“发掘专长——引领学习——实践应用——案例分析”;自我反思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讲述故事——提炼成文”。等等。